大明崛起1639(明朝是否能战胜满清呢)

1. 大明崛起1639,明朝是否能战胜满清呢?

没有李自成起义,满清一时半会攻不进山海关,明朝还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明朝末年,大明国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神仙难救了。用八个字形容:

天灾人祸,内忧外患!

天灾:明末正是小冰河时期。崇祯年间便出现了罕见的十年大旱。

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陕西“绝粜米市,木皮石面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啖,十亡八九”。

人祸:崇祯皇帝处死魏忠贤后,皇权失去了对抗士大夫阶层的最后力量。文官集团事实上已经架空了皇帝,魏忠贤在的时候,还能想方设法为朝廷捞钱,维持朝廷的运作。魏忠贤一死,皇帝想增加财政收入基本不可能,都是与民争利!这个所谓的民,其实就是富得流油的士大夫阶层。

九千岁魏忠贤

士大夫阶层唯利是图,北方天灾,但南方经济很发达,可惜把持在东林党手里,东林党是真正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明朝末年,来自江南的税收连年减少……东林党掌控朝堂,是为众正盈朝!可惜,他们只维护江南士绅的利益。边关将领拥兵自重,养寇自重,勒索朝廷。李自成攻击北京之前,崇祯召见吴三桂父亲,让他传话吴三桂勤王,吴三桂索要100万两银子开拔费。崇祯皇帝没有,吴三桂就拖延救援!直到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祯自杀! 吴三桂

商人拼命地卖国,不管是八大晋商,还是江南商人,不断给满洲人输送粮食、铁器等战略物资全国只有农民交税:皇室免税、官员免税、勋贵免税,读书人免税、商人逃税,而且商人基本上和士大夫阶层勾结在一起,征收商税,就是与民争利!就是昏君!就是违背祖制!所有的税,包括辽饷都是从最底层的农民身上收取。朱家龙子龙孙繁衍太快,崇祯时期,皇室子弟约为20万人,国家规定,这些皇室子弟,不能从事任何职业,全部由国家供养。一年财政的三分之一就用来养活这些朱明皇室子弟,给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内忧:小冰河时期,大旱导致绝收,人民流离失所,到处是流民,到处在起义!比如李自成、张献忠!

李自成

李自成和张献忠完全是流寇的打法,汇集流民,攻破城池,抢劫府库;然后就攻击下一座城池,只有破坏,没有建设,也没有维持秩序,恢复生产,就是一路破坏,一路抢劫!导致流民像滚雪球一样。

外患:东北的女真人为主。不断地打草谷,抢劫物质和人口,在抢劫的过程中,又造成巨大的破坏。另外,为了对付女真人,养了一只巨大的关宁铁骑!这些部队基本成为了私军,养寇自重,勒索朝廷。

所以,大明王朝已经是众叛亲离,油尽灯枯,病入膏肓!灭亡是必然的事情,即便是没有李自成起义,也不过苟延残喘而已。

大明崛起1639(明朝是否能战胜满清呢)

2. 现在明吹明粉怎么那么多?

明朝是中原王朝,正统,强大,有对外拓展史。为什么明吹那么多?

原因一: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能与西方新航路开辟相媲美。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一直领先世界,世界也对中国的文化特别崇拜。明朝时郑和下西洋,联通了东南亚,南亚和东非。

如果中国人从那个时候开始对外扩张,现在世界帝国可就不是美国了。即使我们后来没落了,此时也有可以和西方一样的称霸世界的光彩一笔了!

原因二:商品经济发展同西方资本主义同步。

明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繁荣,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与西方发生在意大利、法国等地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同时产生的。

我们假设如果没有1644年的清军入关,李自成建立了新的汉族帝国,同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样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就不是英国了。

在历史中寻找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依据。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和坎坷,近代又经历了三千年未遇的巨大变革,耻辱的历史长达一百年。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家独立,但是经济非常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经过40年的厉兵秣马,终于有了现在的局面。

中国的强大给世界唯一的超级帝国——美国带来了危机感,于是百般阻挠。明粉丝吹明朝是符合时代发展,符合时代特色的。

@悟空问答 @论史 @麇子文史 @岁七夸父 @作家紫玲珑 @高中物理微课堂 @语文梦工场 @桐语原创散文随笔

3. 为何大多争议比较大?

和绝大多数历史学家不同,黄仁宇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入手开始研究历史.黄仁宇的博士论文是<明代的税收>他用2年多的时间读了133卷的<明实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其结论更加不同凡响.他分析了”洪武财政”的特色: 就是消耗部门与纳税人直接对接,而中央不具备调控中枢作用,这直接导致财政分权下的中央没钱。每个消耗部门都拥有财政权:兵部征收军备物资和兵役,工部征收营建物资和劳役,宫廷征收皇室用度消耗……谁更强势,谁就能收更多的税。

万历二十年(1592),北京的宛平县知县沈榜声称,他每年要向27个不同的机构交款,总数则不出白银2000两。与此相似,全国布满了这短距离的补给线,此来彼往,侧面收受,既无架构,而提出的统计数字,经常为一纸具文,以致发生了上述税率参差不一的现象。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1632年,户部尚书向皇帝上呈全国欠税报告中, 还列出某县拖欠宫廷价值二十八两白银的蜂蜜这种琐碎小事。而在广袤的国土上,徭役们车载牲驮着粮食、棉絮、染料等物资,川流不息地往来于大江南北缴税,运输费用常常高于物资价值。

黄仁宇分析比较了当时英国的财政, 情形就更为奇怪,以总额而言,17世纪末期的英国,人口为500万,税收每年竟达700万英镑,折合约银2000余万两,和人口为30倍的中国大体相埒。据此而作进一步探索,可知“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国家的税率低,受惠者并非农民,只是鼓励了大小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里额外加征。

加在黄仁宇看来,现代中国的痛苦起源于明代,落后的管理模式与官僚集团,使财政无法核实、军事积弱不振、法律丧失效用,只能依靠散漫的村庄、低效的文官、空洞的道德支撑一个臃肿帝国。这一切导致了明军的溃败.到了1607年,户部已经欠发边饷及商价164万两。户部尚书赵世卿为此“颜欲焦,心欲碎”,他给皇帝上书“太仓如洗……九边之士枵腹告急;额内者之(军饷

)支调尚难,额外者之(宫廷用银)严催又至”。说明这个时候除了皇帝的内库外,国家及地方的财政储蓄基本枯竭。

万历皇帝这个时候才做出了少许的让步,取消了每年从国库支取的20万两买办银。但这已经于事无补了,压垮大明王朝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在眼前了。1615年,镇守辽东半辈子的李成梁去世,几个月后,努尔哈赤称汗,建立了后金,三年后在盛京以“七大恨”的名义举兵伐明,朝野震动。

兵部拟出300万两军饷的预算,户部正在东拼西凑时,贵州、四川、湖广三省又爆发苗民起义,三省税银被当地截留用作剿贼,这时大明亡国之相尽露。

最后明庭正式临时宣布加派200万两白银的田赋来作为辽东军饷,史称“辽饷”。本想毕其功于一役,谁料迎来的却是萨尔浒战役的惨败。此后辽饷就再也没有停过,成为明末的财政黑洞,。

1637年,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面对辽东战事未定、内地农民起义燎原的局面,决定再度加征“剿饷”。这反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加征的田赋越多,放弃田地的农民越多,农民起义就越壮大,需要的镇压军饷就越多。一心想要挽大明狂澜于既倒的崇祯,决定赌一把,在1639年再度加征用于练兵的“练饷”。

辽饷,剿饷,练饷,最后变成给大明王朝的棺材上敲上了封板的三颗钉子。

腐败可以简单地归结为这样的过程:中央政府被剥削了实际的财富与权力,它们流入了控制政府的统治阶级个人手中。这些人无法无天,他们作为一个阶级,负有保护国家利益的责任,但作为个人,他们是腐败的惟一受益人。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这是错误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试图保护国家利益,但这种努力总是以向社会底层阶级加税,来弥补财政效率的下滑而告终。

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官员们巧立名目增收,纲银、办银、兵役、饷费等摊派逐渐失控。虽然名义上的税率低,但百姓的负担却越来越重。

官僚系统逐渐异化到无官不贪的地步,谁不融入这种利益链条,谁就无法立足官场。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明朝官僚,在经历这种思想斗争时,

大多都选择屈服。徐阶、戚继光、胡宗宪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既是能臣猛将,其实也都是超级贪官。

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

症结。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刘(纟廷),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虽然许多学者批评明朝税收过重,但是他们主要是从道德层面进行批评。他们主要关心的是揭露征收者的贪婪和民众的艰辛,而不是去探寻税收制度本身所固有的问题。他们的描述给人们造成这样的印象,那就是主要的问题都是税收过重造成的,而实际上这些困难的产生更可能是税收过低造成的。

如果军需税收总收总发,国内的交通通讯必然相应而有较大的进步,次之则银行业、保险业就会应客观的需要而产生,商业组织和法律也会有所发展。各地区既互通有无,以后就可以分工合作,各按其本地的特殊情况而发展其生产技术。

中国历史, 实际上主要是帝王将相,文人精英的历史,研究经济活动的不多.二十四史里面只有十二部<货食(列传)志>.

中国历史,记载农民欠缴地租官家打屁股以后情况几乎没有,而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入手开始研究历史

得到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最终造成全社会溃败这个振聋发聩结论的历史学家,唯黄仁宇一人而已.

官僚系统逐渐异化到无官不贪的地步,谁不融入这种利益链条,谁就无法立足官场。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明朝官僚,在经历这种“既需要仁义道德,又要在艰难的财政条件下生存”的思想斗争时,大多都选择屈服。徐阶、戚继光、胡宗宪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既是能臣猛将,其实也都是超级贪官。民间有言,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实际上一肚子贪污腐败.这种双重人格流传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人有”文以载道”的传统,面对这种双重人格不可能深入分析,对于黄仁宇这种深入分析许多人难以接受,当然争议就比较大了.

我们看看在黄仁宇之前,能够正面分析经济活动,写出<货殖列传>的司马迁来说吧,班彪曾经批评司马迁”序货殖而轻仁义”我认为司马迁对于经济学的认识是远高于一般历史学家甚至经济学家的.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这是实事求是的真实现象,真实故有力.

司马迁没有轻视仁义道德的力量”礼生於有而废於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如果把班彪和司马迁比较,谁的话更加可信呢? 谁的学术水平更高呢

我认为,黄仁宇的历史书如果争议比较大,只能说明黄仁宇著作的独创性,说明他发现分析问题的深刻,思想的振聋发聩。

如果说司马迁<货殖列传>在中国经济学相当于英国《国富论》的价值,而因为汉代“独尊儒术”而没有发挥《国富论》的作用。那么我们期望黄仁宇的历史著作能够发挥《货殖列传》和《国富论》的作用。

4. 吴三桂为什么反清?

清军问鼎中原后,明朝的残余势力都退缩到广东、云南、福建等地,这些地方的地形非常复杂,朝廷不愿意动用很大精力进行大规模清缴,但也不能不管。由于满清贵族和八旗都不愿意到偏远地区,朝廷只好将几位汉人异姓王派遣过去。

经过几次调整,就形成“三藩”的格局:平西王吴三桂驻守云南、靖南王镇守福建、平南王镇守广东。

康熙元年,吴三桂打进缅甸,抓捕了南明的永历帝,除掉了清朝的心腹大患。朝廷为了嘉奖吴三桂,又晋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连同贵州也一并划给他。

爵位多了一个“亲”字,意义就不一样了,这是朝廷在表明,与吴三桂称兄道弟了,也是在告诉天下人,三桂虽然是汉人,但不是外人。

朝廷下令,云贵督、抚皆由吴三桂节制,地方人事安排也听他的。吴三桂本人也没讲客气,对于赏赐,他是照单全收。

吴三桂在各地安插自己人,手下的都统吴应期是他的侄儿,他的女婿胡国柱、夏国相以及郭壮图也都是都统,许多高级将领也是其旧部。

正是由于吴三桂拥有大量军事力量以及各种行政权,才会形成独立王国。甚至当地许多百姓,只知道有平西王,不知道有帝王。

“三藩”养着大量军队,但他们却不自掏腰包,而是要求朝廷拨款。朝廷仅就“三藩”的花销问题,就不堪重负。

康熙除掉鳌拜后,“三藩”就成了他的当务之急。为了牵制三藩的权力,康熙委派大量人员出任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的地方官。吴三桂看出康熙的意图,为了麻痹这位年轻皇帝,他借口“眼睛有毛病”,要求朝廷解除他云贵事务。康熙立即下令表彰其功劳,还表示慰问。

康熙一边安插人手,将三藩的部分权力收归朝廷;一边又摆出信任三藩的姿态,笼络他们。1668年,康熙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提拔为太子太傅,平南王、靖南王的子孙也被奖赏,此外,还派吴应熊回云南探亲。

历史上鸟尽弓藏的事情层出不穷,三位藩王也提心吊胆,为了留后路,他们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并在适当地交出部分权力。尽管如此,但最重要的军事问题依旧没有被触动,吴三桂等人还是土皇帝,这对朝廷的安定是个大的隐患。

就在此时,尚可喜突然提出,想回家养老。康熙看到尚可喜得奏折,甚为高兴,借坡下驴地裁撤尚可喜,为下一步裁撤吴三桂做准备。

吴三桂见势不妙,也上书表示自己想退休,主要是为了试探康熙的态度。他觉得自己有汗马功劳,与先帝有盟约,自己也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只要自请“撤藩安插”,向朝廷表明自己没有“贼心”就能大消康熙的猜忌,让他永远驻守云南。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康熙动真格了,你吴三桂要养老,那我就准你所请吧,还给你发养老金。接着,康熙迅速派遣钦差大臣进驻三藩,商讨权力交接。

康熙的“撤藩令”让吴三桂措手不及,摆在他眼前的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配合康熙的命令,做好交接工作;二是抗旨不遵,与康熙撕破脸,也就是谋反。

吴三桂的荣华富贵,都是依靠军队打下来的,一旦失去军权,他就只能接受人走茶凉的现实,搞不好还会人头落地。这种失去权利造就的不安全感,让吴三桂不得不认真考虑。

此外,吴三桂的手下,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李定国、孙可望的旧部也对他忠心耿耿,他的党羽遍布各地,陕西提督王辅臣、四川总兵吴之茂、贵州提督李本深都是他的心腹。而清廷这边的军备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从前。

坐轿子的吴三桂不愿意停,抬轿子的人也不愿意停。吴三桂周围的人,对于朝廷裁撤三藩也极其不满。他们跟随吴三桂多年,也都升官发财了,并且还在云南安居乐业。如今要他们离开四季如春的云南回辽东,谈何容易。他们纷纷鼓动吴三桂,只要揭竿而起,必然天下震惊。

吴三桂有个谋士叫方光琛,此人文韬武略,自比管乐,与吴三桂是世交,两人经常讨论天下形势。吴三桂对是否起兵还犹豫不决时,去找他咨询。

第一天登门拜访,吴三桂稍微表达谋反的心意,方光琛笑而不语;

第二天再次拜访,吴三桂明确表达谋反的意思,方光琛还是不张口;

第三次天还没亮,方光琛还未起床,吴三桂已经坐在他身边,迫不及待地询问谋反之事。方光琛觉得吴三桂反意已绝,就开始与其讨论朝廷与三藩的力量对比。吴三桂听得很激动,立刻拜其为学士中书,专门为其出谋划策。

既然决定反清,就要开始准备工作。吴三桂派亲信把守云南的交通要道与关隘,所有来往的人员只许进不许出,与外界严密隔绝。台面上,他假意配合朝廷撤藩工作,还派人安敷衍差大臣,但背地里一再拖延。

为了与部下形成统一意见,吴三桂特地设宴招待将领,并发表煽情的演说,大打感情牌。这些将领都是吴三桂的心腹,彼此的利益紧密相连,自然是愿听吴王差遣。

笼络了部下,还需要民心,要对抗康熙,还需要借口。所以,吴三桂举起了明朝的旗帜,企图激起汉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从而加入到他的阵营。

起兵的那天,吴三桂与将领全部换上明朝服饰,齐聚永历陵墓前痛哭,陈述当年是出于无奈而降清,而朝廷却背信弃义,才会有现在的局面。

随后,吴三桂在郊外检阅士兵,誓师反清。他披甲上马,连发三箭,皆中靶心,显示自己宝刀不老。接着又拿朱国治祭旗,将朝廷派来的两位钦差大臣一并软禁。

一切准备好后,吴三桂自封“天下都讨兵马大元帅”,还发布一道讨清檄文,号召天下英雄反清。

秋媚说:吴三桂反清,一方面是想维护既有的荣华富贵,毕竟辛苦了一辈子,谁也不愿意风烛残年;另一方面也是被康熙给逼反的,康熙裁撤三藩的力度过大,节奏过快,下手过狠,让吴三桂感觉从温水突然跳入了开水,不得不“跳”起来反清。

5.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的那么快?

中国古代各路“争天下”的枭雄里,败得叫人连呼突然的,当属明末李自成。

这位穷驿卒出身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在惨烈的明末农民战争里越挫越勇,终于以号称百万大军的阵仗拿下北京城,叫明末崇祯帝悲戚戚煤山上吊,眼看就是新朝立国的节奏。谁知山海关前败了一场,运势就陡然下跌,先被打出了北京城,接着被人一路压着打到底。前后占领北京不过四十二天,大好江山竟就全丢光。

我们先看看李自成进城做了哪些事?

第一件事:

不是安抚百姓,而是下令全城搜寻崇祯帝后,并声称死活不论,在其手下找到崇祯帝后的尸体之后,李自成又下令以贱民之礼入殓,然后又将棺材露天摆在东华门三天三夜,来往百姓望之,无不掩面而泣。

第二件事:

他命人将降臣集中在一个大殿之中,任由来往士兵侮辱这些朝臣。这些被侮辱过的朝臣又被集中到刘宗敏的府中,进行拷问敲诈,为此,刘宗敏还专门准备了数千具的夹人手指的夹棍,用来对付这些大臣,被夹棍夹过的大臣无一不指骨碎裂。对于那些豪绅,李自成做的更加直接,随便找几个理由就将这些豪绅的家产全部没收,甚至有的会株连九族。

第三件事:

李自成进京后,放任手下进行劫掠,虽然明面上说不能骚扰普通百姓,但是,连自己都沉溺于当皇帝的美梦之中不能自拔,何况自己的手下呢。

入京后的闯王手下到处烧杀劫掠,京中稍微有些财富的家族都受到了劫掠,整个京城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的手下大将更是到了疯狂的地步,传闻刘宗敏在一次观看歌姬跳舞的时候,只是因为自己不开心,就拔剑砍死所有的歌姬。甚至还有传言,李自成手下的几位大将喜欢用人头当酒杯在一起饮酒作乐。

总得来说,李自成进京之后丝毫没有为平民百姓而考虑过,他所做的都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也难怪他在京中只待了四十几天。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的那么快?

第一,李自成没有安抚百姓。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传统,当攻城的一方攻入城内,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安抚城内的居民,以此来拉拢人心,但李自成似乎忽略了这一点。李自成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他也是农民出身,根本不懂得这一点。所以当他进城之后,就立刻开始疯抢北京城,这使得北京城内的居民对他怨声载道。而且作为农民出身的他,从来就没有享受过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他想要当一把做皇帝的瘾。

第二,忽略了明朝旧部。

李自成为了掠夺财物,凡是以前是明朝官员的,他就疯狂地去掠夺他们的财物。再加上李自成找到崇祯皇帝的尸体后,没有及时将他安葬,而是将崇祯皇帝的尸体放在城楼上三日,此来宣告大明王朝的终结,这就更让明朝旧部的官员心生不满。

第三,没有先进的革命思想,只有家天下的改朝换代

这是注定要失败的根本原因。当然他也占领了北京,也坐了几天龙椅,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导致失败,那就是推翻明政权后采取了错误的政策与方略,骄傲自满,迅速地腐化,不仅失去民心,还导致吴三桂完全与新政权对立,纵满入关,军无战心,最后败逃,在九宫山被杀。还是农民对国家对政权的狭隘认识,使其能通过暴力夺取权力,但却没有经验,没有远见卓识来稳固政权管理国家。

第四,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缺乏战略眼光。

按情理说,李自成在西安决策大举东征,以推翻明王朝为目标时,就应当对下一步迎战清军做到胸有成竹。事实却完全相反,他几乎没有意识到清军将是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这首先表现在他在北京地区集结的军队不足以抵御清军大规模的进犯。大批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襄阳等四府、河南等地;进占山西、畿辅、山东以后,兵力进一步分散。这种部署对于稳定大顺政权统治区的局势虽然有积极作用,但是分兵驻防的结果势必造成在京师和京东地区缺乏足够的兵力。

结语

李自成失败有他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在公元1644的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也就是很多偶然造成了历史的必然,我想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善于破坏旧世界,但是却无力建设新世界,他没有记住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经验;李岩和他的失败虽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在当时如果李自成重用李岩而不牛金星也许就会是另一个局面吧,但历史是没有那么多如果的,所以他的失败就完全是必然的。

6. 已经接近封建王朝300年的极限?

明朝小冰河时期是指中国明朝末期出现了极冷的气候灾害。明朝晚期,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

崇祯年间的旱灾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并且有向长江流域蔓延的趋势,河网密布,鱼米之乡的浙江省在明崇祯十二年至十五年(公元1639年至1642年)也出现了连年的旱灾。

旱灾、蝗灾、瘟疫的流行,不仅会使人口减少,而会出现流民,流民通过逃荒、迁徙的方式来寻求生存,而“流民”聚集之地,往往会出现“乱民”,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会铤而走险,由此引发农民起义。

明末清初的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皆是由灾荒而引起的。

但是,我认为,一直到最后半年甚至是最后三个月,崇祯都还有很大的机会翻盘。因为,天气的影响对所有人都是均等的。

崇祯面临最大的威胁是李闯和满清,然后是倭寇。由于吴三桂率军八万镇守山海关,满清一直无法得手,而李闯一路势不可挡,所以,只要解决李闯,大明无忧矣。

据史,李闯从陕西打到京城,用时仅仅不到4个月,但前三个月,大明官兵均作了有效抵抗,其中宁武关一战,李闯就损兵七万,所以李闯克宁武关后并屠城,但是总的来说,明军缺兵特别是野战机动兵力,每战皆只能以弱势兵力守城死战,但每战皆败最伤士气。宁武关战役之后,明军才望风而降。其实李闯屠城乃征战大忌,若不是明军士气良将兵源粮饷俱无,恐怕李闯会遇到更多死战之兵,也会寸步难行。

所以,前三个月非常关键,此时明军还可效忠死战,"皇权天授为皇帝尽忠"的思想远大于"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李闯还属流寇,只要在前三个月扼制李闯,那怕互有胜负甚至胜负四六开(朱四李六),待崇祯解决下述问题后,天下依然是姓朱!

而解决李闯最大的问题是:1、钱粮;2、良将。其中,最难的是钱。有钱即有粮,粮饷充足便会有兵源,将士一心令行禁止便会有士气就有战斗力。

上述2条逐一解决就行了。

首先,解决钱粮。其时国库仅余数万两,对单个家族是笔巨款,但对国家则是九牛一毛。崇祯要求官员捐款,却只捐了二十万两。参考清雍正派年羹尧平叛罗布藏丹增每天需二十万白银,就算扣掉年羹尧贪污浪费的,也仅够明朝平叛的军队用两天左右。但是后来李自成进京后拷打各级官员居然抄家出7000万两之巨!!!可供明朝百万大军征战两年!!!所以,当时北京城不是没钱,而是崇祯手段不够。

那么崇祯该怎么做呢?要知道皇帝手中的最大权力是生杀大权,只要充分使用,就有充足的钱。但是,乱世皇帝胡乱杀人,只会加剧王朝的崩溃,所以,要罗织罪名,冠冕堂皇的罪名,找有钱的人下手!至于罪名,东厂西厂锦衣卫会给出一大把理由,比如:勾结外敌、私通闯贼等可能抄家灭族的大罪,杀几个贪官,抄家几个富商,相信不出一个月内整个京城可筹集500万-800万两白银,此举至少可增加可战之兵(野战机动部队)起码30万,可供大军全力抵抗2-3个月。待前方战事稍有起色,让天下官员明白李闯未必能得天下,我崇祯仍然是真命天子,消灭官员脑中的墙头草思想,这个时候可大面积拿贪官污吏开刀抄没财产,继续维持朝廷开支一至两年。

但是,上述仅能解决短期钱粮兵源,长期不行。唯一能快速并且大幅度增加国库收入的办法是开海禁通商!!!一旦开海禁可以通商,当年可增加上千万两,几年后可以增加五千万甚至上亿两!此举不但国富而且民富!!开海禁之后,天下还会有倭寇海盗?朝廷不但有了大量收入,还减少了灭倭支出!说不定菲律宾的红薯藤会更早的引入中国种植,还将彻底解决粮食问题!民以食为天,如此,天下何人会造反??再则,很重要的一点,解决另外一个大问题:良将!!将郑成功从抗倭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有人说郑成功打水仗行陆地未必行,其实收复台湾更多是陆战!!郑成功麾下精兵强将足以对抗李闯!!但是,从开禁海至敢调郑成功率军北上勤王,起码半年甚至一年,于是山西、河北等部队必须抵抗一年以上!!

回过头来,争取这一年时间。

解决军费只能抵抗李闯3个月的问题。并且,除郑成功外,大明依然有良将!!!超级良将!!!

宁武关一战,一路连胜的李闯以50万且十倍的绝对优势兵力却战死七万,可谓标准的惨胜,屠城也是因为损失惨重。另外一方面却表明大明王朝在此风雨飘摇大厦将顷之时,依然有力挽狂澜的良将!!!这个人就是周遇吉,此人一家二十余口俱在宁武关战死,表明极度忠于朝廷!!!既是忠臣更是良将!!!!假设他手中不止区区数万兵,而是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李闯能攻下宁武关么????周遇吉只要手中有10万兵马,坚守一年应该毫无疑问!!!

一旦双方在宁武关形成对峙,崇祯可召天下兵马形成数量上的优势,李闯只能再次退回陕西,待一年半载之后,朝廷彻底解决兵马粮饷问题,对李闯恩威并施,对百姓减免赋税,对海外大力发展贸易,天下可定,甚至彻底改变世界历史也是必然。

7. 陈新甲算不算忍辱负重的忠臣?

谢邀,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初出茅庐不怕虎

200多年的大明,传到崇祯手上时,已是千疮百孔内外交困,而陈新甲就是生活在这一时期。崇祯四年,清军将大凌新城围的是水泄不通,而守城的正是陈新甲,不用冥思苦想,最后陈新甲丢失了城池。按当时的法律,陈新甲是要被论罪的,然而由于他才能出众,颇受巡抚方一藻的赏识,于是未经请示将他保了下来,也许是他长的太帅惹人爱,军中的监视中官马云程也喜欢他,最后托关系正式免除了他的罪责!

崇祯七年九月,荣升右佥都御史,代替焦源清为宣府的巡抚。他和别人就是不一样,别人上任后都是大摆宴席,而他先是去了前几任都没去的偏僻哨所,慰问驻守在那里的军士,然后统计战马、粮草、刀弓的折损情况,并上报给崇祯。一副不空谈干实事的样貌,让总督杨嗣昌记住了他!

那时的大明是内外都不得安宁,先是宣大总督卢象升死于李自成之手,然后紧接着大清趁火打劫!话说杨嗣昌入主内阁以后,就安排陈新甲接替了卢象升的位置,也许是能人多劳。太平日子没过两日,大清的八旗又打了进来,孙传庭掌管了卢象升的部队以后,和陈新甲互为犄角,由于两人配合的天衣无缝,致使大清八旗没有占到丝毫便宜只得收兵!

在我看来,陈新甲是初出茅庐不怕虎。一般人进入仕途,第一步便是拜码头结同乡,而陈新甲却是通过走访搜集到了第一手资料,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后劲!

改革弊政任贤良

凡事有因必有果,强盛的大明落到这般田地,除了人的原因,制度的落后也是不能不说的。自古臣子见皇帝必准备地方特产为贡品,而陈新甲也为崇祯准备了3份贡品!

第一份,由于皇太极曾由天寿山包围了北京,因此提出要在天寿山增设总兵。而徐州处于苏鲁豫交界的地方,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要布重兵防守,其次是要保障京师到南京的路畅通,保护凤陵和漕运,崇祯听后觉得有理,都采纳并实行了!

第二份,十四年三月闯王攻占了雒阳、襄阳,俘获了襄、福二王。按旧例,丢掉城池的府、州、县都要处死,丢掉两三个村镇的也要发配边疆!由此给将领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所以往往一边守城,一边将家小安排远走他乡,造成一心二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向崇祯建议:“只要保住了一个镇,就不用治罪,如果辖地全部丢失则按贻误军机治罪!”

第三份,杨嗣昌死后,陈新甲安排丁启睿掌管其军,由于赏罚分明军士都服他,人皆言杨嗣昌人虽死,其魂还在。而大牢中的傅宗龙、孙传庭,也是陈新甲向崇祯极力求情以后,再加上他俩犯的事也很小,所以最终官复原职!

将相不和国土丧

适逢松锦大战祖大寿被围,洪承畴率数万之众莫不能救,崇祯指示陈新甲设法救之。经过内阁会议,决定派遣职方郎张若麒面见洪承畴,然而优柔寡断的陈新甲未等张若麒回来,便上书崇祯将明军分成四路进攻,懂兵法的洪承畴害怕被清军聚而歼之是极力劝阻。可叹的是张若麒也是个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人,仅仅只凭打退了两次清军的试探性进攻,就上书崇祯说明军打败清军问题不大,并支持陈新甲的决策!

无赖之下的洪承畴只得分四路解围,结果是锦州之围没解,松山又被清军围住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崇祯十五年三月,松山、锦州相继沦陷,明军损失数万人。

面对御史大夫甘惟榮及众言官的弹劾,欣赏陈新甲的崇祯还是护着他。由此可以猜测,众多大臣中,唯独陈新甲是颇受崇祯信任的!古语云:“兼听则明,偏听则信”,三番五次有人参陈新甲,再加上松锦大战失利,足可以说明崇祯太过信任陈新甲不是一件好事!

是非功过后人评

鉴于国库银子越用越少,而李自成是越剿越多,因此陈新甲不知怎么滴,竟然冒出了与大清议和的想法,要知道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就立下了“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的遗嘱!

一场悄无声息的议和便开始了,为了优化议和的细节,陈新甲特意将傅宗龙先来参考,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傅宗龙转身就告诉了大学士谢升。感觉兹事体大的谢升第一时间汇报给了崇祯,于是怒不可遏的将陈新甲大骂了一顿,剧情反转的一幕出现了。先前还弹劾陈新甲的谢升,此时帮衬:“如若议和能成,则朝廷可专心剿灭李自成!”感觉在理的崇祯同意了!

往往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再三告诫陈新甲议和要悄悄的,可是有一次上朝走的帮忙将议和信封遗留在了书桌上,刚好有个家僮将信封当作一般塘报群发了,这下马蜂窝就被捅破了。面对滔滔不绝的言官之音,想议和又不远背上骂名的崇祯,只得杀掉陈新甲以安群臣之心!

所以,陈新甲的死与崇祯有关,也许自己的不拘小节有关,是一个有能力又办实事的忠臣,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细节无法保证,则大事就成了一句空谈!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38)
豪婿韩三千最新章节列表(韩三千最后大结局
上一篇 2024年05月20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5月20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