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门殇(纳兰容若到底多有才)

1. 豪门殇,纳兰容若到底多有才?

纳兰容若到底多有才?

这么说吧,纳兰性德在清朝的词人中才华无人能及,也就是说他的词在清朝是第一,可能有人会觉得太过于夸张,不过这是不争的事实。相信很多人都读过王国维所编撰的《人间词话》,那么在这部著名中,王国维就给予了纳兰性德极高的评价。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我们从王国维的这一评价中可以看得出来,纳兰性德的才华极高,并且是可以与北宋的词人相媲美,要知道北宋之后,还有南宋、元朝、明朝;可是王国维直接跳过了这几个朝代,认为纳兰性德的词是可以与北宋的词人一较高低。那么北宋的词也是公认成就最高,这一时期有苏轼、王安石、欧阳修、秦观、柳永、周邦彦等等,所以说纳兰性德的才华无与伦比。

纳兰性德的词自有一种感伤之怀,而且写得极为深情,特别是的感人,一些经典的词句,同样是深入人心,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等等,那都是难得经典名句,而且这些词句写得极为深情,也无比的伤感,充满了一种独特的感伤之怀,读来也是令人肝肠寸断。

那么纳兰性德之所以会如此地悲伤,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够直击人心,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他爱得深沉,而且在爱情的世界里遭受了打击,这样我们就不得不提他的人生经历,以及爱情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说清楚,纳兰性德的到底多有长。

出生名门的翩翩公子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属于满洲正黄旗叶赫那拉氏,可能熟悉历史朋友就会知道,叶赫那拉氏鼎鼎大名,后来还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皇太后,那就是慈禧。而他的父亲纳兰明珠,更是康熙朝的一代权臣,深得康熙的赏识,在当时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很有权利。而纳兰性德正是生长在这样的家庭,1655年生于北京,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翩翩公子。

正是由于纳兰性德出身于这样的家庭,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接受,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骑马射箭,那也是样样精通,所以他一样受到了康熙的赏识,并且成为了他身边的带刀侍卫,可见当时的康熙,对于他极为欣赏。

那么纳兰性德在学术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还在19岁的时候就编撰了一部儒家经典《通志堂经解》,在这部著作中,他把儒家的经典重新做了注解。要知道一个19岁的少年,有这样的能力,可见他的才华,那当真是无人能及。

爱情里的痴情男子

稍稍介绍了纳兰性德的出身,以及他的家族之外,那么就要谈到他的爱情经历,提起纳兰性德爱情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只有深入地了解了他的爱情经历,再来读他那些词作,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对于他的才华也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纳兰性德的一生有过三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第一段也就是初恋,不过现在人们对于他的第一段恋情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他的表妹,还一度入宫成为了康熙的妃子,很多的影视剧也是采用了这一说法,但是很可惜这种说法,不太站得住脚。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则是认为纳兰性德的第一段恋情,应该是与府中的丫鬟,而这样的恋情在那个时代是绝对不容许,自然也就成为了纳兰性德人生中的遗憾。

第二段恋情也是纳兰性德最为满意,也就是他的原配夫人卢氏,两个人都是出身名门,不过这段恋情也没有维持多久,最终由于卢氏难产逝世之后,也使得纳兰性德陷入了无边无际的痛苦之中,使得他的后半生一直很痛苦,不停地回起与卢氏在一起的生活,这才有了那些感人的爱情词。

第三段恋情鲜为人知,这一时期纳兰性德身心疲惫,从而结识了江南才女沈婉,两个人也是一见钟情,不过这段恋情同样是无疾而终,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还是由于沈婉的出身,再加上当时满汉不能通婚的原因,所以使得这段恋情也是持续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纳兰性德无与伦比的才华

笔者为什么要这么长篇大论地讲述纳兰性德的一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纳兰性德,明白他为什么这么有才华,我们从他的这些经历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少年时代的他用功读书,并且还在19岁时就完成了学术著作《通志堂经志》,此后经历了爱情的挫折,从而写下了那些感人的爱情词。所以在我个人心目中,纳兰性德无疑是大清最具有才华的一位词人。

豪门殇(纳兰容若到底多有才)

2. 但女主刚开始不喜欢男主的宠文?

还是写几个男主爱女主,女主也爱男主的吧

1、《星辰变》作者:我吃西红柿

当鱼跃龙门化身为龙的时候,他便不是鱼,而是龙!他是龙,龙则是不会呆在鱼群中,他需要的而是无限的天空,上穷碧落下黄泉,翱翔九天。这青年,便是这跃龙门的鱼!《星辰变》讲述的就是这名青年的故事。

2、《神墓》作者:辰东

“神死了……魔灭了……我还活着……为什么?为何让我从远古神墓中复出,我将何去何从?”神魔陵园除了安葬着人类历代的最强者、异类中的顶级修炼者外,其余每一座坟墓都埋葬着一位远古的神或魔,这是一片属于神魔的安息之地。 一个平凡的青年死去万载岁月之后,从远古神墓中复活而出,如林的神魔墓碑令青年感到异常震撼。悠悠万载,沧海桑田。原本有一海峡之隔的仙幻大陆和魔幻大[2] 陆相连在了一起,道法与魔法并存,真气与斗气同在,东方神龙与西方巨龙共舞……绝代佳人,缠绵的爱情;恐怖绝地,玄异的惊险之旅;远古遗闻,失落的传说;众神之秘,不灭的神之遗迹……神秘的东方修道者、奇诡的西方魔法师、无敌的东方武者、至强的西方龙战士,演绎出一曲惊心动魄的传奇……

3、《将夜》作者:猫腻

一段可歌可泣可笑可爱的草根崛起史。 一个物质要求宁滥勿缺的开朗少年行。 书院后山里永恒回荡着他疑惑的声音: 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 …… ……

这是一个“别人家孩子”撕掉臂上杠章后穿越前尘的故事,千万年来,拥有吃肉的自由和自由吃肉的能力,就是我们这些万物之灵奋斗的目标。

4、《仙逆》作者:耳根

自古顺天者,为天地之宠儿,这宠儿的背后,却是蝼蚁之身!我之道,非顺天,而是以心中之感动,逆天而行,逆仙而修,求的,不仅是长生,更多的,却是摆脱那背后的蝼蚁之身,此,使之为逆!道在人为!少年王林几经转折,以平庸的资质踏入修真仙途,历经坎坷风雨,凭着其聪睿的心智,艰难的迈向崎岖仙路。顺为凡,逆则仙,只在心中一念间……修真,到底是修的什么?修道,修仙,修真。神通,道法,仙法。夺基、杀人、秘宗、战场、古神……看王林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巅峰,凭一己之力,扬名修真界的故事。

5、《凡人修仙传》作者:忘语

一个普通的山村穷小子,偶然之下,跨入到一个江湖小门派,成了一名记名弟子。他以这样身份,如何在门派中立足,如何以平庸的资质进入到修仙者的行列,从而笑傲三界之中!又如何以平庸的资质,进入到修仙者的行列?和其他巨枭魔头、仙宗仙师并列于山海内外?修仙世界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大道漫漫,仙途凶险,看普通山村少年韩立如何艰难修仙。虽然资质平庸,但依靠自身努力和合理算计修炼成仙。修仙的过程极为不易,不仅需要克服自身的种种缺陷,同时还要接受敌人和天地的考验,经过重重“跋涉”才能得道。

6、《龙蛇演义》作者:梦入神机

不为大众熟悉的非常世界——黑帮争斗、黑拳搏命、国际大鳄绞杀他国经济与政治的秘密,尽被原本怯懦而又平凡的混混儿揭开。他,就是,王超。结缘秘密组织唐门掌舵人唐紫尘后,王超靠着非凡的毅力与顿悟一步步走上武学巅峰,拳战各派武学大师,加入又背叛神秘组织,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王超将演绎一个怎样波诡云谲的传奇,铸就怎样一段曲折离奇的人生!!

7、《陈二狗的妖孽人生》作者:烽火戏诸侯

一个农村刁民的逆天人生。衣衫褴褛的老人蹲坐在破败房子前的白桦木墩子上,喝一口自制的烧酒,抽一口极烈的青蛤蟆旱烟,眯起眼睛,望着即将落入长白山脉的夕阳,朝身旁一个约莫六七岁、正陪着一黑一白两头土狗玩耍的小孩子说道:“浮生,最让东北虎忌惮的畜生,不是皮糙肉厚的黑瞎子,也不是600斤的野猪王,而是上了山的守山犬。”许多年后,老人躺进了一座不起眼的坟包,那个没被大雪天刮烟炮冻死、没被张家寨村民戳脊梁骨白眼死的孩子终于走出大山,来到城市,像一条进了山的疯狗,咬过跪过低头过,所以荣耀。其爷如老龟,死于无名。其兄如饥鹰,搏击北方。其父如瘦虎,东临碣石。那绰号陈二狗的他,能否打拼出一世荣华?

8、《不灭的男神》作者:观汪汪

分手半年收到前男友寄来的账单,就连一元钱一包的餐巾纸都算在了里面。

真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我没有理会他,没想到却接连遭受到诡异的恐吓与骚扰。

忍无可忍的我选择了报警,却得知了前男友已死的消息……

3. 为什么司马懿的晋朝没能像刘邦大汉一样繁荣昌盛?

这问题好。按理说,之前两汉四百年打下的基础,已经为后世提供了治国的模板,实际上曹魏就是这么做的。然而到了西晋却落得另一番田地,主要原因怪不得别人,是司马氏自身“得权不正后遗症”引起的,说白了就是由于贼心虚导致的一些列关键政策错误。

“开倒车”的分封制

堡垒从内部攻破,西晋之亡,最直接的原因是“八王之乱”导致国家力量衰弱、社会混乱,进而内附的匈奴人趁机作乱。

而所谓的八王之乱,是指在公元291年、公元299-306年两个时期,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专政瞎折腾,为了争夺权势,掌握兵权的司马亮、司马玮等八人为首的王爷们也开始搞事,他们中有人先是联合贾南风打压另一派,贾南风被干掉后他们内部继续互掐,最终把自家的政权玩废。

那么问题来了,春秋战国、楚汉相争、汉初的七王之乱,一再证明了分封制早已不适合大一统政权的需要,西晋王朝为啥偏要开倒车?不仅分封,而且每位王爷可是真的握有兵权。

四个字:做贼心虚。曹魏沿用汉制,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杜绝皇族割据一方。副作用也很明显:在最大的打工仔司马懿家族心怀不轨、鸠占鹊巢时,也就没了有实力的曹氏诸侯王来替家族出头。尝到甜头的司马氏为了避免同样的事情在自家重演,果断恢复了分封制,以为把兵马放在自家人手里就绝对安全了。

可惜,在权势面前,亲兄弟都会动刀子,同族的那就更不会客气。司马氏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晋武帝司马炎为啥选了个最差的儿媳妇?

八王之乱之所以会发生,导火索是“妒忌多权诈”的皇后贾南风专政。可能有些朋友不知道,这个皇后不是司马衷自己选的,而是他老爹-号称“明主”的晋武帝司马炎在儿子才13岁时给他挑的。

而且,司马炎早就知道贾充之女贾南风非常差劲。公元271年,在给儿子挑选妃子时,起初他个人比较偏好名门世家的卫瓘之女。面对帮贾充说好话的皇后,司马炎脑子很清晰:

帝曰:“卫公女有五可,贾公女有五不可:卫氏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氏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

他的意思是说:贾南风性格嫉妒,没有生子之相,而且长得丑、个子矮、皮肤黑,毫无可取之处。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五点全中!可见司马炎确实挺有水平,然而最终他偏偏还是选了这个渣女给自己当儿媳。究其原因,固然是因为贾充找了一大批朝廷大臣帮自己说好话,不过更重要的,是因为贾充是杀害曹魏最后一任帝王曹髦的真凶……

在西晋之前,臣子当众杀害皇帝的行为极其罕见,是要受万众唾弃的大逆不道之举。公元260年,当时的曹魏皇帝曹髦不甘被司马昭控制,带兵抗争,被贾充率人刺死在皇宫前。曹髦死了,司马氏篡权的最大障碍也没了,直接凶手成济被司马昭假惺惺的诛九族,真凶贾充却从此飞黄腾达。

司马炎感念贾充对自家的恩德,几乎捏着鼻子把他的丑女立为未来的国母,没想到却给家族挖了个深不见底的巨坑。这也算是咎由自取。

讨好统治阶层-严刑峻法变为骄奢淫逸

东汉末年,曹操秉承汉王朝的严刑峻法,以强大的凝聚力统一了北方,也奠定了曹魏政权的统治风格。

然而政权的整体利益,往往与世家大族的利益不一致,士大夫阶层对曹魏的风格颇有微词。司马昭篡权后,为了争取这部分人的支持,改弦易张,标榜自家是以儒家的宽仁治国,实际上是放任自流,任由骄奢淫逸、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大行其道。石崇与王恺比富、《钱神论》的面世,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在司马炎时期,土地兼并已经日趋严重;到了司马衷的年代,朝政混乱、内耗严重,精兵损失殆尽、境内流民四起(“何不食肉糜”就是这时期司马衷的名言),内附的少数民族虎视眈眈,西晋王朝已经从内到外烂到底。匈奴人刘渊,则抓住机会以匡扶汉室的名义起兵,腐朽的西晋朝廷毫无抵抗之力,从此你方唱罢我登场,开启了持续三百年的中原沉沦。

西晋灭亡的原因很多,但由于得国不正埋下的各种政策祸根,称得上不容忽视的主因。

4. 清代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现在我们都认为清朝阿哥是指皇帝的儿子,而实际上阿哥在满语中表达的是父母对儿子的称呼,并不一定用于皇家。当然题目中很显然,是问的皇帝的儿子是什么级别?

清朝的阿哥只能说明是皇帝的儿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根本不是爵位,更谈不上什么级别。

至于清朝的阿哥都能达到什么级别,这里面混得好的有亲王,也有郡王,混的不好,可能只是个镇国将军,更有甚者可能只是一个光头阿哥,一点爵位都没有。

清朝的宗室爵位

清朝的宗室爵位一共有十二个等级,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个等级。

公爵以上为“超品”,所以不要觉得镇国公或者辅国公爵位不高,他们都是皇室宗亲,肯定比一品大员级别还高,当然拿的俸禄也高。

不入八分的国公,并不是指不入流,而是指可以不在京城当差或者居住。

清朝的爵位与明朝的不同,清朝的爵位是要降级的,比如,父亲是亲王,那么嫡子继承爵位直接变成郡王,这里要注意,只有继承爵位的那个儿子才是郡王,剩下的人,没有皇帝封爵,只能是闲散宗亲。

郡王再传下一代直接变成贝勒,当然亲王爵位降到镇国公就不再降了。郡王降到辅国公,以此类推。

也有少数宗亲,由于深得皇帝宠信,并且立有大功,爵位可以“世袭罔替”,也就是说传给下一代嫡子继承人不降级,这样的被称为“铁帽子王”。

大清共有“十二大铁帽子王”,八位开国元勋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还有后来获得皇帝重用的四位: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昕、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清朝的阿哥都能获得什么爵位呢?

清朝对皇子的分封,和明朝不一样,主要原因还是和文化有关。

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开始订下规则,只要是皇子,一律封为亲王。不论皇帝的儿子多么无能,甚者是傻子,但是一样是亲王,亲王的嫡系继承人是亲王,其他儿子也是郡王。

当初朱元璋制定这样的规矩,主要是少年时穷怕了,为了让子孙后代以后不用为生活担忧,朱元璋给了亲王等明朝宗亲爵位很多特权,最后也成为了一个隐患,明朝灭亡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王太多了,老百姓养不起了。

而清朝不一样,它是由北方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虽然皇帝(或者大汗)的儿子也是有特权的,但是如果不能有好的表现,是不会给予较高的爵位的。

我们先以努尔哈赤为例,努尔哈赤一共有16个儿子,看看分别被封了什么爵位。

皇长子 爱新觉罗·褚英 废太子,广略贝勒。

皇次子 爱新觉罗·代善 和硕礼烈亲王。

皇三子 爱新觉罗·阿拜 追封奉恩镇国勤敏公。

皇四子 爱新觉罗·汤古代 镇国克洁将军。

皇五子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 因罪夺爵,子孙降为红带子。

皇六子 爱新觉罗·塔拜 追封奉恩辅国悫厚公。

皇七子 爱新觉罗·阿巴泰 追封和硕饶馀敏郡王。

皇八子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太宗 (皇子时封贝勒)。

皇九子 爱新觉罗·巴布泰 奉恩镇国恪僖公。

皇十子 爱新觉罗·德格类 因罪夺爵,子孙降为红带子。

皇十一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 镇国将军;传一代,绝嗣。

皇十二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 罢英亲王。

皇十三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 追封奉恩辅国介直公。

皇十四子 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睿忠亲王,(追封成宗义皇帝(清成宗),后罢)。

皇十五子 爱新觉罗·多铎 和硕豫通亲王。

皇十六子 爱新觉罗·费扬果 黜宗室。

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的爵位,就可以看出,阿哥们的爵位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出生后,起点都是一样的,没有爵位,后来随着立功的表现,努尔哈赤会为儿子封爵位。

就像努尔哈赤称汗时,封了“四大贝勒”,分别是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当时的贝勒就相当于后来的亲王,级别很高。

努尔哈赤的这些儿子,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所以清朝初期的封爵,主要是看战功,当然也与大汗的喜好有关,但是战功是第一位。

除了“四大贝勒”,其他后来获封亲王等爵位的,都是后来皇太极封的,当然也是看战功和实力。但是皇太极称帝后,也封了自己的儿子豪格为亲王,目的也是想扶持自己的实力。

总结一下,清朝初期的阿哥封爵,主要是看战功和实力,当然还有能力。

皇太极有十一个儿子

皇长子:爱新觉罗·豪格(1609—1647),生母继妃乌拉那拉氏,肃武亲王。

皇二子:爱新觉罗·洛格(1611—1621),生母继妃乌拉那拉氏,幼殇。

皇三子:爱新觉罗·洛博会(1611—1617),生母元妃钮祜禄氏,幼殇。

皇四子:爱新觉罗·叶布舒(1627—1690),生母庶妃颜扎氏,辅国公。

皇五子:爱新觉罗·硕塞(1629—1654),生母侧妃叶赫那拉氏,承泽裕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高塞(1637—1670),生母庶妃那拉氏,镇国悫厚公。

皇七子:爱新觉罗·常舒(1637—1699),生母庶妃伊尔根觉罗氏,辅国公。

皇八子:未命名(1637—1638),生母敏惠恭和元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幼殇。

皇九子: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生母孝庄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清世祖章皇帝。

皇十子:爱新觉罗·韬塞(1639—1695),生母庶妃克伊克勒氏,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1642—1656),生母懿靖大贵妃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襄昭亲王。

但是等到清朝入关后,就不一样了,这时候虽然也是看战功,但是却没有那么重要了,顺治皇帝亲政后,就曾封自己的弟弟博穆博果尔为亲王。

当然也有因为军功被封为亲王的,就像顺治的五哥硕塞,他就是因为跟随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追击李自成,后来又南征南明福王朱由崧,屡立战功,一步步的成为亲王。

顺治的八个儿子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1651年12月13日-1652年3月9日),生母为笔什赫额捏福晋。

皇二子爱新觉罗·福全(1653年9月8日-1703年8月8日),生母为宁悫妃董鄂氏,封裕亲王。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即康熙帝。

皇四子荣亲王(1657年11月12日-1658年2月25日),生母为孝献皇后董鄂氏。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生母为陈图塞尔福晋,封恭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生母为唐璟福晋。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生母为钮祜禄福晋,封纯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生母为塞母肯额捏福晋。

顺治的儿子们封的爵位都不低,但是除了皇四子荣亲王因为是顺治最宠爱的董鄂妃的儿子,刚出生就封了亲王,其他的都是康熙皇帝后来封的,康熙还是不错的,能活到成年的兄弟们都封了亲王,只有幼年夭折的没封。

总结一下,这时候虽然封爵不那么考虑军功了,但是皇子获得高爵位还是很难的,一般都是等后面的皇帝封赏,而这时候就不能说是皇子了。

康熙的儿子们

皇长子:胤褆(1672-1735),原名保清,直郡王,后降为贝子品级,生母惠妃叶赫那拉氏。

皇次子:胤礽(1674-1725),原名保成,皇太子,后被废。谥曰密,为理密亲王,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皇三子:胤祉(1677-1732),诚郡王,谥曰隐,为诚隐郡王,生母荣妃马佳氏。

皇四子:胤禛(1678-1735),即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皇五子:胤祺(1680-1732),恒亲王,谥曰温,为恒温亲王,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皇六子:胤祚(1680-1685),幼殇,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皇七子:胤祐(1680-1730),淳亲王,谥曰度,为淳度亲王,生母成妃戴佳氏。

皇八子:胤禩(1681-1726),廉亲王,生母良妃卫氏。

皇九子:胤禟(1683-1726),固山贝子,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䄉(1683-1741),初封敦郡王,雍正时革爵圈禁,乾隆帝即位后释放,授辅国公品级,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一子:胤禌(1685-1696),11岁殇,无谥号,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皇十二子:胤祹(1686-1763),履亲王,谥曰懿,为履懿亲王,生母定妃万琉哈氏。

皇十三子:胤祥(1686-1730),怡亲王,谥曰贤,为怡贤亲王,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皇十四子:胤禵(1688-1755),恂郡王,谥曰勤,为恂勤郡王,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皇十五子:胤禑(1693-1731),愉郡王,谥曰恪,为愉恪郡王,生母顺懿密妃王氏。皇十六子:胤禄(1695-1767),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后改封庄亲王,谥曰恪,为庄恪亲王,生母顺懿密妃王氏。

皇十七子:胤礼(1697-1738),果亲王,谥曰毅,为果毅亲王,生母纯裕勤妃陈氏。

皇十八子:胤祄(1701-1709),8岁殇,生母顺懿密妃王氏。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1702-1704),3岁殇,生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子:胤祎(1706-1755),贝勒,谥曰简靖,为简靖贝勒,生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一子:胤禧(1711-1758),慎郡王,谥曰靖,为慎靖郡王。生母熙嫔陈氏。

皇二十二子:胤祜(1712-1744),恭贝勒,谥曰勤,为恭勤贝勒,生母谨嫔色赫图氏。

皇二十三子:胤祁(1714-1785),郡王品级贝勒,谥曰诚,生母静嫔石氏。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祕(1716~1774),諴亲王,谥曰恪,为諴恪亲王,生母穆嫔陈氏。

康熙的儿子比较多,这里只是排序的儿子,还有很多因为生下来没来得及排序就挂了的。

从二十四个儿子可以看出,康熙在世的时候获封郡王以上的只有:直郡王大阿哥胤褆(后被康熙下令削宗夺爵、圈禁终身),诚亲王三阿哥胤祉,雍正王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恒亲王五阿哥胤祺,以及敦郡王十阿哥胤䄉。

其他的即使是如日中天的八阿哥胤禩,才是个贝勒,很受宠爱的十四阿哥胤禵都没有爵位,所以康熙在世对于皇子们封爵,还是很慎重的。基本上康熙封爵,主要考虑的就是皇子的能力和家世,当然还有个人喜好。

雍正皇帝对于兄弟们封爵,完全就是派系的问题,支持雍正皇帝的肯定获得高爵位,就像十三阿哥,都干成铁帽子王了。

雍正皇帝的儿子比较少,能排序的只有六个儿子。

长子:爱新觉罗·弘晖(1697—1704年),追封端亲王,生母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皇子(未齿序):爱新觉罗·弘昐(1697—1699年),生母齐妃李氏。

次子:爱新觉罗·弘昀(1700—1710年),生母齐妃李氏。

三子:爱新觉罗·弘时(1704—1727年),生母齐妃李氏。

四子: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即清高宗乾隆帝,初封宝亲王,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五子:爱新觉罗·弘昼(1711—1770年),和恭亲王,生母纯懿皇贵妃耿氏。

六子:爱新觉罗·弘曕(1733—1765年),果恭郡王,生母谦妃刘氏。

雍正的儿子,只有弘历和弘昼被封为亲王,其他的都没有封爵,主要是雍正的儿子活到成年的也不多。

乾隆的儿子们

皇长子,永璜(1728-1750),追封定亲王,谥曰安。

皇次子,永琏(1730-1738),母孝贤纯皇后。

皇三子,永璋(1735-1760),母纯惠皇贵妃,追封循郡王。

皇四子,永珹(1739-1777),封履亲王,母淑嘉皇贵妃。

皇五子,永琪(1741-1766),封荣亲王,母愉贵妃。

皇六子,永瑢(1743-1790),封质亲王,母纯惠皇贵妃。

皇七子,永琮(1746-1747),母孝贤纯皇后,弘历欲立为太子。

皇八子,永璇(1746-1832),封仪亲王,母淑嘉皇贵妃。

皇九子,未命名(1748-1749)幼殇,未封,母淑嘉皇贵妃。

皇十子,未命名(1751-1753)幼殇,未封,母舒妃。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字镜泉,号少厂,别号诒晋斋主人,封成亲王,母淑嘉皇贵妃,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母皇后那拉氏。

皇十三子,永璟,幼殇,未封,母皇后那拉氏。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幼殇,未封,母孝仪纯皇后。

皇十五子,永琰(1760-1820),即嘉庆帝。

皇十六子,未命名(1762-1765),幼殇,未封,母为孝仪纯皇后。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母孝仪纯皇后。

乾隆皇帝对于儿子们封爵,直接就是凭借个人喜好,因为乾隆是个很贪恋权力的人,因此他不让儿子们参与朝政,最后就导致他没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最后选来选去,选了十五阿哥。

因为儿子们,不去参与朝政,所以乾隆看上的儿子就可以封亲王,比如永瑆和永琰,看不上的,比如十二阿哥,永璂,没有爵位,光头阿哥。

嘉庆的儿子们

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未命名,幼殇。

皇二子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道光帝。

皇三子惇恪亲王爱新觉罗·绵恺,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皇四子瑞怀亲王爱新觉罗·绵忻,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皇五子惠端亲王爱新觉罗·绵愉,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同治三年十二月薨。

嘉庆的儿子们,除了老大死的早,然后旻宁和绵忻在嘉庆活着的时候就封亲王了,老三绵恺是郡王,老五因为生的晚,所以嘉庆没有封他爵位。从嘉庆这时候看出,清朝封爵,已经不那么慎重了,只要是皇子,都能弄个好爵位。

道光帝的儿子们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这时候的皇子,怎么也可以混个郡王当当。至于咸丰皇帝更是就一个活下来的儿子同治,后面的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子嗣,不作讨论。

小结:清朝的阿哥们,活的并不容易,尤其是清朝的前期,如果没有战功,想要获得一个好的爵位,是很难的。虽然后来随着清朝统一战争的结束,阿哥们不用立战功也可以授予爵位,但是这时候又需要讨父皇的欢心,同时还需要母亲的家世。

如果阿哥在皇帝面前表现的太好,可能会遭到别的阿哥的嫉妒,暗中使坏,如果表现的不好,可能又会让父皇觉得自己没本事。所以获得高的爵位太难了!

阿哥们真正好过的时候,是嘉庆皇帝以后,这时候的阿哥,基本上都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爵位,同时内斗的也没有那么激烈。不得不说还是明朝的皇子比较幸福,怪不得明朝的皇子都不争皇位,一心想当王爷,主要是朱元璋的政策,让皇子们都有亲王爵位,真心比清朝皇子们幸福多了!

5. 为什么只有黄梁美梦或南柯一梦?

人活着活着就不知道怎么活了。。。。。

大凡来到这个世上的人,没有一个不想过好日子,享尽人间富贵的。但世事艰难,在这个世上能显示荣华富贵的只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有钱有财富,一个是能当官做姥爷,有了这两样资本,这个人才算真的荣华富贵。因此,人们追求最多的就是这两样。奋斗的目标是这两样,连做梦也是这两样。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故事浩如烟海,黄粱梦与南柯一梦就是中国古人追求官位与钱财的两个故事。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黄粱梦与南柯一梦都差不多,都是在梦中达成了理想,但醒来以后都是一场空,梦中人不过在梦中空欢喜一场。但不论如何,醉生梦死也好,白日做梦也好,在梦里的故事,总是鼓舞人的。

可是《红楼梦》不同,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敷衍了一段故事,你说里边的人物,一个真的没有,但现实当中,你可到处都能看见这些人的真实影子;故事整个是虚构的,但人世间的芸芸众生的命运却都逃不脱故事里所给的结局。作者越写越心酸,最后在初版前言里说:我这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知是作者故弄玄虚,为推销这部作品而做的玄幻级别的广告,还是作者真的把人生参透,对人类的未来大感悲观而心力交瘁?总之《红楼梦》让人看了,便不由得回味自己的一生,并往往把自己与书中的某人对号入座,掩卷遐思进而仰天长叹者大有人在。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个大梦做的艰苦,漫长,一点快感都没有,哪怕是在梦中!因此《红楼梦》一书,尽管大红大紫二百年,但是只因为梦境不好,没有几个人想做”红楼美梦”的,因之”红楼梦”,最终没人把它幻化成成语或者歇后语俗语等作为借以表情达意的干货,实在是情有所原,罪该如此。

红楼脂批第一段,脂砚斋劈头就是一句心酸话:

辛酸有梦寄红楼,

阅尽人情付水流,

一世朱批脂砚泪,

百年过后惹谁愁?

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阅尽人情付水流,百年过后惹谁愁,愁愁愁,哪家的愁能入梦,能成人生的追求?现实中的愁,总会被梦中的理想代替,这样的梦,谁愿意做啊。” 金缕碧瓦,蝉翼轻纱。眉黛春愁,小园新柳。皓腕凝霜,悲歌叹惋。冷月花魂,浊酒清殇。非花非雾,亦真亦假。半生尘土,一梦红楼”。红楼里做不出美梦,可见一斑。

《红楼梦》原叫《石头记》,故事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怂级*,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

以下,便是《石头记》演绎内容,不能再抄录了,在这里看着费劲,回去看几遍人民出版社的《红楼梦》简化字版的或者中华书局大字版的《红楼梦》,你就什么都懂了,什么也懂得了了。

一日,。。。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解此案。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愚浊,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则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伦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大半。。。

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那疯跛道人庭宇静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大段抄录,作文者大忌,可是,我搜索枯肠,再检不出更准确的词句,还是顺手把曹雪芹的原稿拿出来,让你再读一遍,体会更深。

人生如梦,人活着活着就不知道怎么活了。。。

6. 夏季天气越来越炎热?

夏天天气炎热,古人怎么避暑的?其实很简单啊,古人除了没有电器,其他避暑方式跟上世纪80、90年代差不多,8090后应该都记得自己小时候怎么避暑吧?90后还好,毕竟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风扇了,80后或者再往前的70、60年代,许多家庭连电风扇都没有,他们的避暑方式,和古人几无二致。

散发开窗

孟浩然在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中写道: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古代男子束发,而在夏日的夜晚,就会把头发披散下来,然后打开窗户,找个幽静的所在,享受自然风。

更早一点的晋代,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也写了相同的纳凉场景:

“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你看陶渊明,这短短十几个字,就创造了“北窗高卧”、“羲皇上人”两个成语。五六月正是盛夏,他北窗高卧,享受着自然凉风,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自喻羲皇上,惬意无比,千金不换。

摇扇纳凉

这是古代老百姓主要的纳凉方式,古代把扇扇子称为“摇风”,又叫“凉友”——你看这称呼,真是浪漫极了。

但扇子也分等级,普通人家就用蒲葵编的蒲扇,这种扇子比较重,但风力大;条件好的用绢帛,重量轻,不费力,至于风力嘛,有微风就够了,大户人家也不会像山野村夫那样甩着膀子扇扇子;文人墨客则会在扇面题字画画,以显示自己的风雅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那就不需要自己扇扇子了,有专门供使唤的下人做这些事儿。

像诸葛亮、李白这种自带仙气的人,当然要用羽毛扇才能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李白诗《夏日山中》就写到了羽毛扇: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但是李白嘛,连扇子都懒得摇,把衣服裤儿都脱光了,挂在山中石壁上,自己一丝不挂任由大自然轻抚自己的玉体,哼哼,什么叫潇洒,什么叫风流?

喝冷饮避暑

古代虽然没有空调,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比如把西瓜放进井里,一段时间后拿出来,清凉可口,堪称冰镇西瓜。

到宋朝时,冰已经是相对普遍的东西了,街头巷尾都会有人卖冰水,一般是用金银花、梅子这些具有清热解暑的草药或水果,用冰块镇一下,喝起来也非常清凉,苏轼《菩萨蛮》就写了一对小情侣,在夏日夜晚,一起吃冷饮的场景: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按中医说法,藕性凉,有开胃清热的功效,而且藕微甜,吃起来嘎嘣脆,十分爽口,你看这对小情侣,一边吃着冰镇藕丝,一边打情骂俏,真是对单身狗一万点暴击

贵族的避暑方式

以上都是老百姓的避暑方式,跟贵族根本没法比。

战国时期的冰箱

出土于湖北曾侯乙墓中的“青铜冰鉴”,被视为战国时代的冰箱,把冰块放在冰鉴内,就能起到降温的作用,而且不易融化。清朝皇室借鉴了青铜冰鉴,发明出一种木质冰桶,其用途和冰鉴一样,但桶内用上了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能起到更好的隔热效果,也可称为清朝的木制冰箱了。

屈原在《楚辞·招魂》中也记录了冰镇饮料的做法: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屈原喝的是米酒,在炎热的夏天,把米酒滤掉酒糟,然后冰镇一段时间,喝起来堪比琼浆玉液。

唐朝空调房

唐朝贵族更厉害,他们在派人冬天会去河面凿冰,拿回家在地窖中保存好——这种地窖非常深,底部铺着厚厚的柴草,把冰块整整齐齐地码好,再用一层厚厚的柴草和泥土封上,保证密不透风,这样的冰块就不会融化。

到了盛夏,把地窖打开,取出冰块放在房间里,相当于制造了一个空调房,而且降温效果非常好,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国忠当年就制造了这样的空调房,他请客的时候,在宴席周围摆满了雕琢成冰山形状的冰块,冷得宾客纷纷表示遭不住:

“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挟纩(kuàng)者”。

纩是一种丝绸制品,挟纩就是把这种丝织品裹在身上,你看,其实古代人也和我们一样,开空调的时候,盖一层薄薄的凉被,才是人间天堂。

避暑山庄

皇帝除了享受空调屋以外,还有专门的避暑山庄,唐朝皇室修建了九成宫、翠微宫、玉华宫,清朝也有承德避暑山庄等。

唐朝的九成宫,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在这里避暑的时候,发现有泉水涌出,于是唐太宗让人在泉眼出砌上石槛,引导泉水流入。据说这一眼泉水清澈如镜,味道甘之如醴,然后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以记载这件事,于是便有了鼎鼎大名、被称为“天下第一楷书”、至今依然被书法爱好者顶礼膜拜的《九成宫醴泉铭》:

“其清若镜,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东流度于双阙,贯穿青琐,萦带紫房,激扬清波,涤荡瑕秽,可以导养正性,可以澄莹心神。”

你看,古人的避暑方式还是蛮丰富的,当然了,你若真要细究起来,那还是应该像唐朝诗人白居易学习:

《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心静自然凉,不管你做不做得到,反正我是做不到的。

7. 红楼梦里最不幸的爱情是哪种?

人们常说世间各有各的不幸,可是殊不知在爱情(婚姻)里,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不幸。红楼梦大旨谈情,里面汇集了无数种爱情(婚姻),可以说贾府两代人的六种爱情(婚姻)都是不幸的,而他们的不幸,也道尽了人生真谛。

第一种:宝玉和宝钗,百般算计,千般谋划,到头来只有一场空

宝钗和宝玉的爱情在红楼梦中缠绕了近整本书,甚至于还要长于宝玉和黛玉,因为黛玉注定早殇,而宝钗是陪伴宝玉最久的人。

宝钗为了和宝玉成婚做了很多的谋划,即便做了无数的事情,可她还是入不了宝玉的心里,最后仍旧孤家寡人,落得一场空。

宝钗落选之后一直住在贾府,她不顾规矩有时间就找宝玉玩耍,甚至不在乎白天黑夜,晴雯的一句抱怨早有说明了这个事实;“有事没有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

宝钗一直在规劝宝玉读书走正道,可是却被宝玉一顿忽视和强白,闹得不欢而散;宝钗无意中接替袭人为宝玉做肚兜,可是宝玉在梦里都大声拒绝宝钗: “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前盟”,宝钗听了就一怔。

梦言不可骗人,宝玉心中只有黛玉,对宝钗只有满满的决绝。这样的两个人因为一场胡闹结合在一起,他们之间如何会有幸福。

宝钗为了嫁给宝玉撒了弥天大谎——金玉良缘,不知道当年是否有癞头和尚相赠金锁鉴定宝钗和宝玉的爱情,可是王夫人主导的一场“掉包计”,让宝钗成了宝玉的妻子,一生都剪不断的牵绊。

成婚了又如何,宝钗一直都走不到宝玉心里,宝玉的烦难困苦她无法排解,心中所愿所想她不知,相互不懂的两个人在和平年代可以过一生,可是贾府的落败让宝玉无法承担,最终还是抛却红尘俗事出家去了,宝玉终究还是负了宝钗。

“毁教夫婿觅封侯”本是宝玉的一句戏言,最后却成了宝钗的归宿,宝钗一生所求皆化为乌有!

第二种:贾政和王夫人,相敬如宾,相待如冰,恩爱夫妻不到头

贾政和王夫人在别人眼里应该是模范夫妻,可是其中的苦楚也只有王夫人自己知道。她和贾政一共养育了三个子女,可是贾政的心仍旧只在赵姨娘身上。赵姨娘只是家生的奴才,可是她是堂堂王家大小姐,可贾政就是看不上她。

说那赵姨娘和贾政说话,忽听外面一声响,不知何物.忙问时,原来是外间窗不曾扣好,塌了屈戍了吊下来.赵姨娘骂了丫头几句,自己带领丫鬟上好,方进来打发贾政安歇.

贾政不管外出公干还是平常在家,他都是歇在赵姨娘房里,这一切王夫人无法向外人诉说,她想要惩治赵姨娘还要看贾政的脸色,王夫人心里的苦也只有自己默默承受了。

贾政与她相敬如宾,可是也是相待如冰,如果一个女子可以得到丈夫的爱,为什么她还要多年常伴佛堂呢?王夫人想要为自己赎罪不假,可是失去丈夫的爱也是真。

贾政对着王夫人很累,可是王夫人何尝不是,自己爱着的人爱着别人,她一生的悲剧不要紧,可是她还亲手造就了宝钗和宝玉的悲剧,一个得不到爱的女人把所有的爱给了孩子,殊不知她的爱也害了孩子一辈子的幸福。

第三种:贾赦和邢夫人,离心离德,相看两厌,毫无感情的尴尬

邢夫人和贾赦看上去像是一对恩爱夫妻,从来没有听到他们有过任何龃龉,而且邢夫人在贾赦面前就是一只小猫,乖巧温顺,贾赦想要做什么她都照办。比如那次贾赦想要强娶贾母的大丫头鸳鸯,邢夫人都去保媒,这样的体贴用心也实在是让人憾然。

哪一个深爱丈夫的女子会甘愿把别的女子送到自己丈夫的床榻上,而且还做得这样大公无私?邢夫人的大度实在让人怀疑她对贾赦的爱到底有几分。

邢夫人是听贾赦的话,可是她也在贾赦的背后拼命敛财,这全然不是一个发妻应该做的事情。

家中所有的大小事务,邢夫人都听贾赦的。然而,只要涉及到银钱,经过邢夫人的手,她必然克扣异常。她说贾赦浪费,“须得我就中俭省,方可偿补。”

邢夫人她这是在给自己留好后路,如果以后贾赦什么都没有了,但是她却不会受到任何牵连。这样的情况贾赦不可能不知道,不然他也不会让邢夫人一个孩子也没有。

这样的夫妻关系真的没有什么爱意可言,甚至连基本的信任都没有。贾政和王夫人虽然貌合神离,但是他们之间不会彼此伤害和不信任,如果贾府突来一场灾难,他们还是可以携手共度难关的人,但是换作邢夫人和贾赦恐怕就是大难里头各自飞了。

可是想想他们的爱情也觉得不幸,夫妻间看似顺从的背后全是离心离德,身边的人随时想着一拍两散,这样的爱情就是一个悲剧。

第四种:王熙凤和贾琏,从相爱相守到剑拔弩张,令人叹息的结局

不知道为什么,父母的命运总是不经意间就会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贾赦的儿子贾琏的爱情也让人觉得可惜。

贾琏和王熙凤是别人眼中羡慕的郎才女貌、天生一对,最开始的时候彼此恩爱非常,什么事情都有商有量,可是细节打败爱情,王熙凤一味的强势最后让贾琏害怕,两个人的价值观到后期越来越不同,在尤二姐这个导火索出现之后,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彻底崩盘了。

王熙凤害死了尤二姐,贾琏誓死要为尤二姐报仇,此时贾琏和王熙凤之间爱情全无,恐怕只有怨恨了,夫妻间没有爱情也就罢了,而且还如仇人一般见面就剑拔弩张,他们最后他们也只会有离散的局面了。最后凤姐被休,冻死在冰天雪地里,这样的结局实在伤感和遗憾。

第五种:秦可卿和贾蓉,不曾红过脸,也未曾交过心,最不像夫妻的夫妻

对于秦可卿和贾蓉夫妇,说起来有些难于启齿,因为他们是最不像夫妻的夫妻。秦可卿本是贾蓉的妻子,可是她却和公公贾珍之间有着长久的情人关系,对于这个论证就不多说了。

秦可卿是真的出轨了,而且这个人还是贾蓉无法违逆的人,贾蓉有多委屈,又有多窝囊,想想就知道。

就如同第十一回凤姐去看秦可卿,她自己不就说了吗,婶娘的侄儿,虽然说年轻,却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红过脸的。

秦可卿说她和贾蓉之间从未红过脸,可是恐怕他们之间也从没来没有交过心。

在秦可卿的葬礼上贾珍哭得比贾蓉这个丈夫还伤心,这也足见他们夫妻感情一般。对于这样的爱情,秦可卿和贾蓉都是受害者,毫无疑问,这样的爱情是不幸的。

第六种:贾珍和尤氏,所托非人,各自安好,彼此互不相扰

贾珍和尤氏这对夫妻还算是比较好一些的,贾珍敬重尤氏可是没有爱,尤氏为贾珍处理好内务,可是中秋节尤氏宁愿陪着贾母也不回府,可见她早已看透贾珍为人,对他有责任却没有爱情。

这样的爱情也是悲剧,因为他们之间除了名分和责任,其他的东西都没有。

尤氏是被贾珍耽误了,如果不是尤家家道中落的话,尤氏也不必嫁给贾珍做填房,也不必过着这样的日子,可是命运没有办法改变,尤氏认命,她做好贾珍的太太就好了,可是其他她再也不抱幻想。

作者:陌游常乐。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80)
又宠又撩(那本现言小说女主女扮男装有异能
上一篇 2024年06月05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6月05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