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林家庶子封侯(为何最后却是饿死的)

1. 红楼之林家庶子封侯,为何最后却是饿死的?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刘邦建国称帝时已过半百,步入晚年变得日益猜忌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特别是那些异姓王们,汉朝开国共封了七个异姓王。结果除了长沙王吴芮以外,其余的六个,臧荼、张敖、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等先后被废杀, 他们的封国则转入刘氏子孙手中。

长沙王吴芮之所以能躲过这一劫,一个是他当王的地方,地处南蛮荒夷之地,地盘是异姓王中最小的,另外一个还需要他安抚那些少数民族。

公元前195年,刘邦曾杀白马,和诸臣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之盟”。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但由于继位时才16岁,还未成年,刘盈继位后,吕后掌控朝政大权,萧何继续为相国。朝政大事内,皆取决于吕后,外事决于萧何。惠帝只有拱手垂听的份。

但汉朝是在秦末的乱世中建立起来的,当时全国都是一片民生凋敝的景象,所以国家的要务在于休养生息。那时的国家基本上无事。惠帝二年,萧何去世。

萧何去世前,惠帝问其身后安排,萧何推荐了齐相平阳侯曹参。萧何去世,曹参继为相国。

吕后在这期间,开始算起旧账来。

当年刘邦当了皇帝以后,身边的嫔妃多了,个个花枝招展,谁看了不喜欢?而此时吕后已经人老珠黄,所以,刘邦的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哪些嫔妃身上。这让吕后是饱尝深宫寂寞之苦。

现在她说了算,开始对这些人进行疯狂的报复。有的打入冷宫,有的则处以极刑。就像和他争宠最厉害的戚夫人,把她直接做成了“人彘”,以泄心头之愤。他的儿子刘如意则被毒死。

当年刘如意的封地,是在赵地。他一死,那里空出来了。于是就把刘邦的老六儿子刘友派到赵地,当了赵王。

此时的吕后野心膨胀,正在大力发展吕氏势力,对这些刘姓王爷是连拉带打。

公元前194年,刘友在去赵地赴任前,吕后做主先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这是皇太后的赐婚,是天大的荣耀?不由刘友不从。同时,嫁过去的侄女,只能做王后。

不管是什么原因,刘友对这桩婚姻打心眼里感到别扭。

把侄女婚赐给他是给了他很大荣耀吗?刘友总觉得是给自己身边派来了一个卧底,这样一想起来就起鸡皮疙瘩。你想,在这种行情下,他对王后哪里还能有一点怜香惜玉之心?躲都躲不及呢。所以把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其他的姬妾身上。

就这样,吕王后今天盼,明天盼,总盼着刘长能眷顾自己,至少给自己来个雨露均沾也行啊。可是她望断云霓也没有盼来一丝雨露呀。

自己这里是干涸的处女地,那边的姬妾却是雨露滋润,这反差得多大!而且这一等就是十年之久。

吕王后又一开始的盼望,变成了哀怨,进而又由怨恨,变成了刻骨铭心的仇恨。

公元前181年正月,吕王后在恼怒之下离开王府,回到长安。她开始在吕后面前诽谤刘友,诬告刘友曾经说:“吕氏怎么能封王,太后百年之后,我一定要收拾他们。”

“吕氏安得王!太后百岁后,吾必击之”。

侄女一回来,吕后其实早就知道信了,以为是夫妻之间闹了一些小矛盾而已,并没有引起重视。担当侄女汇报了刘长的反状,顿时大怒,立即召赵王刘友进京。

刘友来到京城后,吕后把他安置在官邸里给凉了起来,不接见他。

其实吕后早就清楚,刘长并没有狗胆说这些反话。但是她知道深闺的寂寞。因为当年刘邦就是这么对待她的。所以,对侄女的遭遇深表同情。

吕后心里想,既然已经撕破脸皮,这个老六也没必要留了。你让我侄女性饥渴,那我就让你胃饥渴。

于是派护卫队将他围困起来,不给他饭吃。刘友的臣下有偷着给送饭的,就抓起来问罪。

刘友饥饿期间,还作了一首诗歌(幽歌),以抒发哀怨愤懑之情。

吕家专权啊,刘家完蛋啊,

我堂堂赵王,硬给我王后,

王后心眼坏,给我穿小鞋,

女人乱国家,皇帝不知道,

没人帮助我,让我沦落此,

我想出去啊,老天评评理,

后悔已晚矣,不如早归天,

就要饿死了,谁来可怜我,

吕家不讲理,天为我报仇!

唱着唱着就没劲了,由大展歌喉变成了微微的呻吟,刘友就这样被活活饿死了。

刘友死后,按照民间葬礼,把他埋葬在长安百姓坟墓的旁边。因刘友是幽禁而死,所以给他上谥号为幽王。

参考资料: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红楼之林家庶子封侯(为何最后却是饿死的)

2. 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薄昭被召入宫,发现满朝大臣都在为自己哭丧,他瞬间明白自己死期已至。当然汉文帝杀舅真实目的是为了震母。

轵侯薄昭

公元前180年,在自己封地安分守己的代王刘恒,突然接到了来自长安的使者。

当听到使者传来的消息,是让自己进京去继承皇位的时候,刘恒以及所有代王府的人都震惊了!

要知道,虽然吕后执政多年,随时可能去世,但是皇位上坐的可不是吕后,而是孝惠帝刘盈的儿子,汉高祖刘邦的嫡孙。

吕后去世,怎么会涉及皇位更替?

退一步讲,哪怕现在皇位上坐着的刘弘出了什么意外,刘盈还有济川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这三个儿子呢!

无论怎么想,皇位怎么也轮不到在长安毫无势力的代王刘恒啊?

刘恒他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不信!

然而,当他们冷静下来之后,就想得更多了,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那真是千载难逢,天上掉馅饼啊!

俗话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更何况如此天大的机缘,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可能是真的,谁又会眼睁睁地看着它从眼前溜走呢?

毕竟除了汉惠帝的四个儿子之外,汉高祖刘邦的亲生儿子,也还有淮南王刘长在世,高祖的孙子辈就更多了。

万一晚了一步,被别人捷足先登了,真是后悔莫及!

经过一番商议,刘恒的舅舅薄昭亲自入京,四处打探消息,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证实了这个消息。

原来,陈平与周勃清除了吕后遗留势力之后,担心受到反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皇帝刘弘也从皇位上赶了下来,理由很蹩脚:“刘弘不是汉惠帝刘盈亲生的!”

这还不止,为了彻底消除隐患,连刘盈其他几个儿子也都成了“非亲生的”。

无论这个理由多么不令人信服,陈平与周勃他们掌控了长安的局势,其他权贵也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生怕被怀疑与吕后有关系,从而引火烧身,所以无人为少帝刘弘伸冤。

更何况,除了陈平与周勃之外,宗室也参与其中了,他就是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刘章参与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他的哥哥,齐王刘襄,想让他趁机入京,以高祖长孙的名义登基,所以才以宗室的名义,支持陈平等人废了少帝。

谁知道,刘襄带着大军西进,中途被灌婴所阻,还没等他来到长安,诸位大臣们已经将刘恒扶为新君。

陈平等人想法很容易理解,毕竟相比起实力雄厚的刘襄,在长安毫无势力的刘恒才是最佳选择,否则一旦皇位坐稳,第一个要清算的想必就是他们这些两面三刀的人吧!

毕竟,当初吕后要封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以汉高祖的白马盟约为由坚决反对,而陈平与周勃等人却举了双手赞成。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史记·吕太后本纪》

现在吕后一死,不仅吕后的势力全被诛灭,连汉惠帝刘盈的儿子都要被清算,其他宗室虽然现在不说,心中怎会没有想法?

因为这个原因,刘襄无缘皇位,在汉文帝继位不久,也死了。

因为种种算计,代王刘恒被迎立为新君,而冒着生命危险为代王奔波打探消息的舅舅薄昭,也被登基后的刘恒封为轵侯。

代王登基前后离奇死亡的王后与嫡子

前面提到过,之所以这个皇位能轮到代王,其中一个原因是害怕重现吕后旧况。

所以他们希望能挑选出一个母族卑微,势力弱小的新君,而代王的母亲正好满足这个要求。

代王的母亲为薄姬,原本是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之一的魏王魏豹之妾,后来刘邦打败魏豹,顺利接受了他的后宫,薄姬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薄姬也许是长得不够漂亮,所以刘邦一直没有临幸她,幸亏她在魏王宫中之时有一个比较好的闺蜜,相约“苟富贵,勿相忘”,这个闺蜜被刘邦宠信之后果然没有忘记薄姬,让薄姬有了被临幸的机会,从而有了代王。

但是,也就是这么一次机会而已,虽然代王出生,改变了薄姬的地位,但不能让刘邦宠爱她,她在后宫依旧是一个小透明。

俗话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刘邦的态度,救了薄姬一命。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 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 ,将所有被刘邦宠爱的妻妾都关押起来,甚至处死,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

而薄姬因为不被宠爱,吕后“大度”地放过了她,并让他跟着代王去往封国,做了代王太后。

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史记·外戚世家》

刘恒在从代王到皇帝转变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令人细思极恐的事,他的代王后,以及王后为他所生的4个嫡子,竟然在短时间内先后死亡,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登基之后也丝毫没有给与应有的追封。

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史记·外戚世家》

结合当时背景,极有可能是代王后与吕氏有关联。

毕竟与皇位最接近的刘盈几个儿子都是吕后亲孙子,所以才被大臣们拉下皇位。

淮南王刘长,是除了代王刘恒之外,刘邦另外一个存世的儿子,刘长的母亲原本是赵王张敖的美人,生下刘长不久就自杀。

如果按母族势力来算的话,刘长才是最适合的新君,可惜他与吕后关系匪浅。

因为他母亲死了之后,刘邦就让吕后以正妻的身份将刘长养大,所以刘长与吕后有了养母与养子的关系,这也就杜绝了他被立为新君的可能性。

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史记·吕太后本纪》

结合前因后果,不难推测,汉文帝的代王后以及四个嫡子是因何而亡。

陈平与周勃

在吕后执政以及诛灭诸吕这段时间,最风光的莫过于陈平与周勃了。

前面提到过,吕后执政后,最大的支持者除了诸吕之外,就是陈平与周勃了,其实在此之前,陈平与周勃就曾向吕后献媚。

公元前195年,也就是刘邦驾崩的那一年,在临死之前,刘邦已经预料到自己死后,吕后势大难制。

为了防患于未然,刘邦决定除去樊哙,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对吕后一直言听计从,又手握重兵,不除难以安心。

这时候樊哙正在带兵讨伐燕王的路上,于是刘邦派陈平与周勃前去将樊哙就地正法,然后让周勃继续领兵讨伐燕王。

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史记·樊哙列传》

谁知道,在路上陈平悖逆了刘邦的旨意,私下跟周勃商量,放樊哙一命,改为活捉,押赴京城,毕竟他跟吕后关系不一般,陈平担心受到吕后忌恨。

果然,陈平将樊哙押回京城的路上,就传来汉高祖刘邦的死讯,于是陈平快马加鞭,赶回长安,向吕后示好,并表示是在自己的努力下,才让樊哙有了活命之机。

所以,吕后掌权之后,将陈平封为丞相,对陈平与周勃信任有加,二人也对吕后言听计从。

谁知道,吕后死后,陈平与周勃又举起屠刀,将刀刃对向了吕后的家人,以及一切与吕后有关的势力,当然除了陈平与周勃除外,连皇帝以及皇帝的亲兄弟们都没放过,这才有了要重立新君一事。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当奉宗庙……”——《史记·孝文本纪》

对于大汉江山来说,不考虑吕后执政前期,陈平等人对吕后的依附,只看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等人对于宗室重新掌握大权是有巨大功劳的。

尤其是对汉文帝刘恒来说,没有陈平与周勃,他怎么也不可能坐上皇位。

所以,刘恒对陈平、周勃是感恩的,在汉文帝论功行赏之际,周勃功居第一,陈平功居第二。

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史记·陈丞相世家》

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会对他们有好感,可以说是忌惮无比。

陈平在孝文帝继位的第二年就去世,此时的孝文帝尚未完全掌控朝政,除了将周勃从右丞相之位赶了下来,并没有其他动作,陈平得以善终。

人或说右丞相曰:“君本诛诸吕,迎代王,今又矜其功,受上赏,处尊位,祸且及身。”右丞相勃乃谢病免罢,左丞相平专为丞相。——《史记·孝文本纪》

周勃就不同了,他一直活到了汉文帝十一年,也就是因为他的缘故,汉文帝才会逼死自己的亲舅舅。

绛侯周勃入狱

陈平去世之后,因为此时的周勃无论身份,还是功劳都是最显著的,所以汉文帝又将他任命为丞相。

十个多月后,汉文帝对周勃说:“前日我诏令列侯,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国,有的人还没有动身,丞相您是我最器重的人,还是请您率先到封国去吧!”

就这样,汉文帝坐稳皇位之后,终于将周勃罢免丞相职务,赶去了封地。

岁馀,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馀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回到封地之后,周勃也知道自己以前的举动让皇帝非常不满,每当有郡守、郡尉前来巡查的时候,他都胆战心惊,害怕是皇帝要将自己治罪,每天都身披铠甲,令家人手持兵器,前来见郡守、郡尉。

也正因为如此,周勃被人告发,说他想要谋反,汉文帝将其交给廷尉处理,廷尉又将其交给下属部门处理,周勃被捕入狱。

在狱中,周勃内心恐惧不安,没有陈平的参谋,周勃也就一介武夫,面对自己的处境无能为力,只能任凭狱吏的欺凌。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狱吏虽然折辱了周勃,但是当收到他的好处之后,又给他出了主意,让他引用公主来为自己作证。

这个公主不是别人,是周勃长子周胜的媳妇,当然要向着自己的公公。

然后,周勃将自己增封受赐的财物都送给了汉文帝的舅舅薄昭,在紧急关头,薄昭找到太后,希望太后能为周勃洗清冤屈。

薄昭之死

汉文帝临朝时,薄太后突然抓起头巾向文帝掷去,当众骂道:“绛侯身挂皇帝赐给的印玺,在北军率领军队,不在那时谋反,如今身居一个小县,反倒是要谋反吗?”

大汉以孝治天下,听到自己的母亲这么怒骂,汉文帝只得向母亲请罪,并释放了周勃。

对自己的母亲薄太后,虽然不喜欢她干涉朝政,但汉文帝无可奈何,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舅舅薄昭。

六年后,薄昭杀了朝廷使者,汉文帝不忍心直接杀他,于是让其他大臣陪他喝酒,想让他醒悟自杀。

显然,这个提示不够,薄昭并未让汉文帝满意。

于是汉文帝又令群臣为他哭丧,要知道薄昭还活着呢,哭什么丧?

薄昭无奈之下,只能自杀。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资治通鉴》

汉文帝在位期间,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开创“文景之治”的繁荣盛世,被后世敬仰!

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有深意的,之所以在母亲的反对之下,坚决要逼死舅舅薄昭,并非因为他杀了一个不知名的使者。

要知道,当年淮南王刘长当众锤杀辟阳侯审食其,汉文帝都不予治罪,赦免了他。

在皇权时代,一个口含天宪的实权皇帝,杀人的罪名往往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理由。

薄昭在汉文帝继位之前,辛苦奔波,忘却生死,可是却被他活生生逼死,其实是因为他犯了汉文帝的忌讳,或者说薄太后犯了忌讳。

吕后之故犹在眼前,汉室江山差点易主,汉文帝好不容易坐稳皇位,怎么会容忍再出一个“吕后”?

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所以,当薄太后以及薄昭掺和周勃一事之时,就已经引起了汉文帝的不满。

不过汉文帝雄才大略,胸中自有沟壑,并没有当场发怒,而是坐等时机,终于揪住了薄昭的小辫子,给了他光明正大的理由,逼死了薄昭,还能获得一个“仁义”之名。

毕竟薄昭犯罪在先,皇帝没有治罪,而是让他畏罪自杀,也算是一种仁义了!

汉文帝逼死自己的舅舅,从亲情上来看,未免有点不近人情。可是皇帝这个位置,身系天下,对亲人的纵容其实也是对黎民百姓,天下苍生的冷血无情,所以,薄昭死得其所!

3. 为何还急着逼李渊退位?

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不是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的太急,欲置李世民于死地,想必李世民也不会铤而走险发动兵变杀死太子和齐王,事后还斩草除根处死他们的儿子,霸占齐王妃杨氏,没有很深的仇恨,一般人是下不了这样的重手的。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高祖当时还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浑然不知宫外正发生一起足以震动天下的军事政变,他最疼爱的两个儿子会死于手足兄弟之手,他不仅要痛失儿子,还有十个年幼的孙子都要无辜牵连处死。

先是尉迟恭奉李世民之名入宫扈卫(名为扈卫,实则是监视高祖),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持长矛,一身戎装神色严肃径直来到高祖船上。

高祖大惊问:“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

尉迟恭回答曰:“秦王以太子、齐王做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高祖转头对随侍在侧的裴寂等人说:“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之如何?”(不料今天竟然会出现这种事情,你们认为应当怎么办呢?)

萧瑀和陈叔达回答说:“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建成与元吉本来就没有参与举义兵反抗隋朝的谋略,又没有为天下立下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劳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划奸邪的阴谋。现在,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尉迟恭、萧瑀及陈叔达都是秦王李世民的心腹,高祖问他们也是白问,但又不得不装出很认真的倾听众卿的意见。一日之内痛失两子并十个孙子,高祖心里那个苦啊。

面对秦王的犯上谋逆之举,高祖还不能发脾气,尉迟恭名为扈卫实则监视这个意思高祖是明白的,所以他只能顺水推舟,接受玄武门之变的既成事实。违心的对萧瑀和陈叔达的话表示赞同,说:“善,此吾之夙心也。”(“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政变后三天,随着局势趋于稳定,秦王党已经控制了中枢内外,高祖为了不再生出事端,选择了隐忍和接受事实。七月五日,高祖下诏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诏曰:

:“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这份诏书很耐人寻味,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太子协助处理政务,按理说是不具备这么大的权利的,那意思就只有一种,李世民不仅掌握了太子权利,还具备了监国的之职。

李渊已有禅位当太上皇的打算,这份诏书就是铁的证明,所以李世民无须再逼父皇退位。

更何况,掌握了太子权利,具备了监国之职,军队和国家都掌握于自己之手,李世民离皇位已经无限接近,他就更不可能再威逼父皇退位了,玄武门之变的血雨腥风才刚过去,李世民不可能再背上“无父无君”的罪名为天下人所共怒。

高祖自己,则可以顺水推舟。高祖年已六旬,内外已归心于皇太子,再倦念帝位已没有什么意思了,李世民能发动政变杀兄屠弟,目标正是太子之位和皇位。高祖不能制止悲剧的发生,在政变之后更不能处置李世民,而自己的处境在当时也是比较危险的,主动内禅,则可避免天下生疑,也能缓和他与太子之间的关系。

武德九年(626年)9月3日,高祖颁布制书,将皇帝位传给太子李世民,自为太上皇,仍居于大内皇宫正殿——太极殿。次日,皇太子李世民于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接受百官朝贺,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

资料援引:《旧唐书》、《资治通鉴》

4. 曹操还会选择曹丕做继承人吗?

在三国演义当中有一个人物非常特殊,他就是曹冲。

如果说三国当中的曹操家族,所有的孩子们按照大小个排出智慧最高的前三位,那么必然有一个是曹冲,还有一个是曹植。

但是曹植的聪明更倾向于是文学类的造诣,这一部分造诣虽然很棒也很得曹操的欢心,但是基本没什么大用处。

毕竟在三国乱世你单纯的会一些诗词歌赋,根本打不下天下来,但是曹冲不一样,曹冲有大才华,而且曹冲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甚至考虑的比他的父亲曹操考虑的还要多。当满朝臣没有一个办法能够称出大象的重量时,曹冲却想出了一系列的办法,并且有条不紊的指挥所有的将士们去执行。

当然,这只是三国演义当中对应的记载,但是我们不妨就着这个话题来想一下:假如曹冲没有早早夭折,那么曹操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究竟会选择曹丕还是选择曹冲呢?

曹冲的可怕之处

关于曹冲的历史文献记载,一共有两个固定标签,大家也都知道,一旦我们搜索某一个人物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人物的背后都有一系列的标签。有些标签他们很值钱,有些标签却如同废话一样。

而曹冲背后的两个标签,任何一个标签都能够让保证曹冲在三国乱世时期能够横着走。第1个标签是东汉末年的神童,第2个标签是曹操的儿子。

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曹冲在年幼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明,而且所作所为深得曹操的喜爱。更要命的是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当中的一部分文献记载,曹操在几次当着大臣的面来夸奖自己的这个小儿子,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自喻。

或许在曹操的心目当中,就已经有了让曹冲继承自己地位的意思,但无论如何,这方面是否有明显的观点表明我们依然无从得知。但是曹冲终究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未成年的时候就已经死掉了,死亡的时候才13岁。

在曹冲的成长过程当中,有两件事情被记载下来,而这两件事情任何一件事情都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不到13岁的孩子想出来的。第1件事情就是典型的曹冲称象,当然这件事情我不用多讲,在小学课本当中就有这个故事,而且已经烂了大街,但我们为了顾及整个故事的延续性,还是简单的讲两句。

东吴和曹魏交好,孙权为了拍马屁也好,巴结奉承也好,总而言之送给了曹操一头大象。曹操见到大象之后非常开心,毕竟在当时的状态来看孙权给自己送了礼物,没有不开心的道理。而且大象还是非常珍贵的一个动物,当时曹操就想着如果能够给大象称一称重量多好。

毕竟当时的大象看起来太大了,这个时候一些臣子就说了:不可能称重量的,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这么大的秤。如果为了称大象而造一个这么大的秤的话是劳民伤财的一件事情,正在所有的臣子们都左右为难的时候,曹冲直接站了起来,告诉曹操:自己有办法能够测量大象的总重量。

我们可以先把大象赶在一艘船上去,然后看一下这个船下沉了多少,与此同时在船上画一条线,我们再把大象从船上赶到船下来,不停的往船里面丢大石头。等大石头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并且也使船下沉到刚才画的那条线的时候,我们就把所有的石头拎过来,然后把这些石头挨个称重了就好了。

这展现出来了曹冲非凡智慧,他已经懂得化多为少和化少为多的转变,而且这一个转变在当时来看几乎是超前的。那除了这件事情之外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曹操所在的某一个仓库里面,一些东西遭到了啃食。

而这个仓库里东西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老鼠,当时管理仓库的人就想:自己十有八九是活不下去的,但无论如何,这件事情是自己犯的错误,就一定要自己勇于承担。于是这个人二话不说就把自己反绑起来,并且跑到了曹操面前,陈述自己的过失,以求一死。

这件事情让曹冲知道了,曹冲抓紧时间找到了那个人,然后告诉他:你再等等,再等三天,三天之后你再绑着自己的手,跑到我父亲那边去。那个人不知道因原因何故,但无论如何自己虽然敢承担这一切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可是如果能不死自然也是极好的。

曹冲抓紧时间把自己的床单、被罩用小刀刻出了划痕,模仿出老鼠啃食的样子,然后满脸愁容的待在自己的床上。一天一天的过去了,这件事情曹操知道之后,抓紧时间找到自家小儿子,然后想要开导自己的儿子一番,可是曹冲却抢在之前告诉曹操:

我听说如果一件东西被老鼠啃食了,一定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像我这个样子,床单被罩都啃成这个模样了,我肯定是非常不吉利的。曹操听了之后连忙劝慰自己的儿子:不要听那些没有根据的,被老鼠啃了就被老鼠啃了呗,又不是什么大事。

在不久之后,之前管理仓库的负责人又跑到了曹操面前陈述自己的罪行,然后曹操听了之后嘿嘿一笑说: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儿子的床单被罩都被老鼠啃了,你一个管理仓库的人也不可能一天24小时盯着仓库,被老鼠啃了就啃了吧,下次要注意。

曹冲和曹丕真的有争斗吗?

在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中,我们会发现曹冲的死很有可能和曹丕有关。尽管电视剧没有明确指出,但是也存在这一部分意思,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曹冲死的时候曹丕异常紧张,而从曹丕和司马懿的对话当中又会发现司马懿在无形当中已经给曹丕指了一条明路。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曹丕真的如此心狠手辣吗?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画一个问号,最起码就目前来看我把三国志翻了一个遍也没有找到。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的疏忽,但无论如何,这件事情历史好像没有记载的这么明显。

而根据历史当中的一个记录,非常敏感,我们把它拿出来看一下。当曹冲得了重病去世的时候,曹操非常伤心,老爹既然伤心,自家儿子就得抓紧时间去劝慰一番。曹丕第一时间站了出来,然后去安慰自家父亲,希望父亲不要这么难过。可是没有想到曹操却对曹丕这样说,这件事情虽然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针对于这一句话做出一个大胆揣测:曹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无非就是一个权力之争,而从曹操的角度来看,自己最中意的这个儿子死了对于周边的几个儿子来说的确是幸运的事情。

原因有二,其一是曹操的财富也终究是有限的,一旦将来曹操去世之后,也需要把这一部分财产分割出去,除了下一任皇帝能够得到最大的那一部分板块之外,剩下的曹操的几个儿子也有可能会均分原本属于曹操的部分利益。

而现阶段死了一个曹冲,自然而然的其他的儿子竞争力就会小很多,第2点的话就极有可能是在暗示曹丕或者暗示其他的儿子,曹冲已经去世了,他也再也没有资格和你们去竞争皇位了。无论如何,曹操在早期的时候或许的确动过这个心思。但是这一点的话,我们好像只能做一部分揣测,并不能得出实际的根据来。

5. 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淮南王刘安为何不反?

在说淮南王刘安为何没有反汉景帝之前,我们先说一下,淮南王刘安和汉景帝之间的关系?

汉景帝的老爹是汉文帝刘恒,刘恒的老爹是刘邦。刘安的老爹是淮南厉王刘长,刘长的老爹是刘邦。;刘恒和刘长是亲兄弟。也就是说汉景帝和刘安都是刘邦的亲孙子,两个人是叔伯兄弟的关系。

西汉的时候,因为刘邦制定的制度是非刘不王。所以,也只有王权,能够对皇权造成威胁,因为当时的刘姓王都是有兵权的。

当初吴楚七国之乱,全部都是刘邦的儿子、侄子和孙子一起联合起来,反抗汉景帝的统治的。

那么为什么他们好好的诸侯王,不当了非要反抗汉景帝呢?

说白了就是汉景帝触怒了他们的利益。

当时,汉景帝继位,他急于削藩,因为他这时候已经意识到了诸侯王的权利,以及诸侯王对自己的统治带来的危害。

所以,他想让这种局势有所改观。

于是,汉景帝就和晁错制定了一系列的削藩政策。正是因为削藩,让诸侯王们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所以,他们才要联合起来反抗汉景帝的。

那么当时刘安为何没有参与到吴楚七国之乱当中呢?难道是他良心发现了吗?

大家都知道刘安是个文人,他写过一本《淮南子》,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还是豆腐的发明人。

这样的人你让他舞文弄墨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若是让他起兵反抗,那就不是他的长项了。

当时,他看到其他人都在反抗汉景帝,他也想参与,并且也都制定好了起义的时间。响应其他的兄弟们。

但是,到了最终起兵的时候,却发生了意外。刘安并没有参与到叛乱当中去。

那么这个意外是如何发生的呢?

当时各地诸侯王那里,都有中央派去的宰相,也就是宰相是中央的人。若是地方诸侯王,有什么变故,宰相会第一时间告诉皇帝的。

刘安手里的宰相,是一个高人。

当他得知刘安,也想反抗中央的汉景帝的时候,他并没有急于让刘安起兵。他告诉刘安,你带兵打仗不行,还是把调兵权给我吧。

到时候我亲自上阵,帮你反抗中央。

宰相的三言两语,竟然让刘安信以为真了。

所以,到了起兵的那一天。刘安的宰相,就开始把士兵,聚集在一起,抵抗起反叛的军队来。

就这样淮南王刘安完美的错过了和别人商议好的起义。

那么,最终刘安的结果如何呢?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没有参与起义,最终让他逃过了一劫的。因为吴楚七国的叛乱,最终被周亚夫给平叛了下去。

他们失败之后,全部被杀了头。

所以,这就是刘安为何没有反叛汉景帝的原因。

当然了刘安逃过一劫之后,他并没有私心。他一直在蓄谋造反的事情,但是,终究没有成功。

在汉武帝时期,刘安又想谋反了。结果他的儿子因为惹事,被人家告到了中央。把刘安要谋反的事情给告发了。

汉武帝派人来查,结果属实,所以,也就把刘安的一家人,全部给灭了族。

所以,像刘安这种作死的人,想要有个好的结果,实在是太难了。

6. 为消除吕氏影响贡献巨大?

刘襄没当上皇帝,纯粹是因为他步子迈得太快,扯着蛋了!

许多人都认为刘襄在“诛吕行动”中,功劳最大,因为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企图领兵入朝,以武力解决吕氏势力的刘姓诸侯王,表现很积极。

然而,可惜的是,他的军队最终并没有进入长安城,而是被灌婴挡在了荥阳,在朝中老臣们拿下诛吕后,只好返回齐国。

这一次有头无尾的军事行动反而就成了他后来失去王位继承资格的主要原因,至于他舅舅如何“恶戾”,将来可能导致外戚专权,那只是个借口而已。

远在齐国的刘襄怎么会第一个出兵平叛呢?因为他在朝里有亲信,而且绝对可靠,这个人就是他的亲弟弟朱虚侯刘章。

刘章时任宫中的值宿护卫,而且他的老婆是赵王吕禄(吕后的侄子,当时掌握北军)的女儿,从她的口中,刘章很及时地知道了吕氏族人将要叛乱的消息。

刘章派人把这个消息悄悄告诉了他的大哥刘襄,让刘襄率领军队入朝平叛,自己与刘襄的另外一个弟弟东牟侯刘兴居作为内应,消灭诛吕后,他会“联合”朝中大臣直接拥立刘襄称帝。

这个计划堪称完美。

当时,吕后虽死,但吕禄为上将军,吕产为相国,朝政和军权仍然掌握在吕氏手中。朝中的大臣们即便想要除掉吕氏,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借助拥有军队的诸侯王的力量,似乎是不二选择。

如果刘襄兵临长安,与朝中大臣里应外合,消灭诸吕势力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到时候,他就是诛吕兴刘的第一功臣,再加上他作为高祖长孙的身份,坐上龙椅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即便有大臣反对,大概也得掂量掂量他带来的军队 。

大好机会摆在面前,刘襄不顾相国召平的反对,带着人马就杀奔长安。

大概是觉得自己的兵力还不太够,出发前他又派祝午联络了琅琊王刘泽,表示自己虽然有平叛之心,但无奈年纪轻而且没有带过兵,倒是刘泽从前一直在刘邦身边为将,熟悉战事,所以他愿意把自己的全部军队交给刘泽统领,一起入朝,希望刘泽能够到临淄来商量一下具体事宜。

刘泽一听这话,心中大喜,快马加鞭来到了临淄,一进城才发现中计了,刘襄准备与他兵合一处不假,但领导者必须是刘襄。

刘襄挟持了琅琊王,然后派祝午以琅琊王的名义,接手了琅琊国的军队。

话说这琅琊王刘泽也是一只老狐狸,诡计多端,掉坑里他也不慌不忙,他对刘襄说,按理说你是高祖的嫡长孙,吕氏诛灭以后,王位非你莫属,但这么大的事情,朝中大臣一定得开会讨论,我又是咱们刘家年纪最大的诸侯王,他们必定得征求我的意见,现在我的兵也归你了,我呆在你这儿也就没啥用了,还不如提前入朝给你拉拉票呢!

这刘襄,正每天做着皇帝梦呢,一听说刘泽要给自己拉选票去,那得让去呀,越快越好!来人,派最好的车,最好的司机,赶紧给我把琅琊王快速而安全地送到长安去。

可他也不想想,你刚摆了人家一道,人家能给你真心办事吗?可见,炽烈的权利欲容易让人失去理智。

放走了琅琊王,刘襄离王位又远了一些。

关键是事态的发展出乎刘章和刘襄的意料,他们了低估了那帮老臣们的实力。太尉周勃略施小计,利用吕禄对郦寄的信任,轻而易举地骗取了北军的军权。

在陈平的安排下,刘章协助周勃,在未央宫击杀了吕产,使得南军群龙无首,也落入了周勃的掌握。交出兵权的吕禄自然也难逃一死。

虽然首恶已诛,但周勃、陈平这些老江湖深知除恶务尽的道理,吕氏族人,一个不留,全部杀掉。

吕氏之乱的危机,就这样被周勃轻松化解。高祖刘邦临死前有言“安刘氏者必勃也”,真可谓是料事如神。

而心怀鬼胎的刘襄虽然举两国之兵,陈兵荥阳,却根本没有机会进入长安,只好灰溜溜的返回封地。

诛吕已除,接下来就该考虑皇帝的事情了,当时的少帝和几个王子都是吕后为了壮大吕氏的势力,刻意安排的傀儡,某种意义上算是吕氏的余党。大臣们担心少帝将来会为吕后报仇,东牟侯刘兴居主动请缨清除宫中的少帝及诸王,先是把他们赶出宫中,随后连夜杀掉。

东牟侯兴居曰:“诛吕氏吾无功,请得除宫。”

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

《史记.吕太后本纪》

国不可一日无君,新皇帝的选择成了一个急迫的问题。选项有三个: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齐王刘襄。

这件事看起来是大臣们群策群力,实际上主导者还是周勃、陈平、灌婴这些掌权的老臣。所以,选择新皇帝的唯一标准其实就是尽量保证他们的利益最大化。

明白了这一点,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三位候选人的情况。

首先说说淮南王刘长,其实他就是个陪练,根本不可能继承王位,原因就一条:他的母亲死得太早,他是由吕后一手带大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在吕后当政的时候才没有遭到迫害,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有实权的诸侯王,作为吕后余党被老臣们诛杀都是有可能的,怎么可能让他继承皇位呢?

至于说他母亲家太凶恶,有外戚专权之患,那不过是个借口。而且大臣们提这一点也是为了淘汰齐王刘襄做一下铺垫。

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

《史记.吕太后本纪》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下刘襄,表面上看,刘襄也是因为母家强势,他当皇帝有重蹈吕氏专权覆辙的风险,其实,这只是表面原因,真正原因是刘襄称帝对周勃等老臣的冲击太大。

从刘襄未得到朝廷的命令,就私自起兵准备入朝平叛这件事来看,刘襄是个很有野心的人,而且敢于冒险。

虽然事出紧急,但诸侯王不经朝廷调遣私自带兵入朝,相当于是谋反,这也是为什么当初齐国相国召平反对刘襄起兵的原因。

刘襄还做了一件更出格的事情,就是挟持琅琊王刘泽,这简直就是无视汉朝律法的胆大妄为。

除了刘襄的性格以外,还有一点更让老臣们忌惮的是刘襄在朝中有自己的势力,而且是两位侯爵,就是前面提到的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

尤其是刘章,从给刘襄通风报信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有很灵敏的政治嗅觉,能够从突发的政治事件中看到机会。

而且,刘章还是一个杀伐果决的人。他曾经敢当着吕后的面,作为监酒官在酒席上杀死逃酒的吕氏族人。

平定诛吕叛乱时,在周勃都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刘章带一千多人就敢诛杀吕产,而且是追到厕所杀死。

刘章和刘襄里应外合的计划实现的话,刘章一定会成为朝中的实权派。

如果刘襄继承王位,用不了多久,刘章、刘兴居一定会取代周勃等老臣的位置,这样的情况是老臣们绝不能接受的。所以,大臣们又用同样的理由否决了刘襄。

关于这一段,《汉书》和《史记》略有不同。

《汉书》记载:这个时候,琅琊王正好回到长安,一听说刘襄也是候选人,马上补了一刀说,刘襄的舅舅那么凶恶,难道你们忘了吕氏之祸了吗?

而琅邪王亦从齐至长安。

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

《汉书》

《史记》中说大家都是这个想法。

不论是琅琊王报私仇,落井下石,还是大臣们对诸吕之乱心有余悸。总之,不让刘襄继位是符合周勃一班老臣的利益需求的。

刘长、刘襄都被pass掉了,王位自然就落在了刘恒身上,孤儿寡母,朝中没有党羽似乎成了他最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刘襄没有继承王位,主要是因为过早的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和实力,让策划“诛吕行动”,把持朝政的老臣们感到了不安和威胁。

而后面的历史证明了刘恒是一个城府极深,政治手段极其高明的帝王。他的胜出真的是运气吗?

7. 汉初刘邦所封的八大异姓王中?

简单的理由:长沙王老实,接受了张良的建议,交出军队,减少封地,老老实实的待着。这样子就保平安。其他七位大多都没做到这一点。看看这八位异姓王的下场,做一个对比就明白了。

赵王张耳

张耳曾为信陵君魏无忌的座上常客。年轻时流亡在外,被一位丧夫的富家女看中,认为是一个有出息的人,下嫁张耳。张耳因此有了资本交游名士,以此显名。

秦末与陈馀一起起义,一心想建立赵国,后来与这个亡命的好兄弟陈馀分道扬镳。秦朝被推翻后,被项羽封为常山王。后来投靠刘邦,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得封赵王。

张耳这人总起来说老实巴交,这个性格也是他在刘邦初期剪除异姓王的时候,没有被抓住把柄,因此得以善终。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去世。儿子张敖继位。这个儿子后来没能摆脱被废掉王位的命运。这个张敖遗传了他老子的性格,也是本分之人。虽然没了王位,但是小命还在。

楚王韩信

这位韩信大家都很熟了,只是此韩信并不是下面的这位韩信,这个韩信只做过齐王和楚王。并没有做过韩王。在此不再啰嗦了。

韩王韩信

这位和上面的重名。史记为了区分,称之为韩王信。这位韩王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后人,正宗的王子王孙。在秦末韩国原来的底盘被收复之后,被封为韩王。刘邦跟项羽争天下的时候,站在了刘邦这一边。汉朝建立,继续封为韩王。

韩王信的封地处于战略要地,北面有匈奴。为了战略的考虑,封地迁到太原以北,直面匈奴。这位韩王信到了封地自后,可能是之前打战打厌倦了,屡屡向匈奴求和。刘邦因此怀疑这位的韩王的用心。韩王信害怕刘邦的猜疑,结果真的造反了,直接投靠匈奴,枪口调转直指大汉。

韩王信的投降直接引起了连锁反应,还诱导了后面的陈豨(xi)叛乱(这位仁兄比较有意思,之前一直没出现在史书中,好像是突然蹦出来的一个人物,先是代国的相国,叛乱之后自立为代王)以及白登之围。白登之围差点让刘邦一命呜呼。

韩王信投降匈奴之后,再也没有回到过汉朝。曾经有人去诏安,韩王信很明白自己的处境,认为回去之后对不起祖宗(刘邦原来就是一个地痞,自己可是王子王孙,回去向刘邦磕头,怎么对得起祖宗),而且自己必死无疑。后来韩王信在进攻汉朝的时候,被杀。

韩王信自己虽然没有善终,但是他的儿子韩颓当在汉文帝的时候回归汉朝,封侯爵。在后来的七王之乱的时候,还立了很大的军功。爵位顺利传给了儿子,儿子传给了孙子,孙子没有子嗣,爵位被废除。

淮南王英布

英布,猛将一个。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英布后来也叫做黥(qing)布,因为人家在秦朝的时候受过黥刑,黥刑就是在脸上刻字,人家不觉得这丢人,而且算命先生说,受了刑之后会走运,会封侯。后来果然应验。

英布显示追随项羽,被封为九江王。英布一直觉得自己的功劳很大,被弄了个九江王,有点委屈。在刘邦说客的劝服下,反叛项羽,投靠刘邦。刘邦会笼络人心,大方。给了一个更大的淮南王。

在诛杀韩信和彭越之后,英布害怕了,担心这种事情轮到自己身上。英布虽然是猛将,但人家还是粗中有细的。认真分析了形式,认为韩信和彭越死了之后,天下再也没有能打败自己的将领了。而且刘邦病重,也不可能来攻打自己。如果这个时候起兵谋乱,那天下真是唾手可得。

英布还是太大意了,刘邦拖着病体,御驾亲征了,结果大家都知道,英布兵败,被长沙王吴芮的后人设计杀死。

梁王彭越

彭越,今天山东菏泽巨野人,起于草莽。彭越这人虽然是猛将,但是彭越初期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甚至都没有明确的归属。项羽在分封诸侯的时候,愣是把这个有几万人马的彭越给忘了。彭越的军队没有归属。直到自立为齐王的田荣跟项羽开始干仗了,彭越才成为各方拉拢的对象。后来刘邦和魏王豹一起进攻楚国,彭越才勉勉强强的表明了立场,攻下了楚国十几个城池,刘邦封了彭越为魏王的相国。

可能彭越觉得这个相国太低了,而且后来魏王豹也死了,刘邦又与项羽处于胶着状态。彭越明面上支持刘邦,可是一直处于打游击的状态,并没有真刀真枪的干,史称“彭越扰楚”。

还是张良看出了彭越的心思,在垓下会战的关键时刻,让刘邦给了彭越一个梁王,况且人家本来就平定了梁地,之前还追随魏王,现在魏王没了,应该给个梁王的封号。(魏国的都城是梁,因此魏又被称为梁)。

这一次封王,算是对了彭越的心思。彭越跟当时为齐王的韩信一起会师垓下,灭了项羽。

刘邦问鼎天下之后,彭越继续当着梁王。在上文提到的陈豨谋反的时候,刘邦让彭越出兵,彭越称病,只派出了一个部将,刘邦很生气。派人责备彭越。彭越很害怕,打算自己亲自上阵,这时候彭越的一个部下,劝说彭越不要去,这要是去了,就直接承认之前有病是假的了。彭越觉得这个家伙是废物,说的话不靠谱。这个部下就担心自己被彭越杀了,提前跑到刘邦那,告诉刘邦,彭越其实是想谋反。刘邦疑心太重,相信了这位仁兄的话,派人突袭逮捕了彭越。一番审理之后,认为彭越谋反事实清楚。估计审理的人,已经摸透了刘邦的心思,认定刘邦是想将这些异姓王统统铲除。但是彭越这时候哭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刘邦心软了,只是将彭越废为平民,发配蜀地。

彭越的运气不好啊,在去往蜀地的路上遇到了吕后,吕后假装要帮彭越洗刷冤屈,就带着彭越一起去见刘邦。见着刘邦之后,吕后跟刘邦说:彭越是个人物啊,不能放虎归山啊,这是养虎为患啊。得杀了他。刘邦默许了。结果彭越被枭首示众,夷灭三族。

长沙王吴芮

吴芮,今江西人,据说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有名望的江西人。秦朝官吏。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率先响应。后来响应项羽,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英布。人家吴芮跟英布是亲戚,要不然怎能诱骗英布,杀掉英布呢。秦朝被打败之后,项羽封了吴芮为衡山王。

吴芮后来认识张良,在张良的劝说下转而跟随了刘邦。刘邦后来封了吴芮为长沙王。

张良辞官之后,到吴芮府上住了一段时间。吴芮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开始韬光养晦。将自己的封地大多让了出去,而且将自己的主力军队都给了刘氏家人。这些举措之后,吴芮才让刘邦放心,吴芮也成了唯一一位得以保全的异姓王,一共传了五代,直到后代没有子嗣,封地才被免除。

吴芮不容易啊。多亏了张良。

燕王臧荼

臧荼跟着燕王韩广在秦末起兵,后来被封了燕王,老燕王反而被封了辽东王。后来燕王臧荼灭了辽东王韩广,统一北部边疆。在韩信攻城略地的时候,臧荼害怕了,被韩信的一封书信劝降。从而投靠了韩信,也就是投靠了刘邦。刘邦问鼎天下之后,继续当燕王。

刘邦剪除异姓王的时候,臧荼也害怕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一搏。臧荼也谋反了。刘邦亲征,灭了臧荼。臧荼被杀。臧荼死后,刘邦立了卢绾为燕王。

臧荼一门没有就此结束,臧荼的孙女臧儿生了个女儿姓王,后来嫁给了汉景帝,称为汉景帝的第二任皇后,这位皇后生了汉武帝。

那会还真是开放,如果按照后面的中国文化,王皇后的这个出身,怎么可能被封为皇后。

燕王卢绾

卢绾,刘邦的同乡好友,刘邦最信得过人。甚至是穿一条裤子的兄弟。楚汉之争的时候,就得以封侯,官至太尉。刘邦灭了臧荼之后,卢绾继承燕王。瞧瞧这关系,刘邦的同乡哪一个有这关系。甚至萧何、曹参都比不上。

按理说,这位卢绾应该感恩刘邦,要不是刘邦,还在乡下务农。可是这位卢绾大人为何谋反呢。还是因为害怕。

陈豨谋反的时候,卢绾派人进入匈奴,希望劝说匈奴能够帮自己一起灭了陈豨。但是这位使者遇到了臧荼的儿子,这时候流亡在匈奴。这位儿子就劝说卢绾的使者,希望卢绾能考虑清形式,不要与匈奴修好,要一直战乱,这样子才能体现异姓王的价值,否则天下太平了,异姓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即使跟刘邦关系再好,也不会有好下场。

卢绾分析了一下形式,这时候刘邦病重,吕后专权,即使刘邦不杀自己,吕后也会灭了自己。卢绾就开始消极怠战了。刘邦派人招卢绾入宫,卢绾也称病不去,担心是要杀了自己。

通过各种因素的考虑,刘邦判定卢绾真是谋反了。刘邦很心痛,因此下了: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的命令,史称“白马之盟”。这也算是刘邦的遗嘱吧。

这时候的刘邦已经不能御驾亲征了,病的很重。派了樊哙去讨伐卢绾。这时候的卢绾还希望刘邦能原谅自己。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想到刘邦面前请罪。还没等到机会,就听说刘邦驾崩了。卢绾担心吕后灭了自己,带着全家老小去了匈奴。汉惠帝元年,死于匈奴,时年63岁。

卢绾的下场真的说明一句话:与君王交,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刘邦的八个异姓王就此全部结束。只有吴芮自己自始至终得以保全,算是完满。张耳早死,自己算是逃过一劫,但是自己的儿子并没有逃过被剪除王位的命运。

写到这,突然感觉,这八个异姓王的下场,跟刘邦八个儿子的下场好相似。刘邦的儿子,只有汉文帝一人得以保全,而且保全的方法也是韬光养晦,老实巴交。再就是大儿子刘肥,早死,自己得以幸免,这跟张耳类似。历史是何其的相似啊。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报应呢。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35)
至尊仙帝奶爸在都市(仙帝重生漫画有哪些)
上一篇 2024年06月21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6月21日

相关推荐

  • 请克制(喜欢小恩惠的人)

    格局就是你看待事情的角度和高度。你的成长经历,知识积累的多少,所处的地位,甚至家庭的收入都会影响到你看事情的高度和角度,或者说你的格局。...

    2023年12月01日
  • 积石山6.2级地震|安置点里的暖意瞬间

    12月22日,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的医疗救治点,医生正在为群众进行医疗问诊。人民网记者翁奇羽摄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以来,现在抗震救灾已经由搜救为主转向救治伤员、安置群众为主。社会各界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打好抗震救灾攻坚战。...

    2023年12月23日
  • 状元的小公主(1v1)全文阅读(大家怎么看最强大脑孙勇)

    孙勇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选手,在《最强大脑》舞台上有很多来自清华大学的选手,其中有三位让印象非常的深刻,他们是前几季的实力人气选手王昱珩、鲍橒,还有一个就是上一季跟本季出现的孙勇,他们都来自清华大学,都以超凡的实力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接下来让...

    2024年01月16日
  • 《长生志异,开局菜市口被斩首》:一本被书名耽误的诡异洪荒小说

    前几天起点双倍月票榜活动的时候,有一部新书的成绩提升得非常快。白金大神跃千愁甚至还打赏了一个黄金盟以示支持。这部小说就是七月未时的《大魏读书人》。今天我原本准备试试这部小说的,结果看的过程中看到不少读者说它的一些内容缝合了《长生志异,开局菜市...

    2024年03月18日
  • 玄幻、神话傻傻分不清楚,你们看的这些洪荒流全部都不是神话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老包杂谈。本土神话流传数千年,在遭遇网络小说之后却受到了严重打击。网络小说初兴时西方玄幻题材小说的兴盛让具有东方神话情结的读者们感到失落,于是...

    2024年04月18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