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官路(当今什么是好人)

1. 红尘官路,当今什么是好人?

哪有那么多好人和坏人,只有利益和对错的对质。有些人只看利益没有人情,有些人永远把对错排在利益前边,其实有的只是人和禽兽。无论是一心只要利益也好,或者是分了对错,再要利益也好,我觉得都算是人,或者说都算好人,可有些谋财害命,做出违背人性的就只能算禽兽啦,说坏人都有损人类,你们别不信,往下看你一定赞成我说的。比如,最近河南开封的赵智勇,奸淫25名女学生,含十四名幼女,大家觉得他算人嘛?如果他算是人,那真的有损人类形象,所以我觉得他连坏人都不算,我定义为禽兽,你们觉得呢?还比如那些做高利贷的把黑手伸向学生的,逼得学生拍裸照,跳楼的 ,我觉得这种也不能算是坏人,只能说丧失了人的良心,所以称之为禽兽,我不知道,说禽兽算不算给禽兽摸黑,但我觉得人没了良知,就和禽兽没区别啦。还有就是拐卖妇女儿童,让别人妻离子散的,大家说这种人贩子算是坏人就完了,我觉得这种人贩子根本不是人,而且禽兽,连家里养的牲口都不如,牲口都还认主人呢占小便宜,偷东西,不道德的 我觉得都算人,之少还是我们同胞人类,但违背人性,泯灭人性的就只能算禽兽啦,所以,世界上只有人和禽兽之分,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

生而为人,做的不是人事,就不能算人啦,统称为禽兽。觉得说的好,关注下,毕竟需要你们的支持,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强的动力呦。

红尘官路(当今什么是好人)

2. 描述寺庙的诗句?

古代文人雅士喜欢游览名胜古迹,其中包括寺庙,写下了很多关于寺庙的诗词:

1、《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寺庙颂鸣钟香鼎绕红尘,朝拜谁来觉了因。出入庙堂逢恶鬼,刮来膏血奉诸神。3、云怨词(清。陈维崧)春山云幅和,山前春水,朝来齐绿。指点前村古寺...

4、花祭腾:庙宇 避世不须山,门今倍忙。 佛祖如有意,游人宿佛堂。

5、朝中措——陆游冬冬傩鼓饯流年,烛焰动金船。彩燕难寻前梦,酥花空点春妍。 文园谢病,兰成久旅,回首凄然。明月梅山笛夜,和风禹庙莺天。

6、《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7、蝶恋花---陆游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8、 《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李白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 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9、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0、《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11、《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王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12、《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3、《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4、《北岳庙》贾岛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15、《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6、《题杭州孤山寺》---张祜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断桥芜藓涩,空院落花深。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17、《题杭州灵隐寺》---张祜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留题灵隐寺方丈苏轼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乔木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笔柳与蒲。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18、《题润州金山寺》唐张祜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19、《望悬空寺》--汪承爵刻石成香地,凭虚结构工。梵宫依碧献,栈阁俯丹枫。涛壮磁窑雨,僧寒谷口风。跻攀真不易,遥望意无穷。

20、《过悬空寺》明郑洛石壁何年结梵宫,悬崖细路小径通。山川缭绕苍寞外,殿宇参差碧落中。残月淡烟窥色相,疏风幽籁动禅空。停车欲向山僧问,安得山僧是远公。

21、《登悬空寺》明郑洛昨过招提故不登,重寻兰若问山僧。峰头青鸟来还否,洞口白云去未曾。谁结丹梯高万丈,我闻佛法演三乘。凭虚顿悟心无住,好歩禅关最上层。

22、《登悬空寺》明刘遵宪谁开石壁礼金仙,缥缥层楼结构难。清梵漫疑云外度,香台真向雾中看。山连太岳千秋壮,客到孤峰五月夜。为问远师曾沽酒,好邀明月共盘桓。

23、《题悬空寺》明吴礼嘉飞阁丹霞上,白云几度封。萝悬千洞月,风落半空钟。树杪流清梵,檐前宿老龙。慧光千万丈,日夕满恒宗。

24、《游悬空寺》清邓克劭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悬。净土绝尘境,岑楼缀远天。一湾岩畔月,半壁画中禅。俯视行人小,飘然意欲仙。

25、《枫桥寺》俞桂 湖水相连月照天,雁声嘹呖搅人眠。昔年曾到枫桥宿,石岸傍边系小船。

26、《赋得寒山寺送别》--高启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渔村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27、《夜宿山寺》--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 王维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比较

山水田园诗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诗经》,而东晋的陶渊明和谢灵运才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从此,山水田园诗不再是单纯描写大自然的景观,更多的是运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内在情感。到了盛唐时期,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把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推向艺术高峰。唐代疆土辽阔、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士大夫物质生活的富裕促使大家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同时社会风气也为他们提供了漫游山川、欣赏森林和泉水的外部条件。从李杜大量诗歌可以体会盛唐的文化氛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这个时代的政策是开放和宽松的,鼓励激情,热爱生活,包容人格,强调自我,融入文化政策,吸收和融合儒家、佛教和道教。儒学入世忧国忧民;道教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与人的简单和谐,佛教崇尚禅宗的纯真智慧,造就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就最大要数王维和孟浩然,合称“王孟诗派”。孟浩然继承并主要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清新悠闲的风格,承继了陶渊明诗歌风格和白居易诗歌描写手法。谢灵运诗画融合的艺术特征以及形而上学理趣对王维影响比较大,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美学,创造了田园诗的光明、空灵、宁静和深刻的意蕴[]。

此外,孟浩然是盛唐第一位创作大量田园诗的人,王维是盛唐田园诗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

一、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相同点

盛唐山水田园诗始于孟浩然而成于王维,二者都擅长山水诗,他们的诗有相似的精神风貌。从整体来看,两者都是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描写山水之间的景象,即兴于山水,将自然之美变为艺术之美,语言清新、寓意深远、意境清新,用语雅洁,意象疏朗而不是呆板的堆砌,给人留下较大的想象余地,情感表达出淡泊、优雅、从容不迫等。

1、题材方面比较

从题材上看,两者都以山水田园风光为创作内容,表达对山水的感情。通常用细腻的笔法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温柔的溪水以及悠闲的农家生活,寄托了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不满,更多地表露了自身怀才不遇的郁郁不得志。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以“日暮”“野旷”“江清”等突出了环境凄清的原貌衬托诗人的惆怅。孟浩然著名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朴素而自然,景色和人的活动融合一起,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的层次感,流露了诗人和主人同乐之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场简单的送别,囊括了“雨”“轻尘”“客舍”“柳”等意象增添了送别浓厚的不舍之情,景象也是从远到近,流露出诗人复杂的心境。

2、意境方面比较

细究起来,王孟诗歌在意境方面都不约而同追求禅意理趣。

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题融公兰若》《来阁黎新亭作》分别描写了禅房、寺院、佛亭这些佛教境地的清幽恬静以及佛寺所依傍之山水景物的秀美,“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描绘了眼前青峰,夕阳辉映而雨下,庭院的静美之境;第二首:“流泉绕砌回”“松柏映香泉”“法雨晴飞去”等在诗歌中加入了大量的禅意,为佛教和禅宗增添了一种灵性的感觉,使诗歌充满了一种禅意、静谧的理性和情趣。

王维在禅意的追求上更是出神入化,如他的五绝名篇《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夜晚宁静,春天的山峰在月光下空空荡荡。山涧中不时传来几声鸟鸣,引燃了春夜的宁静与温暖。它表达了诗人的禅意、禅意和心境的宁静[]。王维的山水诗意境很好。通过处理空与实、动与静、主与次的关系,图像得到了高度的概括。

3、艺术手法比较

五言诗是他们的专长,山水的描写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是诗歌的核心内容。景色的分层次,注意静态与动态的结合,采用点对点、面对面的手法,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觉。艺术和表现技巧上,他们用叙事风格来写诗,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自然景观也是其诗歌风格简单的主要原因,大道至简的魅力。

整体而言,语言文雅,注重对生活的理解,不刻画,不雕刻,注重自然,善于用白描描绘山水词,《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

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语言直白,通俗而淡雅,不为了体现文采而追去词藻华美。再如孟浩然名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质朴无华,却直入人心,直白而韵味入骨三分,全诗没有一个生僻字,将“春”“鸟啼”“夜”“风雨”“花落”等意象通过最简单的语言贴切地表达出来,朗朗上口,一读就明,意味深长,词简单意却不简单,前两句用春眠、啼鸟渲染了春天来了的美好景象,后笔锋一转,如果说触景生情,倒不如说景由心生,情感带动了景的出现,脑海里浮现的意象。

二、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不同点

王孟诗歌无论从题材、艺术特色、思想等方面都有相似的特质,但是,由于社会环境、个人环境和人格的差异,他们也存在不少的不同,至少在思想价值观方面,另外在主题、意境风格、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如果说王维在早期既向往“隐士”的逍遥自在,又放不下仕途的春风得意,那么在晚期实现了由儒向道的根本性转变,造就了他诗中带画的特质,只有彻底放下,才能尽显“空灵”。而孟自始而终都处在儒与道的矛盾中,处处尽是胸闷之情。因此,两人都写静,王凸显佛教的“空”,孟彰显道教的“清”;就艺术手法看,王是诗中有画,山水画的意象,孟尽显风景画,突出风俗、风光。

1、题材方面比较

王维由于前期和后期生活环境不同,在主题上,王的诗歌更多融入了自己对世界、生活的理性思考,突出上升到人生哲理和禅意的高度,如《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佛理的参悟让他会遁出红尘而笑看红尘,从而让内心放心一切处于空的状态,这种心态的创作更能融入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因此,他对景物的描写更加突出“空”与“灵”的刻画来衬托诗人自觉排解尘俗的喧嚣。

又《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由于他彻底告别仕途归隐,内心是平静如水的,不再“藕断丝连”的矛盾,因此,他的诗景色连贯,基调一致,表现出一种恬淡美好的风格。

孟浩然一生未仕,而内心又极向往做官为国效力,这种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态,注定他的诗更多托物言志,寄托哀思、惆怅等心境。如《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诗人采用白描手法,直抒心中的苦闷。其实,诗人往往最怕的有二:一是孤独,二是怀才不遇,而怀才不遇的孤独更加凄凉,且看孟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思念、惆怅等情绪的交织,再遇上凄凉的景色“孤舟”“猿愁”更加郁闷,导致痛苦起来。

2、意境方面比较

从意境的角度看,王孟都注重主体性和客观性,形成了画面的和谐与美感。但孟子的诗歌往往以情景交融而告终。王氏诗歌不仅促进了山水的交融,而且还包括“哲理”一词。因此,在王的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捕捉到“哲学沉思的精神”。尽管这一哲学得益于禅宗,但毕竟它使王的诗歌更为深远。孟也追求景物的和谐静美,但是仅仅停留在情寄于景,感怀生活,主题显得不够开阔。

王维不仅精通音乐和绘画,而且擅长佛教和禅宗。他习惯于冥想自然。他在创作时,经常把禅宗与山水的审美体验结合起来。他常常把自己置身于山川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灵感,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处于一种超然的状态。因此,王维的山水诗倾向于自然的“空灵”之美,显得更加纯净,达到了“无,何处生尘”的境界,体现了佛教境界向艺术境界的转变,尤其是禅宗思维方式和禅宗快感境界的直接启示和借鉴。

就意境而言,孟浩然的诗不够王维的高远。孟诗中的大部分氛围也是“安静”的。但这种宁静不是“空灵”,而是一种存在于自然界的“宁静”。诗人任性而自然的闲暇心态中,有一个明朗而美丽的场景。另一个例子是诗“夏天南宁怀辛达”。如诗人在凉爽的夏夜想念他的朋友。诗歌语言简单,自然观自然。诗歌创造了一个异常安静和遥远的领域。然而,在他的田园诗中,隐士的快乐和不满现实更为突出

3、艺术手法方面比较

对艺术手法的探究,且看后人的评价,苏轼曾评王维诗歌:“味摩诘诗,诗中有画;味摩诘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后人常常用来对王维的评价。对于孟浩然,闻一多在《唐诗杂论》:“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建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如何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可以从动静描写上加以分析,且看王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第二句“人语响”以动衬托山之静,后两句,一字“返”“照”用景色的动来反衬森林的静谧以及青苔的清净,可见,王比孟更加注重景的布局、色调冷暖,使整体画面趋向层次感,内景与外景的动静结合。

孟浩然的田园诗主要直白地描写自然风光的真实,往往插入风俗活动。樵夫的归来和鸟的栖息,月下的孤景来表现自然的“静”。诗中的风景是静谧的,情感是静谧的,这是孟浩然在漫长的隐逸生活中所追求的境界。像《过故人庄》更加追求农家乐的一种“雅致”,仅仅停留在景和风光的表面上。如果说孟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么王的则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两者在表现方面上也存在不少异同:

先看孟浩然的《春情》:

青楼晓日珠帘映,红粉春妆宝镜催。

已厌交欢怜枕席,相将游戏绕池台。

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更道明朝不当作,相期共斗管弦来。

清朝赵臣瑗在《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评论:“《春情》者,闺人春园之情也,艳而不俚,乃上乘。他人写情,必写其晏眠不起,而此偏写其早起;他人写情,必写其怜枕席,而此偏写其厌交欢,落想已高人数等。而尤妙在从朝至暮,曲曲折折写其初起,写其妆成,写其游戏,既写其坐,复写其行,五十六字中使之得几幅美人图,真能事也。”虽然诗的风格不高,但形式完整,没有典故。它只依靠简单直接的叙述,没有情节的跌宕起伏。它只描述了同情者的嬉戏,这与绿色建筑中妇女的日常生活非常一致。这种写作在律诗中并不常见,从中可以看出孟浩然对七言诗创作的探索:对押韵诗的创作进行了探索和创新,追求了一种

朴素的诗歌风格。他不仅在词句的选择上力求朴素,而且在形式上也尝试了很多方法。

再看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作,在对清新、静谧、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的描写中,诗人感受到万物生命的无尽欢乐,将自然之美与人类活动融为一体,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丽风景。在这首诗中,统一了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从远到近描绘月光,从近到远描绘春天,从黑暗到光明描绘女人,从光明到黑暗描绘渔船。清歌是静止的,月光是动态的,石头是静止的,水是流动的,运动和安静是和谐的,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娴熟的艺术技巧。正如王夫之曾说:“右丞工于用意,尤工于达意,景亦意,事亦意。”

语言特点最大的突出,王维诗歌注重某种色彩美,在他诗歌中很难看到如“明明、煌煌、皎皎、灼灼”等表示明亮的叠字,相反,多采纳诸如“青青、暧暧、沉沉、阴阴、苍苍、冥冥、黯黯”等冷色调的叠字。凭借这一色彩与光的深刻审美特征,作者表达了自己舒适的心情、淡漠、优雅、明晰的魅力,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他们有了积极的审美再创造。

《唐诗归折衷》道“浩然清姿淑质,风神掩映,乃在淡若无奇之中。初读无奇,寻绎则齿颊间有余味。”孟子的诗歌继承了建安的雄浑风格和魏晋清真本性,并将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宽广、超大步的诗歌环境,成为盛唐诗歌美学理想的典型代表。《留别王侍御维 /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纵观这首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这些句子很容易理解。没有任何斧凿痕迹,字面浅显深邃,然而回味无穷,咀嚼力十足。

结论

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和理解王孟诗歌在题材、意境、表现、语言特征等方面的异同,深刻感受到王维作为“诗佛”的“空灵”之美,领悟到孟浩然寄情山水间的惆怅,直白的语言,带领我们感受“天人合一”的超自然状态,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倾听我们内心的声音,实现我们与环境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4. 为什么说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是第一悼亡诗词?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想从一下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苏轼与王弗的夫妻生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艺术特色与“悼亡三词”相比较之下,此词的优势

苏轼和王弗 陆毅版《苏东坡》

一、苏轼与结发夫妻王弗的恩爱生活

两人初次相遇在王弗家,王弗的父亲王方以赏鱼为由,让来参加宴会的各位青年才俊为鱼池题名,来挑选一位自己中意的乘龙快婿。

女儿王弗躲在房门之后,静静的看着这些青年人的才学与颜值,在许多人起名之后,王弗表现出并不是很满意的心情,自然,王方作为一个进士,也看不上他们起的名字。

这时,苏轼随口说了一句:不如叫“唤鱼池”,这一句话,让所有人的关注点都打在了苏轼的身上,王弗也开始注意到苏轼,不禁对他动心。

于是,王方向苏洵提亲,十九岁的苏轼便迎娶了十六岁的王弗,二人结为连理之后,夫妻生活异常温馨,王弗在苏轼迎接客人时,在帘后倾听,客人走后,便对苏轼说此人的优缺点。

可是好景不长,王弗英年早逝,年仅27岁,苏轼将其葬于父母之墓的旁边,距离仅两三步,曾经苏轼兄弟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

"君与轼琴瑟相和仅十年有一。轼于君亡次年悲痛作铭,题曰'亡妻王氏墓志铭'"

琴瑟和鸣,表面平静的文字之下隐藏了苏轼心中对亡妻的不舍和悲痛。

《江城子·己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艺术特色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艺术特色: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

开头三句,直抒胸臆,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

虽然我不去想我和你曾经度过的那些美好日子,但是也仍然在我的脑海当中时隐时现。

中间两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现在遥想那远隔千里的孤坟,满心的惆怅无人诉说,这一句直抒胸臆,原来你在的时候我还能和你说一下心里话,可是现在你离我而去了我不知道和谁倾诉心中的愁苦。

最后三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运用想象的成分,即使我们有缘分还能够,到那个时候你可能也不认识,因为我经历过现实的挫折,已经满面尘灰,两鬓也已经斑白。

下阕四句,梦到妻子在镜前梳妆的样子。完全采用虚写的形式,在梦当中,作者和妻子携手而望,不说一句话就可以泪流满面。这种无言的感动,在某种程度上是最打动人心,也是这一首词的一处亮点。类似的还有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最后三句,可以说是以景结情,作者通过一处非常静谧的夜色,来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孤寂和对亡妻的无尽思念,我现在就能够料想得到我以后每天想起来都痛心疾首的事情,就是那在明月之夜,短松的小岗上,安安静葬的你呀。

与“悼亡三词”相比之下,此词的优势

我们要想知道优势,必须要知道悼亡三词是哪三首词。

贺铸的悼亡词

重过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

背景

这首鹧鸪天是贺铸由北方重归苏州时悼念亡妻所作,也因此词“梧桐半死清霜后”一句,《鹧鸪天》又名《半死桐》。

贺铸曾与妻子赵氏共居于苏州,时已过,境也迁,如今重归于故地,却只剩他一人。岁月流转,因为一个人的消逝,使得身边的事物都变得陌生,花再美,但无人共赏;酒再香,也无人共饮。

二者比较

这首词与苏轼的词相比,更多的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少了一些虚写,也并不像苏轼的词一样直抒胸臆,一把抓住人的眼球。

它更多地运用的物象和现实主义写法,相较之下,苏轼的虚实结合,直抒胸臆,更为催人泪下。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词作背景

康熙十三年,纳兰与卢氏成婚,卢氏知书达理,性格温婉,二人自是神仙眷侣般。可惜好景不长,或许是情深不寿,卢氏陪伴纳兰的日子不过短短三年,三年后卢氏病逝,这对纳兰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纳兰神伤不决,从此悼亡之音陡然而起。

比较优势

这一首《金缕衣》可以说已经像一首元曲了,虽然在这一首词作当中,有一些虚实结合的成分,也有一些直抒胸臆或者是间接抒情的写作技法,可是由于上下阙段落的参差不齐,导致我们读的时候,感情时有停顿,而感情一停顿表达的效果就会得到一些衰减。

另一方面,它比苏轼的《江城子》字数要多,所以他能够蕴含的东西就多,而苏轼的江城子和他比起来呢,更简洁凝练而且情郁于中发泄于外的呼之欲出的思想情感。

一阵风轻柔地吹到地下,将我撞进你的怀里,世界万千,再难遇我。

我的回答到此结束

我是文艺阁

谢谢大家

5. 怎样欣赏柳永的经典名篇雨霖铃?

词作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背景

这首词创作的具体背景不可考,但可以根据柳永的身世材料,以及词作中的一些语句来推测。这是文学鉴赏里的知人论世之法。

柳永,字耆卿。起这么个名字,大概是期望着自己能长命百岁吧!虽然到最后命还是没保住,“一抔黄土掩”了“风流”,但他的艺术生命真如他的名字一般,流传千古,永不停歇了!千百年后,我们依然能通过妙句佳作,与他思通千古,如话当面,勾起我们内心深沉的情感,启迪我们的才情艺术!

他年少时像中国的大多读书人一样,想通过读书,参加科举,得功名。但天不遂人愿,他竟屡试不第。于是他便常常流连于歌楼舞馆,为歌伎乐工填词,使得“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以此他便与这些歌伎乐工结下深厚感情。据传柳永死时,是歌伎凑钱将其安葬。每年清明节相约为他扫墓,形成有名的“吊柳七”或“吊柳会”风俗。

词中有句“都门帐饮无绪”,其中“都门”大概就是指都城汴京的城门。我们结合他的经历,就大胆推测这首词写于他落第离开汴京之时,叙与恋人的离别之情。

赏析

中国人是擅长抒情的。我们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大多数篇章是抒情性的。我们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比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要早。我们的诗人写的大多数诗歌是用来抒情的。柳永《雨霖铃》也是一首抒情的诗。

直抒胸臆

抒情诗主要看它怎么抒情。抒情方式无外乎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中国人多以间接抒情为主,这是有我们的审美观念决定的。我们总以浅露直白为丑,以含蓄委婉为美。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用直接抒情,只是直抒胸臆这种方式用的少而已。如果能抓住作者偶尔露出来的那么一两句直抒胸臆的话,就能抓住一首诗的关键。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就是一句直抒胸臆的话,直接点明了这首词的中心:伤离别。如果这“伤离别”仅仅是柳永一个人的感受,这首词可能还成不了千古名篇。柳永的才华就在这一句里展现了出来,他的不一般也在这里体现了出来。“伤离别”前多了“自古”二字,便让这离别时的伤感之情,不再是柳永一个人的感受,而是自古而来所有经历过离别的人的感受。词的意境由此变得开阔,囊括古今,引起所有多情人的共鸣。我想这也是这首词能流传千古的原因了。

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所有多情人离别时的共同感受,还写出了柳永个人的独特感受。柳永说了,我们多情人在离别时是伤感的,但我比你们更伤感,因为我是在“冷落”的“清秋”时节别离了我的爱人。“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用一种反问的语气,强烈地告诉我们,离别已经够让人伤神的了,再加上这凄清冷落的清秋时节,让人怎么受得了?

这一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是它的中心所在。抓住了这一句,这首词的赏析也就完成了一半,其他的句子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的。

委婉抒情

这首词其他地方都用了曲笔,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神态动作来抒情,以达委婉含蓄之美。

先是别前饯行。“寒蝉凄切”既委婉地点明了时令,又通过凄切的蝉鸣渲染凄清的氛围,以应后文出现的“冷落清秋节”。“对长亭晚”既点明时间为傍晚时分,渲染黯然惆怅的气氛,又点明地点,还暗含离别之题。“长亭”是古人常用来送别的地方,在此暗示离别。它和“短亭”、“劳劳亭”构成了离别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群。“骤雨初歇”说明刚刚下过大雨,因为在秋季就显得异常凄冷。在这种氛围中,离别的两人在“都门帐饮无绪”。饯别宴席,显得十分冷清。俩人只是默默地喝酒,内心愁苦,纷乱异常。这只是写别前的饯行,就通过情景交融的写法,写出了离别的黯然销魂。

再者为临别之际。这边俩人正在喝酒饯行,难舍难分,不忍相别。那边梢公却不断催促上船开船。“留恋处,兰舟催发”,不愿相别,又不得不走,让这对有情人内心异常悲苦,似有千言万语要说,却一句也说不出来,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将离别的悲痛苦恨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上这些都是实写,都是作者既见之情景。从“念去去”之句开始,全是想象别后所历。此是所谓“虚实相济”之法。别后所历分为三个阶段:刚刚别后、别后一夜和别后经年。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刚刚别后,想到自己越走越远,二人见面越来越难,已是伤感至极,又见前途尽是水汽氤氲,烟雾笼罩;楚天广阔,却满是阴云沉沉,心情就无比沉重。

再想到别后一夜,“今宵酒醒何处?”他不禁答道“杨柳岸,晓风残月”。借酒买醉,是为消愁。今酒醒,即愁醒。“今宵酒醒何处”既是问酒醒之后会走到什么地方,也是在问“愁醒何处”。愁醒之后,看到堤岸上杨柳依依,不禁就会想到离别时的折柳相送。又感到晓风吹拂的寒冷,看到残月当空。人别月亦缺,愁上加愁,无限凄凉。

再想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一去好多年不会再见面。在这好多年里,良辰好景对我来说都是虚设,再难激起“我”的万千情思。即使有这万千情思,“我”又跟何人去诉说?作者使用反问的语气,以示强烈,表现了离别经年后的孤独寂寞,对爱人的万千思念。

总结

这首词围绕着“自古多情伤离别”来写,利用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手法,从别前饯行开始写起,一直写到别后多年,将离别的愁情写得缠绵悱恻,实为写离情别绪的上乘佳作!

我是会说话的锅,鍋有话说,欢迎关注,欢迎吐槽!

6. 今天看水浒传的时候突然一激灵?

神行太保戴宗在赶路时行走的姿势,的确是和常人大不相同。

锦豹子杨林在第一次遇到戴宗的时候,当时并不认识戴宗,但是杨林却试着叫了一声“神行太保”。锦豹子杨林之所以能够认出戴宗来,皆因为杨林看到戴宗“行步非常,因此唤一声看!”

杨林口中的这个“行步非常”,虽然没有具体说出戴宗赶路时的细节,但也可以充分说明不是平常人赶路的样子。恐怕也不是平常人跑步的样子。

戴宗号称是可以“日行八百里”。《说文解字段注》引《谷梁传》曰:“古者,三百步为里。”虽然《水浒传》成书是在明初,但是这个“日行八百里”应该还是虚指。

宋江在江州因提反诗下狱,知府派戴宗去京师送信。按照知府对黄文炳所说,戴宗也是需要旬日才能往回的。

看看《水浒传》里在各地往返的脚程,戴宗这个十天半月的日程,也就是比其他人要快上那么几天而已。

戴宗为什么会比其他人脚程要快?

戴宗在出发之前,“换了腿膝护,八搭麻鞋。”腿膝护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护膝护腿,可以参考行军打仗士兵的绑腿。这一身可是走远路必备的装束。

合适的装束还是次要的,戴宗一般在出发时都是打扮成承局,腰里插了宣牌。

承局是宋代的一个低级军职,到了清代又又专指皇商在各省的承办人。在明初的《水浒传》里,承局其实就是可以使用官道的人。

宣牌则是由朝廷颁发的官职身份证明,可以凭借宣牌来调动官道上的一切资源。宣牌在宋代时是速递文书的官吏驿兵必备之物。

这其实就是说戴宗大多都是充分利用官道之便。能够充分利用官道的便利,当然要比那些寻常人要快上很多了。

十分紧急的事情可以让驿兵去办,而需要一般官吏去办的都不是很紧急的事情。戴宗在江州知府那里时,出去所办的事情都不是需要驿兵去办的。

既然不是十分紧急的事情,一般的官吏也就属于外出公办。自然来回也就是不紧不慢的了。戴宗只要比别人稍稍快上那么几天,也就把这个肥缺搞到手了。

奔波在官道上的官吏驿兵有的是,为什么只有戴宗所用时间比较短呢?

路上略些素饭素点心又走。看看日暮,戴宗早歇了,又投客店宿歇一夜。次日,起个五更,赶早凉行;拴上甲马,挑上信笼又走。约行过了三二百里,已是已牌时分,不见一个干净酒店。此时正是六月初旬天气,蒸得汗雨淋,满身蒸,又怕中了暑气。正饥渴之际,早望见前面树林首一座傍水临湖酒肆。

看这段具体的描述,戴宗五更天就开始出发,一直到了已牌时分(到了中午饭点儿)时才开始找地方吃饭。有很多时候吃饭还都是在路上解决的。

说白了戴宗其实也就是早走晚停,中途没有停下去做什么其它的什么事情。其他官吏则是悠哉悠闲地去办事情,当然来回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

不过从五更到中午就走了三二百里,这个速度当然也是超过常人的了。

在2019年多哈田径世锦赛男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冠军日本选手山西利和是1小时26分34秒。亚军俄罗斯选手米兹诺夫是1小时26分49秒,季军瑞典选手卡尔斯特罗姆是1小时27分获得季军。

如果按照现在的里程来算,戴宗至少一个小时走了25里,速度还是要小于那些竞走运动员的。

虽然戴宗中途也是要进行休息的,有时候也可以跑上一段时间,但是很明显戴宗的耐力还是要远远超过那些竞走运动员的。

戴宗毕竟是小说中的人物,有些虚构的夸张也不算太过分吧。

那么小说中戴宗使用的甲马,到底有没有实际作用呢?有作用,但更多的还是像神打那样的作用。说白了忽悠的成份居多。

甲马的神奇都是戴宗自己说的,有几个人亲自体验过戴宗的甲马?

李逵曾经跟随戴宗体验过甲马的神奇。不过李逵的体验很难作准,戴宗要想骗李逵那就跟玩儿似的。

锦豹子杨林也跟着戴宗体验过甲马。

当时取两个甲马替杨林缚在腿上,戴宗也只缚了两个。作用了“神行法”吹口气在上面,两个轻轻地走了去,要紧要慢,都随着戴宗行。两个于路间说些江湖上的事;虽只缓缓而行,正不知走了多少路。两个行到已牌时分,前面来到一个去处:四围都是高山,中间一条驿路。

杨林的腿上虽然帮了戴宗的甲马,可是什么时候快走,什么时候慢走,都是跟着戴宗来的。其实也就是戴宗在合理地分配体力,更何况文中说的还是在“缓缓而行”。最后戴宗还是把杨林引到了驿路上,要想走得快还是需要走驿道。

至于戴宗自己行走的时候,则是拿出四个甲马。那个甲马便和给其他人用的时候明显不同了。

“放开脚步便行。端的是耳边风雨之声,脚不点地。”这时候的甲马是个什么东西?

轮滑还是滑板?这两个还都是脚不点地。难怪锦豹子杨林看着戴宗“行步非常”。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7. 红楼梦中贾敬暴亡后?

红楼第63回,宁国府长子贾敬因“吞金服砂,烧胀而殁”。至64回,贾母亲自前去祭灵,在灵前“搂了珍蓉等痛哭不已”,回到贾府后还生了场小病。

贾敬暴亡后,贾母亲自前往祭灵,而且在灵前痛苦流涕,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对贾敬不成器的悲愤

其二:对贾府后继无人的无奈

其三:贾敬暴亡有原型,贾母的哭声中充满讽刺

贾敬的不成器,令贾母悲愤

贾敬在小说中,似乎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他好道,又长年居于道观修炼烧丹,试图炼出长生不老的仙药,并不关心贾府的事。

但是,在红楼第53回,贾府过年,贾敬却一反常态地回到宁府,并且以主祭的身份参与了祭祖活动。这一举动足以表明,贾敬在贾府的地位依旧是不可撼动的。但是也可证明,贾敬在宁府中的地位,是在其位而不司其职。

秦可倾的判词里有两句点出了宁荣二府的状态,“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在荣国府里王熙凤利用贾府的名誉随意地呼风换雨草菅人命,如弄权铁槛寺,借剑杀死尤二姐。贾赦贾琏父子皆为淫滥之徒,而贾宝玉对于荣府而言,更是一个最大的不肖子。

但是荣府好歹还有个老祖宗贾母在世,太出格的事儿,明着没人敢做。宁国府就不一样了,在小说的第2回,冷子兴演说贾府时说过,敬老爹对家中琐事一概不管,贾珍在宁府已经翻天了,也没有管他的人。那么贾珍到了什么地步了呢?

红楼悬案之一,作为公公的贾珍与儿媳妇秦可倾爬灰;作为一家之主,贾珍贾蓉等素有“聚麀(you)之诮”;等等,这都是伤风败俗违背伦理之事。

如果贾敬能把心思用在齐家上,宁府不致于道德沦丧,荣府也不致于跟风成灾。

红楼里有两个进士,一个是贾敬,另一个是贾雨村。两位进士相比,真是一地一天。贾雨村对仕途痴迷,为了升官,他可以不择手段忘恩负义。在官场里浮浮沉沉,始终走不出权力的磁场。

相比之下,贾敬几乎就是中了个假进士,徒有其名,一屋不扫,天下更不扫。治国齐家与他无关,他只一心“修身”升天,当然最终也“如愿以偿”的“宾天”了。

贾敬突然死了,作为长辈的贾母,搂着贾珍贾蓉痛哭不已,这其中有对贾敬不成器的悲愤之痛。

后继无人的贾府,令贾母感伤

在红楼第2回,冷子兴点出贾府的儿孙们一代不如一代了;第7回,焦大曾大骂: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第5回,连老祖宗宁荣二公都亲自出马了。

第5回,警幻往荣府接绛珠,路过宁府,遭宁荣二公之灵拦截,要求警幻“拯救”贾宝玉。宁荣二公对警幻说,贾府自国朝定鼎以来,虽历百年,但运终数尽,不可挽回,子孙虽多,竟无一个可以继业者。

贾母,作为贾府第二代媳妇,嫁入贾府按她自己所说,已有五十四年之久。一个人在一个大家族历经五十年,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进贾府时什么样儿,五十年后贾府什么样儿,这中间的变化如何,贾府是在上坡还是在下滑,贾母是最有发言权的。

贾府的现状是个什么样儿呢?爵位虽在身,但实际为国效力的人只有贾政。贾赦现袭一等将军,贾珍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琏买的是同知,贾蓉捐了个五品龙禁尉。

生活在清代,做官并不难。第75回,贾赦说了,“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

清代入仕之途大致有四条路:科举、捐纳、恩荫和荐举。这四种方式并不平行,可以荫生获衔,又可同时参加科举考试。贾敬就是先袭了官,然后又中了进士,本可以轻易获得一个不错的实职,但他放弃了,所以贾珍才有机继袭他的官。

同样,贾赦也是走得恩荫,没有实职。贾琏、贾蓉走的是捐纳路线,就是用钱买一虚位。而贾政实际走的官路也属于恩荫,但他又有些特别,他是皇帝亲点的,御赐的是一个实职,“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所谓世袭制,从贾源贾演两兄弟开始,一直到贾蓉,宁荣二府也只能有两人承袭,一府一个,而且这个爵位等级还在逐代下降。宁府贾珍占了名额,荣府则是贾赦。所以在第75回,贾赦夸赞贾环时,听那口气,说不定将来他要把自己的名额留给贾环。

也就是说,真正奋斗在官场一线,对贾府发展有影响力的人,只有贾政和在宫里的贾元春,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贾元春,后妃政治的影响力远大于一个公职人员。

但是贾府要想走得更过远,要想更大的受益于后妃政治,必须要有一个实力派的男丁来挑起大梁。而贾府尴尬的局面就在于,无一男丁可受此重任。

因此,随着贾元春的暴亡,贾府依附皇权的美梦破灭,依贾政的能力,根本无法护得贾府周全,即使贾赦不出事儿,贾府也一样自然消亡。

在红楼中,三个人的离世十分关键,秦可倾无病因离世,去世前托梦给王熙凤,告诉她如何让贾府走得更远的方法,凤姐没有采纳。第二个便是贾敬突然暴亡,第三个是贾元春。

从这三人的重要程度看,呈现逐级升级的态势。贾敬暴亡预示着宁府的彻底衰败,而贾元春的暴毙则暗示着荣府的衰败已成定势。

所以,作为历经五十年的贾府老祖宗,对于贾府的未来同样如宁荣二公之灵一样,充满忧虑。搂着孙子和重孙哭贾府的未来,也在情理之中。

贾敬暴亡有原型,贾母的哭声中充满讽刺

贾敬死得很突然,死前没有任何征兆,大家也没想到他会死。关于他的死因给出的是“吞金服砂,烧胀而殁。”,贾府官方发布用了“宾天”二字。

“宾天”二字,在古汉语中一般指皇帝驾崩,少数情况下指尊者的死亡,但一般人都理解为皇帝之死。曹雪芹用这两个字具有极大的影射意义,影射的人物正是雍正帝。

雍正是个工作狂,非常勤政,常常工作到深夜,因此身体便不大好,而且老是失眠,饮食无常。据史料记载,雍正既推崇佛教,也一味好道。

雍正七年(1729年),他大病了一场,给亲信大臣秘密下旨,让他们帮他找个好医生,尤其是道士。

后来李卫给他找来了一位叫贾士芳的道士,这个道士会按摩、用符咒,可能使用的是气功疗法。雍正觉得有疗效,很是宠信他,但后来这位道士又被雍正给杀了,可见雍正的性格有多疑的成份。

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暴毙,军机大臣张廷玉记载,八月二十二白天还正常办公,二十二深夜突然生病,二十三凌晨便驾崩了。从病到死,不过半个晚上。

清史学者杨启樵、冯尔康给出的结论是,劳累过度,吃了道士的丹药,中毒而亡。在道教里,把修道死去的人说成是“升仙”。

雍正死后,乾隆将雍正宠信的道士都给驱逐了出去,并没有杀他们,临走前,对这些道士下了谕旨,说谁要是在外面捏造我父皇的话,一旦查实,马上杀掉。

再看贾敬之死,也是没有任何预示。雍正死于园明圆,位于北京城外,贾敬也一样是死在了城外。而且尤氏听到贾敬死后,便命人先把玄真观的道士们锁了起来,等贾珍来发落。

同样,乾隆最后将那些道士驱逐回原籍,意在掩盖雍正的真正死因。如果杀了他们,那就等于此地无银三百两。

曹雪芹将雍正之死嫁接在贾敬身上,揭示出雍正的真实死因,实际上这是在诋毁皇家的清誉,在打乾隆帝的脸。

曹家是在雍正上台后被抄家的,可以说,雍正上台彻底改变了曹家的命运,曹家从此走向衰落。作为曹家的后代,对雍正没有好感。

因此,既然贾敬的原型有可能是雍正帝,那么作为一家之主的贾母,在贾敬死后,亲自前往祭灵,在灵前大哭,这是带有讽刺意味的。

综上所述,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98)
七零军嫂的幸福人生(你有没有过在网上偶然
上一篇 2024年06月22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6月22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