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诸夏当大王(项羽输给刘邦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1. 我在诸夏当大王,项羽输给刘邦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将相王侯不同于常人的区别就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动,雷霆起于侧而不惊”、“戒骄戒躁”、“喜怒哀乐不溢于言表”的心性,,而刘邦能在楚汉争霸当中最终胜过项羽,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二者性格差异所致,其实这也与双方从小的出生家庭条件有关;分析如下:

一、项羽出生名门之家,而刘邦处于市井之徒,项羽爱面子,刘邦“不要脸”;

项羽和刘邦都是秦末起义的各方势力首领,两人从小也是发小,双方对于秦二世的一次路过,项羽见到之后是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像秦二世一样威风出行,后来的霸王之威也让他确实做到了,而刘邦想的是像秦二世那样统领天下,成为执天下牛耳的人物,而最终刘邦成为汉高祖建立西汉,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双方其实从一生之志来看,项羽就满足于做一方诸侯势力,而刘邦胸怀天下之志;

而双方的性格也让项羽与刘邦的争霸大业屡次吃亏,双方争战多年,刘邦向来都是败多胜少,但是其却能一次又一次的活过来,与其不要脸的打法着实有关,据历史记载:“有一次项羽把刘邦的父亲给捉住了,要求刘邦缴械投降,否则就用一口大锅将他的父亲给煮了,刘邦展现出了极其无耻的一面,表示我和你曾经结拜为兄弟,今天你要把我父亲给杀了,那么记得煮熟的时候分我一杯肉汤,这也是分一杯羹的由来”,从这件事能看出刘邦“无赖”的脸面,也能看出其称王称帝不畏世俗颜面的野心,而项羽则不一样,一次亥下之围就让其兵败自刎,这也是双方争战当中项羽败的最惨的一次,但是这并不妨碍其过江东东山再起,过于爱面子、不愿以失败身份回去的项羽最终命丧九泉,从此消失在历史的舞台;

二、项羽性格豪丈却不能赏罚分明,刘邦为人手段不高明却能明辨大是大非;

项羽作为一代名门望族之后,从小家境殷情,为人也特别豪情壮志,年轻时多有才人与之结交,但是随着争霸大业的开始,项羽夺取咸阳分封天下诸侯的时候,为了一碗水端平,对于自己有功之人不敢轻易分封,怕天下人笑话他“护犊子”,对于对手也没有做刻意限制,最终将自己留在了远离中原核心地区的西楚,虽然此地于其个人有群众根基,但是偏远地区也不适合一统中原;

当初入关之后,项羽凭借巨鹿一战雄威天下,此时诸侯势力当中其最强,被天下尊称为“霸王”的他来分封天下诸侯领地,这是一个美差也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作为分封之人可以优先选择天下肥沃之地与战略要地,但是分封这种零和博弈游戏,无论你一碗水怎么端平,最终肯定也是会有人不满,项羽三分齐地,而齐地中最有实力的田荣无分,陈余与张耳功劳相当,但张耳封王,陈余无分,田、陈二人又怎肯甘心,刘邦本想取关中,最终分封汉中,所以这也为后来刘邦与项羽争霸时,诸侯并不对项羽分封土地有任何感激之情,只是站队较强的一方,所以当初还不如让自己占据核心地区,徐徐图之以免后期被动;

三、知人善任是刘邦最大的有点,项羽刚愎自负导致自己最终双拳难敌四手;

项羽从小熟读兵家,作为楚国大将项燕之孙、项梁之子,也是早早的就开始进行沙场历练,而其后来的秦末起义当中的军事表现,也让自己不负为勇战派的代表人物,其万人敌的武力值也让其为人较为自负,对于手中的韩信、陈平、范增等人并不能予以重任,对于兵权大事不敢下放交手,所以导致自己营下人才人人出走,或者投靠刘邦,而刘邦虽然带兵打仗方面稍逊项羽,但是其之人善任,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都是其争霸时期的得力助手,而英布、樊哙、陈平等诸多良将谋臣也是予以重任,就算项羽再能干,也双拳难敌四手,楚汉争霸失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当然作为个人来看,其实还是挺喜欢霸王“项羽”,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失败却仍受人尊敬的诸侯,而作为统领天下的皇帝,刘邦的心性确实更胜于项羽;

我在诸夏当大王(项羽输给刘邦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2. 爱新觉罗氏是宋徽宗的后裔吗?

所谓爱新觉罗氏为宋微宗后裔的说法,属于传说,没有真凭实据,讨论之也没啥意义。

靖康之变后,1126年(金天会四年)11月25日北宋徽宗,钦宗父子及妻子儿女3000余人,宗室男妇4000余人,贵戚,工匠等14000余人,分两个路线押往北方。

1130年7月,宋徽宗父子140多人送到五国城居住。宋徽宗父子被封为昏德公,昏德候,待遇还不错,在北方生活下来。

宋徽宗子孙比较旺盛,在当皇帝时生了三十一个儿子,三十四个女儿,在金国生了"六子八女"。1135年6日4日病世,宋钦宗在北方生活了21年,湮没在历史尘埃中。

宋徽宗,钦宗的儿女及宗室子弟都留在了东北,随着金国灭亡,元朝兴起,可能有一部分回到了中原,但大部分后裔生活在东北四百多年,早己入乡随俗,成为东北土著了。

爱新觉罗氏,爱新,满语为金子,觉罗,为远方,远支的意思。其实,在满人中是小姓,努尔哈赤时才有此姓。

传说,爱新觉罗的祖先生活在五国城附近,《黑龙江志稿》中说:"觉罗者,传为宋徽宗之后"。这也不过为"传为"而矣,仅凭籍贯相近,讲赵和觉罗混为一谈是不科学的。

实际上,满人中姓"觉罗"的有不少: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桑拉觉罗,阿哈觉罗。

不排除这些觉罗是宋徽宗和其大臣后裔的可能,满汉一家的说法不算错,不管谁当皇帝,只要真心为老百姓做事的,就是好皇帝,得民心者,得天下。

3. 真的杀东夷首领伯益了吗?

这是《史记》和《竹书纪年》留给后世人的一个千年疑问!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史记》记载“益让启位,避居箕山之阳…”为什么内容完全相反呢?原因之一是,因为岁月悠悠,记载患漏,管理疏忽,这一点人人知道,但隐藏的原因,权力更迭,人为改变,故意篡改才是最重要的…

尤其是近代《史记》殷本纪得到殷墟甲骨文的证明后,史记派人士就更加坚信,《夏本纪》尧舜禹禅让及夏启建国问题也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包括题主提出的启杀伯益争位问题,孰不知早于史记200多年的《竹书纪年》对夏商二朝王位排序早就准确记载了,却只因王权更迭与史记内容大相径庭,让人颇不待见!甚至随意删减,以致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也!

表面看,原因似乎是因为时间太久,文献摘抄疏漏或管理遗失,导致记载混乱!…但深层次看还是人为争夺问题,历史问题往往不就是这样吗?

首先说,汉史专家讲“禹生启,家天下",认为启是大禹儿子,是夏朝的创始人…但大禹墓和夏启墓至今也没找到,目前有哪位权威专家出来做肯定正面的确凿回答吗?“极似是夏(许宏评价)”的二里头遗址至今也没挖出甲骨文如夏启铭文,怎么证明是夏都呢?…《史记》虽讲商契和伯益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前者被尧舜授以司徒,后者禅得禹位,但尧舜禹契益五位大王的陵墓在哪里呢?在没有落实的情况下,就言之凿凿一切,尚有些太早…何况《竹书》出土于《史记》前200多年,并且成功避开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但反被汉儒篡改这又有谁来回答?

对此,网友“凭楼慕鸟"回答说:“竹书纪年出土于晋咸宁5年,时晋武帝已篡魏祚,是否是其为篡政造历史依据亦未可知。毕竟是司马懿的儿子。而今所见《竹书纪年》系后人集佚所成,更不足为据。司马迁著《史记》的依据是汉宫廷史料,来源于秦宫,而秦灭东周。其史料来源传承有序,又有殷商帝系做佐证,当为信史…”

我不认同此类观点,因为考史先考古,考古先考时间和文物!在没有找到尧舜禹启益遗址和坟墓之前,不应作定论!而《竹书》出土于魏国古墓,而且是竹简这种非纸张文物载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物证…因为自汉代以来,受《史记》和《说文解字》的文献影响太大,对夏商周史的解读,包括对甲骨文及竹书,山海经的解读,已经渐渐汉化…如果不彻底恢复殷墟解读,并结合二里头/三星堆/妇好墓/亚长墓/龙虎墓等文物对比,那么甲骨文的本义将远离真相,夏商周大门也将永远关闭…

一,禹墓:

目前根据二里头考古成果分析,二里头应是大禹治水及居葬合一禹墟所在地…洛阳龙门的伊阙和山洛水口及三门峡平陆就是“三川并流”遗址…而西周初年的“遂公盨”留有“天命禹敷土,遂山浚川"及《山海经》“鱼跃龙门/水漫金山/愚公移山”传说,就是对一门峡伊阙/二门峡邙山口/三门峡砥柱山的记忆残留…如图所示:

当然,二里头是夏都的自证性文物也找到了,不是甲骨文,而是禹贡图腾,即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中发现的“抱龙人”…如图所示:

根据贵族墓主人入殓方式分析,他死时怀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这种形式与史传禹贡规制十分相似,据禹王碑称为“圣浮图”入葬法,并与“禹"铭文“抱虫式”结构完全一致,并得到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抱蛇式”铜像支持,如图所示:

当然大立人手中空空如也,但是三星堆博物馆中发现了“躺平"的两断三截的青铜蛇,如图所示:

成都民间也有类似禹王玉器佐证:

史家顾颉刚说“大禹是一条虫”不准确,应该叫“抱虫人”或“抱龙人”,甲骨文龙虫一体,在蜀地代表观天大人。根据三星堆/良渚/亚长墓/龙虎墓的“居葬合一”入殓风俗分析,二里头符合此风俗,尤其墓主人怀抱的绿松石龙形器和蚌壳项链,与濮阳市西水坡遗址龙虎墓中的蚌壳龙也有一定关联,应是传承关系,如图所示:

根据史记和左传记载,颛顼居濮,是少昊孺颛顼之地,濮阳西水坡战国时叫帝丘,是颛顼称帝之都城所在地,考古地望也符合先商地层下七垣文化分布区…如图所示:

所以龙虎墓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颛顼墓!史记载颛顼生鲧,鲧生禹…说明龙虎墓和二里头就是王权继承关系…佐证二里头抱龙人就是大禹本人,龙虎墓主人就是他的父亲鲧…

“只要遗址中重复出现“相似性”文物,不管是铭文还是甲骨文,乃至图腾符号和文物本身,都可以视为自证性文物…”

这个结论,改写了殷墟甲骨文模式和史记说文解字标准…“殷墟看甲骨,夏墟看图腾”,应该成为我们解夏的共识!

二,启墓:

另外,我们也发现了疑似大禹的铭文,在殷墟“亚长”墓出土的青铜圆斝上发现铸刻的“网纹符号”,如图所示:

我经铭文分析是“司其”,甲骨文叫“又其”,篆文叫“禹”,汉字形“取”…公式为“司/又+其/母+甲/亚=启/取”,简化为:禹=司母甲/司其甲=取,如所示:

符合铭文“禹”字抱虫人之义,故称司其…引发广大网友热议,妇好墓又同时出土了夏启铭文文物,如图所示:

证明殷墟亚长墓即是夏启墓,但“网纹符号”本身是什么文物象征呢?为什么你总是说“其”呢?有网友说是渔网,有说是簸箕…,我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到二里头绿松石龙之后才明白,“网纹符号”乃绿松石龙也!,如图所示:

二里头绿松石龙和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龙不仅外形近似,且内容也完全符合史载“鲧生禹,禹复生启”的内容…如图所示:

只是十分可惜,目前国内专家对二里头和亚长墓的评价还是空白…因为史料中并没有禹铭文“司其”和夏启铭文“亚长”的记载,只是从考古文物情况中分析,认为亚长应属于南方长氏贵族首领,地位十分尊贵,与妇好墓地位相当,并与1997年河南鹿邑的长子口墓属于同一氏族…”,“长子口”铭文,如图所示:

“亚长”铭文,如图所示:

“长”字铭是一位持杖酋长形象,

与亚长墓出土的青铜手杖及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鱼凫王”权杖风格一致,如图所示:

进而专家对亚长墓主人骨骸查验后发现,此人死因是受七处刀伤而亡,如图所示:

既不符合《竹书》所讲“益干启位,启杀之”内容,也不符合《史记》所载“益让启位,避居于箕山之阳”,反倒符合《山海经》“有易杀王亥”之状,而“王亥仆牛”的文物,也在墓中出土,就是《国家宝藏》播出的大名鼎鼎的青铜野水牛!如图所示:

根据亚长墓位置及墓内文物及铭文分析,它处于殷墟宫殿区内,与妇好墓平级,符合史载“帝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的祭祖规制…从墓葬位置及挖掘规格有享堂而无尸骸分析,妇好墓应是亚长帝喾郊冥之享堂“母辛宗”,如图所示:

而玉石仆牛上刻有“司辛”铭文,正是高辛氏帝喾铭文,而甲骨文发现的“高祖王亥”文字,其亥字通凫/袅/枭,更加证明王亥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商祖契!

根据史记及竹书记载,公元前1650年,商契和伯益继承大禹遗志,开凿三门峡砥柱山泄洪成功,实现了大禹伊洛济三川并流(入荷泽)构想,故受尧舜二帝册封火政司徒,司徒铭文,即司母甲启!而“禹生启"就是王位禅让之义,夏禹让商契作夏启王亥也…那么夏商共祖,也澄清了汉史专家对禹生启的父子关系论断,肯定了启是商祖也是夏祖之史实…这难道不又是一个石破天惊的看法吗?

伯易墓

殷墟洹北王陵区的武官大墓因出土司母戊鼎而大名鼎鼎…但最近发生了一场改名司母戊鼎的风波,造成不小的思想混乱,对司母戊鼎是司是后引发争议…我经过铭文解读,重新鉴定应为此鼎应为“司戉母”鼎,是持钺之少昊子皋陶形象,如图所示:

根据史记记载,皋陶是少昊长子,因“少昊孺颛顼”建立叔侄启制后,颛顼授司空启位,皋陶授司戉伯位,史称司马,俗称持钺武官司法,伯益史载是皋陶后马,二人铭文在殷墟武官村大墓中发现,如图所示:

所以武官村王陵大墓应该就是皋陶墓和伯益墓。根据夏启制的叔侄禅让关系分析,未继启位的有易氏叫伯易,竹书中叫河伯,而继承启位者叫王易,竹书中称王恒/王亥,史记中是伯益和商契二人,两人因辅助大禹治水都有功劳,尧舜授商契为司徒火政,禹受伯易司徒水政…引发王权争夺。结合铭文及竹书分析:绵臣之臣即玄鸟目,是有易氏图腾,如图所示:

易水即汤水,易县燕下墓群中出土了“祖父启”青铜三戈(辽宁省博物馆藏),与殷墟亚长墓之青铜戈,及河南鹿邑长子口墓之三头戈形成少昊→颛顼法脉,即夷夏结盟的成汤戈也,如图所示:

“祖父启”铭文解读:“祖”为负日之少昊,“父”为持杖之颛顼,“启”为跪坐之商契!如图所示:

证明夏启即亚长王亥商契!伯益即河伯!那么问题来了,史记中没有记载伯益杀夏启,而是“益让启位,避居箕山之阳”,竹书确实记载“伯益干启,启杀之”,但又不符合亚长墓夏启主人情况,只有山海经“有易杀王亥”符合…但竹书却说绵臣杀王亥,说明不是夏启杀伯益,而恰恰是绵臣杀夏启!引起“上甲微借河伯(伯益)之兵反杀绵臣”事件,并造成“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与兽,名曰摇民”,河伯益偷偷放跑了有易(益干启位),引起上甲微四年后又杀伯益(启杀伯益)!上甲铭文也就是启铭文,所以上甲微就是后启舜帝!即“舜囚尧(绵臣),复偃塞丹朱(有易商汤)”的宫廷政变!最后演化成“商汤灭夏”史实!

那么,你为什么说商汤即丹朱呢?因为史记称他是黄帝第17代孙,商契14代孙,与周武王姬发(黄帝第19代孙),两者仅仅相差两代时间,怎么可能?…如图所示:

如果按照一代五十年算起(平均值),两代时间才100来年,而史记明文载:商汤灭夏至武王伐纣(公元前1600 ~1046年),共约500多年,17代王,但此表中却仅100来年,凭空消失了四百多年,怎么回事儿?商代17王跑哪去了?当然,如果商汤升至商契一辈就没问题了…但先商13王及夏代17王又跑哪里去了?商汤灭夏桀的伟大壮举呢?…如此一来整个史记上古史不就没了吗?

如按史记载伯益让位于启分析,假设伯益即商汤,夏启即商契,那么商汤让位于夏启,则史记之商汤灭夏就不会存在了,夏桀也即夏启也!商汤不再是商契14孙,而是商契同辈人,如图所示:

那么我们仔细对比史记和竹书两世系表,会发现少昊→颛顼→帝喾是叔侄传承关系,符合夏启制度,但到了帝喾就变了!成了帝喾→挚/尧→丹朱父子传承了!说明什么?说明破坏启制的人恰恰是商汤族人:皋陶/伯益/挚/尧/丹朱一脉,山海经叫“有易杀王亥”!妇好墓铭文中出土了“九铭文",证明有易氏汤氏客观存在,如图所示:

而史记上古世系表中,竟然没有皋陶/伯益世系表!为什么?而竹书和山海经与妇好墓出土铭文却有司马/后马铭文,又为什么?

是不是说明,史记上古世史对有易氏的隐瞒是有意为之?是司马后人司马迁故意为之…当然司马迁是司马伯易嬴姓后人,故意隐瞒先祖伯易出身,也是有理由的!那么,史记记载商汤灭夏就不可信了!…如果不是通过竹书和山海经及考古铭文排序证实,怎知商汤乃司马皋陶伯益一脉呢?

所以,商汤灭夏起因并非夏桀残暴荒淫,而是同族相残,商汤杀商契夺位尔!…

那么尧舜禹禅让关系又如何?

从史记看,尧是帝喾子,舜是穷蝉后人。尧当政50多年,最后因子丹朱不肖,而禅位给舜,还考验他多年,并把娥英二女嫁给他…这是史记绘声绘色的记载!且不论丹朱不肖原因,也不论娥英是舜的族姑奶奶不伦之辈,仅从叔侄禅让制关系上看,尧是帝喾子,是伯位继承人,不是启位继承人!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资格让启位!帝喾真正的启位继承人应是族侄敬康/大禹/伯益之一…除非帝喾和尧破坏了启制,非法夺权,执行了父子王权制,即益干启位…否则史载尧政70年史及尧舜禹禅让根本不可能存在!而《竹书纪年》和《山海经》支持了后一种情况,益干启位,启杀伯益,舜囚尧,复偃塞丹朱,有易杀王亥…都是有易氏(汤)破坏启制的“宫廷政变”之反映。

三星堆的器物坑就是商汤灭夏的铁证:

“三川并流”成功后,颛顼与少昊后人,开始了王位与伯位争夺…从三星堆器物坑和金沙及石峁皇城台遗址分析,应是商汤灭夏和汤后人秦始皇灭夏后蜀的遗址…

考古结论:

一,夏启即商契,夏启不是大禹儿子,而是先商王契。不是启杀伯益,而是伯益杀启,即汤灭夏。

二,约公元前1750年,颛顼继承少昊权力,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帝丘建都,当了第一代司空夏启,少昊子皋陶继伯位司马…

三,约公元前1670年鲧继伯位,营建王城岗鲧城,约公元前1650年鲧子禹治水二里头夏邑,38岁左右死葬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碳十四鉴定)。…

四,约公元前1650年,王亥商契都安阳殷墟洹北商城,营建冥祠妇好墓,死后葬殷墟亚长墓。

五,约公元前1638~1600年,丹朱逐上甲虞舜(夏桀)于山西夏县鸣条岗东下冯安邑,舜偷逃石峁建周。

六,丹朱自称天乙汤,营建安阳殷墟亳都…史称商汤灭夏。并追南巡舜疑冢于鹿邑,死葬长子口墓。

4. 六国国君的下场是怎样的?

近来,“大秦帝国”的第四部《大秦赋》正在热播中,虽然豆瓣的评分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但依然还算得上是一部可圈可点的历史巨作。已更新的剧集中,秦王嬴政尚未发起针对其余六国的“灭国之战”,接下来,我们提前揭示那段历史。

众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终消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秦朝,积累了璀璨的历史功绩。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终于铲除了尾大不掉的丞相吕不韦,开始真正掌握国家的大权。他在李斯、蒙恬等人的协助下,推行“远交近攻”之策,分化瓦解其余六国的攻守同盟。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王终于开始了“最后的战争”,首先攻打韩国,直到公元前221年消灭齐国,前后十年完成了针对六国的灭国之战。嬴政消灭六国的顺序,分别是韩、赵、魏、楚、燕和齐。

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在消灭六国后,这六个诸侯国主分别落得了怎样的下场?

一、韩国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曾经不可一世的晋国被一分为三。其中,韩国实力最弱,而且还处在了秦国和齐国的缓冲地,是秦国“东出战略”的必经之地。因此,韩国历来就遭到了秦国的“格外照顾”,长年累月都处于守势。

公元前265年,秦国出兵韩国的上党郡,韩国竟然无力救援。为此,极度仇视秦人的上党郡百姓宣布脱离韩国而归附于赵国,直接引发了秦、赵之间惨烈的长平之战。 公元前239年,韩桓惠王之子韩安即位,当时的韩国已经是危如累卵,根本不能对秦国构成任何威胁,只能算是勉强维持而已。果然,随着十万秦军的到来,韩王安只是象征性的抵抗几下就投降了。 对于第一个被灭国的韩王,嬴政并不准备斩尽杀绝,他希望为自己树立一个宽容和开明的形象。但是,韩王安投降后还不死心,鼓动旧属发动叛乱,终于被嬴政处死。

二、赵国

赵国本来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足以有资格和能力与秦国“掰手腕”。但是,数代赵王的不作为,尤其是一场长平之战使得它元气大伤,再没有缓过来。当时,在位的赵王是赵迁,他是赵悼襄王之子。

赵迁本就没有才干,历来品行不端,不过却深得父亲的溺爱。甚至于,赵悼襄王还废除了嫡子赵嘉,改立赵迁这个庶子为赵国太子。他继位不久,赵国就开始接连丢城失地,最后连国都邯郸都被秦军包围,只得开城投降。

投降后,赵迁被嬴政发配流放到房陵的深山中。期间,其兄长赵嘉潜逃到了代地,在残余宗族势力的拥立下自称代王。不过,只是短暂的过渡罢了,最终也难逃被秦军消灭的厄运。

三、魏国

随着韩国和赵国的相继灭亡,魏国自然成为了秦国的第三个目标。不过,魏国对于秦军的攻势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导致秦军连连受挫。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水灌魏国都城大梁。结果,大梁城内的魏国军民死伤无数,彻底丧失了继续守城的意志,魏王只得出城投降,魏国至此灭亡,被秦国设为了郡县。

当时,开城投降的最后一位魏主名假,是魏景湣王之子。由于他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导致秦军在灭魏之战中损兵折将,嬴政盛怒之下没有流放他,而是直接下令处死。

四、楚国

楚国地处南方,历来就是物产丰富和人才辈出之地,无论在政治上、文化上和军事上,楚国都曾是战国中首屈一指的国家。不过,由于历代楚王的昏庸无能,国力下降得十分明显。

负刍是楚烈王之子,他在公元前228年杀死楚哀王后,自己继位为楚王。秦国的最后之战打响后,韩、赵、魏相继告别了历史舞台,楚国此时已经丧失了最后的时机。

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了楚国的都城寿春,楚王负刍被生擒活捉,投降了秦国后被长期软禁。其兄熊启侥幸逃亡,被项燕拥立为末代的楚王,不过终究还是被秦军剿灭,只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言壮语。

五、燕国

燕国远离秦国,是秦相李斯“远交近攻”政策的表面受益者和实际受害者。最终,随着其余诸侯国的灭亡,它也失去了被秦国继续利用的价值,遭到了秦军的灭国。

燕国的最后一位国主名叫喜,是燕孝王之子。他在位时间很长,却长期甘做秦国的打手和马仔,多次协同秦国出兵赵、魏等国。太子丹不服,派遣荆轲、秦舞阳等刺客入秦刺杀嬴政,结果却事败了。

公元前226年,秦将王翦率军伐燕并攻破了燕国的都城蓟。燕王喜被迫徙移到辽东进行偏安,之后,他还杀了太子丹并献秦以求和。不过,四年后燕国还是难逃灭亡的结局,不过燕王喜的结局却没有明确记载。

六、齐国

齐国远离秦国,并没有疆域连接,直到秦军攻占了黄河以东地区并建立“东郡”后,形成了横贯东西的军事走廊。自此开始,秦国终于可以直接攻击原本遥远的齐国。

眼见其余诸国先后被秦国消灭,齐国才开始如坐针毡,才开始明白之前接受秦国的恩惠不过是在饮鸩止渴。面对秦国的虎狼之师,齐王听从了丞相后胜的建议,选择主动投降。

齐国的最后一位国主名叫建,他是齐襄王之子。在位期间,丝毫没有看破李斯“远交近攻”之策,反而在秦国拉拢下执行“连横”而反对“合纵”,纵容秦国越来越强大。

齐国国主建投降后,秦王嬴政没有太过刁难他,只是将其软禁了起来。但是,齐国的宗亲和旧部并未真正臣服于秦国,导致嬴政不得不对他下手。

秦国消灭六国后,六国国主的结局虽然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惨淡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PGC_COMMODITY:{"charge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35343218219335803&origin_type=&origin_id=110800203882_3435421998841500433&alkey=1306_110800203882_0_3435421998841500433_011&c_biz_combo=2","client_goods_data":"{\"promotion_id\":\"3435421998841500433\",\"product_id\":\"3435343218219335803\",\"title\":\"【书苑】大秦帝国战国风云与帝国生灭 秦的崛起与灭亡战国历史书\",\"cover\":\"https:\\/\\/p1.toutiaoimg.com\\/img\\/temai\\/949bee754a51b8be2db37c7fb7466300f48eccd0www870-870~400x0.webp\",\"price\":3800,\"market_price\":3800,\"cos_fee\":1900,\"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35343218219335803&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sales\":0,\"item_type\":4,\"cos_ratio\":50,\"favor\":false,\"in_shop\":false,\"platform_label\":\"小店\",\"h5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35343218219335803\",\"selling_point\":\"\",\"coupon_amount\":0,\"elastic_title\":\"大秦帝国 战国风云\"}","commodity_id":"3435421998841500433","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35343218219335803&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goods_json":"{\"original_price\":38,\"price\":38,\"real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35343218219335803\",\"shop_goods_id\":\"3435343218219335803\"}","img_url":"http://sf1-cdn-tos.toutiaostatic.com/obj/temai/949bee754a51b8be2db37c7fb7466300f48eccd0www870-870","item_type":4,"origin_price":"","price":38,"promotion_id":"3435421998841500433","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书苑】大秦帝国战国风云与帝国生灭 秦的崛起与灭亡战国历史书"} --}

欢迎您点击支持@文史不假,我们一起学习历史。

5. 商周时期的鬼方是什么国家?

商王朝兴起来与征鬼方。禹王由“虫”变“龙”,夏朝由“人”变“鬼”,一字之变是夏王朝诸候国的兴衰史。 再谈“夏”字甲骨文造字,及相关文字考据。

【人】:甲骨文写作(亻),以人侧面身的形象造字。意为“在侧之人”,泛指普通的人。

【大】:用在上,在正中的人物形象造字特指。是(主人)(大人)(大王)等词的由来。在氏族中开始是血亲关系,称父亲和伯伯为(大),后来泛指长辈或首领。几千年后如今这一称呼还有所保留。如(大爷、大伯、大大、大叔、大哥)等。

【夏】:甲骨造字是人(大)字的具体形象,有手有脚并明显强调(首頁面)部,突出体现(首领、头领)的意思。(大夏)可以解读为“氏族长、大首领”。

【厦】首领(夏)居住的房子(厂)称为(厦)。

【鬼】与【夏羗卑】这四个字造字法一样,值性质褒贬不同。商国强大后不认为“夏”是自己的首领共主,所以在争夺天下共之位时称(夏)为(鬼)。

(夏)是黄帝后裔(禹)的儿子(启)建立的(世袭方的天下共主国)国名的尊称名。夏末商族崛起,不尊夏王,对夏用贬义的字称呼。(夏→大方→人方→卑方→羌方→鬼方)是商朝崛起的不同时间段,对夏朝及残余诸候国势力的称呼。其文字的用意表现了(商)对(夏)的姿态,越后来越贬义。这也是一种古代常用的政治抹黑手段。

【隗】【归】:商夺取了夏朝天下共主之位后,将一部分归顺商的夏遗民封疆管理。称为:隗国、归国。后来这部分夏遗民的姓氏也沿用地名:嬇、隗(邑鬼)、归(姊归)、危、魏……

夏与商的朝代关系和后世商与周的关系是一样。商在夏时也是一个诸候国,是并存中争夺共主的关系。都是从黄帝共主时期兴起的诸候。看夏朝初兴地,禹地为“陇”(邑禹)。从(龙)论为(鬼),是一个族群的名称变化,涵含着的是夏朝的一部兴衰史!也伴随着历史,(鸟)族华丽进升到(鳯)族的后建立了商。

黄帝部落被排挤出中原的其它旁支也一样:(轩辕xuong yung、薰鬻、荤粥、有熊、猃狁、鲜于、凶奴等)其实都是一样是音译谐音的结果。其中(薰鬻)的简写是(荤粥)。名称类似也尊炎黄为祖,但随着不时期段名称越来越贬义。

(虫龙風族)和(玄鸟鳯族)

【禹】:是龙图腾造字(又虫)是象形掌握角蛇人,引申角蛇族(龙族)。比如(秉、筆执笔之人。权柄、尹:执木棍权杖的人。)

“禹夏”:蛇(龙)族首领。执龙之王,掌管龙的首领。

【虫】【蛇】【龙】:只发图不扩展讨论了!

【單】 (夏季)与(夏代)造字法很象,但不同。甲骨文写作(單),是(蟬)(禪)的本字。用蝉特指象征虫蛇出没,兴旺之季。但不能混同!这个弄混同的时期是小篆形成的时候。但这个字与(虫它龙)有关联暂不做展开。

【風】与【鳯】,从文字关系推论夏禹是虫龙图腾,是(凡虫)“風族"后裔。而商国是(凡鸟)是天降玄鸟的“鳯族”是玄鸟图腾。另外黄帝得益于九天玄女(玄鸟族的)帮助战胜。不排除外戚的可能性,渊源关系深远,也是传统龙凤图案形成的重要原因。但许多研究者也常将这两个字混乱认同。

汉文字注重意象,也许我例出这么多字来说一个(夏)字有些牵扯太多。但汉字造字就是这样,关联性较多!汉文字本身的含义,在造字之初就赋予并承载了许多信息含量。通过字的关联组成从文字学结合史证和考古信息来逻辑推理,还是可以梳理挖掘出一些远古的的信息的。这当庆幸于古汉字的一脉传承未灭。汉文字的考据学或许也可以成多中国考古的一条新思路。希望以此文能抛砖引玉。

6. 中国古代超过100岁的名人有哪些?

希望这个答案是比较全的。

中医经典著作《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期德全不危也。”《灵枢·天年》云:“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古代医疗条件差,”人到七十古来稀“,二位圣人孔子73岁、孟子84岁,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过了耄耋之年,还能在历史上有所建树,凤毛麟角。

下面基本上按出场时间顺序,介绍下历史上留下姓名的百岁以上的长寿“名”星(彭祖以上的,原则上就不介绍了),共28位。当然,还有那些九十多岁的特别了不起的,共8位,文末也记录下来,做个彩蛋。

彭祖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十二本纪· 楚世家》

伊尹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姒姓,伊氏,名阿衡,空桑(今河南省杞县空桑村)人。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 。夏末商年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华厨祖。约公元前16世纪初,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伊尹历事商朝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十二本纪·殷本纪》

吕尚

吕尚,(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一名望,字子牙,别号飞熊,出生于牧野(或东海之滨),商末周初军事家、政治家、韬略家。传说姜子牙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语出《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唐宋前,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武成王”,宋真宗封“昭烈武成王”。

李耳

李耳,(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字聃,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著有《道德经》。司马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祥符六年(1013)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鬼谷子

鬼谷子(王诩、王禅,约公元前400年-约公元前270年),号玄微子,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战国显赫人物,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常入山静修,深谙自然之规律,天道之奥妙。后人称鬼谷子为,“王禅老祖”,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等。

张苍

张苍(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52),阳武县(今原阳县)富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西汉丞相,谥号文。其助刘邦清除燕王臧荼叛乱,校正《九章算术》,制定历法,中国历史上主张废除肉刑。

赵佗

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原是秦朝将领,南越国创始人。公元前203年,攻占了岭南的桂林、象郡,以番禺(今广州)为王都,建立南越政权,自称为“南越武王”。公元前196年,接受了汉高祖赐予的“南越王”称号。汉高祖死后,赵佗与吕后当政的汉朝中央政权关系一度紧张,自称”南越武帝“,向朝廷举兵发难。汉文帝即位后,在朝廷怀柔政策感召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又修好始昔,维护了岭南的社会稳定。公元前137年(汉武帝建元四年),赵佗病逝,在位66年,享年103岁。

张陵

张陵(34~156),后改名张道陵,字辅汉,敬为张天师,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中国东汉五斗米道创立者。少时喜读河洛图讳、天文地理之书。曾入太学,通达五经,又好黄老之学,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汉明帝时曾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令,后隐居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炼长生之道。朝廷久征不就。东汉顺帝时,修道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教门中尊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言》为经典,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制作道书24篇,建立24治区,各治立道官祭酒,以统治道民。道民有犯小过者以悔过自新为奉道之主旨,并用符水咒法为道民治病。子孙世袭天师道号,历代帝君皆加有封号。

张臶

张臶(136-240),字子明, 钜鹿(今河北宁晋县)人, 三国时期人物。他活了105岁,是有可靠记载的三国时期最长寿的人,汉魏间隐士。少游太学,通训诂、谶讳之学。后归乡里。 汉献帝即位,数辟之,不应。 建安中,移居上党,并州牧高干奏授乐平令,不就而遁,居常山讲学,又迁居任县。曹操为丞相,辟之,亦不应。 魏明帝太和中,诏求隐学之士,郡中屡举,以老病不行。齐王芳正始元年(240),援琴而歌,作诗二篇,旬日而卒。年105岁。次年,王肃为 广平太守,下教遣吏存问其家。其诗佚。

拓跋力微

拓跋力微(174年—277年),约当中国三国时期至西晋初年的索头部鲜卑族领袖,220年至277年在位,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的先祖。其父为前任首领拓跋诘汾,其兄为十六国时期南凉国的先祖秃发匹孤。248年,窦宾去世后,其子阴谋作乱,力微杀之,吞并其部众,各酋长首领皆服从力微,史载当时力微的势力“控弦上马二十余万”。258年,再南迁至盛乐(今中国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召集诸部酋长,远近莫不畏服。261年,派其子拓跋沙漠汗入曹魏为质子。277年,因西晋幽州刺史卫瓘的计策,力微听信各部酋长的谗言,使得沙漠汗在力微的默许下被各部酋长所杀。卫瓘又设计使各部酋长离散,力微因此忧愁而死,史载其享年104岁。子拓跋悉鹿继立。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称帝时,被追谥为神元皇帝,庙号为始祖。

佛图澄

佛图澄大师(232年—348年),本姓帛氏,以姓氏论,应是西域龟兹人。九岁在乌苌国出家,两度到罽宾(北天竺境笳毕试国,今喀什米尔地区)学法。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来到洛阳,时年已七十九。适逢永嘉之乱,先隐居草野,后投奔石勒,深得石勒及侄石虎的宠信。在后赵建武十四年(348年)十二月八日卒,享年一百一十七岁。

葛洪

葛洪(公元284年-公元364年或34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著有《神仙传》《抱朴子》等。葛洪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弘富。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学兼内外,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

慧可

二祖慧可大师,487-593,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人。

张果老

张果者,晦乡里世系以自神,隐中条山,往来汾、晋间,世传数百岁人。武后时,遣使召之,即死,后人复见居恒州山中。据明万历《太原府志》记载,张果老者,字园林,交城(东关)小南巷人也。尝骑白驴至(交城)阿苏山,以铁锥指石为穴,引驴入焉,今岩中驴尚存。相传他久隐山西中条山。往来晋(阳)汾(州)间。唐武则天时已数百岁。则天曾遣使,欲召见之,即佯死。后人复见其居恒州山中。他常倒骑白驴,日行数万里。休息时即将驴折叠,藏于巾箱。曾被唐玄宗召至京师,演出种种法术,授以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以后他以“年老多病”为由,又回到中条山去。

王远知

王远知 (509~635年),字德广,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唐朝道教上清派茅山宗道士,陈朝扬州刺史王昙选之子。十五岁,师事茅山宗创始人陶弘景,学习上清派“三洞法”。继从宗道先生臧矜,学习秘诀,得到陈宣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尊崇。贞观九年,羽化,时年一百二十六,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封号升玄(贞)先生。

甄权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享年103岁。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一生行医,活人众多:隋开皇初(581)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辞职。甄权通颐养之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亲临其家,访以药性及养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当年寿终。甄权撰有《针经钞》三卷、《脉经》、《针方》一卷、《明堂人形图》一卷(俱见《新唐志》、《脉经》)。《通志·艺文略》作二卷,《脉廖赋》一卷(见《通志 艺文略》),《本草音义》七卷(见通志·艺文略)。

孙思邈

孙思邈(约581~682),京兆华原(即今陕西省耀县)人,著名道士、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享年102岁。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间,曾多次邀请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谢绝。孙思邈因病学医,热爱医学,淡泊名利,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神秀

神秀 (公元606~公元706)唐代高僧,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

叶法善

叶法善(616—720)字道元,括州括苍(今浙江丽水松阳)人。唐代道士、官吏。有摄养、占卜之术,历高宗、则天、中宗朝五十年,时被召入宫,尽礼问道。开元八年卒。或言生隋大业丙子,死庚子,盖百七岁云。玄宗下诏褒悼,赠越州都督。

王冰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人的《素问》研究多是在王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赵州禅师赵州禅师(778年~897年),法号从谂,祖籍山东临淄,出生地曹州(今山东菏泽),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享誉南北禅林并称“南有雪峰,北有赵州”,“赵州眼光烁破天下”。赵州禅师住世120年,圆寂后,寺内建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真际禅师”。陈抟

陈抟(871年-989年),亳州真源人,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是一位道门高隐和学术大师,是传统神秘文化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宗师,称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等。陈抟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诗六百余首。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陈抟。相传紫微斗数及无极图说皆为陈抟之创作。事迹见诸《宋史 卷四百五十七·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

张伯端

张伯端(983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紫阳仙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北宋台州天台(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三教经书,涉猎诸种方术。《悟真篇·序》有:“仆幼亲善道,涉躐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曾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成为全真派南宗五祖(南五祖)之第一祖,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在修行上,张伯端反对形式上的出家离俗,隐避山林。而主张“大隐隐于市”。他本人就不出家。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开始有云游道士,也组织了南宗自己的教团组织。 一般认为,白玉蟾为南宗实际建立者。

张定边

张定边(1318—1417),原籍湖北沔阳,出身渔家。他被誉为元末第一猛将。张定边身材魁梧,潇洒英俊。熟知天文识地理,习兵法,练武功,精拳艺,擅岐黄。其为人急公好义,喜抱打不平。他曾跟元末枭雄陈友谅结为生死兄弟,从陈友谅起义,定都武昌,转战荆楚,征伐两江、闽、浙边陲重镇等,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陈友谅的雄霸一方立下赫赫战功。在陈友谅跟朱元璋终极对决的鄱阳湖大战中,张定边以个人之力,几乎扭转了战局。他独闯军阵,连斩朱元璋三员大将,差点取了朱元璋首级。最后朱元璋一场大火烧掉了陈友谅的60万大军,陈友谅战死,张定边冒死打捞出陈友谅尸首,并掩护幼主陈友谅之子逃出战场。大势已去,面对朱元璋的诱惑,张定边绝不投降,最后解散义军,削发为僧,遁入空门,自号沐讲禅师。张定边自此不闻尘俗事,专心研究佛理。他还率领众僧,先后垦殖禅田50多亩,自食其力,并周济贫民。张定边尽管没有完成建功立业之志,但他长寿100岁而终。

冷谦

冷谦,字启敬,号龙阳子。道士行藏不详,现存记载仅见其从事音乐、绘画之事,是明初很有影响的音乐家。《明史·乐志》载,吴元年(1364),明太祖“置太常司,其属有协律郎等官。元末有冷谦者,知音,善鼓瑟,以黄冠隐吴山(在今浙江杭州市)。召为协律郎,令协乐章声谱,俾乐生习之。……乃考正四庙雅乐,命谦较定音律及编钟、编罄等器,遂定乐舞之制”。冷谦是明代郊庙乐章的奠基者。曾著《太古遗音》琴谱一卷,宋濂为之作序,书已佚;又著《琴声十六法》,今存。相传元末已满百岁,卒于明永乐年间。善养生,著《修龄要旨》,是明代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书。

刘纯

刘纯,(公元1363—1489),字景厚,号养正增老人。明代著名医学家。祖籍吴陵(今江苏泰州一带)。早年随父橘泉及冯庭干学医。明洪武初1368年迁入关中,在长安住约20余年。后随军医疗迁凉州,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前后定居甘州。刘纯在陕西、甘肃行医约40年,医术精湛,著作渊博被誉之为“神方妙术”,享年126岁。也有学者如任雨笙考证其大约生于公元1340年,卒于约公元1412年,享年70岁左右。其先世在元时为名门望族,后家道衰落。从医后笃志苦学,勤于临诊,著述颇丰,死后其著作主要由陕西布政使司刊刻流传至今。主要有撰有《医经小学》六卷(1388 )、《玉机微义》五十卷(1396 )、《杂病治例》一卷(1408 ) 及《伤寒治例》一卷(著作年代不详 )、 《成化咸宁景厚家学》。此外刘纯尚撰有《太素脉诀》及《寿亲养老补遗》若干卷。现此两书已佚失。《成化咸宁景厚家学》一直为刘氏后人代代秘传。全书共分为20册,其中有7册是关于癌症论证方面的论述。其对现代医学研究仍有极大的帮助

张三丰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尽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 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 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

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 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 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濙偕内侍硃 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张信等, 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 印以守,竟符三丰言。

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 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也。

汤云山

楚省寿民汤云山生于万历丙午至今盖一百四十一岁矣巡抚开泰以旌表上请念此非寻常期颐之寿可比乃为是诗并书赐之(清·弘历)

常见六星辉楚地,曾无一字献丹枫。老翁真是仙而隐,举世应推寿且雄。

矍铄他年将比窦,春秋此日已逾种。生平无病不知药,耄耋有时还似童。

合宅孙曾凡几阅,一心念虑若为空。汉阳草树连天碧,彷佛犹存太古风。

蓝祥

蓝祥,男,生于1668年,清代宜山永定土司(今广西宜州市石别镇)境内老寿星,经历了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4个朝代,活到144岁。 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蓝祥142岁时,嘉庆皇帝曾作诗一首褒奖他。嘉庆皇帝诗云:“星弧昭瑞应交南,陆地神仙纪姓蓝。百岁春秋卌年度,四朝雨露一身覃。烟霞养性同彭祖,道德传心问老聃。吔衍无极,长生宝箓丽琅函。”

以下也曾是届满90岁的中国古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也是难得,让他们也露个脸儿:

士燮

士燮(137年-226年),字威彦,苍梧 广信(今广西 梧州)人。汉末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后来归附东吴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此后又因诱降益州豪族雍闿的功绩而被迁为卫将军,封龙编侯。著作有《士燮集》、《春秋经注》、《公羊注》、《谷梁注》传于世。士门家族是当时实力雄厚的地方势力,士燮弟壹,为合浦太守;次弟黄有,为九真太守;三弟武,为南海太守,加上士燮的交趾太守,士家四郡占岭南疆土过半。

吕岱

吕岱(161年-256年),字定公,广陵海陵(今江苏泰州海陵)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将领。吕岱本为郡县吏,因避乱而南渡。受孙权赏识,在其手下做事。建安十六年(211年),贼寇吕合、秦狼等作乱,孙权以吕岱为督军校尉,与将军蒋钦等领兵前往征讨,生擒吕合、秦狼,被任为昭信中郎将。建安二十年(215年),随孙权进取长沙三郡,而安成等四县官吏聚兵抗拒吕岱,吕岱进攻围寨,众人皆降,于是平定三郡。延康元年(220年),代步骘出任交州刺史,平定桂阳、浈阳贼寇王金的叛乱,升任安南将军、假节,封爵都乡侯。黄武五年(226年),平定九真太守士徽的叛乱,晋封为番禺侯。吕岱一生戮力奉公,为孙吴开疆拓土,功勋赫赫。太平元年(256),吕岱去世,时年96岁。

来敏

来敏,(165-261),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来歙的后人。父亲来艳,为东汉司空,东汉末年,逢董卓之乱,来敏跟随姐夫黄琬到荆州避难,黄婉是刘璋祖母的侄子,来敏又与黄琬入蜀,被刘璋引为宾客。来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左氏春秋》。刘备平定益州后,以来敏为典学校尉,后立太子,来敏为家令。刘禅继位后,任命来敏为虎贲中郎将,诸葛亮驻汉中,请来敏为军祭酒、辅军将军。来敏年老狂悖,口出狂言,被诸葛亮免去官职。诸葛亮死后,被任命为大长秋。后又屡次被罢免,最后来敏被任命为执慎将军。年97死于家中。

司马孚

司马孚(180年-272年),字叔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重臣,西晋宗室,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三子,晋宣帝司马懿之弟。自曹操时代起,司马孚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孚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但他性格十分谨慎,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之事。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拜太宰,封安平王。晋武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并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泰始八年(272年),司马孚去世,年93。武帝为其举哀三日,葬礼规格比照东汉东平献王刘苍,赐谥献王。

刘寔

刘寔(220~310) 西晋重臣。字子真。今高唐人。汉济北惠王刘寿后。少时贫苦,以出卖牛衣为生。然喜读书,常手执牛衣,口诵文章,遂博古通今,深有才学。又洁身自好,志行高远。以计吏入洛,调为河南尹丞,迁尚书郎、廷尉正。后历吏部郎,参文帝相国军事,封循阳子。景元四年(263)钟会、邓艾伐蜀,有客问寔曰:“二将其平蜀乎?”寔曰:“破蜀必矣,而皆不还。”客问其故,笑而不答。不久,蜀灭,邓艾矜功,钟会谋反,均被杀。人谓寔有先见之明。寔以世风颓败、为己趋进、不择手段、缺廉少逊,乃著《崇让论》以矫风正俗,指出:“推让之风息,争竞之心生”,应“以让贤举能为先务”。西晋武帝泰始初(265),封爵为伯,累迁少府、太常,转尚书。尝从杜预伐吴。因儿子刘夏犯有受贿罪,被免官。后起为国子祭酒,散骑常侍。元康初(291)进爵为侯,封太子太保,加侍中、特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冀州都督。元康九年(299)策拜司空,迁太保,转太傅。泰安初(302)以年老多病逊位。怀帝即位(307),复授太尉。永嘉三年(309)再告退。怀帝诏使刘寔位居三司之上,赐几杖不朝,秩禄照旧。年91卒,谥元。自少及老,笃学不倦,尤精《三传》,撰有《左氏牒例》20卷,《春秋公羊达义》3卷、《春秋条例》20卷、《集解春秋序》1卷、《文集》2卷。

文彦博

文彦博,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他历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将入相,有五十年之久。任职期间,秉公执法,世人尊称为贤相。曾成功地抵御了西夏的入侵。宰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晚年皈依佛法。

魏骥

魏骥(1373—1471),字仲房,号南斋,明浙江萧山城厢镇人。永乐三年(1405)中举,次年,进京会试,以进士副榜授官松江府儒学训导。任内,学生有成就者众多。不久魏骥奉调应召参与《 永乐大典》的纂修工程,书成还任,荐任 太常博士。 宣德元年(1426)由 吏部尚书 师逵荐为吏部考功 员外郎,转任南京 太常寺少卿。 正统三年(1438)诏试行在吏部授 左侍郎,次年实授。曾多次奉命巡视畿甸蝗灾,询问民间疾苦。八年改任 礼部左侍郎,魏以年老力衰请求 致仕,遂改任南京 吏部侍郎。十三年,再次以老辞官,不准。十四年又任南京吏部尚书。期间,曾两度典试江西。“ 土木之变”时,为对瓦剌用兵献计献策,屡被朝廷采纳施行。

定妃

万琉哈氏(定妃,1661年正月-1757年四月初七),满洲正黄旗人,正五品郎中拖尔弼之女,康熙皇帝的妃子之一。她生育皇十二子胤祹,后被雍正帝尊为皇考定妃,于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七日薨,终年九十七岁,是清朝后宫中最长寿的嫔妃,堪称清一代后妃之冠。

我是波云星,历史领域创作者。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7. 但为什么汉族的融合同化能力始终那么强?

这个问题千万别庸俗化了。

核心有两点:一个是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生存能力和忍耐能力也极强,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更多的人。

另一个就是文化的强势包容和凝聚人心。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包容孕育,从上古尧舜禹传说、商周青铜文明、诸子百家……明清诗词书画……

所以,不同民族相互融合,文化也在整合过程中,推陈出新,继往开来。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99)
龙凤战神决(目前有哪些好看的电视剧战争剧
上一篇 2024年06月26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6月26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