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小姐东宫荣宠录(为何馆陶公主备受宠爱绛邑公主却无人问津)

1. 表小姐东宫荣宠录,为何馆陶公主备受宠爱绛邑公主却无人问津?

首先看一个与馆陶公主有关的典故:金窝藏娇。

馆陶公主的女儿陈阿娇长得如花似玉、貌若天仙,馆陶公主一心想用好宝贝女儿这张金牌。

她想把女儿嫁给太子刘荣,将来自己更有权势。没想到太子刘荣的妈妈栗姬不喜欢馆陶公主这个大姑子,因为她经常送美女给自己的丈夫——汉景帝。所以栗姬立即拒绝了这门姻缘。

刘荣妈妈的做法让馆陶公主很生气。

馆陶公主决定另寻目标。正好刘彻妈妈王美人想利用馆陶公主来抬高自己与儿子的地位。馆陶公主与王美人一拍即合,两人不仅乐意结为亲家,而且还密谋废除太子刘荣,让儿子刘彻上位太子。

馆陶公主与王美人合计撮合刘彻与陈阿娇的婚姻大事。馆陶公主不仅会揣摩男人的心思,而且还会利用男人的情思。

有一天,刘嫖抱着侄儿刘彘【刘彻的小名】,问他:

“彘儿长大后要娶媳妇吗?”

刘彘响亮地回答:

“当然要!”

刘嫖问他想要哪个宫女,刘彘不说话。刘嫖指着自己女儿阿娇,问他:

“小姐姐阿娇好不好啊?”

刘彘看看妈妈,王美人微笑看着儿子,并对儿子微微点头。聪明的刘彘笑着说:

“好,如果能娶阿娇,彘儿我一定用黄金造一座房屋给她住!”

这就是典故金屋藏娇。这个典故让人们看到馆陶公主极具政治野心,能够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而且还颇有心计、老谋深算。

馆陶公主之所以备受宠爱,是因为她一生中遇到了三个“贵人”,正是因为这三个贵人,她才变得高贵起来。

第一、女以母贵——母亲窦漪房是馆陶公主的第一个贵人

馆陶公主生来拥有一个极富政治手腕的母亲,而且这个母亲特别疼爱她。

馆陶公主的母亲就是窦漪房。

窦漪房本来是服侍吕后的宫女,吕太后释放一批宫女出宫,把她们赏赐给各地的诸侯王。窦漪房阴差阳错被赏赐给代王刘恒。同时赏赐给代王的还有五位宫女,代王唯独宠爱窦漪房。

窦漪房与代王刘恒生下一女两男,他们是刘嫖、刘启、刘武。

刘嫖就是馆陶公主,刘启后来成为汉景帝。

代王原来有王后,王后生了四个儿子。就在吕雉驾崩后不久,原来王后与她的四个儿子先后都早逝了。

吕雉之后,大臣们拥立代王刘恒当皇帝,他就是汉文帝。

文帝即位后不久,册立刘启为太子;原王后已死,有司请求文帝册立皇后。

文帝的妈妈薄太后对文帝说:

“立太子母为皇后。”

于是,窦漪房成为汉文帝的皇后。

接下来,汉文帝册封自己的长女、也就是窦皇后的女儿刘嫖为长公主,封邑馆陶,所以,刘嫖被称为馆陶公主。

刘嫖是西汉第一位长公主,在正规场合,她的礼仪服装与藩王是一样一样的,她的地位也就是一方诸侯王。

在皇宫中生活的窦皇后看多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当然清楚女儿刘嫖对自己的重要性。

窦漪房只有刘嫖一个女儿,窦漪房失明后,身边最亲近的人无疑就是这个宝贝女儿刘嫖。窦皇后对刘嫖疼爱有加,视为掌上明珠,当做贴身棉袄。

窦漪房去世前,她亲生的孩子只有大女儿刘嫖还在人世。窦漪房立下遗诏:

把自己东宫中全部金钱珠宝,都赐给大长公主刘嫖。

在西汉三代皇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时期,窦漪房的地位和权势在大部分时段中都是无人超越的,有时候皇帝也对她束手无策。

依靠母亲的高贵和尊严,刘嫖所有的愿望基本上都能够实现。

这就是馆陶公主因为“贵人”母亲窦漪房的权势而变得高贵。

第二、姐以弟贵——汉景帝刘启是馆陶公主的第二个贵人

长公主刘嫖共有同胞姐弟三人。她之下还有两个弟弟:刘启和刘武。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俗话说,长姐如母。两个弟弟都是在姐姐陪伴与呵护下长大的,当然与姐姐关系很亲,对姐姐也很敬重。

刘嫖这个工于心计的姐姐,对两个弟弟的性格、爱好都是了如指掌。她一面深深地爱着两个弟弟,另一面也利用弟弟的权势,为自己谋取资本、捞取利益。

刘嫖知道汉景帝刘启最爱美女,所以,一旦发现美女,刘嫖总是不惜代价,将美女掌控起来,并立即献给汉景帝。

因为这一点,汉景帝对姐姐特别关爱,特别尊重,也最给姐姐面子。

三弟刘武想篡夺皇位,并且有僭越的举动。按照法律应当杀头。窦太后想保住刘武的性命都十分困难。

在万分危急之时,刘武躲到姐姐刘嫖家中,请求姐姐救他一命。

馆陶刘嫖去汉景帝面前求情;

汉景帝看在姐姐刘嫖的面上,赦免了刘武。

依仗母亲窦漪房的宠爱和弟弟汉景帝的纵容,刘嫖经常出入皇宫,为自己以及夫家谋求富贵和争取权利。

陈蟜,因为他的母亲是馆陶公主,被汉景帝册封为隆虑侯。

刘嫖与汉景帝妃子王美人【有人说她名字叫王娡】,合谋成全了刘嫖女儿陈阿娇与王美人儿子刘彻的姻缘,并且成功说服汉景帝,在公元前150年,废除刘荣太子之位。

刘荣母亲栗姬【在本文开头的“金窝藏娇”中提到过】从此受到冷遇,郁郁寡欢,不久,抑郁而死。

这就是馆陶公主刘嫖依靠“贵人”皇帝弟弟而变得高贵。

第三、母以婿贵——汉武帝刘彻是馆陶公主的第三个贵人

刘彻登基,就成为汉武帝,他册封陈阿娇为皇后。

因为是陈皇后的妈妈、是皇帝的岳母、又是皇帝的亲姑姑,而且还是拥立太子、辅佐刘彻当让皇帝的最大有功之人,所以汉武帝对馆陶公主非常感激、十分尊重。

汉武帝让馆陶公主跟从奶奶窦漪房姓窦,并且册封为窦太主。

由此可见,汉武帝对刘嫖有多么敬重;正因为有了汉武帝的敬重,刘嫖才胆敢继续为所欲为。

这就是馆陶公主刘嫖因为女儿陈阿娇和女婿汉武帝刘彻而变得高贵。

虽然后来陈皇后因为巫术的事情被废除,但是汉武帝刘彻还是感念馆陶公主的恩情,加上刘嫖善于玩弄手段,迎合汉武帝刘彻,所以汉武帝依然对馆陶公主网开一面,放纵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馆陶公主丈夫陈午去世后,虽然她已经是60多岁的老妇人了,但是她不甘寂寞,迷恋英俊美少年董偃,并且将他收进家中、养在屋里,供自己享乐。

作为当朝皇帝的亲姑姑,这样做显然有失皇家尊严。

为了与董偃长相厮守,馆陶公主采纳了安陵爰叔的建议,把自己的宝地长门园整理一番,献给汉武帝。

汉武帝十分高兴,将长门园改名为“长门宫”,作为自己的离宫。

因为长门宫,汉武帝没有指责姑姑馆陶公主的不端,也没有追究董偃的罪责。

后来,馆陶公主又采纳安陵爰叔的另一个计谋。

她称病不能拜望汉武帝,并派人禀报:等病好了,馆陶公主将设宴邀请皇上。

汉武帝到馆陶公主家去赴宴,馆陶公主拜谢后,还没有坐下来,汉武帝就对她说:

“我想拜见主人翁。”

主人翁显然指的就是董偃。

馆陶公主一听,心中羞愧,同时惊出一身冷汗。她连忙摘下耳环首饰,伏地请罪:

“我行为无端,辜负了皇上的厚望,该当死罪。”

但是汉武帝没有责怪她,而是叫她把董偃叫出来。

馆陶公主重新穿戴首饰,把董偃叫出来,二人一起向汉武帝磕头谢罪。

汉武帝不但没有降罪于董偃,反而赏赐董偃帽子、衣服等物品。

馆陶公主款待汉武帝,宴席之间,董偃借用皇帝的说法自称“主人翁”,汉武帝与馆陶公主全都大笑,整场宴席洋溢着其乐融融的氛围。

自此之后,董偃受到皇帝恩宠的事情,迅速传遍天下。

后来汉武帝在宣室邀请馆陶公主刘嫖和董偃,由于东方朔的阻拦,不得不把酒宴改到北宫去举行。

董偃死后,馆陶公主闷闷不乐,她向汉武帝请求:

自己去世后与董偃合葬到一起。

汉武帝恩准了。

不久,馆陶公主去世,与董偃合葬在霸陵,而不是与原来的丈夫陈午合葬在一起。

馆陶公主依靠三个贵人:母亲窦漪房、弟弟汉景帝、女婿汉武帝,位高权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馆陶公主被封窦太主;继承了太后窦漪房的全部财富;将女儿嫁给刘彻;让自己儿子刘蟜获封隆虑侯;阴谋废除太子刘荣;整死政敌栗姬;成功册立太子刘彻,并辅佐其当上皇帝;将长门园献给汉武帝;晚年享受俊伟少年董偃;死后与情郎合葬霸陵。

馆陶公主所作所为,足以让历史学家大书特书。

而相比之下,绛邑公主则无事可写。绛邑公主连名字都没有被记录下来,更不知道其生母是哪个嫔妃。

史书上只是记载绛邑公主是周勃的儿媳妇。其丈夫是周勃长子周胜之。绛邑公主与周胜之感情不好,自己也没有政治远见。

后来,周胜之因为杀人获罪而被处死,关于绛邑公主的文字记载,就此中断,绛邑公主的结局也无从查考。

一个人的作为与否,与外界条件固然有很大关系,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自己原因。

有的人锐意进取,有的人不思进取;有的人胆大敢为,有的人胆小怕事;有的人奋发勇猛,有的人贪图安逸。不同性格、不同素质、不同能力的人,结局当然有区别。

我是学习历史张老师。

谢谢阅读,欢迎关注。

表小姐东宫荣宠录(为何馆陶公主备受宠爱绛邑公主却无人问津)

2. 你最近最喜欢看哪个电视剧?

电视剧从拍摄年代上看,大体上可以分为古装剧、民国剧和现代剧。

最喜欢看的古装剧是《甄嬛传》,一个聪慧的少女成长为大权在握的太后娘娘。甄嬛的成功绝大部分依靠的是她自己的智慧。虽然有大备胎果郡王和小备胎温太医的主攻,但是甄嬛能在多疑薄情的皇帝面前长久的获得荣宠,斗倒一个又一个的宠妃,靠的还是她自己的本事。甄嬛秉承有仇必报的准则,不莲花不圣母,但是有底线有手段,不冤枉好人,也不放过陷害自己的坏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所有女性应该学习的榜样。

最喜欢的民国剧是《来不及说我爱你》这部剧是言情天后匪我思存的小说《碧甃沉》改编的,故事原型来源于张学良和蒋介石的故事。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承军少帅慕容沣被人截杀,与富家少女尹静琬意外结识,后来尹静琬为了拯救未婚夫与慕容沣假扮情侣,结果两人都假戏真做,不可自拔,静婉为了和慕容沣在一起逃婚出走,离家去国。两人经历了一段甜蜜的日子之后,慕容沣为了扩大版图,决定和壅南世家女程谨之联姻,哄骗静婉出国,静婉发现之后两人决裂、静婉流产离开。

电视剧的结局结局是慕容沣抗战身受重伤,静婉最后回到了他的身边。这部剧的男主钟汉良女主李小冉,算是小说改编比较成功了一部,男帅女靓,而且吻戏超多,背景音乐也很好听,是一部难得的民国剧。

钟汉良在里面帅爆了,威武挺拔的军装,温柔儒雅的长袍,还有利落帅气的西装,气质高贵的骑马装,真男神本色

最喜欢的现代剧是《父母爱情》一个资本家大小姐和毫无文化的农民解放军干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相依相守一生。

最感动的一幕是江德福的领导找他谈话,言谈中暗示他妻子的身份会是他上升的阻力,德福说婚姻家庭才是他最看重的,然后他的升迁令就此作罢,德福回家后却对安杰只字未提。

如同女主安杰所说,她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女人相比,她活成了所有女人最羡慕的样子,被人宠着、爱着、眷恋着过一生。

3. 贾元春在皇宫里受宠吗?

贾元春封妃发生的就很诡异,贾元春省亲的时间安排又是很诡异,这两件事情加在一起,从表面上看那是得到了皇帝无限的荣宠才有可能实现的事情,正所谓皇恩浩荡,才会有元春的封妃和省亲,这又是何等荣耀。这样看来元春不是得到了皇帝的圣宠吗?我们来分析一下元春在皇宫中到底受不受宠,如果不受宠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第一,贾元春封妃之事来的蹊跷、诡异

贾元春15岁入宫,从女史做 起,历经过十多年的打拼,终于站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这本来是一件难得的好事,可她的封妃却是有些诡异的,首先作为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集团贾家没有得到元春封妃的丝毫消息,封妃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四王八公应该多少都会得到一些内部消息。

贾家素来和北静王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来往相对也比较频繁,贾府不知道这个消息,那就证明北静王府也不知道这个消息。贾府在接到要进宫面圣的这个消息时,反而是恐惧的,更多的认为是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这也从侧面证明,元春当时能够封妃已经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这对于贾府来说是意料之外的,并且在封妃之前他们没有得到任何的消息,所以元春的封妃来到蹊跷而又诡异,是不符合常理的出牌,这背后看似恩宠正浓,实则已经暗流涌动。

第二,贾元春省亲的时间安排暗藏着皇帝对贾家的不满

元春封妃这已经是皇恩浩荡,而接下来的一件事情就是准许贾妃回家省亲,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找不出来几次,如此圣宠,正如烈火喷油,花团锦簇,一派盛景的气象呈现在了贾府之中。

可元春省亲的背后又发生了一生什么事情呢?原来这次回家省亲根本就不是皇帝的本意,而是太上皇和皇太后下的圣旨,而朝廷正有新旧两党之分,而太上皇、皇太后正是旧老党的一派,皇帝代表的是以新党为首的一派,而贾府能够呈现盛景到如今也正是承蒙祖上打下的一点老资本,和上一代的皇家也确实是老铁的关系。

只是这一代的新皇上任,已经是另一派作风,而贾府呢还是本本分分的守着上一代的皇家,俗语说的好”一朝天子一朝臣呢,在新皇这里他看不到你贾家对他的忠心,当然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清算这些异类份子。其实新皇早就已经对贾府虎视眈眈,只是在寻找合适的时机一网打尽。

而这次省亲,是太上皇和皇太后下的圣旨,当然没有谁敢违抗,皇帝即使不同意也是不能拒绝的,省亲的圣旨是下了,我们来看一下这省亲的时间又是如何安排的呢?

省亲的时间安排的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之日,圣旨上的时间没有具体说明是白天还是晚上,封建礼教的规矩很多,相对于皇宫之中的各种规矩就更多,首先元春做为皇妃是不能在娘家过夜的,这是礼节也是规矩。

开始元春回家省亲应该是计划白天的,因为贾母等人在正月十五日凌晨5点就着盛装来到门口等候迎接,可后面又接到了太监的传话,贾妃要戌初才能从皇宫中起程,也就是要晚上七点才出发,贾府临时接到调整时间的通知。

元春按礼节不能在娘家过夜,可为什么还要选择在晚上出发?这其中又是谁在暗中刁难,在皇宫中又有谁敢来为难皇妃呢?那当然只有皇帝。从太监的回话中我们就可以窥探一二:

正等不耐烦,忽见一太监坐大马而来,贾母忙接入,问其消息。太监道:“早多着呢!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大明宫领旨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戌初才起身呢。“

皇帝偏在这一天给元春安排了一些杂七杂八的锁事,把这事情都办完了才让其回娘家,可等完成这些事情就已经到晚上了,如果皇帝是发自内心的对元春的宠爱让她回家省亲的话,

那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应该不会再给她安排任何其他的事,这也证明皇帝并不是真心的,只是迫于太上皇、和皇太后的压力不得以而为之。

元春省亲的时间才六七个小时,在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皇帝在时间上做出这样的安排,也是在警告贾家,元春虽已经是高高在上的贵妃娘娘,

这次省亲圣旨也是太上皇和皇太后所下,但还是我皇帝说了算,实际上的元春是身处在牢笼之中,她只不过是皇帝想要达到某些政治目的的利用工具而已,何来宠爱!

第三,贾元春回家省亲,脸上流露出的是身处在皇宫之中道不尽的苦楚

贾元春如果在皇宫中得到的是皇帝的宠爱,当她和家人们见面就不会道出这句:“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我去了,不知多早晚才来!”

从这段话中道出了处在皇宫中的元春并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相反道出了身处在皇宫中的无尽心酸,她对皇宫的形容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证明她在皇宫之中过的并不幸福,反而像一只被牢笼囚禁了自由的鸟儿。

第四,贾元春封妃,并没有给贾府带来实际上的升官进爵

自古以来,历史中哪一个封妃没有给娘家带来无限的荣耀和升官进爵呢?比如历史上杨贵妃封妃时就给娘家带来了满门的荣耀。她的哥哥杨国忠就官至宰相,封卫国公。她的三个姐姐分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另外当然还会有财物上的各种恩赐。

我们再来看元春的封妃给贾府带来了什么?虽然单子上写着一长串的财物赏赐,但折算其价值,和贾府兴建大观园的费用相比,那是远远不够的,贾府也因此掏空了“内囊”。除了这点微薄的财物赏赐之外。

另外贾府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升官进爵,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元春的封妃只不过是皇帝想要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手段,只是在形式上给某双眼睛看一下而已,暂时的稳定人心,等到合适的时机,将拉线收网一网打尽。

从以上这些观点来看,你觉得元春在宫中还能受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怎么可能受宠呢,元春不只是没有受宠,并且在皇宫的日子是被受煎熬,元春封妃从表面上看风光无限,集荣宠万千,实则她只是皇帝为实现某些政治利益的牺牲品而已,她在精神上未曾得到过皇帝一丝的爱,至于宠爱那就更不可能了。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4. 刘据的结局还会那么悲催么?

汉武帝这个人运气太好,能够同时拥有卫青和霍去病这样档次的绝世名将,真的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做到的。

汉武帝这个人,十六岁就当上了皇帝,可是他这个皇帝当得不安稳,北面的匈奴从汉朝立国之初就开始不断欺负汉朝,时不时派兵南下,劫掠人口,牲畜,粮食。反正,除了土地带不走,其他的东西没有了就找汉朝抢也就是了。

卫青的出身很低贱,是骑奴出身。所谓骑奴,就是会照顾管理马,牛等牲畜,主人出行的时候,他就牵马或者牵牛伺候着。

而卫青少年之时,就在平阳公主府中充当骑奴。平阳公主是汉武帝的亲姐姐,两个人感情很好,汉武帝登基之后,经常到平阳公主府中玩耍饮宴。

卫青有三个姐姐,三姐卫子夫容颜出众,歌喉过人,在平阳公主府中是个歌姬。话说这样一天,汉武帝来到了平阳公主府中,平阳公主赶紧张罗着好酒好菜伺候着,而歌姬们则是献上歌舞,给贵人们助兴。

汉武帝喝得兴致勃发,一眼就相中了歌姬卫子夫。于是趁着去厕所的功夫,两个人金风玉露一相逢,满园春色关不住。

随后,汉武帝潇洒回宫去,压根就没把这个当回事,毕竟作为一国天子,后宫佳丽无数,估计这种随处折花的事儿,汉武帝刘彻肯定没少做。卫子夫也依然低头做歌姬,日子照旧。可是有人却上心了,谁呢?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个心思细腻的女人,她想既然皇帝弟弟在我府中翻了牌子,宠幸了卫子夫,那么趁机把卫子夫送入宫中,万一在宫中有所成就,卫子夫她本来是我府中出来的,那么我平阳公主岂不是在宫中多了一分人情,眼线,强援!

说干就干,平阳公主赶紧张罗,把卫子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送入了宫中。

只是没想到,武帝刘彻真没把这个女人放在心上,整整一年多,卫子夫在宫中都是守空房,武帝一次也没来过。毕竟,宫中的花儿太多了。

终于,在后宫每年例行外放宫人的时候,卫子夫又见到了武帝,她哭得梨花带雨,请求武帝把自己放出宫去。毕竟,你又不要我,还不如把我送回平阳公主府,最起码自在一些。

神转折的剧情来了。汉武帝看着眼前这个哭得一塌糊涂的小女人,男子汉的保护欲爆发,荷尔蒙瞬间拉到了满值,拉起卫子夫,两个人又开始背诗了,春潮带雨晚来急,幽花折得露犹湿!

只是没想到,卫子夫这一次,竟然就身怀有孕,自此出宫一事再也不提了,在宫中安心养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给武帝生了个小公主。

而汉武帝就此也开始非常宠幸卫子夫,卫子夫连续生了三个女儿之后,终于在第四胎,生了个男孩,也就是太子刘据。

母凭子贵,先前汉武帝的皇后是陈阿娇,因为没有生子,和汉武帝感情也就越来越淡,逐渐失宠。而卫子夫母凭子贵,生下了刘据,被汉武帝立为了皇后。

就此,十余年间,卫子夫完成了从歌姬到大汉皇后的人生逆袭,成为了天下最尊贵的女人。

姐姐卫子夫地位水涨船高,弟弟卫青的地位,也就迎来了改变。

武帝最初把卫青安排到建章宫,充当一个普通的小官。这个,其实是照顾性质,和现在的许多姐夫开公司赚大钱,把小舅子扔公司里罩着是一个道理。

而卫青,此时也没有显露军事家的本领,就是老老实实做建章宫的小职位,毕竟从骑奴到建章宫的在编人员,卫青还是很满足的。

只是没想到,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卫青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折。汉武帝发话,我要赶紧把卫青的官职提起来!

怎么回事呢?原来,姐姐卫子夫在宫中受宠,生儿生女不断,而原来的皇后陈阿娇则是肚子安安静静,难免心中不平,于是告诉了母亲馆陶公主。

馆陶公主是汉景帝的姐姐,权势非常大。她知道女儿受了这样的委屈,就想着报复卫子夫。可是卫子夫在宫中正红,她也动不了卫子夫。那怎么办?好办,卫子夫不是有个弟弟在建章宫当差嘛?那就拿他来出气好了。

于是,馆陶公主派人,绑架了卫青,想把卫青偷偷杀掉,用来报复卫子夫。

紧急关头,卫青的同僚公孙敖发现卫青的危机,于是救出了卫青,同时报告了汉武帝。

汉武帝一听大怒,这还了得?所谓打狗还要看主人,这次馆陶公主要动卫青,那就是在动我的人嘛!卫青虽然官儿小,但是也不是你们想欺负就欺负的!

于是,汉武帝直接一道旨意,把卫青一下提拔为建章监,等于管理建章宫的一把手了。后来又不断提升卫青的官职。

大家注意这一点,汉武帝的做法,有两个用意:

第一,是把卫青彻底拉到自己的阵营中,卫青经过这次生死危机,今后唯有死心塌地跟着汉武帝办事;

第二,宣示自己一方的实力,震慑自己的政敌。因为汉武帝登基的时候只有十六岁,统治基础毕竟不是特别牢固,有的老臣其实是不服他的。

汉朝从成立之初,一直打不过匈奴,对于匈奴一直采取和亲的做法。汉武帝之前是文帝和景帝统治的时期,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增强,有了和匈奴掰腕子的家底。

所以,汉武帝准备对匈奴采取攻势。汉武帝元丰六年,匈奴又一次进犯,汉武帝决定出兵四路,分别由飞将军李广,公孙贺,公孙敖,以及卫青四名将领带领,每路军队由一万骑兵组成。

卫青因为此时在朝中已经担任高官,所以,也有资格成为四将领之一,获得了带兵打仗的机会。卫青如果没有经过被馆陶绑架那件事,也就不会提拔得这么快,如果还是建章宫当差,也就根本没有资格去带领一万人作战。对于卫青来说,所谓因祸得福,也就是这样一回事儿吧。

而当时人怎么看待卫青呢?那肯定是,你有这样的地位,那是因为沾了你姐姐和你姐夫的光而已。皇帝的小舅子,那就是来分功劳的。

神转折的剧情又来了。让所有的人都跌破眼镜的是,此次四名将军出战,其余三名将军都败了,只有卫青一路取得了胜利,对于匈奴作战,斩获颇多,凯旋而还,保住了汉朝,脸面,打出了汉军的军威!

汉武帝看到战报,那可是笑得嘴巴都咧开到耳朵根了。要问汉武帝在想啥?那肯定是,这个卫青,真的给朕长脸啊。这次胜利,不但表明了,朕没有看错人,而且,卫青和朕的关系紧密,以后朝中的反对派老臣们再也翻不起风浪了。

而卫青也就此开始了他传奇般耀眼的军事生涯。在之后的多次对匈奴作战中,卫青率部战无不胜。如果说,卫青第一次胜利是运气,那么,接二连三的胜利,只能是自身实力释然,当初质疑卫青能力的人,至此也哑口无言。卫青的官职也一路提升,最后做到了汉朝的大司马,大将军,这是汉朝军人的最高官职。再也没人质疑他的能力,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小骑奴了。

到最后,汉武帝甚至把平阳公主许配给了卫青,自己也甘心做了小舅子卫青的小舅子。

所以,汉武帝就是运气好,捡到了卫青这个宝。对于历代皇帝来说,能够拥有卫青这样的军事统帅,那肯定是要乐开花的。只是谁也想不到,汉武帝的好运气还不算完,他又捡了个人,又是个绝代名将,那就是霍去病。

前文已经说过,卫青是弟弟,卫子夫是三姐,而上面还有两个姐姐,二姐叫做卫少儿。

当初,卫少儿也在平阳公主府做事,和一个小官吏霍仲孺两个人看对了眼儿,谈上了恋爱。两个人情不自禁情到深处情投意合情根欲种,竟然未婚先孕,卫少儿生下一子,取名霍去病。

而孩子的父亲霍仲孺,在任期届满之后,回到了老家,就和卫少儿断了联系。卫少儿做了未婚妈妈,艰难地照顾着小霍去病。

随着卫子夫入宫之后受宠,卫青的官职也节节提高,他们也都照顾着卫少儿和霍去病这对孤儿寡母。到后来,汉武帝也知道了卫少儿和霍去病的事儿,于是大手一挥,把霍去病这小孩子养在宫中好了。

所以,霍去病的少年时代,是在大汉皇帝身边长大的。汉武帝给了霍去病优厚的生活条件,同时让人教给霍去病文化知识。

霍去病很羡慕舅舅卫青取得的军事成就,从小就喜欢学习军事。而汉武帝发现小霍喜欢这方面之后,也挺支持,还想着自己亲自教霍去病学习古代的孙子和吴起的兵法,没想到直接被霍去病一句话怼了回来。

霍去病说,用兵的方略,应该是根据战场实际来决定,读古代的兵书,没有什么用处。

估计当时好为人师的汉武帝直接被怼得翻白眼了,小子,你咋这么狂呢?

到了十八岁,也就是如今的高中生毕业的年纪,霍去病成天缠住姨夫汉武帝和舅舅大将军卫青,要带兵上战场。

汉武帝和卫青被缠得没办法,就给霍去病拨了八百名骑兵,意思是让小霍练练手,知道打仗不好玩,你还是回去当纨绔,我们比较放心。

只是神转折剧情又来了。霍去病带领这八百人,采取了避开匈奴主力,直插深入匈奴腹地的战法,一直打到匈奴腹地数百里,斩获了2000多级,消灭的敌人比他们自己的人数还多!

就此,大汉的另一名绝世名将,霍去病,以比当年的卫青更耀眼的姿态,横空出世!

卫青和霍去病的作战风格,是一正一奇。卫青的风格是正,用兵非常稳健,胜得明明白白;而霍去病则是使用骑兵打大规模运动战的天才,他的用兵风格,迅捷如风,剽悍似火,在战场斩获的战果,甚至超越了卫青。

所以,汉武帝把卫青封为大司马,大将军,把霍去病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虽然,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外戚,仅仅依靠卫子夫的关系,就可以拥有富贵,但是,他们却依靠自身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成为了大汉军队的双壁,为汉朝打败匈奴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卫霍二人在历史上的评价也非常高。

说回卫子夫。此时的卫子夫,娘家人太争气,弟弟是大司马,外甥也是大司马,儿子是太子,老公是皇帝,那几年,应该是卫子夫最快乐的几年。

只是所谓花无常开,月有圆缺,世间万事,又岂能尽如人意?霍去病从十八岁开始他辉煌的军事生涯,仅仅过了六年,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暴病而亡,非常可惜。

而卫青,过了十一年之后,也病重而亡。于是,卫子夫没有了娘家人的强援,在宫中的地位开始微妙起来。

好在此时太子刘据已经长大,卫子夫自己虽然年老色衰,不复当年的倾国好颜色君王专宠爱,守着儿子,日子照样有盼头。

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武帝刘彻百年之后,太子刘据顺利继位,随后开始自己大展宏图的施政。

只是谁也想不到,巫蛊之祸发生,太子刘据被害,卫子夫也自尽而亡。当年一群青年人,刘彻,卫子夫,卫青,平阳公主,霍去病,出众的人物,英武的男子,俊美的女子,不朽的功业,流传的爱情。。。竟然都轰然散去,只剩下一个老朽的汉武帝刘彻。

这件事,和武帝晚年信任的一个叫做江充的人有关。当时朝中发生了巫蛊案,江充平日和太子刘据有隙,于是故意扩大事件,意图把太子牵连进此案,进而迫害。

因为江充自己害怕太子将来登基,自己没有好果子吃,于是抓住这个机会,想把太子搬倒。

随着巫蛊案牵连人数的不断扩大,即使是太子刘据,也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太子无奈,矫诏讨伐江充。而武帝偏听偏信,下令出兵攻打刘据的军队。于是长安城内发成了一场大战,死者数万。

最后,太子兵败,逃出长安,后来被追兵逼迫,为了不落到政敌之手,选择了自缢身亡。太子的母亲卫子夫,早在长安大乱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尽。是啊,一边是皇帝丈夫,一边是太子儿子,她能怎么办呢?

这一事件的发生,也宣告了汉武帝的接班人计划彻底失败。汉武帝本人其实一直属意太子刘据接班,只是没想到发生这样的变故。他后来也很后悔和儿子刀兵相见,修建了一座思子宫,用来怀念儿子刘据。

说回题目本身。如果卫青,霍去病两人中有任何一个人不死,则巫蛊之祸肯定不会发生,太子刘据肯定不是如此下场。因为卫青是刘据的亲舅舅,霍去病是刘据的姨表兄弟,卫青和霍去病又有着显赫的军功,在军中威望无与伦比。太子刘据如果有两人中的一个人助力,则朝局稳固,接武帝刘彻的班会再稳固不过。

只是,历史上的事儿,有着自然的发展规律,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后人读史到巫蛊之祸这段,也只有一声空叹了。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5. 为什么会说预示着贾家的没落呢?

元春是贾府的大小姐,她出生在大年初一,这本就是贾府的一件传奇事,后来元春更因为“孝贤才德”被选入宫中做女官,她一直都是贾府的骄傲。元春在宫里多年都是默默无闻,可是在后来有一次贾政生日的时候元春就突然被封为风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从此元春的地位就不可同日而语。按理来说,元春封妃本是荣耀的事情,可是为什么这会预示了贾府的没落?因为其中隐藏了三个贾府衰亡的伏笔。

第一,元春封妃让贾府自我膨胀,加速自身的灭亡

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亦是翰墨诗书之族,可是随着时间的流转,贾府的根基虽在可是实力却也大不如前,不然也不会突然接到皇家传召的时候贾府上下就惊慌不已。贾府的消亡并不是遭遇到什么大祸患,亦或犯了什么大错,它就是随着子孙没有重新的建功立业和发愤图强,一味只是贪图享乐才导致了贾府的日渐衰败。

可是元春的突然封妃好似就是给贾府打入了一剂强心针,让贾府的人忘却自己的现状开始自我膨胀,那么接下来等待他们的自然就是加速的破灭。人如果一直处于低潮,那么他会有自省和谨慎,可是当什么都没做却得到意外的奖赏,而且这份奖赏还能够带来巨大的利益时,人往往也会陷入一种自我麻痹的膨胀。

贾府的生活过得比往昔更加注重排场和奢华,贾母不过是带着大家去太虚观上香,可是人马车轿占满了街道,各家还送去了种种祭品;贾珍的行事更加张狂,公然借着父亲的丧期带着众人以骑射为名行赌博之实,反正贾府的生活陷入了一种看似富贵实则混乱的情况里。一个家族真正被打败不是因为外界的伤害,而是自己内部的瓦解和腐朽才会导致毁灭。后续随着王夫人组织的抄件大观园等一系列的事情,贾府内部的自我伤害才导致了贾府的灭亡。

第二,为迎接省亲修建大观园,耗费了贾府许多的人力物力

元春封妃之后不久,皇家就下旨为了体恤宫中嫔妃入宫后便不能与家人相见,于是发出命令如果仕宦之家能够修建省亲别墅的人家就可以请旨接宫中的妃嫔回家,贾府自然要积极响应号召,那么贾府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修建大观园。贾府的钱财本就属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这一次更是元气大伤。

根据贾琏的奶妈曾经说起的江南甄家接驾一次,所需要耗费的银子就像淌水一般,那么贾府为了迎接元春回家省亲这次的花销也绝对不会少。贾府为了组建戏班子刚开始就花了3万两,其他的花销也可想而知,这些花销里有实际的支出也有大家中饱私囊。

贾府在元春封妃的时候确实风光了一阵,可是后续的败落的就凸显出来,修建大观园的巨额花销加剧了贾府经济危机。到了贾府后期贾母吃的米饭都只能按量来做,多一个人吃饭米饭都不够;王熙凤要把众人月例银子拿出去放贷来赚取利钱;贾琏甚至和鸳鸯商量着借贾母用不到的一些金家伙出去典当来维持正常运转,贾府此时已经处于很艰难的状态。

第三,元春和贾府的关联日益增加,元春的没落牵连贾府的倾覆

元春入宫早就是贾府提前下的一步棋子,所以才会早年就送她入宫,如果她能够为家族带来助力那么最好,如果不能也无所谓,可是如今元春封妃了,她和贾府的关系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且他们两者的关系日益密切。

当初的时候元春和贾府还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变化都不会引起另一方多大的变化,可是如今形势却全然不同了,元春封妃让贾府更上一层楼,贾府也为元春作为背后的倚仗,他们任何一方的受损都会让另一方带来致命的打击。

元春封妃的时候,贾府和外界的联系很密切;可是到了后来元春失势且病故,贾府的地位就大不如前,甚至是宫里的太监都相继到贾府来强硬的打秋风,贾府还不能够不应承。元春封妃看似给贾府带来很大的好处,可是却也让贾府陷入被动,贾府过多的依赖元春的势力,那么元春的式微也是贾府的消逝。

总的来说

为了迎接元春回家省亲贾府的耗费了无数的财力和物力去修建大观园,虽然元春并不希望贾府如此铺张浪费,可是贾府已然如此也只能稍加告诫。贾府此时的情况出于刚刚好,或者入不敷出的情况,如今为了修建大观园贾府的情况已经不好了。元春的封妃让元春和贾府的联系日渐深厚,贾府对元春依赖性更重,元春的失势就让贾府的也大受伤害,所以贾府自主性减弱了,贾府抗打击的压力也减少了很多。元春封妃本是好事,可凡是过犹不及,这件事也无形中暗示了贾府的衰落。

6. 朱元璋为什么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因为太子朱标不幸去世,朱元璋将对太子深深的思念,化作对孙子的爱,他将嫡长孙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民间一直说,朱元璋此举是维护对封建礼法,坚持将皇位传给嫡系。其实这是个误解,恰恰相反,朱元璋此举违背了皇位传承法则,给朱棣起兵造反留下口实。

按照封建礼法的嫡长子继承制,朱标毫无疑问是第一继承人。如果第一继承人失去继承权(如去世、犯罪、疾病等),第二继承人替补。那么,谁是第二继承人呢?

按规定是嫡次子,即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按史书记载,朱元璋有四个嫡子,即: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如果没有嫡子了,怎么办?选择庶长子,既然都是庶子,就选择年龄最大的。

连庶子都没有了怎么办?选择近支子弟,过继给皇帝为子,继承嫡系。总归,立嗣的原则就是“立嫡立长,立嗣以亲”。这里面从来就没有,直接将皇位隔代传给孙子的说法,除非儿子辈全部死绝。所以,按照礼法,朱标死后,法定的继承人应该是朱樉,不是朱允炆,朱元璋的做法不是维护礼法,而是对礼法的公然破坏。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朱樉、朱棡为非作歹不合适为君

民间有一个说,朱樉、朱棡、朱棣,都不是马皇后所生,根本不是嫡子。假如以史书为准,朱樉是朱标死后的法定继承人,假如三人都不是嫡子,朱樉也以庶长子身份,成为法定继承人。除非朱樉不是嫡子,朱棡或朱棣是嫡子。

我们来看一下朱樉和朱棡,为什么没有成为嗣君。史书记载朱樉“二十四年,以樉多过失,召还京师,令皇太子巡视关陕。太子还,为之解。明年命归籓。”朱樉犯了什么错,以至于被朱元璋圈在京城一年?主要是朱樉在秦地骄奢淫逸,大兴土木,为此屡屡侵扰百姓。

朱棡行为更出格,他“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㭎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不光经常违法,还被人状告有“异谋”(谋反)。

说白了,朱樉和朱棡大小锦衣玉食,好日子过多了,骄纵不法习以为常,虽然有靖边的功劳,品行低劣,根本不适合继承皇位。

他俩即便是嫡子,也不在朱元璋的考察范围内!

朱棣出局的缘由

朱棣是朱元璋诸子中,战功最显赫的一位,他常年镇守北京,多次深入草原与残元厮杀。按理来说,朱棣应该是朱元璋理想的选择,那么朱棣为什么落选了呢?

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性是,朱棣不是嫡子。有人认为,朱棣是武将,缺少仁爱,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我认为不是,选择候选人要全面,不能光看一个侧面。朱棣的“仁”肯定比不上朱允炆,但是,这也不能说明朱棣就“不仁”,事实上,朱元璋对朱标的过于“仁”,也是比较头疼的!

国家初建,朱元璋不会意识不到,此时的大明,还不能脱离武功,朱棣恰恰有这个特长,有他在,还可以镇得住开国功臣们,这些都是朱棣的优势。

所以,朱棣落选,我觉得最大的可能就是,朱棣不是嫡子。他变身嫡子的说法,是他登基后篡改历史,混淆视听的结果。

当然,朱元璋不会被他骗,不是嫡子就不能入选,他被朱元璋忍痛割爱了。

朱允炆入选的被动成分

不管朱樉和朱棡谁是嫡子,都不适合做储君,朱元璋就面临巨大难题,按照宗法制,他只能选择朱樉或朱棡,怎么办?

如果公然跳开朱樉和朱棡,选择朱棣,除非朱棣是嫡子,朱樉和朱棡不是嫡子,否则,他就是自寻烦恼,其他的儿子们不会同意,大臣们也不会同意。

连朱棣都没资格,其他的儿子们更别提了。

所以,以嫡长孙为理由,隔代传承,是这几个方案里,相对更靠谱一点的选择。这是朱元璋不得已的选择,而不是他坚定不二的选择。

朱允炆入选的主动成分

一方面是他自己的德行,获得了爷爷的认可,另一方面他要感谢父亲朱标,给他留下的良好基础。

朱允炆就是朱标的翻版,他为人宽厚文雅,仁孝谦恭。朱标去世时,朱允炆因为伤心过度,变得消瘦不堪,朱元璋心疼地说:“尔诚纯孝,顾不念我乎。”这话说得催人泪下。

由此可见,朱元璋是喜欢朱允炆的。朱元璋对朱标的爱,超过任何一个帝王对太子的爱,太子早亡,他将丧子之痛,转化为对孙子的爱,那是人之常情,况且朱元璋在孙子身上,看到的是儿子的身影。

这就是朱元璋选择朱允炆的感情基础,和朱允炆为人被认可的硬实力。

综上所说,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为皇太孙,实在是朱樉和朱棡不适合做储君,朱棣的身份又是庶子,任何一个儿子入选都会对帝国造成伤害。与此对比,朱允炆既有朱标的优点,又承载了朱元璋的爱,还是嫡系长孙。他只能突破宗法制,将储位隔代传给孙子朱允炆。

7. 古代的皇后和皇贵妃有何区别?

皇贵妃最早出现于明朝宣德初年,最初皇贵妃的设置实际上就是妃嫔倒逼皇后的产物!明王朝的首任皇贵妃是明宣宗孝恭皇后孙氏,孙氏是明宣宗的生母——明仁宗诚孝皇后张氏选中的儿媳,十岁左右便葬在了自己身边,与明宣宗青梅竹马,明宣宗也认可了孙氏的身份。可就在这个时候,明成祖乱点鸳鸯谱,硬是给孙子明宣宗重新安排了一位正室,即明宣宗的废后胡氏。明宣宗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位原配,他更喜欢的还是青梅竹马的孙氏。但是,胡氏是明成祖选的,彼时作为皇太孙的明宣宗根本无法拒绝,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宣德元年,明宣宗即位之后,因为名分早定,明宣宗只得册立胡氏为皇后。孙氏虽然受宠,却只能屈居贵妃之位。明宣宗为了彰显孙氏特殊的身份,违背祖制,给本应有册无宝的孙氏也颁发了皇后才配拥有的金宝。即便如此,明宣宗仍然不满意。不久之后,又在皇后之下给孙氏特设了一个临时等级,即皇贵妃,一应待遇只象征性地比皇后略低些许而已。宣德二年,孙氏生下了明宣宗的长子明英宗。当然,也有一说是孙氏与明宣宗联手以明宣宗与宫女所生之子冒充孙氏亲子,但是并无确实证据,这种说法我们就不采纳了。次年、也就是宣德三年,明宣宗以“无子”为由,逼皇后胡氏逊位、正式废后,改立生下皇子的孙氏为皇后。之后,经过一些波折,皇贵妃最终成为了明朝后宫的一个编制等级。所以说,皇贵妃当初设置时实际上就是妃嫔倒逼皇后的产物。因此,皇贵妃无论地位、待遇等等,距皇后仅仅只有一步之遥,而这也注定了皇贵妃这一后宫等级的特殊性!

清朝同样设置了皇贵妃这一等级。后金时期和清初,由于制度不健全,并没有后来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的等级设置,直到康熙年间,才逐渐形成定制。但是,清朝首任皇贵妃却不是出现在康熙年间,而是更早的顺治年间,清朝的首任皇贵妃就是著名的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彼时董鄂氏的地位实际上和明朝的孝恭皇后孙氏有些类似,多少有那么点儿倒逼皇后的味道!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康熙年间形成定制之后,清王朝规定,皇后在位期间不设皇贵妃!为的就是避免皇贵妃倒逼皇后、威胁皇后的地位。那么,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到底有多大呢?

首先是宗法地位的差别。皇后的宗法地位是妻,皇后所生之子为嫡出。皇贵妃虽然位居所有妃嫔之上,地位仅次于皇后,但是她的身份仍然是妾,皇贵妃所生之子也依然是庶出!虽然皇贵妃号称“副皇后”,却不是皇后的“副职”,只能算皇后的下级!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将皇后比作现在的省部级正职,那么皇贵妃只能算是享受副省部级待遇的正厅局职,根本不能算作省部级副职。即便是加上了“摄六宫事”,最多也只能算作现在所谓的“以副代正”,勉强算是主持工作的省部级副职。当然,这个比方有些牵强了,但大致是这么个意思。

其次是职权的差别。皇后是妻、是主母,理所当然的后宫之主,皇后管理后宫是本分!皇贵妃则不同,清朝的皇贵妃分为四类:一类是去世后的追谥、一类是临终前的安慰奖、一类是新皇帝给庶母提高待遇(含追谥),最后一类是皇后出缺时册封的皇贵妃。前三类基本上都是象征性的,没有任何实权可言。最后一类皇贵妃在册封时通常会被加上“摄六宫事”这四个字。换言之,皇贵妃管理后宫不是理所当然的,她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后宫之主!只是因为“摄六宫事”这四个字,她才能够拥有管理后宫的权力。一旦册立新皇后,皇贵妃该干嘛还干嘛去!当然,清朝除了皇贵妃扶正,并没有跨过皇贵妃直接册立继后的例子。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清高宗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等,就曾经充当过这样的角色。

其三是待遇的差别。虽然皇贵妃与皇后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无论是政治待遇还是生活待遇,与皇后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并不是说皇帝缺这点儿养老婆的钱,主要是为了让皇贵妃摆正自己的位置,你虽然摄六宫事,干着皇后的活儿,可你不是皇后!即便是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去世之后,虽然彼时她的儿子已经被密立为储君了,她被追谥为皇后只是时间问题,清高宗给她的丧仪也基本上是按照皇后规制进行的。但是,依然在礼器数量上象征性地比皇后少了一件。

总而言之,清朝的皇贵妃用大白话讲,就是一个备胎。在皇后出缺之后,皇帝拿这个备胎来顶皇后的职权缺口。如果干得好,过两年扶正,皇贵妃变皇后。如果干得不好或者皇帝不想册立皇后,那皇贵妃一辈子都是皇贵妃。除了备胎这个功用,皇贵妃就只有“提高待遇”这一个作用了,但前提是你快死了或者已经死了,又或者你的皇帝丈夫已经死了!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26)
韩三千苏迎夏最新章节刚刚更新(韩三千苏迎
上一篇 2023年12月07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3年12月07日

相关推荐

  • 绝世剑帝(武侠小说里有什么名剑)

    【转贴】中国武侠小说中的名剑剑一种平直、细长、带尖、两面有刃的短兵械,是内涵最为丰富的兵器之一。剑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皇帝授予的尚方剑,具有先斩后奏的生杀大权。剑是僧、道们降妖伏魔的法器,可“于千里之外取人首级”。剑是礼仪中显示地位等级的标志...

    2023年12月02日
  • 流氓天尊(异界流氓天尊的介绍)

    主要讲述:他的职业是学生,但是却成了职业流氓;他的心地很纯洁,但却成了好色男人。他本来想英雄救美,救回后拉回家里自XXOO,如果有一天我变成了流氓,请告诉别人,我单纯过。玩网游被电死,一个倒霉的悲剧男离奇穿越到异界,凭借一套网游中的天级功法,...

    2023年12月03日
  • 先生(中国对于先生的称呼)

    中国古代称谓先生侧重长辈的意思。“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

    2023年12月03日
  • 笔下文学(南风和北风各有什么含义)

    东风,意向往往表现为春天,万物复苏,积极美好,有着雀跃的情感,又或者抒发思绪,“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023年12月05日
  • 少年的占有欲(有哪些古风耽美小说值得推荐)

    最近看了好多古风耽美ヽ( ̄ω ̄( ̄ω ̄〃)ゝ1、墨香铜臭的《魔道祖师》2、priest的《六爻》3、深海先生的《药人毒(重生)》4、困倚危楼的《缚龙》肉很香~5、梦溪石的《九霄》、《天下》、《山河日月》、《麟趾》6、眉如黛的《剑似生平》微虐结...

    2023年12月06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