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道经(传统文化的阴德到底是什么)

1. 不死道经,传统文化的阴德到底是什么?

一般人都认为,修行就是做善事,积功累德,其实没这么简单,行善虽然只是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础,但也很不简单,在《了凡四训》里面,就有对“善”的详细分类。我们大家平常说的“阴德”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什么是阴德呢?大家未必都很清楚,我们今天就简单聊一下这个“阴德”。

什么是阴德呢?《了凡四训》是这么说的:“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阴德是和阳善相反的一对,讲阴德就必须提到阳善。

做了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这就叫阴德,阴德是隐藏的德行,好比《金刚经》上讲的无相布施,是无所求的行善,这个功德福报很大,后代子孙都会跟着沾光,《易经》上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善”指的就是阴德。做了好事愿意让人知道,这是阳善,阳善只有福报,没有功德。像现在网络发达,稍微做点好事,就可能被新闻媒体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大家都来表扬、赞叹,到处给你宣传推广,这也是福报,但是这个福报马上就报掉了,没有了,很可惜。如果你名不符实,还享受盛名,那不但没有福报,还会有祸。

所以,真正做好事的人,不会让别人知道。如果你做了好事,特别喜欢让人知道,希望有媒体介绍,帮你宣传,让大家都能看到,那这个不是真的好事。你还有贪心夹杂在里面,你是为了名闻利养,不是真心行善,你这个善是假的,是伪善,不是真的善。如果是真心行善,何必还要让媒体知道呢?即使有媒体过来采访你,要报导你,也应该尽量的避免,不接受宣传,做好事不留名,这样才好,这叫阴德。

阴德就是帮助别人,做了善事,但不为人所知;是为别人好,却不住于相,不挂在心上。古人的“怜蛾不点灯,为鼠常留饭”是积阴德;有功不居、不称己善、不扬人之过是积阴德;见义勇为不为人知也是积阴德。

我们看古代那些大德,所谓是韬光养晦,去深山里隐居起来,虽然他们也在精进修行,但没有人知道,这就是阴德,阴德越积越厚。等到机缘成熟的时候,就会被人发现,然后被邀请出山为国家、为社会建功立业,为百姓谋福。

所以,如果我们真正想修行,想积功累德,就要积阴德,而不是阳善,这样才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历史中走来,都有着各自的文化。但文化又来源于那古老的历史。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为此而感到无比的自豪。中华的五千年历史文化让我感叹我有一个伟大而充满着历史底蕴的祖国!

不死道经(传统文化的阴德到底是什么)

2. 道德经中有何天机?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时你越是用尽心思对他人施加影响,他人反而抗拒得越厉害,这是为什么呢?“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大多数情况就是因为没能做到“以别人之心为心”和因势利导,继而犯了“强扭的瓜不甜”的错误。本文为大家分享下《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老子在本章中讲述了4条处世天机,也是老子思想的精华部分,世人若能悟透掌握,前途不可限量。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正道治理国家,以奇谋行军作战,以无为而取得天下。老子讲,“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又讲“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可见他对战争是深恶痛绝的,所以他不主张主动用兵,而是强调积极防御。如果无奈被动卷入了战争,老子主张以最小的代价结束战争,方法就是“以奇制胜”,这也正是《孙子兵法》中所讲的,“兵者,诡道也”。君王清静无为,百姓依道而行便可得其所欲,自然会支持君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我是怎么知道这个道理的呢?是根据以下这几点经验:天下禁忌越多,百姓就越贫穷。禁令多了,百姓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谋生手段就少了,自然贫穷。另外,禁令繁多,百姓犯禁的次数就多,遭受的惩治就多,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在企业里面,如果规章制度过于繁琐,员工动辄得咎,这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继而影响其能力的发挥,员工业绩不好,固然受穷,企业最终也难逃负面影响。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百姓拥有的锋利武器越多,国家越混乱;百姓的奇巧淫技越多,奇怪的事物就层出不穷;法令越繁琐,盗贼就越多。利器多、伎巧多、法令繁这些对国家的发展都无益处,而此三者都是由君王有为所导致的。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所以圣人说:我不妄为则百姓会自然化育,我喜好清静则百姓就会依道而行,我不生事则百姓自会富足,我没有欲望则百姓自会纯朴。上文提到君王一旦“有为”了,则会给国家造成混乱,所以老子提出了4个要求,即无为、好静、无事和无欲,君王若能照此修行,则国家可治。同时,这也是普通人的4条处世天机,若能掌握,人生也将越来越顺。

与他人交往时,切莫蛮横的将个人的主观意愿强加于人,例如自己哇啦啦讲一大堆,压根不给对方张口的机会,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所以要学会无为,先给对方足够的空间让其表达自己的想法,继而因势利导,如此方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另外,在与他人合作时,如果他人没有主动前来求教,切莫好为人师,指指点点,要知道即使讲得有道理,也是不招他人喜欢的。最好就是先默默观察,让他人依自己的想法行事,待其碰壁之后,再予以点拨。《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十分有限的,唯有专注才能取得一些成绩。而一个人只有时常清一清杂念,把心安静下来,才能做到专注。

人在有事时方能体会到无事的珍贵。一个人在无事时享受幸福时光、修炼自我就可以了,切莫没事找事,这样不仅是害自己,还可能祸及整个家庭。

《道德经》讲“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就是节制、节俭。如果任凭欲望滋生,是有害处的,人会被欲望所奴役,人生也就少了许多自由和幸福,但是若能加以克制,则人不为物所累,福气自来。

3. 我真的感觉要坚持不下去了怎么办?

是不是有些抑郁了,解铃还须系铃人,你发生什么事情别人不知道,你估计也不便说,所以只能靠自己了。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只要坚持下去就有希望,活着最重要,看看大家说的,只要有一句对你有用,能从死胡同把你拉出来就是好的,所以千万不要砖牛角尖了,走出来,找点事做,或找个人说说心里话,在不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喊几声,重点是要找到一个点。每个人都不易,有些能说的有不能说的,别人说多少都要靠自己,不要颓废。感谢这个平台有这么多人关心你,所以加油!你是最棒的,一切都会过去的,振作起来,加油!

4. 历史上有哪些未解之谜和未破悬案?

历史上的未解之谜还是很多的。在历史上很多事情虽然有史家用正史,野史多次描写,但有些历史事件,却像是解不开的魔咒,始终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

我比较关心的是传国玉玺的下落,不知道这件国宝到底流落何方。

可能因为这件国宝实在是太珍贵了,所以关于它的故事实在有很多,经历绝对够传奇。

传国玉玺,你到底在何处?

传国玉玺即为和氏璧。传说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荆山看见凤凰栖落石上,于是开凿石壁,得一玉璞。卞和将玉璞献给楚厉王,玉工认为认为是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我们熟知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中提到的便是这块美玉。

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和氏璧带回秦国,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以此作为历代正统帝王的信物。

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

后来汉高祖刘邦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但是《应氏汉官》、《皇甫世纪》记载“汉传国玉玺”字迹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所以又称为金镶玉玺。

而后光武中兴,玉玺重归大汉,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吴氏,夺玺。

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四三年闰月辛巳辰时,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后晋天福三年七月辛酉,制皇帝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

后周广顺三年二月,内制国宝两座,诏中书令冯道书宝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为文,其一以“皇帝神宝”为文。

周广顺中,始造二宝: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一曰"皇帝神宝"。太祖受禅,传此二宝,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

也有一种说法是玉玺流落于辽国,被辽圣宗耶律隆绪所得,他还曾做了一首诗,名字就叫“传国玺”:一时制美宝,干载助兴王。中原既失守,此宝归北方。子孙皆宜守,世业当永昌。

宋仁宗庆历八年冬十一月己亥,作"皇帝钦崇国祀之宝"。

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感觉这时候的玉玺应该是宋朝仿制的,真正的玉玺可能会在辽代会随着金朝和后期的元朝一统而重新归于蒙古。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

后来,开修黄河获得一块玉玺进献乾隆皇帝,乾隆考证为赝品。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中国推入了新世纪。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这样的无价之宝,从它诞生的一刻,就沾染了血液和阴谋,而在历朝历代的交接中,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它荣宠至极,有多少人为它招致灾祸。可能仅仅是因为中国人对美玉的无限追求和无尽美好,才让这块本来很普通的玉石有了很多神秘的色彩。

而今天,这块玉玺究竟下落何处,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只怕这个秘密会永远尘封在历史的尘埃中,再也无法打破了吧。

5. 道德经6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经》第六章的原文如下: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谷神”或“玄牝”的概念。谷神代表着谦逊、柔和和无私的品质,而玄牝则象征着神秘的女性力量。这一章强调了这种柔和和无私的力量是永恒存在的,并且在使用它时是无穷无尽的。

对于这一章的感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一种可能的理解是,谷神和玄牝所代表的柔和和无私的力量是宇宙的根源,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基础。这种力量不需要过度努力或争夺,而是通过谦逊和自然的方式实现。通过领悟和运用这种力量,我们可以达到和谐、平衡和持久的状态。

另一种理解是,这一章提醒我们要学会放下自我,追求无私和柔和的品质。只有当我们不追求功利、不争夺利益时,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可以找到生活的真谛,并在不费力气的状态下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这一章传达了一种关于柔和、无私和谦逊力量的重要性的信息。它提醒我们要追求内在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以实现真正的成长和满足。

6. 老子的谷神不死这一篇如何理解?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它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等很多学科。内容博大精深,包罗百家,被后人奉为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经典著作。老子和孔子是同时期春秋战国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致力于柔弱、无为、的个人道德修养,因为当时社会道德衰败,失望中西出函谷关后不知所终。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原文)

谷神,不是指稻谷之神,谷(也有人说是欲、浴)是指山谷,山谷空荡荡的,用山谷形容大道虚无,可以生养万物,有孕育万物的能力和过程,合称谷神。

玄牝,指的是旋转变化,牝,指的是雌性的生殖器官,牝本来写作匕,象形字。古代科学不发达,他们看到女子的肚子一天天的大起来,十个月后婴儿出生,很神奇。所以对女性生殖器非常崇拜,认为必然蕴含着无数的奥妙玄机才能无中生有。

大道万物就向人类孕育的过程,充满神奇又让人看不到,所以才神秘。大道的孕育和女性孕育不同的地方在于,大道生育万物是无限的,永远存在,因此说“玄牝不死”大道的本质就是不停的生化万物。玄牝之门指的就是大道生殖器官的门道,存在吗?在哪里?看不见,摸不着,否则大道就成了实体,看得见摸得着了。所以大道的牝门在于“无”的状态,这种状态无处不在,在整个宇宙无中生有,又变无,不可寻觅。

躁动的社会,让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欲望在努力拼搏。生命如此短暂,真的要忙碌一生吗?老子的大道真意博大精深,真正理解后会茅塞顿开,按照自然规律,去发展自身的优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7. 心不死则道不生全句原文出自哪里?

“心不死,则道不生”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这句话是说,人性本恶,人的欲望没有止境;故只有人原本的恶心死了,一个有道德感、责任心的人才会出现。

老子《道德经》有言:“大道费,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大道都在提醒我们少用脑算计,多用妙明真心。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95)
陛下(王一博粉丝为什么喊陛下)
上一篇 2023年11月30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3年11月30日

相关推荐

  • 孽欲(聊斋志异之孽欲狐仙背后的故事)

    你好,孽欲狐仙是《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个人与一只狐狸精之间的爱情故事。据传说,这个故事的背后有一个历史事件作为背景。...

    2023年11月29日
  • 强势宠(类似农女小福星夫君强势宠的小说)

    1.《重生娇宠之后宫佳丽》:女主角重生到古代,成为一名宫女。因为她的聪明才智和机智,让她很快成为了皇帝的宠妃。夫君对她非常宠爱,但是她也遭受了其他宫女的嫉妒和阴谋。...

    2023年11月29日
  • 合体双修(永生方寒和玲珑合体哪一章)

    纪元仙王,万仙之王,法力雄浑,斩掉前世,相当于渡过三十个混沌纪元无上巅峰极限的修为,超越一切仙王,无上破碎的境界领悟了天地一体,躯体为无数晶体神国,永生之门的器灵。...

    2023年11月30日
  • 上古仙缘(封神演义主要人物特点)

    鸿钧老祖:此人身份在《封神演义》中排第一,徒弟: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师父。出场时曾做歌:“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玄门都领袖,一气化鸿钧。”看来在他上面是再也没...

    2023年11月30日
  • 凤撩九天:夫君个个狠腹黑(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女性有哪些)

    秦之宣后、汉之吕后、唐之长孙皇后、武后、宋之曹后、辽之萧后、明之马皇后、清之孝庄、慈禧等等都是名振一时的最高统治者。2)一般政治影响力的后宫女性...

    2023年11月30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