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诸侯(古代官位是如何分等级的)

1. 九品诸侯,古代官位是如何分等级的?

说起古代中央官位等级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各朝各代都大不相同,一个朝代的前期后期的官位等级也有很大的区别。

1. 夏代官制简表

2. 商代官制简表

3. 西周官制简表

4. 春秋战国时期官制简表

春秋时期几个主要国家官制

战国时期七国官制

5. 秦代官制简表

6. 汉代官制简表

西汉官制

东汉官制

7.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8. 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简表

两晋官制

北魏、北齐官制

北周官制

9. 隋代官制简表

10. 唐代官制简表

11. 宋代官制简表

宋代元丰以前中央官制

宋代元丰以后官制

12. 辽代官制简表

;

13. 金代官制简表

14. 元代官制简表

15. 明代官制简表

16. 清代官制简表

补充一点,三公不管怎么变称呼,什么太保,太师,大司马,都一直处于官员的最顶级,但是在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九品诸侯(古代官位是如何分等级的)

2. 为什么一品官衔会是荣誉虚职呢?

在不同的朝代,正一品的官员,权力大小也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大体上来说,唐朝之前的一品官,权力一般都比较大。而唐朝之后的一品官,基本上权力就越来越小。尤其是到了明清时代,所谓的一品官,更是成了一种荣誉头衔,基本没有实权。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正一品的官员,如果按照正常规则授予实权,官员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而在唐朝之后,随着中央统治者不断集权,不希望下面有某个大臣,拥有这么多权力,所以就把一品官职给变成虚衔了。

中国古代官职第一次分品,是在三国时代的曹魏政权。当时正是曹丕在位的时候,曹魏的司空陈群,提出了一个叫‘九品官人法’的东西,大致就是在汉朝旧有的‘察举制’的基础之上,设置不同的品级,以此来便于国家选才,以及官员的政绩考核。

但是请注意,三国时代的这个品,和后来的几品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后来的几品几品,指的是职级水平。而三国时期的品,指的是官府对人才通过考评之后,得出的划分等级。或者是对官员政绩考核的划分等级。

从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两件事来:第一,在三国之前,中国其实是没有几品官几品官这个说法的。比如汉朝,汉朝施行的是三公九卿制,那请问汉朝的三公,到底是几品官呢?答案就是没品!因为在汉朝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几品官这个说法。

第二,九品官制的出现,其实就是为了中央集权。当时曹丕之所以同意推行这个制度,其实就是为了把任命和考核官员的权力,彻底收回中央。至于说给官职划分品阶,那其实后来的事情了。

但是后来,在整个三国时代,以及接下来的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初期,随着这套制度施行的次数越来越多,大家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在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的时候,如果一个高品阶的官员,最后得了一个九品的考核成绩。而一个低品阶的官员,最后得了一个一品的考核成绩,是不是不太合适?

要真是这么划分,那就出笑话了。身在中央的中枢重臣,政绩反倒没有下面一个县令大,那他的工作估计也就别干了。所以后来,大家逐渐开始潜移默化,高级官员的定品,往往要比低级官员更高一些。

所以,从这时候开始,官员的品,就开始逐渐代表他的官职水平了。而到了南北朝中期的南梁时期,南梁正式把官品和官阶制度结合到了一起。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历史上开始有了几品官的说法。

随着官品制度和官阶制度结合,而南梁的官职体系,基本上又是从汉朝演变下来的。所以,秦汉时期的三公,自然就成了一品官,然后逐渐往下,以此类推。而南梁灭亡之后,这个制度也被后来的南陈以及隋朝继承。另外,到了隋朝的时候,隋朝还发明了一个‘五省六曹制’。这个制度后来又被唐朝简化,变成了所谓的‘三省六部制’。

随着三省六部制被确定,同时又有之前留下来的九品划分方法。所以,到了唐朝的时候,才真正出现我们后来印象当中的几品几品官。而后来的宋元明清,基本上也都是照抄唐朝的制度,整体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所以,真正要讨论一品官到底有多大权力,我们得从唐朝开始讨论。

那唐朝的一品官,到底都有哪几个官职呢?

按照唐朝官制记载,唐朝初年的时候,正一品的官职一共有六个,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后来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李世民在洛阳一战定双王,同时击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彻底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当时李世民的功劳已经达到‘封无可封’的地步。所以在这之后,唐高祖李渊特意又为李世民单独创造了一个正一品的官职,叫做‘天策上将’。

而接下来的从一品,则是有五个官职,分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以及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

整个唐朝所有的一品官职,加在一起,也就只有十二个而已。

那唐朝的一品官,权力到底有多大呢?

如果按照正常的官制流程走,太师、太傅和太保,担任这三个官职的人,是可以直接做皇帝老师的,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帝师’。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理论上就算是皇帝想要控制军队,也得通过太尉下达命令。

司徒管财政,历史上第一位司徒出现在上古时期,当时是尧帝在位,然后舜做尧的司徒。司空管各种建设,有点像后来的工部尚书,但是权力要大很多。历史上第一个司空,同样也出现在上古时代,当时是舜帝在位,舜帝第一个设置了司空的官职,然后历史上第一个司空是大禹。

至于那个被李渊单独创造出来的天策上将,权力就更是大的没边了。按照李渊当时设置的权限,天策上将可以自行开府,然后自己招募和任命官员,自己铸币印钱。而从地位上来说,天策上将只比皇帝的那三个老师的职位稍低,在整个武将体系内,已经没有官职比天策上将更大了。

唐朝的七个一品官,基本上就是这个水平。

如果要真的任命了七个实权一品官,那估计皇帝第二天就没了。有这样七个大臣在,皇帝手里哪还有什么权力啊?

所以,就算是李渊这样的开国皇帝,也只敢让自己的儿子做正一品。其他人做正一品,那都得慎之又慎。但这样做的后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没过几年,李世民就发动了一场玄武门事变,直接抢了李渊的皇位。

正一品官职,就是这么牛。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李世民时代开始,对一品官的授予,那是慎之又慎。在李世民时代,从一品还好,得到的人不算太少。至于正一品,三师就肯定别想了,李世民估计也没兴趣给自己找三个老师。太尉和天策上将,这两个涉及军权的职位,在整个贞观年间,也没有被给出去。尤其是天策上将,在整个唐朝,都没有出现过第二个。

至于正一品当中排名最靠后的司徒和司空,李世民倒是给了出去,而且也确实是给的实权官职。在李世民时代,司徒是长孙无忌,司空是房玄龄。这俩人在唐朝历史上有多重要,稍微对唐朝有点了解的人,应该都听说过。

连李世民这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给正一品实权官职的时候,都如此谨慎。那再之后的唐朝皇帝,自然就更不敢随便给出去了。所以,在贞观年间之后,唐朝基本上很少再出现实权的一品官,基本上都是荣誉称号了。尤其是到了武则天时代以后,连二品官职,很多都成了荣誉称号,当朝宰相,能够直接插手政务安排的官员,也就是三品而已。

比如在武则天时代,大名鼎鼎的宰相狄仁杰,生前最大的官职,也就是正三品而已。但就是正三品的官职,已经足以让狄仁杰权倾朝野了。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有实权的一品官而二品官,一个都没有。一个实权正三品,已经足以权倾朝野了。

也正是因为唐朝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的宋元明清四朝,也都继承了这个传统,不会再轻易授予实权的一品官职。如果某个朝代,出现了实权的一品官,那基本上皇帝就被架空了。虽然在不同的朝代,一品官的名称或者职位,会有所变动。但显然,不管是哪个朝代,一品官的权力都太大了。

对于想要进行中央集权,把所有权力都放到自己身上,下面的人只负责干活就好的古代皇帝来说,自然不希望下面有权力这么大的下属。所以,渐渐地,在唐朝之后的上千年里,一品官就逐渐成了一个荣誉称号,基本上都是授予死人的。就算给了活人,那也是一个单纯的荣誉称号,不可能真给实权就是了。

3. 为什么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

不光是宋朝的官员上朝拿“牌子”,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主人公是名将郭子仪,这个典故就是“七子八婿满床笏”。意思就是说郭子仪六十岁大寿时,儿女们下了班都来祝寿,由于儿子女婿都是朝中大员,故而皆是下朝后带着笏板直奔老郭家,笏板扔的满床都是。这里所说的笏板就是所谓的上朝时拿的牌子,这是官员上朝时的备忘录,现实功能就是记录下欲奏事项,以便皇帝问话时对答如流。从礼法上又体现对皇帝的尊敬,也由笏板的差异体现臣下的身份品阶,是等级划分的象征。

哪些官员有资格上朝“天子及诸侯合民事于外朝,合神事于内朝;自卿以下,合官职于外朝,合家事于内朝。”——《国语.鲁语》

首先是上朝这方面,各朝代对参与上朝的官员是有不同标准的。早在奴隶制社会,就有部落领袖召集长老议事的传统,这也是朝会制度最原始的雏形。西周时期就已有内外朝之分,深刻反应了会议制度的精髓,正如今天,重要的会议参与的人少,不重要的会议参与的人多,也体现了等级之分。在战国时期有如“晋人患秦之用士会也,夏,六卿相见于诸浮”的记载,即晋文公时期,秦人就以士大夫共商国政,晋国学习秦国的做法,以公卿级别每日议政。西周是奠定了朝会制度的大体框架,它将朝会分为庭朝、常朝、外朝三个模式,庭朝主要是君主和宗人讨论宗室问题;常朝则是百官与君主讨论国政问题;外朝主要是接待朝贡的诸侯或者使团,我们所说的“上朝”往往是指常朝。(战国秦剧照)

“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

春秋战国时期的朝议往往不会对身份有特殊要求,君主常以召见的形式进行秘议,且时间并不统一。从秦汉开始,朝会逐渐形成固定时间的集会,参与人员以京畿三公九卿为主,在有特殊事项的议论需求时,由主管官员提前召令相关各槽官员入朝。到了唐朝,官员的数量大规模增加,所有的在京中任职的官员都具备上朝的资格,只是对品级不同的官员规定了不同的上朝日期。五品以上官员参与常朝,即每日的例行朝会;九品以上五品以下的官员,每个月只有初一和十五参与大朝会。(唐杨国忠剧照)

宋朝大致与唐朝一致,但在宋神宗的元丰改制后,一些闲散高阶人员就被“踢出”了朝堂,并规定参与朝会的人员等级,门下省以起居郎为底线,中书省以起居舍人为底线,尚书省和御史台要在侍郎以上和御史台中丞以上。每天都要参见皇帝的官员称为为“常参官”,也就是“朝官”。

“将军先入,次近侍官员,次公侯驸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明太祖实录》

明朝的朝会更加制度化,而且是历朝历代时间最早的,参与上朝的官员于凌晨三点就得在午门等候,称为侯朝;五点时午门开放,官员们才开始列队入宫,称为入朝。明朝朝会种类大致分为大朝、朔望朝和常朝三种。品阶已经不再严格要求,这与明朝的官吏制度有关,比如六科给事中,一般都是从七品,但权力很大,能够弹劾各部院长官。再到地方的正九品监察御史,回京述职的时候照列朝会。唯一体现级别身份差异的就是班列朝会的站位,级别越高的官员站位越往殿里,级别低的一般在外面或者旁边。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还对入朝的顺序做出规定。(明朝朝会剧照)

等到了清朝,这种京官不论大小都可面圣的局面被终结,除了早朝的时间与明朝相仿,品阶的限定回到了“三公九卿”时代。清朝有资格参与朝会的京官只限于三品及以上的官员,且受明朝按照官员品级安排站位置的影响,一品官可以在太和殿内朝见君主,二品官员可以在门外,三品官员则要在更外面,可谓是“好的不学尽学坏的”。导致这种朝会模式的原因主要是外朝权力的削弱,清朝自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康熙时的南书房、雍正时的军机处,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逐渐肩负重任,内庭议政的重要性已远远超过内阁六部,所以朝会的功能性削弱,也就没必要大规模进行。

上朝的官员都有何标配,如何区分级别朝服

衣冠向来是仪表的体现,上朝这等重要的场合当然也很重视服饰的要求。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朝服的记载,先秦时期以皮弁、玄端为朝服,皮弁服采用衣裳分制,上衣下裳都采用白色,再配上白色的"弁"。"弁"就是帽子,一般由白鹿皮制作,它不是天子的专属,士以上的男子觐见君王都可以带。以玉饰装在"弁"上,就能区分朝臣的身份地位,天子用五采玉;侯、伯、子、男用三采玉;卿大夫用三采玉;士一级则不用玉饰。玄端多出现于战国时期,卿士朝会之服多为黑色,因其形端庄方正,故称玄端,配套的冠帽称为委貌,以黑色缯绢制作而成。委貌和玄端的搭配历时较长,也就成为朝服的代名词,共称"委端"。到汉明帝时,参照周至秦朝的朝服,制定了朱衣朝服制度,也成为后世朝服的典范。(皮弁服样式)

隋唐时期的朝服制度更加趋于完善,并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制度,隋炀帝时以颜色来区分官员和的等级,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们用青色,这种颜色划分也成为四等公服。唐朝时的公服得到进一步发展,也被日本、朝鲜等大唐文化影响较重的国家普遍采用,此两国的民族服饰也多以隋唐公服发展而来。宋代延续了隋唐的朝服,称为“具服”。京剧里官员上身穿朱衣,下身系朱裳,即穿“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的形象就来自北宋朝服。还有独具特色的“束以大带”、黑色"进贤冠"、"貂蝉冠"。明清朝服就不再以颜色作为主要区分,而是通过朝服图案、官帽上的梁、珠等配饰作以区分。

笏板“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礼记.玉藻》

除了朝服之外,清朝之前的朝堂官员还以笏板作为标配,并通过材质区分级别。相比较朝服而言,笏板更具有现实意义,而他的产生年代久远,在纸没有量产之前,笏是用于记录文字一种载体,最早是由竹木等材料制作而成。如果用作书籍记录则称“牍”,如果用于朝臣的面圣备忘录,则称“笏”。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官员上朝前,将准备提议的事项记录在上,以便君臣问答时提高效率。这就好比今天的听证会、政府工作报告时,陈述事项的人员事先准备好材料,以便逻辑清晰、有条有理的汇报。

除了这种现实的功能以外,上朝的大臣以笏板遮挡自己的脸,不许与君王对视,眼睛只能注视着笏板,以此彰显君王威严,代表对天子的敬意。在纸普及以后,这种礼节性意义就远超现实意义,大臣上朝时以纸做备忘录,放在笏板后边,双手捏紧不露“破绽”。因此笏板也就不在用于记录奏请事项,逐渐以玉石、象牙替代了竹木材质,更彰显了朝臣对君主的尊敬。至唐武德四年,从规制上要求了不同身份的大臣对应不同材质、形状的笏板:五品及以上用象笏,六品及以下用竹笏;三品及以上的象笏前拙后直、五品及以上三品以下的象笏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上边说过,宋代大致承袭唐朝的朝服制度,以三、五、七、九品作为界线,着紫、朱、绿、青色朝服。而官员所持笏板亦根据这个等级划分而有所区别,服朱色以前公服者用象笏,服绿色以下公服者用槐木笏。到了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员不再执笏。到了清朝,由于民族习惯的影响,执笏的传统就不再沿用了,而且随着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形成,朝会更多的是日常事务的君臣沟通,涉及重大事务的事项都以奏折的形式递交皇帝审阅。在秘书机构内庭议事时,秘书班子采用跪受笔录的方式记录皇帝旨意,形成文书后传达政令,所以从现实意义和民族传统两个方面来看,笏板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在朝堂之上,区分官员级别和尊卑的标志则有朝服图案、顶戴顶珠、朝珠、花翎等。

综上,宋朝官员上朝时手中握的是笏板,而在唐朝之后,并非一个官员只带一把笏板,唐朝名相张九龄就掀起了“笏囊”潮流,官员会在腰间挂上笏囊,存上几柄笏板表示公务繁忙。笏板在宋朝更多的是身份象征,如“执象笏者”就代表五品以上的高官。正是因为执笏与朝服的差异,也方便了朝堂礼官安排官员的站位,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参考史料:《礼记》、《旧唐书》、《宋史》

4. 袁绍四世三公是多大的官?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四世三公是多大的官?哎!大兄弟,您搞错了,这压根就不是一官,这讲的是人家老袁家的背景深厚。

咱先把这四世三公这四个字给大家伙整明白了。

这四世指的是老袁家四代人丁,三公这才指的是官职,搁当时皇帝下边就是这三官了,妥妥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分别是大司马,大司徒和大司空,当然到了后期就改成了太尉,司徒和司空,其实都一样就是名字变了变。

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老袁家是打袁安这块发的家,他是头一个做了三公人的——司空,接着是他的儿子袁敞也做了司空,到了孙子这里袁汤做了太尉,传到曾孙这块,一家伙就出了俩袁逢是司空,袁隗这就成了司徒。

这在下来就是袁绍这波人了,您瞅瞅接连四代人都有人做三公的,您就说牛不牛吧!就算是按照概率学,大家伙也会认为这袁绍差不了的。

而且这四代人结下来的关系,那叫个盘根错节,毕竟他这官大,那么围上来的人就多,左提拔一个,右提拔一个,所以朝堂上的关系网就厉害。十个里头提溜出一个,估计得有一半能和老袁家挂上关系的。

您要说袁绍他们家不是个大门阀,也没人信啊!那会也讲究世家门阀的,想要当官没有这帮人的推荐,这连个门都摸不到,就算是能摸到,这概率也会无限的降低。

接下来,咱就聊一聊这三公都是干嘛的?让大家伙感觉一下,这三公的权利。

这司徒(大司徒)是掌管赋税征收和管理的,您如果没有感觉,举个例子,这就相当于后来的户部尚书,当然权利这块肯定比户部尚书还要大。而且明清那会儿户部尚书的别称其实就是大司徒。

说道这里咱再说个小知识,现在有复姓司徒的,其实他这姓就是打这官职演变过来的。

好,咱接着说。

那么这司空(大司空)呢?管理全国的田地,水利设施,土木工程,听着您就明白了,这压根就是后世的工部尚书。

大司马,也就是后来的太尉他是干啥的呢?一些个兵事都归他管,就跟后来的兵部尚书一样。

搁过去这位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给掌权的外戚,这些人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基本上都是挂什么大将军,骠骑将军一些个武职的,当然也有文人,但很少的。

这不后来皇帝们一瞅这家伙,这三位的权利过于大了,所以就开始分化,架空,一系列操作下来,就变成了后世的样子了,叫尚书了,这权利也被大大的消减掉了。

那么从这三个官职咱就能看出来,老袁家算是把当时所有的行业领域都溜达个遍,就没有他们触及不到的范围。

所以这影响力是杠杠的。

这也是为嘛,袁绍会成为三国时期,最大的一块平台,他一招呼,很多人都跟了上来。

毕竟老辈积攒下来的威望就在哪里摆着呢?当时曹操和刘备个小的时候,还依附过人家。

只不过袁绍这人有点不成器,不相信人,太过于自负,相信自己的能力,其实他要是没有这点人脉关系,也就是个平常人而已。

结果耍崩了,但凡袁绍有点能为,争霸天下就没有啥三国的事,一手好牌楞是砸手里头了,自己还病死了,现在人们一说起袁绍还摇头。

哎!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他们老袁家咋就能走到四世三公这个地步呢?”

咋说呢?其实也就一句话,老话说的好:“五世大德者,必有五世富贵保之!”

老袁家的第一任三公袁安就是一个有大德者的人,这人刚正,有人要是给他塞俩钱,找他办事,袁安一准就先把这家伙拿下塞到大牢里头,问问到底是咋回事。

当然人家不是酷吏,是讲道理的人。

俺举个例子,大家伙感觉一下

当年汉明帝时期,楚王刘英谋反案子,一大帮人瞅着汉明帝生气的样子,就想着把这事弄的快点,这就免不了上了刑罚,这家伙好,这就整进去几千人,这有的没的都进去了,一大帮子冤枉的。

有那大臣一瞅,这就不对,所以就推荐袁安去把这事给办了,结果袁安一去,查了一下卷宗,那些个明显没有啥证据的人直接就给放了。

这事弄的前边整这案子的人不高兴,结果人家袁安:“有嘛事?俺一个人抗!”

得咧,这案子一家伙就放出去四百多家,汉明帝一瞅又听了袁安的说法,表示同意。

这样的事很多,所以袁安这人的声望很好,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做到三公的原因。

后代基本上都是袁安积攒下来的声望才达成的四世三公的地位,您要知道历史这么长,能做上三公的人家也不止他一家,但能做到四世三公的人,可就少了,原因就是在袁安的身上。

那会对名节看的很重,袁安办的案子又公道,平时做事老百姓没有一个不伸大拇哥的,就一个好字。

那么被平了冤屈的人家,您说能不支持吗?别的不说,就上面说的那个楚王刘英谋反案子,就这案子,您感觉是个平头百姓就能被挂钩进去的吗?

这多多少少得有点实力的,没实力压根就关不进去,您就说吧,这些个人家能说人家袁安一个坏字吗?不能够啊!这可是四百多家人啊。

这也让老袁家从一个地方上的豪强,一举成为了一个影响巨大的门阀世家。

结果这袁绍不好好利用这个资源,把老袁家积攒的一点家底全给搭进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5. 那么一品和二品呢?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岗位被形容成"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岗位便是"宰相"。

宰相其实并非一个官名,可能这一点有许多人有误解,宰相在古代,通俗来说指的是君王之下的最高行政大臣。

而宰相一词出自《韩非子·显学》,"宰"乃是主宰之意,而"相"为相礼之人,有辅佐的意思。

而从具体官名来看,在古代有很多官名对应着"宰相",比如:相国、丞相,在汉朝被称之为大司徒,到了唐代,尚书令、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这些官职都被称之为宰相,而到了明、清,我们熟悉的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大臣都被称之为宰相。

说起宰相,可能都会想起垂钓渭水姜子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断案如神"的狄仁杰,当然肯定还少不了那"富可敌国"的和珅。

而说到狄仁杰和和珅,可能很多人又有些不解,为何和珅与狄仁杰同为宰相,同属于当时的"顶级大佬",和珅是一品大员,而狄仁杰只是个三品呢?在唐朝三品就是宰相了,那一品和二品呢?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

官制和品阶

古代君王为了千秋万代,首先要做到便是将权利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上,这便是所谓的集权中央。为了能集权中央,古代君王制定了各种管制,其目的就是不能让某一两个大臣一家独大。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则是"军功爵制度",后又有"养士"之风;到了秦"辟田"和军功则成了选官的依据。

汉文帝开始实行察举制度;到了曹魏时期,曹丕发明了"九品中正制"。而从隋朝开始试运行"科举制",这一制度到唐太宗李世明和女皇帝武则天手上发扬光大,而科举制一直被使用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一直使用了1000多年。

这些制度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有了人才之后,如果管理他们,并利用他们去管理整个国家,这便使得朝廷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当然这套体系除了管理人才、管理国家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那便是要有利于君王的中央集权。

而秦汉时期,便诞生了三公九卿制。秦代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而汉朝的三公九卿则变成了:司徒、司空、司马和太常、中大夫令、大行令、太农令、大鸿胪、大司农、光禄勋这些官名,官名变了,但实际的指责还是都差不多。

而到了隋唐,特别是唐以后,三省六部制逐渐成熟,甚至"六部"一直被沿用到清朝。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而六部则是指:吏、礼、兵、户、刑、工。这些部门各司其职,管理着整个国家。从秦到清的各种变化,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原因便是君王要集权。

而在秦汉,三公中的丞相便是宰相,到了唐,宰相一下子多了起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官都可称之为宰相。

再来说说品阶,品阶大体上来说是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开始的。那古代又有哪些品阶呢?我们以唐朝来举例:

先说三省六部分别是什么品阶,通常来说唐朝的宰相们,也是九三省的长官们都为正二品,而到了李世民之后,为了进一步集权,开始用品级低的官通过加衔来参与宰相事务,有时候甚至从三品都可以被称之宰相。

比如我们熟悉的狄仁杰,天授二年 九月狄仁杰拜相,他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官品正三品。都说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唐朝的宰相仅仅三品,那唐朝就没有一品和二品官吗?他们又是谁呢?

正一品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亲王(爵位)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骠骑大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国公(爵位)

正二品

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这个职务唐太宗李世明没登基前担任过,所以后来不设此职。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武散官)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

这些官职,要么有职无权,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死后追封。总之,这只是一些虚职,比如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场景,某某人因有盖世奇功,被加封太子太保、太子太师之类的,其实他们不需要去教导太子,只是一个荣誉性的官职。

清朝的官制和品阶

清朝中央官制主要由中枢部、佐理部、帝室部组成。

佐理部由都察院、大理寺、理藩院、翰林院、通政司、国子监、钦天监组成。这个部门负责监察、督查、起草诏书、审理特殊案件、历法、学堂等。帝室部主要有宗人府、内务府、詹事府、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太医院。这个部门主要是为皇室服务的。中枢部由内阁,军机处和六部组成。中枢部毫无疑问,便是清朝管理国家的机器。

清朝,君王并没有像唐朝的君王那么吝啬。在品阶上分为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称为"九品十八阶"。而清朝的君王,并没有像唐朝的君王那么吝啬。他们虽然也授予一些虚职和皇室人员一品官阶,但朝廷实权大员也都是一品官阶。

正一品:太师、太保、太傅、光禄、大夫、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大臣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协办大学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书、总督(加尚书衔)、左右都御使、将军、巡抚、都统、提督正二品:太子少帅、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总督左右侍郎、副都统总兵从二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布政使、副将

著名的和珅便是正一品,其官职为:领班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等十二个职务。其中领班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为正一品,而总管内务府大臣为正二品。所以说,在清朝宰相都是正一品。

鸿雁说

总体来说,不论官职如何设置,也不管宰相到底是一品还是三品,历代君王们只有一个目的,中央集权。

君王们想要自己的基业"千秋万代",把核心权利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尽量分散大臣的权利,尽量做到不让某一两个人独大便是基础。

6.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个分裂时代有何异同?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是中国古代三个最被熟知的乱世,相对于中国古代王朝更迭大多以单一的大一统王朝延续,这三段分裂时代的确有很多值得去比较的。

一、相同之处:盛世之后的乱世,由平衡到失衡状态

其实看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三个时期,都是接续一个盛世之后,开始这段乱世,然后由一个乱世之中的势力平复战乱,达到短暂的平衡状态,最后又紧接一个盛世。

1、历程:盛世—乱世—盛世的过程

如果纵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三个乱世阶段,都是盛世—乱世—盛世的过程,由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的过程。

(1)春秋战国是紧接在周朝之后的乱世,周朝作为分封制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王朝许多祭祀、传续等礼制,都是沿袭周朝。而春秋战国结束后,是紧接秦朝、汉朝大一统盛世局面。

(2)魏晋南北朝是在汉朝之后的乱世,汉朝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更是巨大,汉朝之后,华夏民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另外汉朝在国力、疆域、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成就,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段历史。而魏晋南北朝之后,是隋朝和唐朝,都是大一统王朝。

(3)五代十国更不用说了,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好歹还跟前面的盛世具有牵连关系,而五代十国开始的时间,就是直接替代了盛唐。而唐朝是具有世界范围影响的,唐朝的万国来朝,疆域空前巨大,在各个方面的成就更是不可磨灭。五代十国之后,接续的宋朝,也是具有深远影响的王朝。

盛世之后的乱世,也是由大一统王朝到乱世纷争的过程,而最后盛世再现,也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

2、因果:起于旧王朝的弊端爆发,中枢被地方压制,终于逐渐消融矛盾

其实看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三段历史,之所以出现这几段乱世和分裂的阶段,都是因为前代王朝光鲜背后所暗含的弊端,在经过多方因素扩大化之后,终于再难掩盖彻底爆发开来,导致乱世。

(1)春秋战国的开始,是起源于周平王东迁,周王室的影响逐渐消退。而之前周王室依仗辉煌过的分封制度,让各个诸侯国逐渐强大,有了超过周王室的实力。

(烽火戏诸侯)

因此,地方诸侯互相之间开始征伐,企图获得周王室本来的中枢影响力,便是春秋战国。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实更为复杂,东汉末期的宦官、外戚势力互相倾轧,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的揭竿而起,浩浩荡荡的三国时期,掩盖了东汉后期的光辉。

三国魏蜀吴最后的赢家,是魏,其实也是晋,因而魏晋经常被当作一个阶段来看。晋朝时,因为警惕魏灭亡削弱宗亲的弊端,所以大封宗亲,导致西晋后期地方封王“八王之乱”,彻底把西晋的底蕴消耗殆尽,紧接着被五胡乱华,之后就是浩浩荡荡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形成。(永嘉之乱)

所以,魏晋南北朝的形成,其实也是旧王朝的弊端爆发,中枢权权力制不住地方势力,包括少数民族,导致了几百年的乱世。

(3)五代十国是紧接唐朝之后的,形成的原因更加明显,那就是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中枢皇权不振,地方藩镇势力又逐渐强盛,地方覆灭中枢也是情理之中。

藩镇割据就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的重要弊端,导致了五代十国的乱世。

地方势力逐渐强盛,中枢又不能震慑地方,乱世遂起。

3、少数民族的参与,让乱世更填波折

中华民族,对于民族的认知从周朝就有,周朝人自称为华夏,自己居住的中原就是天下的中心,四方非华夏之人,便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而一直生活与中原汉民族周围的少数民族,在三个乱世之中,也参与在了其中。

(1)春秋战国时期,周幽王被犬戎杀掉,解开了东周的序幕,也是浩浩荡荡春秋战国时期的开端。

(春秋战国)

而相对于有定论的犬戎是少数民族,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个诸侯国中,也有相对于“中原之外”的蛮夷之国,春秋五霸的楚国,和吴越春秋中的越国,都被中原几个诸侯国视为“蛮夷”。

(2)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参与更加直观,也更被人熟悉,那就是“五胡”了。这一纷乱时期的少数民族,更是全程参与了南北朝,最后成为融合汉民族,影响后世的重要部分。

(五胡入华)

导致西晋灭亡的“五胡”,最终在中国北方建立五胡十六国,最后成功建立胡族政权。之后融合汉民族文化,更是从中诞生出后世建立隋唐盛世的重要人物。

(3)五代十国的各个割据势力之中,也不乏许多少数民族势力,唐朝开明的选官任官制度,让少数民族也有了成为唐朝官吏的机会。安史之乱当中的安禄山,就本事胡族,从小跟母亲生活在突厥部落中。

(燕云十六州)

而唐亡之后的五代十国,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族,让之后的北宋王朝也忌惮于占据燕云十六州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除此之外,比如乱世之中的文学方面也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乱世之中不光出英雄, 也出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的先秦文化、诸子百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魏晋风度、玄学清汤,不过五代十国时间太短,没有像诸子百家这样的思想产生。

二、迥异之处:参与方、主要矛盾、共尊中枢

1、少数民族参与方式、程度不同

其实纵贯少数民族参与的中原乱世,虽然参与程度各不相同,但从中获取利益的同时,让原本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由原先的落后到参与中原争霸,逐渐发展起来的春秋战国;

由原先居于中原周边虎视眈眈,矛盾不断,到参与进来逐渐融合的魏晋南北朝;

由参与中原乱战,谋取巨大利益,威慑中原政权的五代十国。

其实少数民族也在不同的时代,改变自己对待中原的态度和策略,不同的参与程度,让自身逐渐从中原汉族之中谋取了不能忽视的好处。

春秋战国,原本处于边缘地带的楚国、越国都曾逐鹿中原,西北蛮荒之地的秦国更是成为终结乱世的势力;

魏晋南北朝,胡族在中原建立政权,最终融合汉民族,转变成为正统王朝;

五代十国,趁中原乱世,谋取利益,占据重要威慑北方土地,影响后世中原王朝更加深远。

2、主要矛盾不同

三个不同乱世,各势力之间主要矛盾不同:

(1)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矛盾集中在诸侯国之间。地方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矛盾,已经被忽略不计,因为周王室的影响太弱了。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时期的矛盾是割据势力之间,而南北朝时期,矛盾集中在南北之间,是汉民族与胡民族的矛盾。

(3)五代十国时期,主要矛盾是割据势力之间,集中在中原轮番登场的梁、唐、晋、汉、周之间。

3、是不是有共同遵从的中枢

(1)春秋战国时期,名义上共尊周王朝,诸侯也是周王的臣属。

(2)魏晋南北朝,三国时期尊汉室,魏晋为独立王朝,南北朝时期南北各自认为自己是正统,没有共同遵从的中枢。

(3)五代十国,更加了断,五代直接是覆灭了唐朝,而共尊中枢也不过是轮番在中原登场的五个朝代,不具权威性。

三、结语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是矛盾和问题的爆发时期。相对于大一统王朝,三个乱世除了战乱的负面影响之外,其实对于民族融合与中华文化进步形成,也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94)
都市太子(都市小说有三个太子一个叫隐太子
上一篇 2023年12月01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3年12月01日

相关推荐

  • 别闹(哪的方言)

    1.别闹回家的意思是不要在外面闹腾,回家安静待着。2.这个说法源于一些家长或者长辈对于孩子或者年轻人的要求,希望他们不要在外面玩闹,而是回家安心学习或者休息。3.这个说法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关心和照顾,家人希望你能够回家,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

    2023年11月28日
  • 逍遥情缘(逍遥情缘医生怎么加点)

    6.逍遥御风,被动技能,生命低于30%时触发,提升攻击力,攻击速度和会心一击概率,反杀必备,加满。...

    2023年11月29日
  • 50部巅峰完结修仙小说(好看完结的女主修仙小说)

    《小月修仙记》:这是我看过的觉得写得最好的女主修仙文。前期文笔可能有些稚嫩,但后面越写越好,情节跌宕起伏,很吸引人。女主淡然,独立,有自己的主见,而且不会拘泥于小事,不会钻牛角尖,心态很好。男主对女主深情,也很强大,两人在一起十分温馨。这本书...

    2023年11月29日
  • 军婚撩人(谁有小说军婚撩人女主叫余式微的免费看方法)

    1.军婚撩人,谁有小说军婚撩人女主叫余式微的免费看方法?是《名门婚宠小甜妻》作者:慕容小呆2.类似军婚撩人的军旅小说?最近看了一本小说《闪婚溺爱》,挺甜的一部小说。...

    2023年11月30日
  • 她那么软(工厂工资每月三千多)

    在异地恋中,联络感情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分享,如果他不愿意跟你分享,那你可以好好研究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局面。...

    2023年12月01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