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雄主(为什么不派锦衣卫暗杀皇太极)

1. 大明雄主,为什么不派锦衣卫暗杀皇太极?

别看如今影视剧中那些个身着飞鱼服,手持绣春刀的锦衣卫威风的不得了,实际上锦衣卫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厉害,这主要是因为在明朝不同时期锦衣卫扮演的角色也是不一样的,至于为什么,我们接着看。

影视剧中锦衣卫形象

不同阶段的锦衣卫

锦衣卫比较风光的时期主要可以分为朱元璋、朱棣在位时期和嘉靖时期。朱元璋朱棣时期很好理解,明朝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锦衣卫自然也就是明朝那数百卫所中的一个,之所以锦衣卫看上去高人一等就是因为锦衣卫时皇帝的亲兵。

既然是亲兵,那么锦衣卫指挥使自然也就是皇帝亲自任命,那么锦衣卫直属皇帝那不就很厉害了,此时的锦衣卫不管干啥那都是奉旨办事,所以监察各种官员和勋贵的工作也就落到了他们的头上,毕竟这事别人也干不了,毕竟那些公爷、侯爷,除了皇帝谁敢动。

这个时期的锦衣卫确实风光

但到了朱高炽和朱瞻基一朝,随着大明基本走上正轨了,也没那么多谋反的事情需要随时盯着了,锦衣卫指挥使的任命也从皇帝直接任命变成了兵部推荐,内廷讨论给出决定。

这个时期对于明朝来说还有一个大事,那就是宦官抬起头来了,那么内廷讨论就很有意思了,内廷有谁?皇帝和宦官啊,也就是说从这个时期开始锦衣卫指挥使的任命还得看公公们的脸色了。

公公们站起来了,东厂自然也就势大了,那么监察官员、勋贵这种事也就轮不到锦衣卫来干了,人家东厂直接弄了个东缉事厂出来接管了。

东缉事厂

但这个时候锦衣卫也不能闲着啊,于是就开始插手京城的治安事件了,按理说明朝的治安事件应该是由五城兵马司负责,但由于京城这个地方太特殊了,街上随便走着的一个人都很有可能不是勋贵就是高官。

试问这些人是一个六品官职的五城兵马司指挥使惹得起的?虽然锦衣卫指挥使品级也不高,但人家怎么说也是皇帝亲兵,上头还有个皇帝撑腰。我们所熟知的东西司房和那个大名鼎鼎的北镇抚司主要就是负责治安类案件的部门了,只是北镇抚司比东西司房更高级一点,至于南京那个南镇抚司可以理解为摆设。

五城兵马司影视剧形象

锦衣卫被东厂压着的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嘉靖上台,嘉靖皇帝的发小陆炳被嘉靖皇帝破例直接任命为了锦衣卫指挥使,锦衣卫靠着这个皇帝直接任命的指挥使又辉煌了一个时期。

相对的,锦衣卫得势了,东厂那些个公公们就只能低调做人了。直到陆炳去世,锦衣卫指挥使得任命再度回到了程序上,直到明朝灭亡都再也没有抬起过头。

明朝的公公们

锦衣卫的其他职能

上文主要说的是锦衣卫在明朝并不算强,甚至更多时期都是被东厂压着的,相信大家也都看出来了,锦衣卫和东厂孰强孰弱,这主要取决于谁的老大更皇帝关系更好。其实就是西厂得势的那短短几年,东厂都是抬不起头来的,这就更看出其中缘由了。

说完这个我们再来看看锦衣卫的职能,相信看完这个,就知道为什么崇祯不派锦衣卫去刺杀皇太极了。

不是我不想,锦衣卫实在是做不到啊

首先自然就是上面说到过的监察百官的职能,甚至监察天下,这个时期的锦衣卫确实还是有那么一点特务的味道,搞搞刺杀什么也还有那么点可能性。但随着宦官站在了明朝这个大舞台中央后,监察权都逐渐被公公们拿去了。

锦衣卫又不能闲着,加上五城兵马司在处理京城治安案件上确实束手束脚,于是锦衣卫就顶上去了,这个职能也成为嘉靖皇帝之后,锦衣卫主要的工作了。让一群管治安的人去搞刺杀,会不会有点强人所难了。

鼎鼎大名的北镇抚司

除此之外,锦衣卫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城管。锦衣卫除了东西司房这些处理治安案件的部门外还有一个叫街道房的。

这个部门主要的职责其实很好理解,顾名思义就是管管京城内街道上的摊贩、商铺。甚至下水道系统都由他们负责。原因和治安其实是一样的,京城那么多大人,其中很多在京城都是有产业的,一般部门还真处理不了。

我其实是个城管

不要以为锦衣卫负责的工作就这些了。由于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兵,所以锦衣卫还得力所能及地满足明朝皇帝的一些特殊癖好,比如嘉靖皇帝要开炉炼丹了,旁边不得有人护个法?天启皇帝又有新创意、新想法了,锦衣卫不得在旁边帮忙刨刨木头?就连正德皇帝开的那个动物园其实都是由锦衣卫负责管理的。

我在大明开动物园

结语

怎么样,大明朝的锦衣卫不一般吧?明明是个军事机构,干的却是诸如治安、城管等这些内政工作,所以就算崇祯有刺杀皇太极的想法,锦衣卫也肯定不会出现在他的候选名单中。

大明雄主(为什么不派锦衣卫暗杀皇太极)

2. 正史上糜芳投降东吴后结局如何?

事实上,糜芳投降东吴后的结局非常凄惨,他在东吴的待遇,远远比不上在蜀汉的待遇!那么问题来了,忠心追随刘备20年的糜芳,又为何突然投降东吴呢?

忠心追随刘备

麋芳出生于徐州的一个富商家庭,由于他家世代经商,所以非常有钱,据说他家中的仆役,已经达到了上万的规模,可见其财富规模是多么的庞大,放在现在来算,他家几乎顶得上一家上市公司了!不过在古时候,有钱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东汉末年那种乱世中,若空有钱财而无军事力量,最终只能像肥羊一样遭人宰杀!当时的糜芳家族,就面临这种危机!

原本糜芳家族是追随徐州牧陶谦的,但由于陶谦招惹上了曹操,而曹操又是一个杀神,曾经好几次屠城,所以在陶谦死后,糜芳家族果断的投靠了刘备。为了获得刘备的青睐,他们不仅散尽家财资助刘备,而且还把自己的妹妹也嫁给了刘备。更甚者,当刘备被吕布数次吊打,糜芳也对刘备不离不弃,以至于刘备非常感动糜芳家族对他的支持,即便日后糜芳投降了东吴,导致关羽被杀,刘备也没有迁怒于糜芳的大哥糜竺,因为刘备一直念着当年糜家对他的情义!

再后来,曹操见识到了糜芳家族在徐州的声望和财富,想要将糜芳家族拉入自己的阵营,于是他上表糜芳为彭城相。单从利益角度来分析,很明显跟着曹操更有利于糜家,但糜芳却拒绝了曹操的好意,仍然坚定地跟随刘备,无论刘备被打得有多惨,糜芳都执意追随,一直跟到了荆州,令刘备非常感动。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糜芳,乃是刘备手下最坚定的马仔,其心性丝毫不亚于关羽张飞等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刘备在占领了荆州以后,才会任命糜芳做南郡太守!

要知道,当刘备占领荆州以后,他的势力急速膨胀,其手下聚集了大量的人才,有不少人的实力都比糜芳强,他们比糜芳更适合担任南郡太守之职,但刘备却选择了让糜芳做南郡太守,很明显刘备是在报答糜家当年忠心追随的情义,刘备也相信,忠心追随自己20年的糜芳,是不可能投降东吴的,他一定能够辅助关羽守好荆州!不过最终的结果却出乎了刘备预料,面对吴军的入侵,糜芳连象征性的抵抗都没有做到,竟然直接投降了,这是为何呢?为何忠心追随刘备20年的糜芳,为何拒绝曹操好意招揽的糜芳,会突然投降东吴呢?

很多人认为,糜芳之所以会选择投降东吴,主要是因为他遭到了关羽的欺凌,当时糜芳供给物资不利,关羽威胁要杀了他,糜芳为了自保,所以才会投降东吴!这也是三国演义给出的观点,不过在本文看来,这并不是糜芳投降东吴的根本原因!糜芳之所以会突然投降东吴,原因应该是这样的!

糜芳投降东吴的原因

首先,本文解释一下为何糜芳投降的原因不是害怕关羽诛杀他!关羽虽然有假节钺之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关羽就可以诛杀糜芳!一方面,糜芳的身份地位不简单,他不仅是刘备集团的元老人物,从徐州时期就坚定追随,而且他家还为刘备集团提供了大量的钱财,他的妹妹还曾是刘备的老婆,现在糜芳还被任命为南郡太守,这么一个位高权重、资历老道的人,关羽怎么可能说杀就杀?

另一方面,糜芳在此处作战中,最大的罪责乃是军资供应不利,但这并不能全怪糜芳啊,关羽一开始攻打襄樊,也没想打这么大啊,最开始的襄樊之战,本就是和曹仁小打小闹,谁知道关羽突然打得这么大?按照正常的逻辑,刘备才打完汉中之战,他怎么可能命令关羽在襄樊地区发动大战?很明显襄樊之战是由一场小仗突然演变成大规模会战的!在这种突然情况下,糜芳军资供应不到位,也是情理之中的,可以说糜芳最多就是履职不利,但他并不会因此丢命!

再加上刘备本身比较仁义,一直记着糜芳家族的恩情,对糜芳家族比较好,所以关羽是绝对杀不了糜芳的,糜芳根本不可能因为怕死而背叛刘备,投降东吴!事实上,在正史中,关羽对于糜芳的履职不力,也只说了“还当治之” 这么一句话,意思是到时候回来治罪,并没有说要杀了糜芳,所以说啊,糜芳并不是因为关羽要杀他而投降东吴的!那么糜芳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投降的呢?

事实上,糜芳之所以投降,还是因为自身的认知不到位!作为早期跟随刘备的元老级别人物,糜芳在刘备集团的地位非常高,而且由于刘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混得比较差,所以糜芳的能力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的。但随着刘备集团的做大,糜芳的处境就有点尴尬了!

首先,随着人才的汇聚,糜芳的能力显得不是那么亮眼了!刘备占领荆州后,不少的荆州大族都主动结好刘备,为刘备提供了大量的钱财,而糜芳这么多年下来,已经为刘备散尽了家财,从这一角度来看,糜芳家族的重要性是肯定弱于其他荆州大族的!另一方面,刘备在荆州也得到了许多大才的相助,比如黄忠、庞统、马良等人,这些荆州大才能力远超常人,直接将糜芳比了下去,令糜芳深感忧虑!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也时有发生!当一个公司还小的时候,员工稍微有点能力,就比较显眼,然而随着公司的做大,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老员工的价值和能力,就要相对的减弱不少,这个时候,不少老员工就会心态失衡,担心自己被新员工比下去,遭到裁员,有些比较有想法的老员工,就会提前为自己铺路,选择跳槽!糜芳当年的处境,和这些老员工何其相似?

其次,随着糜夫人的去世,糜芳的身份地位也受到了威胁!糜芳原本的能力还不错,但随着大量人才的加入,把糜芳衬托得一般。不过糜芳与其他老员工相比,还有另一个优势,那就是他和刘备的姻亲关系!可随着妹妹糜夫人的去世,糜芳和刘备的姻亲关系也宣告了破产,而且随着刘备定都益州,迎娶了益州吴夫人,糜芳家族和刘备的关系越来越弱,这让糜芳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幸运的是,刘备这个人还是比较念旧情的,虽然糜夫人不在了,且糜芳和糜竺的能力算不上顶级,但他看重糜家的忠臣,仍然提拔糜芳做了南郡太守,让他辅助关羽守卫荆州。很明显,刘备仍然比较看重糜芳!然而糜芳自身的认知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他认为随着刘备集团的发展与壮大,自己会越来越被边缘化,再加上关羽也时常轻视自己,这更加重了糜芳对自身地位的担忧,于是糜芳的内心产生了动摇,在见到傅士仁投降后,糜芳终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彻底背叛了刘备!

说白了,糜芳之所以会投降东吴,主要是因为他对自己在刘备集团的地位比较担忧,最终在看到傅士仁投降后,找到了借口,彻底放弃了对刘备的忠诚!不过糜芳在投降东吴后,其结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他在东吴的地位,远没有在蜀汉那么高!

糜芳的结局

糜芳在投降东吴后,结局并不好,他受到了东吴众人的鄙夷!而这个鄙夷,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众人鄙夷糜芳不战而降,刘备如此器重糜芳家族,且关羽打造的江陵城如此坚固,糜芳完全可以据城力守,挡住吴军,但他却选择了背叛关羽,导致关羽身死,这种行为太无耻了,以至于东吴大臣虞翻竟然当着糜芳的面指责:“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

东吴众人对糜芳的另一个鄙夷,在于糜芳太过内卷!很多人奇怪,东吴拥有陆逊这种顶级名将,为何在北伐之事上,一直没有多大的成绩?其实这并不是因为陆逊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江东士族压根儿不想北伐,不想帮孙权攻打曹魏,他们只想固守在江东,过好日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东吴数次北伐,但成绩非常差,远不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

而糜芳在投降东吴后参加的北伐,却打了东吴众将的脸!当时糜芳跟随贺齐等人突袭蕲春,大获全胜,俘获晋宗,取得了东吴北伐陆战中最大的胜利,这不是在打东吴众将的脸吗?就你糜芳能?你一个降将这么卖命干啥?东吴众人全都躺平了,你糜芳这么内卷,是想干啥?于是糜芳就此从史书中消失了……而本文的猜想是,糜芳自此战以后,应该是彻底遭到了东吴众人的打压,从此陷入了里外不是人的处境,最终郁郁而终!

结语

总的来说,糜芳之所以会突然背叛刘备,其实主要是因为他自己的认知出了问题。面对刘备集团的做大做强,糜芳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定位,过于妄自菲薄了,以至于他过于担心自己的地位,最终背叛了刘备,投靠了孙权,以图拥有更好的前途。哪知道,孙权控制下的江东世家大族,根本不想北伐,大家只想躺平,所以糜芳跑过去之后,根本没有往上爬的机会,反而因为过于内卷而遭到打压,最终只能郁郁而终!相比于糜芳在刘备阵营的地位和前途,可以说,他在投降东吴后的结局是非常凄惨的!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3. 是魏忠贤把持朝政才被庄烈帝朱由检下令铲除吗?

大明朝被搞得千疮百孔,原因有很多,阉党横行,党林之争、皇帝昏庸、财政枯竭、土地兼并、农名税役苦不堪言等等。魏忠贤专权只是加速衰败的一方面的原因而已。

第一魏忠贤专权:

在古代朝代中,宦官专政是常见的,所带来的危害自然是不容小觑的。许多朝代便是因此而亡,诸如秦帝国就因宦官赵高霍乱朝廷而内斗,最终导致了一个强大帝国的灭亡。单超等五名宦官专权进一步加速了东汉的灭亡。魏忠贤的专权,使明朝后期的官场官场浮夸风盛行,做实事的官人大都没有好下场。那时候,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便足以看出魏忠贤在当时的朝廷上是怎样一番权势,就连皇帝都挡不了他的锋芒。

魏忠贤少时家境贫寒,喜好赌博,万历年间入宫为宦官,得皇帝赐名为魏忠贤。他的身世决定了,他只会追名逐利,如何实现权倾朝野,更不会内忧外患,想着国家兴亡。他一生是努力讨好主子,着力打击东林党,忙于让人给他歌功颂德,修建祠堂,同时霍乱朝廷、残杀忠贤。

东林党争后,他又杀了熊廷弼,将朝中的大臣皆撤职逐出,朝中机构为之一空。而凡是与魏忠贤有关系却都得以越级升迁,因此他的党羽遍布朝野。足以可见,魏忠贤的专权不仅没有延缓明朝的灭亡,他还是导致其灭亡的重要推手。

第二大明王朝衰败历史原因是:为了更好维护中央集权。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置锦衣卫“诏狱”、大兴文字狱与提倡八股取士,这极大地削弱了明王朝的政权支柱,并为后世宦官——特务政治的畸形发展提供了条件,使腐败的封建政治更加腐败。表面上看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但是未有约束皇权的相关制度。遇上像朱元璋、朱棣之类的雄主固然是好,可以大力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和远大抱负。不幸的事万一遇上了一大堆纨绔的皇帝,终日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不问世事。那么明朝的江山出现岌岌可危是大势必然。万历皇帝后期20多年都没有上朝并以颇具荒诞色彩的渎职和怠政在历史中留下了一片嘘声和叹息。

第三是废除一条变法,自毁江山基业。

公元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赋和稅合并在一起征收,将一个地方的人头税转变为这个地方的徭役,一石粮食折合银子若干、每人交银子不交粮,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一条鞭法”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较多的农村产品投入市场,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随着“一条鞭法”的实施,明王朝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皇亲国戚、地主豪强都要交税,百姓的负担反而减轻了。大明王朝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对待北方的蒙古、女真等部,张居正调派戚继光为蓟辽总督,辅之以李成梁等。大明王朝的边境一时间风平浪静。明朝出现了真正的“中兴”。

1582年,张居正病死,长期以来生活在张居正阴影下的万历皇帝开始亲政。半年以后,他对张居正展开了清算。褫夺了以往给张居正的一切荣誉和称号,弄得张居正一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同时万历皇帝把张居正时期实行的一切改革全部推倒重来,张居正的一切心血付之东流。大明王朝的“中兴”也就此无望,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万历皇帝在清算张居正后,实际上也是失去了最强大的支持盟友,朝廷再也弹压不住强的的官僚集团,他们政治上结党营私,经济上更加疯狂的剥削农民。张居正死后,土地的兼并和隐匿,更加变本加厉、报复性地施行。所以到崇祯皇帝朱由检接班时,大臣们只关心私利和党争,无人去关心社稷民生,民众已经被压剥到了崩溃的边缘,王朝的崩盘只是时间的问题

第四是萨尔浒大败,明朝丢掉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由于明朝政府的军饷不足,官场腐败,所以在戚继光死后,李成梁父子不堪重任,镇守辽东的时候对女真等各部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甚至经常采取“虚报军队人数”、“杀良冒功”等做法来充实军饷。结果坐视女真一步步强大起来,终于到了养虎为患的地步。建州女真已经成为威胁明朝北方安全的一个重要隐患。

1519年,明朝与后金在辽东展开了一场决战。

大明出征不占天时、地理。辽东大雪纷飞,寒风彻骨,天气状况根本不适合行军作战。不堪的财政状况已经负担不起拖延战事带来的沉重消耗。在内阁和兵部越来越严厉的催促下,惊惶失措的杨镐不顾部下将领的反对坚持出师。明朝四路大军在当天同时从辽阳校场分道出征。88000名来自大明南北各省广大地区的官兵们在积雪的黑土地上艰难跋涉,向着即将吞噬他们和大明国运的林海雪原迤逦而去。名将杜松、刘铤都参加了这次战役,明朝可谓是倾全国之力。

努尔哈赤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明军。

东路军率先发动了攻击,很快深陷重围。刘铤号称“刘大刀”,一口大刀舞得飞转。饶是如此,依然挡不住凶猛的八旗子弟,最后战败身死。

杜松一路也战败。

李如松畏敌如虎,一路上磨磨蹭蹭,走得很慢。当听到刘铤、杜松战败的消息时,立刻掉头就跑自相践踏着不计其数。萨尔浒会站以明朝失败而宣告结束。自此,明朝再也无力抵御后金的进攻了。

大明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前行。

4. 为什么自朱棣后个个窝窝囊囊?

这就是所谓打天下和守天下的区别!大多数王朝都是这样,打天下的费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才夺得天下,自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执政,因为他深知江山来得不易。而守天下的就因为坐享其成,不劳而获而继承的家业,是不理解祖辈上的艰辛的,所以他们渐渐的麻痹,对江山不那么珍惜,以至于昏庸无道,最后外部入侵,内部起义,江山逐渐守不住了,最终换了天下。

朱元璋和他的子孙后代更是如此。身为一个穷苦的屌丝最后逆袭为一代君主,朱元璋堪称传奇,因此他更懂得穷苦老百姓的艰难,也深知江山来的不容易,所以朱元璋殚精竭虑,治理国家不敢有丝毫懈怠。而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取的天下,也是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他常年跟随朱元璋战斗,也知道打天下多么的难,所以朱棣和父亲朱元璋一样,上马打仗,下马治理朝政,可谓工作努力。

而之后的一代一代,渐渐的荒淫无度起来。有明一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其他的皇帝称职的不多,大多数是奇葩、胡作非为的,如武宗朱厚照,天启帝朱由校,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帝等,这点与大清朝恰恰相反。这就是有些人所讲的王朝定律,一般难超过300年。大明朝276年中,有作为的皇帝寥寥无几,涌现出了一批爱好广泛的皇帝,什么木匠皇帝,老虎豹子皇帝,玩蛐蛐的皇帝,为了长生不老整日炼丹的皇帝,到最后的皇帝崇祯朱由检时,大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了,崇祯倒是想有一番作为,重振大明,可惜他有心无力,好大喜功,性格倔强,猜忌心太强,且对大臣将领刻薄寡恩,对破烂不堪的大明朝无力回天。

平心而论,朱由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生活简朴,常常工作到深夜,无不良嗜好,不贪恋女色,更不贪财,也从不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个人品质方面无可挑剔,但他目光短浅,缺乏帝王权谋和手段,也远没有宽大为怀的心胸,他性格妒忌,为人刻薄,猜忌心重,很难赢得大臣和武将的拼死效力,说来说去,崇祯没有当帝王的能力和魄力,虽然他不是个坏人。不过,崇祯还是有骨气的,遵循祖上传下来的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投降,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最终上吊而死。大明朝随即灭亡。

其实,李自成即便兵临城下,也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这点他还不如崇祯),他派人与崇祯谈判,提出的条件并不算过分:要崇祯封他为王,将陕西划给他当封地,再给点银子,然后他去关外替朝廷打满清。然而这些崇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条件被却被他一口拒绝了,他宁愿死也不答应李自成,这就是骨气!也算给自己、给大明、给祖上挣下最后一点尊严。

5. 传说明代皇帝的名字是按金木水火土的顺序起的?

最近我在研究明朝历史 ,被一个奇怪的现象所迷惑,明朝皇帝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外,其余的11个皇帝姓名都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原则取名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呢?1、这个规定是谁定下来的?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早年当过和尚,为求生四处化缘,后参加起义部队,得到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帮助成为明朝开国雄主。但是整天工于心计到处打仗抢地盘,可以说就是一个文盲,他怎么会用五行相生的原则来给子孙取名呢?

我估计这因该是大谋杀刘基刘伯温的杰作。刘伯温和诸葛亮一样有惊天鬼才,在明朝开国功臣之中,只有他通晓阴阳五行八卦,我才应该是他向朱元璋举荐的结果。

2、阴阳五行相生法则。

略晓《易经》的人都知道,阴阳五行也有它们自己的相生法则,这个法则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如此循环。明朝的皇帝,除了朱元璋之外其余的11任皇帝都是按照这个原则来取名的,而且儿子辈皇帝名字中所含有的元素,都是从父亲皇帝名字中元素所衍生下来的。比如明成祖朱棣名字中含木元素,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名字中所含元素为火,满足木生火的五行相生原则。

3、为什么用五行相生原则取名

这其实是朱元璋的一厢情愿,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都希望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能够传世万代子孙。朱元璋借五行相生原则,也就是希望朱家天下的皇位能够相生相息,一直传递下去。可最后还是落个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天下被满清取代的结果。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夠给大家带来帮助,谢谢大家的阅读,如果觉的还可以,请您加个关注,点个赞,转发个朋友圈!

6. 明朝的内阁制度非常先进吗?

如果要说从强化皇权的角度来说,明朝的内阁制度的确很先进,万历帝不上朝那么多年,但是皇权在他手里仍旧把持得很牢固,根本没有被内阁拿捏。

很多人对于明朝内阁制度的吹捧,其实只是来自于对明朝的好感而已。

明朝的内阁是用来强化皇权的,要将其与西方的议会内阁制相比,那根本就是在开玩笑。

朱元璋在位期间,彻底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自己亲自管一切,而且规定后世子孙也都不允许再立宰相,但这么一来,皇帝的工作量实在太大了。

实在忙不过来,朱元璋选择了一些品阶很低的人,建立了个类似秘书处的机构,即内阁。

这时候的内阁,就是奉旨办事,他们是皇帝的顾问,只允许提供建议,按照皇帝的意思办事,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

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的内阁逐渐有了票拟权,在一定范围内,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了。

但不要以为这样内阁就成为了能够制衡皇权的实权机构,明朝的皇权,永远都压制着内阁,因为内阁的组建,是靠着皇权完成的,内阁的权力,也来自于皇权。

明朝内阁的成员,也就是内阁大学士,他们本身的品阶非常低,单“内阁大学士”而言,品阶基本上都是五品、六品,不过后来,事情出现了变化。

通常,担任内阁大学士的,都还有其他的身份,担任着其他的职务。

就好像一个学校里,副校长兼任着食堂保洁处的管理员,两重身份,同一个人。

从明宣宗时期开始,内阁的地位就不断上升,明朝中期的时候,内阁的地位与实权已经非比寻常了,内阁首辅俨然就好像实际上的宰相一样。

但“好像”宰相,明朝的内阁首辅也并非真正的宰相,因为以前的宰相可以压制群臣,权柄也仅次于皇帝,但明朝的内阁首辅,做不到这一点。

最典型的就是,明朝始终存在着“部阁之争”,也就是内阁与六部之间,互相倾轧互相不服。

内阁首辅俨然像个宰相,但实际上作为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根本不理睬内阁首辅,这两帮人互相争斗,在明朝从来不少见,而内阁也很难真正弹压六部。

整个明朝,也就张居正时期,通过考成法短暂地侵夺了六部职权,但也就昙花一现。

大体上,明朝的六部大多数时候,根本不理内阁,甚至经常跟内阁对着干,就这方面来说内阁首辅的权力地位,与从前的宰相,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朝臣们互相不服,互相倾轧,自然不能拧成一股绳,也就无法威胁皇权,从这方面来说明朝的内阁制度,的确极大地强化了皇权,不过这也导致明朝的朝堂上经常出现党争。

说起明朝的内阁制度,也可以对比一下从前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宰相之权被分给了中书省、门下省与尚书省,三省分别掌握起草、驳议、执行。

如果从职能方面来说,明朝的内阁制度,反而还不如三省六部制。

三省虽然互相制衡互相牵制,但是三省能够独立决策、执行,不需要完全依附于皇帝的意见,可是明朝的内阁,即便是有了票拟权,仍旧无法摆脱皇权的影响,还无法完全掌控六部。

三省六部控制着整个朝堂,什么都能管,但明朝的内阁就做不到。

也是因为从前的三省六部虽然分权,但仍旧强势,威胁到了皇权,所以后来三省六部不断被裁撤合并,最终走向了消失,可明朝的内阁,压根儿制衡不了皇权。

最好笑的是总有人将明朝的内阁与西方的内阁制度相提并论,西方的内阁是通过议会选举然后组建的,只对议会负责,而议会的成员是通过大选产生的,与王权完全无关。

西方的内阁对议会负责,可明朝的内阁,只对皇帝负责,皇帝看你不顺眼,就废了你。

不要说明朝的内阁再怎么厉害,再怎么在皇帝不理朝政的情况下,依旧能让大明江山正常运转,但明朝的内阁,终究只是一个依附于皇权的机构。

嘉靖年间的“左顺门案”,大臣们忤逆皇帝的意思,直接打死、流放,贬斥,内阁能怎样。

整体来说,明朝的内阁制度,如果从强化皇权的角度来说,的确是很先进的,但要是将其与西方的议会内阁制相比,谈明朝内阁的时代进步意义,那真是在开玩笑。

7. 唐太宗和明成祖都是夺位登基?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都是夺位登基,为何明成祖的骂名很多?其实骂明成祖的基本都是出于野史,还有就是清朝对明朝历史的抹黑。

比如朱棣活剐三千宫女的事迹就是出自朝鲜的记载,真假根本无从考证。而清朝作为明朝的死对头,更是把明朝黑得面目全非,特别是朱元璋的长相,完全就是超级丑男,但明朝后面几代君王的画像完全不是这样,难道朱元璋丑陋的基因没有遗传下来?

虽然清朝文人对明朝抹黑严重,但历史上还是记载了清朝对明朝真实的评价,比如康熙大帝对朱棣父子的评价:他对朱元璋的评价是“治隆唐宋”,对朱棣的评价是“远迈汉唐”。由此可见,康熙给朱棣打的分数更高一点。

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的对比

唐太宗李世民基本被男女老幼所熟知,但是朱棣却很少人知晓,这完全要归功于《隋唐英雄传》这部小说。其实历史上这两位都是相当有成就的君王,一位创建了“贞观之治”,一位创建了“永乐盛世”。

对于李世明和朱棣谁的成就更高,历史上一直都有争论,这两位君王都拥有各自的粉丝,其实这很正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如果不论双方的政治成就,就拿夺位这件事来说,我个人觉得李世民要比朱棣狠太多了。

首先,古代帝王的继承情况,一般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这种父立子继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李世民对此很不满意,因此篡位;朱棣是夺侄子之位,实现上也是符合兄终弟及这一条的,朱元璋本来要立朱标为储君,谁知朱标早逝,结果就立了孙子。没想到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不久就要削藩,朱棣全家人都有可能遭受流放的厄运,因此才起兵造反。朱棣夺侄子皇位,既是“兄终弟及”,也是出于自保。

其次,李世民在玄武门直接亲手杀死自己的哥哥,并且逼迫父亲让出皇位,这种手刃兄长的行为相当残忍;朱棣在兵临南京的时候,并没有亲手杀死自己的侄子,而是一直在城外等待,建文帝放火烧皇宫完全在朱棣的意料之外,因此建文帝的死是间接的,也非朱棣所愿。

最后,正史记载,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被逼的,是临时决定。但从李世民在玄武门的布兵情况,以及收买守门官的行为来看,这是一场策划已久的阴谋!李世民要夺皇位绝对不是临时的想法;朱棣在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的时候,并没有任何举动,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他也没有要造反的意思。最终是因为削藩才导致朱棣拼死一博,这完全是被动的造反。

因此我认为朱棣其实并没有一些史料上写的那么坏,相比之下,李世民也没有史料上说的那么好。但两位皇帝确实是治世奇才,在他们的统治下,社会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百姓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在治国方面他们都是相当出色的君王!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30)
山村小神医免费阅读全文(叶凡主角的小说乡
上一篇 2024年02月08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2月08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