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贵妃传(为什么张无忌不能同时娶那么多女孩)

1. 昭贵妃传,为什么张无忌不能同时娶那么多女孩?

为什么张无忌不能同时娶那么多女孩?

肯定是因为金庸老先生不让他娶那么多啊,也可能因为是为了韦小宝独一无二吧。

张无忌在原著中宅心仁厚,是一个十足的仁义之士,心肠软,不想让任何人受到伤害。不同于杨过的洒脱、韦小宝的机智。和郭靖郭大侠有那么一分相似。

(对于靖哥哥和蓉儿,在我的另一篇回答中提及,欢迎点我头像去看看。)

也许比郭靖还要多一分优柔寡断,完全无法像杨过一样,有着蔑视世俗的勇气。而且,张无忌的父母恩爱,也算出身名门,无法像韦小宝那样无所顾忌。所以,从张无忌自己的心底就无法接受娶多个女孩。

相信很多人都很纳闷为什么不选周芷若。其实张无忌感觉四个姑娘都很好,他无法抉择。可以说是四个美女她们自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我们来分析下四个姑娘:

周芷若、殷离(蛛儿)、小昭、赵敏。

首先,殷离是殷野王女儿,殷野王是张无忌亲舅舅,近亲结婚可不好。然后殷离对张无忌,更多的是在蝶谷一起玩耍的儿时的记忆。最后,如果当初的曾阿牛一直和蛛儿在一起,没经历后面的,也许真就在一起了。毕竟长大后的张无忌那时候还没遇到另外三个姑娘。

第二,小昭是黛绮丝女儿,对张无忌温柔体贴,很能忍的一个姑娘,身为紫衫龙王女儿,却为了完成任务,心甘情愿低三下四的做个侍女,还被戴了镣铐,最后的最后还去了波斯做圣女。真是惨啊。她喜欢张无忌,却不争抢。扯点题外话,在现实世界中,面对情敌,要主动,不能谦让!

第三,周芷若,张无忌和四个美女在岛上那会儿(真是幸福啊),还没有决定好,周芷若,面对情敌,面对倚天剑、屠龙刀在眼前,为了完成师父的遗训(唉,为了事业和爱情放弃道义的周芷若注定失败)抢了九阴真经,嫁祸赵敏。傻傻的无忌信以为真,差点就和周芷若拜堂成亲了。不过,好在张无忌优柔寡断,舍不得杀赵敏,结婚现场还被拉走了。可以说是周芷若的极端做法,注定了她的失败。最后还和宋青书混在一起(现实中,千万不要因为得不到喜欢的人,就找个自己不喜欢的,这害人害己啊!)

第四,赵敏出身贵族,古灵精怪(多年临床经验,乖乖女大多失败。。。。)而且为了张无忌,可以说放弃一切,放弃郡主,放弃政治抱负。可以说,赵姑娘心机最深,然而她对张无忌确实真心真意。

最后引用一段原著,大家看了自然一目了然:

张无忌道:“不错。我今日寻她不见,恨不得自己死了才好。要是从此不能见她,我性命也是活不久长。小昭离我而去,我自是十分伤心。我表妹逝世,我更是难过。你……你后来这样,我既痛心,又深感惋惜。然而,芷若,我不能瞒你,要是我这一生再不能见到赵姑娘,我是宁可死了的好。这样的心意,我以前对旁人从未有过。”

昭贵妃传(为什么张无忌不能同时娶那么多女孩)

2. 历史上雍正的后宫环境真的像甄嬛传中描述的一样吗?

2011年热播的清装宫斗剧——《甄嬛传》,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在《甄嬛传》的演绎中,这个在清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极为少见的“勤政帝王”,终日被后宫妃嫔争宠的琐事羁绊;雍正后宫上至皇后,下至一个答应、宫女都是无限心机、宫斗智慧的集大成者,血腥陷害、残害皇嗣乃至直接将雍正皇帝置于死地。

那么,清朝历史上的雍正后宫,果真如《甄嬛传》说演绎的那样,宫斗频频、血腥残酷乃至雍正皇帝也毙命于后宫妇人之手吗?

可以肯定的、负责任的回答:当然不是!

首先,《甄嬛传》中所演绎的宫斗情节,在清朝皇帝后宫中确实出现过,但血腥程度、斗争手段、权谋运用较之该剧剧情演绎,远远不及。即使如此,类似宫斗的情况也绝对不会出现在雍正皇帝的后宫妃嫔之间,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1、没有宫斗理由

就清朝乃至所有朝代的后宫妃嫔而言,宫斗争宠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夺嫡,在于稳固自己和所生子嗣的后宫地位。但经过了“九子夺嫡”事件残酷洗礼的雍正皇帝,为了避免康熙朝晚年皇子夺嫡的手足相残事件再度重演,而于雍正皇帝创设了“秘密立储”的皇位传承制度。

《清史稿·世宗本纪》有载:

雍正元年,八月,甲子,召王大臣九卿面谕之曰:“建储一事,理宜夙定。去年十一月之事,仓卒之间,一言而定。圣祖神圣,非朕所及。今朕亲写密封,缄置锦匣,藏於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诸卿其识之。”

也就是说,雍正皇帝继明确了皇位继承人的人选,又严密封锁了所选对象的相关信息,如此一来,后妃之间为争储位明争暗斗、倾轧不休、骨肉相残、造成朝局、宫廷混乱的行为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更重要的是,在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对皇四子爱新觉罗·弘历接连两次“代朕亲至景陵致祭”的安排,几乎公开了弘历的皇储身份,更是彻底断绝了其后宫妃嫔因夺嫡而生出的宫斗行为。

2、没有争宠念头

雍正皇帝一生共生育10位皇子、4位公主,共计14位皇嗣;其中,8位皇子、4位公主出生于雍正朝之前。也就是说,雍正皇帝继位以后,仅生育2位皇子而已,其中敦肃皇贵妃年氏于雍正元年所生爱新觉罗·福沛,还是康熙六十一年有孕在身的!

所以,真正意义上而言,雍正皇帝当政的13年中,仅仅在雍正十一年,生育了一位皇子——爱新觉罗·弘曕。

拥有2位皇后、2位皇贵妃、3位妃、1位嫔、6位贵人、7位常在、8位常在以下低等位分妃嫔,共计29位后妃的雍正皇帝,为何皇嗣如此稀少?乃至在其执政的13年中,仅添了一位皇子?

因为雍正皇帝没空!根本没时间和后宫妃嫔扯淡,更不会如《甄嬛传》所演绎的那样,频频出面解决后宫妃嫔之间的争斗。

从康熙皇帝手中接过虚晃的大清江山以后,雍正皇帝便一头扎进了如海的奏折、如山的政务之中,整顿吏治、推行改革、改善民生、清算政敌等等,几乎占据了其全部的时间。

清朝皇室宗亲爱新觉罗·昭梿在其所著的《啸亭杂录》中,对雍正皇帝的评价,至允至当:

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一天之中,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年之中,只有生日这一天假期;执政十三年,在奏折上的朱批达到了一千多万字;如此勤政、如此殚精竭虑之下,后宫妃嫔想要见到雍正皇帝都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争宠宫斗还有实际意义吗?

3、不敢

雍正皇帝除了拥有“勤政帝王”的称呼外,其“冷血帝王”的名号更为响亮。昔日夺嫡政敌哪怕是诸如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这等皇室兄弟,甚至是一母同胞的皇十四子胤禵,都被雍正皇帝冷血清算;就连自己当初的拥立功臣——年羹尧、隆科多,也遭到其诛杀。就整个雍正王朝的朝局环境而言,皇室宗亲、满洲勋贵乃至满堂朝臣都是整日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怖生存环境之中。

雍正皇帝真疯狂冷血起来,就连自己的皇子——皇三子爱新觉罗·弘时,也无法避免其无情处置。如果,后宫妃嫔敢于做出夺嫡宫斗、用计残杀乃至谋害皇嗣、算计皇帝的张狂举动,会得到何种结局,可想而知。

也就是说,即使雍正皇帝的后宫妃嫔们有宫斗之心,也会惧于雍正皇帝的冷血无情,老老实实的过日子。

参考文献:《清实录·世宗实录》、《清史稿·世宗本纪》、《啸亭杂录》、《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3. 孙绍祖为何敢虐死贵妃的妹妹?

二木头贾迎春之死,应当在姐姐元春之前。也就是说,孙绍祖胆大包天,竟然敢虐死皇妃的妹妹。然而,我对于这样的说法很抱质疑的态度,贾迎春究竟是怎么死的,原著中并没有写,只是留下了判词、《喜冤家》这样的伏笔。

从第五回书有关贾迎春的伏笔来读,似乎贾家二小姐是被中山狼吃掉的,也就是被孙绍祖虐死的。但是,以原著所隐伏的背后故事解读,贾迎春未必是这个死法,“中山狼”到底是谁,也是一个老大的疑问。因而,贾迎春之死就得仔细地探寻一番了,高鹗未必就写对了原著的隐喻。

谁是“中山狼”,“中山狼”是谁

这个小标题看似废话,其实我是要说两层寓意。第一,《红楼梦》中的“中山狼”指的就是孙绍祖吗?第二,“中山狼”是条什么样的“狼”。

其一,究竟谁是《红楼梦》的中山狼。

贾迎春判词中说:“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在这首判词之前,是二小姐的册页画,“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喜冤家》中的头两句说:“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后面的几句大致与判词差不多,就不再引述了。

细读这些描述,其实是写得十分古怪的。册页画似乎没有问题,就是一头恶狼,扑倒了一个美女,想把她一口吞下。第七十九回说“贾迎春误嫁中山狼”,那么,恶狼无疑就是孙绍祖,美女就是贾迎春。但是,判词第一句为何说“子系中山狼”呢?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称谓,大致也可以作“你”字解,比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可以作女子的代称,比如“西子”,“女子”。作者用第二人称写这句判词,岂不是说:贾迎春,你就是个中山狼。难道不是这个意思吗?假如以这个意思理解贾迎春,其实也十分契合。这位贾家的二小姐,有“二木头”之称,王夫人是“木头人”,是“头人”,那么,贾迎春就是“二头人”,木府的二头人。

林黛玉在王夫人的居室中,看见了三条金钱蟒,然后又在荣禧堂中看到了“大紫雕螭案”。螭,就是没长角的龙,荣禧堂打牌额是“赤金九龙青地大匾”,所以“螭”就是金钱蟒。林黛玉还看见了一尊“金蜼彝”,蜼,是一种长尾猴,对应的也是“木头人”。木头人就是木偶,木偶之“偶”声部是“禺”,“禺”,就是长尾猿猴。猴,便是秦可卿托梦凤姐时说的“树倒猢狲散”之猢狲,是大明王朝的象征。因为,明朝建立于猴年,亡于猴年。

荣国府就是一座明代藩王府,王夫人是王府“头人”,贾迎春就是王府“二头人”。

在荣禧堂中,还有一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对联,其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荣禧堂、穆莳、东安郡王,其中就有“荣穆王”。荣穆王是桂林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荣国府暗写的是桂林靖江王。“木”就是桂林的字边,木头人,就是桂林靖江王府的头人,所以是“王府人”,“二木头”的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中山狼”典出明代马中锡的小说《中山狼传》,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山之狼被赵简子射伤,遇到了东郭先生,假装可怜求救。东郭先生骗过了赵简子,狼于是露出了凶残的爪牙。中山之狼遇到东郭先生时的表现,不正是“二木头”在荣国府的写照吗?

其二,中山狼,钟山狼。中山,暗喻了中立县,这是洪武二年时由钟离县改过来的县名。洪武三年时,又改为临淮县,隶属凤阳府。《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说:“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之钟离东乡人也”。看看,中山狼,东郭先生都浮现了真容,钟山狼就更不用解读了,钟山,指的就是金陵。

难道说,“中山狼”暗喻的是朱元璋?是,但也不是。

孙绍祖是谁,也隐喻了历史人物吗

上面讲过,荣国府是桂林靖江王城,而靖江王则是朱洪武大哥朱兴隆的后代。也就是说,二木头不是公侯家的小姐,而是藩王之女,相当于郡主的身份。这一点,也与“中山狼”的身份相符。那么,孙绍祖又是什么人呢?

书中说,“这孙家乃是大同府人氏【庚辰双行夹批:设云“大概相同”也,若必云真大同府则呆】,祖上系军官出身,乃当日宁荣府中之门生,算来亦系世交。”以脂砚斋的批注,以及书中的描写看,他们家与荣国府、宁国府“大概相同”,也就是出身于王府了。

这里要稍微提一笔宁国府,这也是一座藩王府,其中隐藏了嘉靖(朱厚熜)这一脉,也暗藏了明朝大戏剧家、茶道家、道学家宁王家事。这一府所出之清代四僧之一、大画家朱耷(八大山人,朱统托),与桂林靖江王府所出之清代四僧之一、大画家石涛(朱若极),极有可能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或者批注。朱家兴隆于和尚,结局于僧人,期间还信奉道教(八大山人也改信道教),因而是一僧一道为《红楼梦》开篇,贯穿故事始终。

孙绍祖,不是宁国府的,也不是荣国府的,他们家应当隐喻了唐王朱聿键这一家。大明灭亡后,福王朱由崧建弘光朝廷,是为弘光帝。之后,便是唐王朱聿键称隆武帝。朱聿键死后,他的弟弟朱聿鐭继任,先是自称监国,然后被苏观生等人拥立为皇帝,史称“绍武帝”。“绍”,便有了出处了。

书中写道,孙绍祖“生得相貌魁梧,体格健壮,弓马娴熟,应酬权变”,这就暗合了一个“武”字。绍,是继承之意,绍武,便是继承了朱洪武之“武”,孙,便是上面提到的猢狲之“孙”。这一笔,出自《西游记》,是菩提老祖给孙悟空起名时说的:“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孙绍祖,就是绍武继承了大明皇统的寓意。

假如往祖上寻根,无论是荣国府、宁国府,都出自仁祖之脉,也就是朱世珍的后代。荣国府所象征的桂林靖江王是朱世珍的长子嫡派子孙,宁国府,以及孙绍祖所象征的唐王府,则是朱世珍第四子朱洪武的正派嫡孙。

书中所说的“乘槎待帝孙”,朱楼之人在大明灭亡后,等待的就是南明朱家“帝孙”,其中就包括了绍武帝朱聿鐭。孙绍祖家原本是“宁荣府中之门生,算来亦系世交”,绍武帝的高祖曾经被追谥为“敬帝”,暗合宁国府贾敬之“敬”。孙家与贾家的关系,大概讲的就是这样的渊源。

贾迎春究竟是怎么死的

《红楼梦》主体故事,写的是崇祯自缢后,南明“分瓜”的历史。所谓“分瓜”,就是薛宝钗在栊翠庵品茶时的茶具——“瓜分爮斝”。其中的“斝”,上面是两个口,代表人口,中间是秃宝盖,寓意家没了主,因而,这家人就开始内斗了。“瓜分”,就是“分瓜”,分的是刘姥姥说的“花儿结了个大倭瓜”的倭瓜,倭瓜就是南瓜。

这个寓意,也出自《西游记》。唐太宗以刘全做替身,到地府送南瓜,南瓜就是南儋部洲,刘全就是“刘人王”,是皇帝把南儋部洲奉献给了佛祖,佛法开始东渐。唐王朱聿鐭号称“绍武帝”,也是在瓜分南明皇统。

那么,贾家等来这样的“帝孙”,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这就与本题所说的,“孙绍祖为何敢虐死贵妃的妹妹有关”了。

朱聿鐭是接过了他哥哥朱聿键的皇统,在广州称帝的,而他的哥哥隆武帝与桂林靖江王有一段“分瓜”的恩怨。顺治二年,也就是隆武元年(1465年),荣穆王朱履祜之子,第十二代靖江王朱亨嘉在桂林自称监国,以“洪武”为年号,取代了大明皇统。这是明目张胆的谋逆篡位,隆武帝大怒,派兵攻陷了桂林王城,活捉了朱亨嘉。

隆武二年四月,朱聿键“寻命掌锦衣卫事王之臣缢杀之,托言暴疾死”。这段恩怨,被写进《红楼梦》中,金陵金钗中,就有诸多姐妹死于缢杀,尤其是秦可卿、林黛玉、贾元春都如朱亨嘉那样,是两种死法,一真一假。

同门相残,这就是孙绍祖狂虐贾迎春的历史真实。当时,朱聿键代表了大明正统,朱亨嘉则是旁支,地位不对等,正如书中孙绍祖所说的:“当日有你爷爷在时,希图上我们的富贵,赶着相与的。论理我和你父亲是一辈,如今强压我的头,卖了一辈。”

这一笔高度写实,荣国府的祖上确实是依仗了“孙绍祖”家而得了富贵,朱兴隆这家原本是不能受封藩王的,是朱元璋念及兄弟之情,才封了他的孙子朱守谦为桂林靖江王。如今,靖江王竟然要取代大明皇统,岂不是要强压“孙绍祖”一头?

孙绍祖所说的辈分,其实是明代藩王的字辈。靖江王的一世祖、二世祖虽然是朱兴隆、朱文正,但实际第一代却是朱守谦。其他藩国第一代藩王都是朱元璋的儿子,唯独靖江王是朱元璋的侄孙。靖江王矮了别家藩王一辈,却与诸多叔伯辈的同时被封藩王,岂不是“卖了一辈”?

到了朱亨嘉这代靖江王,在这家藩王字辈“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袭芳”二字是不是很眼熟呢?)”中,是第十辈,绍武帝朱聿鐭则在唐王系字辈中,是第八位(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朱聿鐭那就是朱亨嘉的爷爷辈了。

从明代藩王字辈看,谁是得志之中山狼还不一定,以《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理解,无论是哪家藩王,在南明时代都是吃人的“中山狼”。因此,别只顾说孙绍祖得志便猖狂,贾迎春所象征的靖江王这家,岂不也是“得志便猖狂”?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的故事只是穿插在“薛文举悔娶河东吼”的情节之中,《红楼梦》最后两回书主写的是香菱的故事。香菱的判词是“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句判词预言了香菱的结局,而贾迎春在大观园的住处缀锦楼在紫菱洲,同有一个“菱”字。二木头出嫁之后,香菱就来到这里,见了贾宝玉引出了夏金桂。夏金桂的出现,就隐伏了香菱之死,香菱之死,又是贾元春之死的对写。香菱、迎春同有一个“菱”字,那么,香菱之死也是迎春的结局。

朱聿鐭称帝,正是南明找到真正的皇统之时,当时的万历之孙,崇祯堂弟、桂王朱由榔正准备在臣下的推荐下登基做皇帝。朱由榔被朱聿鐭抢先了一步,两家便打了起来,朱聿鐭竟然打赢了。但是,朱聿鐭在广州之行径令人不齿,清兵很快即攻陷了广州,朱聿鐭保住了晚节决不投降,便被清兵缢杀——又是一个被吊死的南明皇帝。

朱聿鐭死后,朱由榔独撑南方抗清复明大业,但因为不断内讧,终被吴三桂赶到了缅甸。永历十六年(1662年)正月,吴三桂把朱由榔从缅甸带回,同年六月以弓弦将南明最后一个朱家皇统勒死。

贾迎春、贾元春分别象征了南明不同时期的皇统,谁都在“分瓜”,自顾不暇,哪能相互救援呢?贾迎春恐怕也是被缢杀而亡,而贾元春册页画,《恨无常》曲中就隐藏了永历皇帝之死。“玉带林中挂”、“两地生孤木”、“从此分两地”、夏金桂、宝蟾,等等,都暗藏“桂”字,隐喻了桂林靖江王、桂王、吴三桂。大明皇帝纷纷被缢杀,便是“朱楼”最悲惨的噩梦。

贾迎春的判词中说:“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金、柳,都是明朝的标识符码,“黄粱”,就是元妃省亲点戏所点到的《仙缘》,也就是黄粱梦。贾迎春之死,同样也暗喻了明朝灭亡。而灭掉明朝的大清,恐怕也是书中隐写的一只“中山狼”吧。这只“中山狼”吞噬贾迎春,管你是大明贵妃的妹妹呢。

4. 中国封建社会庙号是穆宗的皇帝有哪些?

在中华历代王朝以及东亚汉文化圈内,有着修建“太庙”、追崇“祖、宗”,敬拜“先帝”的传统,而去世的先帝(王)如果对社稷有大功、值得后世子孙永世祭祀的,那么他就会被特地奉上一个名号,作为他在太庙内的永久祭祀称呼,这就是“庙号”。

庙号起源于商代,历代商王(帝)中,只有七人拥有庙号,这个传统在周、秦两代没有被继承下来,周天子以及秦皇帝都没有庙号(秦代皇帝连谥号也没有,只有世系称呼)。直到刘邦剪除群雄、击败项羽,夺取天下后,才恢复了庙号制度。从汉代开始,庙号制度在中华及东亚汉文化圈内沿用了两千年,直至清朝灭亡后才被废止。重建庙号制度刘邦,也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得到庙号的皇帝——汉太祖。

庙号最初使用时,只有“太、高、世、中”四个字作为前缀,所谓“天子七庙,始祖居中,三昭三穆”,西汉王朝就是严格地按照这个规制给前代皇帝追尊庙号,西汉得到承认的庙号,只有: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一共四个人(高宗刘奭、统宗刘鹜、元宗刘衎的庙号后来被废除)。

东汉章帝刘炟时,庙号的“太、高、世、中”四字不够用了(刘炟祖父光武帝刘秀用世祖,实至名归;但刘炟之父明帝刘庄去世后,只能用:“高、中”两字,而高祖不够格,中祖的称呼莫名其妙,高宗又是刘奭用过且被废除的),所以刘炟只得重新采用其他前缀,给父亲刘庄追尊庙号,最后定为“显宗”,这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位不用“太、高、世、中”四字作为庙号前缀的皇帝(指得到后世史书承认的庙号)。

从刘庄开始,中华帝王庙号进入了一个纷至沓来、花样百出的年代,前后共有上百种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如果不是特别研究考据这些历史知识的专业人士,恐怕搞不清这其中的含义、区别,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某朝、某代、和哪一位帝王。

在诸多的帝王庙号中,“穆宗”所代表的含义是“布德执义、德政应和”的意思,也有“肃容持敬、容仪肃敬”的解释,翻译过来就是有德业和德政,仪表威严、态度肃穆(也可以理解为不怎么好说话),总之算是一个中上等的庙号。自汉朝到清朝,“穆宗”这个庙号在中华王朝皇帝中一共有六人获得,其中生前登基称帝者五人(一人后来被取消庙号),身后被追尊者一人,东亚汉文化圈中的外藩属国君主也有一人获得,一共是七位帝王。接下来为大家详细加以介绍。

一、汉穆宗孝和皇帝刘肇

刘肇,生于建初四年(79年),是汉章帝刘炟第四子,其生母是章帝贵人梁氏。刘肇出生后不久,梁贵人被章帝窦皇后诬陷,抑郁而亡,窦皇后于是将一岁的刘肇接到宫中亲自抚养,如同亲子。

建初七年(82年),章帝在窦皇后多次进言下,废皇太子刘庆为清河王,改立第四子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三十一岁的汉章帝刘炟驾崩,遗命皇太子刘肇继位,皇太子奉诏继位,即汉和帝,和帝尊嫡母窦皇后为皇太后。当时和帝只有十岁,年幼不能理政,于是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处理政务。

窦太后掌权后,重用自己的兄弟子侄,其中哥哥窦宪被封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密;弟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宫侍卫;弟弟窦景、窦瑰任中常侍,负责传达诏令。窦氏兄弟依仗窦太后,取得了朝廷中的显要地位,掌握了汉朝中枢大权。

虽然窦氏兄弟在掌握大权后也曾经做过一些建功立业的事情,尤其是永元元年(89年)、永元三年(91年),窦宪率军两次出塞,大败北匈奴,平定漠北,登燕然山、金微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宣扬大汉威德于四方。但是窦氏更多的还是恃宠欺人、刚愎放纵,窦宪自以为有大功于朝廷,出塞得胜后更加跋扈恣肆,多有侵凌平民,强夺财货,篡取罪犯等恶行,导致朝臣不断上书进谏,弹劾窦氏。窦宪等恼羞成怒,于是欲谋叛逆,准备杀害和帝,篡夺社稷。

和帝因为身处宫中,和外臣联系很少,无所依靠,只得用自己的亲族和內侍。中常侍郑众谨敏有心机,不事窦氏一党,于是和帝私下和郑众密谋,定计除灭窦氏叛党。清河王刘庆,是和帝兄长,又是前太子,深得和帝的恩遇,经常进入宫廷,并留宿宫中,于是和帝也暗中和他商议,由刘庆交通郑众,准备策划平乱。

永元四年(92年)六月,窦宪率军班师回到洛阳,和帝趁机下诏让大鸿胪到郊外迎接,按等级赏赐给军中将士财帛衣食,以安定军心。之后,和帝命窦宪等人进宫赴宴。窦氏入城后,和帝马上驾临北宫,下诏令执金吾会同北军五校尉率南北两军驻守南宫、北宫,并关闭洛阳城门,将窦氏党羽郭璜、郭举、邓叠、邓磊全部逮捕并送到宫狱处死。窦宪则被收回大将军印信,改封为冠军侯,勒令其马上和窦笃、窦景、窦瑰等人离开洛阳,回各自的封国去。

看在母亲窦太后的面子上(和帝此时还不知道窦太后不是自己的生母),和帝没有公开诛杀窦宪等人,而是选派严苛大臣作为他们封国国相,严密监视他们。窦宪、窦笃、窦景等人到达封国后不久,就被各自的国相勒令自杀(只留下窦瑰以安慰窦太后,五年后,窦太后去世,窦瑰也于次年被逼自杀)。和帝一举剪除了窦氏外戚集团,再现了当年孝宣皇帝诛杀跋扈的霍氏外戚的故事,其刚决果断的行事风格,不在宣帝之下。

消灭了窦氏外戚势力后,十四岁的和帝收回了大权,开始亲理朝政。他效法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先皇,坚持每天都临朝处理政务,批阅奏章经常到半夜,丝毫没有荒怠之心,所以后世史书称赞和帝“劳谦有终”。

和帝当政时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发展农业;又多次下诏招纳贤才、恤民宽刑,减免赋税,并复置西域都护府、用班超为西域都护,平定西域诸国,彻底降服南匈奴。和帝亲政时期,开疆拓土,四夷宾服,百姓安居,人户滋殖;朝廷统计户口有九百二十三万户、口五千三百万,汉朝国力达到鼎盛,后世称为“永元之隆”。

元兴元年(105年)十二月,和帝患病,不幸驾崩于洛阳皇宫章德前殿,年仅二十七岁,由刚满百日的幼子刘隆承继皇位,即汉殇帝,皇后邓氏升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处理朝政。延平元年(106年)三月,邓太后以殇帝的名义给丈夫刘肇上庙号“穆宗”,上谥号“孝和皇帝”,葬于慎陵。汉和帝刘肇是第一位得到“穆宗”庙号的中华王朝皇帝。

八十五年后,初平元年(190年),在汉末大乱中夺取了朝廷控制权的董卓为了显示手中的权力,于是向皇帝汉献帝上奏,以“和帝、安帝、顺帝、桓帝无功德、不宜称宗”为由,强行取消了他们的庙号,而献帝年少无助、受制于权臣,无法反对,只得无奈地同意,下诏令“可!”

就这样,其实是英明有为之主的汉穆宗孝和皇帝刘肇,在去世八十多年后被生生剥夺了“穆宗”庙号。虽然董卓在初平三年(192年)被诛杀,但是之后时局混乱,朝廷颠沛流离,天下陷于分裂,汉家太庙都化作了残垣断壁,包括献帝在内,君臣们谁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主持仪式为和帝等先帝们恢复庙号,汉和帝刘肇从此再也没能恢复“穆宗”的庙号。

二、唐穆宗李恒

贞元十一年(795年),唐德宗之孙、皇太子李诵长子广陵王李淳的第三子在长安于大明宫别馆降生,其生母为广陵王正妃郭氏。郭氏是大唐功臣、汾阳王、尚父郭子仪的孙女,她所生的儿子,也是李淳的嫡长子,李淳为嫡长子起名为李宥。唐德宗册封嫡曾孙李宥为建安郡王。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李宥的祖父皇太子李诵继位,即唐顺宗。不过顺宗继位之前就已经中风(德宗正是因为担忧皇太子中风病倒,才忧虑成疾,最终驾崩的),登基后几乎无法处理政务,所以重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东宫旧属参预政务、改革朝政。王叔文、王伾等人主张削弱藩镇割据,消除宦官专权,加强中央皇权,因此触动了掌握长安实权的宦官军事集团利益,导致宦官集团发动政变反扑。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宦官首领俱文珍(刘贞亮)、刘光琦、薛文珍等人向顺宗进言请立广陵王李淳为皇太子,顺宗因为中风患病,确实不能理政,便同意了。于是广陵王被立为皇太子,并更名为李纯,并以皇太子的身份开始监国。由于顺宗的病越来越重,几乎不能说话和行动,七月间,皇太子获得了主持军国大事的权力。此时,唐朝中枢已经被皇太子和宦官集团所控制。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在宦官们的拥立下,皇太子李纯即皇帝位,即唐宪宗,顺宗退位,被尊为太上皇。宪宗继位后,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作为父亲在位半年的纪念,这就是“永贞内禅”。同时,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都被贬官外放,到偏远地方担任司马之类的小官,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顺宗和改革派大臣的革新集权措施归于失败。

宪宗登基后,于元和元年(806年)晋封嫡长子李宥为遂王,而庶长子李宁为邓王、庶次子李恽为澧王。(宪宗其余诸子无关本文,略过不提,包括第十三子、也就是后来的唐宣宗李忱)但是李宥之母、宪宗正妻郭氏没有被立为皇后,只是贵妃。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宪宗没有按照立嫡的原则建储,而是将庶长子邓王李宁立为皇太子,期间很是费了一番周折。但是李宁没有福气享受大唐储君的荣耀,只做了两年的皇太子,就在元和六年(811年)十二月病逝,年仅十九岁。宪宗不得不再次选立继承人。

此时朝廷内外几乎都建议宪宗立贵妃郭氏所生的皇三子李宥为新太子,但是宪宗忌惮于郭氏外戚的势力,并不想立李宥为太子,而是想立次子李恽。可是郭氏家族势力实在强大,皇三子李宥被立为太子呼声在朝堂上占据了绝大多数,宪宗徒无奈何,只好让次子李恽递上了表示谦让的奏表,然后在元和七年(812年)七月下诏,立皇三子遂王李宥为太子,让他改名为李恒。

但在随后诸臣上表请立皇后时,宪宗坚决没有立郭氏为皇后,而是用“自玄宗废王皇后以来,后宫中活着成为皇后的,只有肃宗张皇后一人,因襄助肃宗平乱有功而被立为皇后。可是张皇后最终也下场惨淡,所以为贵妃着想,不宜立其为后”的借口推脱,终宪宗一生,郭氏都只是贵妃,而不是皇后,宪宗也没有立其他妃子为皇后。

其实宪宗这么做,一是忌惮郭氏家族的势力,害怕郭贵妃被立为皇后之后,郭氏会更加壮大,对社稷不利;二是心里对新太子李恒并不十分满意,总认为他性格慵懒、纵情享乐,难以承继大唐社稷。宪宗的亲信宦官吐突承璀因此揣度皇帝的心意,采取了在背后支持皇次子李恽的举动,一直没有放弃为李恽经营谋取储位。而郭贵妃也不甘示弱,在朝野内外广结党羽,笼络了神策军中尉梁守谦、王守澄等人,暗中和吐突承璀及李恽较劲,维护亲儿子李恒的储位。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宪宗因为长期以来服用术士们的丹药,导致重金属中毒、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于是吐突承璀和李恽加紧谋划,计划宪宗一旦突然驾崩,就立即发动军队掌握长安皇宫,并废黜皇太子李恒,杀梁守谦、王守澄,夺取皇位。皇太子紧张万分,于是问计于母亲郭贵妃及舅家。皇太子的舅舅、司农卿郭钊嘱咐他:一定要尽“孝谨”之心,不考虑其他的事。

之后郭贵妃的党羽:宦官首领陈弘志、梁守谦、王守澄、韦元素等紧急进宫,“侍奉”在宪宗的寝宫——大明宫中和殿,严守内外交通。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唐宪宗李纯暴薨于中和殿,吐突承璀和李恽还来不及反应,就被陈弘志、王守澄率军队包围并杀死在各自府中,然后皇太子在梁守谦、韦元素的护卫下,由神策军保护至大明宫含元殿继位登基,即唐穆宗。

穆宗登基后,立即诛杀了宦官集团中不属于自己一方的成员,并将朝堂中宪宗的亲信和宠臣加以处罚和贬斥,同时尊生母郭氏为皇太后,陈弘志、梁守谦、王守澄、韦元素等亲信宦官都一一重赏,唐朝的宦官政治在穆宗登基后更加严重。

元和十五年(820)五月,穆宗将父亲宪宗安葬于景陵,并正式除孝,此后他就在享乐的道路上一往直前,再也没有停下过脚步。从元和十五年开始,穆宗大兴土木、纵情欢宴、荒诞无度,宪宗时期好不容易恢复的中兴景象,在穆宗手里被折腾得几乎完全丧失。

长庆二年(822年)十一月,穆宗在一次打马球时发生意外,被突发事件惊吓导致头晕目眩、双脚不能沾地行走,经过太医诊治后确定为中风(唐朝皇帝的家族遗传病),从此穆宗就卧病在床、再也没有康复。

长庆三年(823年)正月初一,按照朝廷制度,群臣都要到大明宫叩拜皇帝,皇帝也要登含元殿前殿接见群臣并赐宴,但是穆宗身体无法支撑,没有出面接受群臣的朝贺,此后也没有正常出席过朝会。为了治病,穆宗也迷上了金石之药,服用术士所炼丹药,但还没等到毒性发作,他就因为严重的中风后遗症于长庆四年(824年)正月二十二驾崩于大明宫寝殿中,年二十九岁。

穆宗去世后,宦官王守澄等拥立其长子、皇太子李湛在其灵前继位,即唐敬宗。敬宗给父亲上庙号“穆宗”,上谥号“睿圣文惠孝皇帝”,安葬于光陵。这是第二位得到“穆宗”庙号的中华王朝皇帝。

三、辽穆宗耶律璟

契丹天显六年(931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的皇后萧温诞育了太宗嫡长子,取名为耶律述律,汉名耶律璟。会同二年(939年)三月,九岁的耶律璟被封为寿安王。

会同十年(947年)正月初十,辽太宗领军进入后晋都城东京开封府,废后晋出帝石重贵为负义侯,灭后晋,此后辽太宗以中原皇帝的仪仗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大同元年(947年)二月初一,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东京汴梁皇宫下诏将国号自“大契丹”改为“大辽”,改会同十年为大同元年。

因为辽军在开封府四周掠夺人民财物,引起百姓反抗,同时辽太宗阻挡后晋诸节度使返回开封,也招来地方藩镇出兵反击。大同元年四月,辽太宗被迫引军北返,途经河北栾城时病逝。

辽太宗生前并未指定皇储,死后也未留下传位遗诏,所以随军诸将都忧虑而不知所措。经统兵将领南院大王耶律吼、北院大王耶律洼商议之后,诸将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拥立随辽太宗南征的辽太祖长孙、东丹王耶律倍之子永康王耶律阮为帝,并拘押作乱的叛将,迅速稳定了辽太宗突然去世后的局势,耶律阮即辽世宗。而当时没有随军南下的辽太宗长子寿安王耶律璟,就这样遗憾地和皇位失之交臂。

当时辽太宗之母述律皇太后住在上京府,知道辽太宗去世后,便想立幼子、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李胡即位。在述律皇太后的支持下,耶律李胡从上京(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南下,与世宗大军会战于南京(今北京)附近。世宗的军队是辽军主力,李胡最终不敌,只得败走。辽世宗欲追击,直捣上京,为防止内战继续扩大,上京和南京的契丹贵族说服了述律皇太后,经过一番斡旋后双方罢兵和谈、达成了和议,述律皇太后承认孙子耶律阮为新帝,史称“横渡之约”。

辽世宗继位后,于天禄元年(947年)软禁祖母述律太皇太后与叔父耶律李胡于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对于拥立他即位的功臣们论功行赏,原属于述律太皇太后及叔父李胡一党的臣子则被严厉镇压,这使得守旧的贵族们和世宗产生了矛盾,旧贵族对世宗登基后的打击报复行为极度不满,以致于最终发动叛乱,和世宗兵戎相见。

天禄五年(公元951年),世宗应北汉主刘崇的邀请,出兵攻打后周,救援北汉。当年九月,世宗率领大军到达归化州祥古山,驻宿于火神淀。当晚,世宗举行了纪念父亲东丹王耶律倍的祭祀仪式,然后设宴招待群臣。在宴会中世宗喝得大醉,便离席进入内帐休息。这个时候,遭受世宗打击的旧贵族-燕王耶律察割、伟王之子耶律呕里僧等率领一班同党冲入内帐,乱刀砍死了沉睡中的世宗。

混乱之际,随驾的寿安王耶律璟躲过乱党追杀,趁乱逃出,然后召集援军镇压叛乱,耶律察割叛军被耶律璟率军镇压消灭。于是耶律璟在归化州自立为帝,夺取了辽国皇位,即辽穆宗。

辽穆宗在乱中即位,旧贵族大多不服其统治,辽国政局很是不稳。为了稳固政权、恢复国力,辽穆宗停止了自太宗以来就执行的南征政策,联合南方的南唐、西边的北汉共同对抗后周。应历九年,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发动北伐,连克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鄚州、瀛州,欲一鼓作气直取幽州,此时辽穆宗甚至有意弃守燕云十六州。可惜局面大好之际后周世宗却突然发病,无奈之下只得罢兵南返,但鄚州、瀛州已归后周所有。

辽穆宗在位时期,辽军面对南朝只加强防御,而不轻易南下。穆宗本人虽不喜好女色,但是喜杀戮,经常亲手杀人,近侍被杀者不计其数。对于宗室穆宗也待之严苛,先后将叔父耶律李胡及其子卫王耶律宛、赵王耶律喜隐、自己的兄弟耶律髦撒葛、耶律敌烈,宗室耶律安传等人诛杀,使得辽国高层贵族惶惶不可终日,久之多有叛离之意。穆宗喜欢日日饮酒,酒后便沉睡不起,人称“睡王”;又爱好打猎,导致“竟月不视朝”,契丹属下的各部落也多有叛逃,大黄室韦、小黄室韦、乌古部先后作乱,历时数年才被平定。整个辽穆宗应历时期,辽国内外混乱、国势衰落、不能与后周、北宋争雄。

应历十九年(969年)二月,辽穆宗因为多次残杀侍从仆役,被不甘心坐以待毙的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古等六人,趁其再一次“欢饮方醉”之时,将他杀死在内帐中,时年三十九岁。

辽穆宗被弑后,因为没有儿子,所以群臣推举辽世宗次子耶律贤为帝,承袭皇统,辽国世系从此转回辽世宗一脉,耶律贤即辽景宗。

辽景宗继位后,给堂叔上庙号“穆宗”,附葬于辽太宗的怀陵。重熙二十一年(1052),辽穆宗的族曾孙辽兴宗给他上谥号“孝安敬正皇帝”。耶律璟是第三位得到“穆宗”庙号的中华王朝皇帝。

四、金穆宗完颜盈歌(追封)

完颜盈歌生于契丹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是契丹藩属、海东女真部落联盟首领完颜乌古乃(追封金景祖,金国开国皇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祖父)第五子,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叔父。

完颜乌古乃去世后,其第二子完颜劾里钵(追封金世祖,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父)、第四子完颜颇剌淑(追封金肃宗)先后继任女真部落联盟首领。辽大安十年(1094年。辽道宗于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将国号由契丹改为辽),完颜颇剌淑去世,完颜盈歌继任女真部落联盟首领。

完颜盈歌成为女真首领后继续臣服于辽国,袭详稳(官职)、并担任节度使。在位时,他继续合并其他女真部落,统一内部政令,是使得女真部落联盟愈来愈发展壮大。

辽乾统三年(1103年),完颜盈歌去世,年五十一,由侄子完颜乌雅束(追封金康宗,金世祖长子,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长兄)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完颜盈歌的儿子完颜昌,女真名挞懒,是金国对辽、对宋作战时的重要将领和统帅。

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金国立国二十二年后,完颜盈歌的侄曾孙金熙宗完颜亶追谥他为孝平皇帝,上庙号穆宗。完颜盈歌是第四位得到“穆宗”庙号的中华王朝皇帝(也是唯一的身后追封)。

五、明穆宗朱载坖

朱载坖是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第三子,生母杜康妃,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

嘉靖帝共有八个儿子,第一个儿子朱载基出生时是嘉靖十二年(1533年),嘉靖帝已经二十八岁,这在古代,已经是不折不扣的晚育了,对于皇帝更加如此。所以嘉靖帝喜不自禁,对长子相当重视,为其取名“朱载基”,其中隐含的世序传承的意义十分明显。

但是让嘉靖帝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承载着自己巨大希望的长子,出生两个月就夭折了,这让他悲痛不已,追赠长子为哀冲太子,按礼制治丧。

嘉靖十五年(1536年),皇次子朱载壡出生,嘉靖十六年(1537年),皇三子朱载坖、皇四子朱载圳出生。对于连续有皇子出生,嘉靖帝自然是很高兴。但是因为之前皇长子去世时,他咨询亲信道士陶仲文其中原委,陶仲文以“皇帝为真龙、太子为潜龙;二者皆有天命之气,相遇相克。潜龙才临人间,真气较弱,一遇见真龙,相克之气抵挡不过,就会有重归天庭之祸”的说词告诫嘉靖帝,嘉靖帝从此牢记在心,秉承“二龙不相见”论断,时时不敢忘。

所以,为了儿子们的安全,嘉靖帝一反常态,从不去看望皇子们,表面上也不关心他们的成长,平时尽量避免提到或者看见诸皇子,也不主动提出册立太子。

这并不是嘉靖帝不关心儿子们,相反,他是太关心了,他怕自己过分的热心、关爱,又会带动“真龙之气”,从而伤害到儿子们,导致长子的悲剧再度上演。所以,嘉靖帝故意对皇子们不闻不问,使得彼此间减少接触,以保皇子平安。

但大臣不知道皇帝的内心,所以多次上书建议嘉靖帝尽快立储,以稳定国本。皇帝架不住臣僚的上疏,自己也多少有侥幸心理,于是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立四岁的皇次子朱载壡为太子,以安天下。同时,皇三子朱载坖被册立为裕王、皇四子朱载圳被册立为景王。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皇太子年满十四,按祖制应该出阁读书。太子出阁仪式,嘉靖帝是必须要到场的,一系列繁琐的流程也需要他来主持。

因为深信“二龙不相见”理论,所以嘉靖帝非常不愿意出席皇太子出阁仪式,以免“龙气相克”,但祖制又不能不遵守。两难之下的嘉靖帝在侥幸心理下,以及遵守祖制的自我安慰下,最后勉强出席了太子的出阁仪式,并几乎是第一次和自己的继承人近距离接触,交谈。

而就在出阁仪式完成后的第二天,皇太子朱载壡就诡异地突发急病,并在第三天不治而亡。这一下嘉靖帝是悔恨不已、悲痛万分,并深深自责,自己万不该有侥幸之心,冒险去和太子见面,从而导致“二龙不相见”的忌讳被打破,最终使得皇太子重蹈覆辙,因此而早夭。

从此,嘉靖帝再也不敢掉以轻心,轻易与仅剩的两个儿子见面了(嘉靖帝后四子早夭,此时仅余皇三子裕王、皇四子景王在世),即使二王出阁、大婚这样的大事,也是能躲就躲,躲不掉也绝不接近,远远地看一眼就算了。并且再也不提册立皇太子之事。

诸臣及百姓们都以为皇帝脾气怪异、亲情淡薄,不关心儿子,但谁又知道嘉靖帝内心其实是为了保护儿子们不再受自己的“龙气克害”而不得不这么做呢?而在后人看来,这完全是迷信,但嘉靖帝当时也无法辨识,只得以这样古怪的行为来应对了。

嘉靖四十年(1562年),在嘉靖帝安排下,皇四子景王朱载圳就藩德安,皇三子裕王朱载坖则留在朝中,这表明嘉靖帝是将裕王按照皇储来对待的。

但从始至终,为了躲避“皇帝为真龙,太子为潜龙,二龙不相见”的谶言,嘉靖帝没有册封裕王为“皇太子”,在他看来,不明立为皇太子,就不算潜龙,这总没有事了吧。

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裕王第三子朱翊钧(即日后的明神宗万历皇帝)降生,这是嘉靖帝生前唯一成活的皇孙,这个助力,更加稳固了裕王的储君之位(景王一生无嗣)。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二十八岁的皇三子景王朱载圳在藩地德安薨逝。嘉靖帝得知消息后和首辅徐阶说:“此子素谋夺嫡,今死矣。”言语中透露着一丝鄙视。至此,裕王成为唯一在世的皇子,大明皇储之位再也没有悬念了。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嘉靖帝驾崩,他唯一还活着的儿子裕王朱载坖理所当然地继承皇位,成为大明第十二代皇帝——明穆宗隆庆帝。而直到继位时,隆庆帝的身份还只是裕王,不是皇太子,“二龙不相见”的谶言,终于得以圆满的结束。

隆庆帝在位只有六年,并不算长,但是他重用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名臣,先后主持了隆庆和议(对蒙古俺答汗)、隆庆开关(开海禁),使得明朝的内外局势大大改善,国家也得以安定发展,隆庆帝得到了“圣天子垂拱而治”的赞誉。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隆庆帝在乾清宫驾崩,年三十六,由皇太子朱翊钧继位,即明神宗万历帝。神宗给父亲上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上庙号穆宗,葬于昌平皇陵中的昭陵。朱载坖是第五位得到“穆宗”庙号的中华王朝皇帝。

这里多说一句:明穆宗的名字,其实是“朱载坖”(明实录有载),而非《明史》中记载的“朱载垕”。这是因为明代文人卢翰在万历时期编写《掌中宇宙》这部著作时,将穆宗的名字误记为“载垕”,从而导致后来的朱国祯《皇明史概》、谈迁《国榷》等书都以讹传讹,而清朝官修的《明史》也沿袭了《皇明史概》、《国榷》中的记载,跟着弄错了穆宗的真实姓名。而“朱载垕”其实另有其人,是和明穆宗同一时代的宗室、衡藩齐东安和王。

六、清穆宗载淳

同治帝载淳,是清朝第十代皇帝,清文宗咸丰帝长子(也是唯一成活的皇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生母叶赫那拉氏时为咸丰帝懿嫔。叶赫那拉氏因子而贵,日后晋封懿妃、懿贵妃,并在咸丰帝驾崩、儿子载淳即位后,被尊奉为圣母皇太后,这就是执掌清朝中枢大权四十七年之久的慈禧太后。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奕詝在热河避暑山庄驾崩,临终前,他连下两道谕旨,其一为“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其二为“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皇太子,赞襄一切政务。”这就是“顾命八大臣”的来历。

病逝前,咸丰帝还授予了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太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皇太子年幼,所以御赏印由其生母懿贵妃代为掌管),将来顾命大臣们辅政时发布的一切政令,都要恭请盖上“御赏”、“同道堂”二印才能生效。

咸丰帝病逝后,六岁的皇太子载淳奉遗诏继位,即同治帝(当时还不叫同治帝,而是祺祥帝)。小皇帝尊嫡母钮钴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即慈安太后;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即慈禧太后。

在实际上的主导者肃顺带领下,顾命大臣们在咸丰帝去世后就把持了朝政、专擅跋扈,轻视两宫皇太后,诸事都自行其是。两宫皇太后即愤怒又忧虑,为了不至于大权旁落,于是她们秘密联络了在京师的咸丰帝六弟、恭亲王奕䜣,暗中筹划,于咸丰帝灵柩自避暑山庄启程返回北京途中发动政变,将顾命八大臣拿下,当年阴历为辛酉年,所以史称“辛酉政变”。

此后在群臣拥戴下,两宫皇太后开始以“垂帘听政”方式参与朝政,同治帝年幼无知、不谙世事,所以最主要的任务是读书,在弘德殿学习经义典籍,不经常参与朝政。慈禧太后也以“典学未成”为由,一直拖延同治帝亲政时间,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才不情愿地为已经十七岁的同治帝举行了大婚典礼。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两宫皇太后撤帘,同治帝正式亲政。

同治帝亲政后,名义上两宫皇太后归政、不再处理政务,但其实依旧把持大权不放(尤其是慈禧太后),造成同治帝处处被掣肘、施展不开,心情既暴躁又郁闷。为了“侍奉孝敬”两宫,同时也是为了自用,同治帝在亲政后不久就下旨要重建圆明园,因此和诸王公大臣产生了激烈冲突,并和衷心谏言的恭亲王大发雷霆,赌气说:“我把皇帝让给你做行不行?”此事导致两宫皇太后出面干预,支持王公大臣们的意见,停止修缮圆明园。这使得同治帝内心极度愤慨,觉得皇帝做得一点都不顺心,无趣极了。

之后同治帝再也没有主动处理政务,对朝政心灰意冷,时常同堂兄载澄(恭亲王之子)微服出宫厮混,乐在其中。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同治帝患病,史料和宫中医案记载是天花,但是民间野史传闻是梅毒。延宕两个月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阳历是1875年1月12日),十九岁的同治帝在皇宫养心殿驾崩,结束了十三年的皇帝生涯。

同治帝生前没有诞育子嗣,作为咸丰帝唯一成年的皇子,他也没有亲兄弟在世,所以他驾崩后,经过两宫皇太后和宗室王公们的紧急商议,最终选定了醇亲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同治帝七叔)次子、四岁的载湉入继大统,作为同治帝嗣弟、咸丰帝嗣子的身份继承皇位,即清德宗光绪帝。同时两宫皇太后恢复“垂帘听政”,继续代行处理朝政大权,直到光绪帝成年后亲政为止。

随后,两宫皇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为早逝的同治帝上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上庙号“穆宗”,葬于清东陵之惠陵。同治帝载淳是第六位、也是最后一位得到“穆宗”庙号的中华王朝皇帝。

除了以上六位中华王朝皇帝外,东亚汉文化圈内还有一位外藩君主在身后获得了“穆宗”的庙号,即:高丽王朝第七任君主、高丽穆宗王诵。原本王诵身后的庙号是“愍宗”,是他被权臣弑杀后追上的,后来才被他的继承人高丽显宗王询将庙号改为“穆宗”。因为王诵不属于中华王朝皇帝(帝王)范畴,所以对他就不再加以详细介绍了。

再一次谢谢朋友们阅读本文!

5. 慈禧的生活到底有多奢靡?

导语:在慈禧47年的统治期间,清朝除了太平天国等内乱外,正值世界动荡,饱受外国侵略,加上中国传统对于女性执政的负面意见,颇受争议。她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负面人物。

慈禧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那拉氏(清代《玉牒》、民国《清史稿·后妃传》均作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绪年间(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她是咸丰帝一位妃子,也是同治帝的生母。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袭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抬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恭亲王奕䜣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顾命八大臣势力,与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外人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之。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98年,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与慈禧发生矛盾。同年,慈禧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并禁止其参政,随后临朝称制,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绪帝也驾崩了。慈禧安排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葬菩陀峪定东陵。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绪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其掌权时间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仅次于康熙帝与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汉朝吕后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三次,立皇储两次。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莊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过大清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二位正宫,同时也超过入关后清朝所有皇帝的谥号。在慈禧太后死后三年,清朝覆灭,中华民国成立。

慈禧的生活到底有多奢靡?

慈禧的奢靡是有目共睹的,假如说慈禧的生活非常正常,并没有那么的奢侈,或许她也不会被骂的那么惨,慈禧作为一个女人,能够统治大清如此之久,足以证明她的能力是绝对没问题的,仔细了解历史你会发现,她其实是很有一番作为的。

慈禧之所以被骂成这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她是一个女的,至于割地之类的,假如说换个男皇帝就不割了吗?清朝落后于西方各国,可不是慈禧一个人的错,那是历史问题导致的。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其生活实在是太过奢靡。

用膳

在吃食上,不论早膳,午膳,晚膳,甚至是夜宵,都有上百种不同的菜品供她享用。但其实除了她手边的几个菜,其它都是动都没动,每次剩下的菜品都由她的宫女或者太监依次取食,吃不了的就倒掉,每次浪费的粮食都达数斤。曾有人在书中评论她,慈禧对美食的研究极为渊博,甚至连很多有名的美食家都比不过。

住的宫殿

储秀宫,这个宫殿后宫的最北端,十分的大气端庄,一出宫门,就到了美丽的御花园。而宫殿里的每件物品,都可以称得上是无价之宝,甚至连脚下面踩的地砖,都是用金子做的。而在用膳和休息的地方,都会放一些新鲜的瓜果,使殿内的香气清新宜人,时不时得更换,使得香气能够保持持久。

日常用度

慈禧的用度上,她对自己十分舍得花钱,据书上记载,慈禧在为自己过60岁生日的时候,光制作衣服,就花了23万两黄金,首饰也花了一万两,整个宫殿的布置,也花了240万两白银。光这个生意一天的花费,都快和整个军队一年的经费差不多了。还有就是说慈禧太后对美容养生方面也十分在意,就是到了60岁,脸部皮肤依旧光滑,连皱纹都很少。同时慈禧太后也十分爱花,不仅吃花,还用花泡浴,在美容和洗澡的时候,都会用到大量的鲜花,这可能也是显得年轻的原因之一吧。

查阅资料得知,慈禧若是口渴,只愿意喝花茶, 有人说,那花茶不也是白开水泡的吗?并不是,慈禧喝的花茶,需要用新鲜的玉泉山水去泡,慈禧认为这才可以凸显自己高贵的身份!不仅如此,慈禧在早上起床时的漱口水都不愿意用白开水,而是让宫女们一大早出去采集花瓣上的露水!

慈禧上厕所的时候用的纸都是特制的,工序特别的繁琐。不过最为浪费最为奢侈的就是慈禧洗澡的时候了。普通人洗澡一两块毛巾就够了,慈禧人家洗澡用了不知道多少块毛巾,据史料记载,慈禧在洗澡的时候,用的是那种专门供给她使用的毛巾,每块毛巾只能用水擦拭一遍身体就不能用了,然后换一块新的毛巾继续!

陪葬品

当时的百姓和国家都已经变成那种样子了,慈禧的生活还是那么的奢侈,没有一丝一毫的收敛。好不容易这个爱享受生活奢侈的太后去世了吧,下葬的时候竟然还是给她陪葬了很多的金银珠宝。

史书上记载,慈禧棺材底部铺的那层被褥是金丝加上宝珠织成的,大大小小的珍珠有一万多粒,红光宝石八十多块,白玉石两百多块。这个被褥上面还有一层真丝褥子,这褥子上面光五分重的珍珠就有两千多粒。这还仅仅是人家慈禧死后在棺材里面铺的,身上盖的那层更加的珍贵,其他的就更不用多说了!

怪不得后来人家孙殿英要去挖掘慈禧的墓室呢?看来是发了不少的财啊。很难想象在那个艰难的时代里面,作为一个帝国的掌权者,不去想着如何让百姓更好的生活,反而不断的去享受生活,奢侈浪费,死后还陪葬了那么多的金银珠宝,很多东西让我们现代人看来都是不敢去相信的!

总结:慈禧的奢靡,是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上的,这是非常让人痛恨的。如果说当时慈禧能把些钱都花在国家上,我们当时可能也不会被其他国家逼迫了吧。

6. 为什么红楼梦中贾赦的两个儿子名字跟乾隆的两个嫡子名字一样?

何以如此?原因其实很简单:曹雪芹熟悉宫廷密事,“红楼”亦为皇家宫殿的象征。“贾琏”和“贾琮”谐音是“假琏”“假琮”,对应乾隆皇帝两个夭折的儿子“永琏”“永琮”,意思是皇帝对贾家的情义是假的。

琏者,古代宗庙中盛黍稷的器皿。黍稷可引申为社稷。人食五谷为根本,社稷代表天下。《论语·公冶长》:“何器也?”曰:“瑚琏也。”“琏”为器,通俗讲代表第一继承人的意思。

琮者,祭地之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琮为地之器,与天对应,同样为接班人所用名字。

曹雪芹一生都是一介下等旗民,没有当过官,甚至没有正式、稳定的职介下等旗民,没有当过官,甚至没有正式、稳定的职业。但就是这样一个身份卑微、生时无声无息的皇家家奴子弟,写出了一部令后来的世界为之瞩目的旷世杰作。这就要从曹雪芹的家世与身世说起了。

我们就从曹家的身份说起。据专家考证,曹氏家族是内务府包衣。什么是内务府?什么是包衣?

早在明末,有位名叫曹世选的明军军官,在铁岭卫腰堡被满洲军队俘虏,成为满洲皇族的包衣,也就是奴仆。这个人就是曹雪芹的太高祖。曹世选由此入了旗籍,曹家从此世为旗人。曹家所属的正白旗,是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其余两旗为正黄旗、镶黄旗,由清朝皇帝自己统领),旗主是皇太极的弟弟、清朝入关灭明的实际主持者多尔衮。曹家后来“从龙入关”,算是老资格的皇族奴仆。摄政王多尔衮死后,正白旗也归顺治皇帝亲自掌管。

清朝的内务府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明朝的太监们祸国殃民、为害甚烈,有鉴于此,清朝皇帝将皇宫中由太监们管事的“二十四衙门”全部撤除,改设内务府,以皇帝家奴——上三旗里的包衣人——代替了太监们的各项执事,管理皇家的财产、收支、饮食、起居、器用、玩好、礼仪等等。如此一来,曹家又成了隶属内务府的家奴。这种家奴的特点是,身份低贱,但却是皇帝家的奴才,是皇帝最贴近的“自家人”,因而备受信赖。

正因为如此,从小失怙的玄烨(即后来的康熙皇帝),才有了一位从内务府包衣家眷中选来的奶妈。这位奶妈,就是曹雪芹的太爷曹玺的妻子孙氏。玄烨的母亲是一位下等宫女,小皇子玄烨并不受父亲顺治皇帝的喜欢,平日里也很难见到生母(清制,下等宫女生的皇子,须交由皇后或有身份的妃嫔抚养教育,而这些人哪有心思关顾这么个皇子?)。

这位奶妈成了玄烨实际上的母亲。从小受奶妈的百般呵护疼惜,玄烨对奶妈的感情可以想见。玄烨登基之后,为报答奶妈的恩情,便封奶妈的丈夫曹玺为江宁织造(江宁织造府在今南京)。这个江宁织造官阶虽然不高,却是掌管江南财富大宗的丝绸织造业的要职,是人人眼馋的肥缺。另外,清初,清廷对江南士林很不放心,曹玺还负有监视江南士人思想动向的秘密职责,有密折上奏的权力,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这位特殊家奴的信赖程度。

从曹玺起,到他的儿子曹寅,再到两个孙子曹顒、曹頫(曹雪芹的父亲),曹家一门三代四人,连续担任江宁织造一职,在南京凡六十五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经营起了一个巍峨豪华的曹府。这个“诗礼簪缨”之族,“烈火烹油、钟鸣鼎食”的豪门大家族,大约就是《红楼梦》中荣、宁二府的原型。只不过,与荣国公、宁国公的贵族地位稍有些不同,曹家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王公贵族,他们的身份,仍然是皇家家奴。

到了曹頫接任江宁织造的时候,朝廷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康熙皇帝驾崩,皇四子胤禛在一片质疑声中接任皇位,这就是雍正皇帝。关于胤禛继位的合法性,是清史上历来聚讼纷纭的一桩疑案。基本上认为胤禛是做了手脚而夺得皇位的。胤禛是在与皇八子胤禩及其同党胤禟、皇十四子胤禵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运用卑劣手段争得皇位的。当了皇帝之后,为掩人耳目,他先是任用胤禩和自己的亲信兄弟、十三爷怡亲王胤祥共同辅政,随后便撕破脸皮,大开杀戒,将胤禩、胤禟、胤禵等人撤职、圈禁,直至逼死。收拾了这几个重要的政敌之后,雍正犹担心他的秘密会被知情人泄露,遂追风捕影,遍撒罗网,扯出一大批底下的人。

曹家是被雍正盯上的一户。为什么曹家会被雍正盯上?这件事说来有点影子却又没影子。为什么这么说?

曹家三代人是康熙帝的亲信,康熙帝一生有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就驻扎在曹氏府上,由此可见关系之密切。因了与康熙帝的这层关系,曹家与康熙皇帝的儿子们,特别是与曾长期为太子的二皇子胤礽,以及胤禩、胤禟、胤禄等一干皇子们,自然都有来往。因为江宁织造是出了名的有钱的主儿,皇子们时不时地有些需索,或者曹家逢年过节主动有些孝敬,也是有的。

这些事在官场上本来稀松平常,但雍正皇帝不这么想。也许是他心里有鬼,他总疑心自己取内定皇嗣胤禵而代之、以阴谋手段夺取皇位的秘密,有可能被康熙爷这些亲信们所知晓,他得想办法封住这些人的口。最根本但却说不出口的原因是,若干年与八王爷团伙明枪暗箭、你死我活的皇位继承权争斗,使他对胤禵、胤禟这两位同父异母的弟弟恨入骨缝,咬牙切齿,但凡与这两个政敌有点关系的,他都得连根拔起,彻底铲除!皇帝作如此想,曹家就在劫难逃了。

雍正对刚刚接任江宁织造不久的曹頫,是先从经济问题上下手的,因为这件事容易拿上桌面。原来,康熙帝晚年脑子有些昏聩,只顾大把花银子,他先后六次南巡,耗费的银子不计其数。每次住到曹家和曹頫的舅舅、苏州织造李煦家,这两家都得全力以赴接驾,银子花得跟淌海水似的。如此巨额银两,曹、李两家个人承担不起,也不应该由私人完全承担,于是先用织造府的公款银子垫付。事后康熙皇帝睁只眼闭只眼不去细算账,这笔非私也非公的花销也就暂且挂在了账上。到了雍正接任之时,整个大清国的国库里,只剩下800万两银子!雍正要用钱时手头拮据,他急眼了,下令整顿财务,首先彻底清查所有官员借用朝廷银子的账务,限期归还;还不了,就抄家,变卖其家产以还账!

账查下来,曹寅生时盐政亏空曾达520余万两!曹顒、曹頫的舅舅李煦代为完结织造、盐政两项亏空约55万两,尚欠465万两。也许是雍正考虑到这笔欠款事出有因,数额巨大,一时三刻还清确有困难,于是格外开恩,允许曹頫分三年补清织造钱粮。就是说,银子还得你还,但时间可以宽限三年。曹頫一面上折子叩谢“天恩”,一面心里叫苦呼冤不迭——天爷,这可怎么办呐!

不光是巨额银子难以还清,作为一个官僚,凭直觉,曹頫分明还感觉到了另一种可怕的祸事正在头顶盘旋。他日夜心惊肉跳,给雍正帝上请安折,也是想探探口气。雍正在曹頫请安折上的朱批是这样说的:“朕安。你是奉旨交与怡亲王(指雍正最亲信的弟弟胤祥)传奏你的事的,诸事听王子教导而行。你若自己不为非,诸事王子照看得你来;你若做不法,凭谁不能与你作福。不要乱跑门路,瞎费心思力量买祸受。除怡王之外,竟可不用再求一人拖累自己。为什么不拣省事有益的做,做费事有害的事?因你们向来混账风俗惯了,恐人指称朕意撞你。若有人恐吓诈你,不妨你就求问怡亲王。况王子甚疼怜你,所以朕将你交与王子。主意要拿定。少乱一丝,坏朕名声,朕就要重重处分,王子也救你不下了!特谕。”

雍正的意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他担心曹頫惊慌之下去找胤禵或胤禟求救(当时胤禵还在任),胤禵及其同党如“恐吓诈你”,曹頫被利用,弄出什么事来,坏了朕的“名声”,那可就坏了,所以他一再提醒曹頫有事就去找怡亲王,千万不要找别人,并警告曹頫,“主意要拿定。少乱一丝,坏朕名声,朕就要重重处分,王子也救你不下了!”曹頫应该是听得很明白了,但他已被划进了皇权争斗场,已经是砧板上的鱼,任是怎样挣扎,命运也由不得自家了。就在曹頫变卖家产挖肉补疮东挪西凑还银子之时,新的祸事果然来了。

雍正皇帝认为,你曹家三代任江宁织造,不知道弄了多少银子!现在朝廷有困难,让你还银子,你却哭穷叫苦百般拖延,实属可恶!这时候,新上任的盐政官为讨好皇帝,又在雍正耳边吹风说,听说曹頫正在挪移家产,藏匿银子。雍正勃然大怒,当即下旨说:“江宁织造曹頫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中间叙说朝廷如何宽大、展限补赔),然伊不但不感恩图报,反而将家中财物暗移他处,企图隐蔽……甚属可恶。”即着江南总督范时绎“将曹頫家中财物固封看守”,严拿重要家人并查封家人财产!

这是一道抄家令。此令一出,江南总督派出的军队、衙役立即包围了曹府和江宁织造衙门。抓人的抓人,贴封条的贴封条,翻箱倒柜,掘地推墙,鸡飞狗跳。府上的房产、夫人小姐们的首饰细软一律被封存。一家子男女老少吓得魂飞魄散,浑身颤抖,哭叫成一团。长住在曹府的亲戚们一律被遣回各家。曹家的田产、房屋、奴仆统统都被赏给了新上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曹頫被扣押拿办,曹家老小男女几十口被押上马车,千里迢迢遣送回北京。

一个在江宁城里威威赫赫60余年的曹氏家族,就此遽然残破凋败。那一年,即雍正五年,曹雪芹才过四岁,还是一个满地乱跑的幼儿,糊里糊涂跟着大人上了回北京的马车。然而出乎雍正意料的是,据范时绎奏报,曹家被封的钱财,只有银数两,钱数千;外有当票100多张,值千两银子而已。雍正闻报,亦为之“恻然”。其实这事想想也不奇怪:曹家的家底原不致如此可怜。只因雍正二年以来,曹家一直在变卖家产还曹寅时欠的巨额账款,才弄得一贫如洗,还不如一个中等人家呢。雍正此时大概也明白了所谓“转移财物”,纯属小人捏造;曹頫其实是在尽全力还爷爷曹寅时欠下的账,不,应该是康熙爷和曹寅一起欠下的大笔糊涂账。他这才心生恻隐,吩咐给曹頫在北京“少留房屋,以资养赡”。这样,曹家才保存住了原在京城的一处老房子和几个老奴婢,有了安身之处。

范时绎随后又奏报,抄家以后又查出江宁织造衙门旁边藏有“塞思黑”(雍正给胤禟起的侮辱性名字)所铸的六尺来高的镀金狮子一对!这又使雍正火冒三丈,好你个狗奴才!你果然跟他们暗中有拉扯。但冷静下来一想,这件事只能说明他们之间有龌龊来往,却不能说明曹家就参与了胤禟、胤禩的阴谋活动。谅他一个小小的江宁织造,没资格也没有狗胆参与京城里王爷们的秘密活动。

这件事总算过去了。但经历这一场浩劫,曹頫丢了官职,曹家也就没了正常进项;经过还账、抄家,家产丧失殆尽,曹家已沦为以粗茶淡饭清苦度日的贫贱旗人。

曹家在北京的一院老房子,位置在崇文门外的蒜市口,有房子十七间半,有奴仆三对。

曹雪芹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座四合院里度过的。虽然没有了当初钟鸣鼎食、丫环穿梭、四世同堂的热闹日子,但曹家在京城里还是有一些阔亲戚的,譬如曹寅的妹夫、曹頫的姑父傅鼐,就曾任兵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是内务府最高长官。曹寅的长女婿、曹頫的姐夫讷尔苏,是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的五世孙,袭爵平郡王。讷尔苏去世后,他的儿子福彭(曹雪芹的表哥)又袭爵平郡王,后任正白旗满洲都统——那可是该管曹家的最高长官。

据说曹家还真有一个女儿在宫里,虽然不一定是“元妃娘娘”,但曹家总归是跟皇上有点沾亲带故。另外,曹寅生时为人宽和,京城里也有一些古旧老友。因了这些亲戚朋友明里暗里的关照与接济,曹家的日子也还勉强过得去。如果不是后来再生变故,曹家也还算是一个有忧愁也有小欢乐的寻常人家。在京城里,像他家这样先前阔绰、如今败落为平民的人家,多着呢。

本来,乾隆皇帝即位之后,对父亲的一些残刻的做法有所纠正,放松了对宗室的种种管制、压迫、凌辱,以期缓和皇族内部的矛盾争斗。但被压迫的一方积怨过深,他们的子弟并没有放弃夺回皇位的奢望。乾隆四年十月,宗人府议奏:“庄亲王允禄(雍正之弟,乾隆之叔)与弘皙(前废太子胤礽之子)、弘昇、弘昌、弘晈等人结党营私,往来诡秘”。乾隆皇帝虽已察觉这些亲王、贝勒、宗室子弟有异谋,却未动手剪除。乾隆五年,庄亲王之子乘皇帝秋猎之机,企图刺杀乾隆皇帝。事迹败露,密谋者团伙被一网打尽。不知为何,曹家又一次被牵连进去(具体情况不详,无从查考。按照曹家现在的情形,他们更不可能有什么动机和行为。清朝政争的株连之烈之广,由此可见一斑)。乾隆皇帝下令,对曹氏抄家,全部家眷赶出门去,房产没收。亲人们流离失散,各觅生路。这年刚满16岁的曹雪芹,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清人潘德舆在《金壶浪墨》中写道:“或曰传闻作是书(《石头记》)者少习华瞴,老而落魄,无衣食,寄食亲友家,每晚挑灯作此书,苦无纸,以日历纸背写书,未卒业而弃之,末十数卷他人续之耳。余曰苟如是,是良可悲也!吾故曰其人有奇苦至郁者也。”除了家中实在揭不开锅的时候画幅画卖了换几个饭钱以外,曹雪芹几乎是完全置妻儿于不顾,日夜拼命,写他的这部书。

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类乎玩蛐蛐一样玩物入迷的旗人,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一个不可救药的呆子。“他在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情形下写书,没有任何物质援助和精神慰藉”,简直像是疯了!就连潘德舆这样的文人,也说他“良可悲也”。但潘德舆有一点看得入木三分:“其人有奇苦至郁者也”。

的确,曹雪芹心中有“奇苦”,有“至郁”,他要借助这部书,一吐心中的苦楚和郁积。这就是他不顾一切写作此书的原因。

7. 你怎么看唐玄宗的后代?

唐玄宗近60个子女,为何多次品?

唐玄宗有子女59人,生育能力超强。然而,高产并不一定优质,他生育的30个男孩中,母亲留下姓名的有3个夭折,母氏失传的7人夭折;29个女孩中,5个夭折。另外,最小的混血女儿寿安公主是个早产儿,永王李璘“视物不正”好像也不算什么健全儿,屈指算来,夭折和有生育缺陷的残次品至少有17人,将近三成,其比例之高令人难以置信。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法国遗传学家摩里士的研究成果表明,年龄在30-35岁的男人所生育的后代是最优秀的。在这个黄金时间内,唐玄宗是否抓住机遇多生几个优质儿呢?公元712年,太子隆基称帝,年方二十有八,这前后的十来年,正是他生儿育女的好时候,然而争夺皇位和后宫争斗等一系列变故最终让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错失了生育的最佳时机。如果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玄宗此时的生育状态,大体可以用九个字概括:不生好,生不好,不好生。

所谓不生好,主要是与太平公主的冲突。当时李隆基已册立为太子,离皇位仅有一步之遥,可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一心想着当女皇,两者水火不容,都想千方百计地摆平对方,这的确耗费了玄宗不少的精力。此时,后宫有个杨贵嫔怀了孕,李隆基担心太平公主借题发挥,便“曲室自煮”坠胎药,欲扼杀小生命于母腹中,最终坠胎未遂而生下了唐肃宗李亨。这个事件可以看出,此时玄宗虽有较好的生育能力,但他为了取得皇位,实行的是相对严格的生育措施,能不种的,尽量不种,已怀上的,尽量打掉,这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减少了优质儿的生产,错过了高质量生育后代的黄金期。

所谓不好生,是指唐玄宗摆平太平公主称帝后,本想和皇后王氏牢牢稳稳地多产几子,以传宗接代,后继有人,没想到又遇上了一个不育不孕患者。王氏是玄宗在临淄王时聘娶为妃的,讨伐韦后时,幕后协助,铲除异已,完成大业,她可是一个有功的皇后,然而美中不足的就是不会生育,在她当皇后的十二年中,最终没能给玄宗生出一儿半女来,白白浪费了好光景。开元十二年(724)七月,玄宗借口宫内之争,废了这个皇后。

所谓生不好,是指玄宗的宠妃武惠妃之流的生育能力太差劲。王皇后被废前,后宫虽有“佳丽三千”,可只有赵丽妃等少数后宫女受到宠幸,最吃香的当属武惠妃,她一共为玄宗生育了六个子女,当初生下的悼王李一、怀哀王李敏和上仙公主三个孩子都夭折了,夭折率高达百分之五十。查其身世发现,这个武姓女是武则天的侄孙女,武则天则是李隆基的祖母,他们二人存在较近血缘关系,这是否与近亲结婚有关呢?从另一个号称“小武妃”武贤仪身上,这种猜测得到了印证,武贤仪也是武则天侄孙女,为玄宗生过两个儿子,其中汴哀王李璥是玄宗最小的儿子,也是年少而亡。看来,武则天的血脉传到孙子辈时,近亲结婚的恶果终于显现了。

唐玄宗错失生育黄金期一事,在他儿女的生育序列中也可以得到验证,早期出生的孩子成活率就高,年事越高生育的子女毛病就越多,最后以最小儿子李璥的年少而亡和最小女儿寿安公主的早产而宣告生育终结。唐玄宗为了争权夺利,失去生育佳期,他登上了皇位,却夭折了儿女,这真是有一得必有一失。

史书上虽然没有玄宗食丹成瘾的记载,但他在丹药下的工夫和精力可不少。

天宝年间,他专宠杨贵妃,因年事已高,长期伤肾,加之贵妃的不孕不育,两人在生育后代的上无果而终,没有闹出什么动静儿。

唐玄宗,在事业和爱情上有时或许是一个成功者,而在生育后代上他的确是一个正宗的失败者。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43)
小说:重生为侯府嫡女后,她掌握了古代社会
上一篇 2024年02月26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2月26日

相关推荐

  • 小说凌皓秦雨欣全文免费阅读(北境战神凌皓的女儿惨死的小说)

    西境之王,影门之主!天降麒麟,国之大幸!一代战神,凌皓!五年前,养父一家人被人灭门,九死一生的他被秦雨欣救回一条命,尔后被神秘人带走。五年后,女儿的一条短信将他从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召回了红尘俗世。护家人,斗门阀,驱外敌...蛟龙入海,风起云涌…...

    2023年12月04日
  • “老八股”重生?*ST中安重整计划获法院批准,大量受损投资者赔偿款将债转股

    记者吴治邦编辑迁址湖北武汉的*ST中安(600654.SH)迎来重生的关键节点,公司重整计划获得法院裁定批准。12月6日的公告显示,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2年12月6日裁定批准《中安科股份有限公司重整计划》(以下简称《重整计划》),...

    2023年12月18日
  • 暗黑2重制版9.23上线!当年公认的四大完美暗金装备,还记得吗?

    《暗黑破坏神2:重制版》将在今年9月23日正式发售。虽然暴雪如今人人喊打,但这盘冷饭还是有许多玩家期待的。毕竟暗黑2先进的装备词条、build玩法在20年后仍被视为游戏策划的必修课。小编也不禁回想起曾经那无数个刷刷刷的日夜。相信许多玩家和我一...

    2024年01月22日
  • 小说:当着公子的面,她用新材料包包子,把在场众人看傻了

    龚大夫给卫琮曦把了脉,然后又仔细的看了看他的腿,最后笑道:没什么事,卫公子身体康健,只是忧思太重,平日里要多想些开心的事!施落冷笑,面上却一副没什么兴致的样子。龚大夫起身,身边的药童连忙去扶,却不小心撞倒了卫琮曦的椅子,椅子侧翻,卫琮曦掉在地...

    2024年01月25日
  • 三界神尊叶辰 第106章 天正集团,回来了

    第106章天正集团,回来了!叶辰将那两颗三品七纹的青灵丹装入一个盒子,小心翼翼地放在了口袋。好东西,自然要留到最后。至于另外两颗则一口气吞服了进去。瞬间,药香四溢,一股极其的气息在丹田里不断冲撞!要突破了!叶辰大喜,连忙盘腿而坐,运转《九天玄...

    2024年02月22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