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神朝:开局篡位当皇帝(无天一统三界三十三年)

1. 无上神朝:开局篡位当皇帝,无天一统三界三十三年?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我想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呢么《西游记后传》想必很多人也是看过的,作为当时的神剧,真的是百看不厌,各种鬼畜镜头,五毛线特效,在我们当时也是看的津津乐道。在我国的传统神话中,三清属于最高神了,毕竟鸿钧、女娲等出现太少,他们也活了亿万个岁月,我们知道在后传中无天曾经统一三界33年。

那么当时的三清为什么不出手呢?我们知道在《西游记后传》中十分的推崇佛法,对于道教基本上是抑制的。玉帝简直就像小丑一样,和佛教根本无法相比,二郎神、哪吒在无天天魔手下根本不堪一击,为了体现无天和佛教的强大,道教基本描写的十分的不堪,但是导演也没有丧失理智,让无天强行了三清对比。

我想如果当时三清出手的话,无天基本上也是痛扁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设定是无天是天上地下对厉害的人,可以说导演也是十分的胆大。我们在历史中会看到,无论唐宋还是后来的明清,甚至是民间,道教的地位一直高于佛教。在《西游记》中,悟空大闹天宫,如来佛祖前来救驾,可以看出,玉皇大帝是君,如来佛是臣。

双方之间的附属关系十分的明显,如来佛属于五方五老之一,管的是人间,而玉皇大帝是天庭之主。在封神中,鸿钧老祖是封神世界至高无上的神,而盘古、老子、元始天尊等人共同开辟了西方封神世界。当然里面还有西方教的接引道人等,但是见了鸿钧老祖时都是行弟子礼,二者之间有着长幼尊卑之分。

到了后来86版西游记的时候,情况却是发生了变化,因为此时玉皇大帝已经害怕孙悟空了,这部电视剧已经开始了尊佛抑道了,其实这个头开的十分的不好,毕竟中国的本土教是道教,而佛教是外来物。作为本土教,很多的道教人物都可以找到原型,他们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而佛教中的一些人大多来自印度,进入中国后,在努力的融入中国社会,但是无论如何都是门外汉,何况佛教是四大皆空,玉帝作为三界至尊,这么会听如来一个和尚的呢?是在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三清不出手,这是导演的聪明之处,因为他知道道教是中国本土,不能被佛教打压。

同意请点赞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无上神朝:开局篡位当皇帝(无天一统三界三十三年)

2. 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

与其说,朱元璋忍了7年才杀胡惟庸。不如说谋划了许多年后废相才得以实施。也就是说胡惟庸案是皇权与相权相争的产物,是朱元璋利用胡惟庸这颗棋子,成功地将皇权、相权集于一身。

都说秦始皇专制独裁,事必躬亲,权力欲望极高。然,丞相之职是秦始皇设置的。李斯拥有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致高权力,是秦始皇给的。如果就集权这一点来说,恐怕秦始皇站在朱元璋面前都得自愧不如。

朱元璋借胡党案废除丞相之职,分相权于六部,将皇权推至巅峰之举,决定了明清两朝政治大格局的,当是非朱元璋莫属。

胡惟庸之所以不得不死,这其中还有朱元璋为自己身后布局,如同他开国就杀功臣同理,他可不想让他的后代,面对一群强悍的大臣难以驾驭。

今天我们就来翻看《明史》,一同来讨论一下,朱元璋是怎么利用胡惟庸这颗棋子,将功臣宿将一网打尽的。

胡惟庸升迁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他的升迁外因得益于杨宪被朱元璋早早的杀掉了。内因当然是胡惟庸自己努力高攀,比如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善长的侄儿,重金贿赂李善长等。

其实,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朱元璋是一个雄主,喜欢用吏才,所谓吏才就是读书未必多,但办事很精干,没有什么儒家教化的束缚,也就不会整天纠缠于儒家的“以道事君”的套路来约束皇帝。基本上以皇帝是非观判断是非,也就是说比较好用。

杨宪就是个很好用的吏才,虽然刘基说他“无相器”,却也还是承认他“有相才”。所谓“无相器”就是没有度量,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所以也就稀里糊涂的被朱元璋杀了。

朱元璋杀了杨宪,但用人的套路没变。

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已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

从中可以得出结论,胡惟庸是个有才干,有能力的人。可是翻阅所有的史料,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说胡惟庸坏话多,好话却极少。绝大多数都是说:此人有才无德。

胡惟庸的无德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忮刻”,器量小且阴险。属于恐怖人物。独断专行。多年单独担任丞相,生杀予夺,免官升职,有 时不报告皇上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呈上的密封的奏章,他先拿来翻阅,如果有对自己不利的,他就隐藏奏章不让皇上知道。

丞相是什么?

皇帝是国家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的一切实际的责任。

从秦时起,丞相就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对皇帝不正确的旨意,有拒不执行权。胡惟庸是丞相,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他面对堆积如山的国政,每天还要早请示,晚汇报,那就是失职。

如此,就产生了矛盾。如果,事事请示汇报叫失职,但是,独断专行叫僭越。僭越了皇权,侵犯了皇权。皇帝就叫你:去死吧!

胡惟庸谋反案

按《明史》说,胡惟庸因儿子杀人事泄,他想花几个银子摆平这事。但朱元璋不同意,一定要以命抵命,胡惟庸害怕了,于是纠集几个和他一样恐惧皇帝的侯爷一起谋反。

再有就是胡惟庸朝残私养甲士、亡命徒为死士,和前朝残元势力示好,欲与之里应外合向朱元璋发难。也就是说胡惟庸私养死士欲弑君,勾结前朝残元势力推翻明朝。

更有意思的是,《明史纪事本末》里记载了云奇故事说,胡惟庸府中出现了灵异之事,便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企图在府中设甲士弑君。

然,就在朱元璋兴致勃勃地前往胡府时,太监云奇不惜惊驾冒死罪阻挡皇上。皇上见云奇宁死拦驾,便登上城墙一看,果然胡府里的复壁中藏有甲士。

说来这些事都很蹊跷,胡惟庸身为丞相,却不知谋反乃死罪,居然如此大张旗鼓,明目张胆地约这个造反,与那个同谋。而且更傻的是把甲士藏在没有房顶的复壁中,谁上城墙都能看到胡惟庸准备弑君。

胡惟庸案的真假

由于辑录案犯供状《昭示奸党录》佚失不存,又时过境迁史实的真相已被淹没。于是,出现了歧疑迭出,真假混淆令人莫衷一是。

胡惟庸独专省事,在经济上贪污受贿,政治上拉帮结派打击异己。飞扬跋扈,擅专黜陟,藏匿于已不利的奏章等,是真。洪武13年,朱元璋宣布胡惟庸诸多罪状中,就有“谋危社稷”四个字。

如此侵犯皇权,谋不谋反也是大逆不道。“谋危社稷”就是谋反,属十恶不赦罪之首。被杀纯属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随着朱元璋逐渐坐稳了龙椅,便开始思谋改革国家机构,以便扩张皇权,强化专制集权“躬览庶政”。朱元璋就在胡惟庸案上,借机大做文章,搞扩大化逐步升级。

由于与朱元璋共同打天下的开国功臣,有特殊贡献和地位,势必形成相权、将权分割皇权的现象。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于是,朱元璋抓住一些大臣的违法事件,大规模诛杀勋贵子弟。采用捕风捉影的手段,将胡惟庸罪名升级为私通日本,又先后将一批批心怀怨望、骄横跋扈,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的文武官员,都牵连进来处死。

用以打击恃功骄横的功臣,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也是真。当然,开国功臣们并非没有问题。不少人居功自傲,凌暴乡里,地方官奈何不得他们,也是不争的事实。

总结

胡惟庸案“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如果胡惟庸人品太差,那么朱元璋大可以杀他一人,或一个家族既可。然,现实却是朱元璋时发动这一案件有深远的谋划。(如题主所说忍了胡惟庸7年。)

胡惟庸案起初是擅权专断。可经过十几年的胡案追察中,胡惟庸的罪行越加越多,同党也牵连的越来越多,先后诛杀了3万多人。为了坐实胡惟庸等人的罪状,朱元璋还特意命人将刑迅逼供的口供集为《昭示奸党三录》公示于众。

而朱元璋杀功臣宿将是从开国就有的,到胡惟庸案时不过是达到高潮而已;朱元璋想废相也是很早就产生了,他曾说“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正是元朝灭亡的原因。

朱元璋也正是自认为看透了元朝失天下的症结,所以早就处心积虑地想废掉丞相。恰缝胡惟庸案的好时机,朱元璋将早已筹划成熟的计划予以实施。

明初的丞相,擅权不行,尸位素餐不行,放权死,抓权死。李善长小心谨慎不行,徐达经常领兵在外不行,汪广洋只知道饮酒吟诗死,胡惟庸使皇权旁落了也得死。

杀胡惟庸有三大好处

废相揽权。将功臣宿将一网打尽。没收横财,充实国库。

胡惟庸有这么多妙用,那他就只剩下死路一条了。

总之,胡惟庸案总体来说是假中有真真有假,真假混淆。而今天我们要分辨的是案件对后世的作用和影响,做出正确的评价。

既要看到朱元璋清除部分骄横跋扈功臣有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他滥杀功臣造成的政治恐怖,人人自危的消极影响。

从而提高我们当今的社会能力。

3. 他的亲生母亲死活也不想当皇太后?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驾崩于畅春园,皇四子胤禛继位为帝,是为雍正皇帝。按照清朝祖制成例,如嫡母、生母在世,新皇帝应“先诣皇太后前行礼毕,然后御殿”,满心欢喜的雍正皇帝赶到其生母乌雅氏寝宫行礼时,却得到了乌雅氏极为冷淡的回应:

皇帝诞膺大位,理应受贺,至与我行礼,有何关系?况先帝丧服中。即衣朝服,受皇帝行礼,我心实为不安,著免行礼。

乌雅氏拒绝接受雍正皇帝行礼的固执态度,在雍正皇帝“再三恳请”、诸王大臣“援引先帝所行大礼,恳切求请”以后,仍然没有丝毫动摇。

儿子登基称帝,自己成功升级为“以天下奉养”的圣母皇天后,乌雅氏不深感欣慰、欣喜若狂也就罢了,为何还拒绝雍正皇帝依祖制而行的行礼呢?

因为,皇四子胤禛登基带给她的皇太后位置,她根本不愿意做;甚至,她对于皇四子胤禛已经成为大清皇帝的既成事实,严重不满!

乌雅氏对雍正登基的诸多不满表现

1、希望给大行皇帝殉葬,以死抗争

根据《清实录·世宗实录》的记载,康雍皇权更迭过程完成后,身份立马变成皇太后的乌雅氏却丝毫没有欣喜、欣慰表情,反而一心想着为康熙皇帝殉葬,一副非死不可的消极表现。雍正皇帝“再三谏阻,情辞恳至”,乌雅氏才暂时放弃了殉死的念头。

乌雅氏一心想要殉死的表现,雍正皇帝在其亲撰《大义觉迷录》中,也曾有过相关说明:

及皇考升遐之日,母后哀痛深至,决意从殉,不饮不食。朕再四哀恳,母后始勉进水浆。

2、三辞皇太后徽号

新皇登基,理应为其嫡母、生母恭上徽号,以名位分。雍正皇帝登基后,礼部也为其生母乌雅氏准备好了“仁寿皇太后”的徽号,可乌雅氏竟然连续三次“推辞不受”。

第一次,以“梓宫大事,正在举行,何暇他及”为由,不允;第二次,面对朝臣恳请,以“诸王大臣体先帝之心,胜于受尊称远矣”为由,不允;第三次,朝臣援引旧典,恳求再三,仍然是不允。甚至,面对雍正皇帝的“叩请再三”,乌雅氏也是一点面子都不给,以至于直到乌雅氏崩逝,“仁寿皇太后”的徽号还仍然处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未上册”的状态。

3、拒绝更换寝宫

为康熙皇帝妃嫔时,乌雅氏居于永和宫,但升级为皇太后以后,乌雅氏就应该搬到专供太后养老的宁寿宫居住。可面对雍正皇帝“请迁宁寿宫,奉以天下养”的请求,乌雅氏又是各种理由予以推辞,直到崩逝也未离开永和宫。

雍正登基,生母乌雅氏为何如此不满

1、雍正和生母之间的关系影响

乌雅氏和其子雍正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雍正皇帝曾经在《大义觉迷录》中给出过这样的描述:

朕受鞠育深恩,四十年来,备尽孝养,深得母后之慈欢,谓朕实能诚心孝奉。而宫中诸母妃咸美母后,有此孝顺之子,皆为母后称庆,此现在宫内人所共知者。

从雍正皇帝的表述来看,雍正和乌雅氏之间一副“母慈子孝、其乐融融”的绝佳状态,但实际上,这对母子之间的关系绝非如此。

康熙十七年,乌雅氏生下皇四子胤禛,但根据清朝宫规,包衣出身、时为宫女的乌雅氏并具备抚养亲生子的资格,于是胤禛满月后便被抱到了时为贵妃、后来的孝懿仁皇后宫中抚养。也就是说,皇四子胤禛自幼便和乌雅氏母子分离,根本就培养起感情基础。胤禛成年后,虽然有机会陪侍于乌雅氏身边,但其自身阴鸷、孤僻的性格也严重阻碍了母子之间的感情修复。

没有感情基础,虽然是雍正皇帝和乌雅氏之间关系冷漠的起因,但却并非主要原因,更不至于对其登基为帝生出不满。真正让乌雅氏对雍正皇帝生出不满甚至怨恨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对待“一母同胞”皇十四子胤禵的冷血做法。

2、雍正对待“一母同胞”的负面作用

康熙二十年,乌雅氏晋封为德妃,拥有了抚养亲生子的资格;康熙二十七年,乌雅氏生下第三子——皇十四子胤禵,并将其留在身边,亲自抚养。相较于自幼生长于乌雅氏身边的皇十四子胤禵,皇四子胤禛对于乌雅氏而言,几乎和陌生路人无异。

康熙朝晚年,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爆发,随着夺嫡形势的发展和夺嫡皇子的逐步淘汰,于康熙五十七年被康熙皇帝任命为大将军王的皇十四子胤禵逐渐变成继位呼声最高、夺嫡希望最大的皇子。而此时的皇四子胤禛,却始终以“天下第一闲人”的形象示人,严密隐藏着自己的夺嫡之心。

但康熙皇位的最后传承结果,却令所有人都没想到,始终隐忍不发的皇四子胤禛反倒成为了一匹黑马,成功继位。一心渴望小儿子继位为帝的乌雅氏,原本就心生失望,再加上朝野上下盛传雍正皇帝“继位不合法”,自然会让其认为是皇四子胤禛抢走了原本该属于皇十四子胤禵的皇位。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大殓之日,雍正皇帝的一道谕旨则彻底将其和乌雅氏之间的关系远远拉开;乌雅氏对雍正皇帝的态度也从不满立刻演变成了憎恨。

《清实录·世宗实录》有载: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乙未,谕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十四阿哥允禵势难暂离,但遇皇考大事,伊若不来,恐于心不安。著速行文大将军王,令与弘曙二人驰驿来京。

可将皇十四子胤禵召回京城以后,雍正皇帝随即将其软禁于景陵读书,直到乌雅氏崩逝也未予以释放。被乌雅氏当成宝儿的小儿子,被雍正皇帝夺走了皇位还不算,还受到如此冷血对待,乌雅氏会对雍正皇帝生出何种憎恨,可想而知。如此背景下,乌雅氏自然要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

3、乌雅氏对佟佳氏乃至其背后母家的反感

对于乌雅氏这位生母和孝懿仁皇后这位养母,雍正皇帝曾经给出过“生恩不及养恩大”的说法,而且在实际生活中,皇四子胤禛对待能够抬高自己出身、增加夺嫡胜算之养母孝懿仁皇后的感情,也远胜于生母乌雅氏。再加上佟佳氏深受康熙皇帝恩宠,乌雅氏对这个夺走自己丈夫和儿子的女人,不免生出嫉妒之心、怨恨之情。雍正皇帝登基后,对于立下拥立之功的隆科多,也就是孝懿仁皇后的亲弟弟,加官进爵甚至明确规定:隆科多应称呼舅舅,嗣后启奏处,书写舅舅隆科多。除此之外,雍正皇帝还对孝懿仁皇后的母家成员,大加封赏、恩宠非常。

而乌雅氏这边的亲戚成员,雍正皇帝却有着天壤之别。首先,乌雅氏家族成员虽然也被雍正皇帝按照祖制给予了相关爵位晋封,但在官职方面却并未给予任何照顾。雍正皇帝对待生母和养母外戚成员的不同态度,必然会令乌雅氏更生怨恨。

雍正元年五月,未更换寝宫、未正式恭上徽号,甚至从来不承认自己皇太后身份的乌雅氏,痰疾复发并迅速崩逝,以死明志,以死抗争,为雍正皇帝留下了诸多遗憾和后世诟病。

常言道:“天下的爷娘爱小儿”,但乌雅氏对待雍正皇帝的消极做法和不满表现,也太过无情、太过冷血。自幼母爱缺失,雍正皇帝本就可怜;乌雅氏以死抗争的荒唐和糊涂,又让这位“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的有为君主,无端背负“逼母”骂名,着实令人心疼、感叹!

参考文献:《清实录·世宗实录》、《大义觉迷录》、《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4. 哪种方式当上皇帝的难度最大?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得皇帝成为一个独尊无上的职业。不知道有多少英雄豪杰,为了皇帝的宝座而前仆后继。中国古代大约有四五百位皇帝,这些皇帝有的历尽千辛万苦才登上皇帝的宝座,有的出生后不久就当了皇帝。

若想当上皇帝无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继承,一种是抢夺。一个王朝建立之后,除了开国皇帝之外,大多数皇帝基本上都是通过世袭的方式获得皇位,即使出现个别“僭越”行为的皇帝,也属于皇族内部之事。王朝更替往往伴随着皇帝更迭,一家皇帝取代另一家皇帝。

若论那种方式当皇帝最容易,肯定是世袭。只要你是储君,大概率可以成为下一位皇帝。中国古代几百位皇帝,绝大多数皇帝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皇位。这方式最为简单,风险系数也最低,危险度也最低。即使皇族成员内部政权夺利,储君继承皇位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古代夺嫡的事件并不少见,成功夺嫡者并不常见。所以,这种方式最没有难度,也是最为普遍的皇位传承方式。

题目中所说的哪一种难度最大,应该指的是改朝换代的当皇帝方式。我们先来一起看看,古代开国当皇帝都有哪些方式。

第一种农民起义当皇帝,比如汉朝的刘邦、明朝的朱元璋,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种地主武装起义当皇帝,比如东汉的刘秀、三国蜀汉的刘备、唐朝的李渊。

第三种权臣接受禅让当皇帝,比如南朝宋武帝、南朝齐高帝、晋朝的司马炎、隋朝杨坚。

第四种遗老遗少拥立当皇帝,比如东晋的司马睿、南宋的赵构、南明的朱由崧和朱由榔等。

第五种地方政权君主当皇帝,比如秦始皇、元世祖忽必烈等。

以上五种当皇帝的方式中,我觉得最难的应该是第一种:农民起义当皇帝。有位历史学家曾经说两种人可以当皇帝,一种是豪强,一种是乞丐。豪强的根基雄厚,输得起、输不怕。豪强失败了,由于家底子太厚,依然可以生活得不错。乞丐一无所有,不怕输、没得输。乞丐本来就一无所有,失败了小命一条,万一成功了九五之尊。

相对于权臣篡权,通过战争建立王朝更加困难。权臣篡权只需要搞定皇室成员即可,有时候,甚至一个顾命大臣的身份就可以逐渐掌握国家大权。历史上不少顾命大臣后来成为权臣,乃至走上了篡权的道路。权臣篡权只需要通过权谋手段,逐渐将国家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即可。

战争则不一样,战争的残酷度和困难度非常大。战争会使得整个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会造成大量人员死亡。通过武装战争的方式获得皇位,一定要经历无数次战斗,每一次战斗都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战场上打赢敌人的难度要远远高于耍手段和权谋。一旦发生战争,想当皇帝可能面对的不是一方势力,要逐个消灭竞争对手。比如,刘邦需要消灭其他十几路诸侯,唐朝需要消灭其他反王。

通过武装战争的手段夺取皇位,不仅要通过武力消灭其他诸侯,还要精通各种权谋手段。有能力的诸侯,既要解决好内部问题,也要兼并其他力量。从历史上发展来看,通过武装战争建立新王朝,耗费的时间要远远长于通过篡权的方式。司马家族篡权称帝的时间算是非常长的一个。从249年高平陵事件到266年司马炎篡位,前后经历了三代共17年时间。隋文帝杨坚从掌权到篡位不过两年时间,赵匡胤黄袍加身也不过几天时间。曹魏从起兵到称帝前后30年时间,秦始皇统一中国称帝用了10年,朱元璋用了17年时间。

武装战争夺取皇位不仅难度更大,危险系数也更高。古代被皇帝拉下马的权臣并不少见,被皇帝处死的权臣也大有人在。武装战争称帝失败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暂时称帝无法保住地位的皇帝也非常多。如果把这些皇帝也算上,中国古代的皇帝更多。但是权臣一旦篡位成功,基本上都能保住皇位。

篡权登基和武装登基虽然都是改朝换代,但是改朝换代的程度却不一样。篡权登基的新王朝,文武大臣大多都是前朝旧臣。新王朝不仅继承了前朝的文武班底,也继承了前朝的种种弊端。武装登基建立的新王朝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根基是全新的班底,此前的种种弊端也被连根拔起。往往战争之后建立的新王朝,各种政治负担较轻,王朝的寿命也比较长。

通过武装起义称帝本来就比较困难,农民起义领袖当上皇帝则更加困难。古代农民起义非常频繁,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有农民起义。农民起义的规模也有大有小,有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有的农民起义则很快被扑灭。农民起义次数非常多,真正成功的起义却少之又少。黄巢农民起义和李自成农民起义甚至一度推翻了前朝,最终还是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黄巢没有抵挡住唐朝残余势力的反扑,李自成败于清军。

历史上,真正取得胜利的农民起义也只有刘邦农民起义和朱元璋农民起义。刘邦通过农民起义建立了大汉王朝,朱元璋通过农民起义建立了大明王朝。刘邦虽是农民,却也曾经当过亭长;朱元璋则是彻彻底底的农民,甚至还当过乞丐。从成功的几率上看,农民起义的成功率非常低。中国古代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不下百次,知名的农民起义也有四十多次,但是成功者却只有两个案例。

农民起义当皇帝的难度之所以大,除了战争的难度大之外,也和古代的正统观念和等级观念有一定关系。在古代,造反堪称是最大的罪过,农民起义更是不为正统观念所接受。农民起义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豪强起兵。豪强起兵可以打出各种旗号,比如“清君侧”、“遥尊皇帝”等。这些豪强通过各种旗号,成功地掩盖了造反的事实,从名号上显得“名正言顺”。

刘秀依靠皇族的身份,打出了兴复汉室的旗号。当时“兴复汉室”有很强的号召力,刘秀依靠这个旗帜成功地建立了东汉王朝。李渊起兵之时,打出了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旗帜,占据了道义上的先机。有了这些旗帜之后,刘秀和李渊便不再是“造反”,而是兴“正义之师”。农民起义者即便竖起各种旗帜,依然逃不过造反的“骂名”。

豪强造反往往只需要推翻原皇族或者击败其他敌对势力,农民起义则需要击败整个统治阶层。农民起义所面对的敌人比豪强起兵更加强大,成功率自然也就更低,难度也自然更高。

综合起来看,地主武装起义当皇帝的难度非常大,农民起义当皇帝的难度最大。皇帝宝座虽然非常有吸引力,但也不是谁想坐就可以坐。坐上皇帝宝座的人只有那几百个,死在皇帝宝座下的人则不计其数。

5. 李世民杀兄弟对吗?

虽然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在历史上也是一代有为之君,不过李世民却始终有一个污点,不管用什么办法都无法抹除:他的皇位是杀害兄弟、逼迫父亲而得来的。

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起源于周代。为了维持封建统治的稳定,对于更容易出现动乱的权利更替过程,礼法规定了较为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立嫡以长,立庶以贤。李世民不是嫡长子,因此他不具备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他通过血腥政变得来的皇位,也给后代子孙造成了十分大的影响。

“凡唐代之太子,实皆是已指定而不牢固之皇位继承者。”陈寅格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如是说。

隋唐史大家胡戟先生也说:“唐代的储位十分的不稳定,在储位上出事的占太子总数的30%。这说明了政治斗争的严酷性,有些太子一脚踏进东宫的时候,另一只脚已经踏上了断头台。” 唐朝正式当过皇太子的,一共有29位,只有16位成功接班,成功率仅仅只有55%。

李治是个例外,而这个例外也是李世民出于避免后世子孙有样学样而做的政治抉择。然而,恶例一开,就很难再有说服力了。

李治被李世民钦定为太子,灵前继位,文武辅佐,大局已定,大赦天下,皆大欢喜。可是,仔细盘点一下,在他之前,嫡长子李承乾,在李世民登基不久就已被立为皇太子,已抢得先发优势;嫡四子魏王李泰修书礼贤、声震朝野,是皇太子的有力竞争者之一;并非嫡出的皇三子吴王李恪文武兼资,李世民都认为“英果类我”,也是皇太子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相比之下,嫡九子晋王李治,性格宽仁,甚至有些柔弱,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代英主李世民的继承人。

然而先发的李承乾不仅无心上进,也无心治国,种种失德表现最终使得李世民对他失去了信心。随后,李世民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第二个嫡子——魏王李泰。魏王李泰的表现也很好,积极争取父亲的欢心,一度距离皇太子之位非常接近。

李世民却有一块心病:自己如果选择了李泰,那么将向后世子孙表明,“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将为后代开一个争夺储位的坏头。于是,看似最不可能继承皇位的李治身上,不争才是大争,不党才是大党。

这是李世民在极力往传统礼法上靠拢,希望后代子孙能够和睦相处,以礼法为先。可是事与愿违,唐朝的皇帝们的上位之路,从来都不是那么水到渠成。多数的情况都与李治的情况恰恰相反,充满着各种不服、各种阴谋、各种诡计,甚至各种血腥仇杀。皇太子中,李世民、李隆基、李亨,他们都是通发动政变抢班夺位。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特看不惯李世民这种“自己抢皇位”的做法,在《读通鉴论》中痛批:“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至于自敕直书,而太宗不可复列于人类矣”。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李世民除了在世时,尽量合理安排诸子,还通过改写史书的办法抹除这个恶名,也开了皇帝干预史官的恶例。可是李承乾、李泰兄弟的争斗,一个被废杀,一个遭幽禁,李唐皇室充满了阴谋诡计。这让李世民心如刀扎,他甚至以剑刺心,痛哭不已,被群臣劝下。

后世的皇室子弟自相残杀,愈演愈烈。后来,皇室已经不再信任同宗兄弟,转而任用宦官。从李亨开始,唐代14位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清朝史学家赵翼说:“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也是通过政变夺取皇位,这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所以,很快,到了明宣宗时就有汉王造反。后来的明朝对待宗室在政治上几乎是严防死守的原因就是因为唐朝的前车之鉴。

李世民的政变得位虽然取得了一时的治世,却埋下了几百年的动乱的因子。

6. 帝王术到底有多厉害?

不上朝不等于不干活,嘉靖皇帝能稳稳当当地执政45年,靠的就是他将权术玩儿的炉火纯青。

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手段和智慧最高明的,莫过于嘉靖皇帝朱厚熜。

这位原是藩王,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以小宗入大宗,继承大统的皇帝,政坛智慧以及权术手段,可谓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靠着这种本领,嘉靖在不上朝20多年的情况下,依然牢牢掌控朝局,即便是如严嵩、徐阶等精英之流,照样也是被嘉靖捏得死死的。

那么,嘉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又是如何让满朝文武大臣对他俯首帖耳的呢?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点,正是嘉靖掌握了这三点精髓,因此他才能独掌乾坤。

权术精髓之一:超常的政治敏感度

这一点,在嘉靖刚准备登基继承皇位的时候,就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嘉靖这个皇帝之位,某种程度上是意外得来的,他的父亲朱祐杬只是一个藩王,作为藩王之子,他原本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但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就在公元1521年,明朝历史上最“荒唐”的皇帝朱厚照突然死了。

并且,朱厚照一辈子也没留下子嗣,因此,皇位就出现了暂时的空缺,而根据明朝宗室”兄终弟及“的原则,那么就需要在朱厚照的兄弟中找出来一位继承皇位。

那么,为什么会挑中朱厚熜呢?公认的说法,是当时首辅杨廷和等人认为朱厚熜年纪小,且没什么根基,因此日后容易控制。

究竟这种说法真实程度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就在朱厚照去世的当天,杨延和就会同司礼监请示张太后,最终宣布了立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为帝。

按照常理来说,作为当时一支相对边缘化的宗室,能被立为皇帝,那必须是感恩戴德,甚至是连滚带爬地来到京城继位,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熜刚来到京城,就给一帮老臣来了个下马威。

怎么回事呢?原来,朱厚熜在接到诏书后,一路晃晃悠悠,好不容易到了京城边上,却没有马上进城,而是一声令下,让所有人停了下来。

他要干什么?很简单,他要看一看杨延和等人给他制定的继位礼节。

其实这个要求也很正常,毕竟他马上就是皇帝,他想看那就看呗,但这一看,朱厚熜当时就不乐意了,马上表示,这个礼节不行。

之所以他说礼节不行,这里面有几点,第一,礼节中要求他从崇文门进城,第二,进去之后,再绕道东华门,最后到文华殿。

这还不算完,到了文华殿之后,他要先继位为皇太子,然后再继位为皇帝。

而朱厚熜不乐意的地方,首先是崇文门属于偏门,哪里有皇帝继位走偏门的?再一个,就是凭什么先继位为皇太子?要是这样,那么他朱厚熜算是谁的皇太子?他又不是没爹,总不能刚到京城,就给自己找了个爸爸吧?

如果要是换成旁人,被皇位的巨大诱惑力一冲击,恐怕很难注意到这其中的细节,但是朱厚熜注意到了,不仅注意到,并且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他按照礼节的要求去做,那么也就意味着,他成了别人的儿子,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日后就和自己没关系了,这还是其次,最重要的,要是听话照做,那么以后就是任人拿捏的局面。

没办法,谁叫你是儿子呢?谁叫你不是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呢?

正是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朱厚熜第一时间拒绝进城,表示必须一切按照正规程序来,走正门、不给别人当儿子,不然就不进城。

最终,以杨延和为首的大臣选择了妥协,一切都按照朱厚熜的要求去办,这才了了此事。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嘉靖帝朱厚熜对于政治上的敏感度相当之高,他深刻知道在朝中的任何一个举动蕴含的意义,更知道这种意义在将来会形成什么样的后果。

有了这种高敏感度,手底下那些大臣的一举一动,嘉靖帝就会很快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和想做什么,正所谓棋高一着,事事都比大臣看的更远,自然就会把大臣捏在自己的手心里。

权术精髓之二:分寸感极强

所谓分寸感极强,意思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并且一出手就是必杀。

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事,就是嘉靖皇帝登基后发生的“大礼仪”事件,这件事放在整个明朝,也是很值得说道说道的一件事。

什么是“大礼仪”事件呢?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嘉靖皇帝登基之初,为明确自己和亲生父母之间的关系,与朝中大臣进行的一场对抗。

要是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件事仿佛有些可笑,但在当时,却是了不得的大事。

事情的起因,是嘉靖帝在登基后的第三天,亲自下了一道圣旨,要人去湖北老家把他的母亲(兴献王朱祐杬的妻子)接到京城。

这倒也没什么,毕竟当时嘉靖只有十五岁,儿子想母亲也是情理之中,但随即嘉靖帝又召集杨延和等人,漫不经心地抛出了一个问题。

他问,要是他的母亲到了京城,那么他该称呼自己的母亲什么呢?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疑惑,这有什么问的?自己的母亲自然是称呼“妈”了,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按照儒家的传统,一个皇帝的合法性,在于他继承的是谁的皇位,换句话说,如果嘉靖还是兴献王的儿子,那他就不能继承皇位。

因为皇位本来是明孝宗朱佑樘这一脉的,朱厚照是朱佑樘的儿子,所以他继承了皇位,而朱厚照没有儿子,那么按常理来说,继承皇位的人就得是朱佑樘的其他儿子。

而今嘉靖帝朱厚熜继位了不假,但按礼法,他就得认自己的伯父朱佑樘为爹,至于亲爹亲妈,只能是认为叔叔婶婶之类了。

因此,在他问出这个问题之后,杨延和等人也没多想,就按照礼法写了一份奏折,递交给了嘉靖帝。

奏折中,杨延和明确表示,嘉靖帝应该管明孝宗为“皇考”,而管亲爹亲妈则为“皇叔”和“皇叔母”。

我们都知道,嘉靖帝肯定不愿意这样,要是愿意,他也不会在刚到京城的时候,为继位的流程而折腾,因此,他绝对不会同意,不过,这次他没有公开表示反对,而是把奏折驳回,告诉杨延和等人自己不满意,让重新拟。

至于哪里不满意,他肯定不会明说,总之就是把奏折驳了回去。

这就让杨延和等人犯嘀咕,小皇帝究竟是哪里不满意?于是,一帮人商议之后,再次上了一份奏折,把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缘由,前前后后说得清清楚楚,并且援引历朝历代的例子,这意思就是告诉嘉靖,有先例在前,我们也是按章办事。

而这一次,嘉靖帝没有驳回奏折,当然也没有表示同意,而是选择了“留中不发”。

什么叫做留中不发?意思就是我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不同意,那么嘉靖帝这么做是因为什么呢?难道他在玩儿拖延战术吗?

当然不是,他在等朝中出现与杨延和不同的声音,更准确地说,他在等文官集团出现裂痕。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明武宗朱厚照后期以及嘉靖皇帝登基初期,大明朝廷中权势最大的莫过于首辅杨延和,他的地位足以影响当时的朝局,而嘉靖帝就是看到了这一点,知道和他硬钢没有胜算,因此才会选择了迂回的战术。

你杨延和再一手遮天,总不能所有人都唯你是从,况且下面有的是想替代你杨延和的人,只要这些人知道皇帝和首辅杨延和的意见不对付,那么他们很乐意站出来去杠杨延和。

果不其然,嘉靖皇帝等来了这么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张璁。

张璁的前半生,是一个挺不得志的人,四十多岁了还是个礼部的小官,没办法,他一没背景二没资源,只能是苦熬苦夜的混日子。

但嘉靖帝登基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张璁意识到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他敏锐地感觉到,现在这个少年天子,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并且最重要的是,皇帝似乎很不喜欢首辅杨延和。

因此,他就把赌注全部押在了嘉靖身上,冒着被杨延和打压的风险,第一个站出来提出了与杨延和不同的意见。

张璁的意见核心其实很简单,就是“继统不继嗣”,意思就是说,嘉靖皇帝继承大统不假,但亲生父母也必须得认,两者之间不冲突。

尤其是他的那句“夫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一下子就说到了嘉靖皇帝的心坎儿里。

之后,朝堂上因为这件事形成了巨大的争论,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到了后来,杨延和为此告老还乡,他的儿子杨慎又带着一帮大臣,跑到大殿前又哭又闹,逼着嘉靖帝必须按照礼法行事。

而此时的嘉靖帝,没有像之前那样默默等待,而是迅速换了另一副面孔,当即下令锦衣卫将这些闹事的官员全部抓起来,拖到诏狱打板子。

而这一打,19个大臣因为伤势过重,最终毙命。

经过嘉靖帝的这一凌厉出击,朝中那些反对的声音迅速消失,最终他达成了自己的心愿,按照张璁“继统不继嗣”的办法,了结了此事。

“大礼仪”事件的始末,是嘉靖帝对于权术运用的一次真正体现,在最开始,他先试探朝中大臣的意见,看到和自己相反后,开始采用迂回的策略,到了最后阶段果断出手,用最直接的方式,摧毁了一切所谓的礼制,最终达成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什么阶段该用什么方式,什么时候又该用什么手段,嘉靖对于分寸的拿捏极准,如果他在最开始采取雷霆之击的话,那么肯定是适得其反,毕竟最初还有人大臣主动站到他这一方。

这就是分寸感,也是嘉靖能驾驭群臣的秘诀之一。

权力精髓之三:高明的控人术

嘉靖一朝,有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内阁首辅换得特别勤。

据资料记载,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单是首辅前后就换了十几个,从最初的杨延和,到后来的杨一清,还有“大礼仪”事件中的功臣张璁,以及后来的夏言等等。

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严嵩和他的老对手徐阶,这些都是嘉靖一朝的内阁首辅。

为什么会换这么多首辅呢?其实这背后,也是嘉靖皇帝的权术之一,同时也就是一种高明的用人手段。

这种手段的精髓,叫做既用你也防你。

具体的做法,就是把一个人推上首辅的位置并重用他的时候,同时在他的后面,放上一个年轻人,然后通过暗中支持,让这个年轻人站到首辅的对立面,去攻击现任的首辅。

等到现任的首辅到了一定程度,比如达不到与皇帝亦步亦趋,或者尾大不掉的时候,那么就是那个年轻人上位的时候,到那时,老首辅就该让位了。

而新首辅上位后,嘉靖皇帝故技重施,再放上一个年轻人,继续上演着同样的招数。

这其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比如严嵩,他就是踩着前任首辅夏言而上位的,而在他之后,则是徐阶,也是同样的路子成为首辅的。

嘉靖帝为何要这么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能让一个人在首辅这个位置上呆的时间太长,只要你羽翼即将丰满,那么就马上找人将你替换掉。

只有这样,皇帝才能具备最终的权威,而凌驾于群臣之上。

那么,嘉靖帝是如何让这个办法始终有效呢?很简单,他抓住了核心的要素,那就是人往高处走的本性。

举个例子,一家公司里,老板在召开会议,会议上一帮老臣持一个观点,而另一个很有才干的年轻人则是另一个观点,双方互不相让,甚至吵了起来。

那么作为老板,在会议上就会当众批评这个年轻人,比如批评他不懂规矩,不知道尊重前辈等等,但在会议结束后,老板就会把这个年轻人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今天批评他是为了他好,公司里只有他最能干,然后再说一些看好你之类的话,说白了就是许诺。

这样一来,这个年轻人就会感恩戴德,从此不仅拼命工作,并且还和那些老臣势不两立,时间久了,就达到了分裂那些老臣的目的。

这就是嘉靖帝的“玩儿法”,靠着这种方式,他始终站在意识形态的最高点,而大臣们,只能是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了。

其实,关于嘉靖帝对权术的运用还有很多,上述几点都只是冰山一角,毫不夸张的话,嘉靖帝是一个将权术运用到了化境的人,因此,他才能二十多年不上朝依然能稳坐皇位,反观他的孙子万历皇帝,同样是不上朝“消极怠工”,但万历的水平就要比嘉靖差了不止一两个档次。

7. 如果从五大洲各挑一个足球球王?

五洲球王,因为各地域足球水平的差异,他们之间的实力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里我们就不谈历史了,直接聊一聊现役球员里的五洲球王。

第一位:美洲球王——阿根廷当世之主——梅西——我距离前辈马拉多纳,也许只差一座大力神杯之前我在一篇文章里把梅西列为难以超越的球员之一,有的朋友反驳说梅西在巴萨其实是“哈白”的配角。梅西到目前已经夺得6次金球奖,6次世界足球先生,6次欧洲金靴奖,8次西甲联赛金靴,均为史上最多纪录,同时亦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劳伦斯最佳男子运动员奖的足球运动员。我不否认“哈白”的实力,但把这样的梅西看做是“哈白”的配角,实在是难以苟同。美洲现役第一人,非梅西莫属。

俱乐部层面,梅西在巴萨已经拿到了几乎所有的荣誉,而在国家队,他的建树还远远及不上前辈马拉多纳。2021年7月,梅西带领阿根廷获得美洲杯冠军,终于实现了成年国家队冠军零的突破,小小弥补了一个遗憾。如今的阿根廷队球星凋落,只剩下老迈的天使还陪伴在梅西左右,如果能够带领这样的阿根廷站上世界之巅,梅西就可以称作真正的球王。离开了巴萨的梅西,今生能够捧起大力神杯吗?

第二位:欧洲球王——葡萄牙足球机器——C罗——我如大理石雕像般的身体,既有上天的恩赐,也来自我数十年如一日的自律和努力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当今世界的绝代双骄之一,他和梅西谁是当今最强,无数球迷为之争论不休。C罗拥有5个金球奖,5个世界足球先生,2021年还登上了世界足坛射手榜第一名,个人成绩上略逊于梅西。C罗有多可怕,13岁的他就让葡萄牙体育用在1998年动用1500英镑把他招入麾下,并且创纪录的在一个赛季就从U16连续跳入U17、U18、二线队、一线队,单赛季4连跳!

C罗的身体是一具巅峰的足球机器,他的力量、速度、技术、弹跳、灵活性都是顶尖,以往类似他这样有着爆炸性力量和速度的球员,职业生涯巅峰期都不会很长,而C罗巅峰期至少从2006年保持到2019年接近14年。除了自身的天赋,也离不开其超出常人的自律。多少球员获得财富和地位之后,就迷失了自己,然而C罗却可以坚持平时不饮酒,只吃煮鸡肉和蔬菜,制定的每日训练计划就算到了凌晨也要完成,坐游艇出去度假也要一丝不苟的完成健身训练。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下面的照片送给国足球员用来每日自省。

第三位:非洲球王——埃及法老——萨拉赫——我也是可以单挑整个后防线,以一己之力改变比赛结果的神人

非洲足球先生、英超金靴、英超冠军、欧冠冠军、英超官方最佳球员,率队28年后重返世界杯,萨拉赫从一个足球欠发达地区里逐渐成长为世界顶级球星。尤其在转投红军利物浦以后,萨拉赫大放异彩,2017-18赛季,各项赛事打进44球,成为利物浦队史处子赛季进球最多球员,打破英超单赛季进球纪录,获得英超金靴的同时包揽了PFA、FWA、英超官方评选出来的三项赛季最佳球员;2018-19赛季,萨拉赫卫冕英超金靴,并帮助球队夺得欧冠冠军;2019-20赛季,萨拉赫帮助球队夺得英超冠军。

萨拉赫出生在埃及的一个小村庄,最初踢的是后卫,当他的球队4:0获胜后,他却蹲在场边大哭。教练疑惑地上前安慰,才知道萨拉赫是因为自己没有进球而哭泣,随即了解了这个年轻人内心对于进球的无比渴望,立即将其位置调整到锋线,才有了现在呼风唤雨的埃及法老。萨拉赫某种程度上和武磊一样,都是全村人的骄傲,但无疑他们村的萨拉赫的成就比我们村的武磊实在是强太多了。

第四位:亚洲球王——韩国天才——孙兴慜——闭关修炼10年,父亲才允许我出现在赛场上,我的基本功超乎你想象

孙兴慜多次获得亚足联最佳海外球员奖、多次入选亚洲最佳阵容,5次获得韩国足球先生,另外在2020年先后获得亚洲金球奖、普斯卡什奖以及亚足联评选的“亚洲最伟大的英超球员”。在热刺的5个赛季,除了处子赛季外,孙兴慜每个赛季都能得到两位数以上的进球数,也多次上演一条龙贯穿整条后防线的高光时刻,2020年第身价甚至达到了9000万欧元,位列世界第13位,甚至超过了在尤文图斯的C罗。当然,身价不能说明一切,孙兴慜所有的荣誉都是亚洲层面的,尽管他已经几乎超越了之前所有的亚洲前辈,但在世界足坛,还无法排入最顶尖的存在。

但不能否认,孙兴慜在亚洲已经是独一号的存在,整个中国队22人加起来也比不上孙兴慜一人的身价,他的表现也超越了我们曾经为之自豪的孙继海、范志毅、李铁、郑智在英超的表现。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孙兴慜的足球成长之路非常特殊,他在15岁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正式比赛,他的父亲坚持让他不断加强足球基本功练习,直到各项基础都非常扎实,左右脚带球都非常纯熟,他的父亲才允许他进入了职业足球领域。这可能也是个例,但也说明了基础的重要性,毕竟我们拔苗助长的事情没少做。

第五位:大洋洲球王——空缺

大洋洲足球,也只能想起澳大利亚,之前还有科威尔、卡希尔、维杜卡、施瓦泽、尼尔等英超主力球员撑起大旗,而现在实在是想不起什么人能担当起球王这个称号,矮子里拔将军我也实在拔不出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看看哪位朋友能补上这个空缺吧。【头条-火焰符号】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89)
斯文败类po沈教授(类似早春不过一棵树的
上一篇 2024年03月22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3月22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