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专宠日常(历史上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典故出自哪里)

1. 皇帝专宠日常,历史上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典故出自哪里?

“皇帝不急太监急”,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呢?我记得高三时,班主任见我们快到高考了还不好好复习,晚自习还聊天看报时就经常说这句话,哎!现在想想,那是老班的用心良苦啊!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很多网文里,小君得到了最多的“答案”,他们都认为这句话来自一个叫梁溪坐观老人写的《清代野记》。

在这个“野记”中,叙述了清朝皇帝在召幸妃子时要翻绿头牌,然后太监就将被翻牌的女子赤身裹在被子中,然后抬到皇帝的龙床上(如下图)

当二人云雨时,有专门的太监在门口“监管”,如果云雨时间过长,太监就会喊“是时候了”三声,提示皇帝不要贪图春宵,也要为身体着想,这才是明君的表现。

由此,有人就从这则故事里引申出了“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典故。

其实,这算一种误读,首先这位梁溪坐观老人,估计是一笔名,他到底是谁,他写的《野记》是否真实,这都是要打上问号的?

这本“野记”,主要记述清代咸丰一来的历朝文物掌故和社会风俗,而且梁老人怕大家不信他写的,还专门找了很多所谓的“证人”来论证,什么落魄的聋人满族八旗子弟等等。

小君个人的观点,这句话在历史上并无明确出处,这本书里也没明确写,多半是后人臆造,而且这本书里写的皇帝召幸妃嫔之事也属道听途说,其实在正史里并不是这样的。

据记载,清朝皇帝召幸妃嫔时,是先将这些女人集合于养心殿后寝殿的围房之中等待,被翻到的人就会被太监带与皇帝交合。

所以是不是要被裹着送上龙床,这个。。。在电视剧里比较多吧。

不管出自哪里吧,咱们现代人用这句话的场合还挺多,但有时,皇帝的不急也许是他早已胸有成竹,准备好的“不急”呢。

皇帝专宠日常(历史上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典故出自哪里)

2. 深宫曲怎么提高皇上心情?

游戏玩家在侍寝的时候用调情和欲拒还迎可以增加皇帝的兴致,床笫之欢点满,兴致容易高一点,并且和宠爱值挂钩的。每个皇帝性格不一样,兴致初始率也不一样,冷漠皇帝如果是专宠的话,一般60起步,最差59.皇帝的心情值会影响侍寝的初始兴致,之后可以通过互动选择来提升兴致。

吟诗作对+10,醉酒当歌+15,献舞一曲+15,闲聊+10,前两次选择会显示性质提升,第三次不显示,但是也是会提升的。

3. 古代都有那些匪夷所思的故事?

古代泸州抠门第一人,三个儿子办后事的态度,决定遗产归属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关于离奇的故事和传说,一般都有骇人听话或者匪夷所思的内容在里面。或古灵精怪,或牛鬼蛇神。因为不存在的东西,粘上一点神怪之说往往能吸引大家的注意,但是如果这样,不如你看蒲松龄先生写的《聊斋志异》或者那些六朝笔记就行了。那些神怪鬼狐之说众多。

但是,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匪夷所思的故事呢?今天江阳沽酒客就来给各位讲一个泸州曾经流传的民间故事,关于逗角的笑话。据说这个事情还确有其事。

啥子是“逗角”,这个角不能读角度的角,要读角色的角(绝)。我认为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斗绝”。这是一句四川方言,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很自私、很吝啬、很斤斤计较的含义。

其实在吴敬梓的《儒林外传》里写过好几个抠门的人物。国外也有吝啬鬼的经典文学形象,比如葛朗台、泼留希金等。但是个人觉得都没有今天沽酒客要摆的这个“逗角”厉害。

这个人是明朝泸州某乡镇的土财主,据说姓郎,名字都不知道,人称郎斗绝,可见被人记住他抠门到了极致。有诗为证:

有痰不吐当灯油,蚊虫飞来要取肉。

夜梦鬼交为省精,从不刷锅为省油。

老实说,这个人也算是抠门到家了。而且他不是没有,越有越舍不得。眼看朗斗绝岁数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不仅对外人亲人抠,对自己也抠,身体当然不好,不到六十岁就快不行了,很快就要去西天了。

但是朗斗绝硬是强撑着不死,看见婆娘哭哭啼啼的,便问“我还没有死你哭啥子?”

婆娘说:“你自己不顾身体,还没有六十就不行了,平时抠门就算了,现在要是死了你后事打算怎么办呢?还有你的那些遗产准备怎么分配给三个娃儿。”

郎斗绝心想,是啊,我就是为了这个事情落不了气,老子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家业,要是分给一个不孝子败光了怎么办。

于是他叫婆娘把三个娃儿叫到床面前,看看他们怎么料理他的后事,再做决定。

三个娃儿哭丧着脸来到朗斗绝面前。朗斗绝说:“你们三弟兄不要着急哭,我是不行了,我打算把财产分给你们其中一个,但是我要看你们哪个最像我的性格,这样你们说说你老子我死后你们打算怎么办我的后事呢?”

大儿子心头想,老汉抠抠索索一辈子,没有享过福,死了肯定要风光大葬啊,于是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朗斗绝,而且他觉得这也表现出自己孝顺,肯定老爹满意。

没有想到听到儿子说要风光大葬,朗斗绝病歪歪的身体突然暴跳起来,给了大儿子一巴掌,骂道:“你过死娃子,有你这样过日子的嘛?明明晓得我平时节约惯了的,死了还要浪费,你风光大葬不要钱吗?摆酒席让人来吃,就是素席不要钱吗?简直气死我了,我的钱你休想得一分。”

大儿子被打懵了,二儿子见状心想大哥简直不了解老汉,这个时候应该这样办,于是对朗斗绝说:“老汉,你死了我啥子都不办,用草席把你一裹,喊人抬上山埋了就是,一切从简。”

二儿子正得意,却被朗斗绝“呸”了一下,他继续骂道:“混账东西,老汉我死了埋就埋,还要请人抬我上山埋,请人不要钱吗?你不能自己把我埋了吗?滚开,你也得不到一分钱。”

大儿子和二儿子互望一眼,哭笑不得,心想这个老汉真是够了,这钱不要也罢,跟老汉这些年简直是守着金山过乞丐的日子实在不知道他为啥这么财迷。

到了三儿子,三儿子吸取大哥二哥的教训,上来就说:“老汉,办啥子葬礼,埋啥子埋,你死了头发卖给裁缝当四线,皮子拔给皮匠当皮靴,骨头拿去熬制骨肉,肉分部位论斤卖了换钱,绝对不浪费。”

朗斗绝听三儿子一说,眉开眼笑,好像病都没有了一样,一边咳嗽一边夸奖三儿子:“好好好,这才是我朗斗绝的幺儿,我跟你说,你的想法和主意都不错,就是你毕竟年轻,还有所欠缺,记得老汉给你说的,卖我的肉的时候,要去村口屠夫家,不要去村尾。”

众人好奇惨了,虽然三儿子得到认可,可以继承家产了,但是没搞明白怎么还有卖村头村尾的说法。

朗斗绝看众人不解,于是继续笑着说:“你们晓得个屁哦!村头张屠夫为人耿直,买有起码比村尾要多几块钱,显然村头屠夫比村尾巴那位要便宜,卖村尾就是亏了,你要......记住哦。”

三儿子说记住,话音刚落,朗斗绝就一命呜呼了,这正是:

生前人送斗绝王,身后只留吝啬名。

弱等斗绝变大方,沧海桑田一百轮。

4. 我想知道历史上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故事?

北魏末年美貌王爷,才华横溢,27岁便位极人臣,因高颜值,被太后强幸,死前被冤枉,死后被掘坟。看似是一段风流韵事,其实是一场官场大战。在他死后,文武百官都为之垂泪,可谓天地同悲。

“他生莫做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遗憾和无奈,总是人间的寻常。”——《减字浣溪沙-听歌有感》

《周生如故》改编自《一生一世美人骨》,本以为会是一个架空的虚拟故事,可未曾想周生辰这样一个悲情的英雄角色,居然在历史上也有原型,结合《周生如故》化用的人物角色和时代背景,或许可以推断出,北魏清河王元怿,很可能就是周生辰的历史原型——一个同样功高震主而遭污杀,而且比周生辰结局更惨的王爷。

一、聪慧机敏堪比二南,少年得志《魏书》中,“幼而敏惠,美姿貌,高祖爱之。博涉经史,兼综群言,有文才,善谈理,宽仁容裕,喜怒不形于色。”

元怿为北魏宗室大臣,孝文帝第四子,其母亲为罗夫人,出生于皇室的元怿,自幼聪慧过人,机敏善辩,因此而深受父亲孝文帝的喜爱,虽然身为第四子,却很得器重,尤其是他的叔叔,彭城王元勰,将元怿视若己出。

曾盛赞他风神外伟,黄中内润,如果上天能多给他一些年岁,则他的风采神韵一定能和《诗经》中的周公、召公相媲美,时人常赞美元怿“堪比二南”,就是讲他的风韵和学识都让同龄人望其项背。

元怿不仅丰神淡雅,识量宽和,更是五车腹笥,为人谦恭,他与叔叔元勰有很多共同点,只是他更甚于叔叔。

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元怿的仪表能称得上一句“冠绝天下”了。

太和二十一年,年仅10岁的元怿被封为清河王,2年后,他的父亲孝文帝去世,异母哥哥元恪继位,史称宣武帝。

然而,元恪本来不是当皇上的第一人选,他还有个哥哥叫元恂,谁料到在497年,有人告发废太子元恂图谋造反,拓跋宏一怒之下赐死太子后,才让二儿子元恪做了太子。

本就志不在此的元恪,登基后,便重用皇室宗亲大臣,其中包括他的叔叔,彭城王元勰和他的弟弟,清河王元怿,而此时的元怿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年郎。

就这样,14岁的元怿官至侍中、尚书仆射,意气风发的少年正式步入了北魏的官场,开始了他短暂而灿烂的从官生涯。

但官场如战场,一个不留神,不光是能出错,很可能也会丧了命,哪怕是皇亲国戚,除了步步为营,小心谨慎以外,也是毫无办法。

二、多次惨遭陷害,引经据典劝谏君主,官运亨通《魏书》:“怿才长从政,明于断决,割判众务,甚有声名。”

元怿在官场以“明于决断”而声名远扬,尽管他贵为皇亲贵胄,却并不以此作为资本耀武扬威,反倒是处处以国事为先,甚至不惜得罪权臣。

宣武帝继位后不仅重用元氏宗亲,同时也重用其生母的母家人,其中便包括他的舅舅高肇。自古皇家最忌讳外戚干政,而宣武帝却对高肇十分宠信,在宣武帝的放任下,外戚高肇把持朝政,清除异己,多次陷害元怿、元愉等皇室肱骨,为了稳定朝纲,元怿等人多番忍让,谁知高肇却变本加厉。

永平元年,再次被陷害的京兆王元愉忍无可忍,在冀州起兵谋反,誓要“清君侧”,得知消息的元怿还没来得及反应,便被高肇拿捏到把柄,以元愉谋反为契机,又诬陷杀害了元怿最敬重的叔叔,彭城王元勰。

短短几个月内便有两位至亲被谋害,元怿悲愤不已,却又拿高肇无可奈何。

高肇大肆诛杀贤臣,又谋求私利放走囚犯,一时之间,朝野之上乌烟瘴气,而这是元怿断不能容忍的事情,也为此与高肇在云龙门下的外走廊处起了争执,两人争得不可开交,从此更是不相往来。

在一次侍奉宣武帝的酒席上,元怿趁宣武帝酒酣之际,对在场的高肇说:

“天子兄弟,讵有几人,而炎炎不息。昔王莽头秃,亦藉渭阳之资,遂纂汉室,今君曲形见矣,恐复终成乱阶。”

意思是天子的兄弟所剩不多,你还要苦苦相逼,从前的王莽仅凭借渭阳的资本就能颠覆汉室,你如今这奸邪模样,看着也是祸乱的根源。

未等高肇应答,元怿又向宣武帝谏言,他以孔子、左丘明等人为引,指明尊卑有序,君臣有别,不应僭越,自古缩减食用、释放死囚都是君主的权力,而如今却让司徒高肇代君行事,这不符合君臣之道,也不符合天地人伦,长此以往一定会助长祸乱。

元怿这一番话言辞恳切,引经据典,犯言直谏,字字泣血,可结果呢,宣武帝听后,却笑而不答,未有回应。毕竟,元恪对高肇的信任,不光是因为他是自己的舅舅,更是因为他将其作为除掉皇族宗王势力的重要帮手。

但宣武帝还是听进弟弟元怿的话,便颁了两道诏令:

一、命令尚书与官署有司,审理狱讼案件;二、准允洛阳以东的饥民,到燕、恒二州及六镇渡灾;

512年,高肇升任司徒,元怿则接替他成为司空,而此时,元怿不过25岁。当时朝野上下的贤臣,都夸元怿温恭谨慎,动合规矩,言为世则,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元怿有着十分优越的治国理政的才能,这也是他官运亨通的资本,不过而立之年却能手握重权,并不仅仅因为元怿是宣武帝最为强势的弟弟,更是因为他在朝堂之上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豪迈英姿。

三、传出风流韵事,奸臣当道壮年被害,天地同悲

515年,宣武帝去世,太子元诩继位,称孝明帝。可宣武帝肯定没有想到,自己不顾大臣反对,也要废除的“子贵母死”的制度,却害死了自己的好弟弟元怿。

仅继位一个月后,孝明帝便任用叔叔元怿为司徒,同年八月升至太傅、太尉,诏令元怿负责审理裁决门下省大小事务,并掌管各个法律条文、经典义理的注释,此时的元怿,用“位极人臣”来形容丝毫不夸张。

而随着宣武帝元恪的去世,清算国舅高肇的声音也此起彼伏,高肇的侄女高太后被迫出家,而高肇几乎是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反抗就被清理出局——仅在宣武帝元恪去世后短短几个月内,高氏和元氏就分出了胜负,高氏的影响力逐渐式微,直到被彻底消灭,而以元雍、元澄、元怿为代表的皇族势力则完全掌控了局势。

而在这场迅速而无声的斗争中,有一个女人始终逡巡在中心地带,她也是和元怿留下过种种不堪入耳的宫禁事秘的人——孝明帝生母胡氏,有人说她叫胡仙真,有人唤她的封号胡充华,当然,后世广为流传的,还是她的这个称呼,胡灵太后。

经过多重权力的明争暗斗以后,整个北魏朝堂划分出了明显的势力范畴,胡灵太后代表的宫廷力量成为皇帝元诩的监护人,元怿元雍等人则掌控了核心政权,而元继则是掌管禁军的中间人——自此,胡灵太后也正式拥有了稻操刀北魏政权的权利。

而久居深宫的胡灵太后孤枕难眠,她年轻寡居,不经意间便相中了故去皇帝的弟弟,清河王元怿。而她这次的爱,爱得是轰轰烈烈,朝野皆知。

胡太后先是委以重任,给予其出入禁中的特殊优待,又经常以商讨国事为名连夜召请元怿入宫,久而久之,元怿也知道了胡太后的心思,可他怎么敢不顾礼节染指太后?元怿为人清朗高洁,实在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于是,他与胡太后虚与委蛇,小心周旋,让胡太后不能遂愿。

胡太后见元怿不肯就范,便深更半夜浓妆艳抹后,再次以议事为名召元怿入宫,进屋后的元怿傻了眼,如此情景,即使他立刻退出宫去也是瓜田李下,洁身自好的元怿为了保命,半推半就间,只能选择服软妥协。

虽然这一桩宫廷密辛,就像是坊间流传的桃色新闻那般描述生动又不可信,但《资治通鉴》却明白记录了元怿与胡太后之间的关系:

“魏太傅、侍中、清河文献王怿,美风仪,胡太后逼而幸之。”

虽然不敢肯定胡灵太后与元怿之间是否清清白白,但胡灵太后借重用元怿,而制衡她的妹夫元乂和孝文帝的弟弟元雍的野心,却是毋庸置疑的,加之元怿为官刚正不阿,德才兼备,将朝政委托给元怿,也是胡太后的一步好棋。

胡太后将元怿视作周公、霍光,元怿也不负众望,竭力辅佐新帝,将治理天下当做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一心为民,勤勤恳恳,可即使是如此一位贤王,却也几次三番经历了“信任危机”。

毕竟,领军将军元乂,胡太后的妹夫,因自恃是胡太后家人而行事张狂,元怿屡屡依法裁断于他,也因此与元乂结下了梁子。

元乂的党羽宋维受元乂指使,密告元怿谋反,元怿因此而被囚禁于门下省,幸好元怿平日里为人端正,德行为人景仰,负责审问元怿的官员和朝廷显要官员纷纷为元怿作保分辩,元怿才得以沉冤昭雪。

被释放后的元怿感慨自己一生忠诚却常被诽谤,心酸之余,便搜集了历代忠义之士的事迹编纂成《显忠录》,以此彰显自己的赤胆忠心。

可元怿终究还是难逃魔掌,他的《显忠录》就像是一封自己亲笔写下的绝笔书。

520年,元乂联合宦官刘腾发动宣光宫变,他们隔离了太后与皇帝两宫,将胡灵太后囚禁于后宫,又诬告元怿有罪,将他囚于门下省,不日后杀害,而此时,这位一心一意辅佐君主的一代贤王,也不过34岁。

《魏书》:“朝野贵贱,知与不知,含悲丧气,惊振远近。夷人在京及归,闻怿之丧,为之劈面者数百人。”

元怿死后,朝野震惊,文武百官都为之垂泪,听闻元怿丧事的夷人,也纷纷用刀划脸以示哀悼。

人们哀悼的是一代贤才的陨落,也是奸臣当道的悲凉。

正光四年,胡灵太后和孝明帝重掌大权,追封元怿为范阳王,以礼加葬,同年八月,又改封原爵位清河王。元怿一心为国,可是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也是令人感动唏嘘。

更为抓马的是,清乾隆年间,一个自以为是的小县令龚松林将元怿的墓穴误认为是司马懿的陵墓,他在墓前大肆祭拜了“司马懿”,自此,元怿之墓也被误传为是司马懿之墓。

1948年,几个盗墓贼挖开了“司马懿”之墓,随着墓志铭的出土,墓主人的身份才得以尘埃落定,可惜,当文物工作者对元怿之墓进行保护性挖掘时发现,元怿的墓穴已被洗劫一空。

一口腐棺,白骨如泥,只有墓壁上栩栩如生的武士绘画,似乎还在无言地宣告着这位贤王当年的风采。

忠良被害,终成冤魂,满腹才华,忠心于国,却难有圆满结局,在坍塌的乱世中,邪佞当道,忠贤让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相较于小南辰王与漼时宜天人永隔的催泪,清河王元怿一心为公却含冤而死,才是更令人觉得悲凉和痛心的真实吧。

5. 能给她稳定富足的生活吗?

个人以为,皇帝跟妃子之间,不可能有真爱!

皇帝的妃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政治联姻,主要是重要王公大臣的女儿、孙女之类的,目的是为了稳固皇位,与爱无关;一个是各地进贡或者选秀的,目的是为了给皇家传宗接代,不是为了真爱。

当然,也有一些皇帝和妃子的感情特别好的。下面说两个有名的妃子:

1、杨贵妃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唐玄宗对杨贵妃够爱了吧。当初甘冒骂名,想方设法把她从“儿媳妇”变成了自己的“媳妇儿”,似乎很真爱。

但是呢?在马嵬坡的时候,面对士兵哗变,“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一旦影响到自己的皇帝宝座和身家性命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尽管赐死杨贵妃的时候还有些扭扭捏捏,“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这么一看,唐玄宗的真爱还是自己。虽然《长恨歌》把他描写的很深情,但假设杨贵妃没死,等老成黄脸婆了,他还会这么深情吗?

2、万贵妃

明朝的万贞儿,是明宪宗朱见深幼年时期的保姆,比他大17岁。朱见深小时候命太苦。刚2岁,他老爹就因为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掳走了。然后他叔叔当了皇帝,废了他的太子之位,他就成多余的人了,随时会死。好不容易才活了下来,而身边唯一陪着他的人就是万贞儿。

后来,朱见深即位时,便封万贞儿为才人,第二年加封为贵妃。终明宪宗一生,始终如一地专宠万贵妃,并不因其年老色衰而嫌弃。1487年,58岁的万贵妃病死,明宪宗很伤心,也一病不起,并于同年而逝,享年41岁。

这看起来更像真爱,但从明宪宗的成长历程来看,万贵妃是亦母亦姐,并非纯粹的男女之情。可以说,明宪宗的人生是残缺的,他把万贵妃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了。

其实,对皇帝来说,后宫佳丽三千,谈真爱就是个笑话。当然,对于女人来说,入宫成为妃子之后,富足的生活肯定会有的。只不过,后宫之凶险,远超江湖和战场,能不能活到第二集都很难说

6. 像纣王项羽这些帝王专宠一人是不是那个时代美女少的原因?

真正天生丽质美女(不用化妆打扮就是美女的)过去现在都不多,现在美女比过去多是因为现在的美女比过去会打扮,化妆技术高超,不是吗,网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化好妆的美女非常漂亮,但是卸了妆以后就不那么漂亮了。现在的化妆技术那不叫化妆,简直就是传说中的易容术。纣王,项羽这些帝王专宠一个美女不光是这一个美女美丽漂亮,还有其他很多地方特质吸引他,不然这样的专宠是不会长久的。

7. 甄嬛传中的端妃为什么从不参拜太后也不亲近皇上?

谢谢邀请。

《甄嬛传》中端妃如她的封号一样,端庄贤淑,温婉大气。后宫之中很多嫔妃,唯有她不时常走动,也不爱参加宴会,就连皇上太后也不时常拜见。

端妃首次出场是温宜周岁宴,一出场便是一副病弱的样子,送给温宜陪嫁的项圈后便离开了。这也是端妃第一次见甄嬛,端妃此来一是祝贺温宜,二是为见甄嬛,端妃虽不出来走动,但也知道宫中消息,与纯元皇后相似的甄嬛早已有所耳闻,端妃第一次见甄嬛便已知道甄嬛定能扳倒华妃,替她报仇雪恨。

端妃如此虚弱,是因为华妃灌了她一碗红花,伤了身子,落下病根。华妃恨透了端妃,在生活上苛待她,时不时去羞辱她。端妃只能默默忍受,因为她没有力量反抗,只能伏低做小,等待时机。

端妃其实是为皇上担了罪名,皇上忌惮年家,不会让华妃生下孩子,便让同是武将世家出身的端妃来背这个罪名。端妃聪慧早已知道皇上的心思,只能背下这个罪名。

端妃从不参拜太后也不亲近皇上。一是因为端妃身体虚弱,又得不到医治,只能这么拖着,就是有心也无力。二是端妃必须保持低调,华妃对端妃恨之入骨,对她百般羞辱,端妃想要报仇,可是年家势力太大,端妃必须处于弱势,才能让华妃放松警惕,不屑于除掉她。三是端妃对皇上太后的恨,不想再日日见到他们,而皇上太后对于端妃也有愧疚,对于她的行为也不追究。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70)
男孩继承行长后续:爸妈照片曝光,一家人都
上一篇 2024年04月13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4月13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