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世家(科举)(江苏南京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

1. 书香世家(科举),江苏南京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 ,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 ,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

南京早在100-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35-60万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汤山生活,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南京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下面,小编就跟大家来说说说江苏南京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看看你知道的有多少。

1.祖冲之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2.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

3.朱棣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

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朱棣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

4.陶弘景

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5.徐熙

金陵人,五代南唐杰出画家,金陵(今南京)人,一说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后在开宝末年(公元975)随李后主归宋,不久病故。一生未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

6.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

7.傅善祥

南京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状元。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慧过人,喜读经史。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开创科举女科才,傅善祥报名参加女科考试后,高中鼎甲第一名。

8.沈福宗

1657年-1692年,生于南京,是早期到达欧洲的中国人之一。1681年随比利时教士前往欧洲,一路游历了荷兰、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欧洲六国。他们一行分别与罗马教皇和法、英两国国王会见。当时随身带有中国儒家经典和诸子书籍四十多部,把中国语言文字、儒家道德哲学和波动说等文化传到欧洲,帮助西方学家从事汉学研究。

9.萧衍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10.柳如是

明末清初名伎,生于1618年,本名杨爱,一说杨朝,杨影怜。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伎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11.王贞仪

王贞仪(1768年~1797年),字德卿,安徽天长人,是清代著名女算学家、文学家。王贞仪撰写的《月食解》一文,精辟地阐述了月食发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浅等知识,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12.张简斋

张简斋(1880年~1950年),字师勤,祖籍安徽桐城,生于南京中医世家,民国时期著名中医,有“南张北施(施今墨)”之称,为民国时期“金陵四大名医”之首。张简斋曾任中国国医学会理事长、南京国医学会理事长、重庆国医公会理事长、卫生部中医委员会委员、考试院高等中医考试典试委员、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南京国医传习所所长、南京中医学校校长等职。

13.孙权

孙权, 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死后葬于南京梅花山。孙吴自229年孙权立国,至280年孙皓在石头城向西晋军队投降,共历四世,统治江东前后达72年,是三国中存在时间最久的国家。

14.谭延闿

谭延闿(1880—1930年),湖南茶陵人,民国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墓位于南京紫金山灵谷寺北。

15.张栋梁

张栋梁(1887~1937),号仲庵,男,江苏省江宁县人,出生于儒医世家,祖辈六代行医。为民国时期“金陵四大名医”之一,与张简斋并称为中医界的“金陵二张”。1929年3月17日,全国中医药界代表抗议国民政府“废弃旧医”案。

16.刘伯明

刘伯明(1887年-1923年),名经庶,字伯明,出生于江苏南京,哲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哲学的先驱者、中国现代自由教育的倡导人、中国现代人文主义的先驱。 近代《学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21年起任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文理科主任、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哲学教授、代理校长等职。并撰写了《论学风》和《共和国民之精神》等文章刊于《学衡》上,倡导朴茂、求实的学风。

17.林散之

林散之(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

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与李志敏并称“南林北李”,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18.李国鼎

1930年李国鼎毕业于现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是南京大学校董会名誉董事长。1934年参加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英考试。

获他所在考场数学第一名,后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著名的凯文迪许实验室深造 。1937年回国,旋即投笔从戎,投身抗日,参加防空照测和钢铁生产。

书香世家(科举)(江苏南京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

2. 蒲松龄典故?

蒲松龄的小故事

蒲松龄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一是从事文学创作,二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多次奔赴科举考场。而流传于世的蒲松龄的故事也都和发生在蒲松龄身上的这两件大事分不开。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蒲松龄的故事,想了解蒲松龄更多的故事请阅读下文。

蒲松龄的故事一:蒲松龄巧戏儒生的故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早年流落苏北宝应,身无分文,只好挂牌行医糊口。一次,他为县太爷治好了病,县太爷送了块“药到病除,圣手时医”的'匾给他表示感谢,谁知一时大意,错把“时”写成了“诗”字。

匾一挂起,触怒了当地一班儒生:这副寒酸相,竟然能医“诗病”,他有多大学问?儒生们便蜂拥而来发难,宣称蒲松龄如稍有差错,就要砸掉他的牌匾,赶出宝应。蒲松龄见门外吵吵嚷嚷,忙出门外察看,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位秀才,拱手道:“先生号称诗医,学生觅得小诗四句,请圣手赐教。”说罢递上一张纸。蒲松龄接过一看,原来是一首人生四件喜事的五言绝句:“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2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略一思索,当即提笔批下“此诗宜补,方有起色”八个字。众儒生一看,哄笑起来:“诗文哪有吃补药的?”蒲松龄哈哈一笑,道:“首句补‘十年’,二句补‘千里’,三句补‘和尚’,末句补‘老童’,诸位意下如何?”众儒生一想,吃了“补药”的诗就成了“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2和尚洞房花浊夜,老童金榜题名时”。又反复仔细一想,是补得有理呀,一时无言以对。众儒生悄然而退。

一天,一胖秀才路过蒲家门口,见悬此匾,心中不服。秀才心想:“你也太恃才自傲了,竟敢为诗治病,我今天倒要讨教一二。”随之要蒲宅家人通报,说有一秀才拜见。蒲松龄出面相迎,煮茶相待,那秀才道:“近闻蒲公医术高明,能为诗医疾,不知可否赐教,还恕晚生冒昧了。”蒲松龄客气地回答:“赐教不敢当,足下若有诗词患病,不妨让老夫一试,还望指教。”秀才从袖内取出一纸道:“本人姓王,纸上有祖辈名诗一首,请诗医看看是该补还是该泻?”蒲松龄接过一看,原来是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他看罢诗稿,二话没说,便提起笔来把原诗改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胖秀才生气地说:“呸,我祖上的诗,千古不变,你怎能改成词?”蒲松龄大笑道:“既然是凉州词就得用长短句。你如何连诗词都分不清,还想抬出祖宗压人,真是不肖子孙。”一番话,啐得胖秀才无地自容。

某日,又有一秀才途经蒲公门口,见此匾不觉暗自好笑,心中思忖道:“蒲松龄您太恃才傲物了,写几首小诗倒还罢了,若说能为诗治病,古今未闻也。我今天倒要向您讨教讨教。”随即进了蒲宅。蒲松龄出面相迎,沏茶相待。 二人寒暄毕,秀才道:“近闻蒲公能为诗医疾,恕晚生冒昧,特来拜访,不知您肯赐教否?”蒲说:“哪里哪里,足下倘有诗作罹患小恙,不妨让蒲某一试,倘若有差,还望有所指教。”秀才也不客气,遂从袖中取出一纸道:“学生姓杜,这首诗是老祖宗遗墨,请圣手诊治。”蒲松龄一看,原来是千古传诵的极品,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蒲松龄看罢,灵机一动,也写了八个字:“泻药一剂,脚轻手快。”杜秀才不解,便问怎么泻法?蒲松龄提笔边删边说:“清明就是时节,还要‘时节’何用?行人自然在‘路上’,此二字应泻去2‘何处’就是问路,不必‘借问’,最后一句,‘牧童’也似觉多余,也可泻去。”杜秀才笑着作难道:“前三句泻得好,末句却万万不可泻,否则有谁来指路呢?”蒲松龄笑道:“牧童所指甚窄,难道没有其他知情者指路吗?可见你从来不回家祭祖扫墓的。”秀才听后,佩服之至,暗想:“蒲松龄真奇才也。”也为自己年轻好胜和鲁莽而自责,连连作揖告退。

蒲松龄小时候的故事二:只认衣服不认人

一日,毕际友家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赴宴,亲朋好友俱是些达官显贵之人。毕家邀请蒲松龄作陪。

一会儿,蒲松龄从外面走了进来。在座各位看到他衣衫褴褛、其貌不扬,他们的傲慢、鄙夷之情溢于言表。有的抬眼撩了蒲松龄一眼,有的干脆头也未抬,兀自在那里用着酒菜。蒲松龄见状,并未吱声。

酒过三巡,众食客吟诗作赋以助酒兴。轮到蒲松龄时,蒲松龄以“针”为题作诗一首:“远看像条银,近看一根针。腚上只长一个眼,只认衣服不认人。”众人听罢,一笑二想三脸红,愧疚之色写于脸上。

蒲松龄的故事三:蒲松龄草亭路问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3. 为什么贾宝玉会喜欢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毫无疑问,(红楼梦)之所以千古不朽,正是在于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曲折缠绵的爱情。

文本第三回,黛玉初进荣国府时,第一次看见是什么情形?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至此!”脂批: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

而宝玉见黛玉第一眼是什么感觉?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宝黛之间的相见,叫宿缘重聚,是故人远道而来,是典型的一见钟情。

细读文本,写黛玉初见宝玉用一个“惊”字,宝玉初见黛玉用一个“笑”字。一存于中,一发乎外,笔墨则不同,心却都在动。

这是“灵犀相通”。

再来,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又发痴摔玉,又哭泣说黛玉没有玉...

第一次相见,就大有风云突起之势,莫不隐示二人之间注定了后来有惊心动魄的情感故事。

再来,黛玉垂泪,伤心来贾府第一天来就引得宝玉发痴癫。

第一次见面就是两个人都先喜后悲,果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一对痴儿女,第一次见面就跃然纸上。

而宝玉第一次见宝钗是什么情形呢?文本没有直接的交代。

宝钗虽然生得很美,但是却没有给予宝玉似曾相似之感。而文本也没有写到宝钗第一次见到宝玉有“见过”的感觉。

这说明什么?

二人初见时,并无心灵上的悸动。

有人说黛玉先入为主,所以宝钗晚来,失了先机。果真如此吗?

毫无疑问,错!

即使宝钗先来,宝玉也不会爱上宝钗。纵然喜欢,也只是世俗眼里的匹配,以及肉欲上的贪爱,是可以被取代的爱情。

而不会是灵魂上的碰撞,相知,相爱,不可被替代的独特。

可以想见,即使没有黛玉,宝玉宝钗顺利成婚。凭着宝钗的贤惠,宝玉温和的性情,他们也可能会有和睦的婚姻,但永远也谈不上会有多么深刻的爱情。如果宝钗意外死亡。那么宝玉必定也是续弦再娶。

而不是黛玉死后,那种知音已绝,看破红尘,决然而去的悲痛。

为什么这样说呢?

选秀失败之后,宝钗以及她的家族不遗余力地争取与宝玉的婚姻。

黛玉亦为此日夜悬心,时时垂泪,受伤。宝黛之间为此不停发生矛盾,哭闹不休。但令宝钗以及她的家族始料不及的是,宝玉和黛玉并没有越吵越疏离。反而,宝玉和黛玉的心越吵越近。

就在宝钗的半路挥刀里,就在宝钗狂热的追求里面,宝玉越来越明白,他所期待的女子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需要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伴侣,才能让他在层层重压之下,苦苦挣扎,疲惫的灵魂得到一丝丝的慰籍。

所以宝玉越来越明白,谁是他真正的知己,谁才是他的生命里绝对不可或缺的人。

毫无疑问,他坚定地选择了黛玉。

世俗的眼眸里,黛玉爱哭,黛玉喜欢使小性子,但是宝玉的眼里,这就是黛玉最可贵的真。

而且这里“真”里,宝玉看到黛玉的洁。

和他自己一样,不肯一股清流随“俗波的高洁。这一点,令宝玉欣喜不已,亦感动不已。所以他从不介意在人前人后夸赞黛玉“不说那些混账话”。认她是知己。

可以这样说,莫说黛玉先认识宝玉。即使是宝玉在娶了宝钗之后,再遇见黛玉,他也注定要沦陷。

他们注定要相爱。

因为宝玉活得太寂寞了,太累了,而黛玉是唯一一个众多喜欢他的女子里面,与他灵魂最相似的人。他们彼此懂得彼此的寂寞,和无奈。他们俱有同样叛逆的精神,也同样俱有无法挣脱的无奈。

真是这一点高度的认知,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可以说,宝钗是宝玉和黛玉爱情的试金石。如果不是宝钗的出现与介入,宝玉自己都不确定,原来黛玉于自己是如此的:独一无二。

宝玉昏暗的世界,黛玉是明珠。明珠一失,宝玉的生命便黯然无光。

宝钗即使来得再早,再怎么美好优秀,注定无法取代黛玉在宝玉心中的地位。

犹如北静王取代不了,宝玉在黛玉心中的地位一样。

宝黛之间的爱情,不只是世俗里面的忠贞,而是千古不遇的相知之情。

4. 古代刻苦读书的成语?

关于读书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案萤干死】:书案上借以照明的萤火虫都干死了。形容正直的读书人做官被贬或死后,居处荒凉的景况。

【暗室求物】: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

【傲贤慢士】: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八百孤寒】: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的读书人。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

【白面儒冠】: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白面儒生】: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白面书郎】: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闭户读书】: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博览五车】:指读书多,学识渊博。

【不羁之士】:羁:拘束;士:读书人。不受拘束的读书人。

【布衣韦带】: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才贯二酉】: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朝经暮史】: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处士横议】:处士:古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横议:放肆地进行议论。没有做官的读书人纵论时政。

【穿壁引光】: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春诵夏弦】:诵、弦:古代学校里读诗,只口诵的叫“诵”,用乐器配合的叫“弦”。原指应根据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后泛指读书、学习。

【唇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大璞不完】: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道学先生】: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读不舍手】:舍:舍得,愿意。读书读到有兴趣时舍不得放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读书得间】: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读书破万卷】: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万卷书读破了,下笔写文章就如有神助。比喻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书。

【读书三到】: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读书种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如同行万里路一样。形容多读书,则见多识广。

【方正之士】:方正: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不阿的读书人。

【废书而叹】:废:放下。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发出感叹。形容读书时对其内容有所感触而置书兴叹。

【废书长叹】:废:放下。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发出感叹。形容读书时对其内容有所感触而置书兴叹。

【焚膏继晷】: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负薪挂角】:负薪:背着柴草,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读书;挂角:把备读的书挂在牛角上,隋代李密骑在牛背上读书。指边劳动边读书,不畏辛苦。

【腹为笥箧】:笥:盛书等物的方形竹器;箧:箱子一类的东西。腹部成了书箱子。形容读书多,有学识。

【腹载五车】: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滚瓜烂熟】:象从瓜蔓上掉下来的瓜那样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含菁咀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同“含英咀华”。

【含英咀华】: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行吟坐咏】:吟、咏:声调抑扬地念、唱。走着也念,坐着也读。形容读书用功。

【闳览博物】:闳:宏大;闳览:博览群书,见识广博;博:广大。指读书很多,见多识广,能够辨别各种事物。

【画荻教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积雪囊萤】:积雪:南朝孙康映雪读书。见《尚友录》卷四。囊萤:晋代车胤把萤火虫装在口袋里,借荧光读书。见《晋书·车胤传》。形容刻苦攻读。

【集萤映雪】: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挟筴读书】:挟:夹持;筴:同“策”,指简册,书籍。手拿书籍,一心读书。形容勤奋学习。

【尽信书不如无书】: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巨学鸿生】:巨:大;鸿:通“洪”,大;生:读书人。比喻学识渊博的人。

【聚萤积雪】:聚萤: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积雪:晋代人孙康映雪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上进。

【聚萤映雪】:聚萤: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映雪:晋代人孙康映雪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上进。

【开卷有得】: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得:得益。读书总有好处。

【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开心明目】:开心:使心窍开通;明目:使眼睛明亮。指通过读书或做事开通心窍,扩大视野,提高观察力。

【匡衡凿壁】: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魁垒之士】:魁垒:光明磊落;士:旧时指读书人。为人正直,胸怀坦荡的人。

【琅琅上口】: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立地书厨】: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利路名场】:名场:旧指读书人求功名的场所。泛指寻求名利的道路和竞夺声名的场所。

【两脚书橱】: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磨穿枯砚】: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磨穿铁砚】: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目不识书】: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目不知书】:指不会读书写文章。

【暮史朝经】:史:指历史书籍;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纳士招贤】: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囊萤积雪】:囊萤:晋代人车胤收集萤火虫读书;积雪:晋代人孙康映雪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勤学上进。

【囊萤映雪】: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囊萤照读】: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囊萤照书】: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囊萤照雪】: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

【牛角书生】: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贫士市瓜】:市:买。穷苦读书人买瓜只挑个大的。比喻以言谈和外貌取人。

【七行俱下】: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寝馈书中】:馈:吃饭。读书很专心,吃饭睡觉都忘记了。

【轻财好士】:轻视钱财,重视读书人。

【轻财重士】:轻视钱财,重视读书人。

【轻贤慢士】:轻:轻视;慢:傲慢。轻视有才能的,不尊敬读书人。形容轻狂傲慢,狂妄无知。

【穷愁潦倒】: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穷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穷措大】:措:读书人。比喻贫穷的读书人。

【却客疏士】:却:拒绝;疏:疏远;客:外来人;士:读书人。比喻囿于地方观念,不用外来的人,也不用有才能的人。指妒贤嫉能。

【然荻读书】: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儒士成林】:儒士:指读书人。比喻读书人很多。

【三绝韦编】:韦:熟牛皮。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三余读书】: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舌战群儒】: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诗礼传家】:指世代皆读书习礼。

【诗礼人家】: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诗礼之家】: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十行俱下】: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十年寒窗】: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食而不知其味】:东西吃下去,却不知道它的味道。比喻读书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士农工商】: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士穷见节】:士:读书人;穷:困窘;节:节操。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

【士穷见节义】:士:读书人;穷:困窘;节义:节操,气节。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

【世代书香】: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家。

【书呆子】:指只知读书而缺乏实际知识的人。

【书生之见】: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书声朗朗】: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书香门第】: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书香门户】: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香人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读五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书生气】:书生:读书人。常用来形容看问题简单、幼稚,对实际问题缺乏了解。

【书声琅琅】: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硕学通儒】: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硕彦名儒】:硕:大;彦:有才学的人;名:有名声的;儒:读书人。指非常有名气的大学者。

【孙康映雪】: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太璞不完】:太璞:未治之玉。璞经过加工,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出来作官,就丧失了纯洁。

【铁砚磨穿】: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同门共业】:同门:在同一个老师门下;业:读书。同在一个老师的门下读书。即同学。

【徒读父书】: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兔园册】:本是唐五代时私塾教授学童的课本。因其内容肤浅,故常受一般士大夫的轻视。后指读书不多的人奉为秘本的浅陋书籍。

【兔园册子】:本是唐五代时私塾教授学童的课本。因其内容肤浅,故常受一般士大夫的轻视。后指读书不多的人奉为秘本的浅陋书籍。

【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惟有读书高】:只有读书以求进取,才是高尚的途径。

【文弱书生】: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文业砚田】:砚田:旧时读书人依文墨为生计,因将砚台比作田地。旧指以文墨为生的读书人。

【五车腹笥】: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五行并下】: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五行俱下】: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下帷攻读】:下帷:放在室内悬挂的帷幕,表示与外界隔绝。比喻专心读书。

【宵旰攻苦】:宵:夜;旰:天已晚。早起晚睡,刻苦读书学习。

【宿学旧儒】: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学而不思则罔】:罔:蒙蔽。只读书不思考就会上当受骗。

【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雪天萤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雪牖萤窗】:雪牖:指晋朝孙康映雪读书的典故;萤窗:指晋朝车胤囊萤读书的典故。比喻贫穷苦读。

【寻章摘句】: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淹滞措大】:淹滞:有才德而居下位者;措大:旧指贫寒的读书人。旧指当不上官的读书人。

【燕颔儒生】: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

【燕颔书生】:有封侯之相的读书人。亦用以称美志在建立军功的士人。同“燕颔儒生”。

【洋洋盈耳】: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摇头摆脑】:脑袋摇来摇去。形容骄傲自得或自得其乐的样子。亦以形容读书吟诵的姿态。

【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一介儒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引锥刺股】: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臧谷两亡】:臧、谷:两个人名。臧和谷一起放羊,一个去读书,一个去赌博,结果都丢了羊。形容做事马虎大意,不专心。

【凿壁借光】:凿:挖。在墙上凿一小孔,借邻居的灯光读书。形容家贫刻苦读书。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凿壁悬梁】:凿:打孔,挖洞;悬:吊挂。形容刻苦读书。

【摘句寻章】:摘取、搜寻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招贤礼士】: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招贤纳士】: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照萤映雪】:利用萤火虫的光和白雪的映照读书,形容刻苦地读书精神

【折节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折节向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枕典席文】:指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枕籍经史】:枕着经典,垫着史书。形容专心一意读书。

【枕经籍书】: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朱墨烂然】:朱墨:朱笔和墨笔;烂然:光明的样子。形容读书勒奋。

5. 历史上的清朝大臣刘墉?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本回答约1350字,阅读时间3分钟。

相信大家都看过一部老剧《宰相刘罗锅》,剧中的他刚正不阿,勇斗大贪官和珅,但是其实这与历史上真实的刘墉有所不同,下面东哥就带大家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刘墉。

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刘墉,康熙58年出生于山东诸城,成长在名门望族,家族成员时代为官,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而他的父亲刘统勋就比较厉害了,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有这样的父亲,刘墉是真正的官二代,而他的做官也充分体现了论语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

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从四品,讨论文史兼皇帝顾问)宦海沉浮

1,初入仕途清正廉明,刚正不阿

刘墉的官路可以说非常坎坷,父亲刘统勋因为军务失宜,他受牵连,被乾隆降为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一年被外放为地方官,而刘墉基本秉承了父亲刘统勋的正直干练与雷厉风行,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实事尤其身为乡试的正考官,对于监生、贡生的管理颇有建树,提出了有效可行的处理办法,得到皇帝的肯定。

2,乾隆夸其:“知政体”

在乾隆二十四年,刘墉被封为江苏学政,而且赴任前,乾隆还赠诗于他,可见乾隆对他的赏识,而刘墉也不辱使命,在监考期间严格把关,使得作弊、行贿、蒙混过关的人都不敢入场,另外他还上书皇上:

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

3,一柱楼诗案中的刘墉圆滑却不失其责

一株楼诗案在中国历史中有一定的地位,它是清朝文字狱案中典型案例之一,讲的是徐述夔(kuí)所著《一株楼诗集》中有诋毁本朝,怀念前明之语,而刘墉在接到童志璘的呈控时说:“既见此书,恐有应究之语,是以呈出”。意思是将来定案时,如果徐有罪,那他便是有功之人,如果没罪的话,他也不用承担“诬陷”之罪。可见此时的刘墉已经吸取了蔡嘉树的教训,而随后他在上书皇帝的时候在奏折中写道:

如有悖逆,即当严办,如无逆迹,亦当核销以免惑坏人心风俗。现移督抚办理。

刘墉这番模棱两可的一番话,显示了他在中期为官的圆滑但却不失责。

4,品行优良

任江宁知府时,决断疑案、为民做主,例如:重审李有义、设局镇冤鬼、智断连环案等都可以看出其品行优良。

任湖南巡抚时,查明情由后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深受百姓喜爱。

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时,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开仓赈济百姓,不畏权贵严惩国泰。

5,静默自守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墉勇斗和珅,其实历史并不是这样的,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当时的和珅炙手可热,刘墉却委蛇其间,滑稽取容,让人感叹他为人为官的静默自守的一面。

6,官声渐晦

乾隆四十八年的时候,刘墉官声渐不如前,做事时不断犯错,皇帝多次责备于他,更是因为漏泄与皇帝关于嵇璜、曹文埴的谈话内容被罢免了大学士职务,在其73岁的时候作为会试主考官,却安排失当阅卷草率,导致不合格的卷子很多。

在嘉庆年间,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比如皇帝向刘墉询问新选知府戴世仪可否胜任,结果刘墉说可以,实际上戴世仪十分庸劣难以胜任。

浓墨宰相——刘墉

历史上的刘墉是政治家,也是一个大书法家,帖学之集大成者,更是被誉为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

清朝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高龄宰相得以善终

大家知道大贪官和珅是在嘉庆四年被处死的,而对于和珅的案子,刘墉再次表现出不畏权贵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

嘉庆九年,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岁,这在古代可是高龄了。可以说刘墉也算是功德圆满,寿终正寝,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下面说一下历史上对刘墉的人物评价。

1,《诸城县志》:"(刘墉)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2,袁枚:"初闻(刘墉)领丹阳,官吏齐短脰。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3,张维屏:"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

6. 元春为啥不喜欢黛玉?

贾母亲自带在身边,调教出来的人有贾敏,贾元春,贾宝玉和林黛玉。

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兴趣爱好,审美,价值观来看,非常相似。贾元春也是贾母调教出来的,她的身上也会打上贾母的烙印,贾母的价值取向,爱好特长,也应该影响到贾元春。因此贾元春和宝玉黛玉有相似的地方。

元春不会不喜欢黛玉。

元妃省亲时,对钗黛一视同仁。甚至可以说,稍稍喜欢黛玉。

元妃喜欢黛玉的诗,更喜欢黛玉的稻香村诗,并且因为黛玉诗中的一句话,“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把”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

元春进宫前,也应该是一个活泼、才华横溢的,和黛玉一样的女孩子。她喜欢机灵、聪明的女孩子,胜过少年老成的孩子。黛玉和宝钗,一个活泼,一个老成;一个直率,一个藏拙。元春的心底是喜欢单纯直率的女孩,胜过心机深沉的女孩的。她更应该倾向于黛玉。

常言道爱屋及乌,元春在看戏时,喜欢了一个叫龄官的小戏子,这个小戏子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都像黛玉。元春对这个小戏子非常眷顾,赏赐了很多东西。无独有偶,贾母也喜欢这个龄官。喜欢龄官说明她们喜欢黛玉。王夫人讨厌晴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晴雯的眉眼像林黛玉。

端午节赐礼,宝玉和宝钗一样,黛玉和贾府三春一样。似乎又说明元春喜欢宝钗。

有人说,是黛玉在元妃省亲时,公开给宝玉传纸条,所以然元春厌恶了黛玉。润杨有异议。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你是愿意要一个全心全意爱弟弟的女孩子,还是要一个会揣摩大姑姐心思的女孩子当你的弟媳妇呢?如果真爱这个弟弟,尤其是知道这个弟弟,不擅长勾心斗角,是个单纯的小弟弟。你会选择哪一个女孩子?如果是润杨,润杨不会选择那个会揣摩我的心思的女孩子,因为我的弟弟斗不过她,也许被她卖了还替她数钱。润杨宁愿要一个,可以不顾全世界人的感受,只注重弟弟感受的人,只要那个不怕冒着欺君之罪的风险,也要替弟弟排忧解难的女孩子。

元春和宝玉名为姐弟,情同母子,元春一定会喜欢那个为了弟弟,敢与世界为敌的林黛玉。

至于端午节赐礼钗黛不同的原因,很多人都说了,是因为王夫人的介入。后来贾母清虚观打蘸后,元春再也没有在赐礼上,钗黛有所不同。

润杨阆苑的一家之言,如果您有不同意见,可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7. 太平天国第一女状元?

第一女状元:傅善祥

字鸾史,1833年生于南京,其父傅槐为清朝秀才,屡试不第,以捐纳得监生,在上元县(今属南京市)任书吏。

傅善祥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慧过人,喜读经史。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开创科举女科才,傅善祥报名参加女科考试后,高中鼎甲第一名。

太平天国天京事变之后,傅善祥下落不明。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92)
直播间现大尺度低俗画面,疑似涉事捷途汽车
上一篇 2024年05月14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5月14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