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李承乾是如何一步步错失皇位的)

1. 回到贞观当太子,李承乾是如何一步步错失皇位的?

谢谢邀请,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

唐朝是我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常常与汉朝并称为汉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唐朝的综合国力远超以往的朝代,尤其是政治影响力。如果是汉朝是凭借军事征服了周边各民族,那么唐朝更多的是凭借自身的政治文化影响了周边各国。

我们都知道,古代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并不好,四面八方都有强敌环伺。但是中国凭借自身的强大,不仅稳压他们一头,更是将周边各国变成了自己的藩属国,这种情况到唐朝达到了顶峰。唐太宗李世民凭借卓越的文治武功,征服了周边各国,被他们尊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的影响力贯穿古今,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也成为了古代发展的典范。唐朝初期,国力疲敝,国家处于休养生息中,唐太宗登基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开创了贞观之治这一盛世。

唐太宗自然也想将这盛世延续下去,他的儿子个个都很优秀,但是唐太宗最中意的还是嫡长子李承乾。只不过李承乾最终还是没能继承皇位,继位的是唐高宗李治,这是为什么呢?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长子,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感情堪称古代夫妻感情的典范,他们的儿子自然也受到了很多的关注。李承乾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被封王,八岁就被立为太子,李世民还请自己的巩固之臣来指导李承乾,可以说前途无量。

但是李承乾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反而一天天膨胀了起来。他觉得皇位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随着年级的增大,越来越不把臣子的劝谏当回事,反而觉得他们再跟自己作对。他的老师经常指出他的错误,他居然做出了弑师的举动。

不仅弑师,对自己的兄弟也没有丝毫手足之情。皇位是一个香饽饽,每个人都紧盯着不放,哪怕李承乾已经贵为太子,还是有不少兄弟觊觎他的位置。魏王李泰因为完成一个重要任务,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赐,李承乾见弟弟的赏赐比自己多,生怕唐太宗撤了自己的太子之位给李泰,于是两次派人行刺李泰,最终都失败了。

最后,李承乾的所作所为让李世民太过失望,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也下降了很多。越是这样,李承乾的心中越是焦虑,他甚至做出了谋反的举动,想效仿玄武门事变夺取皇位。可是李世民不是李渊,李承乾也远远不如李世民,一刀一枪都没出,李承乾的谋反计划就被李世民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古代君王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谋反,哪怕是亲儿子也是一样。李世民虽然念着长孙皇后,没有赐死李承乾,但是他也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李泰也因为恃宠而骄,失去了本来即将到手皇位,最终便宜了年幼的李治。

李承乾可谓是含着钻石钥匙出生的,出生即巅峰,有父亲的疼爱,有母亲的护佑,还有身份的崇高,绝世名臣的指导。如果李承乾能安安心心做好自己的太子,等唐太宗百年之后,皇位轻而易举就到了自己的手上,可惜谋反是君王最忌讳的事情,李承乾就这样将自己的皇位拱手让出,不得不说不作就不会死啊。

回到贞观当太子(李承乾是如何一步步错失皇位的)

2. 我们有可能是汉化的鲜卑人吗?

一个区域的人群经过上千年的繁衍,绝对不可能是千年前的血统了,何况是东亚这片广袤富饶且受到无数豺狼觊觎的土地。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族群,其实没有那么浓郁的血统论,或许宿命论更有市场呢。从遥远的黄帝时代开始,从部落到国家,从奴隶到分封,华夏文明向外扩张的路子,便已经不是唯血统论了,军事征服,然后文化征服,最后完成彻底的族群认同的同化,这便是我们能够屹立不倒的原因。

我们与异族有“华夷之辩”,但同时我们又讲“天下大同”,这个天下的范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在变化。虽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只要你把加入我当成荣耀,也不是不可以不接受。

人类文明从来也就不是一个唯血统论的族群能够单一发展起来的,那些单纯依靠单一族群的文明,早就死于自然,或亡于外族了。

中华文明依然如此。从黄帝蚩尤涿鹿之战开始,无论是东夷,还是苗蛮,这些曾经的异族活动的区域,被逐渐纳入华夏文明圈之后,他们和他们的文化,也逐渐融入到了这个族群之中。

认清楚这一点,再来看“我们是不是汉化鲜卑人”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讨论它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我们可能是东夷人、苗蛮人、可能有匈奴人的血统,而南方的血统就更加复杂了,至少也是混了百越人、巴人各民族的血。

只是鲜卑曾经作为入主中原在南北大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所以那么明显而已。

鲜卑确实和汉族有过大融合,从血统上讲,汉人中有鲜卑的血统,但鲜卑人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从文化上讲,鲜卑文化已然消亡,而融合的中华文化流传至今。

西晋八王之乱,塞外的胡人趁机入主中原,带来混乱黑暗的十六国时代,历史上将之称为“五胡乱华”,但实际上并不止“五胡”。

而在这场北方大混战中胜出的是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走出来的游牧部族,他们建立了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一开始,游牧气息浓厚的北魏,选择定都平城,这是因为平城周围的生活气息更接近游牧社会,同时平城所在地其他势力也不容易侵入。

等到统一北方之后,鲜卑贵族和汉人集团之间的问题就出现了,是继续走鲜卑游牧文化的路线,还是融入中原,完成汉化,走向真正的统一?

这对于鲜卑来说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选择前者,能够保持自身的民族特性,游牧民族天然习性的军事力量是鲜卑统一北方的基础,但显然此时再保持这样的习性,不利于巩固统治北方的政治成果。继续下去的结果可以预见,要么死于民族隔阂的内耗之中,要么被外部政权有机可乘。

选择后者,投入汉人的怀抱,自然能够大大巩固现阶段的统治,但鲜卑贵族的秩序就会因此被打破,鲜卑没了自己的特性之后,又如何能够长久统治汉地呢?

这个艰难的问题,后面的两个时代,元和清,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元选择了轻微接受汉人文化,保持游牧习性,而清选择了汉文化的同时又对其进行阉割,保持本民族特权的情况下,又给与其他民族机会(虽然这种机会只等于是在争夺二等公民的待遇而已)。

孝文帝选择了全面的汉化,为此迁都洛阳,虽然他成功了,但死后也再也无法维系一个强大的北魏王朝。

此后的东西两魏,北周北齐,再到杨坚建立隋,李渊建立唐,这一系列的动荡,实际上都源于这一次汉化,曾经保卫帝国北方的六镇,随着孝文帝迁都受到了冷落,因此酿成了毁灭北魏的六镇之变。

之后,从六镇中走出来的强人宇文泰联合关中的门阀世家们组成的鲜卑汉人混合军事贵族集团主宰了中原百余年的命运。这个集团,史学界将其定义为关陇集团。

虽然隋唐的统治者都出自这个集团,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鲜卑人。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一部分鲜卑血液,何况这个集团除了鲜卑军事贵族以外,还有大量的汉人门阀。

鲜卑人赋予这个集团的最大特性,就是包容性。所以后来的大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而如今鲜卑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身上的血液也不止鲜卑一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中国人身体里流淌的不是一族一家的血液,而是承载着5000年文明的基因。

3. 红楼梦中秦可卿风姿绰约?

《红楼梦》中秦可卿风姿绰约,为何要委身自己的公公?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把假的说成真的,真的还是假的。把没有的,说成有,没有还是没有。书到心融真有味,事非身历且休言。我对《红楼梦》这本书,一知半解,走马观花,草率地读过,只能说,略知一二,但我觉得,这样说,对秦可卿有失公道,甚至亵渎。心里过意不去,我也趁个热闹,说几句:

第一,秦可卿与公公的乱伦没有真凭实据,只是凭家人焦大醉酒后,,胡言乱语,在被贾蓉命人按倒捆绑,拖往马圈里时,说出来的。“每日家偷鸡摸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宝玉在车上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因问凤姐道:“姐姐你听他说,爬灰的爬灰,什么是爬灰?”凤姐听了,连忙立眉嗔目断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吣!。。。”主要的证据也就是这么多,醉汉胡闹,道听途说,似有非有,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第二,秦可卿是《红楼梦》金陵十二第一钗,其美貌无可比拟,秦可卿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笔下,是个极品女子。其袅娜风流在黛玉之上,鲜艳妩媚在宝钗之上。贵妃见到失色,西施遇到躲避。她是警幻仙姑的妹妹,又是贾宝玉的梦中情人。贾宝玉在秦可卿的温香梦幻,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中,破了童子功,初试风雨情。。。

第三,秦可卿不仅容颜逆天,美不可言,妙不可述,而且在世事人情,尊老爱幼,料理家务。。各方面,情真意切,胜称一流。贾母夸她,孙子中间第一人,让她办事最可靠。婆婆夸她如女儿般怜爱,公公叹息绝无后来人。。。这样一个美人,一个好人,人见人爱,人人夸奖,给扣上一顶与公公乱伦的污点,让人不能接受,更不能理解。

第四,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秦可卿即便是如焦大所言,与公公有染。在我心里那也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反正我是很同情,不要污点给可卿。

4.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有什么不同?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就能很好的概括大唐帝国的两个盛世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是在隋末唐初社会衰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贞观之治”为唐朝走向兴盛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元盛世”承接了“贞观之治”的遗风,开创了大唐帝国最高光时刻,随后大唐帝国开始进入衰败之道,所以说“开元盛世”是大唐帝国兴衰的分水岭。

贞观之治

唐朝建国初年,由于隋末的连年战乱,整个国家千疮百孔,人口数量从隋初的690万户骤降至唐初的200余万户(户平均人口为4人)。也正是如此不利局面,才为“贞观之治”带来了很多有利条件。

李世民登基称帝后,继承了唐高祖李渊提出的尊祖崇道的国策,并把这一国策利用到极致,太宗以道家思想为治国平天下的总指导。在唐太宗李世民兢兢业业的治理之下,唐朝的初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开放自由的盛世。

贞观之治得益于太宗李世民的一系列正确政策的实施,这也让他的功绩被后世所传颂,史书上也记载了很多唐太宗成为一代英主的真实史记。被后世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又是如何成就贞观之治的呢?

第一点:重用贤臣、从谏如流

李世民虽然是个马上皇帝,但他并不是一个粗鲁之人,相反他能做到礼贤下士,唯才是用。他用人不管出身贵贱,更不计较个人恩怨,对人才的渴求程度可想而知,观景就拿唐初的名臣魏征来举例。

魏征原是一方道士,多次辗转后投入唐朝阵营,成为了太子李建成的主要谋臣,他曾建议李建成密谋杀掉李世民。太宗登基后准备拿魏征开刀,问他为何要离间他们的兄弟情。魏征直言不讳的说到:“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李世民看重了魏征的直言不讳,没有丝毫隐瞒,不但没有降罪于他,反而让他辅佐自己,魏征还被任命为尚书左丞。魏征这个刺头在后来没少给李世民难堪,他在后来直柬两百多件事,每次都是指出其中的利弊,李世民都会接纳他的直柬。

魏征死后,李世民非常伤心的对群臣说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第二点:设立三权分立制度

原先的君主专政制主要是体现在中央高度集权,这个制度最大的缺陷是独裁、专制,容易形成暴政,例如隋朝的杨广,就因为他独裁专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有了天下战火纷飞的状况。

李世民登基后,吸取了这个教训,这才设计了三权分立的“三省六部”制度。唐太宗时期的“三省六部”已经非常的像现在的内阁制,首先由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命令的可行性,再由尚书省执行命令。

当时的政令形成必须要走一套程序:首先在中书省的政事堂由宰相牵头举行会议,讨论通过后再报皇帝审批,再由中书省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这份诏书在正式发布之前,还必须送交门下省审核,门下省认为不合适发布的可以拒绝“副署”,缺少“副署”的诏书是不能发布的。通过了门下省的审查才能交由尚书省去执行。

唐太宗李世民“三省六部”制度的推行,很好的解决了因为皇帝一时糊涂而颁布一些有损国家和他本人声誉的不慎重决定,由此可见唐太宗李世民的智慧和胸襟是多么宽广和伟大。

第三点:整饬吏治,轻刑订律

唐太宗时期非常重视唐朝政府的官吏清廉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使用酷刑来惩罚,而是定制一套比较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

首先他让房玄龄裁撤臃肿的政府部门冗员,接着又派遣李靖等13名考核各地官员升降的大使巡查全国,考察吏治。他还亲自任命各地的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同时把他们的功过记录在宫内的屏风上,作为以后赏罚的依据。

李世民通过对政府部门的改革,直接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官吏贪污腐化的可能。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政治清明,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贪污犯罪的时期。

唐太宗注重依法治国:“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

大唐的法律制定出来后,他带头遵守法律,以身作则,维护法律的尊严。在贞观时期真正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虽然执法时铁面无私,但在量刑时往往会宽大处理。由于法制严中有宽,宽中有严,根据史书记载,在贞观三年,在全国才有29名犯人被判处死刑。

李世民在经济和军事等多个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在加上他在政治上所采取各种正确的优良制度,在众多治世名臣的忠心辅佐之下,开创“贞观之治”是历史的必然。

开元盛世

唐朝自从李治死后,武则天把持朝政,到最后索性自己登基称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晚年被逼迫退位后,大唐帝国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动荡时期。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并没有能很好的管理这个国家,大唐王朝皇室为了争夺权力,正在上演一幕互相残杀的大戏,一波三折之后李旦被推上帝位是为唐睿宗,两年后庸碌无为的唐睿宗把皇位禅让给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

唐玄宗登基称帝后,改元开元,在开元元年(713年)7月他就粉碎了以太平公主为首的反叛集团,接着他开始把朝中功臣、李姓各王调离京师,让他们到外地去做刺史。

李隆基在稳定皇权后,也同他的曾祖父李世民一样有远大的理想,随即他开始整顿朝纲,重用贤能。李隆基前期确实是一个明君,他非常有胆量和魄力,还很有智慧,在治国安邦上有很高的造诣。

开元前期,李隆基精心的挑选了姚崇、卢怀慎、宋璟、苏颋、张嘉贞、源乾曜这6位宰相辅佐他,这几个人都是不可多得的治世名臣,他们无私的付出换回来了开元盛世的雏形。

李隆基在这些贤相的辅佐下,可以腾出手来大力发展经济。在农业上进行改革,开垦荒地,提高亩产等。他还重视民间手工业,让手工业有了腾飞。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经济迅速增长,繁荣昌盛的商业,诞生了很多商业金融机构——柜房,还与海外多个国家有贸易来往。

在李隆基励精图治之下,开元初期全国经济迅速繁荣昌盛起来,同时唐朝最鼎盛的开元盛世到来。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唐玄宗前期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君主,但到中后期,日渐变得昏庸无道,他信任奸臣,贪图享乐,为后来唐朝的衰退打下了伏笔。

特别是被繁荣强盛的表象后,整个唐朝的社会及政治危机也在快速发展。由于经济高度发达,使得土地兼并激烈,大量的农民被逼无奈只得逃亡,均田制,府兵制等都濒于崩溃边沿。特别是在开元中后期,唐朝的节度使驻军制度更加是一个定时炸弹,节度使所统辖的军事力量在不断得到加强,而皇帝所直接统领的军队军备废驰,导致轻重不分,成为后来安史之乱的主要根源。总结: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不同的在于,贞观之治之后有李治和武则天在朝政上继续执行李世民的基本政策,大唐帝国处于平稳上升期;而开元盛世则由于李隆基在开元中晚期的昏庸无道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最终为唐朝中衰埋下了伏笔。

5. 唐朝有哪些李承乾的子孙?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曾经的皇太子,后来因为“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贞观十八年,李承乾在黔州郁郁而终……是年,李世民下令以国公之礼下葬,但没有给李承乾任何爵位,也没有给予任何谥号。直到很多年之后,李承乾的孙子李适之拜相,唐玄宗李隆基才给自己这位伯祖父追赠了荆州大都督、恒山王(郡王),谥“愍”并迁葬昭陵。故后世史家除“废太子”之外,也会称李承乾为恒山愍王。

李承乾虽然被废了,但李世民并没有因此而迁怒自己的孙子们,李承乾的后代在李承乾死后依然拥有宗室身份、而且都活得好好的……加之李承乾是因为“谋逆罪”被废的,他这一脉在法理上已经彻底失去了皇位继承权。所以,后来无论唐高宗李治还是武则天,都没有加害李承乾的后代,李承乾一脉反而因祸得福,变得“枝繁叶茂”。

时过境迁,废太子之孙封公拜相

武周末年的“神龙政变”发生之后,皇位由武姓重新变为了李姓。但是,经过武则天的大肆屠戮,近支宗室凋零,已经所剩无几。这反倒是让远支宗室沾了大光,李承乾的孙子李适之就是在“神龙政变”之后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的。当然,也包括他的政敌李林甫!李林甫同样是李唐的宗室,只不过比李适之相对大宗血缘更加疏远而已。说白了,李林甫与李适之其实是一家人,按照辈分李适之还得管李林甫叫声“叔叔”(堂叔),因为李林甫的曾祖父李叔良是李适之的高祖父唐高祖李渊的叔伯兄弟。

天宝元年,李适之取代牛仙客出任左相并兼任兵部尚书、受封渭源县开国公,成为了唐王朝的正牌宰相兼县公!作古多年的李承乾也跟着孙子沾光,被堂孙子李隆基追封为了恒山王,甚至连李适之已故的父亲李象也被追封为了郇国公!在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唐玄宗李隆基和李适之其实是一对正儿八经的堂兄弟,二人的祖父李治和李承乾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然而,皇家的兄弟关系面对政治利益历来都不堪一击,亲兄弟尚且骨肉相残,就更别说是堂兄弟、堂叔侄了。天宝五年,因为与堂叔李林甫政治斗争失势,李适之被罢相,贬为宜春太守,淡出了权力中枢。然而,李林甫并没有因为堂叔侄关系而就此放过李适之,依旧对他穷追猛打!天宝六年,李适之在听闻与自己关系亲密的韦坚被杀之后惶惶不可终日。不久之后,李适之饮鸩自尽……

李承乾一脉枝繁叶茂

除了李适之的父亲李象之外,李承乾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夭折,但另外一个却活了下来,他叫做李憠,曾经担任过鄂州别驾,赠使持节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宗正卿。

二人在史籍中有记载的儿子总共五个,李象三个、李憠两个。除李适之外,李象还有两个儿子,李玭曾担任太子詹事,赠秘书监、右武卫大将军;李璥曾为齐州都督(是否为追赠,本人没有查到相关史料)。但不知道为什么,李适之的这两位兄弟居然与唐玄宗李隆基的两个儿子重名了。本人没能查到相关史料,盼望知道的兄台能够给予指点,拜谢!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李适之名李琩,适之是字,所以他和他的兄弟名字一样、也是王字旁。李憠的两个儿子中,李昶曾经担任过汉州刺史、李旭曾经担任过扶风郡守。总而言之,李承乾的儿子、孙子们混得都还算不错,虽然跟他如果没有被废、当上皇帝之后没法比,但最起码比普通人强多了!

李承乾的曾孙辈人数更多,史籍有记载的就有十几个之多!这些人虽然早已远离了权力中枢,但基本都还担任着中层官职,享受着唐王朝的宗室待遇,也算是衣食无忧了。再往后,因为远离权力中枢,史籍对李承乾后代的记载也越来越少,史籍中曾经提到的李承乾的玄孙辈大概只有五六个,而且大多是尚在官场之中的,之后的记载便少之又少了……不管怎么说吧,至少李承乾的玄孙中还有在朝为官的。

综上所述,李承乾虽然被废、没能成为皇帝,但却因祸得福,让后世子孙们逃过了后来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大肆屠戮。其实也好理解,没有威胁,武则天为什么要找他们的麻烦?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所有儿子中,李承乾一脉算是比较“枝繁叶茂”的,后代人数也还是相当多的。而且,最起码兴盛了三代以上,这其中甚至不乏封公拜相者、如李适之。

6. 你们都听说过什么野史?

王安石与“囍”字由来的故事。相传,王安石23岁那年赴京赶考,途经一个叫马家镇的地方。见天色已晚,王安石便决定在马家镇过一宿,等明天吃过早饭再出发。

当时正值科举临近,周边的客栈差不多都满房了。好不容地寻找,王安石才寻到了一个落脚的地方。草草的填饱肚子,胸有成竹的王安石也不像其他学子那般临时抱佛脚,对着手抄盯个不停,而是寻思着到马家镇的街上走走。

抱着这样的想法,王安石放好行李后,便出了客栈,无目的的在街上闲逛起来。正走着,他突然发现在一户人家外,吊着一盏走马灯。在漆黑的夜里,走马灯那闪烁的灯光格外的引人注目。

而在走马灯下,还围绕着一群交头接耳,冥思苦想的人。好奇之下,王安石走了过去,拍了拍最近的一位士子,问他这里发生了何事。而后,王安石便听到那人说,马员外有一个女儿,如今闺中待嫁。

在寻找良婿时,马员外本是寻好了人家,但没想到的是,他的女儿并不满意。而且她还说,自己的夫君理应是自己挑选。对此,本就对女儿十分疼爱的马员外,最后也只能迁就于她。这不,马员外答应后,她的女儿便出了对子,让人写在走马灯上。

只要对得出对联,那这个人便是她的郎君。要知道,马员外是马家镇最富最有权势的人,在马家镇说话都是说一不二的存在。所以,在这位小姐出了对子后,很多人都闻声赶了过来。如今已过了三天,还是没有人能对出让这位小姐满意的对子。

听到这般新鲜事,王安石也按耐不住心中的好奇,往走马灯上一瞧,只见上方了一句对子,极为“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一看到这个对子,王安石便不禁拍了拍手,为之喝彩。在人群中,突然听到王安石这么一声喝彩,其余人都为之惊动了。

一直呆在宅外的管家,听到王安石的声音后,连忙看了过来。只见王安石那丰神俊朗的容貌,他也不禁心底感叹了一句。而后,他走了过去并请王安石入府,等看茶落座后,早已听到消息的马员外便赶了过来。

一番闲聊后,马员外便问王安石对的对子是什么。闻讯,王安石直接道了一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身藏”。王安石的话音刚落,马员外便高叫了一声“好”,连忙让管家把对子写下来交给小姐。

小姐看完后,也不得叫好,而后又从屏风里看到了丰神俊朗的王安石,心中更是满意。最后,王安石和小姐约定了科考之后完婚。

在马员外的府上住了一宿,第二天又从仆人那里接过留在客栈里的行李,便辞别马员外和小姐,赴京赶考去了。

在科考上,王安石答题时洋洋洒洒地写下来,竟无半点停滞。交了头卷后,当时的主考官看到王安石如此自信,指着考场外的飞虎旗,说了一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身藏”。听到这句话,王安石感到很诧异,而后不假思索地答了一句,“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看到王安石答得如此利索,主考官对此也赞叹不已。科考完后,王安石如约地回到了马家镇,并在挑了一个黄道吉日,准备完婚。在婚礼那天,正巧碰到科考揭榜的日子,有官差来报王安石一举高中。

人生有四大喜,即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以及金榜题名时。人生四大喜事,王安石就碰上了两大喜。在酒意之下,王安石一边让人磨墨,在红纸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囍”字,让人贴在门窗上;一边大声吟了一句,“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正因为如此,“囍”字由来和结婚时贴“囍”字便逐渐传了开来。

7. 她是如何在男权当道的古代称帝呢?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原名武珝(待商榷)、唐太宗李世民赐号武媚、称帝后更名武曌。初为唐太宗才人,后为唐高宗李治昭仪、皇后。唐高宗病逝后,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最后,以67岁高龄建元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武则天一介女流是怎么在男权社会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的。

首先,从武则天的出身说起。大家都知道,武则天最初是作为唐太宗的才人入宫的。才人,在唐朝后宫之中的地位并不高,属于比较低级的小老婆。在普通老百姓家,被纳为妾者,一般出身低微,甚至不乏出身青楼者。但是,武则天不是普通老百姓的妾,而是皇帝的妾!实际上,武则天出身于高级官僚家庭,其父武士彟曾在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出任工部尚书,后又转任荆州都督,加封应国公。武士彟的继妻杨氏更是出身隋朝皇族——弘农杨氏,其父为隋观德王杨雄之弟、遂宁公杨达,而这位杨氏夫人正是武则天的生母。可见,武则天的出身还是相当高的。

那么,为什么拥有如此高出身的武则天入宫之时却仅仅被封为才人呢?一个原因是唐朝的制度问题,就不铺开说了。另一个原因是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属于唐高祖系的旧臣,和唐太宗并不十分亲近,且于贞观九年(武则天入宫之前)就已经去世了。实际上,武则天入宫时,其家族除了曾经的辉煌、荣耀,已然没剩下什么了。政治向来是赤裸裸的,没有实力就意味着政治上的失势,这也是武则天入宫时仅仅被封为才人的原因之一。

武则天入宫之后,或许因为性格过于霸气侧漏(史籍记载的驯服烈马“狮子骢”事件实际上就是最好的例证),李世民并不是很喜欢她。入宫整整十二年,直到唐太宗去世,武则天依旧只是一个才人。如果说唐太宗从来没有碰过武则天,个人觉得,可能性也不大。唐太宗是什么人,大家心知肚明,连弟媳都能拉上自己床榻的人,怎么可能对自己年轻美貌的小老婆碰都不碰?但是,唐太宗不太喜欢武则天的确也是事实。从十二年都没能怀孕也能看得出,唐太宗应当跟她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因为武则天是有生育能力的,而唐太宗也是,且唐太宗去世时才五十二岁,也就是说,武则天入宫时唐太宗才四十出头,似乎也不太可能生不出孩子。那么,必然只有一种可能——俩人没有机会生,不是吗?年纪轻轻守活寡,如果是一般的女人,也就这么忍气吞声过下去了。但是,武则天不是一般的女人,她有野心、有抱负,于是便把目光投向了下一任最高领导——时任皇太子的唐高宗。之后,武则天利用唐太宗病重期间在旁服侍的机会,成功勾搭上了唐高宗。

只可惜,唐太宗去世前下令,让自己所有没有生育的小老婆在自己去世后全部出家为尼。唐高宗再喜欢这个“庶母”,也不能违背老爹的遗嘱。于是,武则天成为了尼姑。当上皇帝后,身边美女如云的唐高宗不久便把武则天忘到了九霄云外,和萧淑妃打得火热。本来武则天从此便要与青灯黄卷为伴、了此残生了。但是,唐高宗原配王皇后的醋意却成就了武则天。眼见唐高宗整日往萧淑妃屋里跑,自己本来就没儿子,如此一来更别指望能生出儿子了,没有儿子就意味着地位不稳,李忠毕竟不是自己生的,而且萧淑妃偏偏还有儿子。于是,王皇后想到了被唐高宗忘到九霄云外的武则天。在王皇后的操作下,武则天又一次进去了唐高宗的生活,自此再也没有分开。但是,王皇后聪明反被聪明误,引狼入室,最终葬送了自己的皇后之位和性命。

再次入宫的武则天不久便被唐高宗封为昭仪,算是拥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到此时为止,武则天还只是感情和待遇上拥有了一定地位,政治上依旧没有任何作为。接下来成就武则天的是唐高宗的亲娘舅——赵国公长孙无忌。唐高宗即位之初,作为顾命大臣兼亲娘舅的长孙无忌对于唐高宗诸多掣肘、且势力庞大。唐高宗要想真正掌权,自己这位亲娘舅成了最大的障碍。要想搬掉势力庞大的长孙无忌,唐高宗一人独木难支,而外臣之中掌握实权的很多人又都是长孙一党。于是,精于权力斗争的武则天进入了唐高宗的眼睛。

武则天入宫后不久,便利用安定思公主事件诬陷王皇后(安定思公主是被生母武则天杀死后嫁祸王皇后,个人觉得值得商榷。安定思公主因故夭折,武则天接机嫁祸的可能性或许更大,毕竟古代婴幼儿死亡率太高了),使唐高宗萌生了废后的想法。此外,唐高宗也想利用废后来挑战长孙无忌的权威,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同时,武则天也想借唐高宗废后登上皇后的宝座,以获得更大的政治发挥空间。于是,夫妻二人一拍即合,对长孙无忌一党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之后,唐高宗、武则天在许敬宗、李义府等朝臣的推波助澜下,逐渐占据了上风。最后,甚至搬出了唐太宗的旧臣、英国公李勣。李勣的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彻底孤立了长孙无忌一党,也增强了唐高宗的信心。最终,唐高宗正式废王皇后而改立武则天为后,并借机放逐了长孙无忌的死党褚遂良。之后,夫妻二人又合力将长孙无忌逐出了朝堂。

成为皇后之后的武则天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但是,彼时的武则天还不敢过于放肆。毕竟唐高宗并不像一些艺术作品中描绘得那么窝囊。但是,唐高宗不争气的身体又一次给武则天提供了政治上发挥的机会。由于身体欠佳,患有“头风”,经常头晕目眩,很多时候唐高宗对于政务有些力不从心。将政务交给外人又不放心,于是唐高宗便让武则天代为处为一些政务。

在武则天初步掌权之后,由于一些政见分歧以及武则天的强势和越权,夫妻之间慢慢出现了裂痕,一度曾经激化到唐高宗想要再次废后。不过,武则天毕竟不是王皇后,在唐高宗让时任宰相之一上官仪起草了废后诏书时,武则天及时发现,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手段,让唐高宗最终放弃了废后的念头。而且,唐高宗转头把责任全部推给了上官仪,导致上官家族遭到清洗(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就在株连之列)。之后,武则天又借机向唐高宗建议让她一起临朝听政。说是建议,但多少有那么点儿连逼带哄的味道。自此之后,夫妻二人合称“二圣”,并列临朝,武则天在政治上拥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之后,唐高宗病情越来越严重,不得已,命时任太子李弘监国。个人觉得,唐高宗此举一定程度上也有以儿子牵制老婆,顺带分权的意思。但是,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之后,唐高宗病情更加恶化,几乎到了无法理政的地步。鉴于形势和武则天已经掌握实权事实,唐高宗有意让武则天摄政,遭到时任宰相之一郝处俊的激烈反对,最终作罢。不久,时任太子李弘病逝(有人说是武则天害死的,但证据不足,个人觉得,可能性并不大),由武则天次子李贤继任。李贤因与生母政见不合,时有矛盾冲突,最终因谋逆被废,客死他乡。

李贤被废之后,唐高宗和武则天剩下的嫡子就只有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了。这二位大家都知道,能力和魄力着实有限,最后只能任由武则天摆布了。 短短两三年之后,唐高宗撒手人寰。即位不久的唐中宗被武则天借韦玄贞事件废为庐陵王,改立唐睿宗为皇帝。自此,武则天正式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大权独揽。接下来,武则天便开始大规模任用酷吏、佞臣,打击迫害李唐宗室及持不同政见者,剪除异己。并且,大肆制造舆论,正式为改朝换代做准备。唐睿宗见势不妙,为求自保,主动上书请武则天称帝:“妈哎,当皇帝太危险了,这皇帝还是你来做吧,儿子我干不来!”于是,武则天就坡下驴,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正式改国号为周,建元称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在时任宰相张柬之等人拥戴下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同年病逝,在位15年,享年82岁。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61)
墨燃 楚晚宁肉开车超细写(不归最后回到墨
上一篇 2024年05月15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5月15日

相关推荐

  • 今日热议推文《重生七零小辣媳》盛安宁周时勋全文(2022已更新)

    书名:《重生七零小辣媳》主角名:盛安宁周时勋----小说精彩原文片段----盛安宁有些头大的看着房间,里外两间屋,里面一间是原主的,除了一张双人床,一个床头柜和一个三斗桌也没其他家具。外间靠山墙位置放了个单人床,军绿色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是周时...

    2023年12月24日
  • 王爷太妖孽绝宠世子妃(王爷太妖孽绝宠世子妃大结局回到现代了吗)

    两人有时空差,容奕比明玉珑早五年到了现代还失忆了。明玉珑回到现代去了原来住的地方,看到自己前身原玥已经出院了。后面找到了容奕重新追他让他恢复记忆。跟他一起穿回了古代...

    2023年12月27日
  • 著名棋手李昌镐弟弟李英镐心梗去世,年轻时娶中国媳妇入中国国籍

    1月28日,围棋界传出噩耗,韩国著名棋手李昌镐九段的弟弟、李世石围棋学苑董事长李英镐突发心梗去世,享年48岁,李英镐年轻时娶了一位东北姑娘,并加入了中国国籍。知名体育博主天涯棋人在微博发布讣告,公布了李英镐离世的消息,天涯棋人还在配文中悼念写...

    2024年01月28日
  • 首席爹地宠妻有道免费阅读(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家长)

    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家长,有感觉不好的、好的和很好的之分!漠视孩子学习及成长,只顾自己玩乐好耍的家长,要想让他们丢掉自己的嗜好,费心费脑费时耗在孩子的作业上,他们觉得无道理、不值得,于是会生气会烦恼,他们感到不好;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希望...

    2024年04月11日
  • 大动作!李嘉诚,真的要回来了?

    重磅回归!李嘉诚,难道真的要重返内地市场?商海沉浮,风云变幻。近日,一则关于李嘉诚的消息在商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位香港商界传奇人物,似乎有意重返内地市场,再次掀起商业巨浪!在香港的一处豪华会所内,一场高端商务聚会正在举行。与会者都是商界精英,他...

    2024年05月14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