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幸福生活(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1.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秦朝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以此可见,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并不好。

在秦朝时,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大众百姓,敷衍了事、偷奸耍滑是行不通的,只有尽心竭力、勤勤恳恳才有可能过上“好日子”。不过在不同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区别,比如秦始皇在位时和秦二世在位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可以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样子。

在秦始皇在位时,官员只要任职期间兢兢业业、全心全意的工作,百姓只要朴实勤恳、没有反秦想法,生活也算是安居乐业,另外秦始皇对百姓也不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多次下达了于民有利的措施和政策(后文详细介绍)。

但是秦二世在位时期,秦始皇时期制定的律令制度多有改变,胡亥加大了对百姓的剥削压迫,“税民深者成为明吏,杀人众者成为忠臣”,在苛政之下,百姓的赋税日益沉重、无偿徭役永无休止,为此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百姓过得很苦。

加上秦二世在赵高的建议下重新修订了律令刑罚,致使当时的法令刑罚一天比一天残酷,在残酷的色政刑法下,群臣和百姓是人人自危,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于是想反叛秦朝的人很多,之后陈胜、吴广率先起义反秦,逐渐拉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最终推翻了秦朝。

所以在秦始皇在位时期和秦二世在位时间,普通百姓的生活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样子。相信秦朝的普通百姓,更愿意生活在秦始皇时期,要是生活在秦二世时期,不是被征发去做劳役、或是军役戍边、就是为沉重的赋税犯愁,而且稍有不慎,就会面临严酷的刑罚制裁。

不过无论是秦始皇还是秦二世时期,官员和百姓都必须要绝对服从并执行皇帝的命令,做到令行禁止。因为秦朝建立后,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因此秦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

秦朝时,普通百姓的生活

首先生活在秦朝的百姓是不用再受战乱之苦的,这要得益于秦始皇的功劳。嬴政亲政掌权后,便积极推行统一战略,经过几年的部署准备,嬴政开启了灭六国之战,历时十年,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先后被嬴政用武力兼并,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后,建立了大一统秦朝,并开创帝制,史称“秦始皇”。秦朝的统一,彻底结束了自春秋战国开始,五百多年以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秦国百姓和六国百姓不用再受各国混战带来的灾祸,而战争对于普通百姓的负面影响最多、伤害也最大,从而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

比如:战争会直接影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随着很多生活、工作设施被损毁,从而给国家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同时战争直接影响到国家人口数量,随着大量男性战死沙场,直接制约了国家经济与工业的发展;同时对百姓心理上造成了严重创伤,面对家园被毁,亲人战死,妻子离散,战争对于普通百姓家庭有着毁灭性的影响。

好在这些战争带来的消极影响,都随着秦始皇统一天下被消除。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又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秦的直接威胁;南征百越,消除了南方楚地的潜在威胁,如果秦始皇不让百越的统治者俯首称臣,那么逃窜到百越的楚人便有可能再次调动战争,给天下百姓再次带来战祸。

《史记》记载:“二十七年,是岁,赐爵一级。”

“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赐黔首里六石米,二羊。”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也曾多次下达过惠民政策,秦始皇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时,秦始皇下令赏赐天下人爵位一级。几年后(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又赏赐天下百姓每里六石米,两只羊,当时的一石约120斤,是一个士兵一个月口粮,如果是普通百姓,这些粮食的食用时间会更长一些。

虽然秦始皇赏赐百姓爵位的做法有收买人心的目的,但也有为天下百姓考虑。赏赐百姓米和羊是为了全国农民自报占有田地的实际数额,方便进行征收赋税,不过此举却也承认了百姓既有土地的占有关系,让原来的“国有”土地成为百姓私有,并以法律形式予以保护,促进了私有土地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政治地位。

《史记》记载:“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

而且秦始皇对于断案不公的官吏,都会加以惩罚,此举可以减少冤案、错案的发生。秦始皇对于强行迁移的百姓也有相应的补偿政策,比如秦始皇三十五年迁徙到丽邑、云阳的八万户百姓,都免除了十年徭役;三十六年迁徙到北河、渝中的三万户百姓,也都赏赐了一级爵位。

另外秦始皇时期的秦律中规定,一户中不能有两个人同时服役,这也是为了保证每户百姓家中有必须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在秦朝时也很少会出现“豆腐渣”工程,这是因为秦律中实行了一套类似军功方面“物勒工名”的产品检查制度,只要工程不满一年内损坏,主持工程的官吏就会受到惩罚。

秦律虽严,但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和镇压反秦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只要官员兢兢业业,百姓勤劳朴实,不违反律令也就没什么事。不过秦朝时,百姓的生活也不怎么好,在秦灭六国之战后,天下百姓需要的是休养生息,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系列工程所需的劳役太多,因此百姓的徭役负担过于繁重,从而导致生活过的艰苦。

百姓不仅要无偿劳动,即便是打仗时,也要自备衣物。尤其是秦二世在位时期,胡亥不仅没有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反而又向全国征发了大量民夫去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并且在苛政之下,百姓的赋税负担也日益沉重,加上秦二世重修修订了律令,刑罚变得更加残酷,生活在当时的百姓可谓是苦不堪言。

在秦始皇在位时期,普通百姓就算过的苦,但比起以前战乱不断的年代要好一些,起码不用再受战乱之苦,服徭役任务也会保证百姓家中有必需的劳动力。但如果生活是在秦二世时期,普通百姓不是为了沉重的赋税犯愁,就是在进行无止尽的徭役任务,而且稍微违反了律令,就会面临严酷的刑罚。

《秦律·徭律》记载:“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除興。”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比如秦始皇在位时,百姓给官府服役时延误了期限,只是斥责,或是罚一些铠甲、盾牌,如果是下雨等不能动工的特殊情况,还能免除本次徭役任务。而到了秦二世时期,律令被重新修订后,如果百姓服役延误了规定期限,轻则是去守卫边疆,重则直接会被处死。

秦二世继位后,他进一步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随着对百姓的徭役、税负不断加重,百姓的困苦达到了极点,生活过的非常悲惨,只能穿牛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举行暴动,最终官逼民反,爆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百姓推翻了秦朝。

结语:

生活在秦始皇时期的普通百姓,虽然不用再受战争带来的苦难,但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经过秦灭六国之战后,天下百姓急需的是休养生息,恢复生产,提升生活水平,但秦始皇统一六国不久后,就开始频繁地大兴土木,虽然其中一些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如长城、灵渠等,但同时也极大的破坏了生产力。

虽然秦始皇下达过一些利民政策,但步伐毕竟不能迈得太急太快,当时的秦朝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只会让百姓的生活过得更苦。并且秦二世继位之后,赵高掌握实权,实行更加残暴的统治,随着徭役赋税的日益加重,再加上法令刑罚一天比一天残酷,天下百姓不仅没有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反而过得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反秦呼声越来越高,加剧了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的政治功绩虽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当时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多好,尤其是在秦二世在位时期。在秦朝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比不上后世朝代,更不及现今。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2. 古代人是不是吃饱饭就知足了?

我们没有能力穿越到古代,对于古人是怎样的生存方式也只停留在史料当中,片言只语也难窥其全身。就这个问题而言只能靠我们的想象去推测,从古至今有一条铁律是不会因朝代的更迭和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这就是饮食。“民以食为天,”只有吃饱喝足了才有精神去做事情,只有保证了不愁吃喝才有闲心想别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了那句话叫“饱暖思淫欲。”做为古人也和我们现在人一样,也有种种的欲望和野心这一点也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做为皇帝想的是开疆拓土称霸一方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盛,在生活方面肯定是锦衣玉食、美女如云。做为他手下的大小官员想的也肯定是如何攀爬高位主政一方,贪婪者更是想法设法鱼肉百姓。读书人想的是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商贾们想的是买卖经营财源滚滚,手工业者想的是如何完善自己的技艺推陈出新,农人想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靠水生活的乞盼风平浪静不出意外。这些都是古人们在那个时代生存的必须也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一轴《清明上河图》写实般记录了北宋时期百姓生活的市井百态,展现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有多强盛。“名与利”自古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由此生起的贪心也是深如巨海。所求不得、黄粱一梦怎么会没有烦恼呢?只不过起因不同罢了。古人也同样要面对竞争、生活、感情、战争、疾病方面的种种压力,这和现代人是一样的。贫苦百姓无论古今所面临的都是来自于生存的压力,为了一箪一食苦苦挣扎。那个时候没有银行贷款也肯定没有人愿意像现代人这样靠借贷买房买车把自己压的透不过气,没有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的诱惑和网络信息对精神上的奴役古人比我们活的轻松活的纯真,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丰富中国人的生活,所以我们活的比古人虚伪也比古人更累。

3. 除了兖国公主宋朝公主还有比较惨的吗?

宋徽宗的公主就比较惨,都被金军在靖康之变后掳往北国了。

总的来说,宋朝公主比唐朝公主幸福,因为宋朝没有和亲,国内政局也相对稳定

4. 中国历史最长寿的人娶了多少妻子?

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人,关于这一点没有确切的共识。但就长寿和婚姻而言,我找到了一个例子:李庆元(Li Qingyuan,约970-1050年)。据称,他享年256岁,娶了24位妻子。

关于李庆元的故事,您需要谨慎对待,因为许多关于他的记载可能并不准确。这个案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传说和民间故事,而不是经过严格验证的历史记录。

李庆元生活在宋代,他的长寿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据传,他共娶了24位妻子,并生育了180个子女。这个传说让人们对李庆元的长寿和生育能力惊叹不已。然而,关于他的寿命和婚姻状况的真实性仍存在很大争议。

实际上,关于人类寿命的极限,目前普遍认为在120岁至150岁之间。因此,李庆元传说的年龄可能被夸大了。尽管如此,他的故事仍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长寿和幸福生活的追求,这也使得这个传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5.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霸占漂亮嫂子?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霸占漂亮嫂子,为何不敢杀了父亲李渊?(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权力、为了皇位,父杀子、子弑父、手足相残,屡见不鲜,人世间的亲情伦理都成虚的了。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他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但就是这样一代皇帝曾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并娶了自己的嫂子和兄弟媳妇,逼迫父皇李渊传位与他,夺得了皇位,但李世民始终没有杀了父亲李渊,不是不敢而是没必要。事情是这样的。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父皇李渊传位与他,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夺得皇位后,娶了自己的嫂子和兄弟媳妇。

1、玄武门之变的起因。

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太子李建成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2、玄武门之变的经过。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获知阴谋败露,决定先入皇宫,逼李渊表态。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秦王亲自带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

之后,李世民跪见父亲,将事情经过上奏。3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诏传位于太子。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3、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娶了嫂子和兄弟媳妇。

俗话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杀死后,为斩草除根,他杀死了自己的10个侄子,娶了自己的嫂子弟媳。他的嫂子弟媳不但生得貌美如花,而且身世显赫,家世背景庞大。其中,太子妃郑观音是荥阳郑氏之女,荥阳郑氏是当时的五姓七望之一的贵族世家,她从小受尽恩宠,家风也是很好的;齐王妃是杨家后人,都知道是李家取代杨家,娶了齐王妃也相当于给杨家后人一点安慰,能笼络杨氏背后的杨家。为了拉拢两大家族支持自己,在经过长孙皇后同意后,李世民娶了郑观音、强纳貌美弟妹杨氏,并生下一子李明。

李渊起事成功后,没有遵守立李世民为太子的诺言,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后,为什么没有杀李渊?

事情的经过:宣武门之变发生时高祖李渊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恭入宫担任警卫。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予,径直来到高祖所在的船上。高祖大惊,问道:“今日作乱的人是谁?爱卿到此做什么?” 尉迟恭回答道:“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殿下担心惊动陛下,故派臣担任警卫。” 高祖对裴寂等人说:“不料今天竟然会出现这种事情,你们认为应当怎么办呢?” 萧瑀和陈叔达说:“建成与元吉本来就没有参与举义兵反抗隋朝的谋略,又没有为天下立下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劳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划奸邪的阴谋。现在,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高祖说:“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当时,宿卫军和秦王府的兵马与东宫和齐王府的亲信交战还没有停止,尉迟恭请求高祖颁布亲笔敕令,命令各军一律接受秦王的处置,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从东上阁门出来宣布敕令,众人便这样安定下来了。高祖又让黄门侍郎裴寂前往东宫开导原李建成麾下的诸将士,将士们便都弃职而散。 于是,高祖召世民前来,抚慰他说:“近些日子以来,我几乎产生了投杼的疑惑。”世民跪了下来,伏在高祖的胸前,号啕大哭良久。

李世民为什么没有杀父,其实不是不敢杀,是不需要杀。竞争对手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不是李世民的竞争对手,李渊已认输承认了李世民合法位置。具体原因如下:

1、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大局已定后,李世民马上派刚刚杀了齐王李元吉的尉迟恭进宫护驾父亲李渊,其实是去控制李渊。尉迟恭是死忠于李世民,为了保护李世民可以亲手诛杀齐王,杀李渊也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换了其他将领面对皇帝之威,又怎么敢下手?李世民的意思很明显,说是派尉迟恭进宫护驾,其实就是李渊配合就保护,李渊不配合就灭口。且李渊的反应很是顺势而为,尉迟恭一面之词诉说太子齐王犯上作乱而被秦王诛杀,李渊一向偏袒太子李建成,第一时间没有一怒之下要拿下李世民,也没有追问太子齐王是否真的死了,而是问身边臣子该怎么办,臣子回答太子齐王无功而嫉妒陷害秦王,现已被诛杀,而秦王是人心所向,如果立他为太子,肯定不会再有事了。李渊马上同意,并说这就是自己素来的心愿。李渊的反应说明他很配合,短短时间内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并转变思想,保全自身而封李世民为太子,所以就没有杀李渊的必要了。

2、在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的传统观念中,弑父是大逆不道之事。封建时代讲的是当皇帝要名正言顺,这样位置才能做得稳,而且李渊也是他亲爹,李世民反正已经控制了李渊,所以杀不杀李渊就无所谓了,李渊配合,则大家体面些,不配合,软禁起来代你拟个退位诏书就是,所以李世民就没有必要杀李渊了,不然如果再多一个弑父的罪名,李世民的后人评价只会更加恶劣,总不能在让天下看到他的不孝。

3、唐朝当时是初创,建立大唐王朝才没多久,如果再出现皇帝被杀,那么肯定会引起动荡,因为如果李世民杀了李渊当上皇帝就名不顺言不正,就会出现动乱,所以就算要当皇帝,也要想办法巩固李唐基础,所以就让李渊退位当了太上皇。

4、李渊还是有价值的,不然也不会当上皇帝,在玄武门事变后,我们就可以看到李渊他是个大政治家,具有洞察和顺势的样子。李世民虽然推翻了他老爹的统治,但是还是觉得留着他势必也会对自己的政治有帮助,不然李世民才没有蠢到留个祸患。

5、李渊当时已经想退位了,要把位置让给李世民了,这样李世民也就名正言顺的当上了皇帝了,还能留下了一个忠孝的美名。所以为了巩固自己刚刚得到的江山,就把李渊封为了太上皇,李世民这一举措是非常明智的。

李世民虽有杀戮,却是个重感情的明君,李世民杀了哥哥和弟弟,可是对功臣杀的并不多,算的上是一位明君。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他在位期间,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让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6. 为什么现在大家越来越喜欢宋朝?

真有这种情况?那起码说明了两个问题:

其一,很多人自己不看历史,对宋朝的理解源自道听途说或者电视剧;

其二,人人都以为自己在宋朝能当达官贵人。实际上如今是寻常老百姓的,去了宋朝八成也改变不了身份。但若在宋朝做老百姓,那真的会让你痛不欲生。

先从南宋灭亡的原因中窥视宋朝的民生。与大家想象中不同,以富庶著称的南宋其实是灭于经济问题,民国时期的“史学天才”张萌麟这样总结:

宋在季年欲自固不能不扩军,欲扩军不能不用财。然是时国之财富集中于巨室,齐民盖藏既鲜,而税担已重。加敛于齐民,则齐民无以堪命;强征于巨室,而巨室离心。此南宋之所以不得不亡也。

南宋朝廷要面对外患,必须筹大量的钱财来练军;但国家的财富基本上集中于富家大户手中,若强行让他们出血共赴国难,搞不好这些人会跟朝廷翻脸;那只有找“软柿子”——寻常老百姓征收了,但这些低层人们早已穷得叮当响,压根没半点油水。如此恶性循环,南宋不得不亡。

这一幕为什么如此面熟?与明朝末年是否高度相似?

事实就是这样:两宋时期的税负真的很重,老百姓真的很苦:两宋期间共发生了规模不等的农民起义400多场,北宋期间规模较大的有五次:公元993-995王小波、李顺起义;996王鸬鹚;1043王伦;1047年王则;1077年廖恩等。

其中,王小波起义,是宋朝立国以来农民阶层的首次大规模军事反抗,这场起义爆发于富庶的四川。关于其起因,《续资治通鉴长编》这样解释;

元载颇尚苛察,民有犯法者,虽细罪不能容,又禁民游宴新乐,人用胥怨,王小波起为盗。

意思是说,当时官员的苛政导致了民怨,实际上不仅仅因为如此。王小波起义的纲领很明确: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即,要均贫富、分田地。同时,起义军在行动中秉承三大宗旨:杀贪官;没收地主财富但放他们一条生路;赈济贫穷。笔者严重怀疑,后来的《水浒传》正是借鉴了王小波的理论。

南宋时期,规模最大农民起义当属1130年爆发的钟相杨幺起义,这场战乱聚众40多万,前后持续20年。最终平定这场起义的,是我们熟悉的名将岳飞。

那么两宋百姓为啥要闹事?传说中他们不是幸福满满吗?这源自他们背上两座难以挪动的大山:

其一,放任自流的土地兼并。

五代以来,各地尤其江南地区的土地兼并现象已经严重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失去土地的百姓不得不依附土豪地主。

而在宋朝立国后,对这一现象放任不管:“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也就是说,不管怎么兼并,最终都是朝廷的;甚至还能通过放松土地交易限制,来实现促进市场竞争、资源优化,使得大量失去土地的百姓流入工商业,造就了宋朝经济发达的表象。

到了南宋时,这一情况更加恶化。宋理宗时期,孙梦观称:“迩来乘富贵之资力者,或夺人之田以为己物,阡陌绳联,弥望千里。”刘克庄则称:

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为“开辟以来未之有者”

加剧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是宋朝廷的横征暴敛:“小民百亩之田,频年差充保役,官吏诛求百端,不得已则献其产于巨室,以规免役。”老百姓竭其所有仍无法满足朝廷的压榨,不得不投靠豪官大族以苟延残喘。

其二,登峰造极的苛捐杂税。

两宋的税负创历代新高,核心两税比唐代多6倍;此外还有人头税(即按照人口交税)等,为了避免家庭人口过多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压力,江南甚至盛行杀婴习俗(《宋会要》):

福建路溺子,...所有江南东西、荆湖南北路溺子,虽有大观四年四月敕“生子而杀,刑名告赏”...

苏轼也在《与朱鄂州书》中记载:“言鄂岳间田野小人,例至养二男一女,过此则杀之。”

名将韩琦也称:“至有孀母改嫁、亲族分居或弃田与人,一面上等。或非分求死,以就单丁。规图百端,苟脱沟壑之患”。为了免遭苛政猛于虎的折磨,人们几乎放弃了基本的伦理甚至性命。

劳役则有押运官物、督征赋税、抓捕盗贼、在衙门做杂务等,前两项尤为残酷-把东西运丢了或者没收到税,办事人要承担由其带来的连带损失;如果倾家荡产还赔不起的话,那就坐牢吧。(想想《水浒传》中被抢走生辰纲的杨志)

那么宋朝的“繁华富庶”从哪里来?不是有《清明上河图》加以证明吗?

我们要搞清楚一个基本的道理:能吟诗作赋歌唱美好生活的,是有文化的士大夫、官员;能画《清明上河图》的,也是这一波人。寻常老百姓,字都不认识,何谈掌握社会舆论?

文人在两宋时期,幸福感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顶峰(没有之一),为了鼓励人们弃武从文,宋朝统治者想尽了办法:

大幅扩大科举规模,唐朝每年一试,进士人数大多一二十,顶多不超过三四十;宋朝每四年一次,中选进士时常一两百人,后来多达五六百。

在唐朝,中进士后还要等吏部筛选才能入仕;而在宋朝,一旦中进士就能成为公务人员,为此不得不设置了多到令人发指的闲职,以至于给财政带来了极大困难;

官户可以免税、免服劳役,甚至其子孙可以不经考试即可当官;同时,大臣退休或者死后,甚至可以让亲朋享受直接入仕的待遇;

在各州设置了“公使库”,由政府出钱,招待沿途路过的士大夫;此外,赵匡胤还传下了“誓不杀大臣及言事官”的家训。

以上措施,等于是拉文人们“入伙”,共同实现对中下层的统治。因此,在两宋时期,各路人才弃武从文,从而造就了文化发展的大爆炸,大量文学作品描绘当时上流社会的繁荣景象,让我们误以为,全体宋朝人都享受了他们这种生活。

羊毛出在羊身上,在生产力有限的古代,统治阶层越富庶,往往意味着对底层的压榨越残暴。如果真的向往宋朝生活,那请保证自己有考取功名的能耐,不然的话,去了极大概率会生不如死。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才是封建时代的真实,好好珍惜眼下吧。

7. 哪个朝代的女子最幸福?

揭秘历史上女子幸福指数最高的朝代

如果要说中国历史上的哪朝的女子幸福指数最高,恐怕非汉朝莫属了。不论是正史,野史,演义,传奇都可以表明这一点!

在汉朝的师弟啊,贵族妇女和平民女性都有着更多的生活空间和独立的精神,言行也十分的率性,热烈奔放的感情更是其他朝代所不能比拟的!

汉朝时还没有那么多女性节烈观,却有着对爱情婚姻的相当自主权。社会对女性极为宽容,女子再嫁三嫁那是极为平常而自然的事情。

不仅平民之女卓文君可以 “夜奔”司马相如,演绎出千古佳话,至高无上的皇后太后公主都可以再嫁乃至三嫁四嫁。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汉景帝的王皇后也都是再嫁之身,大臣百姓既无人非议,也没有人没完没了的拿来说事儿。

(上图)汉朝时还没有那么多女性节烈观,却有着对爱情婚姻的相当自主权

汉武帝为了让母亲开心,竟然亲自接来了他同母异父的姐姐,并赐爵封邑,等于向全天下公开了太后入宫之前的再嫁之身。

赫赫有名的开国大臣陈平的妻子在嫁给陈平之前居然嫁了五次,放之当下,都是让人目瞪口呆的。

(上图)汉朝女子不仅婚姻自由,而且敢爱敢恨

还有,汉朝女子不仅婚姻自由,而且敢爱敢恨。《陌上桑》中的罗敷,《羽林郎》中的胡姬,《白头吟》中的女主人公,无论是爱是恨,都是一样的勇敢果决。

胡 姬面对势力熏天的霍家奴表示“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与《白头吟》中的女子对深爱的丈夫说出“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都是同样的令人感动钦佩。

汉朝 女子,真是担当得起“自尊自爱、敢爱敢恨”的考语了。

汉朝的时代,距离封建理学的诞生还很遥远,且保存了母系社会的一点余韵,因此比之后代,汉朝女子有着后世女子无法想象的社会地位,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

从西汉到东汉,临朝执政的太后很多,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女性掌权执政的最高峰。从吕雉开始,西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东汉章帝的窦太后、和帝邓太后、安帝阎 太后等等,达到七八位之多。

不仅如此,即使那些没有执政名义的太后也拥有极大的权势,给国家和政局造成深刻影响,女子封侯更比比皆是。

(上图)汉朝女子有着后世女子无法想象的社会地位

汉时对女性也十分宽容尊重。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都是出身歌妓,身世卑微,却也一样地母仪天下,无论是大臣还是民间,全都认可。

(上图)汉朝女子心灵的舒展与意态的从容

汉朝女子不仅襟怀磊落,敢爱敢恨,果敢自信,更有一份心灵的舒展与意态的从容。王昭君主动请嫁,朱买臣妻自请离异,那是对女性自我价值的充分认识,以及 改变自身命运的抗争。

班昭续史,文姬着诗,提萦救父,文君夜奔,一个个美丽热情、自信勇敢的女子,用智慧与执着写出自己的幸福人生,演绎出汉代女子的非凡 传奇。

画图省识春风面,佩环空归月夜魂。两千年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更多汉代女子的绝代风华早已不可见。

可仅凭那史书上的几页书几行字,依然能让后人窥见她们曾经的非凡神采和夺目光华。千载之下,余韵悠悠,真是让人无限神往。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12)
韩三千苏迎夏最新章节免费阅读(韩三千苏迎
上一篇 2024年05月28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5月28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