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封疆(年羹尧为什么要将江夏镇灭门)

1. 官道封疆,年羹尧为什么要将江夏镇灭门?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不只是屠了一个江夏镇,他在处理所有不可告人的秘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杀人灭口,不留后患的。

年羹尧第一次杀人灭口,是在《雍正王朝》第一集。

第三十九分钟左右,八爷党给江南写信,信使在半途被拦截,这个官方的信使被一刀砍了。

我们来看画面——

马被绊,人落马,一群官兵冲上去。

拿到了信,拔刀。

手起刀落。

最后给了年羹尧一个特写。

这里其实出现了一个错误,在这里没有给年羹尧拔刀杀人的全画面,只有分画面,很多人说,他穿的蓝色这个官服,而杀人的人,分明是蓝袖口花点的便服。

其实,这里是一个剪辑上的小瑕疵。我们只要退回一分钟,看一下前面年羹尧在和雍正说话的画面马上就能明白——

拔刀杀人的人,就是年羹尧本人。

有了前面这个手起刀落的铺垫,后面他屠杀江夏镇,以及到了西北,杀人如麻,就不足为怪了。

那么,为什么作为一个文官出生的年大人,要这么心狠呢?是因为他生性残忍么?

并不是。

年羹尧是一个出生低微,没有背景的官员,同时替主子做的事,又不是很光明正大的事。类似于这种鹰犬的角色,是随时可以被牺牲的。如果屁股没有擦干净,主子是不会为你顶锅的,甚至主子出了问题,还时常需要你来背锅。所以,年羹尧做事情不能留任何活口。往上说,是不能让任何人给主子泼脏水,办事要牢靠,往下说,是要保护自己。

那么对于知情的手下,怎么封口? 许官鬻爵,大肆打赏。兄弟们跟着年大哥到处杀人灭口,手上有鲜血,包里有银子,自然也不会多嘴。所以邬先生点出他赚了钱,雍正也没责罚他。十三爷更是很同情和理解他——

那么屠江夏镇,年羹尧做得对不对呢?

在当时的环境下,从政治的角度上说,他这样做是为了生存,他不要别人的命,上面下面就会要他的命。

第一,江夏镇是个贼窝子,曾侮辱过四爷和十三爷。四爷这口气是憋着的,当年是从先帝赐匾下卑躬屈膝忍气吞声的走过。当时雍正是气疯了的。

从公理王法的角度上说,四爷和十三爷一万年也不可能报仇,而年羹尧来这一下,不按常理出牌,最后是给四爷,十三爷出气了。来看第十四集,雍正是怎么“批评”他的。

雍正说的是,滥杀无辜这四个字,会要了你的命,注意是要了你的命,可不是我的命。

而接下来,一句是——

为什么四爷和十三爷要把这个担子担起来呢,因为是给他们出气,他们买账了,领情了。而且这个时候唐国强演得特别好,明显是一副脸皮上很生气,内心偷着乐的表情。

第二,俗话说,为BOSS办一百件好事,不如和他一起干一件坏事。年羹尧心狠手辣,办事靠谱,特别是办这种见不得光的事情,愿意豁出去干,不给自己留任何后路,这样他在他主子这里,就算是出头了。从此就会得到雍正的重用。事实也是如此。年羹尧在屠江夏镇之前,还只是在四川剿匪攒战功,之后就平步青云。雍正把很多至关重要的事都交给他了。

第三,年羹尧的理由很充分,江夏镇的官兵和贪腐官绅是一伙的,一起拒捕,这属于是反叛,他进京面圣的官兵遇到地方叛军,一举剿灭,不留活口,是扬王权国威,高到康熙那里去,也是站得住脚的。

虽然历史上的年羹尧是否有屠江夏镇这件事很值得考证,但是电视剧中,没有一个环节是没有意义的,也没有一个角色是傻瓜,特别是年羹尧,他做的是当下环境里最正确的选择,然而雍正一直这样惯着他,到了后来他杀人杀顺手了,变成了跋扈,这个也成为了他最后人人喊打,被一撸到底的缘由。

官道封疆(年羹尧为什么要将江夏镇灭门)

2. 关羽究竟算不算圣人?

感谢邀请,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刚刚大致看了一下几个答案,得出的结论是,大家基本一致认为关羽绝非圣人,但回答的又很暧昧,这个我十分理解,毕竟关羽的拥趸太多,脑残粉更是难以记数,都怕被喷。其实大可不必,敢回答就不怕喷,毕竟事实是不容抹黑曲解的。

关羽其人封圣源于两件事。

其一,位列武庙,唐高宗设立武庙,把古今名将位列其中,位高者如姜尚,白起,韩信,孙子,吴起,张良,诸葛亮等十人称为武庙十哲,永享供奉,另立古今六十四将供人纪念,这其中三国时代包括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浚六人,关羽位列其中单身份地位并不特殊。后世每个朝代又有增有减,到了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废除武庙独立姜尚,究其原因就是,姜尚辅佐周朝两代君王成就大业可谓鞠躬尽瘁,建立大周后又急流勇退从不僭越觊觎可谓忠贞不二。这里就是朱元璋给一众开国功臣的警示,政治意图大于实际意义。到了清朝,满清禁武,废除武庙只设关帝庙,因此民间开始大肆祭拜以寄托对汉族政权的一分追思,渐渐的关羽在民间有了越来越多神话传说。

其二,就是罗贯中那部三国演义把关羽吹成了神仙,关羽做的丑事一概不提,别人做的丰功伟绩一概归功于关羽,甚至不惜颠倒黑白愚弄世人。加之古代民间百姓并没有获得真实史料的途径,因此信以为真,错把小说作者的臆想当成了真是历史。

综合上述原因,关羽被民间以讹传讹,奉为圣人。

我们来看看真实的关羽。

关羽,实际上他不叫关羽,具体叫什么无从查起。关羽早年在家乡杀人后逃罪在外隐姓埋名四处流浪,而这个所谓“关羽”也只是他逃避官府通缉的假名字。汉朝基本沿用秦法,杀人者逃罪家人是要受牵连,轻则流放,重责下狱。所为义薄云天的关羽,一出场就颠覆了人设,隐姓埋名一辈子不敢以真实身份示人,逃罪在外连累家人,没有大丈夫的担当。如果真如关羽自己所说是在家乡杀了个行凶的恶霸,那为何一生不敢公开身份?因为一旦公开身份,怕是案情绝非他自己所说,也许他所犯之案不是穷凶极恶就是肮脏至极,恐难立于世,索性隐瞒一生。

刘关张从未结拜,关羽张飞起初只是刘备的随从,而刘备更亲近张飞而疏远关羽,尤其在关羽投降曹操后,刘备从不让关羽统兵。刘关张的关系我放在最后细说。

刘备从未讨伐董卓,刘备当时的身份不配假如讨董义军,因此也就没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华雄是被江东猛虎孙坚斩杀。

关羽追随刘备一路从河北来到徐州,直到刘备被吕布击败丢了徐州后投靠曹操,关羽毫无作为。

曹操讨伐吕布时,关羽做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一日,关羽单独求见曹操,对曹操说吕布部将秦宜禄的老婆长得漂亮,关羽想破徐州后让曹操把秦宜禄的老婆赏给自己,要知道,此时关羽是刘备部将,怎么可以私下见曹操,这可是僭越,至少也是对刘备的不敬。而曹操不以为意随口答应。关羽怕曹操忘记此事,竟又多次私会曹操索要秦妻,曹操本不在意,由于关羽数次提及,曹操在击败吕布后就见了被抓的秦妻,果然貌美,于是曹操就留为己用了,并在某次宴会上调侃关羽,云长所言不虚,秦妻甚是貌美。这就是那个被称作正人君子,坐怀不乱的关羽。

后来刘备叛变曹操夺了徐州,杀徐州守将车胄的是刘备并非关羽。曹操大怒亲自讨伐,刘备兵败逃走,张飞突围失踪,关羽就地投降,没有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刘备的家小也没有在关羽军中,关羽是干脆利落的投降了曹操。忠义千秋,这是对他最大的讽刺。他这种行为都称得上是忠义,那为吕布陪死的高顺,誓死不降的庞德又是什么?别急,关羽的二五仔行为还远没结束。

官渡之战前,关羽被曹操派往前线,此时袁绍派大将颜良度过黄河在白马附近建立桥头堡,关羽趁颜良半渡之时突然偷袭,颜良立足维稳大败,乱军之中关羽部下士卒斩杀颜良,由于无人领功,可能是斩杀颜良的士卒也随后死于乱军之中,因此功劳自然是战场最高指挥官关羽的,但颜良不是关羽所杀。

袁绍得知颜良兵败身死后大怒,派大将文丑率大军渡河,曹操恐前线有失,急令徐晃,张辽率军支援,此时白马前线是关羽,张辽,徐晃三支部队,而三人的指挥官是曹操心腹大将曹仁。曹仁决定再次趁文丑立足未稳半度而击,结果文丑步了颜良后尘,死于乱军之中,而这次因是关羽,张辽,徐晃三人的部队,无法分清究竟是谁所杀,功劳自然是最高指挥官曹仁的。

两次大败,损兵折将,袁绍气急败坏,决定提前起兵,亲率大军渡河,曹操无奈放弃白马,把前线部队收回来,此时曹操阵营人人自危,不少人害怕袁绍大军,连夜出逃,这里就有关羽。当时曹操也知道吓破胆的人留着也是扰乱军心,索性放这些人逃走,亲自率领无畏之士前往官渡迎战袁绍大军。关羽跑的匆忙,只身一人出逃,没有封金挂印,刘备的家属不在他那里,因此也没有千里送嫂,没有过五关斩六将,因为根据罗贯中所写路线,关羽要么是迷路了,要么是另有他图,因为路线是反的。

关羽离开曹操后没有去处,于是收拢了一些流寇,官渡之战,刘备出逃,关羽带领这些人投靠,当时刘备身边没有人马,关羽率队来投,再次得到刘备重用。

刘备投靠刘表后直到诸葛亮出山,这段期间刘备依仗诸葛亮,张飞等人,而关羽也在培植自己的势力,这期间关羽再次撇开刘备,私下与刘琦走的很近,二人私交甚好,在刘琦受封驻守江夏后,亲自向刘备索要关羽协防,刘备心知肚明,此时关羽已经跟刘备不是一条心了,刘备答应刘琦,同时从此以后刘备再未让关羽统兵,也再没信任过关羽。

这也就是赤壁之战关羽没有上场机会的原因,而此后的攻略荆南,刘备派了张飞,赵云,刘封出战,唯独不派关羽也是因为这个,当然也就没有什么200校刀手破长沙,跟黄忠大战两日不分胜负的事了。这也就解释了,既然关羽黄忠惺惺相惜,为何刘备封将之时关羽却说大丈夫不与老卒同列这种话来羞辱黄忠了,因为二人根本不熟,而且素有嫌隙。

刘备第一次入川失败后,令诸葛亮率赵云,张飞二次入川助战,留下了关羽和其亲信驻守荆州,从此再也不见关羽。好一手借刀杀人,同时也是刘备给关羽的最后考研和机会。

荆州地处陆路水陆要道,物产丰富,可偏偏是无险可守,就是所谓四战之地,也就是孙子兵法九地篇中的困地,一旦遇到大灾之年困地就变成了绝地,而遇到进攻,困地又会变成死地。整个三国时期,凡进攻荆州都成功了,凡驻守荆州都惨败了,这就是诸葛亮,荀彧,鲁肃三个版本隆中对都把荆州作为第一战的原因,因为易攻难守,攻必可得。曹操攻刘表,周瑜攻曹仁,刘备下荆南,吕蒙下荆州,每一次都是进攻方兵不血刃,防守方全军覆没。诸葛亮临走前告诉关羽,守荆州唯一办法,东联孙权,北抗曹操。没错,外交手段才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孙权屡次北进,张辽的部队被限制在了合肥一线,曹仁驻防樊城得不到曹操和张辽的配合,兵力不足才不敢觊觎荆州。

关羽得领荆州后却开始膨胀,无视诸葛亮的警告,数次破坏孙刘联盟,侮辱东吴使者。鲁肃接替周瑜,就任东吴大都督后,关羽非但不祝贺,反而设下鸿门宴,要鲁肃只身前往荆州,鲁肃碍于孙刘联盟,无奈只身前往,席间关羽武力威胁,鲁肃大义凛然痛斥关羽的行为是破坏联盟自掘坟墓,而后转身离去,关羽被鲁肃骂的无言以对羞愧难当,这就是鲁肃单刀会关羽,却被罗贯中颠倒黑白,写成了关羽单刀会鲁肃,可怜鲁肃被黑的太惨。

刘备与曹操熬兵汉中的关键时刻,多次派人送信给关羽让他出兵樊城,根据诸葛亮的隆中对,夺取西川后,天下待有时变,可出兵汉中,派一上将出兵荆州,二路齐进,天下可定。此时正是刘备最高光也是最接近胜利的关键时刻,关羽却因为汉中大战未有结果,要保存实力,按兵不动,不接受刘备命令。好在老将黄忠在天砀山大败徐晃,又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一举奠定胜局。战后刘备大肆褒奖封赏黄忠,即是黄忠功高无两,也是再给关羽下马威,因此关羽才对黄忠怀恨在心。

由于破坏刘备攻伐大计,刘备多次写信点拨关羽,并将荆南三郡交给东吴,这令关羽恼羞成怒,于是有了孙权提亲时关羽大骂使者的事情。

后来属下对关羽提议,趁曹操兵败,损兵折将之际出兵进攻曹仁驻守的樊城。关羽利令智昏采纳了建议,于是兵发樊城。

樊城守将曹仁是三国时期的守城悍将,虽然并无进攻之能,但防守之法三国少有敌手。果然关羽被拖在樊城久攻不下,于是再次从荆州调兵,曹仁无奈向曹操求援。是时曹操新败损兵折将无人可派,筹集军粮和训练新军至少三个月,于是派于禁率领三万败军前去救援樊城,说是救援,只是拖延关羽进攻,为曹操募兵筹粮争取时间,曹操本就没指望这三万残军会取胜。

天有不测风云,于禁行军至樊城西驻军扎营,可此时天降暴雨数日不绝道路尽毁,大军无法前行,汉江水位暴涨,终于一日深夜汉江决堤,百年不遇的洪灾降临,此时关羽因为在荆襄多年深知节气,提前把大军退至山上躲避雨季,而于禁不知内情,依兵发把大军驻扎平原,大水来时无处可躲导致全军覆没,这就是水淹七军,是不折不扣的天灾。罗贯中把楚汉争霸时韩信龙且的潍河之战的典故搬到此处的确是生动精彩,可他忽略了,汉末的汉水是长江的重要支流,认为决堤那是自杀行为,就像今天有人在雨季提出炸毁长江大堤,你看看谁不说他是恐怖分子?真要这么做,别说关羽驻军山上,就算他驻军天上,下场也和于禁一样,因为樊城周边就没有太大的山能供他十几万大军驻扎避水。

曹操得知汉江决堤,于禁兵败的消息大惊,朝臣也分分提议迁都,当时的人都迷信,以为关羽有天神相助不可敌。此时,徐晃请命去战关羽,如果不胜再迁都不迟,于是曹操为徐晃筹集了五万精兵连夜出发。徐晃抵达前线与关羽对战,结果关羽接连战败损兵折将,退兵四十余里,荆州和樊城一共才相聚一百多公里,关羽再败就要被徐晃打回老家了。

此时粮草不足,兵士伤病部下都劝关羽退兵,可关羽拒不采纳,强令荆州抽调守城兵士前来助战。荆州守军无奈派兵,由于守城兵力不足,只能把沿江烽火台守军调回荆州帮助守城。而此时东吴都督吕蒙见荆州兵力空虚于是趁机进攻,这才有了白衣渡江袭荆州的典故。

关羽见大势已去,于是逃跑,来到麦城,被追赶而来的吕蒙围困。关羽见不能久守,于是派出多路信使突围求援,最终三路信使突围成功。

一路延长江西进到达永安秭归,见到了驻守永安的黄忠。黄忠当年封将时,关羽说“大丈夫不与老卒同列”深深刺激了这位蜀汉第一功臣老将黄忠,于是年愈七旬本该颐养天年的黄老将军义愤填膺,主动放弃在成都休养,前往永安驻守。黄忠接到信后对信使说,孙权兵峰正劲,永安守军恐不能敌,且如若吕蒙趁机偷袭永安,则成都以东无险可守,不能出兵。有理有据的拒绝出兵救援。

二路出麦城北,延襄江北上到达上庸,求守将刘封出兵。刘封见信立刻点兵准备救援,此时副将孟达说“公子莫忘了为何被谪于此”,原来刘备曾经想立义子刘封为嗣,问计多人,张飞,诸葛亮都说,此乃明公家事当自绝之。古往今来大臣觉不参与立嗣。问到关羽,关羽说“公有子嗣,何立螟蛉”直译就是,明公有儿子,干嘛立一个来路不明的玩意?“螟蛉”二字当时说非常恶毒的骂人话,不让刘备立刘封也就罢了,居然还出口伤人,恶语相向。后来刘封犯事被贬驻守上庸,刘封丢了世子之位沦落至今都是摆关羽所赐,于是恼羞成怒,非但不派援军,还把信使入川求援的官道封了。

三路信使因为官道被封无法入川,无奈一路北上去往凉州找马超援助。马超大怒差点杀了信使,后来手下阻拦才对信使说,我与关羽都是封疆大吏,替明公镇守一方,没有明公命令,擅动一兵一卒就是谋反,不能出兵。马超大怒的原因是,刘备二次入川得到马超相助,由于之前马超在渭水大败曹操,天下闻名,再加上马超人长得帅气,刘备甚是喜欢(这里插一句,刘备最喜欢帅哥,刘封也是因为帅,才备受刘备喜爱收为义子,历史上刘备与张飞关系极好也是因为真是的张飞也是英俊非凡,而且知书达理,绝非莽夫,张飞所诸《八蒙山铭》大家不妨去百度一下看看千百年前大将军那力透纸背的书法造诣。)逢人称赞锦马超,关羽得知后却对人说“旧故之后,今也成人”因为马超之父马腾跟关羽都被汉献帝封侯,因此以马超父辈自居,马超受了奇耻大辱,无奈刚投靠刘备,只能忍气吞声,如今关羽求救,马超怎会出兵?

没有救兵,关羽最终被俘,吕蒙见到被绑成粽子的关羽,戏谑的说“汝可记得吴下阿蒙”?原来,当年吕蒙与关羽一样出身低微,可后来在周瑜,鲁肃两任东吴大都督的调教下大有长进,最终接替鲁肃就任东吴大都督,关羽得知后说“吕蒙何人,吴下阿蒙耳”嘲笑吕蒙出身低贱,没学识,他可能忘了,他可是逃犯,更低贱。

最终吕蒙斩了关羽,这就是关羽生平,是真实历史。一生寸土未得,丢了徐州 失了荆州,刘备两块根据地都毁在他手里,导致刘备起兵夺荆州,最终兵败身死。一生寸功未立。那些说关羽斩颜良的人,请拿出证据,当今史学届很重证据早已推翻关羽斩颜良的事,因为没有证据表面关羽力战颜良,一切证据指向颜良死于乱军。就算我认可关羽斩颜良,那也是为曹操而战,关刘备何事?还差点害死刘备,他不是忠义吗?忠的难道说是曹操?我看的确是忠于曹操,关羽骂过孙权的亲使,骂过鲁肃,骂过吕蒙。骂过黄忠,骂过刘封,骂过马超。孙刘两家重臣他都骂了,就是不骂曹操,而且他跟孙刘两家的将军们不合,唯一的朋友就是张辽,徐晃。这二人可是曹操的大将。可笑的忠义。

有人说关羽“假节钺”,地位高。你们忘记了韩信的“假齐王”了吗?给你不是信任,有时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就算给你“真节钺”关羽也是刘备的部下,不遵命就是叛变,擅自动兵就是僭越。这两样关羽都做了,他不忠刘备,刘备由怎会信他?

有人说刘备不信他为何替他出兵?你见过哪位君王为了一人动兵几十万?三千年历史你给我举一个例子?幼稚,刘备为的是地,荆州之地。一个连儿子,老婆都不在乎的君王会为了一个部下出兵几十万?你怕是还没睡醒哦。醒醒吧,罗贯中写的玩意叫小说。

最后,唯一一条可以拿来反驳我的正史。陈寿的三国志里有记载,在水淹七军后关羽“威震华夏”,这的确是白纸黑字我不反驳。可是冷静一下,接着往下看,徐晃主动请命率军五万打败关羽,吕蒙白衣渡江最终擒杀关羽。请问何为“华夏”?一共三国,魏国吴国,两国的将军,都督,士兵非但没被“威震”反而最终杀了这个所谓“威震华夏”的人,请问他威震了个寂寞?所谓“威震华夏”一是曽为蜀国人的陈寿刻意抬高的手段,毕竟死者已矣。其次,写的是那场大水。

同志们,建国后严禁迷信,什么圣人,胡诌八扯,凡人都不配,在我看来市井无赖罢了。杀人逃罪,隐姓埋名不敢以真实身份示人,身无寸功,丢土失地,寸土未得,全军覆没,辱骂同僚,诋毁盟国,破坏同盟,好色无义,投降不忠,受令不尊,守土无信,心胸狭隘,有勇无谋,口无遮拦,这么个不忠,不义,无谋,无信的小人都是你们眼里的圣人,那你们的道德标准有待考量。

历史不容置疑,君王放他进武庙是有当时历史背景和君王的政治考量,不是真实的关羽。小说家更是天马行空的杜撰。读历史请关注正史,学会解读正史。我希望的是通过我的文章有人会翻一翻史书,看看真实的关羽,哪怕只有一个人这么做了,我也算没白费功夫写这么多,我不需要你们信我,我不是史学家,我也不代表历史,我只是转述,不必信我,我只负责解开谎言,你们自己去看看历史,得出你们的答案

3. 放到当代范进是什么职位?

范进中举发疯是几十年科举考试不中与突然考中的冲突导致的精神的暂时紊乱。从个人角度讲是正常现象,是符合人性的,但也表明当时所谓的精英阶层的培养是异化的,即只会死读书而不会处理具体事务只有智商而没有情商。从社会角度讲是不正常的,是从反面对对社会的批判。因为考中而惊喜发疯,意味着社会等级现象比较严重,意味着社会的上升渠道比较狭窄,必然导致整个社会逐渐失去了活力。考试虽然是选拔人才的最公平的方法,但当时的科举考试显然已经扭曲了人性和社会。范进中举后职位不断高升,从被统治者转变为了封建统治者。实际上,不是人在发疯,是社会在发疯!由此,科举制应该进行适应时代的改革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什么是科举制?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所谓的科举制就是用考试的方式选拔管理国家的官员的一种制度。普遍认为这种制度正式建立于隋炀帝,是皇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种措施。在隋朝以后的封建社会发展中,科举制起了重要的作用。没有科举制,也就没有范进的发疯。

第一方面的作用是彻底打断了世家大都通过血缘的方式间接控制国家的局面,真正的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虽然在秦始皇时期就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虽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但实际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员都是有有文化的世家大族成员来担任。这些世家大族的官员首先考虑的是家族利益还是国家利益?这真是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范进如果出身于唐朝时期崔氏这样的大家族,那么他会听谁的命令?当然是家族。

第二方面的作用是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把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从汉朝的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都是地方举荐官员到中央任职,实际上意味着选拔官员的权利在地方政府。科举制则是把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这自然会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控制力。中央政府让范进当官,那范进自然是听中央政府的。有一个规律叫做:官员由谁任命,就对谁负责。

第三方面的作用是推动了社会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古代读书人学习四书五经是为了什么?为了提高个人道德?当然是的。为了开阔个人眼界?当然也是的。然而,读书人读书科举最主要的原因一定是当官。因为读书做官既符合儒家伦理的教导,也符合社会的主流观念,更符合个人利益。在此情况下,以当官为目的的读书人会越来越多,教育普及率就会越来越高。教育范围的扩大,不仅能够提高官员的素质,还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文学作品会越来越多,社会整体素质也会逐渐提高。唐朝的李白和杜甫,宋朝的苏轼和李清照,都是杰出的文学代表,其作品传唱于整个社会。当然范进这样的读死书的人对社会实际上没什么太大贡献。

科举制是在什么时候被扭曲的?对人性和个人的能力有什么影响?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科举制出现以后,是经过了不断完善的。隋炀帝正式确立科举制,唐太宗扩大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设立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以诗词为主要考察内容。在初期的科举考试中,其内容是比较全面的。不仅有秀才科和明经科,还有明法科和明算科。也就是既考文科也考理科。所以,当时的人才还是比较务实的。如果范进生活于唐朝时期,会不会发疯?不会。因为就算不会写文章,也可以考法律和数学。相对来说,当时科举的科目比较多。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被彻底扭曲。科举考试的流程越来越详细,科举考试的制度也越来越严格,但科举考试的内容却越来越僵化。也就是说,科举考试的形式越来越完美,科举考试的灵魂却已经丢失了。所以范进的灵魂实际上已经消失于四书五经之中了。

科举考试是为了什么?选拔能够有效的管理国家的高素质官员。这个高素质不仅要求道德水平高,还要求治理国家的才能高。明朝以后的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基本上使道德水平不高,治理国家的才能也不高。为什么呢?因为明清两朝考的只是四书五经。会背书就行,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有自己的思想是不可能考中的。纯粹以四书五经的是非为是非,只能选拔出奴才,选拔出人才的可能性太小。已经被奴化的范进的最高目标就是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当这一目标初步实现的时候,范进僵化的思维也做不出其他的反应,只能发疯了。

范进就是生活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他的生活就是背书考试,考试背书。因为社会的上升渠道就一条,那就是当官。只要能够成为国家官员,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切。科举考中就意味着一步登天,科举考证就意味着穷人乍富;早晨还是打工仔,晚上就是他人命运的掌控者了,你晕不晕?昨天还一文不名,今天就变成了亿万巨富,你疯不疯?异化的社会给人造成了强烈的刺激,强烈的刺激下不疯的人少。

这样一步登天的人,其能力会很高吗?恐怕不一定。或许真有能力高的人,但大多数能力应该不太高,甚至大多数能力是低下状态。为什么呢?因为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这些人在当官之前有没有经过训练?没有!把书读熟了是不是就有能力了?显然不是!范进在考中之前有能力吗?没有。有能力就不会饿肚子了,有能力就不会需要自己的老丈人接济了。范进在考中之前进行过系统的培训吗?没有。那么,范进的能力高低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科举制?怎样改革科举才能解放人性?怎样改革才能提高人的能力?怎样改革科举制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科举制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应该紧随时代的先进因素进行改革。明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正在向资产阶级进化,人民要求个性的自由与解放。但明朝时期的科举是却向着个性自由与解放的相反方向发展,僵化的科举制竟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个性。范进的丈人胡屠户开始时骂范进是该死的畜生,当范进中举后竟然成贤婿老爷。这难道不是当时僵化社会的矛盾反应吗?!

古代的科举应该向现代的公务员考试看齐,不仅要考文科,还要考理科;不仅要考察背诵能力,还得考察动手能力。要选拔有品德有素质有能力的人来治理国家。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仍然有不完美之处。那么我们想一想,在古代不完美的制度下选拔出来的官员会是怎样的?眼高手低,贪污腐败。范进会不会贪污?一定会的。别人送田产,他收了;别人送店房,他收了;别人送丫鬟和奴仆,他也还是收了。一个未来的国家官员就这么腐化了,速度快不快?范进该不该惊喜发疯?!

范进后来又考中了进士,于是范进就成了四品官员;后来又被任命为山东学道,职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考中和成为官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用交税、意味着在家里和社会上的地位提高、意味着不用被别人和自己的老丈人瞧不起、意味着可以和县令平起平坐。一句话:范进中举意味着特权加其身。

范进中举发疯的启示!

是什么让范进发疯了?是僵化的制度,是等级性的社会,是有僵化制度的等级性社会。 现在的高考只能让我们上大学,过去的科举则是能让人直接当官儿。所以,范进发疯不是范进个人的原因,是当时整个社会的逼迫,当时的社会是处于前进性的矛盾中。范进的丑态,实际上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丑恶现象和病态行为的集中反应。明朝的高考制度的确不适应社会发展了!矛盾异化的社会,必然有发疯的人。

4. 清朝真有于成龙这个人吗?

清朝不仅有于成龙,而且还有两个,都是贤臣,一位被人称为老于成龙,另一位被人称为小于成龙。老于成龙已经拍摄成电视剧,家喻户晓,而小于成龙的感人事迹却还咸为人知,这里推荐崔学法先生的原创文章,重点介绍邳州沂河治水累死任上的故事,而这一段史实,长期湮没无闻,崔先生多方考察寻访而得其珍贵史料,弥足珍贵。另外插图为小于成龙后人提供,更是珍闻。

邳州市官湖镇东北部,东紧靠古老的沂河岸边,有一个村庄叫石坝村,大堰蜿蜒崎岖,宛如一条巨龙于三座大坝相呼应,形成一道最美的风景线。明洪武年间,卢姓始居,原名大兴庄,寓兴旺发达之意。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总河督张国维在此处开口,将沂河分流,西去河流称作武河,此地遂改称卢口。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村东沂河上筑一大坝,以控制分洪,称为卢口坝,村随坝名。后来大坝用青石所建,河水常在此形成旋涡,故名石坝窝。

这虽然是沂河水系中不见经传的水利工程。却是宋元以来,作为“洪水走廊”邳州的洪水泛滥必经的咽喉之地。邳州人为治理水患进行了前仆后继的不懈努力。更使清朝康熙年间名满天下的“河道总督”于成龙不幸殉职任上。

这个于成龙不是正在电视剧热播的“一代廉吏”、“江南总督”于成龙。但他与那个于成龙有密不可分的不懈之缘。比那个于成龙小22岁。为了方便,我们把“江南总督”称为老于成龙,“河道总督”称为小于成龙。

老于成龙(1617—1684)山西永宁人,字北溟,用兵如神、善于治盗,以清廉著称,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近些年,其故事一度被搬上荧屏,拍成电视剧,因此知者众多,并非进士出身,也没有出色的文韬武略,最为可贵的是以清廉律身为官,大器晚成,为康熙所倚重。其举贤荐能,也以清廉为重要标准。

小于成龙(1638—1700)是汉军镶黄旗人,这个于成龙因养父于得水在汉军镶黄旗中立功受封三等爵,得以荫生(凭借上代余荫取得的监生资格)步入仕途。于康熙七年(1668年)30岁时出任直隶乐亭知县,后署滦州、通州知州。在十余年“知州县”的为官生涯中因与老于成龙同名,备受朝野关注。

老于成龙先是直隶总督,小于成龙在其辖区内任知州,自然也时时效仿老于成龙,其清廉名声也不断彰显。惺惺惜惺惺,老于成龙自然也垂青于小于成龙。由此还产生了康熙时代的一件趣事:老于成龙提携小于成龙。康熙二十年(1681),老于成龙由直隶总督调任为两江总督,上疏举荐小于成龙可堪重用。恰好江宁府(今南京)缺员,老于成龙又上疏请求皇上,让廷臣推荐久有清操之名与自己相类似的人来担任,康熙马上任命小于成龙(时43岁)为江宁知府。这样,小于成龙就又成为老于成龙的下属了。这时,江南省总督府在南京城,江宁府知府署也在南京,一个南京城,两个于成龙。

康熙二十三年(1684),老于成龙在两江总督兼管两江巡抚的任上去世,赐祭葬,谥号为“清端”。康熙皇帝南巡到江宁,嘉奖小于成龙廉洁,亲书手卷赐他并嘱咐道:“你一定要学习前总督于成龙的正直清廉才能不辜负他。”还破格提拔小于成龙(时46岁)为安徽按察使。由于得到康熙皇帝的褒奖,小于成龙更严格要求自己,一时名气不在老于成龙之下。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北京浑河泛涨,淹没两岸旗下及民人庄田,百姓流离失所。时任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管直隶巡抚的于成龙临危受命,治理浑河。他改变以往的治河办法,注重浑河的全程治理。他全程监督,3个月时间共疏浚河道145里,筑南北堤180余里。当年7月,于成龙疏请将霸州等处开挖的新河命名为永定河。康熙斟酌再三,将整个浑河干流赐名为永定河,题额建碑,首次敕封永定河神。永定河之名由此诞生,永定河之名沿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永定河水利史上始终记载着这位功臣的大名。

治理永定河以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二月,皇帝重新任命于成龙为“河道总督”,令其治理苏北段黄河、淮河。于成龙立即对水害频发的淮河流域进行考察。他发现咆哮的黄河水,虽然经张国维、潘季驯等努力治理,但黄水仍不时决口为害。而发源于沂蒙山区的沂河,每到汛期,洪水像脱缰的野马,肆虐邳州。邳州成为著名的“洪水走廊”。得到朝廷任命后,于成龙在苏北水利项目全线开工。运河、黄河、淮河多处清淤疏浚、筑岸固堤。坐任清江浦(今属淮安市)河道总督的于成龙全面指挥。

根据治水的实践,于成龙经过调查研究以为:解决苏北洪水灾害,除了黄河、淮河、运河以外,沂河也必需治理,而邳州卢口是治理沂水的节点。明代武河开挖后,虽起到“引沂济运”作用,但枯水季节无水可“济运”,汛期又如同脱缰野马,加重黄淮水害,是洪水肆虐邳州的必经之地。苏北沂水发源东省诸山,汇流而成沂河,由沂郯入邳境。水从卢口分流,由徐塘口入运。其正河至隅头集径入骆马湖。一遇水发则淹没两岸田庐。于成龙向朝廷奏请在沂河两岸筑堤18180丈,防止沂河决口;卢口分支处建闸。控制洪水流量,又可引入沂水,从徐唐口入运,解决运河枯水季节航运问题。

然而,这时黄淮水患已经积累到极其严重地步,治河问题积重难返,工作也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指示其对高家堰、归仁堤多处加以增筑和疏浚。鼓励于成龙把水害革除。可是不久,于成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病体沉重,只好向朝廷请病假离任治疗。康熙皇帝因其岗位难离,无法找人替代。便让他在任上一面工作一面调治,并亲派御医前来看望,赐药诊治。由于治水繁忙、日理万机,病体一直没有多大起色。

延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初,于成龙奏明朝廷,卢口闸开工。不久遇到了出乎人们预料的挫折。建闸的基础开挖工程,遇到了地下的烂泥淌沙河。就是古代的河流,充满稀粥一样的烂泥淌沙。工程到这个层面,无论取走多少土方,烂泥淌沙像潮水一样涌来。卢口建只能闸告吹。

卢口闸的意外失败,对治理黄淮沂河是一个重大挫折。对于成龙来说,是一场精神上的致命的打击,不谛晴天霹雳。在于成龙身心交瘁的状况下,御医们也回天无术。病情加剧。农历二月二十三日,呼次子永裕(长子永祯早卒)曰:“病入膏,非药饵可愈,两河重大,断难卧理,亟缮疏,请告求别简贤能大臣,勿误国事,以重予罪。”次日,趋具表谢,并告诫永裕说:“吾受君恩深重,今惟三事抱憾:河工未成,一也;汝祖母年八十,侍养不终,二也;祖墓未筑,三也。”馀无可言。二十七日在设在淮安清江浦的河道总督署与世长辞。于成龙就在62岁之际,也把生命终结在河道总督的位置上了。是累死在河道总督任上的,

于成龙死后被安葬在北京石景山,“文革”中此墓尚在。但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展,现在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所好,近年北京发现于成龙墓照片及刻有4200多字的大墓碑,弥补了《清史稿》及各类文献中的不足。

两个于成龙,不仅同名同姓,曾同在一起共事,又都曾先后担任过直隶巡抚,而且都以清廉名世,都受到康熙皇帝直接表彰,都是累死任上,死后皆得以入祀贤良祠。老于成龙名传千秋,小于成龙默默无闻。而且小于成龙某些功绩比老于成龙还显著。遗憾的是于成龙累死邳州沂河卢口(今石坝窝),无论是《清史稿》、水利文献、邳州地方史籍均无明确记载。原因“河道总督”是朝廷直接任用官员,与地方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地方史志不负责记载,老百姓不知道因此没有传讲。而以前我国又没有完整的水利志。国家史书对小于成龙记载也极其简单。使这位名气、地位、政绩均不在老于成龙之下的河道总督竟被埋没几百年。

我们只能从清宫档案,康熙年代的大臣奏章,皇帝旨意,以及散落各处的典籍中认真考究,于成龙黄淮治水累死邳州卢口才能清楚的展现出来了: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皇帝任命于成龙为“河道总督”。接替前任负责正在治理的苏北黄河淮河工程。当月于成龙奏章邳州卢口筑沂河堤、修卢口闸。次年正月底卢口闸开工,不几日遇到流沙。二月中旬于成龙拖着病体回清江浦河道总督署养病。二月二十七日病逝。于成龙累死任上,实际上就是累死邳州卢口闸。

我们从后任的河道总督张鹏翮当年八月奏章,“臣率河员亲往沂河查看,沂河水势直冲卢口,面宽溜急,且系沙底,不能开闸,应于卢口两旁堤岸残缺之处,概为修补,束水入徐塘口运河,既可济运,又使民生得所。”可以看出,工程选址“系沙底”不能开工修闸。那时没有测量仪器,这是人力不能抗拒的灾难。于成龙的殉职是邳州治水抗洪的巨大损失。直至四十六年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在卢口建坝阻水。但仍改变不了邳州洪水走廊的状况。直至战争的硝烟刚刚熄灭,共和国刚刚诞生,1949年人民政府立即投入人民的生活环境改善。北起邳州市吴楼村沂河东支,南经邳州市华沂,穿陇海铁路,于埝头镇南入骆马湖,切开嶂山岭经宿迁、新沂两县至口头,北纳沭河,于沭阳县城西,南纳淮沭河,再流经灌南、灌云两县至张店北面穿盐河,会灌河尾闾于燕尾港入黄海。卢口石坝也在1950年竣工,彻底改变了邳州洪水走廊的面貌。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初见证人渐渐的离去。党和人民政府使现代邳州人享受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人民也应该记住几百年来前仆后继的治水人,于成龙修筑的18180丈沂河岸成了沂河旅游观光带。淹没在老于成龙光辉下的廉吏也该有他的应有位置,特别值得历史上饱受洪水肆虐的邳州人记得。石坝窝及南的沂河岸上应该给这个累死在治水职位上、清廉的河道总督立碑纪念。

5. 杨贵妃安禄山一待一整晚?

导语:众所周知,唐玄宗李隆基对杨贵妃是极其宠爱的,从杜牧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就能看出。看似是一段绝美的爱情,但是事实上李隆基比杨贵妃大三十四岁,两人之间的年龄差着实让人有点无法接受。

杨贵妃

杨贵妃(719-756),即杨玉环,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开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生于蜀州(今四川崇州)。

开元二十三年(735),17岁的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寿王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子)。天宝四载(745),27岁的杨玉环被李隆基册为贵妃,距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整十年。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8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

一、姓名由来

杨玉环名字《旧唐书》与《新唐书》里没有写,《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100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后人沿用至今。杨贵妃的“玉奴”、“玉娘”、“玉环”这三个名字是真实存在的,其中的奴、娘、环三个字的用语都是不同时期对杨贵妃名字的一种衬托。玉奴,是她儿时的爱称;玉娘,是她册封前的尊称;玉环则是她册封贵妃、身体发福后人们对她的戏称。杨贵妃的真实姓名应该叫做“杨玉”。

二、玉环羞花

有一种小巧玲珑的花卉,它的复叶酷似芙蓉枝,点点对称,宛如鸟羽。植株上缀以数朵淡红色的小花,状若杨梅。人们用手一指,它那羽状小叶便很快闭合,叶柄也慢慢垂下,就象初涉人世的少女,因为纯洁和朴实,才那样忸怩、娇羞,所以人们都叫它“含羞草”。

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

唐玄宗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

含羞草“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 含羞草的叶栖基部,有一个薄壁细胞组织叫做“叶褥”,平时里面充满了足够的水分。当叶片受到刺激时,薄壁细胞里的水分,在植物电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与两侧流去。由于叶片的重量增加,就产生了叶片闭合,叶柄耷垂的现象。含羞草植株纤细娇弱,为了生存,它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

三、妃子一笑

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有着倾城倾国之美,天生丽质,又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以致唐玄宗对她宠爱有加。

那位万人之上的大唐皇帝为了博得杨贵妃的欢心,每逢荔枝季节总要委派专人通过每五里、十里的驿站从四川(有的说从广东、福建)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宫中的享受又是极其奢侈,越是难得的山珍海味、希世奇宝越要进贡,除荔枝外,另有一美酒更是让唐玄宗封为宫廷御酒,其酿酒用的水是高山上的清晨甘露,此酒具得天独厚的四川兴农酿酒之地利优势,酿出来的美酒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杨贵妃在华清宫里品尝荔枝时是怎样的一番动人情景,唐玄宗每每以此美酒与其对饮,杨贵妃在唐玄宗的心目中当然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了。从此便有这历史上这著名的一笑。“华清笙歌霓裳醉,贵妃把酒露浓笑”!那作为贡品进入宫廷的美酒,也取名为:露浓笑。

四、贵妃醉酒

她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而“三千宠爱在一身”,可她也曾一时失宠而借酒浇愁,醉后忘其所以,放浪形骸。

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

杨贵妃安禄山一待一整晚,各种风言风语流传,李隆基为什么不在乎?

杨贵妃和安禄山整晚呆在一起,这画面难免让一些人臆测,以至1200多年来风言风语不绝。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李隆基当时会不在乎吗?

安禄山

据考证安禄山的爹可能是康姓胡人,他娘阿史德氏是个突厥族巫婆,会一些巫术,在族内作法给人治病。

相传,安禄山的娘多年不孕,是突厥人信奉的“扎荦山战神”让他娘感孕生了他。安禄山就得了个扎荦山的名字,这个传说给安禄山蒙上了神秘色彩。而“安禄山”这个名字的得来,是因为安禄山幼时爹死娘嫁人,他后爹所在的突厥部落破败,他随众兄弟逃跑隐姓埋名,他改叫“安禄山”,从此浪荡天涯成了个无业游民。

屌丝逆袭的路上即认干爹又认干娘

安禄山长相呆傻,超级肥胖,他都300多斤了还贪吃,有一次他偷羊被唐朝名将张守珪捉住,准备处死他。结果安禄山出言不凡,张守珪看他白白胖胖的很萌,竟饶他不死,还给他安排了工作,安禄山聪慧工作出色,张守珪就认他当了干儿子。安禄山虽然长的像头猪但机灵的像个猴,他有了张守珪这个干爹官路变的宽广起来。他用厚礼买通各路官员,其中有唐玄宗非常信赖的大臣,大家纷纷对安禄山美言,把他夸成了圣人。他在升迁大道上一路凯歌,位高权重,手握精兵,一直飙升到了天子脚下。

众人终于用嘴把他吹到唐玄宗的面前,他用自己奇特的长相、罕见的身材、搞笑的言语逗的唐玄宗笑得老泪横流,逗的杨玉环笑得花枝乱颤、逗的所有人都忍俊不止,整个皇宫成为欢乐的海洋,所有人的抑郁症都烟消云散,他成为唐朝第一笑星,就连唐玄宗也成了他的铁杆粉丝。

安禄山与杨贵妃的渊源

安禄山知道杨贵妃宠冠六宫,他就请求唐玄宗让他认杨贵妃当干娘,杨玉环比安禄山还小18岁,唐玄宗考虑到杨贵妃正好没有子嗣,最主要的是为了拉拢安禄山,于是就愉快地答应了。杨玉环顺从了皇命,在认干娘的仪式大典上,安禄山就像舞台上的小丑,他竟扎了小辫,戴上肚兜,打扮为“小儿”,参拜“母后”杨贵妃。从此安禄山侍奉杨贵妃如母,因而得以随意出入宫中,杨贵妃喜好歌舞,安禄山还教给杨贵妃跳胡人的“陀螺舞”(旋转舞),二人关系愈发亲密。

杨贵妃和安禄山闹出绯闻

《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安禄山事迹》记载天宝十年正月三日,是安禄山的生日,他的干爹干娘赐给他丰盛的生日礼物。三天过后,杨贵妃特召安禄山进见,给他这个“儿子”举行“洗三”仪式。杨贵妃让人在皇宫大院准备一大缸热水,让安禄山跳进去洗澡。安禄山300多斤的身子,肚腹巨大,他躺在水缸里,大家只看到一个大肚子在水中漂浮。洗过澡之后,用彩色的绸缎做安禄山的襁褓,然后把安禄山放到彩色的轿子里,让众人抬着,在皇宫里游走,众人嬉笑非常,唐玄宗也来观看“大悦”。还重赏了“母子”二人。

安禄山有时与贵妃对面而食,有时在宫中通宵达旦,外面流传着不少丑闻,唐玄宗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资治通鉴》载:“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

唐玄宗为什么不在乎?

一、杨贵妃长的国色天香,闭月羞花,能歌能舞,把唐玄宗迷的神魂颠倒,他费尽心机从他儿子李瑁手中争取过来,对杨玉环是百依百顺。“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见唐玄宗对她是多么宠爱,所以只要是能让杨贵妃高兴,不会扫她的兴。

二、唐玄宗不相信安禄山和杨贵妃之间有不正常关系。安禄山太胖杨玉环根本不会喜欢他,只是拿他当逗乐的工具,看他表演节目罢了。安禄山胖的惊人,肚子大的几乎垂到地上。“朕适见卿腹几垂至地”,见到皇帝都没法弯腰行礼。史书记载,安禄山非常肥胖肚子巨大,自己都无法穿衣服,得几个人给他穿衣,走路时得用自己的肩膀往上用力提起坠下的肚子,才能勉强走路。

三、杨玉环再贪玩也不会傻到把命玩进去。皇宫内到处都是唐玄宗的眼线,只要杨贵妃越界分分钟就会被唐玄宗知道。他再宠杨贵妃也是有原则的,例如杨贵妃曾两次被唐玄宗打发回娘家。如果他们两个真如绯闻所说,安禄山早就人头落地,就不会有后面的安史之乱了。

四、安禄山也不是沙雕。他有更大的野心,他想得到天下,他不可能为了一个女人闹出枝节生出事端。

五、最主要的是所有的关于杨和安的绯闻的记载都不可信。杨玉环在宫内恃宠而骄,难免会得罪人引人妒忌抹黑,有流言蜚语正常,安史之乱后人们恨死了安禄山,说这一切祸端都是红颜祸水杨玉环引起的,逼唐玄宗赐死杨玉环。有杨安的流言也正常。关于这些流言记载也大都出于野史或者小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这流言也是持怀疑态度。

总结:李隆基一直都很信任杨氏,就算宫中传出了杨氏和安禄山在一起一夜的传闻,李隆基也是当没听见的,李隆基坐在帝王之位上,自然知道有些人的嘴是管不住的,这些都是宫人的猜测和谣传,他自然是不会信任的。如果安禄山想要对杨氏有不轨的行为,也会立马被值守的宫人生擒,所以这些不会发生的事情李隆基自然不会在乎。

6. 乾隆为什么命人平了雍正宠臣田文镜的坟墓?

雍正帝的三大重臣鄂尔泰,李卫和田文镜,乾隆帝对他们的评价是,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不及鄂尔泰。

我们可以发现,乾隆帝最看欣赏的是满人鄂尔泰,最看不起的就是汉人田文镜了,李卫则处在二人中间。

李卫去世之后,乾隆帝有一次南巡到西湖,他偶然看见了西湖边李卫夫妇的神像,上面还刻着“湖山神位”四个字,旁边还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贡品,香火似乎十分旺盛。

乾隆帝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下谕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说完就命人摧毁李卫夫妇的神像。

李卫是有名的能臣干吏,雍正帝对其极为倚重,却被乾隆帝说得一文不值,这其实是一种嫉妒的心理,也是有意在打压汉臣。

李卫死后的遭遇尚且如此,被乾隆帝评价得还不如他的田文镜,死后的遭遇又如何呢?

雍正朝三大能臣干吏之一的田文镜,为何不被乾隆帝所喜欢?

田文镜出生于康熙元年,也就是1662年,汉军镶黄旗人。

田文镜年轻的时候读书其实不咋样,连个秀才都没有中过,但好在他是旗人,祖上又有军功,因此得以进入国子监读书,最后混了个监生的身份。

康熙二十二年,田文镜以监生的资格被授予福建长乐县县丞,康熙三十一年被任命为山西宁乡县知县。

康熙四十四年,田文镜在基层干了二十多年之后,这才升迁为直隶省易州知州,一年后改任从五品的吏部员外郎,成为一名京官。

我们可以发现,田文镜的官场之路还是十分坎坷的,作为一个旗人,他的升迁速度其实算不上很快,是一步一个脚印熬资历熬出来的。

在进入京城之后,田文镜并没有迎来事业的快速上升期,只是担任一些郎官而已。

田文镜最风光的时候,也只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地方巡查盐政,因为向康熙帝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被选为内阁侍读学士。

不过在康熙帝去世之后,年纪已经六十一岁的田文镜非常意外地被雍正帝所重用,这是为何?

雍正帝继位之后,开始着手整顿吏治,进行土地和税收改革,还加大力度整肃边患。但因为雍正帝继位不久,根基不是很稳,因此很需要培养一些自己信得过的人来替自己办事。

田文镜虽然没有当过大官,但做事干练,为官清廉,也是个能办实事的人,因此引起了雍正帝的注意。

雍正元年,年羹尧上奏说,山西发生灾难,饿死了不少人,请求朝廷赈灾。雍正帝一面下诏向山西巡抚德音询问情况,一面派遣田文镜去山西实地了解情况。

德音因为担心饿死人的事情被朝廷知道,从而抹杀了自己的政绩,便上书雍正帝说,山西不但没有灾害,而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但田文镜回去之后却告诉雍正帝,山西的灾害很严重,应当立即救灾。雍正帝便派田文镜去山西救灾,还严肃处置了德音。

这件事之后,雍正帝觉得田文镜敢于直言,在救灾的过程中表现也非常不错,有着十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因此十分看重他,任命他为从二品的山西布政使。

从一个从五品小官一跃成为从二品的大官,田文镜的这个人身跨度不可谓不大,他因此对雍正帝感恩戴德,在工作中也越发努力。

从雍正二年到雍正十年,田文镜又先后担任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河南总督,河南山东总督(雍正帝为田文镜特设的官职,不为定例),加兵部尚书衔,抬汉军正黄旗,可以说是雍正帝实施新政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了。

我们可以发现,田文镜大多数时间都在河南当官,为什么是河南呢?

因为河南那时候遭受了几次黄河决口,大量农田被淹,再加上土地吞并严重,盗匪猖獗,官场黑暗,雍正帝不得不派遣信得过的人去治理一番。

田文镜到任后,以“悉秉至公,无人不可以共事”为准则,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两年之内就让河南吏治焕然一新,还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对黄河也进行了有效治理。

到雍正三年,河南的财政状况大为改善,亏空问题也基本都决绝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升。

从雍正三年开始,田文镜配合雍正帝在河南对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政策的试点工作,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了,官员的收入也提升了,贪腐情况因此大为减少,交给朝廷的赋税也更多了。

雍正五年,田文镜又在河南搞摊丁入亩政策的试点工作,不再以人头计税,而是以田地的数量计税,最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但减小了底层人民的负担,还让大地主承担了更多的赋税,朝廷的收入也大幅增加。

以上两项试点工作,因为在河南推行得很好,因此被雍正帝在全国普遍实行,朝廷的收入因此大幅增加,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样一个听话又能办事的田文镜,雍正帝自然是非常喜欢的了。

我们都知道康乾盛世,但真正提升了国家经济实力的人只有雍正帝,康熙帝的主要功绩在于武功方面,而乾隆帝则只是个花钱买功的主儿,而雍正帝因为在位时间短,所以他的功绩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了。

康熙帝去世之后,国库已经没有多少钱了,还欠了一屁股债。但雍正帝去世之后,则给乾隆帝留下了几千万两银子,这些钱都来自于他的一系列改革给国家增加的收入,不然乾隆帝也不会有资本去搞什么十全武功了。

而田文镜作为雍正改革的先行者,其实他对康乾盛世也是有大功劳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雍正十年,田文镜在河南任上去世,雍正帝将其埋葬在泰陵附近,并让河南有关官员为其设立专祠来祭拜,后来河南官员又上书让其入祀河南贤良祠。

乾隆帝继位之后,开始广泛进行平反,从顺治时期的多尔衮到雍正时期的傅尔丹,许多有罪之人都被他给平反了,他还推翻了雍正帝的许多政策,并对一些汉臣进行打压。

因此,雍正帝的心腹李卫和田文镜自然是不被乾隆帝喜欢的。特别是田文镜,乾隆帝认为他为官过于苛刻,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做了许多不切实际的事,导致许多人流离失所,还被说成是酷吏。

乾隆帝所说或许确实是事实,他为了快速推行新政,确实着急了些。但凡是改革,都是有阵痛的,田文镜做的事总体上对国家对人民是有利的,乾隆帝这么说他,恐怕是他自己太过苛责了吧。

但不管怎么说,乾隆帝就是不喜欢李卫和田文镜,那时候李卫还活着,乾隆帝虽然没有对他怎么样,但后来却叫人摧毁了他在西湖边的神像,所以他作为皇帝的心胸也确实狭隘了一些。

乾隆帝平田文镜的坟究竟是怎么回事?

乾隆帝虽然推翻了雍正帝的许多政策,但他还算是个大孝子,经常去泰陵祭拜父亲雍正帝。

但是,乾隆帝每次去泰陵祭拜的时候,心里总感觉怪怪的,因为田文镜的坟墓就在泰陵不远的地方,他就觉得自己在祭拜父亲的同时,也有在祭拜田文镜的感觉。

田文镜的坟墓位于易州(今河北易县)城南柳林庄西一座山下,距离泰陵所在的永宁山不是很远,如果从北京去泰陵,就刚好要路过田文镜的坟墓。

田文镜封坟墓规模其实比较大,是按照总督的规制修建的,坟墓上方有一座宫殿,里面有五间享殿,宫外则有一对汉白玉石狮,以及一块高达两米多的石碑,石碑上面刻有雍正皇帝祭悼褒扬田文镜的祭文。

乾隆三年清明节前一天,乾隆帝再次去泰陵祭拜,出行的队伍十分浩大,前面是御林军在开道,中间是乾隆帝的銮驾仪仗,后面则跟着众多文武百官,差役和装载着祭品的车辆则在最后面,整个队伍长达数里,旌旗遮天蔽日,浩浩荡荡地向泰陵而去。

当队伍走到田文镜坟墓旁边的时候,突然却停滞不前了,乾隆帝就问为何停下,他的近侍连忙骑着马上前去询问御林军。

没过多久,一个御林军小首领就骑着马来到乾隆帝跟前说,前面是田文镜的总督墓,由于坟墓的门墙伸到御道上三尺多,因此车马无法通行,故而停了下来,请万岁定夺!

乾隆帝觉得田文镜是父亲雍正帝的重臣,不便追究他的责任,便随口说了句“拉倒吧”,然后下令改道去泰陵。

乾隆帝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算了吧,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人误解了他的意思,然后做了一件很荒唐的事情。

过了几天,乾隆帝祭拜完成之后,就准备返回京城了。当队伍再次来到田文镜坟墓旁边的时候,乾隆帝猛然发现,坟墓上的建筑被全部摧毁了,墓地也被夷为平地,只剩下一对汉白玉狮子和一块石碑。

乾隆帝十分震惊,便问左右这是怎么回事。之前那个御林军小首领就上前解释说,万岁爷,不是您老人家说“拉倒”吗,我们是按照您的意思办的啊!

乾隆帝这才想到自己几天前说的话,知道坏了事了,但他并没有追究御林军的责任,而是默许了这件事,然后下令继续前进,当天就回到了京城。

原来,乾隆帝曾多次表达自己对田文镜的不满,这是满朝皆知的事情,所以也不怪御林军首领误解了他的意思,归根结底还是乾隆帝过于苛责一个死去的大臣了。

不过话说回来,田文镜的坟墓被人为推平,虽然不是乾隆帝下令的,但不代表他就没有这个心,要不然他也不会不追究御林军的责任,也不派人重新修缮田文镜的坟墓。

而且还有一件事很奇怪,既然田文镜的坟墓门墙伸到御道上去了,那乾隆帝之前几次去泰陵的时候,是怎么过去的,又怎么没人说这件事呢?

经过多方查证我发现,这件事极有可能是有预谋的。

据记载,乾隆帝登基之后,先后有尚书史贻直和河南巡抚雅尔图上书弹劾田文镜,说田文镜在河南推行新政时过于苛刻,造成民怨沸腾,百姓都很痛恨他,要求乾隆帝将田文镜从贤良祠中撤出去。

乾隆帝虽然拒绝了二人的请求,却罢了河道总督王士俊的官。而王士俊正是田文镜生前的好朋友和好同事,也是雍正帝十分信任的大臣。

可见,乾隆帝不好意思对田文镜这个死人下手,却可以对王士俊这个活人下手。

乾隆帝虽然不好意思直接对田文镜做什么,但大臣们可深知他对田文镜的态度,所以当他再次去泰陵祭拜的时候,就发生了前面所说的那件事,这极有可能是一些官员谋划的阴谋。

而这些官员之所以这么做,一是为了迎合乾隆帝,二是为了贬低田文镜的政绩,从而抬高自己的政绩。

田文镜的坟墓被推平之后,由于乾隆帝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因此就没有人再对坟墓进行管理和维护了,那对汉白玉石狮也被官员运到北白涧泰山宫的庙门前。

田文生前镜虽然官至封疆大吏,但因为他为官清廉,所以他去世之后并未留给家人什么钱财,他的子女们更是清一色布衣,所以也没有钱去修缮他的坟墓。

到了清朝末年,田文镜的坟墓被盗掘,里面的陪葬品全部被盗走,田文镜的尸身和棺椁也都被摧毁,只剩下刻有雍正帝祭文的石碑。

可怜田文镜作为清朝一代名臣,死后坟墓竟然遭到如此对待,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7. 有三位梁山好汉手握重兵?

其实不只有三位好汉手握兵权,宋江死后无一人报仇也是真的,并且宋江为了防止有人报仇坏他名声还毒死了唯一可能为他报仇的李逵。

《水浒》带给读者的心结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影响深远,但是读过《水浒》的人都会很惋惜梁山好汉的结局,就像读小说主角死了一样,内心惋惜,甚至是有些怒火,又有多少人曾在内心骂过宋江“为何就非要招安”已经成为读者的心结。

并且因为招安梁山好汉死伤惨重,人心涣散。如果招安真的能让梁山好汉入朝为官,人生坦途,也就罢了,可是结局却更让人唏嘘。作为带头大哥宋江被毒酒毒死。那么当知道宋江被毒死后,他昔日的兄弟们是如何对待的呢?手握兵权的有没有为哥哥报仇的打算呢?答案是没有

我们看看招安后直到宋江死去,梁山好汉们在宋朝的官职,会为宋江之死而报仇吗?

作为《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可以用才华横溢来形容,他精通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虽中了进士,但是理想无法实现,只好辞官回家和徒弟罗贯中一起著作书籍,他们师徒二人一个《水浒传》一个《三国演义》,都位列四大名著。施耐庵的政治理想也通过《水浒》表现而出,就是即便为官也是郁郁寡欢,或者为奸邪所害,对于封建王朝施耐庵的文章中表达出了难以逃脱的绝望。

宋江以众多好汉的生命换得招安,活的人都被授予什么官职哪?

108个好汉最后活着的有:关胜、呼延灼、朱仝、孙立、孙新、顾大嫂、蔡庆、黄埔端、凌振 、金大坚、肖让、阮小七、武松、戴宗、公孙胜、柴进、李应、杜兴、童威、童猛、李俊、燕青。

宋江,卢俊义,吴用,李逵,花荣都是征方腊后死去。

宋江招安后官职是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1、武德大夫是文职,负责工资待遇待遇福利等职责,正七品武臣,武德大夫只是个武官加衔没有实际职权。相当于现在的县长级别的官。

2、 楚州安抚使相当于楚州市长,正三品官,安抚使是路一级的最高官员,因为宋代“路”一级是派出机构,没有行政长官。

3、兵马都总管,正三品官,相当于现在的正团级。驻地为楚州的地方军队最高长官。北宋一级行政区划为“路”,全国共划分为二十三路。

水浒中的官职很乱,如果就是以安抚使,兵马都总管的官职名称来看是大官,可是前缀了一个楚州就不值钱了,作者施耐庵不知是否是故意而为,因为官职名称前加楚州是不合理的,很可能就是朝廷故意刁难宋江,宋江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好汉。

武汉大学教授唐富龄评宋江:“宋江的一生是由不愿革命到走向革命以至最后叛变革命的三部曲。”

宋江,在成为梁山之主后就想着梁山的日后走向,他不愿意一生为寇,却也不愿意推翻封建统治,招安是他看来最为明智的选择。似乎被毒死也是他预料到的,但是和为寇一生相比,似乎死的光荣更是他想要的,这也是为何他会毒死李逵额原因所在。也是因为这个想法,梁山开始了分崩离析。

梁山好汉中分为两派,一个是被逼上山,一个是看不管上山的,被逼的当然是想回到以前的生活,至于看不管的,对于肮脏的朝廷看的透彻,什么身后名,既然无力改变就眼不见为净。这一派与宋江分歧最大,有意思的是这一派相对对宋江更忠心。

卢俊义,加授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

卢俊义本就是 河北大名府富商、大财主、员外,成功人士,生活美满,可以说上梁山完全是被逼的,他几次拒绝,怎奈无路可走,妻子和管家通奸要将他置于死地。这才上了梁山。所以在明知饭里有毒,他中毒之下,想的也是返回庐州。可惜了他在水浒中武力天花板的设定。(征辽之战中,卢俊义大显神威,独自跃马挺枪与大辽四员猛将酣战一个时辰,最后战胜耶律宗霖,吓跑耶律宗雷、耶律宗电和耶律宗云。独自大战千名辽兵。)如此英雄居然落水而死。只得说迂腐。

吴用,授武胜军承宣使。(无定员,无职守,虽冠有军名而不赴任,仅为武臣加官虚衔)吴用之智对着朝野看的透彻,招安后他曾几次想重新回到梁山落草为寇,宋江不愿,最后宋江托梦于他,吴用认为这乱世无救,且对于宋江的兄弟情,既然无法报仇,也不愿意苟活于世,和花荣一起选择自杀在宋江和李逵墓前。

关胜授大名府正兵马总管,大名府是蔡京的大本营。

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五,位居马军五虎将第一位,是关羽的后代,既然是关羽后代,当然事事要以祖先看齐,但是关胜就熊了很多,至少他很怕死,受到蔡京赏识,攻打梁山,被宋江发现,认为是个人才,于是用计谋俘虏,这设定和关羽一样,可是关胜投降那叫一个快,于是为梁山东征西讨,还出任了大名府兵马总管,这是一个很有实权的官职,但是其中猫腻谁又清楚,毕竟当时保持朝政的是蔡京一伙,为何他能如此高升,关胜大概也是内心痛苦,练兵之余以酒解愁,最后跌落马下,落下病根,难以善终。

呼延灼的御营兵马指挥使,相当于京城卫戍部队少将军长

呼延灼是北宋开国名将之后,上梁山之前为汝宁郡都统制,祖上是北宋河东开国名将呼延赞,所以说对于呼延灼来说诏安后官职还提升了,诏安后最没有被怀疑的就是他呼延灼,也是北宋都是他祖上帮忙打的,就算梁山起义成功,不也就是和祖上一个名称,可是还要担负乱臣的罪名,死后怎么见祖宗,所以呼延灼不会为了宋江之死就叛乱,呼延灼还是会审时度势的,第一次进攻梁山失败后,并没有因为屈辱就失落,而是转投青州,继续寻找机会,从这点就可以知道,呼延灼并不是迂腐之人。

除了这些人外还授予官职的有柴进授横海军沧州都统制,李应授中山府罪州都统制,朱仝授保定府都统制,戴宗授充州府都统制,阮小七授盖天军都统制。

除去朱仝外,其他人都因为宋江的死,心灰意冷而卸甲归田,重回江湖。

朱仝是济州郓城县人氏,生得红面长须,酷似三国名将关羽,人称美髯公。他原是富户出身,疏财仗义,武艺超群,在县中担任巡捕马兵都头,与步兵都头雷横专管擒拿贼盗。招安后被授为武节将军、保定府都统制。 他管军有功,后随刘光世大破金兵,官至太平军节度使。

朱仝对于梁山晁盖,宋江都有恩,他处于这乱世,自己有一个称在内心,他不反感宋江这一类好汉,尽力帮助,却也不愿意落草为寇,当知府对于自己赏识时,也愿意和他的儿子做朋友,可惜这位知府孩子却被李逵所杀,这也是李逵被人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理由让他向一个孩子下毒手,李逵莽夫之名也难以推辞。说朱仝对此没有意见是假的,上梁山后,他曾要求不和李逵同处。

为何朱仝能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而不被猜疑,这其中就有这一份仇在里面。所以宋江的死对于他来说,是惋惜,但不会因此就造反,甚至都不会像柴进那样隐退。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65)
现代都市修神录(纯都市不修仙的爽文)
上一篇 2023年12月05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3年12月05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