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帝王(为什么对商周的历史这么清楚)

1. 丹道帝王,为什么对商周的历史这么清楚?

《封神榜》是一部我国古代神话小说,是中国文学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传统文化之一。本文将对《封神榜》的年代、作者、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总结。

一、《封神榜》的年代

《封神榜》的成书年代并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它是明代小说。明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时间是1368年至1644年,因此《封神榜》应该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由于明代时期的政治动荡,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影响,导致《封神榜》的写作与传播都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二、《封神榜》的作者

《封神榜》的作者至今并没有被确定,但从作品内容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应该是一位文学功底较高、广泛涉猎历史等方面知识的人。《封神榜》的作者要么是借鉴了古代神话传说,要么是参考了历史典籍,从而勾勒出了深邃的历史背景以及精彩的故事情节。作者能够在小说中巧妙地将历史与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这是小说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封神榜》对商周历史的清楚描写

《封神榜》以商周时期为背景,描绘了众多历史人物的事迹,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作品中所描写的商周时期虽然有些地方与史实不符,但总的来说,其对商周时期的历史还是比较真实的。以下将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对《封神榜》对商周历史的描写进行详细分析。

1.政治方面

《封神榜》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及历代帝王的事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写。例如,作品中描写的商王纣王为了贪得无厌,荒淫无度,肆意妄为,引发了百姓的反叛,最终导致了周武王的成功征伐商王建立了西周王朝的情节,与历史的真实情况基本相符。作者还向我们展示了周朝国王的崇高品格和明智作为,比如,作品中所描写的周武王率领周军征战天下,收复失地,打败强敌的情节,详尽、惟妙惟肖地让我们了解到了周朝国王的雄才大略和英明果断。

2.文化方面

《封神榜》对商周时期的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作品中对商王纣王的肆意妄为,所做所为不仅败坏了道德风气,也严重违背了国教的规定,因此,历代历史名人如姜子牙、吕洞宾等便被天帝委以制止、除魔的重任。另外,作品对于道教等宗教信仰也有着较为深入的刻画,例如,关于道教修炼的种种方法、要领等方面的描述,则体现出了其对于古代道教信仰的深刻理解。

3.社会生活方面

《封神榜》对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描写。作品中对于当时的城镇建筑、乡村生活、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描摹,则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商周时期的社会风貌及其相关的生产、生活活动。

四、总结

综合来看,《封神榜》描绘了一个全面、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历史画卷,其中融合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历史以及民间小故事等元素,从而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神秘、古老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虽然《封神榜》在历史事实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张和变形,但它作为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丹道帝王(为什么对商周的历史这么清楚)

2. 红楼梦香菱学诗为什么不找文学修养不输林黛玉的薛宝钗?

香菱学诗这件事,是香菱、黛玉、宝钗三个人各自性情的很好展示。

1.香菱首先找的就是薛宝钗,宝钗不肯教,而黛玉主动请缨,所以香菱的老师才变成了林黛玉。

题主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在书里,不是香菱绕过宝钗去找黛玉,而是宝钗拒绝她在先,而黛玉又愿意教她,那香菱当然只能找黛玉呀。

书里相关叙述是这样的:

香菱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宝钗带香菱住进大观园,香菱高兴之余,进一步提出想跟宝钗学诗的要求,但是被宝钗半开玩笑地一句“得陇望蜀”回绝了。

宝钗不肯教香菱,那香菱只好去找林黛玉。让她惊喜的是,黛玉对她的要求一口答应,于是香菱跟黛玉学诗这事就这么定了。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

所以整个过程很清楚。首先,不是香菱不找宝钗,而是宝钗不答应她。其次,面对香菱学诗的愿望,黛玉一点也不清高,反而是很热心地提出要当香菱的老师。两相比较,香菱当然要跟黛玉学习了。

2.对待学诗这件事的态度,可以看出宝钗、黛玉、香菱三个人各自的兴趣爱好和人生态度。

本来香菱跟着宝钗学诗是最方便的,但宝钗的婉拒让黛玉参与进来。从香菱学诗这件事的过程,就可以看出三个人彼此在意趣上的不同。

1.薛宝钗

宝钗的才情不亚于黛玉,从小博览群书的她见识也足够广博。但是宝钗的思想观念非常传统或者说守旧,她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则,认为女孩子第一重要的是“贞静”的品性,其实是针黹女红的手艺,至于诗词歌赋这些文艺才能,本来是可有可无的,甚至不要还更好。

所以我们看到书里的宝钗,很少有写诗吟词的时候。平时不是到处串门当知心姐姐跟人分享人生感悟,就是安静地在家里做手工。只有在诗社活动的时候,她的才华才一展无遗。换言之,宝钗基本上只写“命题作文”,虽然水平很高,但是平时没有主动用诗文抒怀的习惯。

宝钗不仅自己如此,对别人也是这样要求。那些“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理,她就对黛玉说过不止一次。香菱是薛家买来的,对宝钗而言就是自己家的人,对自己人她就更加不客气了。对香菱学诗愿望的婉拒,其实就是变相告诉香菱:你一个女孩子,安安静静做女红就好了,别学这些,我不支持。

后来的事实也表明,香菱跟黛玉学诗期间,常常废寝忘食,宝钗对此很不以为然;同住在蘅芜苑的湘云也和香菱一起积极讨论诗歌,而本来最有水平的宝钗不但不参与这种“学术讨论”,还嫌她们俩烦。宝钗主动向世俗化靠拢的意趣,表现得非常清楚。

2.林黛玉

黛玉和宝钗完全不同。大观园里,她是最具有诗性灵魂的一个人。除了诗社那些对她来说纯属小菜一碟的活动,平时在生活里,黛玉也是无时无刻不在作诗的。春天花开花落,她要去葬花,还会一边葬花一边吟诵如泣如诉的长诗;秋天祭奠,她会写文章写到情绪低落,需要避开人缓一缓;宝玉赠送旧手帕给她,她要在上面题诗;闲时无事想到历史上的薄命红颜,也要写几首诗表达一下感慨……

甚至连她养的鹦鹉,也会学她的样子吟诗。黛玉的房间摆满了书,刘姥姥赞叹不像小姐的闺房,倒像哪位公子的书房。通行本《红楼梦》里,黛玉临死前所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把平生所写、装满一个小箱子的诗稿全部烧掉……黛玉本质上就是一位灵魂高蹈的诗人啊。

所以,黛玉对待诗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不像宝钗那样只当做一种锦上添花的才艺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当知道香菱想学诗时,黛玉的反应是那样的热烈。就像一件自己视若珍宝、融入生命的东西,别人都未必感兴趣,忽然有个人说她想了解,黛玉能不激动么?自然会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事实证明,黛玉这个老师是非常出色的。她把自己对诗歌本质的理解告诉了香菱,也交给她一些很实用的小技巧。在以月为题的考核中,香菱先后交出的三首诗,质量上的进步不仅黛玉看得明白,就连读者也看得很清楚。这当然是黛玉教得好的缘故。

可以说,写诗的黛玉表现出清高文艺的一面,而教诗的黛玉表现出热情真挚的一面,两者合起来才是完整而真实的黛玉:热爱生命之美,不与俗尘同流。

3.香菱

香菱的命运很坎坷。她本是甄士隐的掌上明珠,却年幼被拐,最后辗转做了薛蟠的小妾。虽然身份低微,但显然香菱保留着纯真的心性。当她得知宝钗要带她搬进大观园时,第一件想要做的事竟然是学诗,可见大观园里最吸引她的不是繁盛美景,不是闲适生活,而是高雅的文化氛围。从这点,就可以看出香菱精神世界的追求。

香菱与黛玉的联系,也在这一刻凸显出来。

《红楼梦》读者都知道,书中有好几个人身上都有林黛玉的影子,香菱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个。香菱和黛玉相似在哪里呢?书中第五回,点明秦可卿的长相兼具黛玉和宝钗之美,而第七回,则借周瑞家的之口,点明香菱长得跟秦可卿有点像。也就是说,香菱和黛玉在相貌气质上,是有相似之处的。

而到了香菱学诗这段情节,让人看到的就是她们内在的相似。黛玉对诗的热忱自不待说,香菱呢?先是第一时间提出学诗,被宝钗拒绝后并没有放弃,反而是马不停蹄又去找了黛玉,这个开始动作,已经充分说明香菱对诗歌的热爱和想要学习的决心。

当黛玉和她一拍即合,量身定做给香菱提供了系统的学习方案后,香菱学得那叫一个认真,堪称好学生的典范: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到最后,黛玉出题,香菱的表现也很经典。第一首被否掉后,香菱苦苦思索的样子简直不要太拼命: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

香菱交出的第二首诗,风格和第一首相比有了180度转弯,以致于被黛玉评为“过于穿凿”。于是香菱继续思考,整个人都魔怔得仿佛忘掉了周围一切,就连睡觉说梦话都在作诗。到了第三首,已经是众人交口称赞,一致同意香菱已经达到进入诗社的标准了。

这样的痴迷,这样的进步速度,和黛玉对诗的热爱差得了多少呢?可见,对诗性的向往和追求,最接近黛玉的,还算是香菱呢。

参见之前的相关问答: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黛玉就此进行了一番诗论,她是怎样说的?同意她的观点吗?》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3. 白古有内丹外丹之说?

成功的数不胜数,其中就有张三丰,张真人。

道家的记录中,传说当年张三真就有一位富商的道友一直在支持他的外丹修行,炼药的,之后张真人得道后,就第一时间去那位富商道友的家中,道他和他的家人一起成仙的。

道家有一整套丹道功法,修成的人也不少。长百岁,无疾而终的真人。近代的也有,其中一位叫吴云青,炼成了金丹,他生前就说自己的肉身会不腐,当年就告知自己的弟子苏华仁。有很多专家,朋友都不太相信。之后央视还特别报道过这160岁得道高人吴云青“肉身不腐之迷”。

对于现在这个年代,道家慢慢从隐修,走到大家的面前,公开一些真正的丹道修行之法,其中苏华仁道长现在就对外公开,“九转还丹”中的前三部功法。动功“天一生水”补肾生精,精力充沛;静功,固精返脑,炁足神足;卧功,炼精化气,打通经脉。

4. 黄老之学与老庄学派有何区别?

这个问题其实颇多人误解,他们有相似之处,但渊源以及后来引申出的涵义各不相同。

下面我将分别进行阐述,大家就当故事看好了。

1、黄老之学

我们先了解下这个学说的由来。

黄帝,上古圣人,人文初祖。关于他的事迹只剩下后人传说。

黄帝第一次真实地出现在众人眼前,是因为一本医书《黄帝内经》。这部书首次在医学上建立了“脉象说”、“经络说”等传统医学理论,在西汉中期时本书已成了医学经典。

此时黄帝的意义便因之从政治上的古代圣王,变为了文化上的医道、养生的符号。

黄、老起初并无交集,我们现在看的说汉初实行“黄老思想”,其实这个说法是后人用后来的语言表述的,最初的说法是“无为而治”。《史记》中就没说是“黄老”。

黄老并称是起源于后来的东汉末年,由道教奉为创派始祖,故此才开始“黄老”并称。

那么有个问题,道教为何要并称“黄老”为始祖?

这就不得不感谢它此后的老冤家——佛教了。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中国,但最初都只从事佛典的翻译工作,没什么大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借着战乱频仍,百姓亟需求得安宁,佛教便成为了百姓逃避现实的精神依归。此时的佛教,我们可以称它为原教旨佛教,并不同于后来本土化后的禅宗。

所以佛教触动了本土文化的强烈反弹,于是道教便诞生了。它几乎是比照着佛教进行架构的,但听说佛祖释迦挺古老的,为了压佛教一头,就必须找个比对方更古老尊贵的才行。起初找到了老子,但感觉两者年代差不多,于是只得再往前追溯,因《黄帝内经》与道家思想相近,黄帝就出现在了众人眼前。

也就从这时开始“黄老”并称。

注意,道教跟道家其实是两回事。道家主张顺乎自然,释放天性自由;而道教却是逆天而行,修道炼丹,追寻长生不老。这是先秦和武帝时方士的饭碗,所以后来道教便将先秦的方士都化为了仙人。这在李白的诗中屡见不鲜。

所以综上,“黄老”的概念起源于道教,代表的是长生、养生、医道等概念。

古人常说擅长黄老之术,就是指医术很厉害,能让人延年益寿。

这里再说句题外话。

《黄帝内经》之所以蕴含道家思想,是因为它本身就不是黄帝写的,它跟《老子》《庄子》一样,都不是一人一时所作,而是跨年代的汇编。

据宋代邵雍、朱熹等考证,《四库全书》为佐,《黄帝内经》中一部分成于战国时代,一部分成于西汉初。所以,汉初不可能有“黄老”说法,反而它受当时道家影响,两者相通很正常。

还有老子也因受道教推崇,到宋代时被尊为三清始祖。

2、老庄之学

毫无疑问,这是道家的正统学派,但他们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并称。

战国后,汉初时,老学最为兴盛。东汉末一直到南北朝,庄学最盛。《三国志》中嵇康就喜欢说“老庄”。“老庄”的并称,便也由此开始。

老子跟庄子的学说在“道”、“德”两个根本观念上相同,但由此阐发出来的各自学说却不一样。

道家思想其实早就有了,但真正成家成派要到战国中期,与孟子同时代。

司马迁《史记》中就说“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说白了就是,道家是博采各家之所长而成就自己的思想。

可能有朋友要问了,老子不是孔子的老师吗,应该至少跟孔子同时代呀?

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著《老子》的李耳与孔子之师老聃其实是两个人。老聃其人有没有,已不可考。但李耳确有此人,《史记》中对他的世系后人都写得明白。此外,著名史学大师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中也考订他是战国中期之人,冯友兰写哲学史也与其相同。

那为何两人会混为一谈呢?

这就是太史公的误笔了。只要读了《史记》中对老子的论述就会产生疑惑,一会儿是确定的史实,一会儿又成了神秘的玄虚。这就是将李耳与老聃合一的结果。

总的来说,杨朱是道家的第一阶段,孟子就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是杨朱,墨指墨家,墨子早去世了。

《老子》是道家的第二阶段,《庄子》是第三阶段。

但就道家内部的脉络而言,老庄是一脉,其他如尹文等是另一派。

《老子》主要侧重应世的方法,也就是面对人事的做法。《庄子》则是超脱人事之上的,讲相对幸福与绝对幸福,自由与平等,以及绝对的逍遥。说白了就是,庄子追求一种有别于现实人事的抽象的经验世界。

经过两晋南北朝的玄谈清议,老庄学说便代表了一种清静无为,追求人性自由的学说。

此后,凡仕途不顺或隐居者,便都好“老庄”。

最后说一句,不要信某某词条,不去看近现代学术考证,不看作者年代,哪些篇幅是自己的,哪些是后人加的,直接就论述,太糙了。

以上。

5. 吕洞宾的原名叫什么?

1、吕洞宾原名吕岩,(“岩”或作“岩”、“岩”),(另说本名吕煜),字洞宾,号纯阳子。

2、其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代表人物。一般认为吕洞宾乃唐德宗丙子年(796年,即贞元十二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另说是他是唐末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吕洞宾,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是“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一说为唐朝宗室, 姓李,武则天时屠杀唐室子孙,于是携妻子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为吕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洞栖,故号洞宾。也有传说他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因感仕途多蹇,转而学道。

6. 为什么中文系的老师不推荐学生读刘心武解读版的红楼梦?

《红楼梦》的解读和探轶是精彩纷呈的。但中文系所教授的是《红楼梦》小说本身,而不是各种探轶的故事,自然不被推荐。

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上解读《红楼梦》,从秦可卿入手,将《红楼梦》和康熙年间九龙夺嫡联系到一起,展开了波诡云谲的一段历史演绎。包括刘心武后期续书二十八回。这都是刘先生的研究成果,我们是要尊重的。但前提也是是否认可他的研究成果。至少目前来看。并不被认可。

个人认为《红楼梦》的学习,还是要以文本为基本。其他的红学研究著作只是作为参考和课外读物看看就好。有价值的还是脂砚斋的批语,其他的都会对自己产生影响的探索,尽量避免,以免自己落入别人窠臼。

本人来来去去也写了几十万字《红楼梦》的分享文章,都是自己看书,有感而发,这样出来的想法是自己提炼的感悟。会有快乐。但如果按照刘心武的想法去思考,就永远是他的想法。与我何干呢?

所以中文系的老师阻止学生学习刘心武解读《红楼梦》就是避免学生误入他人窠臼,而桎梏了自己的思维。这是大不利的。

我个人是比较支持这个做法的。毕竟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才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中文系老师的做法很好。

当然也要说刘心武先生的解读太过惊世骇俗,一个小说解读成这样,也是完全没必要。我觉得刘心武解读红楼梦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你们觉得呢?

君笺雅侃红楼,多岐为贵,欢迎关注。欢迎吐槽!

7. 唐玄宗和杨玉环在长生殿夜半无人时究竟做了什么?

据说,七月七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织女是天界的纺织女工,有一双异于凡夫俗子的巧手,老实本分的青年农民牛郎与一头牛相依为命,大概前世有约,牛郎多看了池塘中洗澡的织女一眼,从此世间多了一段凄婉动人的爱情传奇。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其实是先民对男耕女织生活的美好向往,当不得真。真正在七月七秀恩爱、大把撒狗粮的另有其人,不是牛郎而是“三郎”(李隆基小名),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年轻时英明神武,将大唐王朝推向了盛世辉煌,自从收了天生丽质的杨玉环之后,忽然不思进取,皇帝也做的吊儿郎当起来(从此君王不早朝)。

七月七是个传统节日,唐代女子不管有钱没钱,都要换一身干净衣服,脸朝西冲着上弦月眯缝起眼穿针引线。因为月色昏暗,能见度太低,成功机率不是很高,偶尔有穿过的那真的就是“巧”了。有崔颢《七夕》为证: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珮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李隆基在位时候,每年七月七自然要与民同乐,月初时,有关部门就得提前采购大量“钿针”,以备宫中乞巧之用。据《开元天宝逸事》记载,宫中都要用锦搭建高百尺的穿针楼,上面罗列各种时鲜水果,宫中有头有脸的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这样的场合,自然少不了丝竹歌舞,兴致来了,李隆基有时也会露一手敲架子鼓的绝活,这时生活中的伴侣、艺术上的知音杨玉环则手挥琵琶与三郎合奏一曲《沧海一声笑》。上行下效,长安城中士民自然也要通宵达旦共庆升平。

关于李隆基时的七夕盛况,有许多唐诗记载其事,而其中最为著名者,无疑当属白居易的《长恨歌》了。

渔阳鼙鼓惊破了霓裳羽衣舞,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也埋葬在了马嵬坡,等到车驾回銮时,孤枕难眠的李隆基派方士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杨玉环,希望可以再续前缘,功夫不负有情人,临邛道士终于在海外访到了位列仙班的杨玉环,杨玉环感慨唏嘘不已,但天人相隔,只能是“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同时表示: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许多人读了这几句,都以为李隆基和杨玉环在七月七的“夜半无人私语时”,发下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誓言。很少有人留意到“长生殿”三个字,更没有人想两个人在七月七不在宫中呆着,为什么要跑到华清宫长生殿撒狗粮?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他们却没有能抓住重点。

敲黑板,《长恨歌》的重点部分其实就隐藏在这几句中,关键节点就是“长生殿”这三个字。

《旧唐书》记载,“新成长生殿,名曰集灵台,以祀天神”,原来,长生殿乃是神殿,而非寢殿。前贤陈寅恪认为长生殿乃是庄严清净之地,不是秀恩爱的场所(“神道清严,不可阑入儿女猥琐”)。

的确,长生殿不适合秀恩爱,但李隆基与杨玉环去那里并不等于是去秀恩爱啊,陈寅恪先生大概是先入为主了。当小民们欢天喜地乞巧时,三郎与杨玉环也在祈求,他们在《向天再借五百年》。

世上无如人欲险,做了皇帝想成仙。历史证明,不管是明君昏君,富有四海的皇帝做到最后,想要的无不是仙福永享、寿与天齐。秦皇汉武如此,唐宗一样概莫能外。李隆基有“四纪天子”之称,在龙榻上一坐就是四十多年,干时间久了,上了年纪最是怕死,加上身边有倾城倾国之貌的杨玉环,敦伦起来难免力不从心,自然而然就将精力转向了求仙问道。说句公道话,晚年政事荒怠其实与杨玉环关系不是很大。

早在做太子时,李隆基就和道士们有来往了。而唐王朝鼎盛的开元、天宝年间(713~755),由于太平天子李隆基的大力提倡,道教的发展也达到了最高潮期。最初李隆基只是痴迷于丹道,等到纳杨玉环为妃后,企求长生的欲望日益强烈,不久即开启了夫唱妇随的求仙模式。

说来许多人不会相信,李隆基相信神仙方术之事是受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影响。当时的张果老名字还叫张果,成仙以后才叫张果老的。张果是当时著名的方术士,自称能通神,长期隐居于恒山。李隆基派人请了几次,都被张果拒绝。如此一来,益发引得李隆基欲罢不能。开元二十二年(734)李隆基巡幸东都洛阳,两次召请张果。这次张果出山了,简单露了几手,李隆基“由是颇信神仙”。对于修仙张果主张服食,但究竟吃什么却是“语秘不传”。张果在宫中呆了一年时间,李隆基也没有搞到神仙方。被吊足胃口的李隆基决定把亲妹妹玉真公主嫁给张果,如此一来,张果就是自己妹夫,自然不会对大舅哥再有所保留了。

对此提议,张果只是呵呵,如此一来这天就聊不下去了,李隆基只好放他还山。

送走张果,李隆基又将茅山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迎入皇宫,请教道法与养生术,接受司马承祯传授的道教法箓,按宗教仪式出家,正式成了一个“道士皇帝”。找到组织的李隆基向司马承祯学习了“辟谷术”,在修仙的道路上越行越远,先后在嵩山、茅山设立了御用炼丹点,其中茅山炼丹的主持者由司马承祯弟子李含光负责。炼成九转金丹后,李隆基“斋心以伺,专使以迎”。

李隆基渴慕长生,杨玉环岂有不知之理?为了讨其欢心,她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唐代妇女喜欢穿红裙子,杨玉环却偏偏喜欢穿黄色的裙子。这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杨玉环的过人之处。冰雪聪明的杨玉环穿黄色裙子,正是为了迎合李隆基的求仙心理。黄色与道教有关,在唐代,女道士一般戴黄冠、穿黄袍,因此也被称为“女黄冠”。杨玉环陪着李隆基去祭拜玄元皇帝(太上老君)时,第一次穿出了黄色裙子。对此,李商隐曾有诗道:“朝元阁迥羽衣新,首按昭阳第一人。”朝元阁是唐玄宗祭道祖的地方,羽衣即为黄裙。

李隆基喜欢杨玉环,是有道理的,以色事人,色衰而爱驰,杨玉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是因为把“投其所好”四字发挥的淋漓尽致。李隆基精通音律、是个杰出的音乐家,原创了许多道教乐曲,最为知名的就是《霓裳羽衣曲》了。杨玉环深得曲旨,据此编制了《霓裳羽衣舞》。每当乐曲响起,杨玉环就翩翩起舞于君前,与仙乐配合的毫无违和感。杨玉环如此知情识趣,李隆基自然会“尽日君王看不足”了。

长生殿是天宝元年(742)李隆基与杨玉环感情最为炽热时建造的。建筑为上下二层,上层是祈求神仙延年益寿的神殿,下层是享受人间至乐的寢殿,长生,顾名思义,表达了李隆基思慕长生不老的愿望。

为什么非要在七月七别人忙于乞巧这天到长生殿呢?原来,一切也与道教有关。据说,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升仙日就在“七月七”,李隆基想长生、盼长生,所以在七月七夜半无人时候与杨玉环登上长生殿,他是希望有神仙来接他和杨玉环一起升天的。

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爱的誓语言尤在耳,就婉转娥眉马前死,杨玉环交还“钿合金钗”旧物,是在提醒负心人,所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不过是笑谈而已,《长恨歌》表达的不是爱情,而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大唐因崇道而中衰,白居易是在宛转的批评和嘲讽统治者,“七月七日长生殿”被后人视为秀恩爱,实在是种悲哀。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98)
温言穆霆琛小说在线阅读(慕霆琛温言小说结
上一篇 2024年06月01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6月01日

相关推荐

  • 冷王妃(北凉铁骑喊姜泥哪一章)

    废院里,刚生完孩子,就被刀剑加身,要她们母子共赴黄泉?那就掂量一下是不是有这本事!二十一世纪墨医世家的家主,拥有至强医药系统,竟然沦落到当残废战将亲王的妃子?恋爱都没谈过,就有一个小龟蛋儿子了?冷曦顿时觉得人生充满了新的挑战,满朝乱局,丞相父...

    2023年11月28日
  • 缅北电诈四大家族覆灭,起底被押解回国的6名电诈头目都是谁

    1月30日晚,随着一架中国民航包机降落在云南昆明长水机场,缅甸警方依法向我国公安机关移交的白所成、白应苍、魏怀仁、刘正祥、刘正茂、徐老发6名缅北果敢电诈犯罪集团重要头目和另外4名重大犯罪嫌疑人,被我国公安机关成功押解回国。此次被押解回国的白所...

    2024年01月31日
  • 3本古言宠文推荐!《食蛊》、《把表小姐撩过火》、《锦绣医缘》

    《食蛊》、《把表小姐撩过火》、《锦绣医缘》1、《食蛊》作者:白云庄主文案:为了给母亲平反,她在父亲的引荐下信心十足地接受了皇帝指派的任务,作为一名菜鸟卧底潜入临川王府。监视?临川王府鱼龙混杂,难以下手;行刺?临川王是皇帝的亲弟弟,借她10个脑...

    2024年02月08日
  • 重生之花都仙帝(叶陵周初然的小说叫什么)

    九劫仙帝,都市重生!一个地球,一个仙界,这可是天地之差啊!“月经丹,专治月经不调,立刻见效,3000块一颗~”“此剑辟邪震鬼,紫气东来……女的5万,男的10万!至于美女,先告诉我你电话号码多少啊?”“飞行散,涂抹之后,不用坐飞机就可以飞行两个...

    2024年04月18日
  • 两份150元!游客曝光在周庄古镇遇“冰粉刺客”,昆山市场监管局通报:店方明码标价,计量器具符合要求

    5月16日,游客赵女士在江苏昆山周庄古镇游玩时,到景区内一家冰粉店消费,结果在称完重后惊讶地发现两份冰粉的价格为179元,后经老板优惠支付了150元的费用。赵女士认为自己在景区遇到了冰粉刺客,遂拍视频曝光了此事。该起事件引发多家媒体和众多网友...

    2024年05月23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