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帝业(为什么三国时期各大智士都提出三分天下)

1. 北齐帝业,为什么三国时期各大智士都提出三分天下?

首先,提出“三分天下”的主要是吴国和蜀汉的谋士,具体来说就是鲁肃和诸葛亮;其次,之所以会提出这一份,是因为北方太强大了。

众所周知的“天下三分论”,主要是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实际上,早在诸葛亮提出这个论调以前,鲁肃就在和孙权的对话中提出了这个理论,只不过和曹操跟孙权对峙的是刘表而不是刘备。这当然也很简单,因为当时刘备连一块自己的地盘都没有。

而在曹魏那边,从来就没认为过天下应该三分,起码在赤壁之战以前,曹操集团从来不觉得自己不能“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北方已经统一。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北方一旦统一并恢复生产,其实力是远超还被视作蛮夷之地的南方的。

而南方的谋士们之所以会提出三分,也正是因为北方太过强大的缘故。而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很清楚自己的实力根本没法单挑北方的曹魏,也吃不掉对面。所以,暂且只能三分。等到时机成熟了,再将对面干掉。

实际上,中国从古到今,南北对峙的局,南方赢的只有朱元璋和蒋介石,真正赢得彻底的更是只有朱元璋。无论是三国,还是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金元,都一定是南方输的局。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北齐帝业(为什么三国时期各大智士都提出三分天下)

2. 独孤天下中的宇文护历史上是怎么样的人?

看《独孤天下》让我们见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宇文护,在正史中,关于宇文护有如下记载:

血脉传承,建功立业

宇文护,字萨保,代郡武川人,鲜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之侄,邵惠公宇文颢第三子,南北朝时期,北周权臣。

宇文泰年幼时端庄正直,又有志向和气度,被祖父所喜爱,对他的期望胜过他的各位兄长。北魏正光五年宇文护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随同父辈在葛荣军中历练,葛荣失败以后,迁居晋阳。永安三年,宇文泰入关之时,宇文护因为年幼而未随从宇文泰。 普泰元年,宇文护从晋阳来到平凉,时年十九岁,当时宇文泰的儿子们都还年幼,就委托宇文护管理家务。宇文护虽不施威,而将内外治理得森然有序,宇文泰曾夸奖宇文护的志向、气度都很像自己。

泰昌元年,宇文泰出镇下州。留下宇文护跟随贺拔岳,永熙三年贺,贺拔岳被杀害,宇文泰前往平凉,宇文护为都督,随宇文泰征讨侯莫陈悦,将其击败。大同元年,宇文护因迎接西魏文帝元宝炬有功,被封为水池县伯,食邑五百户。 大统初年,加授通直散骑常侍,征虏将军。

宇文护曾随从宇文泰,活捉窦泰,收复弘农,攻克沙苑,大战河桥,每次均立下战功,升为镇东将军、大都督。大统八年,晋升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大同九年三月,在邙山之战中,宇文护率领先锋诸将被东魏军包围,都督侯伏侯龙恩挺身抵御,才幸免于难。当时赵贵等军也已退却,宇文泰于是撤军,宇文护因此而被免官,但很快又恢复原职。大统十五年,出镇河东,升大将军。 西魏恭帝元年九月,宇文护与于谨南征南梁江陵。宇文护率领轻装骑兵为先锋日夜兼程,又派人进攻南梁边境城镇,逐一占领,并活捉南梁巡营侦察的骑兵,一直禁闭江陵城下。

城中守军没有料到大军来得如此之快,纷纷惊慌失措,宇文护又派两千骑兵,切断长江渡口,征集船只以待后援大军开到之后,包围了江陵,并将其攻占。当初,襄阳蛮族统帅向天保等万余人,凭借险要的地势准备作乱,大军回师时,宇文护率军将其荡平。

临危受命,废魏立周

西魏恭帝三年,宇文泰西行巡视,到黄河屯山的时候患病,派人传见宇文护。宇文护见到宇文泰时,宇文泰已经病危。宇文泰对宇文护说:“我如今命在旦夕,恐怕不久于人世,我的儿子们都还年幼,但是外敌内忧尚未平定,此后国家就交给你了,希望你能勉力从事完成我的志愿。” 宇文护泪流满面,接受了命令。行至云阳,宇文泰去世。宇文护秘而不宣,到长安才将丧事公布。当时宇文泰儿子年纪尚幼,强敌在侧,人心不安,宇文护治理内外,安抚文武百官,人心才逐渐安定下来。

从前宇文泰常说:“我得胡人之力”,当时人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到了这时,人们才明白是指宇文护。宇文泰被安葬完毕之后,宇文护借口天命当有归属,派人婉言劝说西魏恭帝,让西魏恭帝让位。 西魏恭帝三年,宇文护迫使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觉,次年,宇文觉称周天王,建立北周。拜宇文护为大司马,封晋国公,食邑一万户。

能臣主政,君弱臣强

宇文泰同辈的大将军赵贵、独孤信等人不服宇文护专政,策划袭杀宇文护。宇文护趁赵贵入朝时,将其捉拿,凡参与者一律处死,不久宇文护又被皇帝晋升为大冢宰。

当时司会李植,军司马孙恒等人,在宇文泰之时就是朝廷重臣,见宇文护执政,担心受到排挤,就秘密拉拢亲信。并规劝孝闵帝说:“自从宇文护除死大将军赵贵以来,威望和权力都与日俱增,谋臣宿将都依附于他,大小政事都由宇文护决断。看来宇文护会越来越不遵守君臣之道,他的势力恐怕要进一步扩大,望陛下早做打算。” 不久之后,他们又进言说:“以先王那样的圣明之君,尚且委托李植、孙恒处理朝政,如今相互扶持事情没有不成的。况且宇文护长说自己想效法周公,听说周公代君王处理朝政七年,然后还政于周成王,如今陛下还能设想宇文护七年后会像周公那样吗?恳请陛下不要迟疑。”孝闵帝更加相信他们的话,在宫中组织武士练习擒拿之术。 宇文护暗地里知道了这件事,他便把李植、孙恒外派出去,孝闵帝经常想把这两个人调回自己身边。宇文护对孝闵帝说:“天下之间的至亲莫过于兄弟,我受叔父临终重托,辅佐您成为天子,我自己也位极人臣,对于我来将已经没有什么其他的需求了,我只想帮助陛下治理好天下而已,希望您能了解我的一片苦心!”说完之后,宇文护便一直痛哭不已,但是孝闵帝还是对宇文护有所猜忌并不放心。 宇文护加紧把控朝政,孝闵帝便让心腹计划除掉宇文护,宇文护派当时统领禁军的尉迟刚,率领禁军把企图作乱的人全部抓了起来,又派贺兰祥逼迫孝闵帝退位,并把他幽禁在他从前的府邸。

然后宇文护召集群臣,对大家说:“我受先祖重托,辅佐宇文觉成为天子,本想尽心尽力辅佐其成就大业一统天下,现在宇文觉亲近小人、猜忌骨肉,荒淫无道、滥杀功臣。宁都公宇文毓年轻而有德行,仁爱孝悌,为天下人所敬仰,今我欲废昏君而另立明主,不知道大家意下如何?”大臣们都说:“这是您的家事,听从您的安排!”

权臣之谋,明帝之命

宇文护处死了李植、孙恒等人,并把孝闵帝的宠臣全部诛杀,不久之后把孝闵帝也杀死。宇文护拥立宇文毓为帝,是为北周明帝。 北周明帝二年,宇文护被封为太师。武成元年,宇文护上书,请求将军政大权交还给明帝。明帝答应了宇文护的请求,但仍将军国大事委托于宇文护处置。明帝性格聪慧,有胆有识,宇文护十分惧怕明帝。有一个叫李安的人,因为厨艺了得,曾经受到宇文护的提拔,如今他在御膳房任职,宇文护便让李安在明帝的饭菜中下毒,用慢性毒药毒杀周明帝,不久之后明帝中毒而死。

锋芒内敛,谦卑有礼

宇文护拥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称为北周武帝,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各谋其政,均听命于宇文护。从宇文泰担任丞相起,就设立左右十二军,由丞相节制,没有丞相的手谕,便不得随意调动军队,到宇文护执政时更是如此,任何军国大事均须宇文护决断之后才呈报皇帝,皇帝实际上不过是个发号施令的傀儡,真正的军国大权,一直牢牢掌握在宇文护的手里。 宇文邕这个皇帝不简单,他和明帝不同,尽管也聪慧无比,却不锋芒毕露,处处以宇文护为尊。他鼓动宇文护和突厥和联合讨伐北齐,但由于宇文护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因此尽管大军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讨伐北齐的行动,却以失败告终。宇文护无功而返,他和众将到宇文邕面前请罪,宇文邕表现得十分豁达,赦免了宇文护和中将知罪,并主动承担了讨伐北齐失败的责任,说这是朕的过错,不是太师的责任。

强君之变,权臣之宿

宇文护为人宽厚,他任命的人,能力大多不能够胜任工作,他的几个儿子也个个骄纵,仰仗宇文护的权势为所欲为。宇文邕为了对付宇文护便和卫王宇文直,一起秘密策划对付宇文护的办法。 天和七年三月十八日,宇文护从同州回到长安,宇文邕驾临文安殿,召见宇文护,随后领其到含仁殿拜见皇太后。宇文邕安排宇文护劝皇太后少喝酒,趁着宇文护诵读诏书的时候,从身后袭击他,将他打到在地。宇文邕命令手下的宦官砍死宇文护,可宦官因为胆小没有砍中,这时一直藏在旁的卫王宇文直冲出来,杀死了宇文护。随后宇文邕下诏,将宇文护连根拔起,其子嗣、新朋、党羽一律铲除。

不久之后,卫王宇文直业因为谋反,被周武帝宇文邕干掉。建德三年,宇文邕下诏,恢复宇文护爵位,追谥为晋荡公。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3. 哪个王朝和秦比较相似?

导语:我们在回顾“大秦之强势,大隋之富庶,大元之幅员辽阔”的同时,不禁惋惜三朝之短命。毕竟同国祚400多年的“汉帝国”和延续300多年的大宋比起,他们的存在是多么羸弱。那么,这三朝究竟有何相似之处呢?对此,曾有学者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找出两大因素。

秦朝、隋朝、元朝

一、秦朝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前221年,秦王赢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其子胡亥即位,为秦二世。秦王朝虽在历史上拥有巨大影响,但滥用民力,统一仅十余年后。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但未能灭亡秦朝,之后,刘邦、项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朝灭亡。

二、隋朝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西安)。隋文帝于公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并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营建并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又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李渊亦逼隋恭帝杨侑禅让,建立唐朝。619年王世充拥立的皇泰主杨侗也被废,隋朝彻底灭亡,享国38年。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完善于唐朝,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另外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治,兴建了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 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完善府兵制,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

隋朝出现万国来朝的局面。 当时周边国家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以日本遣隋使最为著名。

三、元朝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 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元代也推行了不少弊政,如诸色户计 、投下制 、驱口制 、匠籍制 、籍没制 、人殉 、宵禁 、海禁 等,中断了唐宋变革的进程 ,深刻地重塑了宋后中国的历史。 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但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在文化方面,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这三朝究竟有何相似之处呢?

排在首位的,便是“急于整合,用力过猛”。毕竟三朝在建立之前,都曾经历了漫长的大分裂时期。所以对于新兴的王朝来讲,它们首先要做到的,便是防止帝国的再一次分裂。其实,加强集权是一个方面,但新朝代必然要有新兴的气象,所以帝王们不惜一切代价,出于“有所作为”的初衷,尽可能的于天底下树立“不朽的光辉”。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多重思想的指导下,隋炀帝大修运河,秦始皇广建长城,二人如出一辙。帝国的统治者所认定的一切,将天下的臣民受尽苦难。当年唐朝得益于隋朝的漕运系统,而汉朝则得益于秦朝所遗留的边防,秦和隋则倒在恩泽后代的工程之上。

秦和隋对修养生息的忽视,就好比一个病人不停的透支自己的身体。且他们原本应该调用温和的补药,却意外的服下了剂量过猛的特效药,所以帝国因此一命呜呼。排在其二的因素,则极具说服力,那边是“内部混乱,内斗频繁”这一关键原因。

就拿当年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为例,以及隋代继承人上面的问题,手足的相残终导致杨家杨广篡位夺权。而元朝就不用讲了,忽必烈死后元朝廷的贵族残杀和宫廷政变却从未停止过。所以这些王朝的最终速亡,很大程度上是因混乱的政治格局所导致的。

总结:正所谓“马上打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这三朝很大程度上,都是因惨烈的内外争斗而走向没落的。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如果小伙伴有其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4. 哪些历史人物其实近乎完美却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

无论从个人的传奇经历; 还是对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徐海东都堪称完美;但却因为积劳成疾,长期身在幕后;人们对他不很熟悉;事实上,他无愧为我军的一代名将,必将功垂史册,永励后人!

徐海东是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著名的军事家;开国“十大将”之一;

埃德加.斯诺在所著的《西行漫记》里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 ,恐怕没有人比徐海东更“大名鼎鼎”;也肯定没有人比他更神秘了;

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又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毅然组织领导了黄麻起义,在创建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中,徐海东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被红军战士们誉为“徐老虎”;

在极端险恶的白色恐怖里,他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并逐渐成长为我军的高级指挥员;敌人曾悬赏十万大洋,买徐海东的人头;1930年 ,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徐海东家族的66人;乡亲收敛了他们的尸骨;解放后才竖立了墓碑,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字“光荣流血”!

徐海东久经沙场,十年九次负伤;全身17处弹痕;一次在陕南的战斗中,子弹从他的左眼打进 ,由后颈飞出;当时医生没有药品,只用盐水清洗伤口进行了包扎,在昏迷了五天五夜之后,他竟奇迹般的生还;

人们熟悉红一、四方面军的长征,但对徐海东任军长的红25军长征知之甚少;红25军从大别山出发,艰苦卓绝,处境惨烈;以3000之众抗击着国民党的10万追兵;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这支铁血之旅历时10个月,纵横5个省,转战5000公里,并以多次奋战牵制敌人,策应了中央红军的北进;

红25军先期到达陕北,在与当地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合后,立即成立了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建立并巩固了陕甘根据地;为红一、四方面军准备了可靠的战略立足点;

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徐海东表示坚决听从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挥;同时得知中央红军物资匮乏的消息后;马上从仅存的7000大洋中取出5000块奉送;并给予枪支弹药物资支援;更为重要的是,陕北根据地使中国革命得以休养生息,去迎接北上抗日高潮的到来;

毛主席在谈到这段历史时 ,高度评价了徐海东;称他“对中国革命有大功”,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抗日战争时期,徐海东担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旅长;率部挺近华北,参加平型关、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屡建功勋;后病倒回延安休养;1939年刚刚身体好转,又主动请战,奔赴华中敌后,任新四军江北副总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艰苦转战在皖东一带,在和日伪的较量中,他带领抗日健儿迭挫强敌,取得了重大的战果;1940年1月,由于紧张的战斗生活,徐海东过度劳累,旧疾复发;再一次病倒在皖东的战场上;

虽然,徐海东大将此后因病未能重返军事一线,但抱病的他仍时刻关心着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发展;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在1955年全军授衔时,他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忠诚战士 ,“中国的夏伯阳”——徐海东大将永垂不朽!

5. 为何不学司马炎厚待曹奂?

有一种仇恨也可以世袭。

公元240年左右,刘裕篡位夺权,刘宋王朝也自此建立,对于先前的司马家族,被亡国之后的命运可想而知。他们的祖上司马炎在当时,夺取曹魏政权的时候,由于他作为曹魏政权的旧臣,对曹奂还是挺优待的,直接封他为陈留王,也并没有对他的皇室宗亲进行赶尽杀绝。

不知道大家对仇恨传递怎么了解,即使等待亡国之君的,无非就两种结果,一种是响应优待俘虏的号召,另一种无非就是赶尽杀绝,就看篡位谋权者对于亡国之君的态度。

说起刘裕,他可是成功逆袭的典范。

曾经身为草根的他,由于卓越的军事统御能力,再加上他在政治方面的远见卓识,硬是从一个小兵,最终成为东晋政权中一名位高权重的大臣。

司马家族的最终覆灭,其实也怪不得别人,终究是皇权日渐没落。 就拿东晋时期的晋安帝来说,他对于大臣的信任程度,也算是言听计从了。

当时的司马家族已经权威不在,再加上晋安帝的种种行为表示,他并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国内战乱频发,权臣当道,皇室也仅仅作为一个摆设和傀儡,随时有着被可能取代的风险,只不过就看谁愿意铤而走险,背上篡位夺权的骂名。

面对时局震荡的国内格局,由于这些年来,刘裕从小兵成长为大臣的过程, 不仅让他更懂民心。

而且他还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同各个阶层都有来往,善于准确把握时机、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威望甚至盖过了司马家族,也正是顺应那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一方面刘裕军功显赫,另一方面,司马家族也视其如己出,给予了他极高的信任,毕竟他也有那样的能力担当。

但人心叵测,欲望之心无限,刘裕当时在朝廷中的话语权极高,他也在当时被封为宋王。久而久之,刘裕就不再甘心接受晋安帝对自己颐气指使了,他自己下不了手,于是就派人偷偷将晋安帝处理了。

此时的刘裕并没有着急上位,而拥护司马家族的另一位,司马德文当上皇帝。

这也算是他忍耐的极限了, 刘裕想当皇帝的心思也由来已久,至于他为什么这样做,也是出于稳妥考虑。

由于当时他崇尚迷信,就暂时延缓了这一计划,为了不背负千古骂名,他接下来的手段,不可谓不高,他拥立司马德文当皇帝,更多的是为了一己之私考虑。

在司马德文在位期间,刘裕已经提前让自己的心腹大臣,代替司马德文写好了禅让凭证,只待时机合适,让司马德文亲自誊写承认。 刘裕如愿以偿之后, 刚开始是善待司马德文的,还给了他封地让他称王。

(司马德文画像)

但他也并非绝对放心,由于提前派人监视司马德文的一举一动,司马德文与楚皇后的孩子就被谋杀致死,摆明了想让司马德文断子绝孙,当然在司马德文不堪屈辱死后,刘裕为了保证司马政权不再复辟,将司马家族赶尽杀绝是最稳妥的做法。

司马家族多年来的积累,家族实力范围之广,也是让刘裕最为忌惮的,何况当时刘裕年事已高,有他的威望在,司马家族定然不会造次,倘若他死后,他万万不敢保证,有关于他子孙后代的安危。

刘裕的出身,也决定了他必定不会受到士大夫家族的拥护,关于政权的争夺,并不是厚待一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家族之争才是重中之重,由于在短时间内培养不起家族势力,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削弱敌对势力。

6. 萧何的第几代孙子做了皇帝?

萧何的第二十四代孙子萧道成做了皇帝

萧何当上皇帝的后代,分别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和梁武帝 萧衍。

萧道成出身兰陵萧氏,是萧何的第二十四代孙,父亲是刘宋名将萧承之。萧道成自幼聪慧过人,跟着当时名士学习。长大之后学有所成,本可以以文入仕,却因父亲缘故弃文从武,逐步建立军功受到刘宋皇帝看重。

随着时间发展,萧道成逐步掌握大权,更因为刘宋皇室成员内部的争权夺利,便宜了萧道成这位渔翁,刘宋大权迅速向萧道成靠拢。

升明元年,萧道成杀后废帝刘昱,拥立顺帝刘准登基号令天下。又在升明三年先后铲除掉司徒袁粲、荆州刺史沈攸之、镇北将军黄回等对他有一定威胁的大臣后,接受顺帝刘准禅位称帝,建立南齐成为南齐开国皇帝。

梁武帝 萧衍同样出身兰陵萧氏,比萧道成低一辈,是萧何的第二十五代孙。萧衍的父亲萧顺之与萧道成同辈,是萧道成的族弟。萧衍与南齐皇室血缘关系的亲密,是他得以建立国家最大的优势。

因为血缘关系加之本身有才,受到南齐皇帝的宠信和重用。在击退北魏又讨伐东昏侯萧宝卷之后,萧衍的呼声越高权势越重,后拥立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成为南齐幕后统治者。

中兴二年,在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的情况下,萧衍接受萧宝融禅位,代齐建梁成就帝业。后世称其为梁高祖,也称之为梁武帝。

这就是萧何的后代,称王称帝,如果当初萧何被刘邦夫妻灭杀,后代恐怕难以有此成就。

7.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在哪?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在哪?为何它的军事意义如此重要?

三国时期,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真正知道祁山在哪的可能不是很多。

祁山在甘肃省礼县东部,原来叫做祁山乡,2014年改为祁山镇。

诸葛亮在历史上一共五次北伐,演义里六次北伐。这一系列军事行动被后世归纳总结成了四个字:六出祁山。

诸葛亮在五次北伐军事行动里,走了三次陇西大道,走了一次散关故道,最后一次是褒斜道。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整个用兵重心,在西不在东。

为什么做出重西轻东的决策?

1、陇西地区曹魏势力薄弱,且有氐、羌可资利用;

2、陇西地区地势较高,且可居高临下直入关中,与汉中形成钳形攻势;

3、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寄希望于一役,而是徐图缓进,陇西恰好可为一块坚实的踏脚石。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让诸葛亮选择了走陇西地区

从汉中到陇西,有一条相对宽阔的通道,叫做祁山古道。这条通道从东南的汉中盆地西源起始,指向西北,形如一条走廊。

这条走廊除了两端以外,还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是在成县,连通散关故道,可以通过大散关直抵陈仓。暗度陈仓,就是走的这条路。无论诸葛亮是去祁山还是走散关,这里都是必经之地。所以他五次北伐,有四次都走得这条走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这一带的地形相当复杂,西边朝青藏高原过渡,北边向黄土高原过渡,南边向四川盆地过渡,三大地质带在这里交会,可想而知地形有多么错综复杂。所谓的通道,只是一系列盆地、谷地、山峪和海拔相对比较低的丘陵组成。这种地形,勉强可以行军,但对运输辎重粮草来说,是个彻头彻尾的噩梦。

诸葛亮执着地走祁山古道,自然也是因为这里有水力之便。

天水南部有一座齐寿山,古称嶓冢。西汉水在这里发源,流经天水、盐关、祁山、永兴、城关,然后转向南侧,至石桥、江口、龙林、雷坝,掉头向东,进入西和县、成县,抵达略阳,与嘉陵江合流。西汉水的上游——古称漾水——和诸葛亮出祁山的路途完全一样。

另外嘉陵江的源头之一,发源于凤县代王山,流经两当县、徽县,抵达略阳,和西汉水合流。这条路线,恰好与散关故道相合。

西汉水和嘉陵江一起汇聚在略阳,再通向广元,和从甘南过来的白龙江合流,三源合一,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嘉陵江,恰与金牛道相接。换句话说,如果有必要,蜀中物资可以不必绕路汉中,从嘉陵江水路直接运抵略阳,接济北伐。从略阳到广元这条路,与嘉陵江重叠,因此又叫嘉陵道。

祁山道的支流支路甚多。

祁山古道、散关故道有西汉水、嘉陵江可资利用,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北伐的大部分军事行动都围绕这条路展开。有水力漕运支撑,他的后勤才跟得上。

而祁山恰好就在这个关键节点。

这一带最重要的河流,除了嘉陵江,就是西汉水。很多人看了这名字,很容易和汉水搞混。

其实汉水的发源地是在留坝和凤县之间的紫柏山,从这里至勉县叫沮水,到了勉县叫沔水,一直流到南郑附近,也开始称为汉水。汉水和西汉水之间,并不联通,是彼此独立的两条水系。

在《汉书·高后纪》里,有这样一条证据:“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这场地震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186年2月22日,地点正是在略阳。这场地震的结果,导致宁强县阳安关附近的山体发生大面积滑坡,堵塞了西汉水和汉水之间的通道,让嘉陵水把西汉水给夺走了。从此西汉、汉水之间再无联通。而且地震导致氐道、羌道受到严重损害,到了虞诩时代才重新修通。

祁山是岷山——就是“更喜岷山千里雪”的那个岷山——的支脉,南临西汉水,北至天水秦城区的尖山,西起大堡子山,东至盐关镇郑家磨。正好与礼县到天水的道路平行而进,成为侧屏。祁山乡就在主脉之下,西汉水在旁边流过。在西汉水和祁山乡之间的平坦田野中,突兀地耸立着一座土山。

山形不是普通的锥形,体型扁平,很像是一艘巨大的军舰,舰首舰桥都清晰可见,俨然一副城堡的模样。

祁山堡的入口是一扇厚实的砖制城门,两侧是两堵高耸逼人的土壁。土壁的结构完全裸露出来,毫不遮掩,可以看到其壤质很紧致,上面还有很醒目的一条条土线痕迹。也就是说,祁山堡不是天然形成,而是人工一层层夯起来的。在这里看到的每一条夯土线,都是三国时期的人一锤子一锤子在版筑里砸出来的。

祁山堡这个位置,真是太重要了。

诸葛亮的大军穿过西和县的重重秦岭,在祁山堡西南处离开山区,进入平原——至今那里还有一个地名叫做川口,即川兵出口——祁山堡恰好扼守在这个出口前方。在祁山堡正对着的山顶,还有诸葛亮观阵堡的遗迹,与祁山堡成犄角之势。

祁山堡没有藏兵洞,不可能驻屯大军。可见祁山堡这个地方,是一个进攻型的要塞。当一支军队奉行防守策略时,它太小了,不适合固守,只能起到监视作用。当一支军队打算进攻时,它却是一个绝佳的出击基地。可以这么说,祁山堡是一个通往陇西地区的钥匙,谁拿到这把钥匙,谁就推开了陇西的大门,掌握着天水与西和之间广阔地区的主动权。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诸葛亮的北伐要称为“兵出祁山”。因为祁山是整个北伐策略的关键节点,是大前提。没有祁山,就没有一切。这一个“出”字用的非常准确,完全体现出了蜀军千辛万苦走出山区,踏上祁山堡这个平原入口时的心情。

要知道,要实现整个北伐,光靠《出师表》可不够,真正运转起来,是要靠大量细致枯燥的准备来支撑,而且诸葛亮事必躬亲,亲力亲为。这些小事在史书都不会有记载,只留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杖二十以上亲决”几句短短的描述。这些句子里隐藏着的工作量,只有在祁山堡顶才能深切地体会到。

诸葛丞相当初站在堡顶,需要思考的事情估计比后人要繁剧十倍吧。这还只是祁山一处,整个北伐的工作量又该有多少?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就连竞争对手都看不下去了,发出“食少事烦安能久乎”的感慨。所以如果想感受诸葛丞相的辛勤到了什么程度,不用去五丈原,来祁山堡顶站一会儿就知道了。

祁山现在位于甘肃省的陇南市礼县,在这个县市的东北区域,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是蜀国和魏国争夺的地方之一,为什么他们要争夺这个地方呢?其实就是这个地方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诸葛亮经常从这个地方去进攻魏国,祁山实际上是诸葛亮进出的要道。

诸葛亮凭借着走祁山这个地方,就能够打魏国一个措手不及,所以诸葛亮才会六出祁山。而且在祁山这个地方,诸葛亮很容易就能够对军队进行后勤补给,因为祁山周围有水路,有了后勤供应,诸葛亮就能够有精力去进攻魏国了。所以祁山的军事意义比较重要,诸葛亮靠祁山才能不断进攻魏国。

总结:掌握了祁山这个地缘上的关键节点,诸葛亮才能充分利用河流进行水运,蜀汉大军需要的后勤支援才能达到当时条件下的最高效。因此,出祁山虽然从路程上是迂回绕远,但从兵力后勤等诸多资源的整合来看,确实最为高效的,因此出祁山是一个好的战略,祁山的军事意义也相当重要。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10)
冷宫皇后(甄嬛传甄嬛什么时候进冷宫)
上一篇 2024年06月10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6月10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