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群雄之千古帝皇(为何让秦始皇之后的帝王绕道而行)

1. 召唤群雄之千古帝皇,为何让秦始皇之后的帝王绕道而行?

沙丘平台,堪称中国古代帝王的断头台,实在是让帝王避之不及的一个地方,主要原因是有三位帝王的死跟沙丘都有直接的关系。

在沙丘“酒池肉林”的商纣王,引发亡国惨剧

商纣王应该算作是中国古代历史比较残暴的君王,有一个成语叫作“酒池肉林”就是形容商纣王昏庸无道的,商纣王在取得一定的功劳后就沾沾自喜,沉迷酒色。

商纣王建造了一个大池子,然后在里面挂满了肉,让不穿衣服的男女在里面相互追逐,渴了就喝酒,饿了就吃肉。

《史记·殷本纪》:“(商纣王)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由于年代太过于久远,在今河北邢台地区还没有找到酒池肉林的证据,倒是在殷墟发现了酒池肉林的存在。

那么,是否酒池的位置并不在沙丘呢?毕竟沙丘在河北,而朝歌在河南,商纣王怎么可能会跑到那么老远的地方玩乐呢?

其实,很有可能沙丘是商纣王的一个重要行宫,因为沙丘地区在古代算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是商纣王夏天避暑的好地方。

因为不管是河南还是河北,冬天都是很冷的,不符合酒池肉林的背景设定,只有夏天的时候,商纣王到更北面的风景秀丽的沙丘去避暑,然后在一个大池子里游泳才能够说得过去。

但是,不管怎么说,商纣王因为劳民伤财,最后被推翻,自然也就成了反面的例子,韩非在著作中总结商朝灭亡的原因时就写到“酒池肉林”、“长夜之饮”。

主持胡服骑射的雄主赵武灵王在沙丘宫活活饿死

商纣王之死,主要还是在他自己,祸国殃民是不分地方的,即使不在沙丘酒池肉林,也会在别的地方干这些。

但是赵武灵王在沙丘宫被活活饿死的经历,实在是让人唏嘘,梁启超在1903年发表的《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认为赵武灵王是中国皇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其在抗击匈奴的功绩完全可以和秦皇汉武等人相提并论。

赵武灵王除了抗击匈奴,还主持了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使得赵国在短时间内成为战国七雄中超一线的存在,是战国后期唯一一个能够与秦国叫板的国家。

可以说,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颇具人格魅力的君主,然而在其壮年的时候,搞出了一个“二元君主政治”,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小儿子赵何,打理国内的政治,而他自己担任主父,继续主持赵国的军事与外交。

在战国复杂的局面中,赵武灵王的这种安排不失为一种政治体制上的大胆试探,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后来后悔将王位传给赵何,而没有传给长子赵章,因此想要将新攻打的中山国封给赵章,遭到群臣的反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赵武灵王让赵何与赵章一起到沙丘宫游玩,结果赵章想要谋害赵何,最终被打败,赵章就逃到赵武灵王所在的沙丘宫,请求庇护。

赵武灵王爱子心切,竟然就答应了,然而赵何的部下还是杀了赵章,因为担心事后赵武灵王追责,就把赵武灵王困在沙丘宫中,不让他出来,在沙丘宫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毅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

中国第一任皇帝秦始皇在东巡时,死于沙丘平台

如果说商纣王的死跟沙丘只是牵扯出点关系,赵武灵王死在沙丘,明显就是晦气,为赵国做出那么多贡献,最后竟然被围困三个月而活活饿死,其惨可知。

然而秦始皇在沙丘平台暴毙而亡,实在是让沙丘这个地方不想出名都难。

嬴政统一六国之后,认为王号不足以彰显其功绩,乃称皇帝,在内心自我膨胀的过程中,开启了巡游求仙之路,到处去寻找“长生不老药”。

徐福骗秦始皇说,蓬莱仙境是神仙住的地方,因此秦始皇就派遣数千童男女随徐福入海求仙,当然,徐福出海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秦始皇很着急,就亲自到东方沿海来寻找。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在经过沙丘宫的时候,《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要知道当时秦始皇不过49岁,这样突然暴毙,引发千古疑问,有人认为秦始皇是病死的,因为长途跋涉,劳累过度而死,还有人认为是胡亥与赵高合谋害死之说,种种说法都一再表明,秦始皇的死,有着太多的谜团。

但是不管怎样说,三个帝王或者因为沙丘而亡,或者干脆死在沙丘,因此,在秦朝之后,几乎所有帝王都忌讳沙丘,能绕着走,自然是绕着走了。

召唤群雄之千古帝皇(为何让秦始皇之后的帝王绕道而行)

2. 让你热血沸腾豪情万丈?

诗中若论热血豪情,最顶级最稀缺的,莫过于逐鹿中原称霸天下的王者之气概。古往今来,很多帝王领袖都曾留下恢宏的诗篇。比如:

1.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这首词写于重庆谈判期间,词中不仅呈现了雪后山河的壮丽,更体现了毛主席文武兼容的胸襟、和君临天下的气度。这首词一经问世,在重庆引起巨大轰动,降纬给了国民党致命一击。

据说,老蒋在看到这首词后,瞬间不淡定了,找来一堆专家,命令他们出一首更好的词,把《沁园春.雪》比下去。结果这群专家研究来研究去,写出的东西只有文人的酸腐,而无帝王的豪迈,最终只能贻笑大方。

2.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

刘邦是一位文盲皇帝,然而他酒酣时即兴创作的这首诗,却成为千古绝唱。

当时的刘邦,已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一代帝王,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打完了胜仗,荣归故里,召集亲朋好友畅饮庆祝多日。

可以说,此时,正是刘邦一生中的高光时刻,感慨良多的他开口便是气势恢宏的: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借大自然的风起云涌,喻打江山过程中的厮杀惨烈,惊心动魄,而刘邦在这群雄争霸的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平定天下,才有了这天下尽收囊中的春风得意。

3.落第书生&起义领袖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一位起义领袖的腾腾杀气、威武霸气、狂放豪气全在这两首借物咏志的诗里了。此处无需赘述,尔等后退,上原诗: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帝王之诗中的沸腾热血,万丈豪情,远非普通文人可比,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是个人对仕途平步青云的期冀;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过是抒发历史之感怀……

真正的豪情,应是放眼天下,身经百战书历史,胸怀天下济苍生。还是开头那句话,帝王豪情——最顶级最稀缺!

3. 东汉末年的动乱到底有多可怕?

曹操《 蒿里行》:关东有义士 ,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 ,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操曾经写过一首诗,讲的是东汉末年的天下局势,这首诗起初讲的是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然后说到联军不齐心,互相观望,不肯真的率军讨伐董卓,最后说到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惨状,说到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

然而最惨的还是老百姓,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暴露在荒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也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因此死去,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曹操

东汉末年不仅仅是一个动乱的时期,其间瘟疫与战争并存,天灾与人祸同在,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根据后汉书的统计,公元157年(汉桓帝永寿三年),全国尚有人口5647万人,到了公元280年西晋统一三国时,全国人口总数为767万,在一百余年的时间中,人口减少了85%,这是一个相当动乱的时期。

一、天灾

东汉末年的天灾主要有:地震、蝗灾、螟灾、水灾、冰雹、海水倒灌、大旱等等,这种记载在史书中频繁出现,比如:

《后汉书 孝灵帝纪》:二月癸卯,地震,海水溢,河水清。。。。。。五月,河东地裂,雨雹,山水暴出。

这里说的是公元171年二月十三日,发生地震,海水漫溢,黄河水清。同年五月,河东地裂(地震),落下冰雹,爆发了山洪。

《后汉书 孝灵帝纪》:夏四月,大旱,七州蝗。

古代地震

公元177年四月,大旱,七个州发生了蝗灾。

《后汉书 孝献帝纪》:丁丑,地震;戊寅,又震。乙巳晦,日有食之,帝避正殿,寝兵,不听事五日。大蝗。

这里说的是公元194年六月初二,发生了地震;到了初三,又发生地震。三十日,发生了日蚀。皇帝因此不入正殿,不动兵器,不理朝政五天。随后又发生了大蝗灾。

根据统计,汉灵帝在位的20年间,发生了7次地震,汉献帝在位的31年间,也发生了7次地震,如此高强度的地震,给百姓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灾难,至于地震造成的破坏,史书中根本没有记载,当时对于人口与财产的损失根本就没有人统计,这还只是地震带来的。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还有蝗灾、螟灾和水灾,尤其是蝗灾,发生的次数不比地震少,往往是地震之后紧随而来的就是蝗灾,蝗虫大量飞来,吃光了庄稼,导致老百姓地里根本没有收到,没有粮食吃,就会饿死很多人,史书上记载了很多次人吃人的事件。

蝗灾

《三国志 武帝纪》: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乃罢吏兵新募者。

公元194年,这一年一斛谷米价值五十多万钱,以至于出现“人吃人”,太祖曹操便解散了刚招募来的新兵,因为养不起,没有粮食吃,连曹操都没有粮食养军队了,那普通的老百姓拿什么活,没有东西吃只能饿死。

《后汉书 孝献帝纪:三辅大旱,自四月至于是月。帝避正殿请雨,遣使者洗囚徒,原轻系。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糜粥,经日而死者无降。

公元194年,三辅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大旱,自四月至七月。汉献帝进入正殿祭天求雨,派使者清理审查囚徒,对在押的轻罪犯人,进行宽恕。这时一斛谷要五十万钱,一斛豆麦要二十万钱,饿得人吃人,尸骨到处丢积。汉献帝派侍御史侯汶拿出京城太仓的米豆,为饥民施舍糜粥,而饥民经日而死者仍然没有减少。

古代水灾

很多自然灾害是叠加在一起发生的,地震通常伴随着蝗灾,大旱通常伴随着饥荒,暴雨与水灾共存,频繁的自然灾害让粮食欠收,人口大量减少,这也是东汉末年人口不断减少的原因之一。

二、人祸

《后汉书 陶谦传》: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攻打陶谦,打下彭城傅阳。陶谦退守郯城,曹操打不下来,于是退兵。路过时攻下取虑、雎陵、夏丘,都进行了屠杀。杀死男女共数十万人,鸡犬不留,泅水因此而堵塞不流通,从此五县地界之内,再没有人的踪影。当初三辅遭受李催之乱,百姓流亡到陶谦这里的全被曹操杀光。

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是对手无寸铁的百姓的屠杀,曹操在攻打陶谦时,为了泄私愤,杀死了几十万徐州境内的百姓,导致五个县没有人烟,这就是人祸。

曹操有屠城行为

《后汉书 袁绍传》: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官渡之战时,袁绍被打败,只带着少数人逃回了北方,袁绍剩下的部众假装投降,曹操将他们全部活埋,先后被杀的有八万人。

尽管史书上说袁绍的部将是假装投降曹操,但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战败,他的手下没有必要假装投降,这些人根本就是走投无路,无法跟随袁绍一起逃回北方,只能投降,结果曹操屠杀了这些人,这叫杀降,这不是战争,是人祸,一次性就被曹操活埋了8万人。

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曹操及其用下将领先后屠城有七八次之多,前后杀死了数十万百姓,这些人白白被杀,完全就是人祸,屠城与杀降的事件在东汉末年时时发生,导致了大量无辜百姓被杀,人口大量减少,十室九空。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杀降

三、瘟疫

东汉末年的另一大灾难就是瘟疫,而且先后持续数十年,大量百姓因此而死,甚至不少当时的名人也因为瘟疫而去世。

《后汉书 孝灵帝纪》:二年春正月,大疫,使使者巡行致医药。

二年(公元173年)春正月,大发病疫,派使者巡视送医药。

《三国志 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公元208年,曹操抵达赤壁,与刘备交战,战斗失利,这时发生了大瘟疫,官兵死了很多,曹操便带兵北回。

根据统计,汉桓帝时期,发生了三次规模较大的瘟疫,汉灵帝时期,发生了五次规模较大的瘟疫,到汉献帝时期,瘟疫仍然不时流行,朝廷曾经派出医者四处施药,当时又没有疫苗,只能靠中药的救治以及人自身的免疫能力,成千上万的人因此而去世。

三国时期有严重的瘟疫

曹植《说疫气》: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强烈的传染病不断蔓延。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着丧失亲人的悲痛,哀伤的号泣声不时传来。有的是全家病死,有的是一族俱亡。有人认为,疫气是鬼神带来的。而遭遇这次灾难的人,都是粗衣恶食、荆舍蓬门的贫苦百姓啊!想想那些华堂玉食、貂服厚褥的富贵人家,像这样染病的情况却很少。这是因为阴阳失衡,寒暑错位,所以会产生瘟疫。而无知的人却用悬符的方法来驱秽,也是很可笑的事情啊!

东汉末年的瘟疫持续了数十年,到了魏晋时期,仍然存在,从曹植的文章来说,瘟疫造成了大量的伤亡,几乎是十室九空,有的是全家病死,有的是一个家族都因病去世,建安七子中有五个人因为瘟疫在217年去世。

瘟疫导致十室九空

著名神医张仲景的家族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中,一个二百余人的大家族既然有三分之二的人因为瘟疫而去世,张仲景因此而写下《伤寒杂病论》的医学著作。

四、战争

战争充斥着整个东汉末年,从汉灵帝在位开始,东汉政府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战争,首先是东汉与羌人的百年战争,从公元57年开始,原来为东汉守卫边疆的西羌人开始叛乱,攻打东汉边界的郡县,一直到东汉灭亡,羌人与东汉的战争持续了一百多年。

到了汉桓帝时期,东汉著名将领段颎(字纪明)、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三将(号称凉州三明)对羌人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杀死了数万羌人,勉强才平定了羌人之乱,到汉灵帝时期,羌人与东汉之间的战争仍然在持续。

《后汉书 孝灵帝纪》:使护羌校尉段颎讨先零羌......段颎大破先零羌于逢义山......秋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复破先零羌于泾阳......秋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大破先零羌于射虎塞外谷。东羌悉平。

汉羌战争

汉灵帝时期(公元168~169年),段颎讨伐先零羌就用了两年时间,除此之外,东汉境内及境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与叛乱,公元169年9月,荆州江夏郡蛮族叛乱,几乎同一时间,丹阳山越人叛乱,围攻太守,被击败,同年11月,鲜卑人抢掠并州,170年冬天,济南出现盗贼攻打东平陵,171年冬天,鲜卑人再次抢掠并州。

174年11月,鲜卑人抢掠北地郡与并州,175年5月,鲜卑抢掠幽州,176年夏天,益州夷人发生叛乱,176年12月,鲜卑人再次抢掠幽州,177年8月,东汉政府军主动出关攻击鲜卑,失败而归,177年12月,鲜卑抢掠辽西,178年春天,鲜卑人侵入酒泉。

179年12月,益州巴郡板楯蛮发动叛乱,180年4月,江夏蛮族再次发动叛乱,181年冬天,鲜卑人侵入并州与幽州,184年2月,黄巾起义爆发,这是东汉末年最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席卷了东汉十三州中的八个州,涉及人数数十万人,经过9个月的强力镇压,在皇甫嵩、朱儁、卢植等名将的领导下,黄巾起义被东汉政府军平定。

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中战死及被杀的人数至少有数十万人,起义军杀死了大量的政府军官兵、地方乡绅及无辜百姓,由于战败,大量的起义军被官兵杀死,更多的人则投降于东汉政府,或者流入各地为寇,为东汉末年的战乱增添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后来出现的白波军、黑山军、青州军均为黄巾军余党,整个天下更加地不稳定,战乱频繁。

189年,汉灵帝去世,东汉朝廷陷入了权力斗争,大将军何进杀死了宦官蹇硕,而何进本人则被张让、段珪为首的另一批宦官所杀,袁绍、袁术兄弟则率领自己手下的军队冲入皇宫之中杀死所有宦官,何进的部将吴匡杀死了何进的异母弟何苗,整个朝廷陷入一片血雨腥风之中,被杀得差不多的时候,董卓进京了。

董卓是有史以来被史书记载下来最恶劣的政治人物,董卓在朝中可以任意屠杀官员,在地方上纵容手下军队任意屠杀百姓,对于投降董卓的军队,也是被屠杀,董卓执意迁都的行为,更是引发了严重的人道灾难,因此而死的百姓不计其数,董卓离开洛阳也是烧杀抢掠,东汉数百年的都城洛阳在董卓手中成为一片废墟。

董卓乱政

随后不久,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等人率军攻入长安,王允被杀,吕布逃走,汉献帝陷入李傕与郭汜的斗争与混战之中,直到195年,汉献帝东逃洛阳,被曹操迎立到许都,朝廷才稳定下来,然而此时整个天下却陷入了地方军阀混战的局面。

曹操以兖州为根据地,逐渐消灭了吕布、袁术、张杨、袁绍,赶跑了刘备,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击败了支持袁氏兄弟的乌桓人,同年,袁氏兄弟被公孙渊所杀,208年,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结果输给了孙刘联军。

209年,周瑜在南郡之战中打败曹仁,211年,曹操进入关中,与关中十部军阀发生混战,211年,刘备入川,到215年才拿下益州,同一时间,曹操也占据了汉中,孙权则占据了交州,将势力扩展到两广地区。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

217年,刘备发动汉中之战,近两年的战争中,斩杀了夏侯渊,击败了曹操,219年,关羽北伐,孙权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导致关羽被杀,荆州三郡尽失,221年,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发动了夷陵之战,第二年,刘备几乎全军覆没。

227年,诸葛亮开始北伐,234年,诸葛亮去世,随后在几十年的时间中,姜维先后进行了11次北伐,公元263年,司马昭命令钟会、邓艾攻打蜀汉,同年,蜀汉灭亡,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政权,280年,西晋灭亡了东吴,统一天下,三国正式结束,在整个三国时期,战争一直不断,因战争而去世的人不计其数,这就是东汉末年的战乱。

4. 重生百将图类似的小说?

与重生百将图类似的小说有:《异界召唤之千古群雄》《帝皇召唤,无上神朝》《诸天神话帝皇召唤系统》《开局召唤西厂厂花》等。

《异界召唤之千古群雄》作者:东天不冷,类别:玄幻奇幻/王朝争霸,状态:完本。简介:这里有西楚霸王‘项羽’。 这里有绝代杀神‘白起’。 这里有千古奇人‘鬼谷子’。 这里有西府赵王‘李元霸’。 这里有盖世猛将‘吕布’。 …… 这是一个开挂的故事,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帝皇召唤,无上神朝》作者:几辆碎银,类别:异世大陆,状态:连载中,主角:林元。

《诸天神话帝皇召唤系统》作者:轩辕十一,类别:东方玄幻,状态:连载中,主角:李世。

5. 杜月笙堂堂上海土皇帝?

首先要明白一点,黑社会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黑白两道相辅相成,互为一体。黑社会如果不能为白道做一些白道不想做不方便做的事,分分钟被政府消灭。人类社会从来都是如此,汉景帝年间,豪侠们为平定七国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了汉武帝年间没用了,就被汉武帝团灭。

杜月笙至所以在民国时期势力那么大,一方面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不得不说是政治投机的结果,没有国民党政府军政两界的支持,他屁都不是,能不能好好活着都不好说。

杜月笙曾资助过不少国民党的大佬,并且在抗战中为国民政府的抗战后方物资运输和刺杀汉奸做出极大贡献,因此对于国民政府来说,他是有价值的,所以允许他公开存在,默认他做一些非法勾当。

香港不是国民政府的地盘,到了香港后杜月笙就没有了靠山。

有人说以杜月笙的才智,到了香港可以再找靠山,问题是香港有自己的黑社会体系,基本上不需要再多杜月笙这样一股势力来抢码头。

杜月笙到香港前,是做了大的准备的。一方面在国内存放了大量的工厂和公司,另一方面把主要的钱财全转移到了香港。

本来杜月笙计划是观察形势,再做下一步打算。因为他对社会有很大影响力,国共两党都是在拉拢他。但他对两党都信不过,何去何从,仍要进一步观察后再定。

杜月笙认为就算什么也不做,也能安度晚年。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时的香港十分混乱,大陆有大量的人跑到了香港,还有不少国民党残余部队到了香港变成黑社会,加上当地的黑社会,香港政府也控制不了局势。

杜月笙刚在香港不久,就被打劫了,并且基本上财产被抢光了,这是他万万没想到的事。找了朋友帮忙,也没有能查到是哪伙势力做的。

还好杜月笙多年前在香港存放了一笔款项,最终不得不拿出来救命用。但他们家人口太多,加上他老人家喜欢面子和排场,闲人太多,开支太大。

当杜月笙从报纸上看到年迈多病的黄金荣在上海街头扫垃圾时,就明白大陆他回不去了,回去了也不会有好结果。台湾也是不能去的,太多恩怨情仇算不清了。

杜月笙老死香港的时候,家中只有6万美金,拿出来给大家分了。他一生施财救人无数,但从来没要过回报。到了临死前,他一把火把所有别人的欠条给烧了,帮人帮到底,送佛送西天,大抵如此。

6. 为何会让能力威望都不行的程咬金当皇帝?

对于瓦岗寨的来说,皇帝并不一定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皇帝只是一个图腾,一个精神象征,一个把大家拧成一绺的这么一个人。

先看看程咬金封混世魔王之前。前面是贾柳楼46友结拜造反,造反要有根据地,总不是小孤山这种地方吧,后来经过种种,最后单雄信找到瓦岗山的翟让,然后又是一段厮杀“抢”得了瓦岗山。然后靠山王杨林来剿匪,攻打瓦岗山,结果大败而归。

那么,既然是打仗,就应该有军队编制。在那之前徐茂公是出主意的,但还不完全算军事,很多事情都是大家商议着来,在有正式编制之前大家都还只是乌合之众,各路响马头头代领自己的手下,兵合一家,将打一处。还有就是奖惩机制,大家凭着勇武上前杀敌,初期为的是扬名立万,后期就应该要有立功这种奖励。就像程咬金自己说的“总是做露脸的事”。可以在后面大破杨林一字长蛇阵的人物分工中看出这种有编制的好处。

拜旗封王的主意也是徐茂公提出来的,就是为了造反军能够像模像样地做事。而最终小说为什么安排程咬金当了大德天子,我认为可能是基于以下几种原因综合考虑:

1,小说是以秦琼和程咬金讲起,注定程咬金为主线人物之一;2,瓦岗山第一大草包便是程咬金,正是说他德智体美劳都不是最佳。皇帝就是个闲职,试想如果程咬金武力过人勇冠三军,那么打仗的时候岂不是少一员大将?3,小说有讲到,程咬金是天下第一的福将,小时候偷切糕盗馍馍,长大被打入死牢尚且能被大赦天下搭顺风车。当皇帝之后以及后来又让位之后,多次化险为夷。小说写到程咬金活了一百多岁,起义军正需要一员福将作为图腾。

为什么不是魏徵?魏徵出场少,戏份不多,对其性格描写较少,沉着稳重,当了皇帝对于小说来说少了跌宕起伏。

为什么不是秦琼?秦琼可以说是46友的中心人物,毕竟贾柳楼结拜便是因为大家赶来给秦母祝寿。但看小说而言,起义之前秦琼一直处于官面,北平府混过之后回济南当了齐排长,官私两面的朋友都有,却从没有想过要造反,直到程咬金抢皇纲。何况秦琼官面的交情甚多,遇到隋朝的敌人时可能犹豫不决。从秦琼三次放走靠山王杨林便可得知。相比此,程咬金几乎不认识官面的人。

为什么不是徐茂公?贾柳楼结拜是徐的主意,同时也是最有组织和号召能力的人。神机妙算,多次献计破敌。但是皇帝是徐茂公了谁是军师?小说中瓦岗军需要一个军师。

为什么不是单雄信?隋朝九省绿林的总扛把子,天下响马都得听他的。但是说了,响马毕竟组织纪律不够,单雄信管理那一套用到正规军中就不好了。何况单雄信脾气不好...

裴元庆、王伯当,还有诸如罗成、侯君集这些,都相当于有一技之长的,要被人使用。罗士信就更不用说了。

除了程咬金,其实最有可能被安排当上皇帝的我觉得可能是齐国远。哈哈,瓦岗山第二大草包。可惜他不是主线人物。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哦

7. 从古至今有哪些比较出名的人物?

关于“王姓当中,从古至今有哪些比较出名的人物?”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一起来分析分析王姓当中都有哪些比较出名的人物。

王诩

鬼谷子,王氏,名诩,别名禅,战国时代传奇人物。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 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在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被后世尊为“谋圣”,在文化史上,鬼谷子是与孔子、老子并列的学术大家。

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王翦年少的时候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又消灭楚国。王翦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

王贲

王贲,字典,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秦朝著名将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之子、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自此秦国统一六国,王贲因功受封通武侯(又作武陵侯)。

王昭君

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一说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记载她的生平典故。

王充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出生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 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充的代表作品《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分析万物的异同,解释人们的疑惑,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王符

王符(约85年~约163年),字节信,汉族,安定临泾(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

王朗

王朗(?-228年),本名王严 ,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 ),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王叔和

王叔和,古代医家名。晋代医学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山西省境内)人。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王叔和性格沉静,博好经方,且熟悉修身养性之术,尤擅长于脉学之理。著有《脉经》,总结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系现存我国最早脉学专书,书中总结脉象24种,又论述三部九候,寸口脉等,对古代的脉学影响甚大。

王导

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赤龙,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王献之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世充

(?—621年),字行满,本来姓支,是西域的胡人。寄居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

王勃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万荣人。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擅长五律和五绝,著有《王子安集》《滕王阁序》等。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王昌龄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王忠嗣

王忠嗣(705-749年),初名王训,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华州街道)人。唐朝名将,丰安军使王海宾的儿子。

王巩

王巩,生卒年均不详,一般认为生于1048年,约1117年(宋徽宗政和年间)去世。字定国,号介庵,自号清虚居士,莘县人,王旦之孙。王巩著有《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见《四库总目》,故传于世。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29] -1086年5月21日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旦

(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今属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人。 北宋初年名臣,兵部侍郎王祜之子。

王重阳

王重阳(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自呼王三(排行第三)或王害疯。咸阳(今陕西咸阳)人,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王实甫

王实甫(公元1260年-公元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

王冕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末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

王蒙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朝画家。赵孟頫外孙。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王廷相

(1474—1544年),字子衡,号浚川,时人称王浚川、浚川先生、浚川公,明朝开封府仪封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仪封乡)人,祖籍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

王常月

王常月(1522年-1680年),明末清初著名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号昆阳,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属全真龙门派,为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他最大的贡献,在于让本已衰落的道教复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道教离现今时代最近一次的复兴。

王锡爵

生于明嘉靖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1534年8月30日),卒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611年2月11日)。字元驭,号荆石,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太仓)人。

王锡阐

(1628——1682年),字寅旭,又字昭冥,号晓庵,又号余不、天同一生,江苏吴江人,天文历算学家。

王士祯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

王杰

王杰(1725年-1805年2月9日),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清朝状元、名臣,有清一代陕西第一名臣。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吏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总理礼部。嘉庆帝即位,仍为首辅。

王尔烈

(1727-1801),别名仲方,字君武,号瑶峰。清乾隆、嘉庆年间辽宁省辽阳县贾家堡子风水沟村(今兰家乡风水沟村)人。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乾嘉时期的”关东才子”。

王懿荣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原籍云南,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生性耿直,号称“东怪”。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为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

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若飞

王若飞(1896年10月~1946年4月8日),幼年原名大伦,小名运笙(运生)、荫生,号继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参加革命深入敌后化名黄敬斋,出生于贵州安顺。

王正廷

王正廷(1882年~1961年),民国时期的外交官,长期在南方政府中任职,推行革命外交。他热心体育事业,并致力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开展,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体育领导人之一,因其对中国体育事业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

王树声

王树声(1905年5月26日-1974年1月7日),原名王宏信,汉族,湖北麻城市乘马岗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我军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领导人。

王大珩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王稼祥

(1906年8月15日—1974年1月25日),原名嘉祥,又名稼蔷,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厚岸村人。

王淦昌

(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出生于江苏常熟,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曾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 ,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10)
往下边塞玉器出门(长城上有哪些著名隘口)
上一篇 2024年06月18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6月18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