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列掌控者(瓦剌为什么不卷土重来)

1. 序列掌控者,瓦剌为什么不卷土重来?

“土木堡之变”乃是明朝中衰的标志,此役不仅导致京营主力和功勋、武将集团几乎全军覆没,就连明英宗朱祁镇自己也沦为了俘虏,彼时的明朝可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幸有于谦力挽狂澜。那么,明英宗复辟、于谦被杀之后,瓦剌为何不卷土重来呢?其实并非瓦剌不想,而是不能也。

△“土木堡之变”时天下形势

也先取得“土木堡之变”的胜利,其实有一定偶然因素

明宣宗朱瞻基驾崩之后,年仅八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天子虽然年幼,但内有太皇太后张氏管教,外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辅佐,初期倒也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繁荣。然而,随着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先后去世,长期受到压制的宦官王振开始逐步掌权,终成巨患。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南侵,明英宗朱祁镇在权宦王振的蛊惑下率军亲征,而王振则成为了这路大军的实际掌控者,就连成国公朱勇在王振面前也要膝行而前,户部尚书王佐也被其罚跪不起。然而,正是由于这位独断军政大权的王振,在接连犯下五个致命错误之后,导致了这场惨败。

1、错误之一:贸然出战,遭遇大败。在得知明朝大军抵达之后,也先见明军势大,遂收拢军队后撤,意图将明军诱入草原,利用骑兵优势攻击明军。镇守太监郭敬将也先后撤的消息上报后,大部分文臣武将均劝说明英宗撤兵,而王振则认为也先撤退是畏惧朝廷大军,竟然下令继续前行进攻,结果以步兵为主的明军先锋遭遇也先精锐骑兵,旋即遭遇大败。

2、错误之二:慌忙撤退,未战先衰。先锋虽然战败,但此时明朝的主力却足有也先七八倍之多,并非没有一战之力。然而,王振在接到前线战败的消息后,王振却立即下令军队撤退,直接导致军心士气大损。即使如此,也先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也不敢掉以轻心,只能远远缀在明军之后,而王振则令三万骑兵断后。

3、错误之三:屡变路线,兵困马乏。随着逐渐远离前线,王振见也先并未追击,便也放松了警惕,却又突发奇想,请求明英宗在退兵之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从而上演一出“衣锦还乡”。于是,朝廷大军并未按照原先经宣府、过怀来、入居庸关的路线返京,而是向南过蔚州从紫荆关入关。然而,大军向南走了一段之后,王振又担心大军过境会损坏自家的田园庄稼,因此又命令大军北返,重新按照原来的路线返京,就因为这段绕行,导致士兵疲惫不堪。结果被也先找到了时机,瓦剌大军立即对明军殿后的三万骑兵发动攻击,结果兵困马乏的明军被“杀掠殆尽”,此战直接导致明军开始狼狈的向居庸关急速撤退。

4、错误之四:立于危地,被断水源。8月13日,大军逃至土木堡,而也先则率领骑兵紧随在明军背后,同样来到了土木堡外围。一路逃亡,明军此时早已疲惫不堪,于是王振下令大军在土木堡修整。兵部尚书邝埜表示也先骑兵行军速度极快,土木堡虽然地势较高,但无泉缺水,不利于大军驻扎,因此建议大军加紧行军,尽快返回居庸关再做修整,但却被王振拒绝。也先见明军停步不前,遂派军队占据了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的河流,断绝了明军用水,饥渴难耐的明军挖井两丈仍无用水,派兵前去取水却被瓦剌军所阻,大军只好忍饥挨饿稍作休整。

5、错误之五:强敌在旁,自乱阵脚。次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不过对于吃掉明朝二十万大军,他仍然没有把握,于是便先遣使诈和,并主动率军撤退,用以麻痹明军。明英宗对于也先的求和未做怀疑,遣曹鼐起草诏书,与瓦剌议和。王振见双方已经罢兵,不等瓦剌军队远撤,便下令大军移营取水,大军移动之时,饥渴难耐的士兵再也难以保持阵型,大家一哄而起奔向河边,大军随即乱作一团。也先见状,立即挥军发动进攻,明军仓促之下顿时溃败。

经此一役,明朝二十万大军“伤居半,死者三之一”,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王振则被英宗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砸死,包括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等在内的文武大臣、勋亲武将被杀五十二人。

于谦死后瓦剌为何不卷土重来,实在是实力、形势不允许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入京中后,朝中顿时乱做一团,徐有贞甚至建议朝廷南迁避祸,幸有于谦等大臣力挽狂澜,立即抽调山东各地军队入京,调运通州粮草入京,并扶立明代宗朱祁钰继位,这才在北京保卫战中击败也先,避免了局势进一步恶化。

△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

那么,明英宗复辟、于谦被杀之后,瓦剌为何不卷土重来呢?其实有外因、内因两方面因素。

1、外因:瓦剌实力难敌明朝。正如前文所说,也先之所以能够大败明军,并非瓦剌实力有多么强大,而是由于明军在王振指挥下自乱阵脚,这才给了也先机会。要知道,此时距离明朝立国才不过八十年而已,且经过“仁宣之治”国力正处于巅峰时期,而明军历经靖难之役和明成祖五次北伐的锻炼,停止对外征战才不过二十多年,战力虽有下降却也不至于难堪一战。这点从明朝遭遇土木堡惨败,却能够在北京保卫战中迅速重振士气,大败瓦剌便能看出来。如果是正面作战,瓦剌并非明军的对手。

△也先

2、内因之一:瓦剌内乱也先被杀。瓦剌的崛起,乃是由于鞑靼在明成祖北征中实力大损,以及明朝仁宣年间的战略收缩,崛起虽然迅速,但却根基不稳。而且,瓦剌在蒙元时期不过是黄金家族的姻亲而已,他们并没有过于显赫的历史,无法像黄金家族那样拥有威望和号召力,只能通过武力来征服蒙古各部,虽然通过与黄金家族后裔察合台汗国联姻,获得了一定号召力,但其内部统治仍然比较脆弱。而在北京保卫战之后,瓦剌可汗脱脱不花与太师之间矛盾爆发,也先杀死脱脱不花自立为汗,直接激起了黄金家族及其拥护部落的反感,也先不得已之下向明朝称臣换取支持,结果明朝不仅不承认其为瓦剌可汗,还因称臣而导致声望大损。而也先的重臣阿剌知院又因求取太师之位而被拒绝,再加上与也先有杀子之仇,直接于景泰六年(1455年)发动叛乱杀死了也先。

△瓦剌最终分裂为四部

3、内因之二:瓦剌衰败鞑靼西进。也先死后,其子绰罗斯·阿马桑赤继位,结果有载景泰七年(1456年)入侵察合台汗国时后院起火,皇后哈尼木的儿子亦不刺忻和也里牙思两兄弟发动叛乱,此次叛乱虽然失败,但瓦剌也就此实力大损。而在瓦剌衰败的同时,黄金家族后裔却在重新整合,并趁着瓦剌内乱之际趁机向西进攻,将瓦剌赶出了蒙古草原中部。衰败的瓦剌最终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分裂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终明一朝再也难现曾经的荣光。

正是由于明朝国力尚且强盛,再加上瓦剌在明英宗复辟之前便已经在内乱中开始衰败,而重新崛起的鞑靼又忙于和瓦剌争夺草原霸主地位,这才使得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卷土重来。

序列掌控者(瓦剌为什么不卷土重来)

2. 现在有什么好看的网络小说?

龙域山河传

3. 民国有多少个军阀?

1911年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使清王朝的统治进入了倒计时状态。1912年2月12日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自秦始皇以来在中国延续2133年的皇帝制度就此画上了句号,然而这并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新生的民国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境地: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军阀争权夺利。袁世凯作为帝国的旧官僚却堂而皇之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复辟帝制,结果在全国声讨之下失败。袁世凯的皇帝梦仅仅做了83天就宣告结束。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袁世凯死后原本由他统领的军阀分成了直系、皖系、奉系等几个较大的派系。除了由袁世凯的北洋系分化出来的直、皖、奉等派系之外地方上也崛起了桂系、滇系等一大批军阀。

这种军阀混战的乱局并没随着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而终止,事实上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华大地一直处于各路派系逐鹿争雄的状态。在不算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前提下民国时代的军阀一共有16个大派系、40多个小派系、上百名大大小小的军阀。整个民国时期各地各省几乎都出现过易主现象,很少有军阀能够始终占据一地。如此这般怎一个乱字了得?

城头变幻大王旗可以说是民国时代的常态:这个地方今天可能是张大帅的地盘,可明天就变成了李大帅的地盘,等到了后天又不知道成为谁的地盘了。很多人在学习民国史的时候都会被一大堆军阀人物的名字绕得稀里糊涂。实事求是地讲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历史的确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为了避免被绕糊涂就需要对这些军阀人物各自所属的派系有所了解,从而在混乱之中整理出一定的逻辑性条理性。

袁世凯麾下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被誉为"北洋三杰"。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军阀开始分化:段祺瑞凭借手里的兵权和大量追随者成为了皖系军阀的头号人物,与此同时以冯国璋、曹锟、吴佩孚等人为代表的直系军阀则成为与之分庭抗礼的对手。当直、皖两系围绕北京政府的统治权明争暗斗之时东北的奉系军阀势力也在张作霖的领导下日渐壮大起来。

从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6月8日国民革命军进入北京城为止这段历史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北洋时期。这一时期由北洋军阀分化而来的直、皖、奉三系围绕中央政权的争夺呈三足鼎立之势,而地方上的桂系、滇系等军阀则趁直、皖、奉三系混乱之时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和担任国务总理的皖系首领段祺瑞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府院之争。

被称为“鞭帅”的张勋趁机率部进京扶持清朝废帝溥仪复辟,段祺瑞随即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讨伐张勋。赶走张勋恢复共和后冯国璋出任总统、段祺瑞出任总理。1917年总理段祺瑞与总统冯国璋就解决南北分裂、统一中国的方式问题发生第二次府院之争。1917年11月22日段祺瑞辞职,次年3月22日复职。1918年10月10日冯国璋的总统任期届满后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

段祺瑞与冯国璋约定共同下野,然而实际上段祺瑞仍在幕后继续操纵政权。 1920年7月14日-19日直、皖两系大打出手。一开始直系攻势略挫:皖系西路第1师师长曲同丰率部猛袭直军,从而迫使直军退出高碑店;与此同时皖系东路徐树铮以西北边防军四独立旅进攻张庄、蔡村、杨村。17日直系吴佩孚率兵突袭松林店,从而迫使皖系西路溃退。接着直军占领涿州并向长辛店追击。

尽管皖系东路徐树铮部追赶直军到了北仓、李家嘴一带,然而这时奉系出兵与直系夹击皖系。历时五日的直皖战争最终以皖系军阀的落败告终。直皖战争后直系代表人物曹锟被徐世昌总统任命为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吴佩孚也被任命为副使,同时还成立了直鲁豫巡阅副使署。直、奉两系军阀由此控制了北京政权,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则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直系和奉系在联手打败皖系后很快就围绕权力分配的问题撕破了脸。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总司令,直系军阀以吴佩孚为总司令。双方激战6天后张作霖败走。等到直系和奉系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停战之时直系已完全控制了北京政府。直系领军人物之一曹锟通过贿选当上了大总统,但此举激起了民众的反对之声,与此同时直系内部的矛盾冲突也愈演愈烈。

1924年9月中旬休整过后的张作霖卷土重来,吴佩孚奉曹锟之命领兵应战。第二次直奉战争就此打响。正当张作霖与吴佩孚激战正酣之际身为直系第三军总司令的冯玉祥率部星夜回京发动政变:囚禁了总统曹锟,随即宣布脱离直系,另行成立国民军。后院起火对直系军阀而言是致命一击。到了11月初吴佩孚的部队已溃不成军。第二次直奉战争就这样以奉系军阀的胜利告终。

11月25日冯玉祥和张作霖共同拥戴段祺瑞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但北京政府的实权其实掌握在奉系军阀手中。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北洋政府行使统治权,成为了国家最高统治者。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沈阳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死。1928年12月29日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从此东北地区在形式上被纳入南京国民政府的管辖。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吴佩孚正与张作霖酣战之时冯玉祥的临阵倒戈令其陷于腹背受敌的局面。此后吴佩孚为分化对手不惜与打了多年的奉系结成联盟,从而得以集中精力以报冯玉祥反目之仇。两年后的1926年6月吴佩孚和张作霖达成联合组建北京政府、南北共分天下的计划:在联合攻下北京南口之后吴佩孚向南进攻广东;张作霖则向北进攻北方的国民军。

然而形势的发展再次使吴佩孚的计划落空:广东国民政府发起了北伐战争,叶挺独立团等部在鄂南汀泗桥、贺胜桥连续击败吴佩孚的部队,吴佩孚试图与川系、奉系军阀联合对抗北伐军,然而终究还是回天无力——10月10日北伐军攻下武昌城,吴佩孚逃往河南信阳。1927年4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在武昌举行二次北伐。吴佩孚在国民军和北伐军的夹击下彻底失败,率残部逃往四川托庇于杨森,从此彻底退出政坛。

1915年皖系卢永祥率第十师南下驻军吴淞,任淞沪护军使。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卢永祥因镇压学生运动升任浙江督军,成为一省军政长官。尽管升任浙江督军后的卢永祥名义上不再管辖上海,但他早已在上海经营多年,自然不会放弃已到手的地盘,于是他推举何丰林接任自己在上海的职权,仍实际掌控着上海的军政大权。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吊诡的一幕:民国时代的上海还不是直辖市,当时的上海隶属于江苏省。

按说上海理当由江苏督军管辖,偏偏身为浙江督军的卢永祥却实际掌控上海多年,如此一来就引发了卢永祥和江苏军阀派系之间的矛盾。1924年江苏督军齐燮元与浙江督军卢永祥发生江浙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以卢永祥战败告终。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一度南下进入进入江苏、威胁上海。奉军的到来令毗邻江苏的浙江等省份的军阀非常担心奉军会抢占自己的地盘。

1925年10月浙江军务督理兼闽浙巡阅使孙传芳联络安徽的王普、福建的周荫人、浙江夏超等各路军阀以及暂时投靠奉军的江苏陈调元部共同组成了闽、浙、皖、苏、赣五省联军。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在驱逐奉系势力后一度拥兵数十万。这一时期号称“东南王”的孙传芳与张作霖、吴佩孚并称为“北洋三大军阀”。民国十六年(1927年)2月孙传芳组织兵力试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最终在主力军消耗殆尽之后一蹶不振。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张作霖为了让张宗昌在南方替自己挡住直系的反扑就默认了张宗昌的半独立地位。由此形成的这一派系称为直鲁联军。直鲁联军尽管拥有半独立地位,但毕竟是由奉系扶持起来的旁支。奉系但凡有大动作都能得到直鲁联军的配合。奉系在二次北伐中被北伐军击败后直鲁联军在北伐军的打击下短短数周便土崩瓦解。这一派系的代表人物有张宗昌、孙殿英、李景林、褚玉璞、方永昌、毕庶澄等人。

1866年河南巡抚李鹤年为阻止捻军入豫招募了两支军队:一是张曜统带的嵩武军;一是宋庆统带的毅军。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毅军宣布拥护袁世凯,从而成为了北洋系的盟友。北洋时期毅军先后投靠过皖系、直系、国民军、奉系等各方势力。奉系控制北京政府后张作霖担心反复无常的毅军会再次投靠新靠山,所以就下令把毅军缴械。这支诞生于晚清时期的老部队就此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毅军在发展过程中曾分化出定武军、宏威军等分支。定武军的首领就是著名的辫帅张勋。张勋在毅军和北洋系都混过,所以他对两边都很熟。民国建立后张勋所部改称定武军。当时其他部队都已纷纷剪去辫子,而张勋麾下的定武军依旧留着辫子,定武军也因此被称为"辫子军"。张勋复辟失败后定武军瓦解:北上北京的五千人被皖系缴械,留在南方的两万人被安徽督军倪嗣冲吞并。

宏威军是毅军的另一分支。1913年二次革命时期宏威军赵倜奉袁世凯之命率部进入河南,后又追剿白朗起义军,因功授河南护军使,1914年督理河南军务。袁世凯死后赵倜任河南督军兼省长,成为了河南事实上的土皇帝。1920年直皖战争时期赵倜拥直反皖。战后直系大将吴佩孚将赵倜排挤开,从而成为河南省的新主人。赵倜和他的宏威军最终被冯玉祥消灭。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身为直系将领的冯玉祥临阵倒戈导致了直系的瓦解。冯玉祥脱离直系后与孙岳、胡景翼等人一起成立了国民军。在1925年10月的鲁豫战争中胡景翼的部队被直鲁联军打败。在1925年底1926年初的国奉战争中冯玉祥和孙岳被奉军打败后被迫退往绥远。北伐战争期间冯玉祥于1926年9月在五原誓师。誓师大会上举行了改旗易帜仪式: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更换为南方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国民军改旗易帜后和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一样标志着在形式上对国民政府的服从。国民军因此顺势蜕变为国民政府的西北军。二次北伐后西北军一度盛极一时。1928年5月27日孙岳病死后冯玉祥成为了西北军的唯一首领。1930年冯玉祥联合李宗仁、阎锡山与蒋介石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混战。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分化瓦解出宋哲元系、石友三系、韩复榘系、孙连仲系、孙良诚系这五大派系。

辛亥革命爆发后陕西临潼人李云龙与张凤鸣、南成祥、张明轩、丁增华等一批绿林义士组成“渭北刀客”。他们喊出了“杀官兵替天行道,打财主杀富济贫”的口号。1912年9月“渭北刀客”在官道刘村伏击了一队官兵。此后“渭北刀客”逐渐由一帮江湖义士演变为在当时的陕西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由陕豫刀客发展而来的陕军先后参加过护国战争、护法战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陕军胡景翼部与冯玉祥联合组建国民二军,陕军杨虎城部加入了国民三军。这些加入国民军的陕军各部在国民党时期被并入西北军系,在经历蒋冯战争、中原大战之后陕军各部又相继独立。从西北军中独立出来的陕军各部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由杨虎城担任军长兼总指挥。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和张学良联手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

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之后杨虎城被迫辞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及第17路军总指挥职务。1937年6月蒋介石令杨虎城“出洋考察”。从西安事变开始到杨虎城离开西安出国为止第17路军在蒋介石分化收买之下发生了大分裂。最终南京国民政府将第17路军缩编为共22个团约4万人的第38军。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第38军先后改编入第31军团和第4集团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山西省开始编练新军。宣统三年九月八日(1911年10月29日)山西新军起义成功后组织了山西临时军政府:推举阎锡山为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源于清末山西新军的晋军其实和北洋系没什么关系,不过晋军在阎锡山的经营下发展得一直都很稳固。当皖系、直系、奉系三派打得一地鸡毛之时山西始终没受什么大影响。国民政府北伐后阎锡山在1927年6月宣布加入国民党。

此后阎锡山麾下的晋军也和张学良的东北军、冯玉祥的西北军一样在形式上隶属于国民革命军序列。二次北伐胜利后晋军杀出山西,占据了绥远、华北等部分地区,从此晋军也被称为晋绥军。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里山西的情况相当固定:在整个民国时期这里一直是晋系阎锡山的地盘。从1911年辛亥革命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38年间阎锡山始终在山西屹立不倒,堪称是民国军阀中的不倒翁。

广东的粤系军阀共有七大派:最早成名的是陈炯明的部队。陈炯明是广东革命政府早期的骨干军事领导人,但因为与孙中山政见不一而决裂。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发动兵变:炮轰总统府和粤秀楼。8月15日陈炯明在广州任粤军总司令。1923年1月陈炯明在被滇、桂、粤联军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后率部退守东江。1925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了陈炯明的残部。

陈炯明脱离孙中山后许崇智凭实力上位。许崇智的部队是1919年广东革命政府进攻福建时组建的(兵力大约有一个军)。孙中山死后许崇智受廖仲恺遇刺案牵连被蒋介石排挤。许崇智这个粤军头牌人物下野后李济深和李福林填补了粤系空缺。李福林的部队是广东土著武装。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李福林所部被改编为第五军。后来李福林因为支持汪精卫而被蒋介石排挤下野,其麾下所部被李济深派吞并。

李济深的部队源于陈炯明所部。北伐时该部改编为第四军。后来蒋介石与李宗仁的新桂系大战期间怕李济深会支持李宗仁,所以就把李济深诱骗至南京施以软禁。李济深被软禁后他的三个师长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宣布拥护中央,于是这三个人又形成了三派粤军:陈铭枢派粤军就是第二十九路军,福建事变后被中央军以武力解散。相比之下陈济棠一度成为统治广东的大军阀,因此被时人誉为“南天王”。

粤军张发奎派曾是武汉国民政府拥护汪精卫的台柱力量。后来广东大部分地区被陈济棠派控制后张发奎只好把部队指挥权交给蒋介石。这一派粤军也就成为了中央军的旁系部队。国军著名将领吴奇伟、薛岳等人就出自这一派。实力强劲的陈济棠后来因为联合桂系挑起两广事变反蒋而被中央政府强势剿灭。此后陈济棠被迫流亡海外,而他这一派粤军的领导人也换成了余汉谋。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原清政府广西提督陆荣廷宣布广西独立、投向革命。以陆荣廷为代表的桂系势力被称为旧桂系。1920年旧桂系欲消灭孙中山指挥下处于潮汕的粤军。第一次粤桂战争(又称“两广战争”)爆发,双方激战至1921年6月。桂军失败后陆荣廷被迫宣布下野。旧桂系势力受到重大打击。1921年“第二次粤桂战争”爆发:粤军攻入广西,摧毁了旧桂系的政权。

1924年初陆荣廷与沈鸿英发生激战,李宗仁趁机发兵攻打陆荣廷,将陆荣廷的势力消灭。此后两广地区逐渐由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新桂系控制。1930年以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联合冯玉祥、阎锡山与蒋介石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混战。中原大战后桂系又多次与蒋介石对抗,还曾三次把蒋介石从领导人的位置上挤下去,堪称是国民政府时代的第三强势力。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时期的云南新军转型为滇军。1912年民国初建时的云南都督是蔡锷,次年由唐继尧接任。唐继尧利用先后任贵州都督、云南都督的机会逐步控制和统一了全部滇军。护国战争后期唐继尧在云南大肆扩军。这一时期的滇军除统治云南、控制贵州外还曾进入四川。护法战争期间唐继尧更是组建靖国军,自任八省联军总司令,从而使滇军的声威达到了顶点。

1927年唐继尧的侍从副官、第五军军长龙云发动政变逼唐下台。从此滇军由旧滇系时代过渡到新滇系时代。此后直到1945年龙云独掌云南军政大权18年。1945年10月3日杜聿明在昆明发动“十·三”政变——下令免去龙云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云南省政府主席由卢汉续任。1949年12月9日卢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起义。至此滇军退出历史舞台。

1902年进入贵州的广西会党起义军攻陷了兴义府城。当地人刘官礼与儿子刘显世、侄子刘显潜乘机扯起团防局大旗协同清军收复府城。刘显世因此被清政府委任为靖边团正营管带。此后刘家已俨然成为盘据兴义的地方小朝廷。辛亥革命后兴义刘家逐渐扩张成为割据贵州的军阀势力。刘官礼死后其子刘显世集贵州军权、政权于一身:对内实行军事统治,对外追随滇系唐继尧向四川扩张。

1920年的贵州在刘显世的统治下表面上维持着一团和气,可实际上兴义系内部已分崩离析:以刘显世的外甥王文华为首的新派势力试图革新。这些人对郭重光等老派势力挟持刘显世控制贵州的做法十分不满,最终王文华以“清君侧”的名义逼迫刘显世下台。王文华本人极具才华,但赶走舅父的做法使他不敢贸然掌控省权,所以只得称病避居上海。1921年王文华部下袁祖铭派刺客到上海刺杀了王文华。

1922年袁祖铭发动定黔战争,从而掌握了贵州的军政大权。1922年8月袁祖铭就任贵州省长。不久滇系唐继尧又入主贵州,然而滇系入主贵州后已无力继续外扩,黔军周西成的势力开始日渐壮大。1928年秋蒋介石指使第四十三军军长李燊回黔倒周,尽管李燊战胜了周西成,却遭到周西成旧部毛光翔、王家烈、犹国材、廖怀中等人的联合攻击。李燊不敌众人,被迫退出贵阳,贵州军政大权落入毛光翔之手。

此后王家烈在配合蒋介石剿共方面深得蒋介石赏识。1932年2月王家烈在蒋介石的怂恿下胁迫毛光翔交印让权,成为了贵州的新主人。中央红军长征期间进入贵州,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尾随红军进入贵州。红军离开贵州后中央军却赖下不走了。1935年5月3日王家烈带着爱妾梁氏飞往汉口。王家烈的部队就这样在事实上被中央军吞并了。至此作为一支独立军阀势力的黔军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民国时期的四川是军阀混战的重灾区:从1912年“省门之乱”到1935年中央军入川就前前后后经历大小战争四百次以上。这其中殃及全省的规模较大的战争就有29次,几乎每年都有大规模的混战发生。这一时期的四川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杨森、邓锡侯、田颂尧、刘湘、刘文辉、刘成勋、赖心辉、刘存厚八大军阀割据一方,八大军阀皆有统一四川的念头,与此同时他们也和川外的各路军阀势力有着种种纠葛。

最终在四川八大军阀混战中胜出的刘湘被称为四川王。与刘湘同样出自四川大邑刘氏家族的刘文辉论辈分是刘湘的族叔。刘文辉、刘湘叔侄在四川军阀混战期间是实力最强的两大军阀。两人都有一统四川、成为四川之主的想法。在1932年爆发的二刘大战中刘湘最终获胜。刘湘就此成为了四川最大的军阀和四川省主席,而败于刘湘的刘文辉则被迫退守雅安。

恰逢此时国民政府正打算在川藏边界设立西康省,已无力再争夺四川霸主之位的刘文辉于1927年赶走刘成勋后占领了西康。蒋介石为避免刘湘统一四川后尾大不掉,于是扶植刘文辉主政西康以牵制刘湘的侧翼。此后主政西康省达十年之久的刘文辉被时人称为“西康王”。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时“西康王”刘文辉在与红军作战中遭到了重大损失。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率部起义接受人民政府的改编。

民国时代的湘军最早是湖南督军谭延闿组建的部队。二次革命失利后谭延闿下野,这支部队也就被北洋系收编了。护国战争期间同盟会成员程潜被护国军总司令部任命为湖南招抚使。从贵州进入湖南的程潜收复湖南大部,于是湘军在程潜手上又浴火重生,由此形成了程派湘军。不过程潜由始至终都没完全控制湖南,所以其后一段时间内谭延闿的旧部赵恒惕借机发展起来形成了赵派湘军。

后来赵恒惕和程潜打了一仗。此战的结果是程派大败,于是赵派从此独霸湖南。赵恒惕独霸湖南后把部队整编为四个师。后来第四师师长唐生智随着自身实力的增长逐步脱离了赵恒惕的控制。北伐战争开始前程潜和唐生智都归顺了国民党,所以北伐战争开始后这两派都混发达了。赵恒惕则在北伐战争中遭到了北伐军的沉重打击,最终赵恒惕所部被唐生智强势吞并。

唐生智的实力发展壮大后竟一度想跟蒋介石掰腕子,结果在蒋介石的打压之下被迫下野。唐生智下野后原唐派湘军军长何健率部投靠桂系。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后何健拥蒋反桂——率部胁迫李宗仁、白崇禧下野,然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逐渐自成一系。抗战爆发后何健的湘军被国民党中央军吞并,何健也就成了光杆司令。至此作为独立军阀势力的湘系军阀不复存在。

民国时期控制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地方军阀被称为马家军。马家军分为宁夏马家军、青海马家军、甘肃马家军三大派:宁夏马家军简称宁马,代表人物是马鸿宾、马鸿逵;青海马家军简称青马,代表人物是马步芳;甘肃马家军简称甘马,代表人物有马安良、马廷勷、马廷贤等。1928年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甘肃河州穆斯林发生矛盾,时任宁海军营长的马宝前来请愿,被国民军怀疑“通匪”而遭逮捕枪决。

正在军校学习的马宝之子马仲英遂联合宁海军军官马腾、马仪、马虎山、马古里拜、马七三、马丹巴6人私逃河州召集当地两三万民众建立武装“黑虎吸冯军”。此后马仲英部转战甘肃、宁夏、新疆等地,最终被新疆王盛世才联合苏联击败。1930年中原大战前后马麒、马步青、马步芳(马麒是马步青、马步芳的父亲)一面暗中活动,大肆扩军;一面积极搜集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双方的情报,两面下注。

1930年9月东北军入关后冯、阎失利,马麒父子立即拥蒋反冯。马步芳以在西宁组成的青海暂编第一师为资本,布置对国民军余部的进攻;又征得蒋介石方面同意,参加追剿马仲英部的战斗。先以所属第九混成旅第一团由西宁开凉州(今武威)。1931年马步芳亲率部众自西宁经门源、扁都口进占甘州(今张掖)和肃州(今酒泉)。马仲英被迫退处敦煌、安西、玉门,后进入新疆。

同年7月马麒病死,经马步芳等人软硬兼施,南京国民政府遂改变由王玉堂继任的初衷,发表马麟为青海省主席,任马步芳为新编第九师师长。1932年1月马步芳又兼青海省政府委员,旋又兼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当时胡宗南的中央军第一师进驻天水,有收复青海的意象。感到压力的马步芳遂挑起“青藏战争”,从而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委令马步芳出兵打退藏军。胡宗南收复青海的计划也只好搁浅。

1933年蒋介石任命孙殿英为青海柴达木屯垦督办,孙率部经包头西进。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对此横加拦阻干扰,迫使蒋介石收回成命。但孙殿英不肯示弱,遂与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在宁夏血战。1934年3月孙殿英失败。马步芳则在同马仲英、孙殿英的征战中将自身势力由青海扩大到甘肃、宁夏等地,成为西北五马军阀(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马仲英)中实力最强者。

1911年辛亥革命后革命党湖南人刘先俊等在伊犁策动起义,杀死伊犁将军志锐,起义后满清伊犁将军府所治下的清朝新疆省灭亡,随后新疆伊犁临时军政府成立。新疆巡抚袁大化见军政府势大,于是推荐杨增新为新疆都督,自己则转而出逃。1912年杨增新和军政府议和后逐渐取得全疆控制,同年外蒙古在沙俄的策划扶植下独立,杨增新击败入侵新疆的外蒙军队,保全了阿尔泰(今阿勒泰地区)。

民国十四年(1928年)杨增新通电拥护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易帜归附,7月1日就任新疆省政府主席职。同年7月7日军务厅长兼外交署长樊耀南刺杀杨增新于宴会。事发后政务厅长金树仁一边命其部属把守要隘、固守城防;一边集结部队包围现场。最终樊耀南弹尽被捕。事后金树仁召集新疆军政大员开会,各界一致推举金树仁为省主席。金树仁在掌权后大力扩充军备,对新疆各民族采取压迫、剥削和奴役的政策。

金树仁试图用武力维持自己的统治,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这种行为反而激起了各族百姓的愤恨,于是新疆各地不断爆发反对金树仁的各种暴动。在镇压暴动的过程中一名叫盛世才的将领日渐崛起,到了1934年3月盛世才已集新疆军政大权于一身。1944年9月11日新疆王盛世才离开新疆到重庆赴任。至此新疆地方军阀势力实际上已被国民党中央政府完全兼并了。

4. 刘裕为什么会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有些人呢,天生就是当皇帝的命。

刘裕,恰巧就是这种人,与之相反,他的童年却穷苦至极。

因为家境贫寒,他的父亲竟然想过要将刘裕遗弃,幸亏姨母慈悲,历尽艰难将刘裕抚养成人。

刘裕年长后,恰逢时局动荡,权臣桓温当国,东晋逐渐突显衰败之势,而成年后的刘裕身为北府军下属的养马官,即“司马”一职,起初始终默默无闻。

《魏书·刘裕传》: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恒以卖履为业。意气楚剌,仅识文字,樗蒲倾产,为时贱薄。《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

但很快,刘裕迎来了一生中第一个大机遇,请注意,这是第一个,因为刘裕真正开挂的人生,此刻才刚刚开始。

由于五斗米道道士孙恩在东南一带起兵造反,晋安帝派遣大将刘牢之前去镇压,而正在养马的刘裕,则因为才能出众,颇得将军孙终的赏识。

恰巧刘牢之率军平叛,正是用人之际,孙终便顺水推舟,将刘裕举荐给刘牢之,任参军一职,随大军前去平定叛乱。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晋隆安三年十一月,祆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朝廷遣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帝参府军事(此处的“帝”,说的正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即当时担任司马的刘裕),命与数十人觇贼。

此后,在首次领兵外出侦察时,刘裕遇到敌方数千兵马的围困,所率人马半数战死,而刘裕杀的双眼通红,刀刃翻卷,却仍旧在浴血死战,随从皆大受鼓舞,于是这一小队人马,竟然在数千人的围困中迟迟不倒。

很快,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率领援军赶到,将起义军杀退,见到刘裕的时候,刘敬轩看着浑身带血,甚至手中战刀几乎断裂的刘裕,心中极为敬佩。

而刘裕顾不得休息,骑了战马,紧接着前去追捕逃兵,更接连率军斩杀俘虏逃兵千余人,乃至一路杀进山阴城,竟然将孙恩一众逼退出海。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命与数十人觇贼,遇贼众数千,帝(刘裕)便与战,所将人多死,而帝奋长刀,所杀伤甚众。牢之子敬宣(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疑帝(刘裕)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既而众骑并至,遂平山阴,恩遁入海。

刘裕凭此一战成名,迅速跻身大将之列。

很快,刘裕又迎来了人生中第二次大机遇。

来年五月,即隆安四年的春天,孙恩从海上休养生息,再次杀回会稽,斩杀守城大将谢琰,宣布第二次起兵造反,半年后,刘裕第二次领兵平乱,竟再次将孙恩杀的片甲不留,直至将其击退于浙江浃口一带。

此后将近一年时间里,刘裕同孙恩前后交手十余次,几乎每战必胜,且以少胜多。

凡战,刘裕必身先士卒,勇猛在前,手下军心凝结如铁,治军严明,深得朝中与百姓信服,直到元兴元年的三月,孙恩残部被刘裕大军追击至临海郡,面对仿佛一生无法战胜的刘裕,以及临海郡守辛昺(bǐng)的围困,孙恩最终含恨,跳海自杀。

此后,积累赫赫军功的刘裕,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大机遇:

由于孙恩长达十余年的起义,致使东晋内部的门阀士族受到猛烈冲击,具体表现为权力失衡,内部分裂初现端倪,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以及话语权日渐衰弱,更因连年混战,致使国防空虚,手握重兵的权臣桓玄看准时机,密谋篡位。

此时前将军刘牢之再度领兵前去平叛,然而在刘牢之大军抵达溧州后,却遭遇桓玄大军的伏击,刘牢之心知不敌,便有意派出儿子刘敬宣前去求和,但遭到刘裕坚决反对,刘牢之执意求和,未予采纳刘裕的反对意见,谁知桓玄连夜攻下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所驻之地,这司马元显即是刘牢之的顶头上司,桓玄杀了司马元显,携兵符收回刘牢之的兵权,后者望风而逃,在逃亡途中自缢身死。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元兴元年,荆州刺史桓玄举兵东下,骠骑将军司马元显遣牢之拒之,帝(刘裕)又参其军事。(桓玄)玄至,帝(刘裕请求刘牢之出兵迎战)请击之,牢之不许,乃遣子敬宣(刘牢之儿子刘敬宣)诣玄请和。帝(刘裕反对)与东海何无忌并固谏,(刘牢之)不从。(桓玄攻克建邺城)玄克建邺,(将刘裕取代刘牢之,任其为会稽内史)以牢之为会稽内史。

此时刘裕也算没了上级,眼见大势已去,颇具长远眼光的刘裕,决定暂时投靠桓玄,再做打算,而桓玄早前便在军中听闻刘裕大名,再加上刘裕本身因为数次军功所积累的声望,所以他的投靠,令桓玄喜出望外,便任命刘裕为中兵参军,辅佐在侧。

所谓刘裕的第三次大机遇,正是选择正确了阵营,当时的桓玄势力如日中天,东晋内部已无兵力可挡,如不投靠桓玄,刘裕势必被其所杀。

元兴二年,之前和孙恩一起举兵造反的卢循,也就是孙恩的妹夫,再次聚集兵马,意图谋反,桓玄便派出刘裕前去平叛,很快刘裕便大获全胜,斩杀卢循麾下大帅张士道,迫使卢循向南逃亡,因此战大获全胜,独揽战功的刘裕被加封为彭城内史,在桓玄内部可谓风头无两。

但刘裕并非一心想要寄人篱下,尤其桓玄是篡位夺权,名义上并不正当,因此刘裕一直在暗中寻找机会,直到桓玄对东晋军队主力——北府兵,进行瓦解大清洗,致使大批旧将被杀,其余残部,则与刘裕在暗中联络,与密谋扳倒桓玄。

于此,刘裕迎来了人生中第四次大机遇:

元兴三年春节后,刘裕见时机已到,借打猎之名,在京口聚集北府兵残余部众数千人,借机起事,剑指桓玄,随后便杀死了京口驻将,也是身为桓玄叔弟的桓修。

此时此刻,篡位东晋的桓玄才认清了刘裕的真面目,他这怎是简单的雄才大将?!

分明是想自立为王!

然而意识到刘裕真正的野心之后,桓玄为时已晚,他先是派出麾下两员大将,吴甫之与皇甫敷,但刘裕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

先杀吴甫之,再杀皇甫敷。

接连损失两员大将的桓玄,第一次感受到深深的危机,而这个危机,正是曾经自己寄予厚望的刘裕。

一个月后,刘裕便率军攻至桓玄驻扎于覆舟山的守军,不过数日便攻克,大势已去的桓玄,面对势如破竹的刘裕,只得落荒而逃。

于此,刘裕又迎来了人生中第五次大机遇:

因起兵抗击桓玄有功,刘裕获扬州刺史王谧等重臣极力推举,先后出任使持节、总领扬州,徐州、兖州等八州军事,不久又被任命为总百官行事。

当年那个险些因家境贫寒而被生父遗弃的刘裕,彻底成长为东晋末年权倾朝野的执牛耳者!

人生,就是如此的充满戏剧性。

东晋末年之混乱,便因连续多年战火,致使百官懈怠,桓玄此前篡位时,即使有心整治,却也收效甚微,然而刘裕统领大权后,只用了三天时间,便使百官严明法纪,人人尽忠职守,朝堂上下,一扫往日颓废风气,重回肃穆。

不久,被篡位的晋安帝复位于江陵,改年号为“义熙”,刘裕则率军追击桓玄残部,然而刚到六月桓玄卷土重来,麾下将军桓振攻陷江陵,晋安帝被俘,第二年春天,即义熙二年的三月,刘裕再次将被俘的晋安帝救出,此时天下人尽皆知刘裕之名,接连数次平反,又二次救主,匡扶社稷,威名大振。

《晋书.姚兴传》:刘裕拔萃起微,匡辅晋室,吾何惜数郡而不成其美乎。

此后十数年时间,刘裕始终南征北战,先后收复荆州等地,致使割据长达十数年的南方再次一统,局势重回稳定。

此时的刘裕更独享殊荣,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意思分别为,可佩戴宝剑进入皇宫,不必疾步而行,皇帝召见刘裕,赞礼官不必呼其姓名,只宣读其官职即可,此三样特权,乃晋朝时期位极人臣的独有象征,由此可见刘裕在朝中的地位,无人能及。

再往后,已是太尉,执掌最高军权的刘裕灭后秦,定长安,再到义熙十四年,刘裕因军功着实显赫,先后受封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等朝中要职,乃至于到最后封无可封,特许其以十州建立“宋国”,封宋公,授予其晋朝对大臣的最高礼遇——九锡之礼,即九种最高礼器,这是除皇权外,一代权臣的最高象征。

此时刘裕的威望已达到从军以来的最顶点,麾下将士无不支持其废黜晋安帝,自立登基,可以说此时此刻的刘裕,已经得到了除皇帝宝座以外几乎所有的权力,乃至于在整个东晋,他可以公然违抗王命,而不会遭到任何反对。

晋安帝虽有皇帝之名,却再无皇帝之权。

刘裕心知此刻登基正宜,但他想以晋安帝死后,另立傀儡皇帝,再让位于他的方式,避免自己留下篡权之名,可惜当时的晋安帝身体康健,短期内根本不可能驾崩,刘裕对此心急之下,便派遣王韶之秘密缢杀了晋安帝司马德宗,随之另立司马德文为帝,号为晋恭帝,改年号为元熙(304年)。

同年,刘裕进爵“宋王”,追授十郡,既然司马德文是自己亲手送上台的傀儡皇帝,刘裕可谓垂帘听政,先后为自己追加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多项特权,如代表皇权的冠冕——十二旒冕。

再比如享有天子旌旗,即本应用来象征皇权的旗帜,由刘裕这个宋王享有,基本也宣告着刘裕的篡位大计缓缓拉开帷幕。

等到第二年,即元熙二年六月,于丁卯日,万事俱备的刘裕,废黜傀儡皇帝晋恭帝,代晋登基,东晋宣告灭亡,刘裕即位后,改国号为“宋”,称“宋武帝”,改年后为“永初”。

称帝以后的刘裕,吸取了整个东晋末年的失败经验,尤其是他亲眼见证了门阀士族如何祸乱朝纲,如名臣之后桓玄挟持晋安帝,刘裕可谓从始至终亲身经历,明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不严加整治豪门世族,将会带来无法避免的大灾难,因此他即位后,首要推举的措施,便是削弱各大豪族的势力与权力,集权中央,成功阻扼了门阀士族的再次发展。

政务上,他实施“土断”。

因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大肆兼并百姓土地,致使民间怨声载道,而东晋皇族对此不问不顾,放任豪强兼并,出身于寒门最底层的刘裕亲身感受过民怨,因此他决定从源头上解决兼并问题,削夺豪门土地,分济于贫苦百姓,致使民心皆安。

为确保豪门不会暗中吞并地产,刘裕甚至指派专人前往四方巡视,一经发现私自并吞土地的豪门世族,便直接依规严惩。

《宋书·武帝本纪》:先是,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小民薪采渔钓,皆责税直,至是禁断之。于是依界土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由此大大缓和了自东晋时期遗留下来的阶级矛盾,使门阀士族被大大削弱,最主要的,则是减轻了因常年战乱而不得聊生的百姓负担,此前因混战而失去的朝廷威信,也得以重新构建。

此外,对于整个南朝刘宋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刘裕的土断,日后门阀势必会东山再起,而刘裕正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豪门霸地的复杂难题。

《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帝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禁止。

其二,刘裕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

由于年少时期亲眼所见京口百姓受官吏欺压,刘裕尤其厌恶昏庸无道的官员,为肃清朝中贪污腐败,他下令处死了一众士族,或有之前东晋皇族背景的朝中官员,甚至提出,但凡有“骄纵贪侈,不恤政事”者,轻则严惩,重则斩立决。

《宋书· 本纪第三·武帝下》:上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

其三,重用寒门。

此前东晋时,门阀士族在朝中根深蒂固,东晋朝廷无论是选拔官员,还是任用人才,皆首先考虑士族子弟,致使门第成风,更进一步,有众多无才无德之人滥竽充数,而这也正是导致东晋内部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刘裕即位后,便取消此前的选拔官员制度,而是重用寒门出身,不带任何朝中裙带关系,真正具备才学之人,如刘裕此前南征北战时留守建康城有功的刘穆之,再比如跟随刘裕灭后秦屡立军功的檀道济,皆是寒门出身。

《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先是,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帝乃表申明旧例,策试之。

其四,减轻赋税。

但凡历史上的明君,几乎都会实施这一举措,来减轻人民负担,刘裕自然也不例外,他在位时,曾连续多次减免税赋,更严禁地方滥征税役,凡是州、郡、县等官吏假借官府之名,私占屯田园地者,一律废黜。且最令人拍手称赞的举措,还在于凡是官府需要采集的物资,如果从地方百姓手中购买,一律按照市场原价,一分不少的给钱,如若发现有私自压价,或不按原价付款者,轻则依规严办,重则免官发落。

《宋书·武帝纪中》:帝至江陵下诏:凡租税调役,悉宜以见户为正。州郡县屯田池塞,诸非军国所资,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

其五,重视教育。

由于东晋时期门阀阶层奢靡成风,对于教育甚至一度轻视,而上层架构与资源又全部掌握在世族手中,导致社会发展缓慢,教育低下,刘裕虽然年少便入伍,且大字不识一个,但对于教育,他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视。

于是在永初三年下诏,勒令全国范围内,重点发展教育,大力选备有才学的儒士,弘扬国学,引咎古人学典,加以教授,从而使得刘宋早期的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整体的文化程度比之东晋时期有了进一步提高,可不要小瞧了教育,正所谓教育乃立国之本,若一个国家的百姓全是目不识丁之辈,那么经济与国力的发展势必将会受到阻碍。

其六,刘裕在登基后,最为人称道的一点,还有对于古籍的保护作出了不可否认的巨大贡献。

此前由于连年战火,导致晋朝各地的古籍遗失严重,刘裕即位后,便命专人组成搜寻队伍,前往各地找回遗落民间的宝贵古籍,致使众多文化经典得以传承,咱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一些有关南朝刘松或者是前后时期的古籍,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当时刘裕的保护之举,所以对于精神文明的传承,刘裕的确是功不可没。

军事上,刘裕开创了东晋末年时的水军。

众所周知,在古代战场上,很长一段时间水军并不受兵家重视,原因是古人以战马为根本,自古到今以陆战居多,然而戎马一生的刘裕,率先大胆的发展水军,以“陆兵为先,水军为辅”的方式,增加水军的后援能力,在此后的征战岁月中,刘裕这一独具开创性的战术思想,得到了全方位的实践,由于水军的特殊机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采取强力有效的远攻,与陆兵,骑兵协同作战,发挥出难以比拟的作战优势,与此同时刘裕改进沿用于古人的兵法,对“弧形方阵”做出了全面革新,而这其中,他所创立的水军协同作战,可谓发挥出巨大的战术效果,这在整个中华军事发展史上,可谓做出了不容忽视的巨大贡献,甚至因其开创性,而被史学家称为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其二,治军严明,乐善好施。

刘裕既然是从军队最基层,一路凭借赫赫军功建立起的刘宋,所以他对于军队的把控,有着常人非比一般的视野和格局,所以在治军方面,刘裕比东晋时期任何一位掌兵者都要严苛,但与此同时,刘裕更对麾下将士的情绪深有体会,于是将北伐后秦所获的战利品,尽数分于士卒,犒赏浴血奋战的三军将士,甚至将宁州刺史敬献的珍贵琥珀捣碎成药粉,分于受伤的将士敷用,此举得到了全军上下的一致拥戴,他更主张“择才用将“,不论出身,不论名号,但凡德才兼备,一经发掘,便会加以重用。

《宋书· 本纪第三·武帝下》:宁州尝献虎魄枕,光色甚丽。时将北征,以虎魄治金创,上大悦,命捣碎分付诸将。平关中,得姚兴从女,有盛宠,以之废事。谢晦谏,即时遣出。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宋台既建,有司奏东西堂施局脚床、银涂钉,上不许;使用直脚床,钉用铁。诸主出适,遣送不过二十万,无锦绣金玉。内外奉禁,莫不节俭。

其三,两次北伐,大获全胜。

刘宋成立初期,除去刘裕在东晋末年完成了南方地区的统一,北方地区则仍处于混战时局,于是刘裕第一次北伐,先后收复淮北以北等关中要地,并光复长安。

第二次北伐,则先后灭掉南燕与后秦等国,基本完成了北方一统,成为自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实力强盛无人能及的最强王朝。

纵观刘裕的一生,几乎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

传奇。

他几乎未尝多少败仗,从青年时期加入行伍,再到最后登临帝位,完美展现了一介寒门士子的彪悍人生,虽然其在东晋末年篡位这一点,并不是如他一生的功绩那般完全光彩,但他的本意也是顺应天下大势,东晋皇朝内外腐败严重,黎民百姓整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尤其当他即位后,做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就足以说明刘裕登基称帝,的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天下百姓,所以往后千年,不断有帝王为之称颂,丰功伟业,见诸古籍,留于史册,乃至于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当属实至名归。

——————

参考文献:

·《魏书·刘裕传》: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恒以卖履为业。意气楚剌,仅识文字,樗蒲倾产,为时贱薄。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

——————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晋隆安三年十一月,祆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朝廷遣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帝参府军事,命与数十人觇贼。

(此处的“帝”,说的正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即当时担任司马的刘裕)

——————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命与数十人觇贼,遇贼众数千,帝便与战,所将人多死,而帝奋长刀,所杀伤甚众。牢之子敬宣,疑帝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既而众骑并至,遂平山阴,恩遁入海。

——————

·《晋书.姚兴传》:刘裕拔萃起微,匡辅晋室,吾何惜数郡而不成其美乎。

——————

·《宋书·武帝本纪》:先是,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小民薪采渔钓,皆责税直,至是禁断之。于是依界土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

·《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帝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禁止。

——————

·《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先是,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帝乃表申明旧例,策试之。

——————

·《宋书· 本纪第三·武帝下》:宁州尝献虎魄枕,光色甚丽。时将北征,以虎魄治金创,上大悦,命捣碎分付诸将。平关中,得姚兴从女,有盛宠,以之废事。谢晦谏,即时遣出。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宋台既建,有司奏东西堂施局脚床、银涂钉,上不许;使用直脚床,钉用铁。诸主出适,遣送不过二十万,无锦绣金玉。内外奉禁,莫不节俭。

——————

《宋书·武帝纪中》:帝至江陵下诏:凡租税调役,悉宜以见户为正。州郡县屯田池塞,诸非军国所资,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

——————

《宋书· 本纪第三·武帝下》:上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

5. 多尔衮为什么不称帝而甘愿扶持顺治?

多尔衮在生前没有夺取侄子福临的皇帝之位,但肯定有觊觎帝位之心,之所以没有成功,个人认为有六个方面的原因。

在清军入关前的最后时刻,清太宗皇太极病故,在镶白旗旗主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的“兄终弟及”派(两白旗)步步紧逼和正黄旗旗主肃亲王皇长子豪格的“父死子继”派(两黄旗)的频频失误下,由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两红旗)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的调停,最终平衡各方利益,皇位由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庄妃)所生皇太极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承,年号顺治。

布木布泰被尊为皇太后,睿亲王多尔衮被尊为皇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被尊为信义辅政王。

顺治三年开始,手握兵权的多尔衮的地位继续不断的上升,他的仪仗与天子持平同为二十种,被他一直压迫的同为辅政王的济尔哈朗才十五种,他心中俨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皇帝,为了办事方便,不老往“宫里”跑,索性连皇帝的玉玺也搬回了摄政王府,但他还是不满足。多尔衮于顺治五年,他所用的礼制也来越高,“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下达命令的手谕称“旨”,文武百官每日于王府前听命。最后他被顺治帝上尊号为“皇父摄政王”,权利到达了人生的巅峰,就连顺治皇帝也无法与他平起平坐。

他排除异己,架空郑亲王济尔哈朗,圈死肃亲王豪格,已成为清朝实际上的“皇帝”。朝鲜李朝实录中记载:“朝鲜右议政郑太和李倧说: 敕中(书中)睿王虽没有皇帝的称谓,但是已成为太上皇了。 国王李倧曰: “然则二帝矣”,自此朝鲜君臣视皇父摄政王为太上皇。”

但他并没有称帝,这里边有主要有六个因素。

第一,多尔衮的死亡是意外。

三十九岁,出猎古北口外,于清顺治七年八月不慎坠马,膝盖受伤”虽涂以凉膏进行治疗。但在十二月初九日突然死于喀喇城(内蒙古赤峰宁城县)。这个情况出现的太突然,朝野宗藩全“尽皆茫然不知所措”。

第二,宗室护卫皇权的力量。

虽然当年最大的竞争对手肃亲王豪格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已经被除掉,多尔衮和他的弟弟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一手遮天,但崇德元年功封的礼亲王代善,敬谨亲王尼堪,承泽亲王硕塞,端重亲王博洛等有威望有军权的宗室亲王和郡王,贝勒尚在。

尤其是礼亲王代善,他作为太祖嫡次子,多尔衮的长兄,后金的四大贝勒之首,拥立两代君主,清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拥有极高的威望,虽然不再带兵征伐,但两红旗一直掌握在礼亲王一门手中,子辈孙辈中正在率军征战的大有人在,而且多尔衮与众亲王共同对天盟誓,发誓效忠顺治王朝。多尔衮想要称帝没有太大的麻烦就要先熬死代善。

第三,朝廷的反对派。

赫舍里索尼(正黄旗),瓜尔佳鳌拜(镶黄旗)等当年随太祖,太宗征战,支持“父死子继”的朝廷众臣还在,多尔衮掌权后对他们进行了迫害和报复,虽然这一部分人中见风转舵,但索尼和鳌拜等人被罰去守陵,甚至被抄家也一直没有屈服。毕竟赫舍里氏,瓜尔佳(苏完)氏等这些是在满洲数一数二的大姓部族,多尔衮想要称帝在朝廷和八旗内部还是有不小阻力的。

第四,孝庄文皇太后。

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部重要力量,孝庄皇太后更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次女,崇德五妃之一,福临继位后母子相依,孝庄也会动用一切都力量和智慧来保护他儿子福临的安全,也包括皇位(没了皇位的皇帝,必死无疑)。所以她与多尔衮商议,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后依然出自科尔沁蒙古草原,她便是自己的侄女,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孟古青。另外还有一位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

孝庄皇太后极力平衡皇帝与摄政王之间的关系,让顺治帝表现的很恭顺,实权交给多尔衮,降低了多尔衮对顺治帝的猜忌,凡事多多退让,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甚至传出孝庄以身下嫁,在宫中与摄政王府有暗道想通,两人幽会的历史之谜,但多尔衮虽有觊觎帝位之心,却没有迟迟不下手。这里边肯定也有孝庄太后幕后的努力。

第五,清朝尚未统一。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当时广大的南方地区和西部地区还为被清军占领,南明和李自成政权(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还是清朝要面对主要问题,而且直到多尔衮意外去世之时,在西部与扎萨克蒙古和对南明的征战还远远没有结束,在这个时间段内多尔衮的重心还是要保持清朝的内部的团结上,从而一鼓作气统一寰宇。

第六,多尔衮膝下无子。

多尔衮并没有亲生儿子,有个过继的儿子是他同父同母的弟弟豫亲王多铎的第五个儿子,也就是亲侄子爱新觉罗多尔博,多尔衮唯一的女儿名叫爱新觉罗·东莪,母亲是多尔衮征朝鲜时带回的朝鲜王族之女。在多尔衮死后,爱新觉罗·东莪及他的过继子多尔博被顺治下旨交于信郡王多尼府中看管。

所以多尔衮可能缺乏为子孙后代“谋天下”的驱动力。如果多尔衮有儿子,也许可能假以时日后为了子孙废掉顺治登基称帝,或者学曹操,子孙在顺治帝死后“兄终弟及”继位为帝,再或者直接学明成祖来个“某某之役”直接把侄子顺治帝给做掉。

虽然多尔衮生前没有当成皇帝,但去世后被顺治皇帝追尊为皇帝,庙号成宗, 谥号义皇帝,元妃被尊为义皇后,配享太庙。好景不长,最后还是被亲政的顺治帝清算,刨坟掘尸,追罪革爵。

6. 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谁?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大明朝之中的皇帝们都是一些很神奇的物种,放着自己的本职专业不干,非要当什么木匠、将军之类的事,难道说明朝的皇帝这个职业很丢脸,或者说皇帝的压力太大了,不干点自己的特殊爱好就没法过了?

说实话土木堡之变这件事要说谁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表面上看起来就是那个叫王振的太监怂恿大明朝的皇帝朱祁镇,然后一起去关外体验一把将军是如何炼成的,结果实际体验效果极差,并且人身安全也没有保障。

所以我们的那个看起来很二的皇帝直接就被瓦剌人给捉了,虽说瓦剌人也是热情好客,非要让朱祁镇在自己的地盘玩上个两三年才让他回到大明朝。

但是大明的天下不可以没有皇帝呀,所以在没有朱祁镇的岁月里,朱祁钰就成为了皇帝,本来自己这个弟弟当皇帝也是很尽心尽力,可是谁会想到瓦剌人居然连个皇帝也养不起,把朱祁镇给送了回来。

这下子有点麻烦了,朱祁镇在出门之前是皇帝,等出了一次远门之后变成了太上皇,这上哪说理去。所以朱祁镇的内心很不开心,于是一场夺门之变发生了,朱祁镇又一次成为了皇帝。

可以说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很清楚,就是王振的锅,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件事,那就是这可是一个国家,尤其是大明朝,一直以为朝中就没有笨蛋,因为脑子不太好使的都已经消失了。

所以说最开始的时候真得就是王振怂恿的原因吗?

让我们来看一看在这件事发生后那个方面的人受到了利益最多,毕竟在皇宫之中如果没有太多的利益关系,是没有人会铤而走险干这种事的。

反正从明面上看整个大明似乎没有太多的变化,唯一有点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之后的文官集团看起来要比武官集团强势了很多,几乎可以说文官在这件事之后就是压着武官一大级。

不要怪我们的内心有阴谋,实在是历史上这些朝代之中没有阴谋的实在是活不到三集以上,很有可能一个照面就挂掉了。

而且这件事从头到尾一直有一个人出现在大家眼前,那就是于谦,当然这个于谦不是我们现代说相声的那个,而是大明朝的一位重臣。

本来大明朝到了中期的时候,文官与武官之间是平衡的,可是有个叫锦衣卫的组织出现了,这个组织除了叫锦衣卫,还可以叫东厂或者西厂,反正就是皇帝用来监视百官所用的一个工具。

本来这个工具一直属于朝中大臣的敌对势力,可是锦衣卫多少也是用点武力的,所以慢慢的开始和武官比较亲近一点,但是问题来了,那就是朝中的文武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

说实话哪怕朝中是三方鼎力也行,可是随着武官与锦衣卫之间的相互亲近,文官的日子不太好过了。

尤其是朱祁镇还相当的亲近太监,毕竟这些人可以说是和皇帝一起长大的身边人,比起朝中大臣来说,有着天然的距离感。

于是文官的日子开始变得很难过了,本来之前朝中文官当中还有着三杨来撑场面,可是随着三杨的去位,朝中好像最得势就是太监,再然后就是武官,最后才是文官,说实话这些文官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却比不上太监也就算了,还比不上那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官,这就有点不服气了。

所以于谦就出现了,最开始的时候于谦很是低调,可以说在对待太监王振的时候,那是相当的给面子,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但是在朝中却又针锋相对,反正用于谦的话说,暗地里我们是一伙的,但是在朝中却要保持对立,不然皇帝和大臣们会不放心的。

还别说这些话王振很是受用,同样也越来越无法无天了,毕竟王振相当于控制了整个大明朝一般,除了皇帝不听自己的之外,天下没有谁不听话了,当然了皇帝会不会听也要看自己会不会说了。

本来这都不是问题,但是问题就是出现了,也不知道于谦在私下里给王振说过什么话,反正王振就认为自己应该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什么。有种事情叫光宗耀祖,王振已经成为了太监,开枝散叶是不可能了,但是让家乡的人都知道自己发达了,还是可以的。

于是王振就开始想办法回一躺老家,但是光自己回去是没有多大面子的,如果皇帝可以和自己一起去,那就好办了。

所以土木堡这件事就成了,说实话原本王振与朱祁镇的目地就是去王振的老家看一看,去打仗只是顺带的事。

可是消息不知怎么就走露了,当然了会走露消息很正常,于谦谋划了这么久,怎么可能会让消息不走露,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朱祁镇被捉了。

可以说这一切都很好,于谦也用最快的速度让朱祁钰当上了皇帝,并且因为朱祁镇带兵出征的事,武官们受到了很大的打压。

本来这一切都很完美,国家的大权又一次开始向文官方面靠拢了,但是谁会想到朱祁镇会被放回来,而且朱祁钰居然是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性格,就这么简单的被朱祁镇给夺门了。

虽然于谦并没有得以一个好下场 ,可是朱祁镇自己心里也有了阴影,所以武官的实力一直都没有再抬头来。

当然了这一切的说法都是出自于野史当中的某些小片段,但是我们不得不用最阴险的想法来想那些大明朝中的大臣们,毕竟整个大明在以后的日子里被搅和到了一个快要崩盘的节奏,所以我们不得不想一下于谦在这件事真的没有出过力吗?

7. 萨达姆敢死队与共和国卫队到底干什么去了?

伊拉克战争之前,萨达姆号称拥有45万正规军,65万预备役。然而,当战争打响之后,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攻占了巴格达,完成了主要的军事任务。

看到这儿,很多人纳闷,萨达姆宣称的百万军队一触即溃就算了,为何他最精锐、最忠心的共和国卫队几乎全程隐身,毫无作为?

先说说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特别卫队(部分人口中的敢死队)

在两伊战争之前,共和国卫队仅有一个师的编制,下辖三个旅。经过两伊战争的洗礼,萨达姆将该部队扩展到了6个师28个旅。当时,该部队已经装备了数百辆T-72坦克、BMP装甲战车,还有法制自行榴弹炮和GHN-45牵引式榴弹炮,以及苏联的地对空导弹、高射炮和武装直升机等先进武器。总兵力约8~10万人。

【据统计,当年为了装备这支部队,萨达姆共计花费了上百亿美元。要知道,两伊战争结束的1988年,我们的外汇储备仅有不到40亿美元。不得不说,萨达姆当时的狂妄是有底气的】

两伊战争后,该部队被分为两个军,以及一部分直辖部队,即特别卫队。

第一军为第一共和卫队军,辖三个师;麦地那光明装甲师、巴格达机械化师、阿德南机械化师。

第二军为第二共和卫队军,同样下辖三个师;即谟拉比装甲师、依赖真主召唤装甲师、尼布甲尼撒机械化师。

特别卫队下辖4个旅,一个防空指挥部,一个战车指挥部。

除了扩张编制之外,萨达姆也不忘加深对该部队的掌控。

萨达姆除了将次子库赛任命为该部队的司令外,还在选拔部队成员时设置了很多条条框框。首先,要想加入该部队,先决条件必须是萨达姆的同乡,且属于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其次,加入部队前必须是伊拉克复兴社会党成员。最后,所有的卫队成员必须在30岁以下。

经过一系列的苛刻条件,萨达姆意图使这支部队对其保持绝对的忠心,但萨达姆的理想最终成为了幻想。

伊拉克战争

实际上,美国在进攻伊拉克之前已经做了相当大的工作。

早在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便使出了它最得意的两招;即武器禁运、经济封锁。

在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宣布了对伊拉克实施武器禁运。由于伊拉克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因此,其后十几年的时间内伊拉克的武器装备几乎没有更新。到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伊拉克的主战武器依旧是十几年前的装备。

另外,经济封锁也导致了伊拉克国内经济严重下滑,经济问题又会引发国内矛盾的激化。

下图为伊拉克GDP走势图;

海湾战争爆发前的1990年,伊拉克GDP已经达到了1798亿美元,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封锁,再加上战争,伊拉克的GDP仅有海湾战争前的20%,人均更是跌至了海湾战争前的13%。

大量民众生活陷入困境后,国内矛盾逐渐激化,到了美国决定对伊拉克战动手前,伊拉克已经是一个火药桶,大部分人都对萨达姆充满了怨恨。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开始向伊拉克的国内渗透,军政高官大量被收买,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也接受了美国的援助,准备推翻萨达姆。

一切准备就绪后,美国在2003年3月20日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战争开始后,底层的普通伊拉克军队迅速作鸟兽散,压根就不敢抵抗。至于所谓装备精良的共和国卫队,他们不是傻子,装备精良是相对的,他们的装备和底层的伊拉克士兵相比强大很多,但面对美军时,他们明白,自己手中的武器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落后于美军装备。

现如今,十几年都没有更新换代,去战场就等于送死!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在美军正式发动进攻之前,被美国武装的库尔德人已经发动了进攻,而且这支武装力量在伊拉克库德斯坦地区很快就击败了萨达姆组织防御体系。

到了美国出兵后,大量被美军收买、贿赂的共和国卫队将领临阵倒戈,选择了投降。普通士兵看到将领都叛变投降了,自然也跟着长官投降了美军。因此,战争中很大一部分共和国卫队成建制的放下了武器投降。

当然,经过多年的经营,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不可能全部投降,第一共和国卫队的麦地那光明装甲师就是其中之一。该部队本来负责卫戍巴格达北部,但美军一路势如破竹,萨达姆遂下令将此部队调遣到了巴格达西南的卡尔巴拉地区。结果在行军路上被美军飞机轰炸,减员三分之一,后来在美军围攻巴格达的战役中一部分被歼灭,一部分选择了逃跑,当然也有一部分选择了投降。

其余部队,比如阿德南机械化师、尼布甲尼撒机械化师等,在4月初被全部歼灭。

除了投降和被歼灭的,共和国卫队之中还有一部分有不同的结局。

2003年4月5日,眼看不敌美军的萨达姆下达了一个命令,让第二共和卫队的汉谟拉比师撤退、分散,但并没有发出集结的命令。随后,该师大量军官失踪,一部分士兵选择了逃亡。

除了汉谟拉比师之外,其余部队残留的士兵也被萨达姆“解散”。

一部分人认为,当美军接近巴格达时,萨达姆知道已经无法从正面和美军抗争,因此选择了“化整为零”,把部队分散到民间,一来可以保留实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二来也可以和美军做长期斗争,将美国拉入泥潭。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时任美国总统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后,驻扎在伊拉克的美军不断地的遭到散落于各地共和国卫队成员的袭击。

至于萨达姆,他在其特别卫队的保护下逃往了家乡提克里特,最终被贴身保镖穆斯拉特出卖。2003年12月13日,萨达姆被美军抓获,三年后,一代枭雄萨达姆被美军绞杀。

而他散落于伊拉克各地的共和国卫队则加入了ISIS(伊斯兰国),成为了继基地组织之后最大的恐怖组织。2019年,伊斯兰国的首领巴格达迪被击毙,继任者名为阿布·易卜拉欣·哈西米·库雷稀。此人原本为伊拉克复兴党成员,同时也是萨达姆共和国卫队的成员。

总结来说,由于美国在海湾战争后长达十几年的经济封锁、军事禁运,萨达姆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不仅普通民众把收入减少怪罪于萨达姆,从而离心离德,军队高层也意识到无法抗衡美军,因此意图叛变萨达姆。随后在美国向伊拉克军政部门渗透时,大量的共和国卫队将领选择了叛变投降。

至于那些没有投降的的士兵,一部分选择了逃跑,一部分被美军消灭。其余则遵循萨达姆的指令“化整为零”,希望保存实力东山再起。而萨达姆死后,这部分人逐步的加入了伊斯兰国,这也是前几年伊斯兰国迅猛发展的原因,毕竟这些人曾经是装备相对精良的正规军。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63)
言情小说推荐(推荐点好看的免费完结言情小
上一篇 2024年06月30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6月30日

相关推荐

  • 超武时代(如果康熙擒鳌拜时失败了)

    康熙擒鳌拜失败了,那孝庄会让孙子康熙继续杀鳌拜就是啦,鳌拜就是皇家的奴才,康熙想杀他随便找个理由罢了,孝庄是稳坐钓鱼台幕后早就已经布置好了一切,鳌拜是注定要死的!...

    2024年01月22日
  • 天降三宝:腹黑渣爹追妻火葬场

    我们离婚吧!赵之遥苦笑一声,她才生产完,刚从那个冰冷的手术台上缓过来,他就这么迫不及待地想要她为那个人退位吗?男人还是一贯的高贵儒雅,居高临下地看着她。是她回来了吗?赵之遥一脸平静,尽管内心早已泛起惊涛骇浪,在脸上却是半分未显。她嫁给顾明轩两...

    2024年01月29日
  • 推荐两本古代言情小说,伴你最长的,才是最深的情!

    第一本:傅昭宁萧澜渊《残王爆宠嚣张医妃》简介:但不知道暗中盯着傅家的是什么人,他倒是不能把傅昭宁留下来了。进去告诉傅昭宁,马车在这里等着,让她忙完之后回王府。隽王...入坑指南:破夜花也是傅老太爷需要的一味药材,这个提炼出来也不过几克,她是绝...

    2024年02月01日
  • 顶薪月入10万,打着游戏就把钱挣了?游戏陪玩代练产业调查

    梵梵是一位游戏陪玩。在行业内,他们被称为陪陪,有昵称。在点单群里,他们像是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供下单的老板挑选。在这里,老板不是上司,而是指下订单的游戏玩家。随着电竞行业的发展以及周边生态的兴起和壮大,游戏用户群体数量快速增长,像梵梵一样的游戏...

    2024年05月10日
  • 一高考生冲出考场激动拥抱母亲,母亲被撞倒,评论区怒批:作秀!

    一高考生冲出考场激动拥抱母亲,母亲被撞倒,评论区热议:真情还是作秀?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重要时刻都伴随着无数期待与感动。高考,作为无数学子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验,更是充满了紧张与期待。然而,近日在湖南衡阳,一位高考生冲出考场后的一个举动,却引...

    2024年06月21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