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布衣官道(男主角叫王文超的官场小说)

1. 小说布衣官道,男主角叫王文超的官场小说?

《布衣巅峰》

作者:风流小二

主角:王文超李静

官场职场

小说简介

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办事员,却被神秘美丽的她不断问起…几经迷茫与沉浮,看王文超如何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美女大小姐!...

书籍摘录

平阳县到林山市区并不用多久,只用了四十分钟就到了。到了林山市的酒吧一条街,王文超走到最近的一家酒吧,这个时候已经快到晚上了,酒吧也早已经开门。王文超打开自己的钱包,把里面的一千多块钱和身份证、工资卡全部拿了出来,随后把那个李静送给自己的钱包直接丢进了垃圾桶才走进了酒吧。

酒吧里面的音乐是震耳欲聋,跳舞的跳舞,偷情的偷情,喝酒的喝酒,大家各干各的,互不打扰。

王文超直接走到吧台,把自己全部的一千多块钱现金递给服务员说道:“看一下,能买多少伏特加,剩下的就当是给你的小费”。

小说布衣官道(男主角叫王文超的官场小说)

2. 湘西赶尸是什么原理?

湘西赶尸在民间之中被称为是一种“秘术”,能够将客死异乡的人通过特殊的方式进行运输,然后将他们运回家乡,并且入土为安。而这种方式在电影之中可以说非常流行,但是“湘西赶尸”从未得到科学验证,也并没有亲眼证实过,所以“湘西赶尸”是否真实存在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在一些书籍之中有过记载,所以引发不少人的热议。

并且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湘西赶尸有“三赶,三不赶”之说。凡被砍头的(须将其身首缝合在一起)、受绞刑的、站笼站死的这三种可以赶,凡病死的、投河吊颈自愿而亡的、雷打火烧肢体不全的这三种不能赶。

那湘西赶尸是什么原理?

如今科学没有办法进行证实,湘西赶尸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一回事情,但是在2006年的时候,有一篇叫《怪力乱神》的文章解谜了湘西赶尸的技术难题,也就是说湘西赶尸是如何做到的。这些揭秘者是表示,尸体死亡之后是不可能出现电影之中的情况,那就是摇动什么铃铛,然后就跳跃前行了。而赶尸人是利用一根竹竿,然后从死者腋下穿过,并将两根手臂捆绑在竹竿上。

然后穿好之后,在捆绑好尸体的竹竿前后一个活人,将其抬起来,这样将尸体运回自己的家乡,是这样形成的赶尸远离。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尸体本身是不会走的,而是由前后两位赶尸人扛着竹竿走。并且在人死亡之后,大家都知道要穿上“寿衣”,所以根本就看不到竹竿在身体上被穿的情况。

加上一般赶尸人都是在也将赶尸,所以外面的人更加不太可能看到在尸体身上的竹竿了,这样就意味是尸体在进行跳动。而大家说为什么尸体上下晃动,这个就更加好解释了。在竹竿受到力的作用之下。会出现上下晃动的情况,所以会直观地看到尸体在跳动,其实这并不尸体在跳动,而是力的作用形成的。这就是解释的湘西赶尸原理。

当然这个原理其实在农村之中很容易理解到,那就是在我们挑水或者挑粪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水桶或者粪桶上下跳动的情况,那么就能够很轻松的理解到,尸体的上下跳动也是一样的,这就是看到尸体出现上下跳动的情况。加上为了提高赶尸人的效率,每次进行非常多的尸体运输,所以在两条竹竿上可能还会安排更多的尸体,那么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了,这也是如今唯一可以解释我们文献之中的“赶尸说明”。

湘西赶尸的不同理解

对于湘西赶尸来说,也有人说不是电影之中的状态,所谓的赶尸其实就是“背尸”,这种“背尸”方式是赶尸匠找人将尸体分尸,然后在残肢上喷特制药水,防止尸体的残肢腐烂。然后在穿上一些黑衣,将整个分解的尸体自己来背上,也就是相当于扮成死后的尸体状态,这样扮成“赶尸”状态,然后前面一个人来进行背尸人的方向指引,这种情况就很恐怖了,所以无人敢靠近。

这个就如电影之中的景象,形成一种“赶尸”的画面,其实是真人在里面进行演绎,所以有人认为湘西赶尸是这种情况,而并非是真正的在赶尸,这相当于就是一种假象。

当然还有一些说法就是直接否定了湘西赶尸的存在,只是一些骗人的把戏而已,让人害怕这个赶尸过程,没有人敢靠近,一些人做其他组织,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关于古代赶尸,民间书中却有多处记载,其中赶尸作为一种民俗事项,是巫术的一部分,所以无法进行说明也是正常的,但是如今也没有看到什么地方流行赶尸的问题,这才是无解的地方。但是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古代赶尸还是具有挖掘价值的,至少可以找到相关文化的说明。

3. 秦始皇的功大于过吗?

我是真君,我来详细回答。

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永远是一个说不尽争不完的话题。两千年前,他创建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不知什么原因,竟触怒了今天的一些学者,又再次被指责为“暴君

”,并扣以新制的大帽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始作俑者。当然,这样的观点有人赞成,但也有人反对。反对者认为:中央集权制应当肯定。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所以为历代天朝所继承,而且行之有效。至于“暴君”问题,似失之片面,不能攻其一点,不计其余。今将浅见述下。

(一)

秦始皇的第一大功绩,是“消灭六国,统一中国”。有人认为此话是老生常谈。虽是老生常谈,但不能就认为是人云亦云,其实是各有见解的。如一位历史循环论者看此话,就会“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用此观点评价秦始皇,其功业必然不甚了了。但请一位历史发展观者看此话,其议论可能大大不同。他会说:秦始皇消灭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不仅如此,还会说:秦始皇又“废封建,置郡县”;继续开疆拓土,为后代的帝王树立了“天子经略,诸侯正封”(《诗·小雅·北山》)的好榜样。

所谓“旧时代”,是指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三代。所以言其“旧”,是因为三代时的所有国家的制度都很落后,而且疆域从未统一。就其制度而言,当时的大小国家都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部落演化而来,依托于血缘宗法,建立其政治制度。夏、商、周三个王朝原为三个大国,文化比较发展。中等国谓之方国或诸侯,小者以族属为名,星罗棋布。其生存状态,一直处于融合与兼并的过程中。史称:夏时诸侯,号称万国,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至春秋,存者仅百余国。春秋与战国是社会转型时期,战争之多,恶性循环。至有“春秋无义战”之说。战国时期之七雄,都号称“万乘之国”,每逢大会战,双方出兵都以十万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其惨烈之状,难以言表。以致更加剧了社会混乱,经济凋敝,壮者散至四方,老弱转死沟壑。事实说明,这个旧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

梁襄王的魏国虽相当落后,但还是个大国。他为长期战乱而忧心,曾向孟子请教。他问:“天下恶乎定?”答:“定于一。”又问:“孰能一之?”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两人都希望天下安定,可是怎样实现天下安定,梁襄王“好战”,孟子“反战”,两人的主张,南辕北辙;而且都不切合实际。但当时的秦国却为“旧时代”找到了一条比较可行的新出路,就是通过“商鞅变法”,破旧立新,以农养战,富国强兵,逐步吞并六国,走“海内一统”之路。秦经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之经营,至秦王政时,诛其君,吊其民,只用了十年时间(前230-前221),就“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纷纷扰扰长达数百年的旧时代,开启了天下大一统的新时代。

关于旧时代的疆域,文献记载不多。夏朝的疆域跨今黄河中游的南北两侧,商灭夏朝,疆域扩至黄河中下游两侧,但均无明确疆界。西周灭商之后,号称“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小雅·北山》)据春秋前期王室大夫詹桓伯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左传·昭公九年》)周王室在这个范围之内仍未统一,王室只占据邦畿以内地区,其他皆为大小封国,都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战国时期,七雄并争,都谈不到统一。只是到秦始皇时,才“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疆域形势。然而,秦始皇的可贵之处还不全在于此;而又在于他已灭六国之后,并不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命灭楚的军事统帅王翦继续向东南进军。东越投降,将其疆土划入会稽郡(治今江苏苏州)。

闽越投降,就地设闽中郡(治今福建福州)。又命尉屠睢等进军岭南,在南越北区设南海(治今广东广州)、桂林(治今广西桂平)、象(治今崇左)三郡。又命常頞向西南夷进军,开五尺道,自今四川宜宾南通云南曲靖。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又命将军蒙恬率士卒30万北逐匈奴,收复河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置34县。又北渡河,据阴山,连接旧时秦、赵、燕长城为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延袤万里,以北防匈奴,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此时,秦之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今越南中部),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秦始皇本纪》)比西周时之疆域至少要超过五倍,为今天祖国之疆域奠定了基础。

(二)

秦始皇第二大功绩,是“废封建,置郡县”。此“封建”一词不是指社会性质,而是指政治制度。即“封诸侯,建藩卫”之省语。有人理解:这只是改变了地方行政制度,如说:“改国称郡,罢侯置守。”这一理解过于肤浅。其实际的内容很多,包括了从中央到地方所有政治制度的全面彻底的改革,其中包括了对人事制度的改革等。

改革以前的旧的政治制度是依托于血缘宗法关系建立起来的,始行于夏朝,发展于商朝。至西周前期,已形成较完善的制度。此制度的核心价值为: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以嫡统庶,以庶辅嫡。时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西周前期,就是用这一制度统治天下,王室和诸侯国都获得了稳定和发展,证明此制在当时是有效的。可是,二百年后,此制日益腐朽,不为人所遵守。首先严重破坏宗法政治的事件发生在周王室。如周幽王废申后,另立妾褒姒为后;又废申后所生太子宜臼,另立褒姒所生伯服为太子。此事惹怒申后之父申侯,他联合犬戎,攻破西周国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杀幽王,西周灭亡。太子宜臼立为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王室和诸侯们似未从幽王事件中得到应有的教训,从平王之子桓王开始,几乎代代都有废嫡立庶之事发生,而且都引起战乱。诸侯大国如齐、鲁、卫、晋、郑等莫不如此。春秋前期,王室大夫辛伯曾警告曰:“并后,匹嫡,两政,偶国,乱之本也。”“并后”就是“妾如后”;“匹嫡”就是“庶如嫡”;“两政”就是“臣擅命”;“偶国”就是“都如国”。(《左传·桓公十八年》及杜注》)由于这些原因,致使春秋二百数十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至战国时期,宗法政治因腐朽而内斗更加严重,异姓卿大夫乘虚而入。春秋末年,晋国异姓韩、赵、魏三家已经控制了姬氏的国家大权,并三分其国土。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三家为诸侯。前376年,三家灭晋。齐国国君本姓姜氏,而异姓的田氏却早已控制了姜氏的国家大权,前386年,周安王赐田和为诸侯,取姜氏而代之,仍以齐为国号。关东,包括燕、楚两个旧国在内,新旧六国都曾进行过一些改革,但成效甚微。基本上是旧制度、旧势力在垂死挣扎。一旦强秦进攻,即丢盔弃甲,束手待毙。

秦始皇所创新制,可以说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的宗法制的羁绊和模式,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本文为了说明的方便,分中央和地方两级,各举两例,略述于下。

一、中央——以皇帝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机构

1.皇帝为国家元首——秦始皇敢于“坏先王之制”,废“王”号,称“皇帝”,这是出于全面改革的需要。皇帝已非旧制本族之“大宗”,而是至高无上的国君。与之相应,皇后已非旧制国王众妻之正,而是执掌六宫、母仪天下的女主。皇太子已非旧制本族之“宗子”,而是储君,法定的皇位继承人。此新制创行,将降低旧制时发生“并后、匹嫡、两政、偶国”的几率,清除乱政之源。

2.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务机构——废除旧时之世卿世禄制或谓之世官世职制,由命官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务机构,以处理日常政事。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长”,但非旧时之宰衡,只是皇帝的助手。故曰:“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下引此表不再注)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兼监察。九卿分掌庶政,如兵、刑、钱谷等事。九卿不足,因事设列卿主之。公卿皆非世职,由皇帝任免。

秦朝是多民族国家,九卿中之典客与列卿中之典属国分掌民族事务。《百官公卿表上》曰:“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属官,九译令。”秦之中央仅有十六卿,而以两卿掌民族事务,说明了秦始皇对民族问题极重视。

二、地方行政——地方政区分郡县两级,基层分乡、亭、里

1.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秦始皇彻底废除旧的分土封侯制。初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0郡,郡直属中央,置守、尉、监三长,分掌行政、军事、监察。郡下设县,置令(长)、丞、尉三长,分掌行政、文狱、军事。郡县主要长官由命官充当,由皇帝任免。

2.乡亭里——归并自然聚落为基层政区乡亭里。县下设乡,乡下设亭、里。基层官吏有乡三老、亭长、里正等,均推举本地殷实户主充当,各有执掌。

秦始皇所创新制是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这套新制度的创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典范。自“汉承秦制”(《后汉书·班彪传》)直到明清,历代王朝都以秦制为国家制度的基本模式。这套制度是中华民族的守护神,两千余年以来,疆土的保卫,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都有赖于这套制度得以实现。

(三)

秦始皇的第三大功绩,是“统一经济制度,统一文字”。旧时七国的经济制度和文字的形状有很大差别。东汉学者许慎曰:“(战国)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会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序》)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统一的国家极为不利。秦始皇下令统一的事项很多,今择其中最重要者简述如下。

1.“使黔首自实田”,实行土地私有制度——所谓“田畴异亩”,不仅谓亩积的大小不一,还有土地所有制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在内。问题长期积累,形成了老大难。西周时期行土地国有制,名井田制。至春秋时期,此制已过时了,以致发生了“无田甫田,维莠骄骄”(《诗·齐风·甫田》)的情况。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与新的生产力不相适应。亦影响到国家的赋税征收。在此情况下,各国多在进行“税改”。前645年,晋国首先“作爰田”;继之为齐国“案田而税”,或曰“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楚国“书土田”,“量入修赋”;郑国“作丘赋”;秦国的税改最晚,于前408年“初租禾”。但是仅仅税改不解决根本问题。秦国又在“初租禾”之后50年,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汉书·食货志上》)秦国率先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的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秦始皇灭六国之后,于三十一年(前216),又下令“使黔首自实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徐广语)就是在全国范围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农户据实登记田地,按亩纳税。秦始皇此令的颁行是我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标志。

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此事是由左右丞相隗状和王绾主持,以原秦制为基础统一之。此举对稳定社会秩序,改善人民生活,方便国家税收,促进民间贸易,形成较大的共同市场等,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3.统一文字——汉字同源,传至商代的甲骨文阶段,已相当成熟。到战国时期,列国长期分立,“言语异声”等各种因素影响到文字的发展,出现了“文字异形”现象。秦灭六国后,授命廷尉李斯主持统一文字事宜。李斯以原秦国字体为基础,创制字形固定,笔画简省,书写方便的小篆(或称秦篆)作为规范化文字,推行于全国。统一文字对于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四)

秦始皇的错误也是严重的。最主要的错误有两项:

1.焚书坑儒——秦始皇烧尽民间藏书,坑杀大批无辜的士人学者,严重摧残了我国古代文化,这是一种政治暴行。

2.徭役太重,不恤民力——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后,应立即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可是他却好大喜功,内则大兴土木,外则劳师远征,使广大人民群众苦不堪言。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总的说来,秦始皇功大于过。他的功过都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好的,我们应当珍惜,批判继承,发扬光大。坏的,也应当总结,作为教训,永远引以为戒。

4. 古代的人行走是否真的带着剑?

我们看武侠小说、古代影视剧的时侯,常常被经典的画面所吸引:一名壮士走进客栈,将宝剑往桌上一放:“店家,切三斤熟牛肉,一碟花生米,再来一坛好酒!”。小二马上屁颠屁颠地热情待客,生怕得罪了“财神”。却不见有人举报,也不见官府来抓,似乎带剑行走属正常行为。我们在羡慕壮士的同时,不禁产生疑问:古人都能带剑行走,闯荡江湖吗?

在查阅了相关史料后,我们终于明白:不同朝代对佩带武器的规定不一样,不同身份的人享有的待遇不一样。

周朝时期,是个讲究礼仪的朝代,对武器的管理也较宽松。根据史书记载,当时能贩卖弓箭。购买和贩卖弓箭的主体是野人,野人是区别于国都里的国人和国都附近的鄙人,一般是被征服者。由于农业不发达,他们兼以釆集和狩猎为生,弓箭是他们的生存工具,官府能够理解和容忍。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限制私人佩戴武器的记载。列国争雄时,官府对民间持有武器的限制非常宽松。例如巜史记》记载,孟尝君有个门客叫冯驩,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兮,食无鱼!”。一个落魄之人,尚能身背长剑走天涯,何况其它人呢?

在当时,由于冶炼技术不发达,金属为贵重物品,只有贵族才能拥有刀剑,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刀剑这种奢侈品。

在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统治,防患于未然,收缴民间一切兵器,铸造十二铜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述这件事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法律明文规定:老百姓私藏、佩带兵器者,腰斩,亲属剌脸充军,邻居连坐。到陈胜吴广起义时,无兵可借,无兵器可用,只能斩木为兵,揭竿起义。

秦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官府忙于镇压起义,无力管制民间佩带武器。比如韩信,虽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依然挎把剑到处晃动。

汉朝法令较为宽松,准许诸侯以下侍卫、仆人可以佩带刀、剑、弓、匕等中短兵器,但是对私藏甲冑处置很严。降侯周勃私藏甲胄、盾500副,欲为自已今后陪葬。被人告发后,以谋反罪下狱,受尽折磨。正是因为法令宽松,导致武器走私严重,出现就大侠郭解、剧孟等“势临州府”的民间武装集团。

但是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巜汉律》承巜秦律》,对民间武器的管控也比较严格。汉朝兵器只准官造官藏,为了禁止先进的铸造技术流落民间和境外,将全国铁匠集于官府工作。而为了蓄养这些铁匠,只有不停地指派他们制造兵器。一卷出土的汉简显示,当时一个郡县的武器库藏戟、矛、刀、剑、弓、弩、盾、甲的数量各以十万计,足以装备五十万多兵种部队。其它郡县情况类似。为了禁止私造兵甲,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现在,汉朝刀剑存世量多,品相好;而明朝刀剑存世量少,品相差;其中的原因大家可想而知。

汉朝禁止商人把持武器,吕后当政时期,禁止铁器输往南越。《汉书.高帝纪》明文规定:“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操兵,骑乘马。”,表面上看,这是在打压商人,实际上是为禁止武器走私和商人组建武装团,因为商人信息灵通,有头脑,有财力,更容易犯上作乱。

在居延简中多处提到兵器价格,结合当时的物价,剑和弩的价格非常昂贵,一把剑折合现在的价格2000至10000多元不等。之所以这么昂贵,证明剑和弩在市场上流通不多,或者技术含量高不容易得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所需兵器,任意打造。谁也不管谁的兵器,谁也管不了谁的兵器。各人根据自已的喜好打造兵器,如刘备有双股剑,关羽有青龙偃月刀,张飞有丈八蛇予。带着武器行走江湖,只有强者和弱者的区分,没有谁干涉谁是否带了武器。

在两晋南北朝,普通人行走在路上、街上,如果不佩带刀剑之类的武器,就有可能遭遇抢劫。为了扺御频繁的外敌入侵,官府也默许老百姓拥有武器。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官府无力管控私人兵器,各位英雄都有自已的趁手兵器。秦琼凭瓦面金装锏,在隋唐好汉中排名十三;魏文通凭凤翅朝阳刀,排名第九;杨林凭水火囚龙棍,位列第八;罗成凭五钩神飞亮银枪,排列第七;伍云昭凭素缨亮银枪,位列第六;伍天锡凭半月混金镋,排列第五;雄阔海凭日月双斧,位列第四;斐元庆凭梅花亮银锤,排列第三;宇文成都凭凤翅镏金镋,位列第二;李元霸凭擂鼓翁金锤,排列第一。

唐朝是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朝代,也是十分开放的朝代。文如诗歌、音乐、歌舞,武如习武、练剑,非常自由。李白能够仗剑走天涯,并写出流传千古的《侠客行》,就是最好的证明。文人墨客以尚武为时髦,市井之民岂不跟风?不过巜唐律》规定:“甲、弩、茅、矟,不许私家具有”,唐朝主管的是重武器和甲胄,普通人佩个刀剑,再乘兴舞上几下,没人把你当叛臣贼子。

宋朝是个重文抑武的朝代。《宋刑统》规定:“甲、弩、茅、旌旗、幡帜,属犯禁之物,民家不得私藏。诸私有禁兵器者,徒一年半。”。在京都,禁止民间拥有武器,防止出现暴乱现象,其它地方的武器管理则较宽松。因为朴刀为兵农两用,官府允许私人携带朴刀,所以宋朝人有很多将朴刀带在身上。南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君子不带凶器的理念深入士大夫阶层,虽然官府不禁轻武器,但佩戴武器之风不浓,再说没事背把剑也挺累的。至于《水浒传》中,个个好汉手握兵器行走,那是因为他们是反叛角色,提刀捉剑是他们的工作需要。

元朝是对民间限制武器最严的朝代,人口占劣势的蒙古人,为了防止汉人造反,十户才能拥有一把菜刀。元政府明确规定:“诸郡县达鲁花赤及诸投下,擅造军器者,禁之。诸神庙仪仗,止以土木彩纸代之,用真兵者禁。诸都城小民,造弹弓及执者,杖七十七,没其家财之半,在外郡县不在禁限。诸打捕及捕盗巡马弓手、巡盐弓手、许执弓箭,余悉禁之。诸卖军器者,卖与应执把之人者不由。诸民间有藏铁尺、铁骨朵、及含刀铁柱杖者,禁之。”。如果有人没事背着一把刀和剑,必然会引起官府的恐慌,那后果可想而知。

明朝因为火器兴起,所以对冷兵器不加管制。《大明律.兵律.军政卷》第十五条《私藏应禁军器》规定:“人、马的铠甲、盾牌、火筒、火炮、军队旗帜、号带之类,属于违禁品。私自持有一件,杖八十;每加一件,罪加一等;私自制造并持有者,罪加一等;最高判处杖责一百并流放三千里;不得判处死刑。制造未成的,没收半成品,不论罪。弓、箭、刀、枪、弩、鱼叉、禾叉不在禁限之列。”。

清朝时火器已经普及,除了炮以外,单兵火器基本不管。《清世祖实录》顺治六年三月甲申:“渝兵部:曩因民间有火炮甲胄、弓箭刀枪、马匹,虑为贼资,戕害小民,故行禁止。近闻民无兵器,不能御侮,贼反得利,良民受其荼毒。今思炮与甲胄两者原非民间宜有,仍照旧严禁。其三眼枪、鸟枪、弓箭刀枪、马匹等项,悉听民间存留,不得禁止。”。

终上所述,大多数朝代对武器的管控比较严格,只有在皇权对统治有信心的情况下,才允许私人佩戴武器;或者是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有限,或者是官府对百姓提供安全服务有限,在这两种情况下,民间可以私藏和佩戴轻武器。(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渉侵权,请联系删除!)

5. 为何朱元璋严厉惩治贪污腐败?

船夫看到这个问题,感触还是蛮深的。记得小时候,父亲在餐桌上谈到一些社会恶习时,就会说这都怪法律不够严酷,如果偷人一块糖,就把手砍掉,官员贪污,就直接砍头,那社会肯定就“好”了!这种带着农民特点,朴素而又简单的思维,在大部分人身上都能找到影子。没错,我的父亲也是位农民。

人性不惧怕恐吓

朱元璋对于贪腐惩戒之严,亘古罕见。这与朱元璋的农民出身,以及早年的凄惨经历是分不开的。对于有钱人和当官的,朱元璋潜意识就有一种厌恶感,尤其是对贪官!

所以在明初,朱元璋就亲自撰写刑典,并在洪武十八年发布《大诰》,整理出官府审判的各类贪腐案件和判决结果,发往全国让百姓知晓,并告诫官吏,不要重蹈覆辙,如果百姓发现官员贪赃枉法,就可以根据《大诰》,将官员扭送上京,接受处罚。百姓靠一本书就可以无法无天去首都,不知道《大诰》是不是也是红色的。

在明朝,只要贪污超过60两银子,就可以直接砍头,“凡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待。”60两银相当于多少钱呢?按照明朝时期白银购买力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200块钱,60银子就相当于12000元,这对于很多一线城市的人来说,大致就是一月工资(税前)!

但朱元璋这么做起到效果了么,显然是微乎其微的,有明一朝,贪腐程度在历朝历代都是排的上号的,宦官贪、文官贪,皇亲贪,亲王贪,就连皇帝都要赤膊上阵一起贪了,实实在在的演绎了一出贪腐大戏!

人性经不起考验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但很多人却总喜欢去考验人性,比如让闺蜜试探男友的,找好哥们假装借钱的,等等诸如此类,五花八门都有,结果往往都会让人大失所望!这能怪谁呢?要怪只能怪人类自己,吃饱了撑的偏要用骨头考验狗,用猫考验鱼。

这就好比在赌场中想要赢钱,在舞场中寻找真爱一样,希望自己是那万种无一的幸运儿,又或者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如果真有一天接到电话,告诉你天上掉馅饼了,恭喜你,你被骗子瞄上了。生活中善于抓住人性弱点的恰恰是骗子,真不知道是悲哀呢还是悲哀呢。

总之,人性有很多劣根,很容易被各种欲望所吸引。比如金钱,比如美色等等,道德圣人是存在的,但不要指望每个人都是道德圣人,也千万不要用道德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那样只会将所有人逼到对立面!

人性需要靠驯服

人性虽然可怕,但也不是不可以战胜的,不过我不喜欢用战胜这个词,而是觉得用驯服更为贴切。驯服的前提就是承认和认同,对待贪污也是如此,你首先要承认,人类贪婪是一种源自动物的自我保护和繁衍需要,就如松鼠储备过冬的粮食,燕子筑巢迎接下一代一样。假如你去采访那些出国移民的人,大多数给出的答案都是:为了下一代!

来参考一下西方国家是怎么做的。大部分欧美国家对付贪腐问题,都是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来从根源上减少每个人贪污的欲望,同时增加贪污的机会成本。他们并没有指望虚无缥缈的道德约束,而是用高薪养廉,教育、医疗资源的建设,来遏制贪腐的滋生,如今来看,西方很多国家在遏制贪腐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见注释1)。

再回到朱元璋酷刑杀贪官的问题上,这也就是朱明王朝建立伊始,民心思安,不然换在王朝中叶或者晚期,朱和尚早就把自己玩死了,偷一针一线是死,贪一两银钱也会死,左右是死,不如铤而走险,杀他个天昏地暗!

酷刑,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激化矛盾!

注释1:2017年全球清廉指数排名,新西兰位居第一,成为最清廉国家,其次为丹麦,芬兰、挪威与瑞士等国。

备注:本文对农民毫无贬低之意,农民是中华民族的基石,有着无数优良传统,但也难免有自身局限性。

6. 什么才算是好的原创诗歌?

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的诗歌呢?

1

好的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

诗人的把握现实生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潜流。

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

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

看看杜甫的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对后世影响深远。相信这首诗大家都特别熟悉,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千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这是诗人源于生活,以普通民众视角,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

你觉得他打动读者了吗?他违背初心了吗?

好的诗歌,好的作者,必定是在生活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2

好的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

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民族的烙印。然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表达。

好的诗歌善于发现隐藏在自己民族精神底层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诸如对真的肯定,对善的弘扬,对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寻,对自我的超越,对个人自由的肯定,对人格尊严的尊重等等。

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他欺骗我们。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选自《泰戈尔诗集》

泰戈尔,印度近代著名作家、诗人、哲学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涉足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且均获得杰出成就。其中,最能体现他的风格特征的,是他的诗。在印度,在世界许多国家,泰戈尔都被尊为“诗圣”。

印度的诗圣,他的诗句,是印度人的精神食粮,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

从他的诗集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爱的思索。

同样,他的诗歌灵感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把光明与微笑献给了读者。

他把自己融入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中。他用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追寻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

3

好的诗歌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审美升华。

诗歌创作的口语化并不意味着语言的平庸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

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更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先读一读《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之祖。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关雎》首爱情抒情诗,久流传民间。

记得刚学诗词的时候,读到的第一篇就是它。还有很多电视剧,为了凸显男女的爱慕,往往也是选用《关雎》就是因为它的全民皆知。

那么诗经怎么来的呢?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说白了,诗经来源民间,而且是从劳苦大众的口语中取材改编的。

人们在田地耕种的时候,唱出的诗歌是否有违初心?它打动了你吗?

你或许会说,他为了吸引我们,改了语句。但它的原句意思必定是不变的。

因而,除了以上三点,还要补充的是

好的诗歌,也要修饰语言,前提是立意不变。无论对仗、格律、词汇都是必要的。且看一个诗词故事,验证我的想法。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关于此诗的创作,还有一个故事: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驴在官道上行走,吟成《题李凝幽居》这首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

于是他在驴背上,一面嘴里念叨着,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不知不觉地,他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韩愈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着驴子怎么不朝前面看路?”贾岛慌忙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在驴上得诗,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敲’字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于是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从此他和韩愈成了朋友。这就是“推敲”典故的由来。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样的千古名句由此产生。读者朋友觉得还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吗?

最后总结下,好的诗歌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有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它是具有普世价值。

好的诗歌,必定引发人们的思考,产生共鸣。

在分享三首大气磅礴的诗句

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想创造好的诗歌,建议多读经典。

本文节选自郭国昌《诗歌价值如何认定》,有所改编,并加入自己的看法

7. 孟浩然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唐朝,有一个人是李白的偶像。

当李白还是个毛头小子时,他已经扬名天下。当他去扬州时,李白专门写了一首诗送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他失意时,李白写诗赠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真的是赤裸裸的示爱!

▲ 左图来源于「周慧珺」题, 右图来源于「吴青霞」画

他是谁?就是孟浩然。是那个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孟浩然。

孟浩然,何许人也?湖北襄阳人,从小读书习剑,20岁起就隐居在鹿门山。

据说他很瘦,也帅气,“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喜欢穿白衣服,还真有点仙气。难怪诗仙李白会成为他的迷弟。

那时候,唐诗的半壁江山都可以说是孟浩然的粉丝团,有王维、李白,还有张九龄、王昌龄。

看上去本应该意气风发,站在唐诗的高山上睥睨众生的孟浩然,但一生却总是在纠结,甚至创造了三个史上之最。

▲ 画作来源于「范曾」

史上最尴尬的面试

因为两个自己

孟浩然的人生,被39岁那年的进京赶考劈成两半。

前半生,他是住在深山,四处云游,看花写诗吃饭饮酒的隐士。后半生,他却奔波在求仕和求仕不得之间,纠结在功名和淡泊之间。

▲ 画作来源于「郑百重」

那一年第一次落榜的孟浩然,去好朋友王维家里玩耍。这时,唐玄宗突然来了。不知为何,孟浩然吓得不敢拜见,一股脑儿躲进了王维的床底。

谁料唐玄宗察觉不对,就问王维。王维只得如实相告。唐玄宗却说,“朕听过他的名字,诗做得不错,出来见见吧。”孟浩然只好灰头土脸地从床底下钻出来,委实尴尬。

但更尴尬的是,当唐玄宗命他做诗时,孟浩然居然念起了《岁暮归南山》,里头有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这句话触怒了唐玄宗,“你从没来考试进取过,朕何来弃置人才,这不是诬告朕?”还让他回南山。

▲ 画作来源于「杨在兴」

这场面试堪称史上最尴尬,或许这是因为他很纠结。在他的内心,有两个自己:一个渴望世俗的功名,一个却想归隐山林。

两个自己一直在撕扯,撕扯到他年近不惑才来考取功名,撕扯到不知应当如何面对机会,撕扯到念不出自己最好的诗作,只得仓皇应对,仓皇而走。

▲ 画作来源于「李义弘」

每个人在做自己这条路上,总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像这时候的孟浩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越是机会当前,越是迷茫纠结。

被唐玄宗面试的那个孟浩然,不是大诗人,也不是李白的偶像,他只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迷茫人。

迷茫的人不可耻,可耻的是你不往前走。因为路总是越走越清晰。

▲ 画作来源于「蔡立群」

史上最无理的拒绝

因为结束挣扎

考试失败的孟浩然,走到山水之间,继续游历,去追问,去寻找。看上去似乎没什么两样,但在某些时候,那份忧愁难以排解。

有一天黄昏,他的小船刚好驶到建德江。那时烟雾蒙眬,江水悠悠,站在江边的他突然想起了那些意气风发进长安的日子,想起了遥远的家乡。于是,一首千古名篇《宿建德江》诞生了: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唯有一个“愁”字,一个“新”字,其他都在描画风景如何美。这就是孟浩然,谁也无从得知他内心有多少纠结挣扎,因为他不说。他把所有的思绪,都化作风清月明的诗句。

是啊,真正的烦恼哪有那么容易说出口?能说出来的,都不足以烦恼。

▲ 画作来源于「方济众」

后来,他又做了一件大事。

襄州刺史韩朝宗很欣赏他,便说想请他一起赴京,到时向朝廷举荐他。

可是等到那天,有朋友来找孟浩然,他们便去喝酒吃饭了。孟浩然一不小心就喝高了,这时有人提醒他别忘了和韩朝宗的约定。

谁知道孟浩然大手一挥,“喝都喝了,我现在全身都很痛快,哪有空管其他事情啊!”

这一声拒绝,真的是拒得无理,又拒得坦荡荡。此事一传出,再也无人想举荐他了。

▲ 画作来源于「王西京」

也许这才是孟浩然的真正目的。到了年近半百的时候,他终于看清自己的路:自己想要的和合适的自己,终究是两条不同的路。

孟浩然结束了大半生的挣扎,也许自己生性就不适合官场,何必强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生活,才是我的理想归宿。

这就是做自己的第二个阶段:总要活到某个时候才会顿悟,之前的拧巴都是因为在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许你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不适合自己的一定不能要。

人都是越活越开。

➊ 画作来源于「徐乐乐」

➋ 画作来源于「王西京」

史上最任性的死法

只为活在当下

几年后,朋友王昌龄被贬岭南,顺路来看孟浩然。

他可高兴了,又担心朋友被贬后吃不到好东西,立马备上大鱼大肉,其中有一道正是襄阳人待客必备的汉江查头鳊,鲜美之极。

可是,那会儿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生叫他要忌口,不可吃生鲜。但孟浩然这个人,一开心哪还想这些,只管大口吃鱼大口喝酒。

结果王昌龄走了没多久,他就旧疾复发,离开人世。

➊ ➋ 画作来源于「卢禹舜」

谁也未曾料到,孟浩然会为任性付出生命的代价,真是一枚大吃货。

或许到了晚年,他已经走到做自己的第三个阶段:只为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想要的、不想要的、合适的、不合适的……都不再纠结,而是从容地安于当下。

他从归隐,走到了归心。

▲ 画作来源于「文蔚」

回顾孟浩然这一生,总有些许唏嘘。他任性过,潇洒过,纠结过,挣扎过。

他是渴望功名利禄,闻名于世的,可是他又放不下自己的清高,只能在出世与入世间挣扎。

从唐朝开始,长安的大雁塔塔壁都会刻下每一任新科进士的姓名。但千百年过去了,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些曾经光荣的名字?

我们只记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惜春之殇,只记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淡淡乡愁,只记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胸怀大志……真正被铭记的是诗与诗人。

▲ 画作来源于「颜梅华」

生命的价值,从不能只以目前为尺度。

孟浩然的平凡与伟大,是他纠结了一生,却留下了隽永的诗歌,荣耀了千年。

生活中遭遇的尴尬与遗憾,不过都是皮囊之苦。

孟浩然的一生,让我们懂得,你终究有过不去的坎儿,但你依然可以任性一点,可以爱山川河流,喜风和日丽。

▲ 画作来源于「冯超然」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26)
邪王缠上身:神医毒妃不好惹免费阅读_萧令
上一篇 2024年02月21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2月21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