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汉末争天下(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1. 混在汉末争天下,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说一件王莽被广大网友调侃说是穿越人士的巧合事件。

食堂今天就说其中一个——公元元年就是西汉汉平帝元始元年。

王莽

一、公元纪年。

众所周知,由于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而他们认为耶稣基督诞生在公元元年,所以就把那一年定为历史的起点,这一年叫公元元年。

从此,历史纪年就以这年为界限,在此之前的年份公元前多少年。

比如,孔子比耶稣早生551年,那一年为公元前551年;

在此之后,为公元多少年,比如今年是耶稣出生2021年,今年就是公元2021年。

而公元纪年是近代以后才由欧洲传入中国的。 中国古代是怎么纪年的呢?

二、中国古代纪年方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六种:

一、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方法是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以王公国君在位年数来纪年。

比如孔子出生那年是鲁襄公在的第二十一年,就以鲁襄公二十一年纪年,整部《左传》都是按这个方法纪年,这也是最常见的纪年方法。

二、星岁纪年。

星岁纪年有两种,一种是岁星纪年,一种是根据星岁纪年而来的太岁纪年。

先来看岁星纪年。

岁星纪年是先秦时期用的一种纪年方法,岁星指的就是木星。 木星由西向东运行,绕太阳一周用11.86年。

古人发现大约12年后木星又出现在星空同一位置,于是把一周天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叫一星次,代表一年并给他们起上名字叫: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

木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纪年。 像岁在星纪,岁在析木、岁在大梁等等

再看太岁纪年。

由于木星运行轨道由西向东,这和人们常看的12辰方向相反,为解决这个矛盾,古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给它又起了十二个名字,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恰、涒摊、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

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和12辰方向一致,用它来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

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一年整走一个星次,运行一周11.86年,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纪年方法不精确又繁琐,后废不用。

这种纪年方法在《吕览》、《楚辞》中可看到。

天干地支表

三、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取自天干地支。

所谓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

所谓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

这六十个基本单位就是——

01.甲子、02.乙丑、03.丙寅、04.丁卯、05.戊辰、06.己巳、07.庚午、08.辛未、0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 、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这种纪年最有名的就是发生在1911年辛亥革命,这一年为辛亥年,因此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

比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等等。

四、生肖纪年法。

它是我国民间推行的一种与干支密切相关的纪年方法,用十二肖兽名称作为年名和地支对应——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比如2021年为干支纪年为辛丑年,丑对应牛,称之为牛年。

十二生肖图

五、年号纪年法。

在年号纪年法之前,中国普遍采用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汉武帝继位后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

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这是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

这就是史书上非常常见的“纪元”,而改换年号叫做“改元”。

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多次改元。 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

也就是说在明朝之前一个皇帝的年号也可以有多个。 比如汉武帝就有11个年号,分别是: 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黄晓明《大汉天子》版汉武帝

武则天更猛,从她临朝称制起用了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其中,天授三年、如意元年和长寿元年都是公元692年,同一年她用了三个年号,这也太随意了,把人都给整蒙圈了,这姐们绝对是史官克星。

从明朝开始,所有皇帝就不乱来了,除了明英宗有正统和天顺两个年号和清太宗皇太极有天聪和崇德两个年号,其余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

所以又可以用年号代指皇帝,比如康熙代指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比如乾隆代指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六、年号干支兼用法。

这种方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比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年号。

“丙申”是干支纪年,两者合二为一代指公元1176年,

这种方法与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比能准确精制到某一年。

除非你能用这个年号超过干支轮回的六十年,比如康熙年,康熙总共61年,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和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都是康熙壬寅年。

三、巧合改元

据统计,中国古代数百个年号。梁启超的统计有316个;

而《中国历史纪年表》的统计是500多个。 在这么多年号中,有个年号特别有意思。

那就是西汉汉平帝刘衎的元始年号。 汉平帝是西汉第十四位皇帝,是汉元帝刘奭之孙,但他爹并不是皇帝,他是中山孝王刘兴之子。

元寿二年六月二十七日(公元前1年8月15日)汉哀帝(汉哀帝是汉元帝刘奭之孙,他爹也不是皇帝而是,定陶恭王刘康)病逝。

当时掌握西汉朝廷大权的王莽迎立中山王刘衎于元寿二年九月初一日(公元前1年10月17日)继位,是为汉平帝。

汉平帝继位之后宣布第二年改年号为元始。 当时汉平帝年仅八岁,而且他在位5年就离奇暴毙,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傀儡皇帝。

显然,元始这个年号就是王莽给改的。 元始是什么意思?

元始就是一切开始的意思,中国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取的就是这个意思,寓意元始天尊生于混沌之前,太无之先,元气之始。

元始天尊

而元始元年是哪一年?

好巧不巧,正是公元元年!

这也太巧合了,所以就有网友调侃他是穿越人士。

当然,这就是一个段子,哪有什么穿越人士,纯粹就是一个巧合事件而已。

汉平帝死后,王莽又立了汉宣帝的玄孙、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炀侯刘勋之孙、广戚侯刘显之子刘婴为皇帝,当时刘婴才两岁,因此又被称为“孺子”。

显然,这又是一个傀儡皇帝,王莽只不过是在给自己谋朝篡位做准备而已。

初始元年十二月初一日(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废刘婴皇帝之位,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并改元始建国。

王莽的年号也特别有意思,分别是始建国、天凤、地皇。

王莽篡汉图

结语、

实际上,王莽在公元元年改年号元始纯粹就是一个巧合,和穿越没有任何关系。

混在汉末争天下(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2. 濮阳之战中吕布的交战目的?

吕布在濮阳之战中的交战目的是为了争夺兖州地区的控制权。

濮阳之战发生在公元194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冲突之一。这场战役的背景是曹操东伐徐州期间,他的根据地兖州被吕布趁机占领。曹操为了收复失地,与吕布在濮阳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具体来看:

1.夺回兖州:兖州是曹操的根据地,治所在濮阳。曹操自然希望夺回自己的地盘,恢复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2.巩固势力:吕布希望通过控制兖州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增强在汉末乱世中的生存能力。

综上所述,濮阳之战是曹操和吕布为了争夺兖州地区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一场关键战役,双方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和考量。

3. 历史上有哪些未解之谜和未破悬案?

历史上的未解之谜还是很多的。在历史上很多事情虽然有史家用正史,野史多次描写,但有些历史事件,却像是解不开的魔咒,始终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

我比较关心的是传国玉玺的下落,不知道这件国宝到底流落何方。

可能因为这件国宝实在是太珍贵了,所以关于它的故事实在有很多,经历绝对够传奇。

传国玉玺,你到底在何处?

传国玉玺即为和氏璧。传说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荆山看见凤凰栖落石上,于是开凿石壁,得一玉璞。卞和将玉璞献给楚厉王,玉工认为认为是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我们熟知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中提到的便是这块美玉。

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和氏璧带回秦国,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以此作为历代正统帝王的信物。

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

后来汉高祖刘邦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但是《应氏汉官》、《皇甫世纪》记载“汉传国玉玺”字迹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所以又称为金镶玉玺。

而后光武中兴,玉玺重归大汉,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吴氏,夺玺。

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四三年闰月辛巳辰时,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后晋天福三年七月辛酉,制皇帝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

后周广顺三年二月,内制国宝两座,诏中书令冯道书宝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为文,其一以“皇帝神宝”为文。

周广顺中,始造二宝: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一曰"皇帝神宝"。太祖受禅,传此二宝,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

也有一种说法是玉玺流落于辽国,被辽圣宗耶律隆绪所得,他还曾做了一首诗,名字就叫“传国玺”:一时制美宝,干载助兴王。中原既失守,此宝归北方。子孙皆宜守,世业当永昌。

宋仁宗庆历八年冬十一月己亥,作"皇帝钦崇国祀之宝"。

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感觉这时候的玉玺应该是宋朝仿制的,真正的玉玺可能会在辽代会随着金朝和后期的元朝一统而重新归于蒙古。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

后来,开修黄河获得一块玉玺进献乾隆皇帝,乾隆考证为赝品。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中国推入了新世纪。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这样的无价之宝,从它诞生的一刻,就沾染了血液和阴谋,而在历朝历代的交接中,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它荣宠至极,有多少人为它招致灾祸。可能仅仅是因为中国人对美玉的无限追求和无尽美好,才让这块本来很普通的玉石有了很多神秘的色彩。

而今天,这块玉玺究竟下落何处,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只怕这个秘密会永远尘封在历史的尘埃中,再也无法打破了吧。

4. 历史上的羯族是个什么样的民族?

“两脚羊”就是羯族人干的事!

四世纪中叶羯族最强盛的时候正是华夏文明的至暗时刻,羯族的凶残在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01,羯族的来源

说法很多。

一说是附属于南匈奴随之入塞的羌渠部后裔。(王国维)

一说是古羌族的一支。(吕思勉、钱穆)

一说是来自西域月氏胡。(陈寅恪)

一说是来自中亚的石国。(谭其骧)

一说是西方杂胡,各民族的混种。(唐长儒)

诸说并存,各有依据。

02,羯族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羯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华夏各民族联合灭族的少数民族。羯族人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众怒!

第二,羯族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明显白种人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蓝眼睛、高颧骨、多须。

第三,羯族在中国历史上崛起的时间非常短,但是留下的劣迹非常多,灾难非常深重。

从319年石勒建立后赵开始算,到349年冉闵大帝下“杀胡令”止,一共也才30年的时间。

来时似一声惊雷,瞬间席卷了北方大地;去时像一阵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无影无踪。

03,羯族人的崛起

在曹魏时期,羯人是奴隶阶层的存在,本来绝无可能有机会建立政权。

石勒早期的遭遇,就能反映羯族人普遍的生活状态。

石勒本名匐勒,是羯族一个小首领的儿子,生活在并州(今山西南部),以佣耕为生,替汉族地主养马、种桑。

西晋太安年间,并州大饥,胡人流落各地四处乞食,西晋将军、官僚不仅不救灾赈济,反而纷纷劫掠少数民族卖为奴隶以充军饷,石勒也被抓捕,用木枷子枷起来,一路驱赶卖到了山东任平,给地主家做耕奴。

在没有生路的情况下,石勒纠集王阳等十八人入山为盗,这就是石勒赖以起家的“胡人十八骑”。

从302年开始,司马氏诸逆子的八王之乱愈演愈烈,内战不断,汉族精卒锐士消耗殆尽,中原地区出现了实力真空,东汉、曹魏以及西晋初年内迁的各游牧民族失去了控制,这导致石勒迅速崛起。

304年,石勒投奔八王之一的成都王司马颖部下公师籓,骁勇善战,计谋多出,得以迅速脱颖而出,短短数年间就拥兵数万,成为中原地区睥睨一切的武装力量。

311年,宁平之战,石勒率数万轻骑,围着晋军二十万士众,以弓箭射杀,晋朝王公、大臣、士兵、庶民相践如山,全部被歼灭。晋朝最后一支生力军由此覆灭!

其后几年,石勒先后攻灭刘琨、王俊,地盘进一步扩大。

到319年十一月,石勒自称大单于、赵王,建立后赵王朝。

石勒规定,羯族人为后赵国的“国人”,羯族人成为集体统治阶级。

就这样,羯族从集体奴隶的身份一跃而成为了华北地区的主人。

04,羯族人的残暴

羯族人最令人不齿的就是他们的残暴,导致羯族最后被灭族的原因也是残暴。

起初,羯族人社会地位低下,所受教化很少,生产力落后,组织能力缺乏,本身尚处于奴隶社会阶段,所以在势力扩张四处征伐的过程中,专以残暴为能事!

“两脚羊”广为人知。

石勒的军队军资不足之时,就经常四处捕捉汉人作为军粮,曾经抓捕数万汉族女子于军营,晚上奸淫,白天杀了吃掉,称呼这些女子为“两脚羊”!

极端时刻,石勒的军队甚至吃自己人。

攻打襄阳的时候,襄阳守将坚壁清野,石勒抢不到粮食人口,“军中自相食”。(资治通鉴)

到了后赵第三任皇帝石虎统治时期,更是征伐无时,杀人如麻,大兴土木,荒淫无度,“人相食,死者十六七”的记载不绝于书,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极度激化。

羯族人自己走上了末路。

冉闵大帝的“杀胡令”看似是一个偶然的突发事件,其实却又是历史的必然!

05,反思

历史上,有关羯族人,以及包括羯族人在内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这段惨痛历史的史评与反思不绝于书。

像羯族这样一个总人口才十几万的小小部落,怎么能够在华北华夏族腹心掀起滔天巨浪?

《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全国有人口1600万人;永康元年(300年),全国有口3500万人。(这个应该是搜括出很多隐户的结果)

三百比一!

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西晋以前历朝政府对少数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就能大概窥出端倪。

西汉-东汉-三国-西晋

西汉政府有个铁律:严禁边民内迁!

卫青收河南地,汉武帝移民十万筑朔方城;以及后来霍骠骑收河西,武帝列郡祁连,都是在移民实边。

匈奴浑邪、休屠两王四万部众降汉,武帝安置在“五郡之边”,(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边境之外,用以防御匈奴,并没有在疆土之内定居,实际上是“以胡制胡”的策略。

汉光武帝刘秀打破了这一铁律:公元48年归附的南匈奴就被光武帝安置在河套一带(朔方)。

到了东汉中晚期,尤其是窦宪燕然勒石之后,南匈奴内附更加深入,都被安置在五郡之内,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东汉末年南匈奴就曾经反叛过,蔡文姬就是这段时间被掠往草原的。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中央政权恢复强势,分南匈奴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别安置以弱其势,但是这个时候,匈奴已经深入陕西、山西、河北的腹地了。

司马氏平吴的时候,各少数民族沿着黄河内迁已成大势,在陕西山西等地居民成分已近“华戎各半”。

西晋戎狄内迁

不是没人意识到这一趋势的危险性。

280年,即平吴当年,侍御史郭钦上疏云:

“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资治通鉴)

疏上,不闻。没人理会。

另一个是299年上《徙戎论》的江统。

江统是西晋的太子洗马,他曾经参与平定了关中地区氐族的叛乱,对当时的少数民族问题有一定的清醒认识。

江统提出,各少数民族迁入内地杂居不利于统治,“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羇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

可惜,当时司马氏的八王之乱正如火如荼,司马逆子争相延揽各少数民族武装加入自己麾下,江统的论调自然也是没人理会。

几年后,并州的匈奴左部首领刘渊在离石(今山西南部)起兵反叛,与帝都洛阳近在咫尺。

正如郭钦、江统预言的那样,胡人武装终成肘掖之患!

5. 若荆州不失诸葛亮北伐能成功吗?

荆州位置很重要,北上可以直逼魏国腹地,南下可以直插吴国的首都,所以三方都想争夺荆州。哪怕蜀国不失去荆州,诸葛亮的北伐也不会成功!

荆州实在太重要了,谁都不想失去,谁都想争夺过来,尤其对孙权来说更是灭顶之灾!占据荆州就可以顺着长江而下攻击吴国的首都,这太危险了,所以孙权绝不能失去荆州!对曹操来说也危险,从荆州北上就是中原平原地区,骑兵从平原直推到魏国腹地,曹操不可能容忍啊!而你蜀国在三国中实力最弱,可你占据了荆州就是打破了三国平衡的局面,所以曹操和孙权一定会联合起来攻打蜀国,面对两个强大的国家,你诸葛亮如何顶得住啊!一旦你诸葛亮北伐,那孙权肯定会乘机出兵夺取荆州,你诸葛亮哪有实力两线作战呢,试想你诸葛亮抽调兵力去抵挡孙权的进攻,那曹操肯定会乘机进攻蜀国,到时你诸葛亮怎么办呢,面对两面的夹击,不管孙权打曹操,那荆州有可能失去啊,去应付孙权,那曹操就打到蜀国了,两面都不讨好,疲于应付,最终的结果就是诸葛亮北伐不成功,荆州也会失去,只能龟缩在巴蜀了!

诸葛亮历史上的六次北伐,孙权没有背后捅蜀国一刀,就是因为孙权从关羽手中夺取了荆州,有了荆州在手,吴国就安全了,孙权对蜀国就没有很强烈的敌意!诸葛亮北伐魏国所以孙权当旁观者,就让魏蜀乱斗,等到魏蜀两败俱伤时,孙权就可以捡便宜了,孙权不就有望统一天下了嘛!因此诸葛亮也明白一旦占据荆州那就得罪孙权啦,孙权一定会跟他死磕,这不就便宜了魏国吗,吴蜀相斗,魏国统一天下就加快了,那诸葛亮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蜀国实力在和吴国斗争中渐渐消耗直到灭亡,没有荆州,至少蜀国和吴国可以结成盟友去攻打最大的强敌魏国,孙权也乐意那样做,诸葛亮北伐中原才没有后顾之忧,才有北伐成功的可能,毕竟蜀国一线作战就够难了,真两线作战不完蛋才怪呢,二战中德国很牛,不就是两线作战拖垮了自己嘛!

6. 为何魏晋民间多名士?

中国历史上“名士”这一个词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内涵,尤其是在魏晋时期,“名士”显得尤为不同。

这就给人一种观感,似乎魏晋时期的民间有很多的“名士”,而唐宋之后的“名士”多有官职。

那么,这其中有什么区别呢?

魏晋“名士”:世族与寒族中的真假“名士”

汉末三国时期,“士族”开始逐渐掌握整个社会的话语权。这一群体在社会变革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到了可以决定社会走向的程度。

无论是魏国、蜀国、还是吴国,权力的中心都是士族在把持,他们的意志可以决定国家的发展策略。

而之后的“晋朝”更是直接有以司马氏为首的“士族”阶层建立的朝代,可以说这一集体在两晋达到了最为辉煌的地位。

而“士”阶层的成分非常复杂,有寒士,也有贵族,甚至还有曾经的其他团体加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坚持自己的主张。

无论是隐遁还是入世,都有一些人去选择。

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个社会状态里,人心是比较散乱的,诸如“王谢”等强大家族随时都会生出“不臣之心”,历史上也曾发生过王敦的叛乱。

人心不能归一,社会比较动荡,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人对于整个社会产生了厌恶心理,他们或想着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造社会,要么想要远离这个混乱的社会。

于是,这些人不约而同地去追求心灵上的满足,耕耘精神园地。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有很多真名士,比如嵇康、阮籍,还有后来的陶渊明等等,这些都是在野的,而在朝的也有,比如谢灵运、王羲之等等,他们都不想被世俗所束缚,总感觉自己是高人一等的。

礼法、规矩等等条条框框那是为普通人所设立,对于这些名士来说,这些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

所以这些人往往活得很潇洒,精神上也比较开放,这是后世文人之所以艳羡他们的根本原因,但这些行为在后世看来是不能复制的。

这一时期的名士社会声望非常高,无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都会得到尊敬,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为了博取时名而故作风流。

比如说,吴国灭亡之后,陆机、陆云二兄弟从南方来到北方,他们是当时文坛上的领军人物,可谓名士,是陆逊的孙子,陆抗的儿子。

有一个叫卢志的人,这是一个假名士,想要通过羞辱这些真名士的手段来达到平等对话的目的,以彰显自己“傲慢”的名士风格。

于是,卢志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接询问二陆:“陆逊、陆抗是你们什么人?”

陆机直接回怼:“就像你和卢毓、卢珽的关系。”

陆逊、陆抗在当时名满天下,二陆又是文名远播,卢志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一情况呢?所作所为只不过是故作姿态罢了。

这样的人在当时非常多,最大的表现就是“谈玄”。

几人见面,不管是真懂还是假懂,反正得大说特说老庄思想,谁能把别人唬住,自己说的内容别人听不太懂,这才能够出名。

这就是魏晋时期很多假名士之间的“空谈”。

与贵族名士不同的是,寒族的“名士”虽然受到尊敬,但很难入仕途,因为当时选官用官的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是曹丕所创,权力被氏族门阀所掌控。

这一些人如左思、鲍照等等往往就表现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懑,行事也往往放浪不羁,这些也被看做是“名士风流”,但显然于家于国都是毫无益处的。

从整体来看,寒族要想出名,那一般都得是真名士才行,故作姿态的假名士那是贵族的特权,寒族装出这个样子只能被人嘲笑。

而贵族阶层里,因为需要“名士”这一块招牌,所以大家虽然心知肚明,但都很默契地不去戳穿别人,就当他们是名士好了,但实际上除了像王羲之、王导、谢灵运等人之外,大部分都是“假名士”。

在晋代里,“假名士”还有一块遮羞布可以掩盖,但后世朝代里自然就会被无所顾忌地戳穿。

于是就给人一种错觉,似乎魏晋时期的名士在民间的非常多,在庙堂上的似乎少得可怜,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唐宋之后的“名士”: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读书人

虽然后世的文人比较羡慕魏晋时期文人的精神自由,可以放浪形骸还不担心被社会口诛笔伐,这种生活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了。

但是,这些文人虽然羡慕这种生活,但不会有人认同这种行为的合理性。因为“空谈”一直是被传统士大夫所鄙夷的。

所以,从后世来说,魏晋时期那些只会“空谈”,没有真本事的“假名士”是不会出现了,能被称作“名士”的那些读书人,那就是“真名士”。

尤其是在唐宋之后,科举制度逐渐成熟,世家大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再也不能掌控选官大权里。

这所造成的影响就是,原本寒族的进身之路被突然打开,社会上行空间重新出现了空缺,那些不得志的“真名士”也有机会进入朝堂之中,为国效力了。

所以,诸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等名士都成为了朝廷的栋梁。

除了这些有名望的人之外,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而选拔出的人才也基本上都是有真本事的,他们要么写得一手好文章,要么懂得如何处理社会事务,要么学识渊博可以教书育人,总之都是有一技之长。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成为了社会中的常态。原本社会固有的阶级隔阂被科举打破了,贵族更容易没落,寒族更容易崛起。

世家大族对朝廷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以致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而权力斗争也从君权与世家大族之间变为了党争。

总之,科举之后的封建朝代比之前的时期要光明得太多,“野无遗贤”成为了真正有机会实现的理想。

而两晋“空谈误国”的教训也使得有志于“修齐治平”的读书人认清仕途之路,虽然艳羡魏晋名士的放浪形骸和精神自由,但也不愿意成为只尚“空谈”之辈。

在社会阶级流动性变得更为明显之后,有理想、有远志的名士大多数都会选择出仕,而不甘心做一个隐士。

所以,魏晋之后的各朝各代里,真正在社会上有很高声望的名士基本有官职在身,也只有取得这样的地位才能被社会所认可,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而真名士的崛起和假名士的消亡,“空谈”之风也为后世所警醒。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7. 曹操这一生教会了我们什么?

我们应该从以下“十个方面”向曹操学习:

一、志向远大,目标坚定。

曹操的老父亲,是太监曹腾的养子,曹操是准“官三代”,整天与袁绍这些公子哥们混在一起,衣食无忧,优哉游哉。

但曹操不苟且,不沉沦,他没有枉读圣贤书,身处东汉末年,看到汉室衰微,一心以“匡扶社稷、一统天下“为己任,从公元189年陈留起兵,到公元220年去世,历时30余年,矢志不渝,饱经风霜,励精图治,四处出击,扫除群雄,基本统一了中原和北方大部分地区,为以后中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魏武雄风,势不可挡

二、战略高度,见识深远。

曹操和袁绍虽然是“同学加玩伴”,但看问题的高度和见识大不相同。

在袁绍的眼中,第一位的当然是“地盘和武力“,而曹操的眼中,第一位永远是”正义和人才“。

所以,曹操能够迅速听从毛玠的建议,在袁绍醒悟以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就高举起了"政治上的正义大旗";同时,曹操多次下达"举贤令",贯彻"唯才是举、有才必用、不问出处、不论品行"的用人方针,多方罗致人才,致使账下谋士如雨,猛将如云。

这样,由于他得到了"正义与人才",最终逐步发展壮大,获得了更大更多的"地盘和武力"。而袁绍最后则人财两空,这不能不说是“战略高度”战略高度决定了“战略结果”呀!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积极乐观,愈挫愈勇。

公元194年,濮阳之战,曹操误中陈宫的“诈降计“,冒险入濮阳城,被吕布“险些活捉”,但曹操不悲观,不轻言退兵,在败局中看到了“胜机“,将计就计,最后反败为胜。

公元211年,渭南之战,曹操被马超铁骑冲阵,被杀得“割须弃袍“,但曹操不惧怕,不轻言退兵,在险局中看到了”生机“,筑垒固守,最终奇兵致胜。

四、胸襟开阔,气度恢弘。

公元197年,宛城之战,曹操被张绣杀得打败,狼奔豕突,还使得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等命丧乱军之中,但后来张绣来降,曹操高兴的接纳了他,不仅没有丝毫责备和惩罚,而且还升官进爵,结为儿女亲家。

这一招儿可够利害的!等于竖起来了一个“风向标“:“只要归顺,不计前嫌,即使有仇,不杀反封!”从此,天下英雄见到曹操连“仇人“都能够接纳,纷纷望风而降。

比如刘表集团,曹操刚刚打到大门口,便”举荆州全境而降“。再比如东吴集团,曹操一说要”方与将军会猎于吴“,除了鲁肃和周瑜,几乎所有朝臣都“劝降孙权”。毋庸置疑,这个”风向标“,还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的。

五、有胆有识,当机立断。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袁绍犹豫不决,不能下决心接受许攸的“正面御敌、分兵袭许“的策略,而曹操一听到许攸的”迅速出击、夜袭乌巢 “之计后,当机立断,亲自带队,斩杀淳于琼,火烧军粮,一举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六、令行禁止,善带团队。

行军途中,马踏青苗,曹操便"割发代首,以震三军",从此三军整肃,人心畏服,不复有作奸犯科者也。

七、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郭嘉"不治行检",被陈群多次批评,却仍不改正。陈群便在曹操面前状告郭嘉,但曹操对郭嘉,不仅不斥责,不疏远,反而更加重用他,此为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使得郭嘉能够不拘小节,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为曹操多次贡献奇谋,也使得曹操麾下的文臣武将,不用惧怕因言差语错或微小过失而被治罪,敢于畅所欲言,各得其所,安心用命,一致对外。

许攸有计谋,但被揭发其儿子有贪污行径,便不为袁绍所用,还被严词斥退,这才有了许攸夜投曹操,才有了“奇袭乌巢“,才有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许攸与曹操是“发小”,曹操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这些毛病”。但曹操用其所长,容其所短,并不以为意。许攸在袁绍眼中,“以偏概全”,否定许攸;许攸在曹操眼中,“一白遮千丑”,包容许攸。最后,袁绍斥退许攸,官渡之战大败而归,不久病亡;曹操重用许攸,一举战胜袁绍,继而一鼓作气,拿下冀州,平定了北方。

在袁绍眼中,谋士们恐怕个个都不能令他称心如意: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知,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

但如果这些人都投靠了曹操,那么在曹操眼中,这些人应该是:田丰犯上却有长策,许攸贪婪却有奇计,审配专横却有忠心,逢纪无用却有公心。

由此看来,对于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接受其白玉微瑕。不然,像袁绍团队一样,相互指责,彼此争斗,不能形成合力,主疑臣不安,为了不受处罚,个个明哲保身,最后离心离德,分崩离析。

曹操与郭嘉

八、知错就改,勇于担当

曹操出兵征讨乌桓,除郭嘉支持外,余皆反对,后险胜。

班师回朝后,曹操对当初的"反对出兵者",不仅不嘲讽,不批评,反而一一封赏。

他还做了做自我批评:"出兵乌桓,实属冒险,本次虽然获胜,全靠侥幸,不能作为常规之策。你们当初的“反对出兵”才是万全之策呀,所以加以赏赐,今后诸君要畅所欲言,不要害怕提相反的意见。"

正是由于曹操推功揽过,勇于担当,不仅没有损害自己的威严,反而树立了威信,进一步赢得了将士们的拥戴,最终一步步走向了胜利。

九、手不释卷,著书立说

曹操在外征伐十余年,手不释卷。白天讲武论兵,晚则研读经传,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

在文学方面,曹操也颇有建树。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朴实无华,但慷慨大气;悲凉古直,而气韵沉雄。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十、治家严谨,妻贤子能。

正室卞夫人,持家贤德,深明大义,不仅把后宫管理得有条不紊,还能够匡救曹操的一些过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够主动约束娘家人,不为家族的人谋私利,深得曹操的喜爱和夸赞。

曹操的儿子众多,有才的为多,无德者鲜见。如曹丕,能文能武;如曹植,文才盖世;如曹熊,能征善战。

贤德大度的卞夫人

上面是“六福雅士”总结的应该向曹操学习的“十个方面”,曹操在其他方面,诸如不呆板,幽默风趣;不冷血,有情有义等,也是值得重视和学习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总结一下,可以还原出一个“立体鲜活”的曹操,而不是一个“带着面具”的曹操。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89)
许家印,又有新消息!(许家印最近新消息)
上一篇 2024年05月25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5月25日

相关推荐

  • 沈浪苏若雪(完美人生沈浪大结局)

    怎奈好景不长,沈浪到达化神期后受人界法则影响再无精进,必须找到平台飞升,而苏若雪虽是血魅之体,由于昏迷多年,不能与沈浪于时俱进,只得再次分离。...

    2023年12月06日
  • 推荐3本好看的网游小说,笔下有神,内容热血,赶紧冲!

    各位书友们,湮灭来啦,给大家分享小说啦~每天不定时推荐不同类型的小说,拯救你的书荒。今日份网游,喜欢的话记得关注点赞收藏哦!第一本:《我是剑仙》作者:失落叶简介:2155年,大战之后的一百多年,地球上一片疮痍,人们依旧生活在物资匮乏的世界之中...

    2024年01月10日
  • 冷心总裁的天价弃妇(女主角林苏苏的小说名字)

    该小说讲的是现代牛逼轰轰的神棍大佬林苏苏,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个弃妃,还是有心疾那种,娇气得风吹就倒。争宠?不存在的,咸鱼保命才是生存之道!可偏偏,身边助攻不断!太后:趁着皇帝神志不清,快快侍寝,怀上龙子,你就是皇后!林父:皇上受伤,机会难得...

    2024年01月13日
  • 「推文」男主重生宠妻文,前世辜负了你,今生化身宠妻狂魔

    话不多说,男主重生悔悟文,前世辜负了女主,今生追妻火葬场,化身宠妻狂魔!今天木桃就来给各位推荐几本这个类型的小说,都是我看过的高质量好文喔~《宠妻荣华》作者:飞翼荣华郡主沈明秀一生都没有弄明白的三件事:一:四皇子安王初见自己第一面,哭了;二:...

    2024年01月29日
  • 大罗金仙在现代(有跟虚无神在都市一样的小说吗)

    圣界修炼体系:天神,古神,祖神,神王,天君,大帝,主宰,至尊,半圣,圣境,始祖,道尊,创世神、半步宇宙之神、宇宙之神。...

    2024年04月10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