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不自知》np(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吗)

1. 《诱不自知》np,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吗?

杨家将确实存在。在正史中,杨家将祖孙三代都有记载。

无敌杨业

杨业其实是名降将,他原先一直在北汉军中为将,是北宋的劲敌,在北汉时期,就已得名“杨无敌”。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在宋太宗的亲征下终于投降,杨业也因此归宋,得到赵光义重用,将他任命为右领军卫大将军,仍旧在边关驻扎,防御辽国入侵。

杨业一生都在边关,对边事相当熟悉,他与另一员名将潘美搭档,多次击败辽军,威震边境,成为契丹人的眼中钉。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为了收复汉土燕云十六州,决定出兵北伐,这就是著名的雍熙北伐。

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倾举国之力兵分三路伐辽,决心成就后周世宗柴荣和哥哥赵匡胤未竟的事业,杨业仍然和潘美搭档,统帅西路军。西路军也是最强的一路宋军,从三月到四月,西路军势如破竹,连战连捷,接连攻下了燕云山后九州中的四州之地。

西路军进展顺利,大将曹彬的东路军却遇到了麻烦,他按计划进展涿州之后,却被契丹南院大王耶律休哥派兵截了粮道,大军无粮,只能后撤,这是沙场老将曹彬犯下的最大错误。

东路军迅速后撤,四月初就直接撤回了国境线内,这速度可真够快的。赵光义得到消息,明白大势不好,他严令曹彬立即进军,务必推进到原先的阵地。

为什么,因为东路军一撤,潘美和杨业的西路军就成了一支孤军,深入辽国境内,必将被包围歼灭。

可惜已经晚了,东路宋军士气已泄,更重要的是,辽军得到了生力军的增援,辽国萧太后玉驾亲征,辽军士气爆棚!此消彼长,再次攻入辽境的东路宋军,被辽军无情地击败、摧毁,在山前战场,宋军遭遇了彻底的失败。

再看山后战场的西路军,辽国当然不会放过他们,清理完东路宋军,辽军转向山后战场。此时,西路军已成为孤军,东路军被歼灭,中路宋军田重进接到赵光义命令紧急撤军,西路军同时也接到了撤退命令。

杨家将小说里,把杨业阵亡归罪到潘仁美头上,潘仁美这个人物是虚构的,潘美确是实实在在的,但潘美同杨业的死,没有任何关系。潘美本身也是北宋名将,同杨业搭档多年,两人配合一直相当默契,如果要说谁有责任,那应该是监军王侁。

西路军接到撤退命令,本该同中路军一样,立即将百姓内迁,放弃占领地,退回国境。

监军王侁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西路军很强大,还能跟契丹人拼一拼,取得更大的战果。潘美是主将、杨业是副将,但他们都大不过监军王侁。杨业建议分兵应州,以诱辽军主力,再以千名强弩手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附近),

王侁讥讽杨业:“领数万精兵,而怯懦如此!”

杨业被激怒了,在根正苗红的大宋军界大佬们眼里,他本就是降将,如今,唯有死战以明心志。

杨无敌率部出征,再也没有回来,他在狼牙村遭遇了辽军主力,重伤被擒后,绝食三日而死,部众全部阵亡,其中包括他儿子杨延玉。

潘美本来已在陈家谷口设下伏兵,准备接应撤退的杨业,但自知必败,一心求死的杨业率军深入太远,已经撤不回来了...

千年之后,人们只知潘仁美而不知潘美。杨业的好搭档潘美就这样被黑化了...

杨家后人

演义里,杨业有七个儿子,从大郎到七郎,各个都是虎将。

历史上,七个儿子确实存在,分别是延朗、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

其中,长子是延朗,父亲死后,延朗改名延昭,取“天日昭昭”之意,为父亲的死昭雪,他就是著名的杨延昭,也就是演义中的杨六郎。

其他几个儿子,杨延玉战死于狼牙村,其余五子也都在朝廷任武职,但没有出战的记录,历史上明确继承杨业衣钵的,只有杨延昭。

杨延昭同杨延玉一起,从小就随父亲征战,杨业死后,杨延昭接过重任,在边关抗辽,他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河北一带。同杨业一样,杨延昭威震边关,被宋真宗赵恒称赞为“治兵护塞有父风”。

1014年,杨延昭在57岁时病逝,史书记载他有三个儿子,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

三人都被诏录任用,传永、德征随后失去官方记载,文广在军中任职,他先是跟随狄青出征,讨平了邕州蛮族首领侬智高的叛乱。随后一路升迁,职位颇高,一度做到地方军事一把手的防御使和相当于军区副司令的定州路副都总管,当时宋辽和议已经达成,但西夏已经崛起,他主要负责对西夏作战,被称为当时名将。

杨家一门,主要涌现出来的军事将领大概就是以上几位,从979年杨业归宋到1074年杨文广去世,历经一百多年,为宋朝守卫边疆,称他们为满门忠烈,实至名归。当然,杨家后人远远不止这些,以上只是最出名的几位。

杨门女将

至于杨门女将,则基本是演义的虚构,但根据考证,杨业的妻子佘赛花确有其人,也是女中豪杰。

佘赛花应为“折”姓,赛花之名估计是小说家为她加上的。折姓,羌族,是宋朝西北望族,据记载折氏是折家族长折德扆之女,嫁与杨业。

《岢岚州志》:“杨业‘娶折德扆女’,‘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

北宋时期,西北的折家军和种家军都是著名的宗族军队,世代抗击契丹与西夏,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名将辈出,比杨家将战功更为卓著。《水浒传》中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就是指的种家名将种师道和种师中。

佘太君出生在将门世家,同一般大家闺秀不同,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文武双全,是杨业的贤内助,杨门女将之名,名不虚传。

《晋乘搜略卷二十》:“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之亲援桴鼓然。”

杨家将的故事实在很长,以上只能做简略介绍,感兴趣的朋友请关注。

《诱不自知》np(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吗)

2. 哪种人千万不能理?

生活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待人亲和,而有些人却只能给我们带来烦恼,甚至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副作用,这种人,我们要尽量远离,实在无法远离,也尽量不必搭理他。因为如果和这些人经常相处,我们还就要处理这些人给我们带来的一些问题,白白浪费了我们更多的精力。

所以,有些人平时根本不必要搭理他,特别是以下几种人 :

一、处处表现不友好的人

每个人都有同事、亲戚、同学,大多数的人相互只见都会非常友善的相处,但是也确有个别的人从来不会对别人友好,这种人,相处一段时间,我们自然就会发觉。

人类是群居动物,彼此都需要温暖和关怀,感情都是相互的,如果总是“烧火棍打狼--一头热”就没有意思了。

当然,我们不能强求别人对我们好,但是如果经常性的“热脸贴冷屁股”,自己的热情得不到对方的珍惜,那就不必要强求。

二、只会嫉妒别人的人

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看到有人超越了自己,就会心生不满。 这种人,心胸狭隘,小肚鸡肠,当这种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日常的语言和行动中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

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像个无底洞,“人心不足蛇吞象”,久而久之,就会毁掉自己。对于这样的人,大可不必搭理,努力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三、乱嚼舌根的人

如果你在工作、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一位喜欢到处打听别人的私事,并且还到处宣扬别人的一些隐私和缺点,这种人是最讨厌的。这种人把打听、传播他人隐私或者缺点作为乐趣,从来不会看到别人的长处。

我们不要和这种乱嚼舌根的人走得太近,因为这样的人,有太大的负能量,为了我们心情的放松和愉悦,就不要搭理这种人。

4、三观不合的人

俗话说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些老话确实有他一定的道理。如果和三观相同的人相处,你会感觉有说不完的话,相反,彼此没有共同语言,只能是白白浪费时间。

如果遇到这种人,一说话就相互扭着说,你说东,他说西,你说打狗,他说抓鸡,那种感觉一定非常痛苦。

生活中如果遇到这种人最好的选择就是少搭理,不管是亲戚还是同事,尽量避免凑到一起,省得堵心。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我们的周围,什么样的人都有,为了避免我们浪费精力,避免不开心,遇到上面的4种人,尽可能地不去搭理他。

3. 善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篆体“善”)

先说“善”字本义。

“善”的本义是“美”。

《说文》曰:善,“此与義、美同意(义)。”

“美”,《说文》曰:“美与善同意(义)。”

这种解字方法叫“互训”。

但是,“互训”之后,人们可能还不理解。于是——

许慎又说:“善,吉也。”“吉”,与“凶”相对,即“好”也。

他还说:“美,甘也。”“甘”,与“苦”相对,即“甜”也。

因此,有“善良”“甘美”“甜美”各词。

“義”之本义,亦与“善”“美”同。

但《说文》又云:“義,己之威義(儀)也。”“義”,是“儀”之本字,从“善”“美”引申为“气质之美”。

段玉裁说,除了“善”“美”“義”同义之外,“羑(you)”字亦与前三字同义。

《说文》曰:“羑,进善也。”段玉裁注云:“进,当作道。道善,导以善也。”他举《尚书.顾命》所云“诞受羑若”为例,其“羑”,道也。

甲骨文中,有“羌”“美”“義”等字,而无“善”和“羑”字。

卜辞中的“羌”,是方国名,亦以之称该地之族曰“羌人”。

卜辞中的“美”,用于人名、地名;“義”,用于地名。此人名、地名,应皆指“羌”之人和“羌”之地。

就是说,“美”“義”皆由“羌”孳乳而生。

也就是说,“善”和“羑”,都是周族克商之后新造之字,且赋予了“新义”。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周族祖先,本为中国西北的氐羌之族。

《诗.商颂.殷武》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郑玄《笺》曰:“氐羌,夷狄国,在西方者也。”

武王灭纣,建立西周,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革新政治的同时,亦大力弘扬本族文化。由“羌”而生的“義”和“美”就都有了人名、地名之外的新义。

《诗.大雅.文王》:“宣诏義问,有虞殷自天。”《集传》:“義,善也。”

“義”,即“善”,也即“美好”。

译成白话是:美好声誉定传颂,殷朝之亡有天命。

此诗又云:“義刑文王,万邦作孚!”郑《笺》:“義(儀)法文王之事,天下威信而顺之。”

“義”,已又引申为“仪”了。

西周,“美”字,是“美好”义。

《诗.邶风.静女》:“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但此时,“美”与“善”同。

《尚书.毕命》:“彰善癉(dan)恶。”美好,与丑恶相对。

有意思的是“羑”字。

前面说到了《尚书》中的“诞受羑若”。《玉篇》云:“羑,导也,进也,善也。今作诱。”这是说,“羑”为“诱”之本字。

司马迁云:“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被拘之处,名“羑里”。

这个“羑”,大概亦因周朝代商,而有了“善”之含义。

再说“上善若水”。

“善”是美好。“上善”,就是“至善”,最完美。

这个不难理解。

《老子》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说,最完美的至善,就是水了。水之善,在于有利于万物而又不去争抢什么。安居于人们厌恶嫌弃的低处,所以最接近“道”了。

《老子》,阐述对“道”这种形而上以及“德”这种形而下的理解。

他所说的“道”,无疑是“天道”,即不可违的自然规律。“德”,则是可见的万物及世间事物对“道”的体现。

以水喻“道”,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一种“方法”,叫做“比德”。

比如孔子,子贡问何以人们“贵玉而贱珉”,“珉”,是一种像玉而非玉的石头,子贡说,是不是玉少而珉多。孔子说,不是,而是因为玉和珉的品质不同,“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任也;缜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

《老子》以水“比德”,来说明“道”的“品格”和特点。同时,也以此讽刺世人虚妄攀附,争名夺利。

他说,水孕育万物,但从不争名争利;世人都想往高爬,水却甘往低处流,“处众人之所恶”,这才最接近“道”。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老子》赞誉水,并非偶然。

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中,有一篇《太一生水》。其云:“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这一战国时期的著作,系统记载了道家的宇宙生成理论,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哲学古典文献。

其还云:“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考古证明,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古人,以将“太一”作为最高天神。这是在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并对天体运行规律有了系统认知之后形成的。

《老子》,或曰道家,是对这些远古“天道”思想的重要传承。

而且,将“天道”之“道”,用于形而下的世间,比如“水”,并称之为“德”。

其意义非凡,在当时亦堪傲世界。

4. 李秀成到底在供词中说了什么?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曾经一度攻占南京为都城,占据半壁江山。然而,鼎盛时期的太平天国却爆发了内讧,随着天京事变的发生,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人被诛杀,石达开的出走,太平天国迅速走向衰败。

洪秀全及时改变战略,重用了陈玉成和李秀成这对年轻的双子星座,才使得太平天国得已继续支撑8年之久。

1864年初,湘军正式合围天京,封锁了所有粮道,并在城外开挖多处隧道,试图穴地攻城。李秀成指挥太平军以构筑月城和横挖暗壕的方法相拒,战况异常惨烈。

同年6月1日,51岁的洪秀全病逝,一个月后,湘军攻破天京。李秀成护送幼天王乘乱逃出了城。出城后,李秀成因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而步代,被乱军冲散。后来人困马乏的忠王潜抵城郊方山一破庙中暂避,被当地村民缚送清营。

曾国荃生擒李秀成后,施以酷刑,用刀锥割其臀股,后又制成一个大木笼,将李秀成囚禁其中。

李秀成从被俘到被杀,前后仅半个月时间,期间,他在囚笼中写下了数万字的认罪书——自述。

但随后42岁的李秀成还是被曾国藩处死了。

此后,史书大抵都是这样记载李秀成的结局的。

然而,80年后,也就是1939年,李秀成的生死之谜团再次引起轩然大波。

当时,江苏省徐海行署主任王公玙在江苏的六塘河一带和日军展开决战。一天傍晚,王公玙夜宿一位老农之家,老农拿出一本讲述太平天国故事的《洪杨演义》给他消遣。当谈到李秀成时,老农来神了,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忠王李秀成是我们海州人,他的儿子李学富,人们称之为小王子,在外面这一带当兽医,是很好的一个人。”

王公玙一听大吃一惊,老农见他不信,便把赵大庄的私塾先生赵大爹请来作证。

赵大爹马上派人用独轮车接来已经84岁的“小王子”李学富。就这样王公玙和李学富围着火盆来了一次长谈。

“小王子”李学富声色谦谨,慢条斯理地开始了他的讲述:他是李秀成的镇江籍小妾所生,从小生活在忠王府里,他亲眼见过洪秀全和他的儿子洪天贵福。他9岁那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告破。其实这并不是清军攻破的,而是曾国荃和李秀成的“共谋”结果。

原来,曾国荃久攻天京不下,心急如焚的清廷又派李鸿章协攻。曾国荃怕被李鸿章抢了头功,很是着急。

正在这时,湘军抓获了李秀成派到湘军大营打探军情的妻舅宋永祺,曾国荃不但放了宋永祺,而且还要他转告李秀成:只要让出天京,什么都可以商量。

李秀成自知天京城内严重缺粮,坚持下去最后也是鱼死网破,于是他提出了两点让出天京的条件:一是清军入城后善待太平军,不得杀害他们,不得伤害百姓;二是放幼天王洪天贵福一马。

秘密协议签订后,湘军很快攻入天京城。为掩盖实情,湘军入城后对天京城进行了补轰。

而李秀成则上演两步走,先是安排家将带着“小王子”潜逃出城,径直去了海州硕项湖滩藏伏。随后他带着洪天贵福乘乱冲出城墙缺口。在逃跑的过程中,李秀成得知湘军背信忘义,进城后进行了大屠杀和大抢劫,不由痛哭流泪,后悔不已。正巧这时,洪天贵福也被乱军冲散,绝望之下,李秀成便选择了在一破庙里自杀,结果被乡民发现并阻止,因动作过大,结果引来了湘军,于是李秀成成了俘虏。

李秀成“意外”被抓,打了曾家兄弟一个措手不及。曾家兄弟一方面宣称严惩李秀成,另一方面又暗中“营救”李秀成。为了掩人耳目,荃曾国在审讯李秀成时“置刀锥刑具于忠王前”,之后不久便“就地正法”了李秀成。

其实,处死的李秀成只是一个“伪代人”,真正的李秀成被曾家兄弟秘密送回原籍。

李秀成死进里逃生后,隐姓埋名,与先行逃出的“小王子”在乡间硕项湖滩过了隐居生活,相传沭阳城内的“恒顺公”皮货店就是李家的财产。

在谈及洪秀全的死因时,李学富说洪秀全是吞金自杀,而不是病死或者服毒自尽。

“小王子”的话让王公玙大为惊讶,如果此人真是李秀成之后,那真是天大的秘密了。然而,当王公玙追问李学富的具体住址时,他却拒绝了。之后,李学富被徐大爹派人用独轮车连夜送回走。

王公玙后来回忆说,从“小王子”乘坐独轮车和往返的时间推断,他的住所应该在赵大庄东南约35里的硕湖滩。

王公玙原本打算去寻找“小王子”的,但由于抗战任务压身,他只能暂时打消了寻找的念头。而这也成了他的一个遗憾,如果当时去拜访了“小王子”李学富,那么个中真假便可以探知了。

也许正是因为遗憾和探索,经过30多年的研究,王公玙于1977年写了一篇惊世之文——《李秀成伏诛之谜揭秘》。

期间,王公玙为了调查“小王子”所说的真伪,远赴英国查天平天国的档案,结果证实了李学富所说的内容绝大多数是真的。比如说李学富是李秀成的小妾所生,在天京亲眼见过洪秀全和洪天贵福之事。而关于李秀成和曾家兄弟打“默契牌”,以运粮为名接应一股清军提前入城一事,从后来洪仁的自述中得到了印证,“除曾国藩在天京上游之战船外,尚有一队在下游出现……因我们反可藉彼等之力,而得米盐之接济也。”

无独有偶,曾国藩的秘书赵烈文写的《赵烈文日记》也记录下了湘军攻破天京城的诸多疑点,天京城破之后,才一顿饭的短暂功夫,数万湘军就已经登上了城内的制高点,清湘军旗帜遍插满城,从时间上推断是有难度的,似乎是湘军在城破前就已经入城了。

王公玙的文章发表后可引起轩然大波。然而,当专家寻找到李学富老家时,他早已死去多年了,在其老家附近果然找到了不少有关李秀成的传说,当时有人还指出了李秀成所葬的墓地,当专家想打开墓地一探究竟时,却遭到了当地人的反对,只好放弃。

因此,李秀成是不是真的没有死逃到了海州隐居?李学富究竟是不是李秀成之子?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谜团。

举报/反馈

5. 竟然生吃了丈夫身上的一块肉?

这位公主叫萧妙淽,封号是溧阳公主。她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下这一笔。就因为生吃了丈夫身上的一块肉。为何呢,是恨,是切齿之恨。他的丈夫个的瘸子,但却是一代枭雄,世之名将。名叫侯景,历史上对侯景评价是八个字。功盖孟起,祸比董卓(意思的一身武艺超群,但祸害南梁一朝)。溧阳公主一生很不幸。值得我们同情和爱怜。

候景,字万景,羯簇。候景长相一般,两腿长短不一,但却是兵法大家。初为北魏权臣高欢部属,高欢知道候景绝非久居人后之辈,对他多加制约。多次告诫儿子高澄对侯景要多加防范,侯景见高澄不待见他,想投靠西魏权臣宇文泰,宇文泰也知道候景不是个东西,不纳侯景候景。侯景一见如此,立即投降南朝梁武帝,说愿以河南十三州之地(实际控制的就一半而已)作为觐见之礼送于梁武帝。梁武帝心真大,高欢和宇文泰都不敢收的人,梁武帝就敢接受这样的豺狼之辈,真是引狼入室。而日后此梁武帝不仅死于此人之手,南梁也亡于此人之手。梁武帝加封候景为高官,督河南,河北诸军事。后来,高澄与梁武帝和谈,高澄唯一的要求就是拿梁武帝的侄子换侯景的脑袋,梁武帝没有政治头脑,东魏早晨把我侄子萧渊明释放,当晚候景就会出现在邺城。但这封信被候景得到。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侯景于公元549年九月,正式在寿阳起兵造反,别看侯景人不咋地,但当时来说,就打仗而言真没有是他对手的,侯景用了不到三个月就打下建康。随即囚禁梁武帝,南梁开国之主梁武帝萧衍,居然活活饿死,也是太过凄惨。萧衍39岁登基为帝,在为位48年,死时86岁。梁武帝死后太子萧刚继位,史称简文帝,时年47岁。立长子萧大款为太子(这名字真前卫)。但简文帝萧刚不过是另外一个汉献帝,侯景就是活曹操。公元550年,候景娶简文帝萧刚14岁的女儿为正妻。这个女儿就是溧阳公主萧妙淽。真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侯景对溧阳公主萧妙淽甚是宠爱。但溧阳公主是肯定不愿意嫁给这个比自己父亲还要大的瘸子。是被迫的,而且侯景为人粗鄙,二人也肯定没有共同语言、简文帝为了自己能当皇上,依靠女儿而活命,实在是悲哀。

候景出身不高,也没有受到任何系统的教育,生性残暴,凡有犯法之人,一律扔在一个大缸里,用铁锤活活锤死。正因为如此残忍,江东无论贵贱,贫富,均无人依附,高门户更是避之不及。这也许就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吧。侯景各个方面都不行,但候景打仗真是不俗,候景派人几天就攻取豫章,麾下其他将领也是节节胜利。候景兴奋之下,让老丈人简文帝加封自己为宇宙大将军(不像某国啊,必须记住我们先有宇宙的)随着侯景权力的巨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侯景就想但皇帝了。侯景的倒行逆施引发“新十八路诸侯伐董卓”。以王僧辩,陈霸先,湘东王萧役三人为首兵发建康。而此时侯景却要当皇帝了。公元551年冬,侯景让人用麻袋把岳父简文帝活活给压死了。他47岁登基,在为位三年,死时49岁。一直就是个傀儡皇帝。

此时,陈霸先亲自带兵强攻建康。候景知道现在已经是生死存亡之际,公元552年3月,候景亲自领兵一万与陈霸先决一死战,双方具是舍生忘死全力以赴,真是尸横遍野,杀盛声冲天。但最终候景败北。候景带着一万多人一路败逃,被杀,逃走,最终只剩几百人,候景无法,只有自己带着三个亲信乘船逃跑,怕儿子是累赘,把两个儿子装入麻袋投入水中,任其自生自灭。侯景最后死于亲兵羊琨之手。侯景之乱历时长达三年零八个月,至此方平。

羊琨等人把候景的尸体送往建康,五个儿子也被处死,侯景的尸体在建康街头暴尸,当地百姓将其尸肉分食殆尽,溧阳公主恨侯景逼死祖父,杀害父亲,凌辱自己,悲愤之下也吃了侯景的肉。但溧阳公主也因为侍奉候景也被处死。这就太不应该了,男人无能,却让女人背锅。唐朝大诗人李商隐对溧阳公主十分同情,写诗:”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候景既死。南梁就就的得封赏有功之臣,王僧辩加封为镇卫将军,陈霸先为征虏将军,此时梁朝经过候景的折腾也到头了,南朝第四个国家陈霸先就要称帝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6. 为什么姜维自杀殉国后?

在古代杀人鞭尸的事并不少,被鞭尸者往往都是作恶多端,那么姜维到底做了什么会导致魏兵对他如此愤怒呢?

在三国中降将比原来混的更好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张辽、太史慈等,鲜为人知的是蜀汉名将姜维其实也是一名降将。

早年经历

姜维字伯约,其家族世代居住在天水郡的冀县当中,天水郡隶属于曹魏的掌控范围内,而姜维的父亲便是天水功曹。

不幸的是姜维的父亲在姜维小时候便因为抗击外族而战死,凭借着父亲是先烈的身份,姜维也得以在天水郡中参军当官。

此时的姜维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中郎,因为官职太小再加上地处边缘,所以朝廷中无人知道还有姜维这么一号人物,不然也不会让他继续留在天水郡了。

建兴六年,诸葛亮带领大军西出祁山北伐中原,这是诸葛亮发动的第一次北伐,战机是因为曹丕去世新帝曹叡登基。

天水各郡县在得知诸葛亮北伐的消息后纷纷响应北伐的号召要准备一同加入其中,天水郡太守马遵得知后连夜逃离天水郡。

因为马遵怀疑姜维早已叛魏,所以并没有告知姜维这个消息,等到姜维发现之时马遵早已逃跑,这就导致姜维等人不能入城抵抗蜀军。

无奈之下姜维只好带领人马前往家乡冀县,但没想到的是老家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这就把姜维放到了孤立无援的位置上。

最终姜维只好转头投降诸葛亮,如果马遵知道自己让这么一位绝世良将叛离魏国,不知其内心会作何感想。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马谡失街亭而宣布失败,姜维既然投靠了蜀军,那就不得不跟随蜀军一块离开天水郡从而告别自己的老母亲。

北伐中原

在魏国不受重用的姜维在蜀国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可以说姜维是继马谡之后诸葛亮的第二位弟子,因为诸葛亮教会了姜维太多东西。

在诸葛亮的教导下再加上姜维本身的实力,姜维可谓是蜀汉的一支新星,在二十七岁便被封为当阳亭侯。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五丈原中病逝,因魏延不愿断后所以姜维出面断后阻击了前来追击的司马懿,凭此一战姜维升至辅汉将军加封平襄侯。

恩师的去世并没有给姜维造成太大的影响,此时的姜维已经成长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将军了。

延熙十六年,蜀汉丞相费祎遇刺身亡,在政治上费祎一直主张休养生息不要北伐,现如今费祎去世姜维掌管兵权后开始延续诸葛亮的北伐。

姜维在公元238年至262年这24年内总计发动了十一次北伐,这其中胜负参半,虽说让蜀汉的国力损耗加重,但也让魏军方面不堪其扰。

其实当时蜀汉除了北伐之外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如果选择休养生息,那曹魏地处中原且地大物博,短短几年就可形成对蜀汉的灭国之力。

所以姜维的北伐虽说是九死一生,但如果真的选择按兵不动休养生息,那就真的是十死无生,从这个方面看姜维这十一次北伐还是占优势的。

蜀汉灭亡

景耀年间,因姜维屡次北伐对魏国造成颇多麻烦,作为此时魏国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便准备发动灭蜀之战,但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虽然司马昭最终妥协没有发动灭蜀之战,但另一方面则是派遣大将钟会前往前线消耗蜀国国力,以便随时发动进攻。

景耀六年,司马昭下定决心要发动灭蜀之战,这一次再也没有人反对他的旨意,于是钟会等人纷纷带兵进入关中一代。

姜维在发现曹魏大军纷纷驻扎关中后便料定曹魏要对蜀汉发动大规模战争,便立即上书后主刘禅,姜维希望刘禅能早做准备防备曹魏偷渡阴平直奔成都。

但当时刘禅选择听信宦官黄皓的话,黄浩表示敌军不可能会直奔成都,于是刘禅便没有跟群臣商量这件事,而这便是蜀国灭亡之根本原因。

在钟会、邓艾等人的联合进攻下,姜维在前线是节节败退,这一点倒不是姜维的能力问题,而是曹魏这次是真的下定决心要除掉蜀汉。

走投无路的姜维选择直接退至剑阁,剑阁素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呼,姜维占据剑阁天险让曹魏不得再进军一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主将钟会选择知难而退,就准备给司马昭奏命自己要撤兵了,在这个时候邓艾出现了,邓艾表示可以偷渡阴平从而绕过剑阁。

阴平此地险峻,之前也不是没有军队选择偷渡阴平但无一例外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眼下若要攻下蜀汉就必须走这条路。

于是邓艾便带人历经千辛万苦渡过阴平,在开战之初姜维就告诉刘禅守住阴平桥口,但刘禅没有听信,所以邓艾这支军队犹如无人之境直逼成都。

在迫于时局的压力下,刘禅还是选择了投降邓艾并亲自出城迎接邓艾的军队,由刘备忙碌了一辈子而建立起来的蜀汉政权就此宣布灭亡!

反叛被杀

可笑的是此时的姜维还在前线死守剑阁,还是等刘禅的一封书信才得知原来自己一直守护的蜀汉已经亡了,并且还要求自己尽快投降魏军。

跟随姜维的将士纷纷不同意,虽说蜀汉亡国但他们却还在,宁愿战死沙场而不是吃曹魏那碗饭。

姜维看大局已定无奈之下只好劝说将士投降,并打开剑阁大门迎接钟会大军入蜀,但有“幼麟”之称的姜维怎会这么轻易放弃?

魏军的主将钟会在进入蜀地之后礼贤下士,让魏军在进入蜀地之后不得烧杀抢掠,并且因为欣赏姜维而与之交好。

此时钟会已经完全占据了蜀地,再加上拥兵数万,姜维便趁机鼓动钟会谋反占据一席之地,被利欲熏心的钟会同意了姜维所言。

但可惜的是钟会有反心,但钟会的部将以及曹魏军士没有这份心思,钟会的强行镇压部将反倒是引起了各部将的不满。

最终在部将胡烈的带领下魏军先一步发动内乱,乱军之中钟会和姜维均被斩杀,在姜维死后甚至还遭到了魏军鞭尸刨胆,实在是残忍至极。

站在魏军的角度看姜维确实是罪魁祸首,先是发动十一次北伐让魏军边境苦不堪言,多少家庭因此而失去丈夫和父亲。

后来好不容易投降了,还又想着如何鼓动钟会自立反魏,如果钟会真的成功了那接下来又是不少仗要打,这又是多少的妻离子散?

对于蜀国来讲姜维确实是格尽职守的好将领,直到至死之前还想着如何复国,但对于魏国来讲姜维就属于那种必杀之的恶人。

至于在姜维死后又将其鞭尸这种行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魏军对姜维的仇恨不言而喻,如果邓艾在灭亡蜀汉之后又被残留蜀军抓住,那下场我想也不会太好。

不过尽管如此,站在个人的角度我还是非常钦佩姜维的,此人如果是在刘备时期出现,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可惜碰上的却是后主刘禅,实在是可惜了这位人中龙凤。

感谢阅读,看完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关注二连哟,风云妹子在此谢过诸位啦~

7. 历史上最为狂妄的将军是哪一个?

至1942年1月2日下午,日军第3和第6两个甲级师团对长沙的围攻已经进行了48小时,长沙城的东、南、北三个方向同时战火连天,戴罪立功的李玉堂指挥第10军死战不退,日军虽有小股渗透现象但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而在岳阳的日寇第11军前进司令部里,作战主任参谋岛村矩康大佐多次请求司令官下达反转令,阿南惟幾硬是不允。

第二次长沙会战是1941年10月结束的,薛岳的第九战区固然损失惨重,第11军各师团伤亡也是不轻,仅仅时隔两个月之后的12月份,日军就再次发动对长沙的进攻本身颇为勉强。东京大本营仅仅将其界定为“牵制性作战”。无非让第11军向南突击一下,让陆军二级上将薛岳紧张一下,从而使第九战区不敢抽兵增援第四战区,确保广州日寇第23军顺利攻占香港,因为就在这个月的7日,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大本营已经从“中国派遣军”调出了第5、第18、第21、第33、第38等精锐师团,第11军所属的第4和第6师团也划归大本营直辖,也就是随时准备调出的意思,东京甚至通知阿南惟幾,第3师团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能调走。在如此兵力紧张的状态下,第11军的牵制性作战最多只能“虚晃一枪”,根本不具备攻占长沙的条件、也没有这个作战任务。

然而薛岳琢磨出来的“天炉战法”给了阿南惟幾致命的错觉,战役于12月24日打响,强渡新墙河之后的日军各师团“进展”非常顺利,当面的中国军队纷纷溃败。因此第3师团长丰岛中将和第6师团长神田中将,在渡过汨罗江后均发来电报:要求在追击中“直取长沙”,参谋长木下勇和作战主任参谋岛田表示反对,认为此举超出了作战计划所规定的范畴。

因为华南方面的日军自12月18日开始进攻香港后,到圣诞节时英军已经投降,第11军的牵制作战目标遂告完成,理应收兵。然而狂妄的阿南惟幾不顾幕僚的反对、不顾兵力严重不足,不顾脆弱的补给线随时可能被切断,仍然于12月26日给前线部队下达了攻击长沙的命令。作为天皇侍卫官出身的阿南,为了说服参谋军官们,还罗列出五条必取长沙的理由。

第一是给重庆政府以“无声的威胁”,第二是把第九战区向华南转进的部队抑留在湖南,第三是证明给薛岳看看,调出若干精锐的第11军仍然有强大的攻击能力,第四是让湖南百姓感受到重庆政府的“不可靠”,第五是可以威胁第六战区的江南部分。接到报告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认为这五条“全是屁话”,要求阿南惟幾不得偏师深入,是否攻取长沙需要等候大本营和总军的通知。

然而就在这一天,阿南得到了东条英机在大本营会议上曾经夸赞第11军的消息,大意是薛岳试图牵制第23军进攻香港、而第11军又有效地反牵制了薛岳,效果大大地好。于是阿南惟幾感觉以目前的战果实在跌份,他在日记里写道:“对此深感惭愧,期待进一步发动一场果断的攻击”,因此不待“中国派遣军”回复,就以空投通讯筒的方式独断命令前线日军继续推进,将顶头上司畑俊六的命令抛在一边,阿南也是狂得没边了。

及至1月3日下午,攻城日军的身后已经出现了中国军队30个师的番号,薛岳的“天炉大阵”渐次形成,第11军的幕僚们急得快哭了,集体要求阿南惟幾下达撤退命令。然而狂妄的阿南仍然不为所动,坚持要再打打看,他认为只要第3和第6两个师团的鬼子们能在当夜破城,日军仍然能够依托长沙赢得战场主动权。傍晚时分,最先赶到的王甲本第79军先头部队,袭击了日军留在后方浏阳河渡口的一个工兵中队,百余鬼子全部就歼。

这就意味着第九战区的合围正在开始,在岳阳,第11军参谋长、副参谋长、作战参谋们围着阿南惟畿恳请下达“反转令”,阿南仍然在坚持:“第6师团投入战斗不久,还没有收到战果理所当然,不能过早停止进攻,还应该观察一下”,就在僵持中浏阳河渡口被袭的情报送达,阿南惟畿登时呆若木鸡,硬撑了五分钟后吐口:“好吧,反转”,说反转是好听的词,其实就是北逃。

已经晚了,第九战区调集的合围部队除第74军没有到达战场外,其他九个军全部在攻击线就位,1942年1月4日黄昏,薛岳在岳麓山指挥部下达总攻击令:以罗卓英为南方追击军总司令,率四个军向北压迫追歼日军;以杨森为北方截击军总司令,指挥留在敌后的两个军截击长岳古道断敌归路;以傅仲芳为西方截击军总司令,自西向东侧击溃退中的日军;长沙守军第10军亦转入追击作战,三湘大地烽烟起,漫山遍野杀鬼子。

日军两个主攻师团在第40师团的接应下狼狈逃窜,在中国军队的围追堵截之下,仓惶北撤的日军每退几公里都要扔下一片尸体,负责侧击的第37军140师甚至直接攻入岳阳郊区炮轰火车站,正在调动全部空军掩护撤退的阿南惟畿也被吓了一跳。直到1月16日,日军大部才艰难退至新墙河北岸原阵地,第三次长沙会战落幕。狂妄的阿南惟畿虽然承认战败,但是仍然硬撑着面子,离开岳阳回武汉前在黑板上写道:“今更莫把惊惧生,兵家胜败是常情”。

此次会战日军战报宣称战死1591人,负伤4412人,而第九战区公布击毙日军33941人,击伤23003人,双方的数字如此悬殊,说明既有薛岳夸大的成分,也必然存在日本人大大缩水伤亡数字的事实。至于第11军中将司令官阿南惟畿,却非我们想像那样被“撤职查办”,首相兼陆相东条英机深知阿南虽然狂妄自大能力一般,但与皇室关系深厚且军界人脉广泛,因此对11军的大败进行了冷处理,并未严厉追究阿南惟畿的责任。

半年之后,阿南惟畿居然荣升关东军第二方面军司令,日本人咋了?高层腐败也是家常便饭。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14)
沈浪与苏若雪最新章节更新太慢(沈浪和苏若
上一篇 2024年02月09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2月09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