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江山(马腾到底有多强大)

1. 独断江山,马腾到底有多强大?

说“马腾不死,大汉不灭”这句话,肯定是站在《三国演义》的角度来说的。在演义中,马腾确实算是汉室忠臣,曾参与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也曾在衣带诏中签名,准备诛杀曹操,从他的一系列行为来看,确实是忠于汉室的铮铮铁骨!不过如果真的站在正史来看,马腾的事情可能会让大家大跌眼镜,因为马腾的正史形象和演义中是完全相反的!

马腾

在演义中,十八路诸侯不满董卓祸乱朝堂,共同起兵攻打董卓,当时的马腾也是一路诸侯,号称西凉太守!不过事实上,在正史中,马腾一直是东汉的叛军,直到董卓死后,马腾才被李傕等人正式封官。

马腾据说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不过这种传说看看就是了,并没有明确的证据。他的父亲原本是是一名官吏,不过后来因事丢官了,只能留居陇西,娶了一个羌女为妻,生下了马腾。而由于家里非常贫困,马腾的日常工作其实就是上山砍伐木材拿来卖,以此来看,马腾的出身其实很低。不过马腾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虽然家里穷,但是他善于发现机会,当凉州发生叛乱时,他直接参加了朝廷的平叛军队,并在其中谋得了军从事之职,之后由于他征战有功,还被提升为军司马,之后更是升迁为偏将军。

从这里其实可以看到,马腾最开始是投靠了东汉军队的,如果照这种路走下去,说不定他还真的能成为东汉忠臣。不过之后他却做出了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加入叛军,反对东汉。由于马腾军事能力不错,在加入叛军后节节胜利,逐渐成为了拥有一方势力的小诸侯了。

当时的董卓其实还是东汉的正规军,他和皇甫嵩负责剿灭叛军,和马腾等人肯定是有过交战的,所以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当时的董卓其实是正规军,马腾他们是叛军,是被东汉朝廷视为叛逆的一方。所以要说马腾是东汉的忠臣,那可就真的是贻笑大方了,而且从之后马腾的行为来看,也看不出他对东汉有一丝一毫的忠心。

董卓控制汉献帝,迁都长安,由于担心关东联军进攻,于是准备邀请马腾等人一同出兵,剿灭关东联军。而当时的马腾,见天下大乱,也想从中分一杯羹,准备借董卓之命起兵。

《后汉书》:初,卓之入关,要韩遂、马腾共谋山东。遂、腾见天下方乱,亦欲倚卓起兵。

不过等马腾他们赶来时,董卓已经被王允诛杀,王允又被李傕等人杀死,大权落入了李傕等人手中。为了安抚马腾等人,李傕封马腾为征西将军,命各自退兵。直到此时,马腾才第一次被东汉官方所承认,摆脱了他叛军的名声。

马腾虽得到了朝廷的封官,但是他并没有匡扶汉室的想法,只是想为自己谋利,割据天下。后来汉献帝被曹操迎立,在众人的劝说下,为了利益,马腾选择了帮助曹操,一起攻打袁绍之子袁尚,并击杀了袁尚部将郭援。曹操见马腾愿意站在他这一边,也是给马腾大肆封官,并给了马腾很大的权力。

这一点曹操是看的比较明白的,反正这些虚名可以随便封,只要你站在我这边,帮我干事,等我处理好其他事情后再来收拾你。而马腾这边呢,由于曹操对他表现得很友好,也多次帮助曹操出兵,很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演义中将马腾描述为了汉室忠诚,帮助汉室四处征讨。然而实际上,马腾之所以这么干,其实完全是因为利益交换,他并不是真心为汉室出力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再后来,马腾和韩遂之间不合,互相攻杀,连年交战谁也无法彻底击败对方。于是曹操派人前来劝和,并劝马腾入朝为官,而马腾呢,可能是因为打了一辈子,老了,想要享受一下生活了,于是便听从了曹操的建议,决定入朝为官,把军队交给了他的儿子马超。

在演义中,马腾是因为衣带诏之事被曹操斩杀,不过在正史中,马腾可是被自己的儿子马超给阴死的,马超也没有演义中那么光鲜。

当时曹操准备出兵进攻汉中,要经过马超他们的防区,马超认为曹操是想要借机拿下马超等人,所以他主动联合韩遂,起兵反抗曹操。结果马超军事能力比不上曹操,被曹操打的大败,曹操回过头来就把马腾给斩了。事实上,要是马超能力强一点,能打赢曹操,马腾也不一定会被杀,会被留作人质和谈判筹码。

结语

综合马腾一生来看,他的心思其实一直都不在汉室,他从没有想过要为汉室尽忠,匡扶汉室。从马腾主动加入叛军的那一刻,其实就能很清楚的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只是一个想要为自己多多谋利之人,之后他的所有行为,也都是在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实力,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包括他的儿子马超,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他们二人想的只是称霸天下,割据一方!所以说,“马腾不死,大汉不灭”这句话完全是瞎说,马腾这个人,对大汉是没有一丝忠心的,就算他不死,他也没有能力匡扶汉室,更没有心思去匡扶汉室,马腾只是一个在乱世中为自己谋利之人,仅此而已!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呗!本文由超级七品小芝麻官原创,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独断江山(马腾到底有多强大)

2. 红楼梦中赵姨娘很是不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952条回答。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贾政喜欢粗俗、糊涂、低级的赵姨娘。

其实,赵姨娘也有自己的可爱之处,个人觉得比王夫人要好得多。

首先要简单介绍一下背景。

古代男人都是先结婚,再谈恋爱。

用溥仪对妃子文秀的话来说:结婚之前,我连见都没见过你,哪里会有什么爱情。我们的感情,都是结婚以后慢慢才有的。

道理就是这样。

古代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男女往往不见面,或者只见过二三次,不可能有什么了解。

所以,古代的原配夫妻往往没什么感情,性格也可能天差地远,搭伙过日子而已。

但是,妾就不同了。

所谓贤妻美妾,娶妻要贤惠,要家庭背景深厚,这样才能维持一个家庭的运转。

但妾一般都是娇媚可爱,是男主人喜欢的女人。

这些妾大多是跟着主人多年,同男主人朝夕相处,是有感情的,比如赵姨娘这样。

好了说正文:

第一,赵姨娘的美艳。

看看女儿探春的美貌,也就知道赵姨娘是非常漂亮的。

全书虽没有说过赵姨娘的长相,王熙凤却说她“狐媚”。

狐媚的前提得要是狐狸精才行,狐狸精可不是一般女人能做的。

这客观说明赵姨娘美艳,年轻时候可能很妖娆。

大家注意,贾政明明有一妻两妾,但平时都是睡在赵姨娘那里的。

而探春也十多岁了,赵姨娘最起码也有三四十岁,不是年轻人了。

贾政对年纪不小的赵姨娘如此宠爱,可见年轻时候肯定是个美女。

第二,赵姨娘的单纯。

有人说赵姨娘愚蠢,其实单纯本身也是愚蠢。

赵姨娘确实是没有什么城府的人,被人稍微一挑拨就去乱来。

比如被人教唆几下,竟然跑去和芳官一伙小丫头打架。

探春的话就是:“耳朵又软,心里又没计算。这又是那起没脸面的奴才们的调停,作弄出个呆人替他们出气。”

探春说自己母亲呆,赵姨娘确实有些呆头呆脑。

但是,一般男人反而喜欢赵姨娘这种女人。就是因为她们呆一些,同她们相处没有什么压力。

对于心机很深的王夫人这种女人,男人们比较厌恶甚至反感。

就比如贾琏的老婆王熙凤,不动声色间搞出两条人命,就为了3000两银子。

后来用毒计活活害死尤二姐和胎儿,手段极为狠毒。

王夫人对付晴雯、金钏儿等人的狠辣手段,可见她同王熙凤是一路人。

贾政厌恶她也是正常。

第三,赵姨娘并没有什么恶行。

全书中,赵姨娘唯一恶行,就是所谓用妖术害王熙凤和贾宝玉。

但我们今天知道,什么妖术都是扯淡的。

真实中,应该是王熙凤、贾宝玉各自生病罢了。赵姨娘可能真的找马道婆对他们下过咒,但不可能有什么效果。

退一步说,赵姨娘恨王熙凤他们也有道理。

大家注意,赵姨娘身边竟然有丫鬟是王夫人派的卧底,可见她们将赵姨娘拿捏到什么地步。

赵姨娘独生子贾环,被丑化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名字都被搞成了“贾坏”。

而女儿探春唯恐落到赵姨娘和贾环的下场,被迫投靠了王夫人,甚至不认自己的母亲。

我想任何人处于赵姨娘的地位,仇恨是免不了的,搞笑妖术发泄发泄也属于正常。

但全书中,赵姨娘确实也没做过什么有凭有据的坏事。

相反,上面也说了,王夫人害死了金钏儿、晴雯两条人命,王熙凤也是有好几条人命,都不是好人。

相比起来,赵姨娘比她们好得多。

第四,赵姨娘对贾政很是尊敬和崇拜。

看看赵姨娘和贾政的接触,颇有些柔情蜜意,两人才像真正的夫妻,能够说一些心里话。

相反,王夫人其实没有把贾政放在眼里,而贾政对于狠辣固执的王夫人也有种畏惧甚至仇恨心理。

王夫人给贾宝玉内定袭人为姨娘,连赵姨娘都听说了此事,王夫人却丝毫没有与贾政商量。可见,王夫人并没有把贾政当回事。

其实也不要说性格相对温和懦弱的贾政,要说贾琏其实也很厉害,逼急了能够拿着宝剑去杀王熙凤。

但是,贾琏在家里也被王熙凤搞得够呛。

兴儿说:人家是醋罐子,王熙凤是醋缸,醋瓮。凡丫头们跟前,二爷多看一眼,他有本事当着爷打个烂羊头似的。

看看,贾琏多看一眼丫头,王熙凤就能当面毒打丫头,这完全不给丈夫面子。

后来明知道尤二姐肚子里面是贾琏的骨肉,王熙凤仍然用毒手将孩子害死,也丝毫没有管贾琏的死活。

可见,王家这两个女人都难惹,习惯于骑在男人头上。

相反,赵姨娘对贾政很是尊敬,将他伺候的很好,凡事也都是求他同意。

在赵姨娘这里,贾政才像个家长、男人的样子,当然是比较喜欢她了。

第五,赵姨娘地位低下,贾政也有所同情。

对于赵姨娘在贾府中的地下地位,贾政知道的很清楚。

比如之间王熙凤堵着门大骂赵姨娘,赵姨娘竟然不敢还口。

要知道,赵姨娘好歹也是贾政的爱妾,就算是贾政的一条狗,打狗也的看主人。

再说,王熙凤是什么东西?

充其量只是贾赦的儿媳妇,同贾政并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王夫人自作主张让她来帮忙管家。

说通俗点,王熙凤只是来做客、代理经理而已,又是贾政的小辈。

然而,王熙凤都敢臭骂赵姨娘,可见她的地位多低下了。

但贾政其实颇为软弱,不敢对王夫人强行要求什么,用不用王熙凤,贾政也不能做主,因为贾母喜欢王熙凤。

后来贾府决定将探春远嫁到海疆去,赵姨娘根本就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就眼睁睁的看着女儿嫁走了。

古代交通不便,远嫁的女儿往往就等于生离死别,一生未必还能见到几次。

换成哪个母亲受得了,赵姨娘的心情可想而知,而探春最后分别的时候还撕掉了趋炎附势的假面具,喊赵姨娘为“娘”!

所以,他也就只能对赵姨娘好一些,弥补她受到的种种委屈。

3. 他们怠政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

嘉靖帝不上朝的原因,有一半是与我相似。可能有人问了,你算老几呀,跟皇帝比。但皇帝也是人,我也是人。凡是人,都有一种苦恼——对死亡的恐惧。

我记得,自己上小学时候突然想到:人是会死的,当时觉得吃什么都不香了。看什么都没意思了。可能嘉靖也有这样的体会:纵有江山又如何?百年后,不过一捧黄土。

为了能够战胜这种恐惧,嘉靖选择在那样一个不是很先进的社会里,最先进的方法——修道求仙。

废了这么几句话,也就是为了说明:嘉靖皇帝是有了更高的追求,才不愿意上朝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他要用来炼丹。

但,为什么我说是一半与我相似呢?因为,我不够聪明,生活都陷入奔忙中,哪还有时间追求长生的问题。现在不工作,现在就得饿死。所以,每当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死,虽然仍然抓心挠肝的,但眼前最紧要的是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嘉靖皇帝呢?他会告诉你,不好意思,朝廷上的事,都摆平了。

为什么嘉靖皇帝有这个自信呢?因为,他是整个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绝顶聪明的一个皇帝。

明朝由藩王入继大统,有四个:第一是朱棣;第二是朱祁钰;第三是嘉靖;第四是崇祯。你就算算,除了嘉靖,那三位什么结局?

崇祯,直接失败灭国,吊死煤山。

朱祁钰,病死之前,已经被抢班夺权。

朱棣,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迁都北京,五征漠北,最终死于征途。要堵住别人的嘴,还大杀建文朝忠臣。一生劳碌暴戾。

嘉靖帝呢?十五岁时,从湖北偏僻的藩王府邸,来到北京。当时的老臣想让他从偏门走,以皇太子的身份继位。他却非要从正门走。不让走正门,是吧?那我就回湖北,皇帝不做了。

本来是文官集团对这个少年天子的一次下马威,却被这个新皇帝反手将了一军。这要是万历,能做到吗?

最终,逼得四朝老臣杨廷和也不得不低头。

试想一下,一个偏僻地区的十五岁少年藩王,基本是消息闭塞、半软禁状态。如今一下子出现在北京城下,就表现出如此的有主见。这不是聪明,是什么?

之后,满朝文武,无不是被他玩弄于掌股之中。嘉靖帝看着这群没事就瞎逼逼的言官、唠唠叨叨的腐儒大臣,自己一个聪明人,简直有点傲视群雄的感觉。

跟这帮人玩,显得自己太挫了。甩手就弄出来个严嵩,做自己的代理人。有啥事,你自己弄去吧。我要修仙了。

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二十年不上朝,但朝廷中的事,心里明镜儿一样,照样摆得平。

再来看万历。两人尽管是祖孙关系,但万历并不聪明,且不够强硬。

万历自幼生长在深宫。父亲早逝,十岁登基。完全处于母亲的掌控之中,被保护的很好。可以说,长于妇人之手。

工作方面,早年有太后、张居正、冯保构成的铁三角。太后掌舵,张居正撑船,冯保不添乱。万历新政颇有政绩,也确实攒下来了厚实家底。

但到了张居正去世,太后不问政,冯保被除去,万历帝亲政开始,却只知道给自己搂钱。国库中有分出了内帑。一个皇帝把国家的钱和自己的钱,分得清清楚楚。国家打仗,国库没钱,也不肯用自己的内帑。

国家积弊越来越重,又经过了万历三大征的消耗,最终在萨尔浒一败涂地。虽说,萨尔浒之战中万历也踊跃了一次。但失败后,索性又坐回了缩头乌龟,继续怠政。

区别

嘉靖二十年不上朝的记录,被万历的二十八年打破。但万历学嘉靖不上朝,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嘉靖是因为真的能掌控局面,所以做起来斜杠青年。万历却小家子气,一心自己赚钱,还因为没能把自己喜欢的福王立为太子,和大臣赌气。不仅不上朝,连官员职位的空缺也不给填补上。造成三分之一的官职长期空缺。

所以,虽然都是怠政,但有本质区别:嘉靖只是表面没有打卡,实际上权力抓的死死的。万历是性格不够强硬,既然玩不过你们这帮文官,索性都别玩了。既不打卡,也不干活。

4. 崇祯上吊是有骨气还是逃避现实无能软弱?

崇祯不是无能,是无奈,无论换多少官员,这些官员始终服务于士族党派,没有一个人愿意背叛自己的利益集团,朝中朝外利益集团根深蒂固,已经削弱了皇权的存在,万历皇帝不上朝也是因为这一点,朝中各部门皆有人把持,还需要万历做什么,杀几个人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引起大臣叛逆惩罚皇室,崇祯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重用东林党派,给予十足的权力,让东林去保家卫国。

崇祯并不刻薄,相反他很懂得帝王心术和用人之道,你可以看看他对袁崇焕的态度和做法。单纯因为一个片段而不结合实际情况评价一个政治局是不客观的。再说你说这个事,藩王带兵灭李自成,朱棣的经历还历历在目,你就敢大肆启用藩王,最后来个尾大不掉?当时国家还北有后金,内有农民起义,如果还有藩王,那情况只会更糟。再补充一点,就明朝地方军的实力还去打李自成,欺负欺负普通老百姓得了,崇祯心里清楚得很,他这位亲戚是想干啥?

崇祯杀人不得其法。杨镐,崇祯莫名其妙把人杀了。万历三十九年,杨镐指挥的萨尔浒大战明军惨败。此战有诸多原因在内,比如说孕育了努尔哈赤的辽东明军本身就不干净。正常战役中,杨镐指挥不当只是原因之一。结果呢?明神宗不杀他,明光宗不杀他,明熹宗不杀他,崇祯在崇祯二年杀了他。什么啊这都是。毛文龙,袁崇焕莫名其妙就把人杀了。对此崇祯一开始采取了事后默认的态度,等到了袁崇焕出事,又揪出来算账。

袁崇焕,一开始十分信任,杀个大臣都能兜住,后来兜不住了,就说人家罪大恶极(虽然真的有不少罪恶),直接杀掉了。这还是崇祯初年,后来还剁了不少人。总的来说,崇祯不怕杀人,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是可以建立威严的。但是他杀人没有法度,越杀越乱,权威都没了。因为乱杀人不能说明他有权威,只能说明他不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没价值的,随便乱扔。杀人不得其法,越杀越乱。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破坏了整个体制里的基本游戏规则。所以崇祯作为整个体制里最大的头目,必须要站出来维护游戏规则,避免制度的崩塌。也未必要马上杀了袁,至少也要公开的施以惩戒。否则以后谁都不把尚方宝剑一品大员放在眼里,想杀就杀。而且矫诏这种事,性质恶劣程度仅次于欺君,今天你矫诏杀个一品大员,明天还有什么事你不敢矫诏去干?然而崇祯的反应实在是匪夷所思,差不多等于是什么也没说,不说袁错了,也不说袁对了,也不昭告天下毛文龙到底该不该死。这是所有应对里面最糟糕的一种选择,既让体制内的高级干部人人自危,又极大的打击了自己的威信:矫诏都没事,还有什么不能干的?

其实说白了,问题就俩字:没钱。没钱赈灾所以民变四起,没钱出兵所以镇压后金无力。最近重温了大明1566和雍正王朝,发现最高统治者的困局无非是两个:财政和吏治。大明1566就两件事:改稻为桑和海瑞上疏,就是钱和人。雍正王朝雍正上台就干了两件事:追讨国库欠款和广开恩科,也是钱和人。杀魏忠贤我认为不是大错,错在杀了魏忠贤没培养起另一股势力制约东林党。解决问题其实也就这两个地方入手,其他问题都是细节,不是大事。魏忠贤还是要杀,因为需要他的钱过眼前的财政危机。魏死了再扶个太监起来,制约百官。成立新机构,从官员和新科中选拔人才专门处理赈灾和与边关有关的事,在这种关键问题上绕开那些官绅出身的官僚。能任用的亲王也都用起来,凭皇帝一个人和一些新晋官员对抗不了整个文官集团,需要更多的力量。

编练新军转移精锐归属权,让新机构的人掌握一定的兵权。这样他们才能办事。让锦衣卫统计各地大户,颁布临时流民税,流民越多的地方大户出税越重。拒不交税者,平叛大军可就地征饷。(这肯定会造成军队抢劫,但是这时候一路哭不如一家哭了)为了杀鸡儆猴,先抄家几个不听话的外戚和退任大臣。开放海禁,售卖海外交易权(这群人肯定会走私躲关税,只能先收一分是一分),严打走私。贪污只要不过分就只能忍了,只要把军队需要的钱拿出来,只要平定灾民,贪就贪了。对于叛军,首叛者不追究,复叛者杀无赦,说的残暴些,减少人口也是缓解灾情的方法之一。反正一句话,身前有背锅的,手下有办事的,想尽办法从官绅嘴里搞钱。其他就别想了,亡国之君没人在乎你是不是个暴君,反正都这样了,搏一把算了。只要搞到钱赈灾和出兵,这些问题大部分都迎刃而解。如果搞不到,那死定了。

问题在于,一个人成功之后,该如何归因呢?是成功导致的,还是勤奋导致的?一个人失败之后,又该如何归因呢,是愚蠢导致的,还是懒惰导致的?再把这个问题扩大一点,一个人成功,个人能其多大作用,环境又能起多大作用?一个人失败,个人应该承担多大责任,环境又应该承担多大责任?

5. 朱棣杀方孝孺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朱棣打进南京城以后,让方孝孺写登基诏书。方孝孺坚决不写,而且还骂朱棣是“篡位”。朱棣说,这是我们一家人的事情,你说那么多干什么?方孝孺说,国家是天下人的国家,你“篡位”那就应该受到天下人的指责,怎么会是你一家人的事?朱棣说,你要再胡说八道,我就诛你九族。方孝孺说,你就诛我十族。我也要说你“篡位”。

果,朱棣真的就诛杀了方孝孺的十族。

方孝孺其人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宁海人。其书斋名逊志,蜀献王改为正学,故世称正学先生。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被乡人称呼为“小韩子(韩愈)”,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东阁大学士吴沉、杨枢的举荐,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了方孝孺。太祖见方孝孺举止端庄,学问渊博,称赞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由于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先德化而后政刑;而太祖则主张以猛治国,运用严刑峻法控制官民,所以他没有对方孝孺加以重用。虽然如此,太祖却有意让方孝孺日后辅助自己的子孙,于是任命方孝孺为陜西汉中府教授。后太祖之子蜀王椿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并亲题“正学”二字赠其书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明惠帝。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惠帝敬重方孝孺,读书时每有疑难即向他请教,处理国家大事也会征求他的意见,有时还会让方孝孺批复群臣的奏章。当时宫中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等史籍,皆由方孝孺担任总裁。惠帝对方孝孺有知遇之恩,使方孝孺十分感激,他也决心竭尽全力辅助惠帝治理天下。

朱棣杀方孝孺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朱棣杀掉方孝孺的动机有三点

第一点是扰乱视听,燕军北伐时,方孝孺亲自写下讨伐朱棣的诏书檄文,多次为朱允炆出谋划策,干扰了北伐的军事行动,造成燕军的重大损失;

第二点理由,搞个人崇拜,对朱允炆愚忠,不顾国家社稷的发展,在朝堂之上为先皇哭诉,影响太坏,不利于朝廷政事的正常开展;

第三点理由,拒绝草拟新皇登基诏书,利用自己作为天下读书人偶像的地位,煽动大众情绪,妄想阻挠新皇登基。

朱棣杀方孝孺的过程

当朱棣已经杀心渐起时,还是耐着性子派人把方孝孺带到面前来,再次劝说他草拟登基诏书,因为,只有方孝孺的威望才能镇住尚有腹诽的群臣,才能使朱棣登基更加名正言顺,以巩固自己皇家正统的地位。方孝孺开口便说:只有皇上才能命我拟诏!朱棣告诉他朱允炆已经葬身大火,我现在要作为新皇接手这个国家。方孝孺指责说:先皇即使驾崩,还有儿子可以立为皇帝,朱棣又告诉他,朱允炆的儿子太小,无法治理国家,方孝孺再次对抗说:那就该立先皇的弟弟,你为何要篡权?

方孝孺的对抗终于激怒了朱棣,朱棣威胁说:这个国家是我朱家的,你竟然一再插手我的家事!如果你不拟诏,难道不怕我诛你九族?九族是指父系四族,母系三族,妻系二族,诛九族就几乎要杀光方孝孺的所有亲属。但方孝孺还是大胆的顶撞了朱棣一句:别说九族,就算诛我十族又如何!朱棣怒极而笑,连声说好,随即派人捉拿方孝孺所有九族亲属,外加第十族,也就是师生和朋友,接近一千人,全部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方孝孺最后冲动的一句话,使得师生和朋友成为遭殃的池鱼,多死了一百多人。

总结:朱棣的心思其实也不难理解,与其留着这么个定时炸弹,还不如在自己的掌控下,一次引爆以除后患。至于后面怎么收场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方孝孺已死,杀鸡儆猴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想如果再有人步方孝孺的后尘,可能朱棣还会搞出别的新花样,比如诛个十一族?

6. 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哪些?

民本思想并非是孟子的首创,但民本思想在孟子这里,却变得更加系统,更加完善,更加大胆,孟子甚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个思想在铁板一块的以王权为至高无上的时代,是非常大胆具有革命性的理论,导致千年以后朱元璋见到这句话,还大发雷霆,要砍掉这个老头子,最后将他赶出孔庙。

民本思想最早可以在尚书中见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对民本思想的最早阐释。这是周朝统治者吸取了商朝的教训后得到的经验,他们认识到,要想让江山长久,必须重视人民,人心的向背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命运,所以周代统治者提出了“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

孔子的仁者爱人的哲学,其实也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但孔子的思想在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学,在民本思想如何运用到政治上,并没有系统的论述。真正把民本思想运用到政治上,并对统治者运用民本思想进行统治而设计了一整套方略的,是孟子。

孟子在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思想,而仁政和王道思想的根源,就是民本思想。无论是在魏国、齐国,孟子都积极反对“霸道”,主张王道,要求君主以德服人,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那么,孟子如何将民本思想具体化,转化为实际的治国理政的方略呢?

第一,统治者必须认识到,得民心者的天下,没有民心就没有政权的合法性。

所以孟子在各国游说的过程中,首要的是告诉君主们,必须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告诉齐宣王,既然可以把恻隐之心推恩到动物身上,更应该推恩到老百姓身上,仁政其实很简单,将“恻隐之心”推恩于老百姓就行了;王道其实很简单,把“仁爱之心”推广到国家治理上,这就是王道之道。推恩天下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行了。赡养自己的长辈,也赡养别人的长辈,抚养自己的孩子,也抚养别人的孩子,把仁爱之心由近及远地推广出去,让爱的阳光温暖天下每一个人,国君仁爱天下归心,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了。

孟子还告诉魏国年轻的国君梁襄王,不杀人的国君心中有百姓的国君,才能统一天下。这是要国君们从内心深处重视老百姓。

第二,要有一系列的措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孟子告诉齐宣王,行仁政要推行三条措施。

一是让百姓有固定的产业。因为只有拥有固定资产,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这样才会形成“恒心”,如果没有恒心,百姓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等到犯罪再去惩罚他们,这就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君主陷害百姓呢?

二是要让百姓过上温饱的生活。让他们可以赡养父母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生活无忧,坏年成不至于饿死。

三是要以文化人,通过学习伦理道德,提升全社会的道德素养。

这是仁政治国的三大原则。接下来,孟子向齐宣王具体阐述了王道图景和实现路径:

发展田园经济,每家分五亩宅基地,房前屋后种植桑麻,让五十岁以上的老人能穿上丝帛衣服;

发展畜牧养殖,饲养各类家畜,让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能吃上肉;

发展文化教育,兴办各类学校,反复进行孝悌教育,这样头发斑白的老人不要再头顶肩扛东西劳作了。

这样的话,不称王天下是不可能的事情。

孟子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行仁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按照齐宣王的最大欲望用战争建立霸道,结果只能是祸国殃民自寻死路;按照孟子的思路行仁政,以民为本天下归心,那么就是“仁者无敌”。

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是建立在“仁者爱人”思想和“性善论”基础上的美好的理想,这种制度设计要求君主有仁爱之心推恩之愿,要求君主真正以民为本。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无疑有利于社会进步,但这需要时间。

孟子的仁政主张固然可以开出娇艳的花朵,收获丰硕的果实,但在战国的刀光剑影疾风暴雨中,恐怕仁政的种子还没有发芽,就被雨打风吹去了。但孟子思想中浓烈的民本意识和先富后教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让王道理想成为抗衡霸道思想的另外一种政治理想,虽然从未实现,但必将永远闪耀光芒!

7. 人尽可夫有什么历史故事?

古人为了注解“人尽可夫”,特地聘请了一个“形象代言人”,不,是“形象代言鸟”——鸨。据传,这种鸟有个奇怪的特性,只有雌性没有雄性。你可能哑然失笑,没有雄性怎么繁衍?难不成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只在低等的软体动物和植物中出现,鸟类还没听说过有这种情况,那么大鸨究竟靠什么繁衍呢?借种!古人发现,大鸨是相当的开放,无论什么品种的鸟,只要是雄性,它们都可以用来当种源。

这岂不就是“人尽可夫”的“万鸟之妻”嘛,于是古人粗暴地硬拉大鸨做特种行业的形象代言人,还不交一分钱代言费。

其实,大鸨比窦娥还要冤,“人尽可夫”也不是现代人想象的那么“脏”,是人们污名化了大鸨,也误解了“人尽可夫”。

“人尽可夫”这个典故的历史相当悠久,专利权属于春秋时期的一位贵妇人。这位贵妇人的老公叫祭(zhai)仲,祭仲姬姓祭氏,一看姓氏就知道,他是郑国的公室子弟,跟郑庄公血缘关系很近。

郑庄公号称春秋小霸,牛得一塌糊涂。当初他把周王室欺负得跟孙子似的,开创了以下犯上的先例,不光射伤周桓王,还逼迫周王室跟他互换人质,让王室颜面扫尽。

祭仲位居卿士,相当于宰相,深得郑庄公信任。郑庄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姬忽,次子叫姬突。这哥俩都常年追随老爸征战,人望都很高,尤其是姬突,还要压哥哥一头,且野心勃勃。

更关键的是,姬忽的母亲是“芝麻国”邓国公主,姬突的母亲是“大象国”宋国公主。郑庄公虽然很牛,但郑国其实很小,四战之地,很不安全,找到战略盟友很重要。所以,姬突因为外公是“大宋”国君,又压了姬忽一头。

但姬忽是个好孩子,人品出众,在诸侯中很有人缘。齐僖公就很喜欢他,曾经两次提出把女儿嫁给他。第一次许嫁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姜,被姬忽拒绝后嫁给了鲁桓公;第二次是名气更大的宣姜,又被姬忽拒绝,后来许婚卫国公子急,却被老公公卫宣公捷足先登。

姬忽之所以不肯娶齐国公主,理由很简单:郑国太弱小,娶了齐女,必然在政治上受到齐国掣肘,有“吃软饭”的嫌疑。祭仲急了:你们哥几个都对君位虎视眈眈,你没有强力外援,怎么能坐得稳大位?

无奈姬忽是“热血青年”,就是不肯娶齐女,搞得齐僖公很打脸。果然,郑庄公一死,姬忽龙椅还没坐热,宋国就劫持祭仲,逼他扶立姬突。祭仲在刀口下不得不低头,姬忽闻讯只好弃位逃亡。

这位姬突就是郑厉公,他虽然坐上了大位,但是毕竟是嫩鸡仔,跟老牌政客祭仲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所以,朝政大权其实被祭仲掌握,姬突相当于傀儡。

姬突很清楚祭仲的立场,人家本来就不支持自己,只是迫于宋国的压力,才不得不低头,要想让他真心合作,几乎不可能。所以,姬突决定干掉祭仲。

于是姬突找了个帮手——雍纠。雍纠不是别人,正是祭仲的女婿,但是他一直跟姬突关系亲密。政治利益面前无父兄,何况翁婿,所以雍纠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姬突,准备对老岳丈下手。

雍纠的计划是这样的,在郊外搞个“野餐”,请祭仲参加,然后以伏兵干掉祭仲。不料雍纠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被他的夫人祭小姐看出了苗头。

祭小姐很纠结,一边是老公,一边是老爸,两个男人拿刀互砍,自己该帮谁?哈哈,男人总被女人问:我和你妈同时掉河里,你先救谁?这会儿祭小姐也被拷问了。

祭小姐脑袋嗡嗡的,跌跌撞撞回到娘家,找老妈要答案,当然不能明说,她拐了个弯:老妈啊,您觉得对一个女人来说,老爸亲还是老公亲?

祭夫人瞟了一眼女儿:这还用说,男人天下有的是,随便哪一个都可以当老公,老爸只有一个,所以当然是老爸亲,这还用比较吗?

祭夫人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祭小姐一听“开窍”了,还是老妈透彻,老公是个多项选择题,老爸是固定答案不能选。于是她立刻把雍纠的阴谋和盘托出。

结果,雍纠被祭仲杀害,并被陈尸街头。姬突得到消息,气得大骂雍纠弱智,然后学他哥哥,匆匆上马逃生。祭仲也不追赶,让人迎回姬忽即位,是为郑昭公。

故事讲完了,有没有理解祭夫人“人尽可夫”的含义?跟现代人的解释完全不同嘛!

人家仅仅是从血缘角度阐述,老爸是唯一的,天定的,不可选择的。老公不一样,他是后天选择的,理论上所有男人都是候选人。祭夫人的逻辑是,物以稀为贵,不可选择的一定最珍贵,选择面大的就相对不值钱。

请注意,祭夫人是说“选择”——女人在婚嫁之前有选择的空间,而不是说“结果”——随时拉过来一个男人都可以当老公。而后来的人,都把眼睛盯在了“人尽可夫”的“结果”上,让这个词污名化了。

假如祭夫人的话,是后人理解的那样,那岂不是说:女儿啊,老爸是宝,老公是累赘,没了他你正好去从事特殊职业。这不脑子进水了么?逻辑不通啊。

再说说大鸨,可怜的鸟儿也泪汪汪:谁说我们是“人尽可夫”,我们有雄鸟!

大鸨这种鸟有点特殊,雄鸟的个体要比雌鸟大很多,古人误以为这是两种鸟。另外,大鸨雌雄比例不协调,雌性数量是雄性的2.5倍以上,所以大鸨是“一夫多妻制”。这么一看,大鸨不是“人尽可夫”,而是“人尽可妇”。

其实雌性大鸨很“贤惠”,雄性大鸨乐呵完摇尾巴走人,剩下的孵蛋、养育幼鸟,全是鸟妈妈的工作。中国人不喜欢它,匈牙利人当个宝,他们把大鸨当自己的国鸟呢!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80)
诸天降临现实(雄兵连之诸天降临中鹤熙和凯
上一篇 2024年03月06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3月06日

相关推荐

  • 总裁爹地:“夫人把小少爷弄丢了”“丢就丢了,省得和我抢媳妇”

    《亿万宝宝:爹地,妈咪要离婚》简介:总裁爹地,夫人把小少爷弄丢了丢就丢了,省得和我抢媳妇小包子:媳妇拿来宠的,你不要给我!厉珏寒:儿子大了会争宠了,该扔去接管公司了,咱们再生一个吧。精彩片段:我刚才听到了你和徐薇的对话。许枫端起桌上的茶杯,抿...

    2023年12月23日
  • 小说:她固执地看着他,大有他不同意她就不休息的架势

    柳依婷很是满意她如此通透明理,点了点头。对,就是不合适,你最好马上离开二皇子府。然后再也不要来了。天真的柳依婷以为,自己仅凭三言两语就能骗得白悸离开皇子府。正在沾沾自喜除掉了一个跟自己争二皇子的女人。柳云霜突然笑出声,朝她走了过去,嗓音低沉。...

    2024年01月09日
  • 书单20 高评分高质量100本霸道总裁小说合集

    1.《天价小娇妻:总裁的33日索情》厉爵风顾小艾2.《国民影帝暗恋我》余千樊3.《许你情深深似海》秦佔闵姜西4.《许你万丈光芒好》宁夕陆霆骁5.《恰似寒光遇骄阳》叶绾绾司夜寒6.《暖风不及你深情》季暖墨景深7.《限量婚宠,总裁爱妻入骨》战廷深...

    2024年01月21日
  • A股市场的转折点真来了!明天周一会率先反弹四大板块及龙头逻辑

    一、我的观点①上周回顾周五市场两极分化,权重方面,地产和部分国企概念大涨;中字头在分化,像中石油大涨,中石化小跌;金融板块也在分化,多元金融连板,四大行继续新高,但是券商小跌。而另外一边创业板跌幅超2%,泛科技、新能源、生物制药跌幅都很大。所...

    2024年01月29日
  • 《大医凌然》胡歌口碑推荐,医学生凌然,一个优秀医生的故事

    简介:医学院学生凌然有一个小目标,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医生,结果不小心实现了。大家好,今天一条老书虫给大家推荐一本医生小说,目前属于巅峰之作了。内容梗概《大医凌然》讲述了医学生凌然,在毕业进入医院后,成为一个优秀医生的故事。凌然自云华大学毕业...

    2024年02月08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