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谋图天下(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

1. 明末之谋图天下,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

清朝的九位封疆大吏实际就是说的是清朝的总督,清朝在各省巡抚之上设立总督,而总督则是掌握两到三省之间的军政大权,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其实在清朝灭亡之时全国各地革命势头已经非常火热,清朝中央政府都已经是无力管控,更何况总督了,所以当时总督的权力实际也是名存实亡。

当辛亥革命彻底爆发之后,这九位总督有的为清朝殉国,有的被革命志士处死,有的则是潜逃国外,甚至后来还有的沦为汉奸,出卖国家,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清朝灭亡之时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的这九位总督的结局。

辛亥革命的点火人四川总督赵尔丰

清末最后九位总督中有一对兄弟,一位就是东北三省总督哥哥赵尔巽,还有一位就是四川总督弟弟赵尔丰。

赵尔丰后来被称为清政府的刽子手,他武力镇压革命志士,在四川保路运动中大肆血腥屠杀了很多手无寸铁为革命志士请命的无辜民众,也就是“成都血案”。

赵尔丰血腥镇压保路运动以及制造的“成都血案”造成了四川激烈的民变和革命志士的反抗,因此清政府不得不抽调武昌兵力入川平复,由此导致武昌兵力空虚,也直接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可以说赵尔丰在保路运动中的所作所为成为了导致清朝灭亡的武昌起义导火索,也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武昌起义之后,四川宣布独立,赵尔丰当时虽然下台,但手中还握有清廷三千边军,他的军事实力实际还很强,四川军政部长尹昌衡担心赵尔丰手中的边军威胁,先是哄骗赵尔丰交出兵权,当赵尔丰交权之后,随即尹昌衡就派人抓捕了赵尔丰,在成都皇城坝召开公审大会,将赵尔丰当众处决,赵尔丰被尹昌衡抓了之后才知道被骗,骂不绝口。

虽然后人都认为赵尔丰是清政府的刽子手,但实际上赵尔丰为官清正,在晚清如此腐朽不堪的情况下,他还能积极抵抗英国侵略,对中国国家的领土完整还是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赵尔丰在出任四川总督之前曾任清政府驻藏大臣,当时英国策划西藏叛乱,正是赵尔丰率军平定西藏叛乱,稳定了西藏的局势,使得西藏可以重新归于中国版图。

赵尔丰不仅对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有着贡献,实际上他还是十分关心中下层阶级民众的官员,他在西藏期间体恤乌拉也就是农奴,实行乌拉改革,要求奴隶主在征用乌拉时必须给付劳务报酬。

其实在保路运动中赵尔丰也是十分体谅保路的民众,毕竟清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实际是想将权力出卖给帝国侵略者,赵尔丰最初在保路运动时期是一再安抚民众,一面又向清政府报告,恳请清政府在铁路问题上与民众进行协商,但是清政府对于赵尔丰的请求是置若罔闻,并且一再命令赵尔丰尽快平定保路运动。

对清政府的愚忠使得赵尔丰即便明知清政府此举是错误的情况下,他依然举起了屠刀做起了清政府的刽子手,而赵尔丰最终在武昌起义之后也因为“成都血案”被尹昌衡诱杀。

大清王朝的葬送者湖广总督瑞澄

瑞澄是蒙古族正黄旗人,全名叫做博尔济吉特·瑞澄,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他的祖父就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畏惧英国人如虎,排斥林则徐且擅自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人的两广总督琦善。

瑞澄祖父琦善是两广总督,父亲恭镗是黑龙江将军,其家族是晚清时期的封疆大吏官宦权贵。在这种家庭出生下,瑞澄从小就是纨绔子弟,是北京城有名的恶少,后来因为家族的庇荫,瑞澄步入仕途。

瑞澄在官场上属于非常会见风使舵的人,八面玲珑,一面与欧洲各国驻中国的高官保持良好关系,一面又在中央结交载泽等王公贵族,所以瑞澄在晚清官场上十分吃得开,也因此一步一步从道台走向了总督的位置。

1910年瑞澄出任湖广总督,其时中国各地已经弥漫着革命的气息,上面说过四川保路运动激起的民变使得武昌不得不调出重兵去成都辅助镇压,武昌兵力空虚。

除了兵力空虚还有就是瑞澄操之过急,在1911年瑞澄得到了武昌新军中革命党人名单,湖北布政使陈树屏认为牵连太广,不建议瑞澄立刻捕杀革命党人士,他建议瑞澄销毁名单先安稳军心。

但是瑞澄听了狗头师爷幕僚张梅生的话,立刻下令捕杀了新军中的革命党志士的首领,于是激起了军队哗变,第二天就爆发了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后瑞澄发现自己无力控制局面,害怕自己被革命志士杀害,于是易容弃城逃跑。事后孙中山先生都曾经说过,辛亥革命能取得成功还多亏了瑞澄的胆小懦弱,如果不是瑞澄弃城逃跑,武昌起义能否成功还是未知数。所以说瑞澄是清政府的送葬者也毫不为过。

瑞澄弃城逃跑之后跑到了上海,在上海瑞澄听说清政府要追究他的临阵脱逃之罪,因此瑞澄赶紧从上海出海逃往日本,清政府灭亡民国成立之后,瑞澄存于钱庄的百万财产也全部被民国没收,此时瑞澄已经不计较钱财得失了,在清政府灭亡后他才敢回到中国,最终于1915年在上海病逝。

开明进步的封疆大吏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侄子,他靠家族庇荫步入仕途为官,1909年时从贵州巡抚升任云贵总督。

受叔父李鸿章影响,李经羲思想比较开明,对晚清局势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他深知晚清政府已无力回天,所以对革命志士也怀有比较强烈的包容之情。

李经羲在云贵贵总督任上做的最值得称道的事就是创办了为后来中国革命培育出很多将才的云南讲武堂,并且李经羲还对新中国朱德元帅朱老总有知遇之恩。

李经羲于1909年创办云南讲武堂,自任讲武堂总督办,聘请后来的国民党元老、爱国将军李根源出任协办。

云南讲武堂开办之时,四川贫民子弟朱德听闻之后就想去投身军事为国效力,于是朱德一路从四川徒步走到昆明,但是到了昆明时招生时间已过,朱德就和讲武堂的门卫大声争辩起来。

恰好此时李经羲巡视讲武堂,看到了年轻的朱德如此上进好学,李经羲认为朱德将来必有一番大作为,于是他破格批准录取了朱德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

之后朱德果然就像李经羲所预测一般,不仅大有作为,还成为了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

除了帮助了年轻好学上进的朱德,李经羲还多次帮助过爱国民主革命家蔡锷。当年蔡锷曾组织新军密谋反清,这时就有人向李经羲高密,但李经羲并未处置蔡锷,反而告诫蔡锷应该谨慎行事。

蔡锷和李根源在云南讲武堂发展革命志士时,李经羲明知道云南讲武堂已经成了孕育革命党人的摇篮,但是他仍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此装傻充愣。

最终蔡锷领导发动了云南重九起义攻占了云贵总督府,蔡锷本想请李经羲对外宣布云南独立,请李经羲出任中华云南都督府都督,但真当李经羲要在革命起义和拥护清政府之中选择,他还是选择了拥护清政府,李经羲以李家世代深受清政府恩典为理由拒绝了蔡锷的请求,蔡锷无奈,只得让李经羲写信劝蒙自总兵交出兵权放弃抵抗,李经羲此时已经明知清政府覆亡在即,也决定放弃抵抗,避免战争冲突,于是写信命令蒙自地区放弃抵抗。

蔡锷以此为理由在革命军面前为李经羲开脱,最终李经羲全家人在蔡锷的保护下安全地离开了昆明前往上海避居,在途中李经羲被革命志士剪掉了长辫。

之后李经羲曾短暂在民国政府出任官职,张勋复辟前大总统黎元洪因为与总理段祺瑞的府院之争罢免了段祺瑞总理职务,任命李经羲为总理兼财政总长,上任不到一周就爆发了张勋复辟,李经羲宣告下台。

此后李经羲对政治索然无味,一直居住在上海家中过着富足闲散生活,直到1925年在上海寓所去世。

清王朝最后的死忠两江总督张勋

张勋算是清末民初时期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名的辫帅。张勋是个粗莽军人出身,为人坦率耿直,这样的人往往最为忠心,所以他最终成为了清政府最后的死忠者。

在辛亥革命时期,各地革命浪潮都很高涨,各地总督或被驱逐或被处决或是顺应革命趋势,唯独张勋统军严格,坚决武装抵抗革命军,直到袁世凯出面劝说张勋才被迫拥护共和,但是张勋内心一直是还妄图拥护清政府复辟,所以张勋即便在共和之后也一直禁止所部军队剪掉清朝的象征——辫子,也因此张勋的军队被称为辫子军,张勋也被称为辫帅。

1917年大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爆发府院之争,张勋以调停人的身份率军进入北京,张勋名为调停,实际是想拥立清末帝溥仪复辟,就这样张勋带着满清遗老如康有为之流进入北京迫使黎元洪解散国会,拥立了溥仪复辟,史称张勋复辟。

但仅仅12天张勋就被段祺瑞组织的讨逆军所击溃,溥仪的复辟梦也随之而碎。复辟失败后的张勋也就此退出政坛和军界专心经商,据传张勋后来的财产曾达到五六千万之多。

张勋虽然退出政坛和军界,却始终不忘清政府,一直留着长辫以示忠于清政府,孙中山先生对于张勋这份忠贞耿直也是非常敬佩,他曾经说过:“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1923年张勋在天津寓所病逝,终年69岁。

汉奸总督两广总督张鸣岐

张鸣岐是清末最后的九大总督中最年轻的总督,1910年出任两广总督时年仅35岁,他本是个穷酸举人出身,因际遇师从清末与袁世凯齐名的南岑北袁的两广总督岑春煊而获得提拔。

张鸣岐最初是岑春煊的幕僚,由于张鸣岐十分会办事,所以深得岑春煊的器重和信任。

但张鸣岐是一个典型首鼠两端的两面派,获得岑春煊提拔之后,张鸣岐发现岑春煊在与袁世凯和庆亲王奕劻争权夺势中失败,被迫退居二线养病,张鸣岐果断的就投靠到了庆亲王奕劻和袁世凯麾下。

后来张鸣岐更是重金贿赂庆亲王奕劻200万两银子谋求到了两广总督的职位,1910年张鸣岐就如愿坐上了两广总督之位。

在辛亥革命中张鸣岐依旧是首鼠两端,当时广州革命情绪十分高涨,张鸣岐则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到革命志士就扬言要支持革命,但张鸣岐并不是真心拥护共和,所以当黄兴率领发动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后,张鸣岐用血腥残酷的手段镇压杀害了以林觉民为首的七十二名革命起义志士,这七十二名革命烈士也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武昌起义成功后,张鸣岐又开始动摇,又同意宣布广东独立,随后清政府又给张鸣岐发来电报,要求维护地方秩序,张鸣岐又觉得清政府还有戏,于是他又反悔不认同独立共和。

但是张鸣岐如此反悔引来广州人民的愤怒,官员回避,商家罢市,一时之间广州的社会局面动荡不安,再加上又传来北京失守的消息,张鸣岐开始害怕了,于是他又出面宣布赞同拥护民主共和,随即第二天宣布了这一消息,之后张鸣岐就匆忙的携款从广州逃往香港然后再逃到日本。

之后张鸣岐依旧闲不住,在袁世凯阴谋称帝时,张鸣岐又跳出来为袁世凯称帝四处鼓吹恢复帝制,依附袁世凯的同时,张鸣岐还不忘了勾结联络一下张勋,为将来万一清政府复辟留好后路和准备。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张鸣岐的首鼠两端,墙头草本性。

像张鸣岐这样的人到了抗日时期很容易就成为汉奸,果不其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鸣岐与大汉奸白坚武狼狈为奸勾结日本特务,出卖祖国利益,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张鸣岐又加入了日伪华北汉奸政权,出任伪职。

1945年日本战败在即,张鸣岐还举行法会,为日本祈祷,最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张鸣岐则在这一年以叛国罪被公开处决,在人民的一片骂声中,清朝末代两广总督大汉奸张鸣岐结束了他耻辱罪恶的一生。

袁世凯的姻亲直隶总督张镇芳

张镇芳的姐姐是袁世凯的嫂子,他也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的养父,他算是袁世凯的姻亲,在张镇芳之前直隶总督一直是由袁世凯出任,他是在袁世凯遭到排挤之后被迫离职养病才成为了直隶总督,也因此张镇芳成为了末代直隶总督。

辛亥革命时期张镇芳向来是听从袁世凯的指挥,很快就赞同起义共和,所以张镇芳并没有受到革命军的清算。之后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张镇芳也继续跟着袁世凯在北洋政府任职。

张镇芳之后先是拥护袁世凯恢复帝制,在袁世凯死后,张镇芳又拥护张勋复辟清政府统治,在张勋复辟失败后,张镇芳彻底心灰意冷就此退出政坛,专心商业,1933年张镇芳在天津去世,享年70岁。

清史稿作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赵尔巽是四川总督赵尔丰的哥哥,1911年赵尔巽由四川总督转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也和张勋相类似,一文一武的是清政府坚持的拥护者,也是坚决反对民主共和的人。

在辛亥革命时期,赵尔巽坚决反对民主共和,并派遣张作霖对革命军进行了血腥残酷的镇压。武昌起义爆发成功,赵尔巽被迫赞成了民主共和,旋即赵尔巽被解除职务隐居青岛。

袁世凯时期多次邀请赵尔巽出山都被赵尔巽婉拒,最终赵尔巽只答应了为民国修撰《清史稿》,1927年赵尔巽修撰完了《清史稿》,同年赵尔巽去世,享年83岁。

临阵逃跑的陕甘总督长庚

长庚是清朝末代陕甘总督,他是满洲正黄旗,姓氏为伊尔根觉罗氏,他在出任陕甘总督之前一直是负责边防事务,担任伊犁将军和驻藏大臣等职务。

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爆发成功,随即如星星之火燎原了全国,西安等地也先后开始爆发起义,长庚实在是疲于应对,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联合末帝溥仪发布了逊位诏书,长庚看到诏书之后就知道大势已去。

于是长庚将陕甘总督大印交给了甘肃布政使赵惟熙,长庚临阵逃跑而去,随后赵惟熙宣布陕甘地区接受民主共和。

长庚临阵逃跑之后一直低调的在北京居住,1914年长庚去世,享年71岁。

清王朝的殉葬者闽浙总督松寿

松寿是满洲正白旗人,姓氏为佟佳氏,他是康熙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族人后裔,也是康熙时期重臣佟国维的后裔。

松寿于1907年出任闽浙总督,在武昌起义爆发成功后,福建的革命志士彭寿松想在福州发动起义,于是彭寿松秘密联系福建新军协统许崇智准备发动福州起义。

在起义之前曾有人劝说松寿交出大权,和平接受民主共和,但是松寿是满清贵族之后肯定是不可能接受民主共和,松寿表示坚决要顽抗到底。

于是彭寿松和许崇智等革命党人提前发动起义进攻总督府,松寿组织八旗子弟抵抗,经过一夜的激战,革命党和新军击溃了八旗军,松寿战败后,知道清朝大势已去,于是吞金自杀,松寿也就成了为清王朝最后殉葬的总督。

写在最后

清朝在慈禧临终前就已经是摇摇欲坠,溥仪即位之后更是基本到了大革命爆发的前夕,革命的火种就如星星之火燎原了全国,火焰是越烧越旺,清王朝的这些封疆大吏连自己都保不住了,更无暇能去保护溥仪的帝位了。因此清朝的灭亡在当时就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潮流,任谁也阻挡不住。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明末之谋图天下(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

2. 历史上都有哪些人被判凌迟处死?

一 袁崇焕是文人出身,他在万历末年考中进士,并且被任命为福建邵武县的知县。袁崇焕虽然是文官,但是他平日里喜欢跟别人谈论兵法,在军事方面有一定的才能。天启2年,袁崇焕奉命进京觐见明熹宗,这次进京袁崇焕受到破格提拔,被任命在兵部任职。此后数年,袁崇焕在和后金作战中取得了几次大捷,不过最终还是因为魏忠贤的缘故愤而辞官。

崇祯皇帝继位后,魏忠贤遭到清算,袁崇焕得以重新任用为兵部尚书等职务。崇祯2年,袁崇焕驻守关外,当时皇太极率兵入侵明朝龙井关、大安口等地,并且直逼明朝京师。得知消息后,袁崇焕急忙率领祖大寿等将领入关来守卫京师。京师解围后,朝中魏忠贤的余党却上书弹劾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与后金有密约等事项。多疑的崇祯皇帝开始怀疑袁崇焕,袁崇焕因此入狱,并且最终被崇祯帝凌迟处死。

二 刘瑾,兴平(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汤坊镇王堡村)[1]人,明朝正德年间宦官。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改姓刘,净身入宫当了宦官。

弘治年间,刘瑾犯罪,被赦免后侍奉太子朱厚照。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命刘瑾执掌钟鼓司,刘瑾正式获得官职。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初,刘瑾以进献飞禽走兽来博取明武宗的欢心,得以数次升迁,自此掌握大权,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被时人称为“八虎”之首。

正德五年(1510年),被同为“八虎”之一的张永带头揭发罪行,明武宗朱厚照下令以“反逆”罪凌迟处死。

三 耿精忠也是中国历史上被皇帝凌迟处死的人之一。靖南王耿精忠原本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一,驻守福建。1673年,康熙皇帝做出撤藩的决定,同年底,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举兵反清。南方和西部的一些汉人官员也纷纷加入了吴三桂的反清队伍,台湾的郑成功后人,以及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加入了反清的队伍。

起初,康熙皇帝派人去招安耿精忠,但是耿精忠并不理会康熙皇帝,带兵一路攻打浙江,江西等地。不过耿精忠的势力在起兵两年后就被清廷平定。耿精忠再次归顺清廷,并且向康熙皇帝表示愿意戴罪立功。当时三藩之乱还在进行中,康熙皇帝也需要人马来帮他平定叛乱,于是就同意了耿精忠戴罪立功的请求。后来有人上书康熙皇帝说耿精忠归降后仍有反叛的迹象。康熙皇帝于是召见耿精忠路进京问话,并且将他囚禁在狱中。等到三藩之乱平定后,大学士明珠上书康熙皇帝罗列耿精忠的罪名,指出耿精忠负恩作乱,罪大恶极。最终,耿精忠被康熙皇帝凌迟处死。

四 方孝儒被我们熟知主要是他的诛十族,但仔细一查发现他也是被凌迟处死的,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努力,还拜入了有“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之称的宋濂门下。后来,方孝孺被朱元璋看重,且成为了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相当受尊敬。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方孝孺的人生可谓是一帆风顺。然而,随着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的人生也遗憾地走到了尽头。

建文四年(1402),朱棣攻入南京,并要求方孝孺为其起草即位诏书。然而,从小受到标准儒学教育,又深受建文帝皇恩的方孝孺当然不会为自己眼中的逆贼起草诏书,于是坚决表示:“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据《明史》记载,失去了耐心的朱棣不顾姚广孝的劝阻,下令将方孝孺“磔诸市”,此处的“磔”便是凌迟之意。

五 莽古济被称为“哈达格格”,是努尔哈赤的一位女儿同时也是四大贝勒莽古尔泰的姐姐。她经历了二次婚姻,每一次婚姻都是非自愿的。

第一次努尔哈赤为了稳定他的政权,把13岁的女儿莽古济嫁给孟格波鲁的儿子。然而莽古济却并没有向着她的丈夫,在搜罗了哈达的信息并向努尔哈赤告知后。努尔哈赤打败了哈达,吞并哈达的领土,莽古济成了一个寡妇。

第二次婚姻更是事与愿违。在努尔哈赤驾崩后,皇太极登基。为了安抚蜀汉部的领导琐诺木杜棱,他的妹妹莽古济被嫁了过去。然而,这更像是上演了一场“间谍战”,皇太极利用自己的妹妹监视琐诺木杜棱。导致琐诺木杜棱对莽古济爱理不理。

更令人悲伤的是。莽古济的弟弟莽古尔泰反叛了,莽古济反而被自己的丈夫告发说她和她的兄弟是同党。在当时,反叛这种事是非常受忌讳的。因此莽古济成了皇太极的刀下亡魂。被残酷的施行了最残忍的300刀凌迟,用以震慑其他皇子。

3. 明朝为什么不重用范文程?

范文程在被后金收编之前,仅仅是个秀才,无论如何是不会被重用的。

范文程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考取了秀才;而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就率领八旗军攻下了范文程一家所在抚顺的,从这个时候开始,范文程就正式与明朝切断了联系。

根据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秀才仅仅是获得了最为基础、最为底层的功名,还是没有做官的资格的。我们参照一下《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海瑞科举不顺没有中过进士,仅仅是中了举人,而举人则是比秀才更为高级的功名,是具备做官资格的。即便如此,在没有获得裕王门下的谭纶和张居正的推荐之前,仅仅是福建南平的教谕,是个不入流的官吏,即便是当上了淳安县令,也仅仅是七品的小官。

由此可见,仅仅是考取了秀才的范文程,不管是从体制制度上,还是从学识名气上,都不会为明朝所重用。

范文程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投降了满清,只能算作是“战俘”,甚至只能说是“战利品”。

《清史稿》记载:

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寀、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上伐明,取辽阳,度三岔攻西平,下广宁,文程皆在行间。

就是说,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攻打抚顺的时候,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开门献城,并且是主动求见努尔哈赤,表示愿意归降后金,努尔哈赤见到范文程气宇不凡,仔细一打听又是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后代,因此努尔哈赤欣然接受了范文程,并且随即重用了范文程。但是,这与努尔哈赤对待汉人的一贯态度背道而驰,完全不符合努尔哈赤的性格和行为风格习惯。

事实上,努尔哈赤攻占抚顺之后,并没有所谓的招降和优待,而是将所有的汉人连同牛羊马等一起计数,唤作“人和牲口三十多万”,然后平均分配给了八旗各部。

而范文程一家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充入到了镶红旗下做了奴役,也就是说当时的范文程隶属于代善的长子岳托管辖的。此时的努尔哈赤并没有就此重用范文程,甚至连范文程是谁都不知道。

之所以会有后来的记载和描述,只是由于范文程在后来的地位太高,功劳太大,并且受到了皇太极和顺治两位皇帝的极力推崇,于是史官在编写历史文稿中才用了我们现在通用的事迹进行了记载,这样做既不得罪范文程,同时也不过分的批评努尔哈赤当时对于汉民族的野蛮政策。

所以,范文程最初加入满清的阵营,并不是投降而来,而是直接被俘获的,起初的范文程也仅仅是个普通的仆役而已,也没有得到重用。

范文程真正为满清所重用,是从皇太极时期开始的,并且,是通过满清的“科举考试”被选拔出来的。

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后,接受了多尔衮等属下的建议,一改努尔哈赤对于汉人的野蛮态度,开始发掘并且重用汉族的人才,并且在后金天命三年(1629年)下令,仿照汉族政权科举制度,在后金控制地区进行开科取仕。

根据《清太宗实录》卷五记载,皇太极对于这次科举是非常的看重,并且亲自下旨进行了安排。

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戡祸乱,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兴文治,于生员中考取其文艺明通者,优奖之,以昭作人之典,请贝勒以下,满、汉、蒙古家有生源者,俱令考试,于九月初一日,命诸臣共同考校,各家勿得阻挠,有考中者,仍以别丁赏之。

皇太极的大致意思就是,现在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即需要武将来开疆拓土、平定四海,也需要文臣来治理国家、推行文教,所以现在也要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治世文臣。但凡是家中、府上、所统领旗营下,不管是满洲人、汉族人还是蒙古人,有知书能写之人,都应该让他们来参加考试,不得加以阻拦,如果报名的人有考中被录用的,就让他们为国家效力,然后国家再重新补充兵丁仆役。

由于皇太极的重视,范文程得以参加了这次考试,并且范文程正是在这次考试中脱颖而出,被选拔出来做了后金政权的官员,之后不断地升迁,最终成功进入了皇太极的视线,逐步成为了皇太极非常倚重的汉族官员。

如果不是皇太极看中汉族知识分子,看重汉族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层,范文程很有可能继续在镶红旗也就是代善的长子岳托门下做着仆役。而被重用之后的范文程也不负众望,辅佐皇太极和顺治两代帝王期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清初第一汉臣”。

也正是因为范文程是通过满清的“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汉族官吏,而不是投降而来明朝旧臣,所以乾隆并没有将范文程列入《贰臣传》之中。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下旨编纂了《贰臣传》,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其中包括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祖大寿等这些为满清定鼎中原立下赫赫战功之人。

然而,作为“清初第一汉臣”的范文程却没有被乾隆列入其中。

一方面,范文程只是在大明王朝考取了功名,但是并没有进入仕途,没有出任官员,因而并没有在明朝任职的经历;另一方面,范文程是在还没有入仕的时候就已经被划入了满洲镶红旗下,并且是在皇太极时期才通过后金政权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所以,范文程不同于洪承畴、祖大寿这样被俘后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员,也不同于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这些主动来降的明朝将领,范文程是被皇太极选拔出来的官员,并且自始至终就在满清及其前身后金政权之中的,因而也就不会被列入《贰臣传》了。

4. 有哪些唯美古风句子适合写在书签上?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谁应了谁的劫谁又变成了谁的执念。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世人皆唱桃之夭夭 , 见你才知灼灼其华。举杯独醉,饮罢飞雪,茫然又一年岁。

你踏万千星河而来,有乘舟奔赴远方。何来人间一惊鸿,只是世间一俗人。

青衫烟雨客,似是故人来。我有玲珑酒一壶,山月为枕,薄露做被,温一壶往事,与你共浇杯!何来人间一惊鸿,只是世间一俗人!

浮生若梦,何者事实。何者是空,何去何从。谁家少年曾白衣,谁家白衣也少年。

蓬莱枯死三千树,为君重满碧桃花。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芳华。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抖落一肩烟尘往事,静锁人去花落两不归的心痛画面,眉转千回的心事,此刻也伴随着一曲千古凄凉。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寻一夥相识,他一会咱一会 那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5. 朱元璋是如何建立明朝?

少未闻书香,贫苦放牛郎。家亡入皇觉,云游豫皖江。从戎濠州旅,行伍红巾装。智勇冠三军,聚义揽豪强。开府据应天,积粮高筑墙。两淮灭士诚,鄱阳平友谅。北伐取大都,海宇复华邦。传奇帝业路,莫过朱元璋。

公元1328年秋天,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家有兄弟姐妹共8个,朱元璋最小,乳名重八。

因为家贫,童年的朱重八没有上过私塾。他常和小伙伴们去村子旁边的皇觉寺玩耍。寺内的住持见他聪明伶俐,讨人喜爱,便教他识文断字。朱重八聪明过人,过目不忘,日复一日,也认识了一些文字。几年之后,迫于生计,朱重八不得不到村中地主刘大秀家放牛。

公元1344年,朱重八的家乡遭遇连年灾难,大旱、蝗灾、瘟疫接连而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村子里死了好多人,他的父母先 后染病身亡。不能独立谋生的朱重八没有办法,他只好进入皇觉寺当了和尚。

公元1351年,农民领袖刘福通在颍州起兵反元,随后全国各地义军四起,纷纷响应。身居佛门的朱重八决心加入了农民起义的队伍。

朱重八加入郭子兴的部队后,被郭子兴重新取名元璋,他作战非常勇敢,每次冲锋陷阵总是冲在前面。同时又因为朱元璋识得一些字,深受元帅郭子兴的器重,每次作战,总让他伴随左右。不久,他就被提拔为亲兵九夫长。后来,朱元璋又成了郭子兴的女婿。

公元1353年春天,征得郭子兴的应允,朱元璋回到家乡,竖起红巾军大旗,募集兵马。半个月的工夫朱元璋就拉起了几百人的队伍。这些人,后来一直跟随朱 元璋出生入死,冲锋陷阵,成了起义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其中包括徐达、汤和等人,这些人能文能武,为朱元璋登上皇位出了大力。

朱元璋招募英才,率兵而归。郭子兴十分高兴,于是提拔他担任镇抚总管,令所募英才归他统率。朱元璋手握兵权,再也不愿局促濠州,经与徐达密议,征得郭子兴的应允,即带着徐达、汤和等人南下定远,开辟新天地。

朱元璋占据定远后,威声大振,有不少义军主动归附,朱元璋的力量不断壮大。公元1355年,郭子兴患病身亡,刘福通农民起义军建立的宋政权任命朱元璋为 义军的副元帅。不久,两位副帅相继战死,朱元璋又被提升为大元帅。至此,郭子兴亲手缔造的起义军队伍全部归朱元璋调动指挥了。

公元1356年春,朱元璋亲率军队攻占金陵之后,改金陵为应天府。朱元璋充分利用有利形势,以应天府为中心,先后迅速攻克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池州、徽州、扬州、衢州等地,成为称雄一方的霸主。

公元1357年,朱元璋接受名儒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还按照朱升的策略,不断扩充兵力,加强训练,提高将士作战的水平。同时,朱元璋 在战事频繁的空隙中,抓紧粮食生产,抽出一些将士,利用战争的空闲时间开荒种田。几年的时间,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了军队战时粮食困难的问题,而且还有了大量 的剩余,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势力范围内农民的负担,军民皆大欢喜,使朱元璋的起义军得到了百姓的拥护。经过数年积蓄力量,开拓疆土,朱元璋建立起了一支强大 的军队。

鄱阳湖决战

当时,雄踞东方的张士诚占据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的广大富庶地区。独霸西方的徐寿辉以武昌为中心,控制了湖广、江西的大片肥田沃土。随着朱元璋军事实力的不断强大,他与各个义军割据政权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决战随时会展开。

公元1360年,徐寿辉的部将陈友谅在江州将徐寿辉杀死,并称帝,定国号为汉。陈友谅同张士诚合谋共同举兵,进攻应天,企图顺江而下一举消灭朱元璋的队 伍。

公元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的一次战争。陈友谅称帝建汉后,不断与朱元璋交兵,但多次失败。至正二十三年三月,朱元璋领兵北救韩林儿于安丰。四月,陈友谅乘机统兵六十万围洪都。朱元璋侄朱文正死守洪都八十五天。七月,朱元璋率师二十万来援,陈友谅遂退至鄱阳湖迎战。当时,双方兵力悬殊。但陈友谅集巨舰为阵,行动不便;朱元璋多用小船,行动自如。朱军乘风纵火,陈友谅军心大乱,众多将领败死,陈友谅退守鞋山。朱元璋派兵封锁湖口,断陈友谅归路。八月下旬,陈友谅率众突围,中箭身死,全军溃败。

这场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最终朱元璋取得了鄱阳湖决战的重大胜利。鄱阳湖之役后,朱元璋的领土已扩大到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地广兵多,局面打开了。

两淮之战

至正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日,朱元璋以张士诚军犯界等为借口,命徐达、常遇春率以步舟师水陆并进,渡过长江,进攻淮东。二十一日,疏通河道,击溃张士诚军一部,进抵海安,克海安后进围泰州新城,败张士诚援军,擒其元帅王成。张士诚为分朱元璋进攻淮东的兵势,以舟师400艘,驻泊在长江北岸范蔡港,另以小舟在孤山附近水域巡弋,企图诱徐达调部回防长江水寨,然后乘机反攻。朱元璋不为所扰,仍将主力置于海安,泰州一带,使张士诚无机可乘。闰十月二十六日,徐达攻克泰州,擒其守将严再兴,并乘胜进逼兴化、高邮。张士诚为调动朱元璋军,减轻江北的压力,分别向宜兴、安吉、江阴等地发起进攻。朱元璋派精锐驰援宜兴、自率一部到江阴指挥,徐达渡江后,在宜兴城下击败张士诚军,俘3000余人,并于十二月回师江北,继续攻高邮。张士诚派徐义率部往援,徐义率军屯驻太仓畏敌不进。至正二十六年正月,张士诚水陆并进,以水师进驻君山,以步骑兵出驮沙企图攻江阴。朱元璋亲自率军驰援,军至镇江,知张士诚已撤走,遂派康茂才率水师追击,又以一部设伏于江阴山麓之中,康茂才率军,追至浮于门,与张士诚海舟500艘相遇,张士诚军乘潮攻朱元璋军,康茂才督军力战,击败张士诚军,其兵多弃舟登岸,被伏兵杀之殆尽。二月,朱元璋军攻占高邮,徐达留常遇春守泰州等地,自率精兵向纵深发展。四月,徐达兵至淮安,乘夜袭败徐义军,并乘胜进抵淮安城,守将梅思祖降。尔后朱元璋军长驱直入,相继攻克兴化、通州、濠州、徐州等地,从而占领了全部淮东。张士诚成了朱元璋的价下囚。

南征北伐

不久,朱元璋率领他的军队又制伏了浙东的方国珍,并乘胜南进,攻克广东、广西。此时,除四川、云南外的整个南部中国都在朱元璋的控制之下。随后,朱元璋调集精锐部队实施北伐,同元朝政权展 开最后的大决战。这时的元朝政权在红巾军连续的沉重打击下,加之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已是摇摇欲坠,不堪一击。

公元1367年, 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兵北伐,到次年农历四月间,北伐军实现了对元朝大都的包围。在北伐军横扫中原,直逼大都的时候,元军却因皇位的争夺而忙于内战。潼 关失守,元顺帝才慌忙调集正内战不休的队伍,南下迎战。但疲惫的元军哪里还有战斗力,逢战必败。元顺帝眼见大势已去,只得带着后妃、太子狼狈逃往上都。

公元1368年农历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国号大明。册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仍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大封文武百官,给功臣名将加官晋 爵。农历八月,徐达统领大军攻进大都,元朝政权宣告败亡。接着,徐达、常遇春攻占了北方诸省。1371年,朱元璋又遣水陆两军,平定了四川,1382年平 定了云南。1387年,元朝丞相纳哈出降辽东。至此,除漠北、新疆外,全国已基本在朱元璋的统治之下。天下一统归于大明。

6. 明朝的移宫案是怎么回事?

公元1620年,天刚蒙蒙亮,一个小太监跌跌撞撞地从明光宗朱常洛的寝宫中跑出来,一脸惊慌地喊道:“皇上驾崩了!”

有人说,朱常洛是死于积劳成疾;也有人说,他是死于贪恋美色,万历宠妃郑贵妃为了讨好他,专门给他献上了八位绝色美女;还有人说,他是吃了一种名叫“红丸”的仙丹。

随着这个一月天子的离去,他的宠妃李选侍也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而整个明王朝也将再次陷入风雨飘摇,,波云诡谲的大明后宫更是危机重重。

就在众人准备祭奠先帝的时候,有人发现皇长子朱由校不见了。众朝臣都认为,是先帝的宠妃李选侍将人藏了起来。

那么,先帝的宠妃为何要将皇长子藏起来呢?她到底有何图谋?移宫案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

这一切,还得从红丸案开始说起。

01红丸案

公元1620年农历八月初一,万历皇帝驾崩后,在太子之位上苦熬了十九年的朱常洛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了大明朝第十四位皇帝。

面对父亲留下的烂摊子,他颁布了系列政令,准备革除弊政,重振朝纲。然而,就在朝廷上下准备跟着新皇帝大干一场的时候,朱常洛突然驾崩了。

天子驾崩,死因蹊跷,明末三大案之一的红丸案爆发了,而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便是万历皇帝的宠妃郑贵妃。

当初,郑贵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朱常洵登上皇位,使尽了各种阴险手段,视朱常洛为眼中钉、肉中刺。

万历皇帝临死前,郑贵妃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催促万历将她立为皇后,可是万历皇帝只留下口谕便崩逝了。

朱常洛登基后,却将册封之事推给了礼部,不久后,礼部尚书便以“有违祖宗的典章制度”为由上疏,朱常洛顺水推舟将此事压了下来,之后再没提起。

对此,郑贵妃又气又恼,但她绝不会就此妥协。

不久之后,善于心计的郑贵妃放下身段,开始讨好朱常洛最宠爱的李选侍。两人一个想当皇后,一个想当太后,一拍即合,统一了战线。

之后,李选侍经常在朱常洛面前替郑贵妃说好话。此时的郑贵妃也明白,光有李选侍一个人吹枕头风是不够的,她还是要投其所好,取其欢心。

随后,她在数千宫女之中挑选了八个绝色美女,将她们进献给了朱常洛。虽然这份厚礼带着浓浓的讨好意味,但是人生充满压抑的朱常洛不顾与郑贵妃的恩怨,笑纳了这份厚礼。

温柔乡就是英雄冢,朱常洛得到美女后一头扎进了温柔乡里,开始夜夜笙歌朱常洛的身体本来就比较虚弱,白天忙着处理政事,晚上沉溺女色不能自拔,身体很快就撑不住了。

据清代学者李逊之《泰昌朝记事》记载:

是夜,连幸数人,圣容顿减。

登基的第十天,朱常洛病倒了,在御医的医治下并无明显好转。就在这时,一个名叫崔文升的太监献上了一个良方,此人掌管御药房,对药理有一定的了解。

朱常洛为了尽快恢复身体,于是服下了崔文升开出的药,没想到竟让他一晚腹泻了三四十次。原来,太监崔文升开出的药是大黄,这就是一种泻药而已。

朱常洛因为纵欲过度导致身体虚弱,本应该用固本培元的药,但他轻信了崔文升的医术,吃下了他开的泻药,无疑是雪上加霜,经过一夜的折腾,朱常洛的身体一下子就垮了。

这时,时任兵科给事中的东林党官员杨涟前来拜会内阁首辅方从哲,催促他入宫探望皇上,打听皇上的近况。

方从哲却拒绝了杨涟,他知道,朱常洛忌讳别人说他染病,就算是前去探望,近身的太监也不敢将真实情况传达。

杨涟则劝说道:“宋仁宗患病,宰相向太监询问皇上的病情,太监们不肯说,宰相说莫非你们想图谋不轨,太监一听害怕了,将皇上的病情和盘托出。大人前去探望,也可这么说,我就不信太监不敢传达。何况,皇上龙体虚弱,大人此时更应在内阁住下,为皇上分忧。”

第二天,方从哲在杨涟的催促下只好进宫请安,并在内阁住了下来。不久,皇上服用太监崔文升的药导致病情加剧的消息传出,外廷舆论汹涌,纷纷指责崔文升是受郑贵妃指使。

随后,杨涟上疏弹劾崔文升胡乱用药,请求彻查幕后主谋。东林党人的这份奏疏无疑是一把利剑,刺向了郑贵妃与宦官集团。

事实上,东林党人的猜测是有依据的。崔文升曾经侍奉过郑贵妃,万历皇帝驾崩后,郑贵妃便将崔文升送到了朱常洛的面前,让他侍奉新皇。

而朱常洛也没有在意崔文升与郑贵妃之间的关系,重用崔文升,将他任命为司礼监秉笔太监,监管御药房,可谓是位高权重。

可崔文升终究还是辜负了朱常洛的信任,在给朱常洛治病的过程中,他明知道大黄是猛药,仍然给朱常洛服用,导致其腹泻不止,一病不起。

然而,这终究只是东林党人的猜测,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崔文升联合郑贵妃蓄意谋害皇上。最终,崔文升因用错药被赶出皇宫,郑贵妃也只是被收回了册封皇后的成命。

崔文升事件发生后,在深宫斗争中挣扎成长的朱常洛变得格外敏感,他害怕再次遭到宫内人的暗算,于是下令广召宫外的名医来为自己看病。

然而,诏令下达后,来的并不是名医,而是鸿胪寺一位名叫李可灼的官员,并称有仙丹要进献给朱常洛。事关重大,太监们不敢擅自做主,便将此事禀告给了首辅方从哲。

方从哲见李可灼进献的是一种名叫“红丸”的仙丹,且来历不明,不敢给朱常洛使用,于是便将李可灼赶出了皇宫。

农历八月二十九这天,方从哲奉诏来见朱常洛。只见病榻上的朱常洛面容憔悴,和他登基时意气风发的样子判若两人。

朱常洛自知身体可能无法恢复,言语间竟开始交代起了自己的后事,这让方从哲十分意外,正想劝慰时,朱常洛问起李可灼进献仙丹一事。

方从哲闻言一阵错愕,他不清楚皇上是怎么知道李可灼进药一事的,又是谁将此事透露给了皇上。面对皇帝的询问,大臣们三缄其口,他们明白,万一有闪失,大家都要陪葬。

方从哲见状,只好劝谏道:“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仙丹,但是臣等不敢相信,故没有进献给皇上。”

朱常洛闻言,急躁地说道:“太医无用,仙丹又不可信,难道只能叫朕等死不成?再说,此仙丹纵然不能治病,也不会要命吧,你传旨下去,朕要试试那仙丹。”

在大明朝的历任皇帝中,服用丹药的风气从未消退过,朱元璋、嘉靖和万历皇帝都是如此,更何况,此时的朱常洛在生死关头,更是寄希望于灵丹妙药。

其实,如果朱常洛此时不再胡乱用药,听御医的话好好治病,尚且还有一丝生机,可是他执意要试一下李可灼所献的仙丹红丸。

第二天,病急乱投医的朱常洛不顾朝臣们的反对,坚持将李可灼召了宫。见李可灼长得仙风道骨,对自己的病因说得头头是道,朱常洛更是坚信红丸能治好他的病。

方从哲听闻消息匆匆赶来,可仍然没能改变朱常洛的主意,于是方从哲建议,找两个人来试药,若是没有不良反应,才可用药。

朱常洛无法,只得答应方从哲的请求。随后,内侍找来了两名小太监,让他们相继服下了红丸,结果,他们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见此情况,朱常洛立刻服下了红丸,半个时辰后,奇迹果然出现了。朱常洛只觉遍体清凉,再无虚弱颓败之感,他不由开心地说道:“果真是仙丹,李可灼,你是个忠臣,是个忠臣!”

众大臣见皇帝病情好转,便都退到宫门外等候。没多久,近侍出来传话,说皇上服用红丸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群臣们听后如释重负,纷纷告退离去,只留下几名御医和李可灼。

傍晚时分,方从哲等人前来问安,正好见李可灼从寝殿出来,于是问道:“皇上现在情况如何了?”

李可灼回答道:“回大人,皇上恐药力不足,刚才又进了一颗红丸。不过现在皇上精神尚好,大人不用担心。”

方从哲听闻皇上连着吃了两颗红丸,不免有些提心吊胆。但好在朱常洛的身体并没有出现不适,众人都认为是红丹起了作用。

然而,令众人没想到的是,农历九月初一的清晨,朱常洛驾崩的消息传遍了紫禁城。

新君继位仅仅一个月就驾崩,朝廷上下一片哗然,随之而来的是各派官员借红丸案相互陷害,倾轧,事情闹得越来越大,内阁首辅方从哲也因此丢了官。

原来,朱常洛死后,东林党人便借题发挥,打击政敌,属于浙党一员的方从哲被他们抓住了把柄。朱常洛去世的当天,方从哲竟拟旨赏赐了进献红丸的李可灼,实在有同党嫌疑。

于是,东林党人将矛头直指方从哲,直言他虽无弑君之心,却有弑君之罪,欲辞弑君之名,难免有弑君之实。

方从哲为示清白,只得辞官回家。然而,朝廷之上的争斗并没有因为方从哲的离开而平息,拥护朱常洛的大臣和拥护郑贵妃的大臣仍斗得不可开交。

一方认为,朱常洛是被人谋害的,而郑贵妃就是幕后凶手;另一方则认为朱常洛是因病去世。双方互相弹劾,朝廷内一片乌烟瘴气。

新登基的皇帝朱由校见事情越来越严重,只好匆匆将李可灼治了罪,也不再追究背后是否有人指使。至此,红丸案成了大明深宫中的一桩谜案。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万历和泰昌皇帝先后驾崩,大明王朝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曾经的利益平衡被打破,所有的朝臣都在紧盯着刚登上皇位的朱由校。

最终,大明深宫的第三起谜案移宫案爆发了,朝野上下再次陷入纷争的漩涡,大明王朝也无可挽回地冲向悬崖。

02移宫案

一日,李选侍正因为皇帝的离去而暗自落泪。这个女人虽然只是个选侍,在后妃的级别中仅仅排在倒数第二,但她却是先帝最宠爱的妃子。

然而,她此时并不是真的在悼念皇帝,她真正悼念的是曾经触手可及的权力和地位。就在李选侍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魏忠贤出现了,此时的他还只是一个普通宦官,名叫李进忠。

他看出了李选侍的野心,也想借此机会平步青云,于是他旁敲侧击道:“娘娘,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娘娘是皇长子的养母,将来皇长子还需要您辅政呢!”

李选侍听了李进忠的话立刻受到了启发,只要控制了皇长子朱由校,做不成皇后,还可以做皇太后。况且,朱由校此时还小,对朝廷之事一无所知,将来整个大明还不是在自己手中。

想到这里,李选侍一扫先帝驾崩的阴霾,整个人明朗起来,随即吩咐内侍将皇长子带来身边看管。

与此同时,另一个人也陷入了深深地悲痛中,他就是杨涟。他是真心为朱常洛的崩逝而感到难过,因为他一个小小的七品兵科给事中居然在皇帝临终前得到了垂青。

杨涟入朝为官后,常常直言上疏,言辞激烈,同僚们都觉得他会受到朱常洛的惩罚,可朱常洛不仅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在临终前常常召见他。

朱常洛重病缠身时,他意识到直言不讳的杨涟是个可靠之人,于是便委以治国和照顾皇长子的重任,因此,杨涟也成了顾命大臣中的一员。

可此时的杨涟还不知道,他即将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局面。

当时,得知皇帝驾崩的消息后,杨涟便匆匆赶往皇宫。前来吊唁的大臣们还未到齐,众人就开始讨论起了善后的事宜。于是便有人提议,将皇长子交给先帝指定的养母李选侍照顾。

杨涟听后立马反对,他提醒众人,李选侍曾经逼迫先帝立她为皇后,如此心机深沉,野心勃勃地女人,如何能照顾好皇长子呢。

杨涟明白,他的此番话必定会传到李选侍的耳中,但是为了大明的未来,他不得不说。

大臣们到齐后,众人准备先去灵堂祭奠先帝,但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身为顾命大臣,却被十几个小太监拦了下来,连乾清宫的门都不让进。

杨涟见小太监们死死地拦住宫门,厉声质问道:“如今皇上驾崩,你们却拦在宫门口,不让众臣子入宫哀悼,居心何在?”

小太监见状,只说道:“我等不过奉命行事。”

杨涟听罢,又继续质问道:“尔等是奉谁的命?我们乃顾命大臣,奉的是皇上的命,你说,要听谁的?”

太监们被问得哑口无言,自知理亏,也不敢再争辩,只好悻悻地让开了。得知大臣们闯宫,李选侍急忙命人将朱由校藏好,她绝不允许他跟朝臣们见面。

此时,杨涟带着众人闯进乾清宫,见到了驾崩的朱常洛后,他突然发现,皇长子朱由校居然不在殿中,于是大声问道:“皇长子呢?皇长子在哪儿?”

此时,站在皇帝棺椁旁的太监王安悄悄地凑上前去,说道:“暖阁,皇长子被李选侍藏在暖阁了。”

杨涟听完惊诧不已,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后妃竟然敢藏匿未来的天子,于是他当即准备前去暖阁要人。

王安见状连忙将他拦下,说道:“大人,皇宫内不好硬闯,不如让她主动交出皇长子。”

杨涟听罢,焦急地问道:“此人居心叵测,不找她要人,她是绝对不会放手的,如何能让她主动交出皇长子?”

王安见状,安抚道:“大人,不如让老奴去试试?”

杨涟无奈,只得点头答应。

王安曾是朱常洛的伴读,对朱常洛是忠心耿耿。朱常洛登基后,他也一跃成为掌管宫中大权的司礼监秉笔太监。

他向来与东林党人亲近,杨涟就是东林党中的一员。相反,他对仗着皇帝宠爱趾高气昂的李选侍却十分讨厌。如今,李选侍胁迫皇长子,他自然要帮助杨涟要出皇长子。

但是王安明白,自己终究只是一个太监,李选侍自然不会听他的话。但是,他入宫十几年,深谙世事,对于李选侍的心思自是猜的八九不离十。

于是,在见到李选侍后,他便说道:“娘娘,诸位大臣要见皇长子,见不到是不会罢休的。您不如让皇长子去安抚一下他们的情绪,况且,先帝的丧事还需要皇长子处理。”

李选侍听了王安的话,拒绝道:“先帝驾崩,皇长子悲痛难忍,身体虚弱,恐怕是不能去安抚诸位大臣了,至于先帝的丧事,我相信诸位大臣会办好的。”

王安听罢,有继续劝道:“娘娘,皇长子是皇储,只有面见朝臣才能名正言顺登基为帝。您想,这深宫中不知有多少人觊觎皇位,若皇长子不能及时继位,让别人得逞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您现在将他藏起来没有用,不如让他出去见一见朝臣,见完就回来了。”

王安将利害关系分析的头头是道,李选侍也觉得很有道理。她明白,若是皇长子不能成为皇帝,那她的太后之位也就没了,那拴着皇长子也就没用了。

于是,李选侍挥挥手,让内侍将朱由校带了出来,交给了王安。王安见到皇长子后,内心一阵激动,牵起朱由校的手就快步向外走去。

李选侍见王安慌慌张张地离开,察觉到自己上当了,于是急忙喊来李进忠追回朱由校。

而此时,杨涟等大臣正焦急地等待着,当他看见王安带着朱由校出现后,不由分说拉起朱由校便一路狂奔而去。

没有跑出多远,李进忠便带着众多内侍追了上来,拦住了杨涟的去路,随后呵斥道:“少主年幼,怕见生人,你们要将他带到哪里去?”

李进忠说罢,伸手便要去扯朱由校,杨涟见状怒喝道:“大胆,阻挡圣驾,你该当何罪?”

此时的朱由校还没有搞清状况,见李进忠疾言厉色,吓得几乎要哭出来。杨涟见朱由校如此软弱,又高声说道:“殿下是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何须害怕。”

李进忠闻言,也不敢再动手,只好乖乖地退了下去,谁知李选侍又带着人追了过来,杨涟知道不能再等了,于是连忙和几个大臣扛起朱由校离开了乾清宫,奔向文华殿。

当时,杨涟已经四十八岁了,其他几位朝臣也已经五十多岁了,几位老臣扛着未来天子在宫内狂奔的景象,也是前所未有。

大臣们将朱由校拥入文华殿后,行三叩五拜之礼,坐实了朱由校的皇帝之位。可此时,乾清宫还被李选侍霸占着,朱由校只好暂居东宫慈庆宫。

按照当时的规矩,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朱常洛去世后,先帝后妃就要搬出去,给新君腾地方,正名分,别尊卑,好让新帝行使权力。

但是,李选侍显然是不想将乾清宫腾给朱由校。因为她已经丢了朱由校这张牌,她的野心告诉她,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乾清宫了。

在内廷,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它与外廷的皇极殿一样,是帝王权力的象征,这一点李选侍也非常清楚,所以她决定死守乾清宫,等到新皇登基。

就在李选侍谋划下一步的同时,朝廷众臣也在商讨新皇帝登基的日子,为了以防万一,有大臣便提出今天就将事情办了,却遭到了杨涟的反对。

他认为,不管是先皇的丧事还是皇帝登基的日子,都应该选个黄道吉日。最终,大臣们将登基的日子选在了几天后。

可让杨涟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险些断送了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局面。

这天,李进忠来到慈庆宫,说是奉李选侍之命,以后所有奏章都必须先呈送给李选侍,而后再呈送朱由检阅览。得到这个消息后,杨涟后悔不已。

他意识到事态严重,于是立刻上疏,督促朱由校下旨让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于此同时,都察院巡城御史左光斗也上疏此事,可他的奏章却直切要害。

武氏之祸,再现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

李选侍看过奏章后怒火中烧。

武则天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还是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代帝王的妃子。左光斗在奏章中将李选侍比作武则天,暗示她不仅贪图皇权,还有意与朱由校行不伦之事。

事情发展到这,杨涟已经将后宫与前朝的斗争放到了明面上,他此时需要的便是朱由校的一纸诏书,便可以将李选侍赶出乾清宫。

然而,朱由校从小就不受重视,更是没读过什么书,性格也十分软弱,尤其惧怕李选侍,因为他的母亲王才人就是被李选侍欺负死的。因此,他在看到杨涟的奏章后犹豫不决。

此时,大太监王安看出了朱由校的担心,于是劝说道:“殿下,李选侍既不是皇后,又不是您的生母吗,如今住在乾清宫实在有违礼法。如今,朝臣们上疏让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也是为了大明的安定啊!”

此外,王安还将武氏之祸婉转的讲给朱由校听,朱由校此时才明白李选侍的别有用心,于是一改往日的懦弱,立刻下旨让李选侍移居仁寿宫。

可是,即便朱由校下了旨意,李选侍仍是不愿移宫,此时的她有些慌不择路,居然派李进忠再去找杨涟谈判,希望杨涟能同情她,为她的后半生考虑。

可是,杨涟仍是严辞拒绝了李选侍的请求,更是直言,若不移宫,宁死不去。此时的李选侍终于明白,这是一个多么可怕,敢玉石俱焚的对手。

公元1620年,九月初五,李选侍怀抱自己所生的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

第二天,朱由校正式登基,年号天启。杨涟终是不负先帝所托,将朱由校扶上了皇位。

03最后

李选侍虽然已经移宫,但是斗争并未结束。

移宫数日后,哕鸾宫突发大火,经过奋力抢救,众人才将李选侍母女救了出来。此时便有反对移宫的官员散布谣言:选侍投缳,其女投井。

还声称“皇八妹入井谁怜,未亡人雉经莫诉”,以此来指责朱由校违背孝悌之道,这在“以孝治天下”的大明是很严重的罪名。

于是,朱由校在杨涟等人的支持下反驳了这些谣言,并说道:“朕令停选侍封号,以慰圣母在天之灵。厚养选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尔诸臣可以仰体朕心矣”。

最终,李选侍在不甘又无奈的叹息中,结束了权力争斗。

至此,“移宫”风波才落下帷幕。然而,各方势力的争权夺利终使得国家朝纲不振,大明王朝开始走向了纷乱和衰亡。

7. 和末代皇后婉容私通的那个人是谁?

皇帝,封建时代的产物,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皇帝是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享受着丰富的资源,其中最令男人羡慕的就是后宫了,因为一个男人能享受这么多女人的爱是仅仅只有皇帝一人能做到,但是光鲜亮丽的背后也承担着普通人忍受不了的痛苦。末代皇帝溥仪就是一个例子。

溥仪从小就登上了地位,一生经历过很多的历史重要事件,清朝覆灭,伪满洲国,新中国成立,这些都是溥仪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说到他就不得不提起另外一个人,溥仪最爱的女人—婉容

在和文秀离婚以后,溥仪觉得自己收到了很大的打击,尤其是自尊心上面,堂堂的一个国家的皇帝,居然被一个女人羞辱了。在1934年3月1日,溥仪在日本人的“支持”下,重新登上了“皇位”改年号为康德,这个时候的婉容和溥仪一起来到了东北,成为了一名皇后。

但是两个人虽然是夫妻,但是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并没有行夫妻之事,据记载,溥仪经常在婉容的寝宫坐到半夜,然后会悄悄离开,漫漫长夜,婉容经常一个人熬过,溥仪的“难言之隐”是他自己一生的痛。因为从小就在一群宫女身边,导致她对女人充满了厌恶,自己也受到了很多的煎熬。此时的婉容正是“如狼似虎”的年纪,一个人独守空房哪里忍受,但是如果离开了溥仪,

自己就不是皇亲国戚了,而且自己的家人肯定也不会同意的,尤其是婉容的哥哥是最反对了。于是婉容就看上了溥仪身边的侍卫祁继忠。婉容哥哥深知自己妹妹的闺房之苦,于是主动给妹妹“牵线”,祁继忠年轻英俊,比婉容小两岁,两个人干柴烈火,很快就厮混在一起了,解决了婉容的“闺房之苦”。但是好景不长,祁继忠作为伪满洲将校的后补生,被溥仪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两个人就分开了,这次婉容又回到一人忍受煎熬的时光

但是有了之前的快乐,婉容就忍不住了,这一次又看上了溥仪的侍卫李体育,两个人很快就发生了关系,而且这一次也是婉容的哥哥牵线,为了保住自己皇亲国戚的身份,婉容的哥哥也在为妹妹保守这个秘密。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婉容还是怀孕了,皇帝戴了绿帽子,传出了,皇帝的脸都没地方搁,为了能够化解这件事,溥仪思忖再三,偷偷把这二人开除了并给了每人400大洋的封口费。

祁继忠拿着400大洋,没有回到自己的老家,反而凭借自己的身份在日本人那里做了“狗腿子”汉奸,建国以后,就被当作汉奸枪毙处理了,而李体育听从,回家娶妻生子过起了平淡的生活,安静的度过了自己的晚年。而那个孩子,溥仪原本想解决掉,但是婉容苦苦哀求,才生下来,原本是要放在皇宫外的婉容哥哥那里抚养,但刚出生不到半小时,就被溥仪扔到锅炉里了。可怜的孩子,可怜的女人。

至于那两个人成为富翁的说法也只是坊间传说,并没有实际的证据。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45)
重生之科技巨匠(有啥自己原创的诗词或简短
上一篇 2024年03月20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3月20日

相关推荐

  • 《乖宠》作者:丁墨(乖宠结局讲的是什么)

    1.乖宠结局讲的是一个故事的结尾,其中主要涉及到乖宠的发展和结果。2.乖宠结局通常是指在小说、电影、电视剧等作品中,主角与乖宠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了解决和发展。这可能包括主角与乖宠的感情进一步加深,或者他们之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最终走到了一起。...

    2023年12月06日
  • 总裁的替身前妻全文免费阅读(有没有很虐的小说可以推荐)

    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英勇无畏,固执,乃至偏执,不羁,骄傲,而又狂妄。即使到了绝境,他们也绝不妥协。宁愿死,也不愿输。...

    2023年12月07日
  • 小说:全身地摊货的穷小子,一出手就全款买下一台千万豪车

    林阳被扶到旁边的椅子上歇着。一名病人家属给倒了杯茶,不过他此刻连拿杯子的力气都没有。哐当。茶杯从掌心滑落,摔在了地上,四分五裂。让我来吧。洛芊连忙重新倒了杯水,小心喂给林阳喝。喝完茶,林阳瘫在椅子上喘气。其实他的体力并没有这么差。然而昨晚练功...

    2024年01月09日
  • 斗破苍穹 第一章(斗破苍穹第一章)

    《斗破苍穹》第一章:天才少年斗气大陆,萧家。夜幕降临,萧家的练武场上,一个少年正在刻苦修炼。他叫萧炎,是萧家的天才,年仅十二岁就已经达到了斗气三段的境界,是萧家年轻一代中最有潜力的人。然而,一场意外让萧炎的斗气突然消失,他从天才沦为了废人。这...

    2024年01月12日
  • 大佬宠妻不腻全文免费(汉武帝刘彻从十皇子到太子)

    汉武帝刘彻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只有7岁。除了在父亲汉景帝面前装乖卖萌,什么也做不了。左右太子废立的,主要是他身后的两个女人:他的母亲王娡,和未来的丈母娘馆陶公主。...

    2024年03月16日
返回顶部